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專科醫生教的21個癌症知識:從癌症中復原的導引書
滿額折

專科醫生教的21個癌症知識:從癌症中復原的導引書

定  價:NT$ 340 元
優惠價:9030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讓癌症自然痊癒的生活之道

「發現癌症已經五年了,都沒有復發!」
「從胃癌、大腸癌、胰臟癌、膽囊癌、膽管癌中恢復了健康!」
日本話題部落格書籍化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陳苓諭 專文推薦

如果有一天,我們被告知罹患了癌症……該怎麼辦?
癌症等於絕症嗎?剩下三個月的壽命=只能再活三個月嗎?
該不該聽從別人說的自然療法呢……?怎麼選擇治療方式?怎麼選擇醫院?

參與過一千次以上的胰臟癌手術,擁有日本外科學會、日本消化系統外科學會專門醫師與指導醫師資格的佐藤典宏醫師,於本書中提出重新認識癌症,以及面對癌症的21個重要觀念。

【癌症患者及其家人必須知道的21個癌症知識】
◎被宣告罹癌時要知道的7件事
媒體流傳的癌症知識不一定正確!患者可以為自己選擇醫院、醫師,還能申請「第二意見」,收集資料,給自己時間調適,沉澱下來之後,為自己決定治療方法!

◎手術前要做的7件事
能夠接受手術,其實代表了自己身體的健康程度還不錯。本章收錄了手術日前要注意的身體保養及飲食規則,說明口腔保健與手術的關聯性……等。最重要的是,請於手術前描繪自己術後痊癒的具體模樣!

◎手術後銘記在心的7件事
請以早日出院為目標,回到社會有助於更快地復原!好好和抗癌劑相處,嘗試重新思考罹癌這件事,羅列罹患癌症後獲得的益處。為自己減壓,提高免疫力,學習不讓癌症復發的飲食方式!

【知識+】癌症相關書籍及網站

※本書部分實銷所得將捐給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

作者簡介

佐藤典宏
1968年生於福岡縣。1993年畢業於九州大學醫學部,並於完成外科實習醫生訓練後,進入九州大學研究所就讀。取得學位(醫學博士)後,2001年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部留學研究癌症分子生物學。2006年開始擔任九州大學腫瘤抑制學助手、2012年後擔任產業醫科大學第一外科助教,現在則為產業醫科大學第一外科的講師及門診主任。有1000例以上以胰臟癌為中心的外科手術經驗,並取得日本消化系外科醫學會所認可的專科醫師及指導醫師資格。期望能以身為外科醫師的經驗、研究者的知識及日本醫療的優缺點為根本,從自身視角提供患者能接受的癌症治療。為了提供癌症患者有用的資訊,於2016年架設了部落格「不要放棄!讓癌症自然痊癒的生存方式」(https://satonorihiro.xyz/post-1228/),現在是一個月瀏覽數能超過10萬的人氣部落格。

譯者
洪勻苹
愛旅遊的水瓶座。畢業於經濟系及商學研究所,大學時期因緣際會選修了日文課,從此結下不解之緣,日本留學回台後開啟了翻譯之路,從事書籍、各類型文件及文章的翻譯,現以OL的身份在東京努力著。
聯絡方式:yunping211@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陳苓諭

日前國民健康署公布了最新的台灣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癌症時鐘較前幾年又快轉了,平均約每五分鐘就有一人罹癌;每年的新發癌症總人數為十萬五千人;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期將持續上升。「癌症」在多數民眾眼中,似乎代表著艱辛的生活與邁向死亡的道路,但實際上,和佐藤醫師及我(醫學中心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所觀察到的多數患者經歷的抗癌生活是大不相同的。癌症,已經逐漸被認為是一種能治癒的疾病了。

醫學越來越進步,台灣全體癌症患者診斷罹癌後的五年存活率,已由二〇一二年統計的52%,增加至二〇一七年的57%,這是振奮人心的數據,代表著罹癌五年後沒有癌症復發的狀況,換句話說,即使罹患癌症,也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會痊癒。

