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人與地:臺灣景觀變遷與調適套書(共二冊)
滿額折

人與地:臺灣景觀變遷與調適套書(共二冊)

定  價:NT$ 4000 元
優惠價:93372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 內容簡介

(上冊)

從1604年荷據時期,到2019年你我的時代
超過400年的環境變遷史
你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家-台灣

◆ 日治時代因政治遷移的原住民,為什麼居住安全卻比以前更加危險?
◆ 台灣的高山,經歷近80年的連續伐木後,現在來喊封山、復育還有救嗎?
◆ 四面環海卻快速消失的海洋文化,究竟是面臨什麼威脅?

深度認識║ 多元豐富的自然資源
5個面向剖析7種台灣在地環境:山林、海岸、溼地、農村、城鄉、離島、文化與自然,從歷史的演進到未來如何調適,作者以生態規劃的觀點,找出人與自然更長遠的共存之道。

鉅觀思維║ 國家政策如何影響生態系統
荷據時期、日治時代、國民政府遷台……台灣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天然資源,除了引來各國掠奪,統治者的政治決策,複雜且長時間的改變人對土地的使用方式,永久影響日後集體的生存空間,面對持續的變遷和各種威脅,探討如何調整能使國土永續發展。

生於此地、長於此地,無論一般民眾或政府單位不可忽略的環境議題,我們希望與你一同珍惜這塊土地、找到對寶島最友善的規劃,守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下冊)

以橫跨400年的台灣環境變遷史為基礎
用最細膩且綜合性的生態觀點
喚起對國土的重視與行動

◆ 無論國家的發展程度,各國的民間、學界、政府單位都開始重視國土生態安全,台灣跟進了嗎?
◆ 強烈的異常氣候來襲,治理者如何規劃,才能提供國人安全的生存空間?
◆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民間意識的崛起與行動,如何改變社會!
◆ 實踐「土地正義」的關鍵角色,居然是看似普通的數位化地理資訊!

地║國土建設的發展與機會
針對台灣原始的基盤,從地域、區域到國家不同範圍之規劃與建置,以景觀專業的角度和實務經驗探討自然的核心價值該如何與建設並存,並借鏡國外最新發展趨勢及文獻資料,提供治理國土空間的永續發展策略。

人║小單位創造大影響
隨著民主意識抬頭,更多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團體凝聚形成組織,直接或間接的得以影響公部門,因此公部門、企業界、第三部門若能以各自不同視角關注議題、互補互動,必能提升國家進步的空間,進而一同為生存的土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生於此地、長於此地,無論一般民眾或政府單位不可忽略的環境議題,我們希望與你一同珍惜這塊土地、找到對寶島最友善的規劃,守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 本書特色

-縱橫400年-
以景觀視野,分析島嶼變遷和未來趨勢

-跨域結合-
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鄉規劃、景觀設計、社會設計

-豐富圖表-
超過1400張圖片X53張附錄表X270張表單

-套書限量上市-
附贈特殊印製年表海報乙張

【跨界推薦】

內政部營建署前署長 張隆盛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王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邱文彥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許榮輝
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主持人 蘇喻哲

作者簡介

◎ 郭瓊瑩

學歷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所長兼系主任
亞洲風景園林協會 副主席

經歷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院長
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地球研究中心 主任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理事長
內政部營建署 國家公園組技正
美國費城Hanna/Olin 景觀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美國費城George E. Patton 景觀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美國費城WRT 區域規劃都市設計景觀建築師聯合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國際專業參與
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IFLA) 會員
世界公園及遊憩聯盟(IFPRA) 會員
世界色彩協會(AIC) 會員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ASLA) 會員

著作
水與綠- 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
道法自然(中譯本)
我們的公園綠地
探訪優質城鄉
河川環境保育規劃準則
流域河川生態設計準則
環境與生態(專書篇章)
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
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
步道施工暨維護1-2-3
風景區公共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彙編
橋梁景觀與環境融合之研究
綠色基盤應用於城鎮永續規劃之研究
國家公園步道設計準則
國家公園步道附屬設施設計準則
「公路景觀設計規劃」之研究與修訂
公路景觀生態保全機制與規劃設計之研究

獲獎
第十八屆東元獎-人文類-藝術類-景觀與環境, 2011
Award of Excellence in Analysis & Planning, 2011
Professional Awards ASLA

