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7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王浩威
現任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陳斐娟
曾任台視主持人、年代新聞台主持人、三立新聞台政論節目《54新觀點》主持人。現任東風衛視、JET綜合台《大尋寶家》主持人、2019年5月27日回鍋東森財經新聞台擔任《這!不是新聞》主持人 。
黄宗正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台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葉啟斌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兒童暨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台灣心智健康協會理事長
第八章 你不知道的「壞情緒」
—讓阿德勒、達爾文幫你與情緒共處,對抗職場難關
職場中最累人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情緒的負擔,處理情緒需要瞭
解情緒的本質。
除了自己本身的情緒困擾之外,老闆、同事、屬下,甚至是客戶,都會在情緒上影響你、企圖控制你,最慘的是還勒索你。要擺脫情緒的枷鎖,不讓自己活在壞情緒裡,借助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達爾文進化論中情緒的功能,可幫您瞭解情緒的來源跟本質。情緒不能用管理的,因為情緒的存在有其原因,也有其功能,即使是負面情緒,所以唯有正確的認識,才能超越情緒困擾。
在醫學系畢業二十年之後,好不容易開了第一次的同學會,大家當然要先講講近況,有一位同學介紹自己目前是某家著名中型醫院某科的主任,接下來的話就有些意外跟傷感了,「其實從大學時期,就知道跟很多同學比,我是屬於不夠聰明的,有些人也不太瞧得起我。畢業了這麼久,今天終於有這個機會,可以讓我把這二十幾年來深藏在心中的話講出來。」可以聽得出來心中長久以來很受傷,這些長期的自卑跟不快樂,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來由。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自卑與勇氣
阿德勒家中有六個兄弟、兩個姊妹,阿德勒排行第三。他從小患有佝僂病,沒辦法正常跑跑跳跳,也常常生病,所以時常覺得自己不如哥哥而產生自卑感。為了克服自卑感,他努力向學,也很勇敢地參加活動,結交朋友。後來拿到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決定要當個救人的醫生,卻發現醫生其實對死亡無能為力,就將重心轉移到精神病學和心理學。
他自幼對虛弱的身體感到憤怒、難過,所以強調早期的心理感受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人自小就會受到無意識的自卑感與優越感支配,因而形成心理上的問題,對未來的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如果不能及時藉著努力培養勇氣與自信,糾正這些不利的因素,個體將會發展成為自卑、自私的極度個人主義,並過度迷戀權力跟財富。
這樣的例子真的很多,像許多的富豪小時候都很窮,深感自卑就立志要賺大錢。等到真正賺到錢後,他們的貪婪卻無法停止,過度迷戀財富讓他們蔑視對環境的污染,對社會人文缺乏責任感,變成極度的自我跟自私。雖然在現實裡,可以脫魯,但能扭轉命運的人是極少數,大多數的人每天依然活在不好的情緒中。有人藉著在職場霸凌別人來滿足自卑的自我,或者尋求小確幸來爭取自卑的小喘息,可是內心的問題解決了嗎?