癌症的形成並不只有基因的因素,後天的生活習慣及居住環境也影響很大。在造成癌症的整體原因中,吸煙、飲酒、飲食、運動、職業、環境等已提升至七成,這也代表著,正向的生活習慣,包括充分睡眠、規律生活、健康飲食、適度運動、避免壓力、禁煙節酒、享受興趣,不僅僅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即使罹癌後,對癌症的治療也有正面的影響,避免癌症復發,讓癌症治癒率提高。

佐藤醫師身為腫瘤外科醫師,闡述二十五年照顧癌症患者的經驗。他融合腫瘤生物學、抗癌醫學、和營養醫學的觀念,以臨床經驗與實證醫學為基礎,引用可靠的國際醫學文獻,教導民眾如何面對癌症及治療癌症。佐藤醫師提出很多實際且可以執行的具體建議,這在現今腫瘤疾病盛行之際,對患者來說是一本相當實用的參考書籍,相信一定能協助更多患者重拾健康。

在醫師的眼中,每一位患者都是最重要的。期待大家一起努力,邁向身體健康、心靈健康的抗癌之路。在此誠摯推薦這本書。

 

前言
對於被宣告罹患癌症的人,就像是人生路上突然遇到了交叉路口。
即使是同一類型、同樣階段(期數)的癌症,也會因為治療方式不同,造成不同的結果。有些患者順利從癌症中康復,當然也會有狀況不良、病情持續惡化的人。
更進一步說,即使是同一種類的癌症及同一階段的癌症,也會存在能生存下來的患者,以及沒辦法繼續存活的患者。

如此不同的道路是在哪一點產生分歧的呢?

癌症,通常是經過長時間累積形成的。
一般來說,當檢查時在體內發現一公分左右的腫瘤,才會被宣告罹癌。腫瘤的重量大約一公克,細胞的數量約十億個。腫瘤在一公分時即被發現的話,通常處於癌症早期,但其實這般大小的腫瘤已是癌症細胞生成多年後產生的結果。
在檢查中被發現的癌症細胞是繼承自父母的遺傳基因,透過我們的生活習慣、累積下來的壓力等原因長成的。
一旦這樣思考,就會驚覺最初的交叉路口不是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嗎?
如此一來,由於生活不健康而導致癌症的患者,在被告知罹癌時,其實已經無法挽回了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

不如說,我認為在被告知罹癌後,才存在真正重大的分歧點。

當患者被告知罹癌後,必須針對癌症的治療做出幾個決定,並且會因為選擇上的差異而影響治療程度。
重要的是,為了做出比較好的選擇,患者必須知道對自己有幫助且正確的資訊。
患者會在癌症的「標準治療」及「尖端醫療」之間做選擇,大部分的患者或許認為「尖端」比「標準」來得高級,所以期望可以接受尖端醫療,對吧?
畢竟,「標準治療」這個名稱給人一種「普通」、「中等」的印象。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癌症治療中,所謂的「標準治療」指的是有實際的科學根據(證據)證明其治療效果良好,屬最為推薦的治療方法。
另一方面,「尖端醫療」指的是在最前端研究中進行的醫療方式,尚未有確定的評價,科學根據也還不夠的治療方法。
因此,尖端醫療雖在短期內是先進的治療方法,但其實還在試驗階段,只要沒有足夠的實證,便無法升格為標準治療,往後無法實際用於治療的狀況也很常見。
換言之,無法期待使用標準治療能痊癒的患者,能夠選擇嘗試尖端醫療。
當患者必須針對治療方式做出選擇時,是否了解兩種治療方式之間的差異,會對選擇帶來很大的影響。

這本書的目的之一便是提供與癌症相關的基本資訊,以幫助患者做選擇,下定決心。
此外,也希望盡力告知患者一些必須了解的資訊。
現在,網路、電視和書本等媒體,流傳著許多關於癌症的資訊,其中包括對患者有益的資訊,也有完全錯誤的資訊。
關於這件事,本書會盡可能地指出正確與錯誤的資訊,希望藉此減少誤導患者的資訊。
於此同時,我也希望透過本書,將自己從超過一千個臨床經驗中獲得的知識和見解,傳達給大家。