名人/編輯推薦

與自然和平共存之省思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與大自然搏鬥,為求安穩的生存,與自然和平共存是一種期盼,破壞程度有限;到了15 至17 世紀時期大航海時代,歐洲船隊到世界各處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雖然使西方文明擴展到全世界,但是對待殖民地的方式卻是粗暴地剝削、掠奪。20 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對自然及人類的破壞更是無與倫比;其後社經快速發展,在人定勝天觀念下,對自然環境更是予取予求,造成了環境汙染與自然生態的破壞。

1972 年,人類終於正視地球生態系統嚴重受損事實,開展了國際環保運動。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發表「人類環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勾劃出人類對環境所享有權利的範圍。歐日等國家相繼成立環境部,陸續制訂了國際環境法規,如保護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公約、關於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國際貿易的華盛頓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環保意識抬頭。

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的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更進一步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1992 年里約宣言發表「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將永續發展的精神擬訂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執行永續發展有了工作藍圖,並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減緩全球氣溫上昇的趨勢。但是,人類所處的環境仍然是面臨著氣候變遷、人口都市化、高齡化及巨大都會、貧富差距、國際貿易等諸多挑戰,臺灣當然也不例外。

臺灣環保工作除了在1987 年成立環境保護署外,也陸續設置自然保留區、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風景區、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及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建構出臺灣的生態保育軸。近年也完成國土計畫法、濕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等立法工作,民間環保相關組織相繼設立,企業也相當重視環保議題;看似臺灣環境保護、自然保育工作已有若干成果,值得欣慰。但這仍屬於片段性的發展,開發與保育的矛盾、保護區分散孤立完整性不足、管理單位法令系統分歧競合…仍然存在,顯見我們缺乏一綜合性觀點來盤整所有的政策成果。而此書正是以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的觀點出發,全面來診視臺灣的「人與地」。

以生態規劃原理進行規劃實作和分析方法正是美國景觀大師 Ian L.McHarg 所倡導,本書作者郭瓊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學院時即受教於 Ian L. McHarg。取得景觀建築碩士後回臺灣營建署服務,參與國家公園的規劃,之後被延攬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任教,擔任景觀學系系主任及環境設計學院院長,並活躍於景觀、環境保育相關社團。曾任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造園學會副理事長、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董事等,並積極參與國際 NGO 組織,曾任國際崇她社 Zonta International 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保護區委員會(WCPA)東亞地區理事。目前是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IFLA)理事(臺灣代表)、美國景觀建築學會(ASLA)國際會員等。她將多年來在臺灣從事有關景觀環境及國土規劃的研究與觀察,綜結成「人與地—臺灣景觀變遷與調適」,實屬珍貴。

本書作者不僅將生態規劃的理念落實於課程規劃上,特別重視戶外教學和實務創意,也將這個研究方法運用於本書;以生態學的觀點,解構人與地的關係,提出以順應環境觀點探討人對地的依存關係,兼顧宏觀及微觀的視野。本書基礎資料豐富,鉅細靡遺,研究方法嚴謹。從「威脅剖析」與「機會潛勢」兩大部分剖析臺灣這個島嶼環境所面臨山林、海洋、海岸、濕地、農村、城鄉、離島與文化景觀的各種威脅,以及在空間與社會基盤建設的可能發展機會。各章內容從背景、變遷、趨勢、機會等面向層層解析論述,內文中也隱含本書作者對公共政策的批判,例如國土行政組織的調整、景觀法、臺灣環境教育等,提出她獨到的見解及懇切的建議。此外,她參與各項規劃,必定親力親為,現地勘查,實地感受人與地的關係;她的行動力、執行力讓我佩服。本書輔有大量她親自拍攝的照片,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精彩,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張隆盛
內政部營建署前署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前署長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牽成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Eisenhower Fellow(1975)

■ 推薦序

善盡有生命的社會責任

認識郭瓊瑩的時候正是臺灣政府積極推動國家公園的起步階段,她參與早期國家公園規劃設計和艱鉅的草創。在內政部營建署張隆盛署長的領軍下,開展了臺灣國家公園行政體系和法律制度。長期的公職服務後,她轉任教職並兼顧專業服務,主持許多規劃設計案,成果豐盛。又因教學認真、校內服務成績卓越,深受師生認同,曾經受聘擔任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並持續擔任該校景觀系系主任至今。在民間,則先後擔任景觀學會理事長及縣市景觀顧問等服務職。

