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彌散的心智:一場意識本質的認知之旅(簡體書)
滿額折

彌散的心智:一場意識本質的認知之旅(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自從人類走出叢林,有閑餘時間想除了食物、性和避難所之外的其他事物,人們就面臨著這些基本問題:我們是什麼?我們是誰?一個人是一個身體,還是一個靈魂? 

神經科學家對人類大腦的研究細致入微,卻仍然對我們的自我感到困惑。在大多數現有的科學文獻中,信息處理取代了靈魂。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位科學家提出令人信服的說明,意識儲存在身體的哪裡以及是如何儲存的。

作者裡卡多·曼佐蒂在本書中探究了意識的本質。“意識”這個概念源自二元對立的世界觀,人們將無法認識的物質統統歸為意識,使意識看起來像一個黑洞。人們既不知道意識是什麼,也不知道意識在哪裡,只覺得它是存在的,一種神秘的存在。作者打破了二元對立的邏輯,通過跨學科的思考,用生動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意識即物質,你看到的物質就是你的意識。


作者簡介

裡卡多·曼佐蒂(Riccardo Manzotti):意大利米蘭語言與傳播自由大學哲學教授、阿聯酋大學客座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的前富布賴特訪問學者,擁有機器人博士學位,發表了基於意識、人工智能、機器意識和感知等的50篇論文。《紐約書評》連續多月刊登過裡卡多·曼佐蒂和小說家蒂姆·帕克斯之間關於意識本質的一系列對話。

譯者:

李恒威:哲學博士、浙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哲學、意識科學、東方心學等領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生活世界”復雜性及其認知動力模式》、《意識:從自我到自我感》、《靈魂之塵:意識的魔法》(譯著)、《意識與腦:一個還原論者的浪漫自白》(譯著)等。

武銳: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哲學、認知科學哲學、心智哲學。

名人/編輯推薦

人們往往看到的是萬事萬物的區別和對立面,就產生了執著,既看不到生命的真相,也束縛了心靈的自由。雖然二元邏輯也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方式,但我們完全可以有別的方法。 

想象一下,你的意識彌散在身體的周圍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如果你覺得難以想象,也許是二元對立的邏輯在作怪。不妨跟隨作者,來一場意識本質的認知之旅。你會發現,意識不再是一個神秘不可知的領地。

目次

導言

第一章 彌散心智

第二章 彌散客體

第三章 體驗的因果幾何學

第四章 錯覺

第五章 幻覺與夢

第六章 客體和體驗的大觀園

第七章 彌散的現在

第八章 除了同一性,你不會有其它關係

第九章 注視宇宙而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彌散的心智

我即周身之物。——華萊士· 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971

人對一個客體的意識體驗就是這個客體本身。到目前為止,這個解決心—身問題的方案是出人意料的、革命性的,但它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嚴肅對待。比如,當艾米莉注視桌上的紅蘋果時,她有意識的視覺體驗的物理基礎不過是在其腦和身體之外的桌上的那個紅蘋果。這個客體與艾米莉的腦一樣是物理的。無論是實證證據還是已知的自然規律,都不能禁止我們將艾米莉的體驗與桌子上的紅蘋果等同起來。蘋果和神經元都是物理的。如果我們對一個多汁的紅蘋果的意識體驗可以從神經放電中產生,那麼它為什麼不能從多汁的紅蘋果自身中產生呢?實際上,蘋果本身比神經元更接近人對蘋果的體驗。注意:在本書中,我把體驗、心智和意識當作同義詞。