我從九州大學醫學部畢業後進入外科,此後超過二十年都從事癌症患者的治療。
研究所時期,我以癌症為主題做了研究,在那之後五年,我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醫學系留學,這是一所以治療胰臟癌聞名的大學附設醫院,進行著最前端的癌症研究。
而現在我身為大學附設醫院的肝膽胰臟外科主任,主要專業是胰臟癌手術。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癌症可以被治癒,但是,胰臟癌仍是現今被認為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
罹患胰臟癌後生存率大約為10%,雖然很遺憾,但的確很多人因胰臟癌去世。
胰臟癌是一種幾乎沒有自覺症狀的癌症,所以當發現罹癌時,通常都是較後期的狀態了。
常常在發現的當下,癌症已經在胰臟周圍擴散並轉移到肝臟等其他器官,以至於無法進行外科手術,即便做了手術,也很容易復發。
換句話說,胰臟癌的難以察覺,常常導致患者是在極為突然的狀況下面臨殘酷的現實。
胰臟癌就是如此棘手。身為一個專科醫生,除了一邊跟患者密切溝通外,我也必須持續尋找能讓患者脫離威脅的方法。

雖然在我治療的胰臟癌患者當中,不少因為我能力不足而過世的患者,但也有人克服了逆境,存活下來。

在被告知罹癌後,患者做什麼比較好呢?不能做什麼呢?
從存活下來的患者身上,有著可以作為往後治療的參考價值,受益於這些患者,我學到了好多事情。
也許可以說是生存者的智慧吧。我想把它們傳達給大家。
我相信這種經驗來的智慧,不僅能用在治療胰臟癌上,對所有癌症患者的治療都會有幫助。

六十多歲的S女士因為糖尿病惡化來醫院看診,檢查結果發現胰臟有一顆2.5公分的腫瘤,被診斷為胰臟癌(當時為4A期)。
S女士理所當然地因被宣告罹癌受到了巨大衝擊,S女士的媽媽、妹妹都是因為胰臟癌去世。S女士表示自己在被告知罹患胰臟癌的那個瞬間,「腦袋突然一片空白」。
此後,S女士持續被負面情緒影響。半夜肚子痛醒來時,不自覺想著「若是疼痛轉移的話,我是不是就會死了……」,想著想著就難以入眠,日子不斷如此重覆持續著。
但是她決定重新振作,她向我表示「我還不想死」。
S女士選擇了「術前化學療法」,在手術前做抗癌劑治療。
我以「只要還能進行手術,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來鼓勵S女士,建議她每天樂觀生活、確實攝取蛋白質和做運動。
手術前持續了兩個月的抗癌劑治療,在沒有發生特別副作用的狀況下,手術日來臨了。
被判定為癌症的三個月後,S女士做了一併切除門脈(胰臟內的重要血管)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於消化系統的癌症中,被列為大手術的類項)。S女士術後沒有引發任何併發症,順利出院。
S女士在那之後開始了術後的抗癌劑治療,雖然會因身體倦怠等副作用困擾,仍順利完成了術後一年期的治療。
門診檢查時,S女士總會與我談論飲食和生活的事,我也建議她凡事採取積極態度。最初的門診時,她總是表現出不安,但經過一段時間,她漸漸會在會面時展露笑容了。
手術後已經過了兩年半,S女士的恢復狀況良好、癌症沒有復發,非常朝氣地生活著。
從S女士克服癌症的寶貴例子中,我學到了以下幾點:
①如何克服被宣告罹癌的衝擊
②如何選擇治療法
③手術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④針對抗癌劑該怎麼規劃對策