她是一位多方位的學者,不分國內、國外,都受到高度肯定。她是一位視野開擴的開放性學者,求知生活內容豐富。她生活在現象學者胡賽爾說的生活世界裡,而非無生命的物理、物質世界。也就是說,她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多樣性體驗世界,有理性但又充滿感性、有個人的特質人性。胡塞爾認為,世界並非外在於我而存在。生活世界絕非只是個人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別人共同生活的世界,在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每個人由不同的側面來經驗事物,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未定型的直接經驗世界。因此,她熱愛遊山玩水,結交朋友;她造訪青藏高原多次,探索自然的奧祕和各地的風土人情,體驗一般常人之所未見。

郭瓊瑩持續在國家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等實務界學習,整合理論與實務;並且大量旅行,參訪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觀和人類的多元建築。她是一位能動者。一隻能引發蝴蝶效應的小小鳥。依著師出名門的景觀學基本素養、實際參與教學研究和廣博的實務經驗,在行萬里路之後,凝聚出這本真實世界的作品。身體現象學家梅洛龐蒂認為知覺是主動的,是向真實世界──胡塞爾所說的「生活世界」──原初開啟。梅洛龐帝認識到身體不只是一件物事、一個科學研究的對象,它同時也是經驗的永恆前提,由向世界知覺性的開放和傾注形成。梅洛龐蒂稱畫家(或是作者)在創作的時候能夠首先醞釀出一個想法然後將它具體化,或者從對材料的處理中釋放出某種思想或情感。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個行萬里路、探索人間百態的女孩,用了多年的心血,醞釀、凝聚出的作品。她的著作是她的工作經驗和思想理念結晶;呈現給讀者,是希望能盡社會能動者的腳色,在社會巨輪轉動的過程中,留下足跡,為更好的未來世界盡一份心力。

王鑫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地理研究所)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所講座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前理事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前理事長
IUCNWCPA Vice Chair

道法自然在臺灣

Formosa 美麗之島。臺灣在島嶼學上係屬於「大島」,在全球地理區位上,她位居面向海洋又毗鄰大陸的重要國際經貿與地緣政治位置。在全球橫剖北緯 23.5° 的各個國家中,只有臺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地景多樣性,此正因為其地理區位之特殊性與地質地形地貌與微氣候之細緻度,形塑了此世界級的瑰寶,然而也因歷史面之地緣政治因素以及對「海洋」之不熟悉,一直到大航海世紀後,這個寶島的資源才漸漸更科學化地被認識,繼而成為多國民族覬覦之戰略點。

筆者之專長非政治學或地球科學,更非史學,惟因受教於 Ian L. McHarg之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之方法論與持續性之現地規劃實務參與(Professional Practice),繼前一本「水與綠」專書後,開始好奇地擬探索這個島嶼之自然、人文、歷史,以及其在史料上所載及近 400 多年來之各向度變遷。

也因此,本書係集結筆者近 30 多年來在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規劃、在國土相關公共政策與民間組織相關議題倡議上之經歷,並將其分類歸納與空間資料之對比。擬自景觀生態學及國土空間系統面切入,俾對跨域與跨界之臺灣土地發展變遷有一更清晰之圖像。而也因景觀生態規劃之系統思考訓練,有幸多年來參與之公共政策面相當廣泛,包括國土規劃、區域規劃、海岸保育與規劃、濕地保護與規劃、都會區域規劃、都市設計、公園綠地系統規劃,以至公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等多元多光譜之向度。

感謝上述實務之參與,讓筆者有不斷學習吸收新知之機會,面對各向度跨國跨域跨界之專業學者互相交流辯證,得以更客觀「閱讀」臺灣、「剖析」臺灣景觀空間系統變遷之多元光譜。而面對國際政經社會局勢之變遷以及全球氣候變遷之挑戰,各國之因應對策不斷推陳出新,而臺灣亦在困境中不斷尋求自我定位及與威脅挑戰共生之新途徑。