人對客體的體驗就是人體驗的客體,我將這一觀點稱為彌散心智理論,並且在本書中,我將探討這種思考方式相較於傳統觀點的諸多優勢。大致上,傳統觀點認為,人對世界的體驗與人體驗到的世界是不同的;體驗(即意識)如果不是神經活動本身,就是神經活動的屬性。這種將體驗定位在身體內部的看法導致了無數不可解的問題。體驗如何能夠接觸和把握外在世界呢?現象屬性如何與物理屬性相匹配呢?意識與物理世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彌散心智理論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解決了現象屬性與物理屬性相對立的問題——它直接認為兩者是同一的。然而,接受這個理論並不容易。這將迫使科學家把腦看作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腦看作產生意識的器官,就像把胰腺看作分泌胰島素的器官那樣。哲學家必須摒棄分析性的區別和概念那一套精心平衡但不切實際的規劃。最後,非專業人士必須摒棄對私密珍貴的內心世界的信仰。我們的體驗不再停留於內部,不再停留於令人安心的、受庇護的、個人的心智領域。我們的體驗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可以這麼說,我們被置於自己的皮膚之外。

好消息是神經科學將能夠重新解釋實證證據。學者將停止尋找與物理屬性相對的心智屬性。非專業人士也將得以從幽閉的內部神經世界中解脫。

正如傳統觀念所構想的,意識是不可見、不可測量、不可觀察的。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心智留下的足跡,但我們看不見他們的心智。有人見過心智嗎?我從來沒有見過我自己的心智!我見過客體,但我從未見過體驗。實際上,有人見過體驗嗎?我不這樣認為。在我們共同的世界觀中,體驗是不可見的。科學家們也從未觀察到任何人的意識。他們觀察其他事物,如人的行為或神經放電。我們在備受推崇的科學雜志上看到色彩鮮明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然而,這些並不是人的意識體驗。傳統觀點所描述的體驗,有哪個神經科學家真的觀察過嗎?從來沒有。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是記錄了標準條件下與體驗共同出現或相關的物理現象,比如,人的梭狀回(fusiform gyrus) 中的神經活動。正如哲學家蒂姆· 克瑞恩(Tim Crane) 在2017 年所說的那樣:“fMRI 技術並不能解決心—身問題;如果它有什麼作用的話,它不過是讓心—身問題明顯地得到了緩解。”退一步來說,直接證據的極度缺乏這一點就非常可疑。為什麼體驗會在自然秩序之外?為尋找另一種可能,我期待在自然界的某個地方找到體驗,就像找到電子、鵝卵石和鸚鵡一樣。

事實上,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我們的體驗與周圍世界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我們的體驗是由客體、人、汽車、建筑物、樹木、雲彩、太陽和星星等組成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體驗與這些事物沒有區別,比如,我看到的天空中的太陽與我體驗到的太陽沒有區別。所有構成我生命的部分都是客體。一切都是物理的。相應地,物理客體有一個因果作用,而最終它們都是我們稱為“現在”的一部分。那麼,在由客體構成的物理世界中,與我的體驗同一的事物是什麼呢?進一步而言,我是什麼呢?我的物理的、時間的、空間的和因果的界限是什麼呢?我的體驗開始於何時何地,又結束於何時何地呢?如果我只是我的腦,我怎麼能體驗我身體之外的世界呢?我怎麼能體驗一個不同於我身體的世界?我真的在我的身體裡嗎?

對於這些問題,彌散心智理論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原創性的解決方案,它概述了意識是什麼和意識在哪裡。比如,它認為我對我面前這棵姿態優雅的柳樹的體驗與這棵柳樹本身是同一的。如果這一觀點有任何價值,那就是它堅持認為人的意識不在腦內部,而是與我們周圍的客體同一。因此,人的意識處於人的身體之外。我們就是我們周圍的世界。

這一解決方案至少面臨三種反對意見。第一種反對意見借助私人性和內在性,將顯象與實在割裂開來。第二種反對意見是一系列基於錯誤知覺、錯覺和幻覺的論證。第三種反對意見是過於簡化的物理客體的概念。然而,我確信接下來的內容會解決所有這些擔憂。從一開始,我想強調的是,彌散心智理論是一個關於意識的物理基礎的實證假設,而不只是在概念上玩的花招。它是一個牢固的物理主義框架,旨在將意識置於物理世界之中。這樣一個假設能夠產生可證偽的預測。因此,彌散心智理論有資格成為一個關於意識本質的科學理論。

