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有一種境界叫捨得(十週年典藏版)
滿額折

有一種境界叫捨得(十週年典藏版)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人世間,我們往往會面對許多抉擇,如何取捨往往使人心煩意亂,進而困住了我們的快樂與幸福。
捨得是一種生活哲學、是人生的態度、是為人處世的藝術,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無可取代的力量。

「捨」與「得」兩個字雖然意思相反,卻是事情的兩面,既對立又統一,既矛盾又一體。「捨」是放棄,卻能結出「得」的果,不捨者不得,得亦因捨而得。

作者簡介

黃冠誠 中醫學碩士,健康雜誌專欄作家,除專業醫學背景外,對於人生哲學、心靈導引亦頗有獨創見解,近年以《有一種境界叫捨得(全二冊)》、《有一種心態叫放下(全二冊)》二書成為華文出版界暢銷作家,讀者遍及兩岸、星馬及歐美日韓。
另著有《幸福就在轉角:從小確幸到大幸福的真理》、《腦袋微整型:讓努力獲得更大收益》、《察顏觀色:從頭到腳所不知道的健康警訊》、《你的身體會說話》、《幸福,從改變態度開始》、《愛の練習曲:與最親的人快樂相處》等暢銷作品。

前言
「捨得」者,實無所「捨」,亦無所「得」。在得與失之間,要大膽地取捨,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古老智慧的精髓。
萬物循環往復,世事滄桑變幻,人生沉浮不定,均在捨得之中達到和諧統一。「捨」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既對立又統一,是一個矛盾統一體。「捨」是放棄,卻成了成因,結出了「得」的成果,不捨者不得,得亦因捨而得。
世間,人們往往面臨多種選擇,取捨往往亂人心扉。對此,很多人眉頭緊鎖,給自己的心靈加了鏽跡斑斑的鐵鎖,於是生活的歡欣和幸福都被鎖住了。怎麼能夠解頤呢?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古忠孝難兩全」,在面臨選擇時要看到事物的大體趨勢和重點,學會捨棄,而非一味索取。
「捨得」是一種人生態度。人不到一定境界,是不會明白「捨得」兩字的真正含義的。捨並不意味放棄,而在於將來更高層次的獲得。這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恰好是一種可取的、清醒的人生觀。一個人只有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真正的事業上,在「捨得」之中成就自己。
捨得不僅是生活的哲學,也是為人處世的藝術。人生一世,面對無限的誘惑與磨難,往往不得不在「捨得」面前徘徊彷徨。如果貪多求全,終將一無所獲。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捨得」,只有聰明取捨,才能讓生活變得簡單,才能獲得真正重要的東西,就算是忍痛割愛也值得。王昭君捨棄了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踏上了黃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卻得到了天下的一度太平與後世的無限讚美;李白捨棄了富貴,卻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他們捨棄了功名、地位甚至是生命,得到的卻是更珍貴的人格的昇華。
如果捨棄不了,也許擁有就是沉重的包袱。捨得一些東西,珍惜已選擇的東西,身上輕一點,內心單純一點,我們可以跑得更快一點。明辨「捨得」之變,就能領略「捨得」之奧,使得心境平和通達,把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大智慧中,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有效的事情,可以觀古今於須臾,扶四海於一瞬,成就一番偉業!
境界是發自於內心、無可取代的力量。「捨得」幾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諦。只要懂得捨與得,便能在生活、事業、人生中達到和諧統一。
本書從傳統哲學儒道入手,結合生活中的事例,涵蓋了情感、理財、職場、官場、處事諸多方面的內容,以獨特的視角闡明:「捨得,是一種大境界;是人生各個階段必須面對的挑戰;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掌握的生存藝術;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並對捨與得進行評論,用通俗的評議剖析人性的弱點,闡述深刻的生活智慧,並總結出做人做事的成功法則,進而幫助讀者更開心地生活,更快速地成就事業。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庸人自擾,人生何必太計較
1.心胸開闊天地寬
2.埋葬過去,開闢未來
3.人生得失尋常事
4.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5.轉個彎,生活依然美好