被宣告罹癌後,多數人會受到很大的衝擊,腦袋一片混亂。能否整理好心情、重新振作是很重要的。S女士雖然最初也十分震驚,但決定重整心情後,便能鎮定地面對罹癌的事實。
接著,最讓主治醫生和患者頭痛的便是如何選擇治療方法了。
術前化學療法是在手術前使用抗癌劑,使癌細胞縮小以提升手術成功率的治療方法。以前多是針對乳癌等癌症使用,但近年許多人亦開始關注化療運用於胰臟癌治療的狀況。
當然,也有「不想要在手術前化療」以及「不做手術,只選擇抗癌劑」的選項,S女士是經過深思熟慮才選擇了新的治療法。
另外,手術前的飲食及運動等,都需要確實地做「術前復健」(請參本書內文)。S女士在手術順利成功後,使用抗癌劑作為術後(輔助)化學療法,順利度過了追加的治療期間。
綜合以上努力,S女士順利克服了第四期的胰臟癌,現在身體十分健康。

診斷出癌症後,患者在不同階段下了怎麼樣的決定,以及為了貫徹自己的選擇,該用什麼方式積極對抗癌症,都是很重要的課題。
不同的選擇及治療方式,帶領患者走向截然不同的未來。
本書針對患者面臨被宣告罹癌、手術前、術後三個不同的階段分為三大章,列出患者應該要知道的事情。
特別希望有以下情形的患者閱讀這本書。

 被宣告罹患癌症後心情低落的人
 由於癌症治療法的選擇而煩惱的人
 考慮是否要尋求「第二意見」的人
 不想做癌症手術的人
 想接受癌症手術的人
 使用抗癌劑治療中的人
 希望避免復發、轉移的人
 癌症復發的人
 尋求對癌症治療有效的飲食方法及營養品的人

如果本書能夠幫助癌症患者或其家屬迎向明亮的未來,那將會是我很大的榮幸。

二〇一八年六月
產業醫科大學第一外科講師 佐藤典宏

 

目次

第一章 被宣告罹癌時應該要知道的七件事
1 改變「癌症=死亡」的認知
錯誤的印象深植人心
罹患癌症的病患中有六成會痊癒
用兩個禮拜的時間調適心情
2 不要選錯醫院
三個應該注意的重點
醫院的可信賴度從這些地方判斷
住家到醫院的距離為選擇醫院的重要依據
最後要自己做出選擇
3 確認主治醫師的專業性和治療方法
尋找可以信賴的主治醫師
如何確認和主治醫師的契合度呢?
一定要向主治醫師確認的十個項目
不要當場決定治療方法
在網路上收集資訊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從其他患者或癌症生存者處獲得資訊
4 治療指引不是唯一的方法
三大治療法的優點與缺點
提出遵照治療指引的治療法
治療指引並非絕對的理由為何?
需要深思是否要遵從治療指引的情況
5 不能「全部都交給醫師決定」
是否應該要尋求第二意見?
申請尋求第二意見的時機和選擇其他醫院的方法
尋求第二意見也有缺點
6 太過相信非標準治療的高風險
要選擇標準治療,還是非標準治療?
只依賴替代醫療,死亡率會提高
治療的主體是患者自身
7 不要問剩餘壽命
「剩餘壽命三個月並不等於只剩三個月的壽命」
克服第四期癌症的患者出乎意料地多

【參考資料】癌症相關網站及書籍

第二章 手術前應該要做的七件事
1 首先,感謝還能進行手術這件事
身體可以忍受麻醉和手術是很值得欣喜的事情
不需要讓想像增長恐懼
患者是否已經做好迎接手術的準備?
2 在手術日前不要靜養
對癌症來說,靜養反而產生負面影響
預防術後感染症及併發症的「術前復健」
手術前就開始做深蹲
3 有意識地攝取蛋白質
手術前不能採取玄米菜食及葛森療法
即使沒有食慾也能攝取蛋白質的食譜
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環境
4 好好管理身體的狀態
表示營養狀態的指標「PNI」?
PNI數值越低的人,預後的狀況越差
不要忘記控制自身的慢性病
5 不能忘記的口腔保健
口腔內的細菌會引起術後併發症
即使只禁菸兩星期,也能降低併發症的產生
6 注意癌症治療的大敵──「肌少症」
肌少症會讓死亡率提高二~三倍
罹患肌少症的跡象
預防及改善肌少症的方法
7 具體描繪完全治癒的樣貌
想像未來癌症痊癒後自己的模樣
建議患者做自我肯定練習
手術前應遵守的十個準則

