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 > 10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不斷再刷,好評改版
適合高中考生、大學生,以及喜愛國學的社會人士
「國學常識精要,不是一部教科書,它卻是一部很實用的參考書,可以作為國文科的補充教材;它也是供應一般國學常識的泉源,既可豐富學問,又能開拓視野。」 ──邱燮友(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本書特色
☆大學教授編著,從完整脈絡引導入門
☆條列式重點整理,快速歸納與理解
☆書末附有精選練習題,再次複習更省力
☆問答並附詳細解析,真正弄懂學習盲點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的傳承,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國學術。為了使初學者以新觀念、新方法來體驗中國學術的內涵和精華,本書邀請四位教授執筆,從《國學常識》一書摘取精華,撰成此書。從源頭脈絡解析,並條列重點,無須基礎即可閱讀。
書中內容涵括經、史、子、集等文學常識,並收錄國學常識題庫,協助讀者統整前人知識之精髓,方便學習與理解,本書不僅是考生的最佳選擇,亦可成為對中國學術有興趣者的橋樑。
編著
邱燮友/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張學波/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田博元/嘉南藥理大學儒學研究所名譽講座教授
李建崑/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試題增補
簡松興/ 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前 言
一、
中國學術,簡稱「國學」。國學的範圍極廣,從時間而言,縱貫五千年的歷史與文物;從空間而言,涵蓋三江五嶽的人文和生活經驗,這些都記錄在歷代的典籍中,表現了華夏民族高度的智慧,以及東方文化豐厚的異彩。
前人對中國歷史,有「一部二十五史,從何說起」的浩歎。其實中國學術的範圍,要比中國歷史的範圍更廣,今要簡介中國學術,其難度更高過於中國歷史。為了使初學者接觸中國學術,能明快地了解中國學術的內涵和精華,我們合力編撰了這一部最新的國學常識精要。使年輕的一代學子,以新觀念、新方法,來體會中國學術的博大與深奧,進而喜愛它,並發揚光大。
二、
國學常識精要,是從本書局所編的國學常識一書刪略而成。國學常識共六百餘頁,是自修的良友,也是自我學習國學的必備書籍。由於其中範圍廣闊,內容繁富,是一部包羅完備的國學常識。而國學常識精要,顧名思義是攝取國學常識的精華,使讀者易於記誦,便於攜帶,作為枕中珍祕的書籍。
三、
國學常識精要不是一部教科書,它卻是一部很實用的參考書,可以作為國文科的補充教材;它也是供應一般國學常識的泉源,既可豐富學問,又能開拓視野。就以一般適用性而言,對於提昇國文程度、奠定國學基礎,當有所裨益。愛好中國文學者,更可以它作為研讀國學的入門書籍,進而登堂入室,窺探中國學術的堂奧。
本書編纂的宗旨,主要是提供高中、高職、大學生,以及一般喜愛中國學術的社會人士,作為自我研讀進修之用。尤其對一般升大專或就業考試的考生而言,有關「國文」、「國學常識」、「中國文學」等科目,往往因為範圍漫無邊際,不知從何準備、從何找尋適當的參考書。本書便是針對這個需要,從基本常識上著手,並配合新時代的觀念來一一加以介紹。內容包括:國學的名稱和範圍、國學典籍的分類、經學常識、史學常識、子學常識、文學常識等項。此外,尚開列「國學基本書目」,讀者可依此簡明書目,再配合坊間古籍今註今譯的本子,或後人校注的普及本,仔細研讀,達到自我進修的功效。同時,書末提供「國學常識題庫」,設計數百題的測驗題和問答題,旨在幫助讀者反覆學習,並自行評量學習的效果。
四、
我們都做過這類的數學題目:即一項工程,由甲單獨去做,五天可以完成;乙單獨去做,四天可以完成;丙單獨去做,三天可以完成,今甲、乙、丙三人同時去做,請問幾天可以完成?這項題目給我們的啟示,說明了人類合作的可貴和團隊精神的時效。我們本著這種精神,邀集了志同道合的學者,就各人的專長,分工合作,在短期內完成這部著作。其中國學的名稱和範圍、國學典籍的分類、文學常識,由本人執筆;經學常識,由師範大學張學波教授執筆;史學常識,由師範大學田博元教授執筆;子學常識,由中興大學李建崑講師執筆;國學基本書目及國學常識題庫,由本書編者與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同仁合力編纂而成。茲明表所司,以示徵信。
五、
東漢王充論衡謝短篇云:「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夫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然而,今天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不是王充時代古今貫通的問題;而是我們面臨古今中外學術文化交匯的新時代,如何確定中國學術的精華和價值?我們該如何自處?又如何迎接未來的挑戰?也許這本書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示罷!
