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滿額折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定  價:NT$ 620 元
優惠價:9055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詳述精神復康輔導介入手法,
與亞洲三地復康服務發展概況,
宏觀視野,實務工作兼備

亞洲地區的精神健康服務近年發展迅速,本書由香港、台灣和上海三地大學學者,及香港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前線專業人士合著,介紹三地的相關政策和服務發展模式,探討存在問題,展示亞洲地區的精神健康服務的趨向與成效。

同時以個案研習和服務模式實例,說明多種促進精神健康和復元的介入手法,包括: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優勢模式、朋輩支援工作員、動機晤談法、敘事治療、幻聽和聽聲模式介入策略,及減少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的策略,幫助前線社工、輔導員理解亞洲區精神健康服務發展及輔導實務應用。

▋評價
「希望透過此書能協助前線社工和社工學生,掌握適切和有效的精神復康服務和個案工作理論及介入手法,有助他們提升精神復康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錢大康

作者簡介

楊劍雲,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註冊社工、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輔導員及認可督導員;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社會工作學系博士。主要教授社工碩士、社工學士和輔導碩士課程之輔導科目,包括精神復康工作、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及輔導、長者精神健康及輔導,和認知行為治療等。早年為資深社工及輔導員,曾於本港精神復康服務領域工作十多年,亦曾擔任督導工作,指導前線社工有關個案工作和輔導手法。
個人著有《精神復康輔導工作――理論與個案》及合編《精神健康與輔導――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案例》。

吳日嵐,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及教授。於香港浸會大學獲社會工作榮譽文憑及文學士學位;英國埃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獲社會服務策劃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 美國加州專業心理學學院(香港課程)獲臨床心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吳教授主修社會工作及精神康復,曾任精神康復社會工作者,有豐富的心理輔導及精神康復社會工作經驗。2006年獲得美國認知治療學院認知治療資格;2014年獲EMDR培訓資格。吳教授輔導專業包括精神康復社會工作、個人及家庭輔導、危機及創傷後壓力症候處理、焦慮及抑鬱治療等。其學術研究及論文曾發表在多份國際學術期刊。

 

在本港,一般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者仍存有很多誤解,甚至恐懼。很多人認為精神病患者大多有暴力傾向,不可預測和具危險性,因而避免與他們接觸。然而,這樣的態度,只會對精神病患者的復元造成障礙。實證研究顯示,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在適當治療下,是可以復元的。除了精神科藥物的治療外,精神病患者十分需要親友和社區人士對他們的接納、關懷和支援。此外,個案工作和社區支援服務亦能對很多精神病患者的復元起着重要

作用。

 

香港政府自2009 年於天水圍開設首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標誌着香港精神康復服務的政策和方向作出改變和改善。香港政府在2013 年5 月成立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着手檢討精神健康政策和服務,並於2017 年4 月公佈《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其中,《精神健康檢討報告》確認醫院管理局、社會福利署和非政府機構的共同願景,是促進服務使用者復元,並強調須因應醫療、心理和社交需要,為嚴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個人化、全面、適時和協調有度的服務。《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強調復元是指個人復元,當中包括希望、自主和機會等元素。《精神健康檢討報告》的發表確立本港的精神康復服務邁向促進服務使用者的復元。然而,這只標誌着復元導向服務的發展,而不是結束。事實上,本港各精神康復服務機構仍致力發展復元導向服務,和探索相關的創新服務。

 

本書由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的吳日嵐教授和楊劍雲博士主編,同時結集了多名學術界名人和精神康復服務機構的資深社工的文章,分享他們對發展復元導向服務的經驗和反思,包括政策、服務和個案輔導等層面的工作經驗、實踐智慧和研究心得。希望藉這新書,介紹亞洲區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最新服務發展和政策,並講述多種促進精神健康和復元的介入手法。本書深入淺出,附以個案研習和服務模式實例說明,讓讀者更容易明白、掌握和運用介紹的理論、其服務模式及介入手法。

 

期望此書能補充現時中文參考書籍的不足,亦希望透過此書能協助前線社工和社工學生,掌握適切和有效的精神復康服務和個案工作理論及介入手法,有助他們提升精神復康工作的信心和能力。對很多社工學生和從事精神復康工作的專業人士來說,這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

 

錢大康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

 

編者序一

首先,我要獻這書予我內子程慧儀,以答謝她對我在大學教書的工作和編寫此書的支持和鼓勵!在她對兩名兒子悉心的照顧下,我才能專心寫作。我也要獻這書予我兩兒子─ 楊溢朗和楊溢生,好讓他們知道我在主耶穌基督的幫助下,完成此書,藉此促進眾多患上情緒病和精神病的朋友的復元,重拾身心靈安康。

 