曾經有一個病人來看我,她才剛升上醫學中心的教授,照說這是人生一個重大的成就,應該值得高興,但是她反而陷入了憂鬱。當上教授可能是許多人畢生的期盼,是家族的榮耀,尤其是醫學中心的教授,像柯P就講過「台大的教授很大,你們知道嗎?」
她說:「我的家人、親戚很多都是台大的教授,跟他們、還有科裡其他的教授、主任比起來,深深覺得自己的學問跟能力都不夠,每天上班都覺得壓力好大喔!抱著一種愧疚、空虛的感覺面對同事,心情很低落、只想哭。」
探究起來,她從小就覺得比不上父親、其他兄弟姊妹,甚至是親戚們。她活得非常努力、很辛苦,一點都不快樂,所以希望當成為家族中光榮一員的時候,自卑就會消失。但是在達到目標之後,她反而看得很清楚自己的限制,知道其實對研究並不擅長,也不是真的很聰明,面對未來是更沉重的空虛。所以問題是「成為台大醫院的教授又如何?」又不是自認為是天才的柯P,頭銜並不能擺脫自卑的感受,她陷入了憂鬱。
不要把情緒壓抑到潛意識,或放任情緒波動,而是面對情緒。像我門診中有不少是小時候被霸凌的患者,除了自卑之外,潛意識裡心靈的創傷也讓他們失去自我成長的動力,更不要說追求夢想的勇氣。其實傷害人的情緒無所不在,只有少數幾個幸運兒可以無憂無慮的活一輩子,所以聰明的蘇東坡才會說:「惟望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很多人在自己得到憂鬱症之前,根本不認為這世界有什麼憂鬱症、焦慮症的病,還會丟掉家人的藥,叫他們不要去看精神科。即使到了自己深受精神疾病之苦,也會裝得一副平靜的樣子,不希望讓人知道他們心中的情緒與辛苦。甚至在潛意識中就欺騙自己,說這些只是一時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絲毫不想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遑論承認精神疾病。
當你在職場中深刻體會到自己不管多努力,就是天分不如人,會發現內心五味雜陳的自卑、忌妒、焦慮、憤怒、憂鬱嗎?你有辦法藉著對情緒的認識與瞭解,學會跟自己的情緒好好相處嗎?情緒常常是綜合交錯的,憂鬱跟焦慮經常並存;忌妒也常造成憤怒,瞭解情緒並不容易,所以請先問問自己:
1.有哪幾種基本情緒?
2.情緒中有幾種成分?
3.對自己目前的情緒又瞭解多少?
認識情緒的本質,越科學越冷靜,行為也越成熟
解剖學發現,哺乳動物大腦中有三個獨立的神經迴路,分別控制三種情緒反應:
• 產生戰鬥或逃跑反應的系統:產生恐懼或憤怒,使動物判斷迎戰或逃跑。
• 產生積極行為的系統:產生快樂情緒,使動物樂於探索周圍的世界。
• 產生消極行為的系統:產生過度的焦慮,使動物行為僵硬、消極。
最近的腦部功能動態影像掃描(正式名稱叫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發現,憂鬱症患者大腦的功能會下降,所以快樂、憤怒、恐懼、悲傷、焦慮這些情緒都各自有獨特的神經系統反應。這些情緒能激發出特定的行為,而這些本能行為和生存息息相關:如憤怒使人心跳加快、體溫上升,可以提高戰鬥力;連憂鬱都有降低進食與新陳代謝,提高冬天存活的進化功能。
有關情緒分類的理論有很多種,像中國傳統的是「喜、怒、哀、樂」,西方傳統理論則認為,人類的基本情緒有六類:「歡喜」、「悲哀」、「恐懼」、「憤怒」、「驚喜」和「厭惡」。而目前心理學的主流則認為有八個基本情緒,是四個情緒光譜的兩極,分別是:「歡樂」與其相反的「悲傷」,「憤怒」與其相反的「恐懼」,「信任」與其相反的「不信任」,「期待」與其相反的「驚喜」。研究發現,這八種基本情緒和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高低也有關係。如憤怒是低血清素、高多巴胺、高正腎上腺素綜合作用產生的;興奮、感興趣的時候,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都會提高;而悲傷的時候,這三種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都會比較低。
所以,情緒不只是你主觀的感受,情緒的狀況跟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濃度也有關,持續的情緒狀態會造成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變化。所以,從現在科學研究的結果來看,情緒的生理層面(如神經傳遞物質)跟心理狀況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生理跟心理中間的因果關係還要看體質、環境,與我們的認知行為來決定。
註:多巴胺與我們腦部的警醒、活力有關;正腎上腺素與我們腦部的情緒狀態,包括憂鬱、焦慮有關。
處理情緒的第一步:不是壓抑它、不理它、放任它,而是認識與面對
我門診中有很多病人,常常講沒幾句話眼淚就掉下來,但是都說不出確切是什麼事讓他們心情不好,他們常會說:「不知道,莫名悲傷」,而我會說:「事出必有因」。有病人因為喪父之痛,讓她每天不快樂,並且已經持續好幾年睡不著,每天任由悲傷折磨自己,旁邊愛她的人也跟著受苦。說她傷慟、憂鬱,被斷然否認就算了,還要生醫生的氣說:「我只是睡不著,你不要亂說。」
有些人則明明沒什麼事,可是就不斷的擔心健康,弄到三天兩頭跑醫院,連會有死亡可能的心導管(雖然機率很低)都非得要做做看,確認自己的胸悶不是心臟病。頭部腦波、電腦斷層都要做,確認自己的頭痛、頭暈不是因為長腦瘤。但就是不肯聽從建議去看精神科醫師,寧可不斷的受苦,工作老是請假,浪費時間、金錢,以及你我辛苦繳的健保,這些都是放任焦慮跟擔心的情緒在作祟。
「情緒管理」?還是「被情緒管理」?