我將挑戰體驗與世界割裂這一觀點。關於客體和體驗的本質的錯誤信念,正是這種裂隙形成的基礎,而這些錯誤信念使我們對意識的本質從未獲得清晰的理解。概念之間的區分只有在它們能成功澄清時才是有效的。否則,它們必須受到質疑。我會表明,無論何時物理客體(比如我們喜歡的紅蘋果)似乎都與人的體驗不匹配,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物理客體實際上就在那裡(there)。當然,這一步需要我們對“那裡”這個概念當前的狹隘理解進行修正。“那裡”將包含一個時空上延伸的世界,即我們生活的世界。一旦正確構想出“那裡”的概念,我們就可以推進激進的一步,即人的體驗不是腦內部的神經突,而是外在的客體。

值得一提的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與一個朋友的一段對話。根據哲學界的傳聞,維特根斯坦曾問他的一個朋友:“為什麼人們總是說人類會很自然地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而不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動呢?”他的朋友回答說:“嗯,很明顯,因為看起來就像太陽繞著地球轉。”維特根斯坦反問道:“好吧,那什麼樣子才是看起來就像地球在繞著太陽轉動呢?”同樣,如果一個懷疑論者認為,把人的體驗放到外在客體中是違反直覺的,那麼我可能會回答:“嗯,那什麼樣子才會看起來就像我們的體驗是外在客體呢?”而我猜根本不會有什麼不同。彌散心智理論的解釋與我們對世界的體驗是一致的,它只是與根深蒂固的概念框架相衝突。

彌散心智理論完全不需要設定顯象與實在之間的對立。我們可以依據物理客體來對錯覺、夢和幻覺進行解釋,雖然我們對物理客體一直存在誤解。為了夢到一頭粉紅色的大象,我一定在生活中以本書馬上要解釋的一種方式遇見過一頭真實的粉紅色大象。據說有些實驗物件體驗過純粹的心智屬性(它們來自潘菲爾德對過飽和色調產生的腦刺激),通過仔細回顧這些情形中的證據,我們發現,實際上這類情形從未發生過。我會盡力去研究所有這類情形,其中很明顯的一點是人似乎能感知到某個並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粉紅色的大象)。我要說明顯象與實在的差別被過分夸大了。幻覺與知覺在因果結構上沒有差別,它們的差別在於一個人與客體無法交互的程度。出人意料的是,所有體驗都是對外在客體的知覺。反過來,知覺與這類客體同一。

彌散心智理論基於一個假設,這個假設與如何刻畫自然以便體驗與世界不再彼此衝突相關。一旦在因果性和時間上重構客體,它們就會與體驗極度匹配,以致意識與世界之間的區別就會像過時的遺物一樣被遺忘。一個人的體驗與自然的一部分是同一的,同理,自然界中的一切——紅蘋果、對紅蘋果的體驗、有關紅蘋果的夢,等等——都是物理的,而不可能是別的什麼。我們完全是根據內部表征、心智狀態、現象體驗以及感受質(qualia)來熟悉物理世界的,這一馬格裡特式(Magritte-esque) 觀點—— 這個觀點完美地呈現在他1933 年的畫作《人類境況》(The Human Condition )中——僅僅是對實證證據的誤解的一種。由於沉迷於知覺的奇觀,現代傳統理論過於倉促地對體驗與世界之間形而上的差別下了結論。彌散心智理論表明,世界與它看起來的樣子並沒有什麼不同。唯一需要的關係是最簡單的一種,即同一性。接下來幾章的大部分內容詳述了這一基本直覺是如何運作的。意識體驗的所有眾所周知的情形都將用意識體驗與物理客體的同一性來處理,如知覺、錯誤知覺、記憶、心智意象(mental imagery)、後像(afterimages)、錯覺、幻覺、光幻視(phosphenes) 和幻肢(phantomlimbs)。我將論證,每時每刻,我們所謂的體驗都是與我們同一的世界的一部分。總之,我對放在我旁邊桌子上的圓圓的紅蘋果的體驗與這個圓圓的紅蘋果是同一的。不多也不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