本書歷經超過十年之自我籌劃,每一章節文字均是一字一句親手撰寫、考證,歷經六年之落筆、打字、修正與排版,回顧歷史、檢核現況、前瞻未來,如何面對變遷而有自我調適之道,係本書撰寫之重要目的,全書分為兩大部份:

Part I 威脅剖析
Part II 機會潛勢

第一部份主要自島嶼環境盤查為框架,分別剖析山林、海洋、海岸、濕地、農村、城鄉、離島與文化景觀,而雖然區分為七章,但就實質面,國土空間乃為一整合系統(Holistic System),每一向度之環境資源與變遷均息息相關,包括歷史事件對各項政策之影響,還有地理區位對移民社會之多元價值之影響。每一章節分別自背景/變遷/威脅/趨勢/調適分論之。

第二部份為「機會潛勢」,主要側重在上述環境資源潛勢下,不同尺度與特質之空間基盤建設與社會基礎建設之發展新趨勢與因應對策,而此部分亦是筆者綜整大量文獻資料及參酌各國最新發展趨勢,對應臺灣之相關新立法與公共政策與相關社會議題而撰寫,包括了國土生態基盤、景觀區域主義、景觀及都市主義、新鄉村主義之發展,及其對國土計畫、綠色基盤建設以及都市化、農村再生等議題予以跨域之連結與剖析。另一焦點係關注近二十年來臺灣因發展快速且自成一特質之社會基盤建設,此包括社區賦權與在地調適、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以及社會設計之思惟如何滲透到不同階層尺度之空間發展中。

全書最後一章以「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為總結,主因在撰寫過程中,閱讀了數百本跨領域的新書與無數論文與評論,最後獲致一個從事景觀專業生涯中之「覺悟」,亦即所有分工分門別類之專業在各自著力後,若每一分工從事者得以放寬視角打開視野,縱橫貫穿古今歷史,則有一種大自然秩序中之「網絡」會自然地將所有專業者串連。換言之,透過這些有論述之各分門分科之再重組再串連,無形中吾人必須拋開本位主義,放開心胸去傾聽或閱讀大地中不同尺度以及社會結構中不同族群之「聲音」。而「悟道」之喜悅則在得以將知識融會貫通,得以將技術轉化為人類與環境之福祉。是以殊途同歸之源即回歸到對大地之責任、土地倫理之信守與實踐,則應是大同世界或生態烏托邦之理想。而在趨向此目標前進時,專業者需跨域交流、分享合作( 不僅分工),則受傷的土地也將有機會在吾人調整價值思惟與政策之過程中,逐一在大自然定律與秩序中「歸位」,此亦正是國土「美學」與「哲學」、「倫理」合而為一之務實願景。

本書在撰寫時,雖力圖綜覽多向度多光譜之文獻資料,囿於筆者個人之學識知能與經驗仍有諸多不足與遺漏之處,當請所有閱讀者以及各界專家前輩之不吝指正。今年正值<< Design with Nature >> 問世 50 週年,母校賓夕凡尼亞大學將有系列慶祝論壇與展覽,恭逢其盛!而本書擬獻給啟蒙筆者生態規劃知識與專業倫理的恩師── Ian L. McHarg 教授。

郭瓊瑩

目次

■ 目錄〈上冊〉

緒論
〈島嶼面對威脅與變遷之省思〉
壹、全球變遷之威脅與驅動 2
貳、自然脈絡 6
參、歷史文化脈絡 13
肆、價值思惟脈絡 28
參考文獻 37

PartI 威脅剖析〈島嶼環境盤查〉

第一章 山林環境
壹、背景 43
貳、變遷 49
 荷據時期變遷影響
 明清時期變遷影響
 日治時期變遷影響
 民國迄今變遷影響
參、威脅 56
 資源面
 經濟面
 社會面
 政策面
肆、趨勢 67
 氣候變遷與森林保育
 永續林業
 國家公園與國家森林之發展
 永續森林經營之發展
伍、調適 72
 環境面
 政策面
 產業面
 生態面
參考文獻 83

第二章 海岸與海洋環境
壹、背景 87
貳、變遷 94
 自然變遷
 政策變遷
 社會變遷與價值變遷
參、威脅 102
 土地利用
 氣候變遷
肆、趨勢 116
 海岸與海洋應納入全球保護區系統
 重視島嶼國家之人文生態與環境永續發展議題
 以地方及社區為基礎之海岸經營
 回應全球變遷加強地方生態與社會韌性及其回復力
 建立全球大氣觀測網及數位資源資料庫,連結全球動態
 資源觀測與預警
 推動回應氣候變遷之海岸永續經營新規劃
伍、調適 122
 政策面
 法治面
 認知面
 規劃面
 管理面
參考文獻 154