亦要多謝讀者的支持! 2013 年,我出版了個人著作《精神復康輔導工作─ 理論與個案》;2016 年,合編了《精神復康與輔導─ 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案例》。這兩本書一直受讀者歡迎。讀者大多欣賞這兩書以深入淺出的方法,介紹應用於精神復康工作的理論,並附以個案實例仔細介紹有關的介入手法。對於讀者這些正面的評價和支持,我感到十分鼓舞,因而籌劃編著這本新作─《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此外,「2016 亞洲精神健康會議」的順利舉辦亦引發此書的出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於2016 年12 月2 日至3 日在香港舉辦了「2016 亞洲精神健康會議」。是次國際會議由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主辦,國立台灣大學、上海大學、深圳大學,和四個專門在香港提供精神康復服務的地方非政府組織合辦,並獲得14 間來自香港、台灣、澳門和內地的精神康復機構支持和參與。本人作為擔任此國際會議的籌備委員會主席,對參與是此會議的學者、機構代表和資深社工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及發表有關華人社會精神康復服務的學術文章,感到十分高興和欣賞,亦喜見香港、台灣、澳門和內地精神康復服務有良好的發展,因而籌劃編著這新作,並邀請多名學術界名人、機構代表和資深社工共同出版此書。

 

本人謹此向多位學術界名人致謝,包括: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吳慧菁教授、上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范明林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吳日嵐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同事洪雪蓮副教授、梁瑞敬博士和羅景強博士;和從事精神康復服務機構的代表和工作員,及多位資深社工和朋輩支援工作員,包括:香港利民會總幹事馮祥添博士、扶康會服務總監方富輝博士、盧爾傑先生、梁振康先生、陳國溪先生和梁毅進先生。本人

實在十分感謝他們對本書的支持和貢獻,多謝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抽出時間為此書獻文,此書才能順利誕生。此外,本人亦要感謝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在百忙中抽空為此書賜序言,作正面評價和推薦,令此書更受廣泛讀者的信任和接受。

 

本書結集了多名學者和精神康復服務機構的資深社工的文章,他們分享了發展復元導向服務的經驗和反思,包括政策、創新服務和個案輔導等層面。雖然本書的內容未能涵蓋和盡錄本港和華人社會各精神康復服務機構,發展復元導向服務的豐碩成果,然而,可以提供一些具參考價值的文章,藉此引發更多學者和精神康復服務機構發表更多有關復元導向的服務文章,讓精神康復服務的專業人士和廣泛讀者,得到更多知識和啟發,進一步發展復元導向服務,促進眾多患上情緒病和精神病的朋友的身心靈健康。

 

楊劍雲

 

編者序二

 

2016 年我和楊劍雲博士編著了《精神健康與輔導─ 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案例》一書,深受精神康復專業工作者的好評。為了進一步提高專業的精神健康康復工作,我們編寫了《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與輔導工作》。

 

隨着社會不斷發展,人們面對的問題越趨複雜,日常生活及工作的精神壓力也持續增加。為了幫助有需要人士應付精神壓力帶來的問題,政府及非政府機構在過去十多年在香港不同地區成立了社區為本的精神健康服務。本書除了檢討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及政策的發展外,最重要是它結集了多名本地、台灣及中國內地學者、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文章,共同探討有關社區精神健康及復元導向服務的推展及輔導方法。此書的完

成,除了有賴楊博士的主力協調外,我們亦感謝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吳慧菁教授、上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范明林教授、朋輩支援工作員梁毅進先生及香港精神康復服務的資深工作者馮祥添博士、盧爾傑先生、梁振康先生、陳國溪先生、羅景強博士和方富輝博士的獻文。同時感謝香港浸會大學的支持,謹此感謝

目次

錢大康 iii

編者序一 楊劍雲 v

編者序二 吳日嵐 vii

前言 xii

作者簡介 xvii

 

第一部分 社區精神健康服務

第一章 香港精神健康服務之演變和發展

─由隔離遣走到社區融合和復元

第一階段: 服務匱乏期—禁閉隔離遣走(1842-1924 年) 4

第二階段: 醫療模式始創期—精神科醫院落成(1925-1950 年) 6

第三階段: 院舍化時期(1951-1975 年) 7

第四階段: 去院舍化和社區照顧(1976-1999 年) 10

第五階段: 轉型期—提倡及早識別與介入(2000-2009 年) 17

第六階段: 邁進復元導向的服務拓展(2010 年至今) 21

結 語 27

第二章 台灣社區心理衞生

一、台灣精神醫療政策與法規沿革 36

二、台灣精神醫療服務資源 37

三、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的歷史發展 40

四、台灣精神醫療分配原則 42

五、長期照顧機構、護理之家 53

六、康復之友聯盟團體 55

七、社區復健到復原 56

第三章 上海精神健康服務和發展

一、 上海市精神病患基本現狀和

精神疾病防治網絡 62

二、院舍治療 66

三、社區康復 68

四、上海精神健康服務存在的問題 74

五、上海精神健康服務政策發展 78

 