第二章 適時放棄,是人生的大智慧
1.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2.理想,始於另一種放棄
3.丟掉該放棄的
4.放棄,傷感但美麗
5.遠離欲望之火
6.錯誤屬於以前,人生始於現在
7.永遠不要放棄自己
8.好漢要吃眼前虧

第三章 進退有數,把握取捨的藝術
1.有德才有得
2.與其抱怨,不如努力
3.猶豫,留下永遠的遺憾
4.換個角度看得失
5.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6.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四章 捨得之道,為人處世的聖經
1.好東西要捨得與別人分享
2.吃虧也是一門學問
3.面對誘惑,要學會拒絕
4.不要背著別人的眼光上陣
5.送人情不吝嗇,多為自己開條路
6.當斷則斷,要做到黑臉無情
7.能屈能伸謂之大丈夫

第五章 完美生活,捨得乃是引路人
1.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2.患得患失,得不償失
3.追求「完美」要不得
4.快樂由自己選擇
5.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6.會「忍」才會有「成」
7.敢於冒險,抓住機遇

第六章 感悟捨得,品味人生
1.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2.執著,不是固執的代名詞 第七章 情感密碼,捨得是朵解語花
1.用真心換你心
2.婚姻是愛情的「天堂」
3.學會捨得,失戀也美好
4.真愛不以捨與得為準
5.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第八章 智慧理財,捨得之間成大家
1.不做金錢的奴隸
2.鐵公雞千萬不可一毛不拔
3.看淡財富,幸福反而就在身邊
4.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5.勇於捨棄眼前的誘惑

第九章 職場衝浪,在捨得中尋平衡
1.累與不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
2.捨得是永恆不變的生意經
3.得從額外的付出開始
4.捨得投入,職場的充電投資「經」
5.對員工捨得才會有回報
6.放下成見,化敵為友
7.學會淘汰自己

第十章 官場浮沉,博弈於取捨之間
1.放下架子天地寬
2.「出世」和「入世」,心態決定成敗
3.才華顯露,適可而止
4.適時退讓,加快前進
5.糊塗中顯大智慧

第十一章 捨得哲學,成功的黃金法則
1.拋棄心中的雜念
2.成功從零開始
3.不為名利,學以致用
4.不求急功,持之以恆
5.減少一點想要的
6.瀟灑拋磚,收穫玉之利

第十二章 領悟捨得,知足常樂享人生
1.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2.拿得起還要放得下
3.知足才能常樂