第三章 濕地環境
壹、背景 161
貳、變遷 167
 臺灣濕地變遷之類型
 濕地變遷之影響與因應
參、威脅 178
 人為干擾
 自然干擾
肆、趨勢 190
 國際濕地保育趨勢
 臺灣濕地保育運動
 重要發展議題
 人工濕地淨化水質之發展
 濕地農業振興
 生態旅遊之推動
伍、調適 206
 濕地科學價值之重新認定
 濕地社會價值之重新認定
 濕地復育與營造之宏觀價值再認定
 濕地經營管理與研究之落實與前瞻
 濕地政策與法令之推動
 未來發展方向之定位與建立政策典範
參考文獻 234

第四章 農村環境
壹、背景 241
貳、變遷 254
 土地改革政策之影響
 工業化之影響
 資本化經濟生產之影響
 都市化之影響
 全球化之影響
參、威脅 261
 農業地理之限制與風險
 國家農業政策與國土開發之傾斜
 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轉型對農村環境之威脅
 氣候變遷之威脅
 跨域流行病之威脅
 商業觀光發展之威脅
 全球化之威脅
肆、趨勢 269
 歐盟發展趨勢
 美加發展趨勢
 日本發展趨勢
 臺灣發展趨勢
伍、調適 290
 國際農業參與政策之調適
 永續農業政策之調適
 農村環境與社會安全之調適
 農村資源調查與規劃政策之調適-以生態為基盤之農村建設
 全球化時代「新農村」價值觀之調適
 回應氣候變遷之調適
參考文獻 316

第五章 城鄉環境
壹、背景 321
貳、變遷 344
 土地改革政策之影響-行政區劃
 重要政策對城市空間發展之影響
 社會結構變遷
 全球化變遷
 價值認知變遷
參、威脅 404
 氣候變遷之威脅
 人口結構變遷之威脅
 全球化之威脅
 郊區化之威脅
 仕紳化之威脅
肆、趨勢 418
 對都市適意之重視
 對都市自然保育之重視
 對都市保存之重視
 重視都市景觀機能之運作
 重視都市再生與地域福祉
 重視有機重組之韌性都市發展
伍、調適 442
 對都市成長管理的調適
 對多元文化城市發展之調適
 對氣候變遷之調適
 對生態服務機能之提升
 對都市保存之調適
附錄 469
參考文獻 480

第六章 離島環境
壹、背景 493
貳、變遷 512
 島嶼之開發
 島嶼的生態變遷
 島嶼的人文變遷
參、威脅 532
 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之威脅
 離島建設帶來之威脅
 觀光發展對島嶼環境之威脅
 水資源與能源匱乏對發展之威脅
 氣候變遷對離島之威脅
肆、趨勢 546
 有效掌握島嶼發展威脅資訊建構國際合作平台
 永續島嶼之發展
 建構以綠色觀光發展新模式
 韌性島嶼發展之趨勢
伍、調適─邁向韌性的永續島嶼 566
 基本方針
 價值調適
 治理策略之調適
 能源政策之調適
 自然資源經營之調適
 文化資源經營之調適
 研究發展與知識社群建構之調適
附錄 577
參考文獻 596

第七章 文化景觀與自然地景
壹、背景 604
貳、變遷 642
 認知與理論上之變遷
 法令立法與修法之變遷
參、威脅 657
 全球化之威脅
 工業化之威脅
 政治與政策之影響
 都市化之威脅
 公共建設之威脅
 氣候變遷之威脅
 產業結構變遷之威脅
 觀光發展之威脅
肆、趨勢 671
 國家公園保護區系統之建立
 世界遺產之保護
 生活歷史保存
 文化景觀保存
 產業文化景觀
 土木遺產景觀
伍、調適 696
 文化資產盤點之建置刻不容緩
 文化資產保存法之修訂與相關法令之配套
 學術界與公民科學平台之建置
 建立具有臺灣島嶼特色之「文化景觀」與「自然地景」
 名錄與經營實踐
附錄 708
參考文獻 766

