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只到4/20,趕緊把握這一波!
園丁與木匠(簡體書)
滿額折

園丁與木匠(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9.9 元
定  價:NT$ 419 元
優惠價:8736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引爆教育界!頭部教育大V爭相推薦!
加州大學30年實證研究揭示,孩子都是天生學習家;
教孩子不如懂孩子,徹底打破攀比式育兒困境;
美國認知發展學會"年度最佳圖書"。


你以為孩子總愛胡亂地打鬧?其實孩子在學習社交互動;
你以為孩子在安靜地玩玩具?其實孩子是在探索世界奧秘;
你以為孩子因為無聊才問為什麼?其實孩子是在尋找答案;
……
孩子在玩的時候,究竟在學什麼?他們又究竟是怎麼學的?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到什麼?
在《園丁與木匠》中,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帶你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學習規律,用大量經典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時候,在聽的時候,在玩的時候,在做的時候,都是怎麼學習的,以及在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性。

高普尼克以其畢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高手,如果你想做有遠見的父母,那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進入成人學習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給孩子設限。

本書帶你走出傳統“讓孩子成才”的教養誤區,告訴你養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體的教養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你與孩子的關係怎麼樣。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為孩子搭建成長生態。《園丁與木匠》直擊當代父母焦慮的核心根源,給你教養思維的全新升級。

作者簡介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斗級專家,首位從兒童意識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對於孩子的心智、大腦和學習方式,沒人比她更瞭解。

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經典的“白板說”,還是心理理論創始人之一。

TED演講點擊量過300萬次,寫有大量科學文章和評論,見於《紐約時報》《衛報》《科學人》等各大媒體。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一本讓萬維鋼、羅振宇、苗煒等思想界大V爭相解讀的育兒書。
●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斗級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天生學習家系列”集大成之作,看傑出科學家站在母親和祖母的視角上,給你一場溫情的科學盛宴。
●彙集30年實證研究,以無人匹敵的突破性發現,帶你走出傳統教養誤區。徹底擺脫焦慮,給你符合孩子學習與發展規律的科學育兒觀。
●引爆教育界,眾多國內外知名媒體、頭部教育媒體、育兒大V聯袂推薦。
●外文版豆瓣評分8.3,中文版萬眾矚目,重磅來襲。
●榮獲美國認知發展學會"年度最佳圖書"獎,《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昱鯤傾情翻譯。
●湛廬文化出品。

【媒體及名人推薦】

高普尼克是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執教時的同事。她不僅是兒童認知發展領域的權威,而且在科普寫作方面也聲名遠揚。這本書裡既有兒童學習前沿研究的總結,又有她對父母養育的哲學思考,讀來既能收穫許多知識,又能啟發深層思考,書中還融入了她身為祖母的許多趣味盎然的故事,是一本充滿了乾貨和思想的好書。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系主任


現在只有複雜的人才敢相信教育孩子是個簡單的事,只有聰明的人才敢不擔心自己的孩子聰明不聰明,只有掌握重要知識的人才知道什麼對孩子是重要的。艾莉森•高普尼克的這本《園丁與木匠》也許能先改變你,再改變你的育兒思路。
——萬維鋼
科學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者


如果你還有足夠的好奇心,會享受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你已經把功課都預習了一遍,結果又發現了許多新鮮的知識。你會享受和孩子同心協力一起學習的過程,想盡力延長這段時間。這大概才是好的學習環境吧。
——苗煒
作家,《三聯生活週刊》前主編


這本書為你提供了看待孩子成長的廣闊視角,帶你從更高的觀點看待“人生”和“育兒”。書中提出的觀點非常顛覆:家長對孩子做了什麼,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家長是什麼樣的人、和孩子是什麼關係,以及給孩子提供了什麼環境。對一般家長來說,不過多幹預,可能就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羅輯思維

孩子究竟怎樣學習?作者以科學家和祖母的雙重身份,一邊闡釋這一主題,一邊反思當下盛行的教養方式,提出全新的養育觀念。書中,孩子的成長被放在了社會學、人類學等更廣闊的視野中。對孩子學習過程的深入瞭解,以及視角的轉變,或許能幫助我們緩解“家長焦慮”這一全球現象!
——羅玲

