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 蔡明亮的十三張臉、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鄒的植物書、 2021限量萌牛隨身碟、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靈活文化特展、 國家公園月曆、 2021年海洋生態戀月曆、 2021疾病擬人桌曆、 故宮裡的色彩美學
庫存: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序 言: 養生要從五臟六腑開始
五臟代表人體的五個生理系統,是指:
心系統:包括心、小腸、脈、舌、面。
肝系統:包括肝、膽、筋、目、爪。
脾系統:包括脾、胃、肉、口、唇。
肺系統:包括肺、大腸、皮、鼻、毛。
腎系統:包括腎、膀胱、骨、耳、二陰、髮。
這五大系統之間透過經脈的絡屬溝通和氣血的流貫相互聯繫。五臟功能的諧調共濟,相互為用,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證。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
臟與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實際上是臟腑陰陽表裡配合關係。臟屬陰,腑屬陽;臟為裡,腑為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裡一表,相互配合,並有經絡互相絡屬,從而構成了臟與腑之間的密切聯繫及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意思是:上古時代懂得宇宙大道的智者,能取法於天地陰陽,遵循自然界的變化與規律,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胡亂地作為與耗費,因此形體與精神相諧調,能盡享自然壽命。
調補養生, 主要是保養五臟,中醫學說是以五臟為身體的中心。在中醫理論中,我們人是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調養氣血的關鍵就在於平衡五臟,不要讓某個臟器過分地「足滿」,也不要過分地「虛弱」。各個臟器之間要協調、平衡,才能握住健康的砝碼。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處於一種動態和諧之中。這種和諧一旦被破壞,疾病也隨之而來。日常生活中,破壞這種和諧關係的因素有很多,如外感風寒、飲食無節、情志內傷、缺乏運動等,都能殃及臟腑,令其功能失調。
現在很多人整日疲憊不堪,雖大病不犯,但小病不斷。這主要是不會保養日夜不停地為我們工作的臟腑之故。其實,人的健康是由裡及表的,只有臟腑關係和諧,氣、血、精、津才能充盈暢達,身體才能健康。
因此,全面探索五臟六腑運行的奧秘,瞭解五臟六腑之需求,找到臟腑養生的方法,對人體健康意義重大。
鑒於此,本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詳細分析了不同臟腑器官的致病因素、預防對策及養護方法,讓您能夠輕鬆掌握調養臟腑的技巧,以便更好地養護身體,實現健康長壽的願望。
第一章
養生,從養護五臟六腑開始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意思是:上古時代懂得宇宙大道的智者,能取法於天地陰陽,遵循自然界的變化與規律,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胡亂地作為與耗費,因此形體與精神相諧調,能盡享自然壽命。
一、認識中醫的臟腑理論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整體,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為用,代謝上互相聯繫,病理上互相影響。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透過經絡的溝通聯繫,將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臟腑形體官竅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是中醫學對臟腑理論的解釋,與西醫學的臟腑理論有著明顯的區別。
1中醫的臟腑理論
中醫的臟腑理論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臟代表人體的五個生理系統,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五大系統之中。具體來說,這五大系統是指:
心系統:包括心、小腸、脈、舌、面。
肝系統:包括肝、膽、筋、目、爪。
脾系統:包括脾、胃、肉、口、唇。
肺系統:包括肺、大腸、皮、鼻、毛。
腎系統:包括腎、膀胱、骨、耳、二陰、髮。
這五大系統之間透過經脈的絡屬溝通和氣血的流貫相互聯繫。五臟功能的諧調共濟,相互為用,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證。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
臟與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實際上是臟腑陰陽表裡配合關係。臟屬陰,腑屬陽;臟為裡,腑為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裡一表,相互配合,並有經絡互相絡屬,從而構成了臟與腑之間的密切聯繫。
2中西醫臟腑理論的區別
西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一個形態學概念,指的是解剖學上實質的器官組織,而中醫學的臟腑不僅是解剖學的概念,更主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概念,是對人體臟腑、氣血等功能活動規律的認識,它不僅是指解剖學的實質器官,更主要的是指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的反應,是一個功能單位。所以,一個中醫臟腑可以包括好幾個西醫器官的功能,而一個西醫器官的功能又可分散在好幾個中醫臟腑之中。
3五臟六腑的功能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由此可知,五臟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氣」,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傳化物」。
五臟的功能:化生和儲藏精、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藏而不泄。
六腑的功能:收納、腐熟、傳化水穀,泌別清濁,將糟粕排出體外,泄而不藏。
臟腑的功能並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在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係中各負其責,共同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行。
如果將身體比作工廠中的機器的話,那麼五臟六腑便是零部件,其中任何一個功能出現問題,均會影響到其他零部件的運轉,進而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
二、明確五臟六腑的關係
五臟六腑之間雖然各自獨立,但又互相影響、互相依存。一臟與一腑相對應,一陰一陽,一裡一表,由經絡相互絡屬。只有五臟六腑各司其職,才能保證氣血精津運輸暢達,水液糟粕各行其道。
1心與小腸互為表裡
心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具有主導和支配的作用。而中醫認為,心主神志,與人們的思維意識活動有關。心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血液透過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從脈搏上反映出來。心主汗,開竅於舌,舌質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變化。