第二部分 復元導向及新發展的介入手法

第四章 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

一、年青復元人士的就業狀況 86

二、多方面的復元觀念 88

三、現時職業培訓模式 89

四、 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

─應用於陽光路上服務 91

五、復元導向介入手法 93

六、成效研究 105

第五章 優勢觀點取向應用於受精神困擾之青少年

一、優勢觀點與精神健康領域 110

二、優勢觀點工作原則及工作框架 111

三、優勢觀點個案工作分析 114

四、反思與討論 121

第六章 久病成醫:朋輩支援工作員的角色

一、復元故事: 起伏中成長 127

二、久病成醫: 朋輩式工作 131

三、理念反思: 價值觀整合 138

第七章 動機晤談法應用在精神復康服務

一、動機晤談法簡介 144

二、個案工作實例: 缺乏動力的抑鬱症患者 146

第八章 敍事治療與精神健康:

一位婦女抵抗抑鬱的故事

一、敍事治療的簡述 156

二、敍事治療挑戰病理化論述 157

三、治療對話—阿珍的故事 159

第九章 「幻聽」與聽聲模式的介入策略

一、釐清「精神病」等的詞彙概念 174

二、「聽聲」與精神分裂症 177

三、治療「幻聽」與應對聲音 186

四、聽聲模式的介入策略 188

五、聽聲模式在香港的應用 191

六、總結 193

第十章 敍事實踐的應用:走出毒品黑洞的故事

一、敍事實踐的概念、原則及道德價值觀 200

二、主流論述與「濫藥者」身分的建構 204

三、兔仔的濫藥故事 206

四、敍事實踐的應用 207

五、敍事實踐在濫藥工作上的啟示 225

六、後記 227

第十一章 減少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

一、社會污名 230

二、自我污名 233

書摘/試閱

前言

 

根據香港近期的全港大型抽樣調查研究顯示,介乎16 至75 歲的本港人中, 13.3% 患了情緒病, 1 2.5% 患了嚴重精神病。2 另外,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於2016 年中,介乎15 至74 歲人口數目約為596 萬人。以此推算,估計香港約有94 萬名青少年及成人患有情緒病及精神病,當中約有15 萬人患有嚴重精神病,這些嚴重精神病患者大多在社區居住和接受治療。治療精神病,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種方法。實證研究顯示,個案心理輔導和社區支援服務亦有助病患者的治療和復元(Recovery)。

 

本書由香港、台灣及上海三所大學的學者和香港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專業人士,共同合著而成,希望藉這新書,介紹亞洲區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最新服務發展和政策,並講述多種促進精神健康和復元的介入手法。本書深入淺出,附以個案研習和服務模式實例說明,讓讀者更容易明白、掌握和運用介紹的理論、其服務模式及介入手法。

 

首部分的第一至三章,介紹香港、台灣和上海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包括各地區的相關政策、服務發展模式和存在的問題等。首章介紹香港精神健康服務百多年的演變,由隔離遣走、院舍治療、社區照顧、提倡及早識別與介入,再發展至綜合社區支援,和促進復元等階段。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服務理念、內容和特色。回顧這百多年的服務發展時,香港精神健康服務呈現五方面的轉向:服務概念、服務空間、服務對象、服務策略和專業化轉向。至今,社會工作在香港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上亦顯得越來越重要。

 

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台灣開始發展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第二章介紹台灣近代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發展和政策,並簡介現時台灣一些特色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包括: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社區家園、會所模式、居家治療,和提供長期照顧的護理之家等。此外,文章亦介紹促進患者互相支持和爭取權益的自助組織— 康復之友協會。和香港相類,台灣社區精神健康服務正邁向促進患者復元。

 

在最近十多年,上海的精神健康服務有了長足的發展。第三章介紹上海現時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政策、體制和服務發展,包括: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三網絡、院舍治療和社區康復,並簡介現時上海一些特色的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包括:陽光心園、陽光工坊和明心社工站等。探討服務發展的問題則包括:缺乏專業人員,和以「管控精神病患者」為政策理念。此外,文章更整理了從2001 年至2017 年上海市精神衞生政策文件,講述未來發展方向。

 

第二部分會述說一些別具特色的介入手法。第四至七章介紹在香港的復元導向服務(Recovery-oriented services)模式和介入手法,包括: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第四章)、優勢觀點模式(第五章)、朋輩支援工作員(第六章),和動機晤談法(第七章)。第八至十一章則介紹近年一些新發展的介入手法,包括:敍事治療(第八章及第十章)、幻聽和聽聲模式的介入策略(第九章),及減少社會污名和自我污名的策略(第十一章)。

 