中國學術,浩如煙海;中國典籍,珍如珠璣,細數中國學術的精華,猶恐有遺珠之憾。全書篇幅不少,必有疏漏,尚祈博雅君子,有所指正、指教。
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邱燮友寫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叁、經學常識
一、概 說
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而儒家思想的基本典籍就是經書。我國有文字以後,流傳最早的儒家典籍,就是易、書、詩、禮、春秋這五部書。當時這五部書並不稱為經,大概到了戰國以後,這些書始被稱為經。至於六經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古書的,是莊子的天運篇: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
但自唐以後,經的數字並不限於五經、六經,而有七經、十經、十三經諸多不同的名稱。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篇上說:
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這種說法,固然是尊孔之風大盛,一般儒者對於經書的觀念,認為經書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修己安人的典籍,那是不容否認的。因此,要認識中國文化,涵養崇高品德,必須從讀經書開始。茲就經字的涵義、經書的範圍、要義、價值與流傳,加以摘要論述:
(一)經字的涵義
經字的涵義,古人的說法殊多不同,如:
班固白虎通:「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言不變之常經也。」
劉熙釋名典藝篇:「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其實經字的本義,是「織布的縱絲」,所以許慎說文解字說:「經,織從絲也。」段玉裁注:「織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常經。」由是可見,說文以織縱絲為經,是經字的本義,而班固、劉熙以經字當作「常」字、「徑」字講,那已經是引申、假借的意義。至於儒家最早的易、書、詩、禮、春秋之書,因為一些儒者認為這些書是記載天道人事常理的書,所以就稱之為經書。
(二)經書的範圍
經書的範圍,各家的說法亦多不同。首先提出六經之說的,是莊子的天下篇: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其次,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說:
六藝之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
六藝就是六經,莊子與史記所論六經之用,原是一致的。不過,六經排列的次序,又有不同的說法,大致言之,有兩種排列的方式:
1.詩、書、禮、樂、易、春秋。
2.易、書、詩、禮、樂、春秋。
上面兩種排列的方式,屬於第一種排列次序的,有莊子天下篇、史記儒林列傳等,屬於第二種排列次序的,有漢書藝文志、儒林傳。至於何以有這兩種不同的排列,近人蔣伯潛在經與經學上說:
六經的次序,有兩種不同的排列法:一、易、書、詩、禮、樂、春秋。二、詩、書、禮、樂、易、春秋。主張第一種排列法的學者,認為六經是周公的舊典,所以依其制作的時代先後為次序:易由於八卦,八卦是伏羲畫的,故列第一;書的第一篇為帝典,是記堯舜的事的,故列第二;詩的豳風七月是周末去豳遷岐時的作品,商頌是商代郊祀的樂章,故列第三;禮、樂是周公所制,故列第四、第五;春秋是孔子就魯史記修成,故列第六。主張第二種排列法的學者,以為六經是孔子所作,用以教人的,所以依其本身程度的淺深為次序:詩、書是文字的教育,程度比較淺,所以排在前面;禮是約束人的行為的,樂是陶冶人的品性的,已是進一步了,所以列在其次;易明陰陽之變、天人之際,如其拿現代的話來比喻,是從「宇宙論」以推論「人生哲學」;春秋則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借褒貶往事以示其微言大義的,所以并他們下列的「文學」一科的子游子夏,對於他的筆則筆,削則削,都不能贊一辭,這兩種書,程度最為高深,所以列在最後。
蔣氏所說,是今文家和古文家所持的不同意見,其實,六經本來只是六種書籍,其排列的先後,可以說全無關係。不過,由於古書中記載的次序不同,今文家和古文家的見解不同,因此又使六經排列次序成為經學的問題,這也是研讀經書的人所必須知道的事。
其次,六經雖有其名,而樂經卻始終未能見其專書,此又是甚麼緣故?一般言之,又有兩種說法:
1.樂經原有其書,而亡於秦始皇的焚書。