第三章 手術後應該銘記在心的七件事
1 目標為術後隔天離開病床
手術後也不能靜養
以早日出院為目標
預防癌症復發的生活習慣
早日回到社會中能提升治療的效果
2 和抗癌劑好好相處
「抗癌劑=毒」的印象是從哪裡來的?
近年大幅改變的抗癌劑治療
新抗癌劑「標靶治療藥」
3 注意發現的重要性
不認為罹患癌症只有壞處的方法
將罹患癌症後獲得的益處列表
不放棄自己的職責
重新思考一次罹患癌症的原因
4 提高自身免疫力
與癌症細胞戰鬥的免疫系統的機制
減少壓力的七種方法
5 不讓癌症復發的飲食方式
術後飲食請減少醣類、增加蔬菜的攝取量
建議採取「寬鬆的限醣飲食法」
十種抗癌作用最強的蔬菜
夜間維持十三個小時以上不進食
6 不要購買不正當的、昂貴的營養補助食品
注意奇怪的「癌症推銷」
提高癌症治療效果的四種營養補助食品
活用能幫助維持或增強肌肉的營養輔助食品
7 如果復發了也不要放棄
重新檢視「癌症復發=瀕臨死亡」的認知
能對付復發癌症的治療方式增加了
目前為止的治療都起不了作用時,能夠打擊癌症的夢幻藥物
進入個別化癌症醫療的時代
目前為止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

後記
附錄 我可以為自己做的行動清單(柏樂編輯部整理)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被宣告罹癌時應該要知道的七件事
1 改變「癌症=死亡」的認知

錯誤的印象深植人心
當被宣告罹患癌症時,多數人心裡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但如果狀況改成是被醫生告知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時,卻不會如同被告知罹癌時那般震驚。
雖然患者被檢測出血壓或血糖數值變高會驚訝,但即便得知了檢測數值,常常也只有「血壓(血糖)變高了啊?那真要多多注意呀!」的反應。
然而,被宣告罹患癌症的狀況便大不相同。
過度震驚導致內心慌亂、腦袋一片空白、不願意相信醫生的宣判,甚至試圖否認罹癌的事實。
一些患者絕望地想「果然不出所料啊……」,一些人則抱怨「為什麼我要面對這樣的事情?」而感到痛苦與不公平。
其中甚至存在患上適應障礙症的患者,他們無法從罹癌的事實中振作起來,長期情緒低落,出現無法正常進食、工作,甚至足不出戶、害怕與人接觸等生活障礙。
當低潮狀況愈來愈嚴重時,一些人會陷入憂鬱狀態。
為何在被告知罹患癌症和生活習慣病之間,患者的反應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長久以來深植在我們腦海中對癌症的誤解。
受到癌症宣告打擊產生的適應障礙或憂鬱傾向,都來自長期對癌症的負面印象。
大家是否都認為「癌症是無法治癒的疾病,會一直折磨到癌症患者死亡為止」呢?
無論是電影或電視劇,提到癌症時,往往著重呈現癌症末期患者與病魔戰鬥的壯烈生活,接著走向生命盡頭。
另外,一旦有罹癌的名人死亡,也會流傳著名人與病魔搏鬥但其實難辨真假的艱辛故事。

反過來說,較少報導以罹癌後痊癒並過著幸福生活的生存者為主題。
由於偏頗的報導主題,不知不覺就讓「癌症是無法治癒的」、「罹癌後會變得消瘦,直到死亡前一刻都十分痛苦」等負面印象深植於腦海中。
因此,當被宣告罹癌時,自然只會冒出「還有多少日子可活?」「癌症末期會多麽辛苦呢?」的想法。
但是,「癌症=死亡」的刻板印象,其實過度著重且特意強調了患者的艱辛生活,實際上與多數患者經歷的抗癌生活大不相同。