■ 目錄〈下冊〉

PartII 機會潛勢〈空間基盤建設〉

第八章 國土生態基盤
壹、背景 1
貳、變遷 24
 水土林主管機關之整合
 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規劃經營
 重大建設計畫對國土生態基盤之衝擊
 自然災害對國土生態基盤之衝擊
參、趨勢 42
 歐洲之發展趨勢
 亞洲之發展趨勢
肆、機會 82
 組織面
 治理面
 政策面
參考文獻 98

第九章 景觀區域主義之典範發展
壹、背景 108
貳、變遷 119
 權責單位之整併
 「區域」計畫與「都市」計畫之執行及通盤檢討
參、趨勢 148
 高山跨域保育軸
 國際和平公園
 絲路世界遺產
 綠道網絡
 長距離步道
肆、機會 161
 中央山脈保育軸之建置與保全
 西部濕地保育軸之建置與保全
 總合流域管理機制之建置
 國家步道系統之建置
 都會區域保育發展
 結語
附錄 184
參考文獻 187

第十章 景觀及都市主義之典範發展
壹、背景 195
貳、變遷 216
 景觀融入都市「理念」與「推動」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生活價值認知上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規劃中角色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設計中角色之變遷
 景觀行政機制與運作之變遷
參、趨勢 252
 城市發展是連續的,承繼歷史與時代變化,都市設計者必須有能力瞻前顧後
 都市規劃設計者必須透過宏觀思惟充份瞭解全球與在地發展趨勢並前瞻未來
 回應氣候變遷城市再生必須視為城市代謝系統之一環
 專業者必須打破「規劃」與「設計」之舊框架以系統鏈結暨可持續發展為宗旨
肆、機會 265
 國土三法+ 景觀法實踐之契機
 組織再造之契機
 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之調適契機
 人口結構變遷對都市景觀結構之調適
 都市設計專業之整合與對永續設計之承諾
 學院教育之改革與創新
 科技與生態之整合
 海洋國家之新契機
 結語
附錄 310
參考文獻 320

第十一章 新鄉村主義發展
壹、背景 328
貳、變遷 347
 環境變遷
 社會變遷
 景觀變遷
參、趨勢 383
 再發現鄉村
 產業景觀加值
 生活價值轉型
 災害重建之刺激
 鄉村文化資產價值之重生
肆、機會 424
 新鄉村主義之播種
 傳統農村規劃之突破
 村落的新定義
 健康與生活美學之新標竿
附錄 467
參考文獻 495

第十二章 社區賦權與在地調適
壹、背景 505
貳、變遷 518
 選舉制度與民政服務混淆之影響
 非營利組織發展之影響
 重要環境議題與社區生存威脅之影響
參、趨勢 538
 多元開放參與
 民間組織蓬勃發展
 網路社會發展之刺激
 世代交替社區參與年輕化
肆、調適 554
 地方永續發展之再落實
 地方學之研究與發展
 在地知識力之建構
 在地產業發展
 地方社會韌性之提昇
 結語
附錄 579
參考文獻 600

第十三章 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
壹、背景 609
貳、變遷 622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光復初期─美援時期
 土地改革對國土空間之影響
 工業區發展對空間規劃之影響
 河川新生地之開發與經營
參、趨勢 643
 受中華文化之影響
 受日治時期西化與殖民之影響
 受美援之影響
 解嚴後開放之衝擊
 面對全球化永續發展之衝擊
 全球化與在地化之新轉型
肆、調適 655
 回應社會變遷之空間治理
 回應氣候變遷之空間治理
 回應全球化之空間治理
 回應文化美學創意之空間治理
附錄 699
參考文獻 717

第十四章 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
壹、背景 726
貳、變遷 749
 農業社會的土地倫理觀
 工業社會的土地倫理觀
 資訊社會之土地倫理觀
參、趨勢 782
 自全球化到反全球化
 回應氣候變遷之新土地倫理
 生態與智慧化之國土經營
 人與地價值觀之轉型──人定兮勝天?
肆、機會 816
 海洋國家新思惟
 島嶼生態系之永續經營
 國土美學之形塑與再現
 結語──我們需要國土計畫中的留白
附錄 850
參考文獻 86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3 372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