很多人喜歡講「情緒管理」,但是人跟情緒就像夫妻一樣,彼此需要的是瞭解跟溝通,而不是誰管理誰,或者講求「管理的技巧」。情緒有點像你生活中的另一半,它不愛被管,有些事不想被你知道,更不想被你改變;重點是你往往、總是無計可施。當我們憤怒的時候,腎上腺素分泌,會心悸、想出手打人;當老闆生氣罵人的時候,我們害怕、緊張,會趕快把事情做好;當主管焦慮碎碎念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煩躁,甚至把氣出在顧客身上。
往往我們是被情緒管理的,是情緒的奴隸,不管是自己或別人的情緒
管理情緒只能應付一時的特殊事故,像屬下算錯錢,控制不要太憤怒;但是對長期情緒的問題,採用管理者的心態跟做法注定會失敗。就像「愛是恆久的忍耐,又有恩慈」,問題是這樣的愛有什麼意思,不能解決問題的態度跟做鴕鳥有什麼兩樣?
除了選擇不洽當的積極管理,因為常常變成壓抑之外,你也可以像以下這個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採取淡然的態度。
昔日唐朝的著名詩僧寒山問他好友拾得:「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 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樣放著情緒不處理很有禪意,但在現實生活裡行不通。人在職場難修行,忍他、讓他、不要理他,可能的結果會是不斷被人霸凌;允許被霸凌,其實也是自己同時在霸凌自己的情緒。所以重要的不是「壓抑」,更不是「讓他、由他、耐他」,是—「拋開那些困擾的人與事,直接面對、認識情緒的本質」。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看「壞情緒」
我是一個奉行達爾文進化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精神科醫師,相信科學與邏輯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簡愛」與「文青」。職場上也是一樣,注重創新跟切實執行的公司會存活,而套交情、耍聰明的則會被淘汰。
心理學家 Shaver Phillip 和同僚參考了早前的情緒理論加上自己的研究結果,發現:
• 負面情緒的種類超過正面情緒的種類。正面情緒數都數得出來,快樂、喜悅、滿足、爽,還有一堆的重疊,但負面情緒基本就有八種之多,還有截然不同的屬性,像恐懼與焦慮、憎恨與憤怒、自卑與忌妒、悲傷與憂鬱。
• 這其實是由進化決定的。因為無法產生積極、正面的情緒,遠不如無法對負面事件作出反應來得嚴重;前者可能妨礙我們變得更幸福,但後者卻會危及生命。舉例來說,面臨斷糧危機,你必須產生恐懼,焦慮地尋找食物;但是糧食過多,看是你要蓋糧倉、釀酒作樂都行,對生命的存在沒重大的影響。
• 負面情緒在進化層面上代表著預警,讓你即時做好準備。所以負面情緒是一種解除危機的行動信號(action signal)。正面情緒則往往是一種行動之後的報酬,所以性愛本身是一種完成種族延續的衝動,事後的快樂則是一種報酬,鼓勵下一次的性愛。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