書摘/試閱

1.心胸開闊天地寬

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王安石

從古到今,凡是成功的人士,他們都是胸懷大志、目光高遠、寬大為懷、不耽溺於獲取蠅頭小利的仁人志士,他們都知道一個道理: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他們是真正懂得「取捨」之道的人。那些鼠肚雞腸,競小爭微,對蠅頭小利也耿耿於懷的人,很難出人頭地。所以,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想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大海一樣的胸懷。
有一副名聯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懷一笑,笑世界可笑之人。」古人還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些話強調的都是為人處世要豁達大度,發生衝突時要懷抱開放之心態,寬以待人。
是的,一個人如果真正地擁有了比海洋和天空還要寬闊的胸懷,那他無論遇到什麼難題,都能想得通,都能正確地去對待和處理。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上更需寬以待人。
心胸開闊,煩惱自然少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之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工作那麼努力,老闆卻給我那麼少的獎金;我為她付出了那麼多,她怎麼就不知道回報我一點呢;小王昨天說的那句話,是針對我的嗎?我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他嗎?……諸如此類的話,也許我們也曾經說過。
其實我們不是煩惱太多,而是胸懷不夠開闊。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總是抱怨自己過得不好,不如別人幸福,因此,他們總是處於一種不開心的狀態。其實,世界上幸福的人,不是擁有的太多,而是計較的很少。敞開你的胸懷,你會發現,原來世界這麼的美好!
一個人只有包容才能不斷壯大,才能吐故納新,生生不息。關於人的胸懷,有這麼一個故事:在印度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大師,在他的眾多弟子中,有一個弟子經常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不是抱怨別人對他不好,就是抱怨飯菜不合味口。
哲學大師為了開導這個鼠肚雞腸、心胸狹窄的弟子,便吩咐他到市場買鹽。鹽買回來之後,大師又要這個每天都不快活的弟子抓一把鹽放進一杯水中,然後喝下去。
「味道如何?」大師問。這位弟子皺著眉頭說:「鹹得發苦。」大師又叫他再抓一把放進缸中,再叫他嚐嚐味道,弟子說:「有一點點鹹。」大師又吩咐他把剩下的鹽都撒進附近的湖裡,然後又叫他去嚐,這位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嚐了嚐,大師問道:「什麼味道?」「好像一點鹹味也沒有。」弟子答道。
哲學大師趁機教導這位弟子說:「生活中的不快和痛苦,就像這鹽的鹹味。我們所能感覺和體驗的程度取決於我們將它放在多大的容器裡,所以,當你開闊你的胸懷,就不會總被痛苦佔滿。」
是的,你的胸懷就是你生活中的容器。當你感覺命運對你不公的時候,當你慨嘆世態炎涼的時候,當你對生活感到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當你工作中感到煩惱不順的時候,你就要放開自己的胸懷。在寬廣的胸懷裡,一切不快和痛苦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在寬廣的胸懷裡,你將會活得快樂,過得幸福。
讓他三尺又何妨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放開胸懷,學會寬容,你就會贏得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別人的尊重。寬廣的胸懷,如一條清澈的河流,能平息、化解人們心頭的火;寬廣的胸懷,就像柔和的風,能吹走人們心頭浮動的陰雲;寬廣的胸懷,更像萬里晴空中的陽光,能融化封凍在心裡的那條誤會的冰河。
在安徽的桐城有個「六尺巷」,遠近聞名。據《桐城縣誌略》記載:大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一次家人修建房子,因地基與鄰居發生爭執,家人為此上書告知張英,想通過他在朝中做官這一特權,得到地方官員的庇護,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後按其吩咐,主動讓地三尺,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名為「六尺巷」。兩家禮讓之舉也被傳為美談。
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為利益爭吵不休,可能導致無路可行,巷寬僅六尺,心路之寬卻無可量計。但是,現實生活中,多數人會為了一點小事而互相謾罵,甚至反目成仇、對簿公堂。如果他們對對方能多一點寬容,就不會針尖對麥芒,「干戈」也將化為「玉帛」,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相處。
人們常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只有心胸寬廣,才能寬容別人;也只有寬廣的胸懷,才能接納和容忍別人。當你和別人發生矛盾時,你不妨對自己說:「讓他三尺又何妨?」
容量大則福大,以寬大的胸懷包容對方,往往後福無窮。能真正懂得禮讓的人,人生的道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廣。

智慧品人生
你的胸懷越廣,包容的東西就越多,那麼你獲得的也就越多。留一步路寬,讓一份人前,學會「釋懷」方見天地寬。

 