2.樂經本無其書,所謂「樂」只是附於「詩」的樂譜。
上面兩種不同的說法,主張第一種說法的是古文家,他們認為六經是周公的舊典,樂經當然有這部書,後世所以不見此書,那是因為秦火燔書的緣故。此種說法固然言之成理,但秦火之後,其他的經書都能復出,何以樂經竟全無痕跡,而且先秦流傳至漢的書籍,也無一句引過樂經的話,因此主張樂經原有其書而亡於秦火之說,不免令人懷疑。其次,主張第二種說法的是今文家,他們的持論,從前面論述觀之,樂經本無其書的說法,似乎可信。至於「樂」是「詩」的樂譜之說,固然在論語的子罕篇上說: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由孔子之說觀之,古代「樂」和雅頌具有密切關聯之處,是不容置疑;不過,六經中的「樂」是否就是「詩」的樂譜,卻未有確實的證據。但就古書的儀禮、禮記二書觀之,用樂的情形,卻記載非常詳細,如儀禮燕禮:
小臣納工,工四人,二瑟。小臣何瑟,面鼓執越。內弦,右手相入。升自西階,北面東上坐。小臣坐授瑟,乃降。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
又禮記鄉飲酒義:
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一人揚觶,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
由上觀之,詩的樂譜不見得就是樂的經。至於何以未有樂經傳世,依據今人王靜芝先生的推測,他在經學通論上說:
樂是合於詩而用於禮的。詩的唱譜便是樂調;樂的用場便在禮中。禮中用樂重在形式,奏樂出自詩的樂譜,二者都不是專靠文字記載的,所以沒有專書。
王氏所說,固是推測之言,但在其他證據未曾發現之際,只好姑妄信之。
樂經既然沒有這部書,那麼六經只有其名,而實際上只有五經。五經中的易、書、詩、春秋四經,師傳雖有不同,但都是「經」,至於禮,在西漢立博士時,是以儀禮為「經」。到了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禮卻取了小戴禮記。其次,漢代立春秋博士,只有公羊、穀梁二傳,但到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春秋卻取左氏傳,而五經中便沒有公、穀二家。至於今日吾人所說的五經,那即是指孔穎達所說的五經。
自唐而後,經書的範圍又多不同,有七經、九經、十經、十二經、十三經之說:
1.七經之說
(1)詩、書、禮、樂、易、春秋、論語。(見後漢書張純傳李賢注)
(2)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見王應麟小學紺珠)
(3)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禮記。(見清康熙御纂七經)
2.九經之說
(1)易、書、詩、春秋左氏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見宋刻巾箱本白文九經、清秦鏷刻九經)
(2)易、詩、書、春秋、周禮、儀禮、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見明張照奉敕刻篆字九經)
(3)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儀禮、論語、孟子。(見明郝敬九經解)
(4)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論語。(見清惠棟九經古義)
以上四種都是宋以後的人采輯的,其內容各自不同。其實,南朝宋時,設國子助教十人,分掌十經: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各為一經,論語、孝經合為一經,名義上是十經,實際上已有十一經。唐文宗開成間石刻十二經,置於太學,則於十一經又多了一種爾雅。後來十二經再加一部孟子,便是所謂十三經。南宋光宗紹熙間已有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成為經部的一部叢書,其內容是:
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寗注,唐楊士勛疏。
論語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孝經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上面十三部經書,其實,並不能說都是正式的「經」。易、書、詩、儀禮、周禮、春秋,固然是「經」;而左氏、公羊、穀梁,都是「傳」;禮記、論語、孝經、爾雅,都是「記」;孟子一書,宋以前是一部子書。到了南宋光宗紹熙間將此十三部書合刊成書,始有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