小腸位於腹腔,透過胃消化後的飲食水穀進入小腸,進行進一步的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排除其糟粕。小腸有了問題就會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大小便異常,如腹痛、腹瀉、少尿等症狀。
心與小腸透過經脈的相互絡屬,其關係主要表現在病理方面。
如果心火過盛,可移熱於小腸,出現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 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現心中煩熱、面紅、口舌生瘡等症狀。
2肝與膽互為表裡
肝具有調節某些精神情志活動、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協助脾胃消化食物。肝開竅於目,肝臟有病常會引起各種眼疾。
膽附於肝,膽所貯藏的膽汁是由肝分泌的,「借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積聚而成」。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證膽汁的貯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膽汁排泄通暢,肝才能發揮其疏泄功能。肝膽發病時互相影響,所以在治療時需肝膽同治。
3脾與胃互為表裡
脾胃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和傳輸營養、水分,以供人體生命活動的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此外,脾還有運化水穀精微、統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與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臟腑。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任務。胃主降,水穀得以下行,便於消化;脾主升,水穀精微才能輸佈到全身。
4肺與大腸互為表裡
肺上連氣管喉嚨,開竅於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氣,肺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果肺氣不足,則可出現呼吸減弱、身倦無力、氣短自汗等全身虛弱症狀。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糟粕。
大腸的傳導有賴於肺氣的肅降,肺氣肅降則大便傳導如常,糞便排出通暢。若大腸積滯不通,反過來也會影響肺氣的肅降。
5腎與膀胱互為表裡
腎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一是指稟於父母之精,稱為先天之精,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本;二是指來源於脾胃的水穀之精,稱為後天之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藏命門之火,命門之火不足,常導致全身陽氣虛弱,發生各種疾病。腎主水、主骨、生髓,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衰老、水液代謝有著密切的關係。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腎氣盛衰有密切關係。腎氣充足,膀胱開合有度,則小便排泄正常;若腎氣虛而不能固攝,就會出現小便頻繁,遺尿或失禁;腎虛氣化不及,則出現尿閉或小便不暢。
6三焦與心包互為表裡
三焦也是人體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而是指人體部位的劃分,即橫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等。三焦是人體的元氣與水穀的運行通路。
心包是心的周邊組織,三焦是臟腑的周邊組織,其經脈互相聯絡,彼此影響。
由此可知,要想向五臟六腑要健康,就必須瞭解其需求,才能真正地保證臟腑安康,身體健壯。
三、氣血充盈,臟腑才能調和
氣和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基礎。氣血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因此,調養臟腑就調養了氣血,而氣血的調養必須依託臟腑的調養才能達到。
氣血是指人體內的氣和血。這裡的「氣」含義廣泛,包括人體內能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或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均稱為「氣」,如水穀之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呼吸之氣等。這裡的「血」主要指血液,為水穀精微所化生。氣與血各有其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腑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1氣能生血
在血液的組成及生成過程中,均離不開氣和氣的氣化功能。血液來自脾胃所運化的水穀精氣。通常情況下,脾胃把食物轉化為水穀精氣,水穀精氣轉化成津液,最後轉變為紅色的血液,這都離不開脾氣的運化,所以說氣能生血。氣旺,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就強;氣虛,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就弱。
2氣能攝血
這主要指脾氣對血液的統攝作用,使其能夠正常循行於脈管中而不溢出脈外。如果脾氣虛,則固攝作用減弱,血不循經而逸出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出血病症。
3氣能行血
血屬陰主靜,血不能自行,血液的循行全賴於氣的推動。如有賴於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布散,肝氣的疏泄條達,這也被概括為氣行而血行。如氣虛或氣滯,推動血行的力量減弱,則血行緩慢,流動不暢,稱之為氣虛血瘀。
4血能載氣
氣不附藏於血中則氣渙散不收而無所依。氣附存於血中,血能載氣並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水穀精微,使氣不斷得到營養補充,故血盛則氣旺,血虛則氣衰。
由此可知,只有氣血充盈,各個臟腑才能得以安康,身體才能保持健康。
健康指南
食療補氣血
專家建議,可以透過食療的方式來補益氣血。補血食物有紅棗、蓮子、核桃、豬肝、烏雞、雞蛋、紅豆、紅糖等,這些食物不僅營養豐富,還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
四、五臟六腑離不開津液的滋養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的內在體液和正常的分泌液,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
中醫裡,津與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等同於一般所說的水分。津與液在性質、功能及其分布方面不同。
《黃帝內經•靈樞》中記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意思是,津液分別沿一定的道路布散,其中經由三焦布散者,可以溫潤肌肉,充養皮膚,稱作「津」;而那些流注於臟腑、官竅,可以補益腦髓而不布散者稱
為「液」。
津液的生產、輸佈、排泄過程很複雜,涉及多個臟腑的生理活動,如胃的受納,小腸的吸收,脾的轉輸,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腎的氣化,三焦為通道等。
由此可知,津與液二者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共同滋潤和濡養五臟六腑,以使身體功能得以正常運作。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