2.埋葬過去,開闢未來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雪萊

人生會不斷面臨新的開始,昨天過去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昨天,也許你擁有一段令人無比羨慕的成功,也許你品嘗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悲傷,或欣喜若狂,或愁雲滿面,你不必留戀也不必在意,因為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明天都會重新開始,要去重新開拓自己的人生。
昨天失敗了,不要緊,忘了它,總結失敗的教訓,繼續新的努力。即使昨天是成功的,那成績也只代表過去,明天依舊要重新開始。一個沉湎於過去的人,成功是永遠不會屬於他的。
過去不等於未來
在人的一生中,誰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一些麻煩和挫折。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的解決方法,有人會一個人看看書,聽聽音樂,或者乾脆出門散散心,然後第二天照常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也有人會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並苦苦地追問答案。
其實,昨天並不能代表什麼,不管昨天有多長,也不管是受到挫折,還是取得輝煌,都只能代表過去。過去的成敗,已是過眼雲煙,未來要靠現在。過去成功了,不等於未來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等於未來還會失敗。成敗都不是結果,它只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個事件。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裡來,而是你要到哪裡去。不論過去怎麼不幸,如何平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未來必須充滿希望。只要對未來充滿希望,你現在就會充滿力量。
一個人不必為昨天的挫折失敗而頹喪氣餒、萎靡不振,也不必為昨天的勝利輝煌而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只有把昨天的挫折與輝煌都當做墊腳石,做好走向明天的準備,才能順利到達更美好的明天。
曾經有這樣一個青年,他原來生活奢侈,揮金如土。後來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去過一種奮發向上的生活,便毅然告別那段紙醉金迷的日子。他勤奮寫作,筆耕不輟,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學家。這個青年就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
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例子,晉國大夫周處年少時粗暴無理,人們對他避而遠之,他很想改過自新,但又覺得年華已逝,前途迷茫,然而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痛改前非,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過去與未來永遠不能畫上等號,因為昨天的陽光燦爛不代表明天的陽光明媚;昨日的慘痛失敗並不代表明日之路艱難坎坷;昨天的光輝歷史不代表明日的卓越成就。所以,請把你的過去交給死神,把未來留給自己。讓過去成為歷史,才能展望美好的未來!
「過去不等於未來」的觀念,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成功。成功與目前的境況無關,過去的都過去了,關鍵是未來。過去決定了現在,但不能決定未來,只有現在的付出及正確選擇,才能讓我們未來的道路走得更順暢。
結束過去,開創未來
回首過去,不管是快樂還是傷心,已經煙消雲散,一切都變得無跡可尋。我們的生命在日復一日地循環中慢慢地成長和完善起來,不要讓昨天的記憶活在現實中,新的生活需要我們有新的感悟。我們必須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有不同的領悟,才能充滿生機地去迎接生命中每個新的開始。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烏鴉、海鷗和麻雀聽說大海是個廣闊的市場,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到那裡的人們都能賺到很多錢。為了能夠跨入富人的行列,牠們三個決定一起去闖蕩一番。
烏鴉想做服裝生意,於是進了各式各樣的衣服。海鷗想:「海上的人食物很單調,我就販賣罐頭吧,不會變質,肯定受歡迎。」麻雀也變賣了所有的家當,又四處奔波,東挪西借,湊到一筆本錢帶上了。於是,牠們懷著各自美好的夢想上船了。
但是,事情並沒有牠們想像中的那麼順利,牠們的美夢很快就破滅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把牠們的船打翻了。麻雀裝本錢的箱子,還有烏鴉和海鷗的貨物全都沉到了海底。唯一幸運的是,牠們三個都平平安安地回到了陸地上。
這一場風波對牠們的打擊非常大,牠們都不甘心夢想就這樣破滅了。烏鴉一直在想,說不定自己的衣服被海上的人撿到了穿在身上,於是派牠的親戚朋友站在路邊,有人路過就拉住不放,看看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衣服;麻雀垂頭喪氣,擔心遇到債主,白天就躲藏起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謹慎地出來覓食;海鷗也心有不甘,整天在海上盤旋,琢磨著罐頭可能會沉到什麼地方,時不時潛下水去尋找。就這樣,牠們三個一直在尋找和躲避已經逝去的東西,卻沒有想過怎樣才能結束過去,重新開創未來。所以直到牠們老去,仍然一事無成。

智慧品人生
如果我們一直活在對過去的回憶裡,即使是快樂的回憶,也不可能對以後的成功有所幫助。生命不止,變化就不會止,世界在變,人們的看法在變,過去的日子永遠跟不上現在的步伐。過去的輝煌只停留在過去,而人應該不斷地進步,只有不斷進步才有可能創造一個輝煌的明天。