罹患癌症的病患中有六成會痊癒
首先,關於癌症這個病,讓我們先記住兩件事情。

①癌症並非會致死的疾病。
②癌症逐漸被認為是一種能治癒的疾病。

關於第一點,希望你們記住,心肌梗塞和腦死是診斷後即可能馬上死亡的疾病,但病患並不可能在被宣告罹癌的數日內死亡。
癌症和糖尿病及高血壓一樣,是一種長時間造成的慢性疾病。罹患甲狀腺癌和攝護腺癌等惡性度低的(和緩的)癌症患者中,一些人甚至是在癌症幾乎沒有惡化的狀態下安然離世的。
當然,癌症的種類很多,治療進行得不順利時,癌症便會惡化,導致死亡。
但同樣地,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卻放置不管,或是治療進行得不順利,也會引發心血管併發症等疾病,導致死亡。
也就是說,在長時間累積及治療不順利會致死的這兩點上,癌症和糖尿病、高血壓是被劃分為同一類疾病的。
然而,被診斷出糖尿病或高血壓,明明不會太震驚;但在被診斷出罹癌時,多數人卻遭受過大的衝擊。
並非罹患癌症就一定會悲慘死亡,請讓我們將如此的錯誤印象趕出腦海吧!

關於第二點,我想強調的是癌症慢慢變成一種能治癒的疾病。這是事實,癌症的生存率確實慢慢在上升。
據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資料顯示,全體癌症患者的診斷罹癌五年後存活率為67.6%,十年後存活率則為55.5%。
罹癌十年後幾乎沒有復發的情況,換句話說,即使罹患癌症,也有約六成的患者會痊癒。
這份數據包含了不能動手術與癌症惡化速度較快的患者,因此,若是將狀況放在可以接受手術的階段便發現癌症的話,患者的存活率會更高。
尤其,這份數據是十數年前被診斷出癌症並進行治療的患者資料,癌症的治療法在近十年間獲得很大的進步,痊癒機率應該比資料顯示的機率還高。
門診時,我會在告知患者罹癌後,拿出如上述能夠說明癌症治療現況的客觀資料,詳細地為患者說明,讓患者能去除以往對癌症的錯誤印象。

用兩個禮拜的時間調適心情
心理狀態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
若在被告知罹癌後一直持續著極度低落、對自己的病情感到不安、憂鬱等情緒,便會存在免疫力下降的可能性。

陷入適應障礙和憂鬱狀態時,便無法抱持積極治療的態度。
如此一來,睡眠品質不好、無法正常進食,反而造成癌症惡化、病情加速和轉移風險提高。
若能將痛苦的情緒向家人、朋友等能夠信賴的人訴說,透過傾訴來整理自己的心情,大多能藉此獲得心靈的平靜。
此外,也可以閱讀癌症生存者的體驗記錄等,讓自己情緒不再低落的資訊。
大部分的患者雖然在被告知後的一到兩週會十分低落,但之後便會接受罹癌的事實,將自己的情緒切換至「只能接受治療了」的狀態。
大約在被告知的兩個星期後,相關治療會開始進行,因此,希望患者能在這段時間轉換心情。
若在兩個星期後仍是陷入於適應障礙、憂鬱狀態中,請向主治醫生與護理師尋求協助。
或者前往癌症資源中心或癌症諮詢專線中心等處尋求協助。
癌症資源中心設立於全國多處的癌症診療相關據點醫院,提供與癌症相關的資訊及諮詢服務,包括個人或家庭面對癌症的情緒支持及心理調適、社會資源諮詢與轉介服務等。受過專門諮詢訓練的護理人員會針對癌症相關問題及諮詢提供回應及服務。(http://www.crm.org.tw//index.aspx

再強調一次,被宣告罹患癌症絕對不是「死亡宣告」。
癌症是一種治癒率很高的疾病,現實中存在不少克服癌症的患者,請謹記這一點。
我希望癌症患者能透過了解癌症治療的現狀來整理心情,脫離低落的情緒,積極且正向地面對癌症。
這是擊敗癌症最重要的第一步。