兒童教育專家
所有父母或者想要成為父母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任何覺得自己的人生被父母禍害了的成年人,或許也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些許慰藉。高普尼克不僅擁有世間少有的博學,更擁有作為母親和祖母的經歷。她在書中以科學為基礎,主張導正當下流行的教養文化,那種為了避免讓孩子失敗,而花大價錢給孩子施加指導的教養方式。
——《金融時報》

這是一本振奮人心同時又引人深思的書,高普尼克強大的科學實踐證明,孩子能夠指引自己的學習之路,這讓那些希望抵制當下流行的各路“教養方法”以及學校裡的各種“課程標準”的教育工作者為之歡欣。高普尼克始終堅持她的信念,那就是人類親子關係之間的溫暖,這使得為人父母不僅美好,更具有道德深度。
——《華盛頓郵報》

經過深度研究,高普尼克的觀點聚焦在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她描繪了一系列的實驗,指出如果不是經由孩子自己的觀察、傾聽與模仿,而是透過成人的刻意教導,孩子學到的會非常有限。
——《自然》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題,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一生都無法畢業。原因在於處理這段親密關係時,很多人不明白“父母”二字的本質以及愛孩子的邊界。心理學家高普尼克在書中用大量研究推翻了傳統的“教養”觀念,帶你瞭解孩子的大腦,走出誤區,重新審視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當你還在掙紮是做“木匠”還是做“園丁”時,這本書會給出答案。
——外灘教育
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


《園丁與木匠》這本書給焦慮的現代家長的重大啟示在於:孩子不應該被培養得像成年人一樣,而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預測性,有更多的玩耍和創造的機會。努力成為“園丁式父母”,創造一個豐富的養育環境,營造變化、多樣和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孩子的未來,不可限量。
——藍橡樹
65萬家長共同關注的國際教育平臺

“園丁”關注生態,尊重並激發不同草木的季節性、多樣性與可能性;“木匠”關注功能,繩、墨、斧、鋸、刨、鑿,以單一目標為中心。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上,這是不同層級的育人智慧;同樣,教育是面向未來還是只問當下,根本的分野仍然源於不同教育人一念之間的角色差異。
——新校長傳媒
助力全球華人區中小學校創新實踐平臺


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忽視孩子的學習特性,結果自然事倍功半。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中闡述了孩子獨特的學習機制,告訴家長孩子其實天生就是學習天才。家長要做的不是給孩子制定或者指定發展路線,而是為孩子搭建他們需要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能夠自由地探索,從而激發他們適應未來的學習能力。
——家長幫
好未來旗下面向1~18歲孩子家長的全面教育服務平臺


本書高度理解了“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是人性深處的聯結”,認清教養的本質,剖析教養的悖論,並運用心理學實驗和腦科學研究來驗證正確的教養方式,重新定義了什麼才是“好父母”。無論是北京海澱區的教育焦慮家長,還是紐約上東區的鉑金包媽媽,讀過本書後,都會重新審視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
——父母世界Parents
倡導新生代家庭智慧、有趣的生活方式


 

目次

引言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01 “教養”是一種糟糕的現代發明
混亂是童年的主旋律
年輕的大腦天生就要探索
父母的愛讓孩子的智力發展成為可能

02 童年,人類進化的關鍵策略
養育孩子比狩獵技能更重要
要考證,不要假設
童年越漫長,智力越發達
人類的學習能力在反饋循環中代代更迭
多樣性是面對未知的利器
對孩子精雕細刻終歸是徒勞

03 愛,持續進化的保障
愛的三面手1:父母
愛的三面手2:祖父母
愛的三面手3:異親
對孩子的愛就像一個無法言喻的承諾
因為照顧所以愛

04 邊看邊學
孩子都是優秀的小演員
鏡像神經元的“神話”
模仿是最有效的因果學習形式
孩子的模仿能力高級又高效
孩子擁有超越成人的創造力
過度模仿,抓住“權威”的每一個細節
儀式模仿,找到文化歸屬感
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說的做”

05 邊聽邊學
依戀模式決定孩子更相信誰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信你的話
孩子知道虛構和假想不是現實
永無止境的為什麼,是在尋求好的解釋
“為什麼”的最佳答案是揭示因果關係
你的解釋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
孩子對你的信任勝過一切方法