3.人生得失尋常事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的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生活中,得與失原本就是和諧而有韻律的,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體之得。大地奉獻了泥土和水分,草木才能有鮮花和果實;失去了春天的蔥綠,才得到豐碩的金秋;農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報以豐收;樹葉翩翩起舞,難道不是風的給予嗎?魚兒活蹦亂跳,難道不是水的給予嗎?人失去了青春歲月,才能走進成熟……。
人生在世,擁有和失去是常有的事情。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在得到的同時,就必須付出失去的代價。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得到,本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折磨,因為在得到的同時,你也會失去很多。
人生就是這樣,不斷地在得與失之間重複。只有能保持坦然平靜的心態、拋開得與失的束縛、遠離是與非的羈絆的人,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大千世界,得與失形影相隨:生命在一點一滴凝聚的同時,也在一分一秒地逝去。當我們擁有青春時,卻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當我們融入社會,學會了左右逢源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純真和坦蕩;享受大都市的便捷生活時,卻失去了田園生活的悠閒;貪圖財、色、官時,卻失去了做人的正氣、道德和平常心。如果把人一生的得失全部收集,得為正數,失為負數,那麼兩者相加以後所得結果應該為零,這就是世間萬物均衡的道理。
有一個年輕人乘船去某個地方,船快到達目的地時,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風,船在巨大的風浪中沉了下去,幸運的是,他被風浪沖到了一座荒島上。每天,這個年輕人都坐在沙灘上翹首以待,希望有船來將他救出。第一天過去了,船沒有來,第二天過去了,船也沒有來,到了第三天,還是沒有船來,年輕人知道自己不能這樣苦等下去,為了能活下去,他弄來一些樹枝,給自己搭建了一個能躲避風雨的簡易的「家」。
一天,年輕人外出尋找食物時,忘了熄滅火源,大火頃刻間把他的「家」化為灰燼。年輕人眼睜睜地看著滾滾濃煙瀰漫在空中,悲痛交加,心中充滿了絕望,覺得自己再也活不下去了。第二天一大早,當他還在痛苦中煎熬時,風浪拍打船體的聲音驚醒了他─一艘大船正向他駛來,他被救了上來。「這麼長時間了都沒有人發現我,你們是怎麼知道我在這裡的?」他問救他上來的人員,「我們看見你燃放的煙火信號,就順著煙火把船開過來了。」年輕人聽後,簡直不敢相信,竟是那場大火救了他。
有人說:「如果你未曾經歷過悲傷,你就無法真正懂得快樂。」得失就是這樣的關係。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在這個世界,人類生而獲得,卻無處不失落,面對人生的種種得失,權衡並做出選擇時那種患得患失的滋味最令人難忘。
既然得失是人生尋常事,那麼,在得與失之間,就無須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扎,應該用一種平常心來看待。清楚什麼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什麼是對自己毫無意義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才能得到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需、最純粹的東西。不懂「放棄」,不能主動「放棄」的人,終將自尋煩惱。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利,也沒有絕對的弊,得與失也是一樣的道理。不能捨棄別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別人沒有的。懂得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彌爾頓雙目失明後完成了最傑出的詩作;貝多芬雙耳失聰後創作出最傑出的樂章;帕格尼尼在沉默中用苦難的琴弦把曲子演奏到極致。這世界文化史上三大傑出人才,居然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並化為動力。
命運向來是公正的,在這方面失去了,就會在另一方面得到補償。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用賞識的眼光對待得與失,用良好的心態對待得與失,用長遠的眼光對待得與失,當你想明白了,想透澈了,你的心會非常透亮、輕鬆、快樂!
得與失,有時只有一線之隔,對於得失,你一定要認識分明。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應失的。誰得到了不應得到的,就會失去應該擁有的。當貪婪者取得不義之財的同時,就失去了不應失去的廉正。因此,當得者得之,當失者失之。
坦然面對得失,得之,不要大喜,不可貪得無厭;失之,切勿大悲,不可失去精神。
正確看待得失,時常提醒自己,無論得到什麼,得到之後都有可能會失去,只有在得到時懂得加倍珍惜,失去的時候才不至於無所適從。世間萬物本來就是來去無常。我們所能做、所應做的只是在「得到」時珍惜它。

智慧品人生
人生之得,當以知識之得為得,當以智慧之得為得,當以美好的親情、愛情、友情之得為得,而擁有一顆真誠的心是獲得的根本。特別要記住的是,勿不勞而獲,勿貪得無厭。否則,你的生活就會失去和諧,你的人生就會失去韻律。無論得失,重要的是無愧於心,無愧於人,唯有如此,才可以把握得失平衡,少些因得失而帶來的困擾。
坦然面對得失,需要一顆平常之心,一顆淡然之心,一顆感恩之心,一顆博愛之心。能夠坦然面對得失,才會生活,才會快樂,才會幸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