2 不要選錯醫院
三個應該注意的重點
選擇在哪一間醫院接受治療,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癌症的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即使能夠透過手術移除癌細胞,手術後的五年內(或是十年內)患者仍然必須定期前往門診接受相關治療和檢查。
因此,對患者來說,選擇醫院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患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中,選擇一間最適合治療自身癌症的醫院,而選擇醫院的起點常會因患者最初接受「癌症」診斷的醫院而有所差異。
最常見的狀況是患者在健康檢查或地區性醫院(或是診所)被認為可能罹癌後,為了進一步接受精密檢查,而拿著介紹信到規模比較大的綜合醫院進行檢查。
患者在綜合醫院接受各式各樣的檢查後,確診為癌症的情形很多,若患者認為可以在被宣告罹癌的綜合醫院接受治療,那是最理想的狀態。
若要在其他醫院接受治療,很可能必須重新檢查,花費額外的金錢及時間。
如果決定要前往大學附設醫院治療的話,必須重新接受檢查。因為即使是相同的CT(電腦斷層攝影)檢查,大學附設醫院和中小規模的醫院檢查精細度仍有不同,所以第二次的檢查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選擇癌症中心或大學附設醫院等處接受治療會需要多負擔通勤的時間和費用,但若患者期望接受較為專業且高端的癌症治療,如此的選擇對患者來說是比較好的。
總結來說,(粗)患者應該以什麼基準選擇「治療癌症的醫院」呢?(粗)
如果患者只是偶然前往醫院時被告知罹患癌症,應該會煩惱在這間醫院接受治療是否真的合適吧?
如果在選擇醫院時太過追求理想中的醫院,設立了太多選擇標準的話,最終所有醫院都會無法滿足期望。
因此,接下來我將提出我認為「選擇醫院時應注意的三個點」。

可信賴度──設備是否齊全?是否有足夠的手術和臨床治療經驗?
便利性──是否位於可從住家通勤的範圍?
印象──對醫師和護理師等醫院員工的印象好嗎?

以上三點將於文後詳細介紹。

醫院的可信賴度從這些地方判斷
首先,關於第一點的可信賴度,請參考醫院的網頁等介紹來選擇癌症診療相關設備及人力(勞動力)完善的醫院。
我認為最好避開設備(例如,放射線治療的設備)不足的醫院或常駐醫師的數量非常少的醫院。
若患者真的遇到這樣的醫院,那癌症中心、大學附設醫院或是居住地區的「癌症治療重點醫院」是最好的候補選擇。
「癌症治療重點醫院」是由國家指定專門治療癌症的醫療機關,能提供全國各地患者高水準的癌症治療。
於二〇一七年四月的現在,全日本有四百間癌症治療重點醫院,醫院的位置可以從網頁上查詢,請自行尋找離家近的醫院。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稱為癌症治療重點醫院,但並非都擁有治療所有癌症的高超技術,因為不同的醫院擅長領域不同,也會有其他醫院專門治療特定臟器癌症的狀況。
例如,一些醫院可能做過許多消化系統(胃或大腸)癌症手術,一定也有一些醫院做過許多乳癌手術。
手術案例多的醫療設施(醫院)在日本被稱作「High-volume center」,有此稱呼的醫療設施被大眾認為安全性和治療成績具有一定水準。
實際上,海外研究證實,關於胰臟癌的手術,「若在手術案例較多的醫院進行手術,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較低,因手術導致的死亡率也較低」。這個論點也被記載於日本的醫療指引(胰臟癌診斷指引)中。
至於一個醫療設施必須擁有多少手術案例才能被稱為High-volume center,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論。
從我拿手的胰臟癌手術來看,若一年中一種術式(外科手術的方法)達二十例以上,便能被稱作High-volume center。相對地,若不到二十例,則為Low-volume center。
需要注意的是,若一間醫院在一年之中只進行了一~二例的胰臟癌手術的話,選擇在此接受胰臟癌手術風險是較高的。
當然,若是討論患者數較多的胃癌、大腸癌、肺癌時,要成為High-volume center的條件也比較嚴苛,但一般而言,只要手術案例越多,其可信賴度便越高。
若想要以上述方式收集醫院資訊,可以使用網路上的醫院排名及書籍、雜誌,尋找刊登手術案例較多的醫院。
除此之外,最近許多醫院將癌症的手術案例數及治療成績(手術後的存活率等)刊登在醫院網站首頁,民眾也可自行上網確認。