06 邊玩邊學
打鬧是一種社交演練
聰明的動物對一切都感興趣
玩玩具就是在做科學實驗
假裝是人類獨有的玩耍方式
反事實思維,想像力與創造力之源
愛假裝的孩子善於弄清別人怎麼想
玩耍教會我們如何應對意外
“玩”就很好玩,不需要理由

07 邊練邊學
學徒訓練是歷史主流教育方式
目標導向的學校教育是一種新發明
從探索式學習到掌握式學習
學校就像專注力競技場
學校教育應該服務於不同類型的孩子
重要的學習發生在教室之外
青春期:遊走在衝動與控制之間

08 科技與孩子的未來
“閱讀”是門新技術
步入電子屏幕的世界
科技之于孩子,就像閱讀之於我們
讓時代的棘輪徐徐向前
網絡世界的希望與迷失
給孩子一個世界,讓他們重建

尾聲 養育孩子的意義

後記 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尋找平衡的藝術

致謝

注釋及參考文獻

譯者後記 別再“焚琴煮鶴”你的孩子了

書摘/試閱

 【引言】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為什麼要做父母?照顧孩子既不容易,又累得要命,大多數人卻樂此不疲。為什麼?是什麼讓這一切都值得?
有一個常見的答案,特別是對當今的中產階級父母來說,那就是:為人父母,你才可以做那件被稱為“教養”的事情。“為人父母”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動詞,它描述的是一種工作,目標是最終把你的孩子培養成更好、更快樂或更成功的成年人,比沒有你的教養要更好,或者比隔壁家的孩子要更好(雖然這話我們只能悄悄地說)。正確的教養方法會養育出好孩子,他們之後也會成長為優秀的成年人。
當然,人們有時候會使用“教養”這個詞來描述父母的實際行為,但在更多的時候,尤其是在現代,“教養”是指父母應該做的事情。在這本書中,我要提出,這樣一種“處方式”的養育觀念,無論是從科學、哲學、政治的角度,還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在根本上都是錯誤的。這是對父母和孩子如何真正思考和行動的誤讀,也是對他們應該如何思考和行動的誤解。這種觀念其實只能使孩子和父母的生活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教養”這個概念鋪天蓋地,聽上去是父母理所當然要做的事,似乎不言而喻、無可爭議,而且顯而易見。父母,包括正在寫作本書的筆者在內,都被教養模式深深吸引,但同時,我們也模模糊糊地感覺到,它有很大的問題。我們既擔心孩子在學校裡表現不夠好,又能感到他們正在承受著需要在學校表現良好的壓力。我們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比較,然後又在心裡鄙視自己。我們點開最新的網絡文章,看到裡面都是對育兒新方法的贊許或批評,然後又會說,有時甚至是大聲地說:還是按照直覺來做就好了。
對許多人力密集型企業來說,讓員工努力獲得某種特定的結果,是一種很好的工作模式,這也是木匠、作家或者企業家的正確工作模式。你可以根據你製作的椅子、創作的書的質量或者盈利狀況,來判別你是不是一個優秀的木匠、作家或CEO。在教養的場景中,教養方法也遵循相同的模式:父母的工作與木匠異曲同工,只不過生產的不是椅子這種特定類型的產品,而是一種特定的人。
在工作中,專業知識能將人導向成功。教養模式的隱含前提則是有一套技巧、一些特定的專業知識,父母只要學會了這些技巧和知識,就能幫助自己實現塑造孩子人生的目標。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規模可觀的行業,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誇下海口說他們正好能提供這套專業知識。單是亞馬遜網站上的教養類書籍就有大約6 萬本,其中大部分在標題裡都有類似“怎麼”“如何”“方法”等字眼。
當然,許多教養實操類書籍只是給父母提供了一些實用建議,然而更多的書則誇下海口說只要你掌握了正確的技術,你家孩子的未來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種教養模式不僅僅出現在實操類書籍中,它還塑造了人們對兒童發展的總體看法。我是一名發展心理學家,我想要弄清楚孩子的想法,以及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即便如此,幾乎所有就發展科學領域的知識採訪過我的人,都會問我一些問題,諸如父母應該怎麼做,這麼做的長期效果會是什麼。
這種“教養”的想法也是父母,尤其是母親的一個主要煩惱來源。它在永無休止的“媽咪戰爭”中火上澆油。如果父母們接受養育是一種工作的觀念,那麼就必須在這種工作與其他工作之間進行選擇,比如真正的工作。特別是母親,她們會變得越來越有防禦心理,也越來越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既做個好媽媽,又可以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甚至還會被迫去選擇到底是降低母親角色的重要性,還是放棄事業。父親要面臨的困境也好不到哪裡去,而且由於父親角色的重要性更少被人承認,因此他們可能處於更加兩難的境地。