本港資料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年青精神病患者/ 復元人士就業,而他們的失業率是一般青年失業率的2.4 倍。在沒有適當的支援下,年青復元人士的就業率會持續下降,當中許多人要面臨長期失業的危機。在第四章,介紹一個全新以復元導向的職業培訓模式(Recovery-oriented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 並將這模式應用於協助年青復元人士就業的職業培訓服務上。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包括四個培訓階段:獲取復元知識、技能學習、克服就業挑戰,和實現公開就業。研究結果顯示這復元導向職業培訓模式有助提升參加青年的就業率和促進他們個人復元。

 

第五章介紹如何運用優勢觀點模式(Strengths perspective)於精神病患者/ 復元人士中。優勢觀點模式指出,助人專業在過往多年一直視受助者為:病態、有問題、無能力應付困難等,他們因而常受到社會標籤及邊緣化。優勢觀點則從人的能耐出發,評估復元人士的能力、潛能、資源、目標、價值、希望和轉變的可能,協助受助者活出有尊嚴、有意義及豐盛的人生。文中附以個案工作實例,介紹如何運用優勢觀點模式於個案工作中。

 

朋輩支援工作員(Peer support worker)是一班經過訓練和已康復的前服務使用者,他們透過個人復元旅程之經歷,分享「過來人」的寶貴經驗,給予其他康復者支持、鼓勵和希望,藉此促進他們的復元。2017 年,香港的醫院管理局和提供精神健康綜合服務中心的社福機構,聘用超過50 名全職或兼職的朋輩支援工作員,工作範圍包括:電話傾談或會面提供輔導服務、外展或關懷探訪、組織小組和籌辦公眾教育活動等。第六章由一名現職的朋輩支援工作員親述個人復元故事、朋輩支援工作員的工作經驗,和對朋輩支援工作的反思等。

 

動機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建基於人本取向,較常運用於協助濫藥人士處理物質誤用或成癮行為,並強調強化案主求變的動機以促進案主戒藥計劃和行動,重建健康人生。在精神康復工作中,亦可透過動機晤談協助案主處理一些因長期精神疾患帶來的負性徵狀,以改善復元人士的生活質素。第七章透過個案工作實例,介紹如何運用動機晤談法,促進案主對生活態度及行為的改變,趨向復元。

 

敍事治療建基於後結構主義,認為社會上對精神病存在着多元論述。敍事治療挑戰把個人問題病理化的主流論述,相信當事人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與傳統精神健康領域以專家診斷、醫治的模式為主作比較,敍事治療強調治療師透過提問,與當事人「共同研究」、「共同著作」,讓當事人經歷自我發現、探索合乎價值觀、生命原則的新身分認同。敍事治療強調意義建構、生命故事的多元性。第八章以個案研習方式,介紹如何運用敍事治療於抑鬱症病患者上,展現敍事治療其中兩個重要的「對話地圖」—「外化對話」及「重寫生命故事」的應用。

 

長久以來,精神醫學都將「幻聽」視為一種精神病病徵,並主要依靠精神科藥物治療。然而,最少四分之一的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時,仍出現抗藥性殘餘病徵,包括幻聽。這促成了聽聲運動的誕生,並發展出一種應對幻聽方法─ 聽聲模式(Hearing voice approach)。目前,全球各地已成立超過180 個聽聲者自助組織。第九章會介紹聽聲模式,如何透過互助小組和個案工作手法,協助患者克服恐懼情緒,接受幻聽/ 聲音的存在,與幻聽/ 聲音和平共處。

 

第十章介紹如何應用敍事實踐(Narrative practice)於濫藥青年上。這篇文章首先闡述敍事實踐的概念、原則及道德價值觀,繼而探討香港社會主流如何論述及建構「濫藥者」這身分,

並附以個案經歷說明。此外,這篇文章會以個案研習方式,介紹敍事實踐的相關技巧,包括外化問題、「敍事地圖」概念的應用、「重寫生命故事」的相關提問應用、身分的重建、渴望與夢想的實踐等。內容十分豐富。

 

社會污名(Social stigma)是指社會大眾對精神病的偏見和負面態度。在香港及其他華人社會內,社會污名和歧視態度十分普遍,一般社區居民、僱主和患者家屬都常見有此心態,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者有很多不合理不公平的對待,影響他們復元。社會污名其中一個嚴重後果,是患者會認同和內化了社會污名的負面觀點和信念,並引致自我污名(self-stigma),導致出現延誤治療、自尊感低和情緒低落等問題。第十一章會介紹一些有效的介入模式,協助患者抵抗自我污名,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小組、「勇敢披露」模式、「會說話的相片」模式和真人圖書館等。

 

香港論述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和輔導工作的中文書籍不多。編者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產生漣漪作用,引發更多探索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書籍和文章,促進亞洲區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發展,令眾多精神病患者受惠,促使他們復元和改善其生活質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5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