住家到醫院的距離為選擇醫院的重要依據
以第二點的便利性而言,醫院是否位於住家能通勤的範圍非常重要。
癌症的療程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為了檢查及治療而前往醫院的次數也並非一、兩次,術後為了定期檢查、抗癌劑治療、放射線治療等療程,也必須多次往返醫院。
此外,如果病情突然惡化,可能會需要緊急送醫。因此,對患者來說,盡量選擇離住家近的醫院,對自身負擔較少,也比較方便。
若從住家前往醫院單程就要花費一小時以上的話,累積下來,對患者及家屬都會是一大負擔。
但如果患者的病情需要接受高端的手術,或是需要限定的設備才能進行治療(例如粒子線治療等特殊的治療)的話,即有可能需要選擇較遠的醫院。
我建議患者即使在上述情況中,也要盡可能選擇離家近、規模比較大的醫院(綜合醫院等)。
即便患者在比較遠的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往後的觀察(癌症的再發等檢查)也需要在其他醫院進行。

提到的「印象」,則是請患者在醫院受診時觀察醫院員工的模樣。
也許患者沒有心情觀察醫院員工,但伴隨患者前往的家屬或朋友,可以代替患者進行觀察。
醫師與護理師的品格或者櫃台員工應對是否親切等,也是選擇醫院的重點。
一般來說,醫療水準比較高的醫院會教育員工,員工的應對會比較好。此外,醫院平時也會針對患者的意見及不滿進行問卷調查,努力改善應對進退上的不足。

事實上,現在仍會有醫師或員工以粗魯、目中無人的態度面對患者。
所謂醫療,是建立在人與人的關係上的。不論醫院硬體(設備或醫療器材)設備多好,若是軟體(人)設備不好,患者也不會期待有好的醫療環境。
如果患者心中已在評估多間醫院,避開對醫護人員印象很差的醫院是較為適當的。
關於醫師和護理師的印象,有些患者會以醫院的留言版,或者曾在此醫院接受過治療的患者之印象作為參考。

最後要自己做出選擇
大學附設醫院等規模比較大的醫院,雖然設備較為齊全,實際治療案例豐富,但並非沒有缺點。
在病人數很多的大學附設醫院中,有「等三小時只看三分鐘」的講法。產生這樣的說法是因為現在仍有許多患者為了看診等到天荒地老,終於進了診療間後,醫護人員連一句「久等了」都沒說,也沒有好好聽患者敘述病情。
在突然發燒等緊急狀況下,也會遇到無法接診的狀況(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醫護人員會表示附近有可以提供治療的醫院)。

關於選擇醫院的重要性,也能從實際罹癌的作家山口仲美(琦玉大學名譽教授)創作的書籍作品中一探究竟。她以自己罹患大腸癌和胰臟癌後經歷的治療為基礎,詳細說明了選擇醫院的方法。
山口女士以「選擇什麼醫院會決定患者的生死」為開端,建議患者在選擇醫院時,要先參考評論及網路上的資訊,慎重地做出決定。
在猶豫選擇哪一間醫院時,對患者而言,「最終要自己做出選擇」是重要的覺悟。
選擇醫院時會猶豫是正常的,猶豫也沒有關係。
當患者為高齡者時,不管大醫院的設備如何齊全,離住家太遠的話,可能會造成負擔。
此外,如果家屬強烈希望患者盡可能地接受高端治療的話,評估的準則也可能因此改變。即便離家遠,患者及家屬仍能選擇有高級設備的醫院。
無論如何,患者必須依照自身狀況,以及上述提出的三個重點,決定往後接受治療的醫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