女性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常會不無苦澀地自覺承認自己身為母親的矛盾心理,這是一種對貶低父母重要性的防禦性衝動。畢竟,如果養育是一項工作,旨在成功地“創造”一個成年人,那這項工作實在是太糟糕了:長時間地工作,沒有加班工資和福利,還有一大堆體力活。而且在長達20 年的時間裡,你都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否夠好,這個事實本身就會讓人變得更加容易焦慮和愧疚。但如果它不是一項工作,我們為什麼要做它?如果不是要“創造”一種特定的成年人,那養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
我自己就是焦慮的中產階級父母中的一員,我這一輩子都在感受著教養模式的威力和我對它的抗拒。我的三個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還算幸福和成功,並開始生兒育女。但是我也發現,我總在根據他們人生的起起落落來評估自己的功與過:我最小的兒子在8 歲時,我還在每天送他上學,是不是過度保護了?或者當他9 歲後我沒有再送,是不是太過疏忽了?我希望孩子走他們自己的路,發現自己的天賦。但是,我當初是不是應該堅持讓大兒子讀到大學畢業,而不是讓他去做音樂?我之前相信,現在也仍然相信,好的公立學校是所有孩子的最好選擇,但是當我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在當地的公立高中難以適應時,我是否應該像對小兒子一樣,將他們送到郊區的私立貴族學校呢?我是應該逼小兒子關掉電腦去讀書,還是應該讓他學習編程?我怎麼才能確保我“聰明”的二兒子既有很多時間自由玩耍,又能完成作業,同時還可以參加高等數學班和芭蕾課?最難的是,當我的小兒子完成高中學業時,我離婚了。我是應該早些離呢,晚些離呢,還是根本不離?
我擁有的兒童發展專業知識並不能讓我比其他人更瞭解答案。回顧我近40 年的養育歷程,我懷疑真正的答案是:我們問了錯誤的問題。
反思自己作為家長的經歷,可能會讓你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但思考一下其他父母的教養方式,也讓教養模式不太站得住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是成長在幸福溫室裡的“嬰兒潮一代”,和成長在大蕭條和戰爭苦難中的“最偉大的一代”父母比起來,實際上並沒有多大改善。我們都認識一些童年生活得很糟糕的人,長大後過得非常不錯,並成為慈愛的父母;也認識一些非常好的父母,最終卻養出悲慘不幸的孩子。
對教養模式最有說服力、也最令人心碎的反例是,有些孩子永遠無法長大成人。2011年,埃米莉•拉普(Emily Rapp)寫了一篇關於她兒子羅南的文章,極其感人,流傳甚廣。拉普知道羅南會在3 歲前死于家族性黑蒙性癡呆症,但仍然非常愛他。拉普的兒子根本不會長大成人,但我們覺得,拉普和其他處境相似的人是最具深刻意義的父母。
難道不應該弄清楚我們為什麼值得成為父母嗎?父母養育孩子的焦慮經常出現在雜誌的生活專欄或者“媽咪博客”上,但本書認為,那些日常的擔憂實際上反映了人類本身真實而又深刻的一面,這些緊張關係是我們作為人類的一部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獨一無二的漫長而又無助的童年,以及隨之而來的父母對孩子的巨大投資,是使我們成為人類的關鍵部分。這項投資的目的是什麼?它又為什麼會進化出來?
為什麼做父母是值得的?這不僅僅是個人或生物學層面的問題,也是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照顧孩子從來都不僅僅是親生父母的事情。從一開始,它就是任何人類社區的核心項目。今天也依然如此,比如教育,就是一種廣義上的兒童照顧機制。
與其他社會機構一樣,我們照顧孩子的方式已經大為改變,並將在未來繼續發生變化。如果我們想對這些變化做出正確的決定,首先要仔細考慮的是,照顧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學齡前兒童應該是怎樣的,我們該如何對公立學校進行改革,誰來決定孩子的福利,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新科技,照顧孩子是一個政治話題,也是一門科學和個人課程,無論範圍大小,都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除了實操類書籍和充滿苦澀的回憶錄外,一定還有其他關於養育的思維方式。從源遠流長的科學和哲學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我最近升級做了祖母,也許我的看法是更好的視角。祖母的身份能提供一種更加共情的距離,無論是從年輕時當媽媽的經驗和教訓來說(雖然那時我也不知道哪些是經驗,哪些是教訓),還是從自己孩子當前的掙紮來講。
因此,本書是由一位祖母所寫,這位祖母恰巧又是一名科學家和哲學家,而且這是一位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祖母,一位擁有認知科學實驗室、且在講老故事和做藍莓派之餘撰寫哲學論文的祖母。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祖母並不多見,所以將這兩種視角結合起來,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從超越教養模式的層次來理解為人父母的價值。

【精彩內文】

04 邊看邊學

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從父母和照顧者那裡學習的。不僅如此,教養模式還讓父母認為,他們可以,也應該有意識地去控制孩子的學習。就像學校裡的學習模式一樣:一位成人為了教授一個特定的孩子,精心設計自己的行為,以便讓孩子學到指定的知識和技能。成果是:孩子確實學會了。
但是,孩子到底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什麼呢?他們是怎麼學習的呢?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可以從別人那裡學到很多東西,遠超我們的想像。這項研究中更引人注目的發現是,這種學習很少是通過刻意的教授來實現的。
在前文裡,我描述過一幅生物學上的圖景。它顯示出,孩子、照顧行為和人類學習之間有著特殊的關係。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童年要更長,人類的幼兒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很長的學習期。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這種關係尤其適用於文化性學習。
正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漫長的童年和很多悉心的照顧者,孩子才可以很好地利用上一代的經驗,尤其是祖父母的經驗。他們也可以將這些信息與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發現。學習行為的核心悖論就是所學到的傳統與自己的創新之間所形成的對立。
那麼,我們也許會猜想,孩子都擁有一套精心設計的強大工具,讓他們既能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又能向其他人學習。近期很多令人興奮的研究成果也顯示出了這一點。從出生開始,嬰兒就對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特別是從照顧者那裡獲得的信息。而且實際情況遠比這要複雜。
孩子可能對別人提供的信息很敏感,但絕不會被動地被他人塑造。相反,他們會主動解讀並試圖理解人們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他們還會以複雜的方式將這些信息和他們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有時可能做得比大人還好。孩子會逐漸理解這個世界的物理環境、周圍人的心理特徵與社會屬性。他們的準確性令人驚訝,甚至令人不安。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你的孩子可能比你還瞭解你。孩子會注意到父母行為的細節,有些連你自己都沒意識到。比如說,學齡前的孩子會注意到你說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幹什麼的”,還是“讓我來展示給你看,這是幹什麼的”。
如今,當中產階級成為父母時,他們往往具有很多在校學習的經驗,但幾乎沒有任何養育經驗。因此,當父母和政策制定者從科學家那裡得知孩子的學習潛力時,經常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大人應該用學校教學的方式,教給孩子更多的知識。但實際上,身教勝於言傳。
可笑的是,在校學習是一個非常現代化和本土化的發明。我們所熟知的學校是19 世紀歐洲工業化崛起的直接結果,至今只有幾百年的歷史。
科學研究表明,學校以外的社會化學習要更為複雜,也更為基礎。這類學習行為在進化上更加原始,在孩子的發育上出現得更早,也比學校學習更為普遍。在很多歷史時期和文化傳統中,它們都顯得更加重要。
然而,由於我們的文化怪癖,中產階級父母和他們身邊的養育文化只瞭解關於學校的一切,卻對其他類型的社會化學習知之甚少,直到他們自己有了孩子。
在本章和下一章中,我將會談到在過去幾年裡備受關注的兩種社會化學習模式。不少重要的研究都圍繞著它們進行。心理學家將其稱為觀察式學習和證言式學習。前者指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他們周圍的人來學習,後者指孩子通過傾聽其他人談論這個世界來學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