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併購之道:贏家的65個商業邏輯與實戰(簡體書)
滿額折

併購之道:贏家的65個商業邏輯與實戰(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38 元
定  價:NT$ 828 元
優惠價:87720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併購之道:贏家的65個商業邏輯與實戰》是張偉華先生作為實踐者與觀察者,對中國與世界*大企業在第七次全球併購浪潮之中的得失與併購背後的商業邏輯的系列思考,這些思考先發表在律商聯訊律商網專欄“交易觀瀾”中,引起業內同行廣泛好評。
《併購之道:贏家的65個商業邏輯與實戰》涵蓋了國際併購交易實務領域中,從交易的架構、對價到實務的諸多重要條款及內容,還包括了上市公司收購、併購融資、積極股東、併購責任、併購談判及併購得失經驗等內容,尤其是包含了近年來國際併購交易實務中的發展,也包括影響力大的交易案例、司法判例以及立法趨勢。
作者希望對從事資本市場實務的國企、民企、上市公司投資人、PE投資人等專業人士和對併購交易、商業技巧及資本運營感興趣的朋友起到積極的借鑒與啟發作用。

作者簡介

張偉華,知名跨境並購專家,國際油氣實務專家,現任香港上市公司聯合能源集團總法律顧問兼副總經理,曾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法律部項目管理處處長,曾參與過諸多世界級跨境並購交易。國務院國資委特聘“海外並購法律專家”,2015年入選Legal 500亞太地區最佳公司律師之一,2017年入選Legal 500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最佳總法律顧問之一,2018年獲得Legal 500 中國大陸地區最佳總法律顧問之一稱號,國際石油者談判協會(AIPN)全球董事會成員及標準合同起草委員會委員。
著有《海外並購交易全程實務指南與案例評析》 《並購大時代:資本的謀略與實戰》 等多本暢銷書。
曾多次應邀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復旦大學律師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上海交大法學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教育機構,以及多家大型央企、證券公司、金融企業、律所、專業機構、A股上市公司做海外並購實務及大型項目風險管理系列實務培訓,講課風格生動幽默、深入淺出,深得學員喜愛與好評。

名人/編輯推薦

《並購之道 : 贏家的65個商業邏輯與實戰》揭示了第七次全球並購浪潮中中國與世界級大企業的精彩並購案例所蘊含的商業邏輯與風險分配邏輯、應對交易難題的方法與思維,讓你的企業在並購大潮中運籌帷幄,決勝全球。

跨境並購專家張偉華經典力作!涵蓋上市公司收購、並購融資、積極股東、並購責任、並購談判、並購得失經驗,適用於從事資本市場實務的國企、民企、上市公司投資人、PE投資人等

交易觀瀾正當時
——寫在前面的話
這是筆者的第六本書,2019年也是這一波全球併購浪潮的第六個年頭。時光過得真快,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交易之路也走得很快:從過去剛走出時的懵懂,到現在的揮灑自如;從以往只買不賣,到現在的有買有賣;從過去以國企海外併購為主,到現在的民營企業海外收購數量超過國企;從以往的善意收購為主,到現在的頻頻出海進行“惡意收購”。可以說,過去的六年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交易*為精彩、*為波瀾壯闊的時期。中國企業在這一波全球併購浪潮的影響下,既帶有全球併購交易中的共性,也有中國企業自身的特性。
從各種數據來看,全球無疑仍然正處於第七次併購浪潮之中。1895年發端的第*次併購浪潮,歷經20世紀20年代浪潮、60年代浪潮、80年代浪潮、90年代浪潮,直至*近一次2008年金融危機結束前的第六次浪潮,併購交易達到了當時有併購交易記錄以來的頂峰:2007年,全球併購交易首次超過了4萬億美元。自2013年起,併購浪潮又回來了。在這次併購浪潮中,巨型併購交易不斷湧現,競購大戰層出不窮,巨型交易的惡意收購屢屢發生,跨境併購交易比例不斷上升,股東積極主義呈全球蔓延態勢,發展中經濟體在跨境交易中日益活躍,這些構成了全球第七次併購浪潮的特點。儘管理論和實務界對於這一波併購是否可以被稱為併購第七次浪潮存在爭論,但從2015年史上*高全球併購交易額(史上全球併購交易額首次超過5萬億美元),2016年全球史上第三高併購交易額(超過4萬億美元),2017年、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全球併購交易繼續保持活躍的態勢,從美國蔓延至歐洲、亞洲的股東積極主義,跨境併購交易比例接近全球併購交易40%等實證角度進行觀察的話,筆者認為全球第七次併購浪潮當下正在發生且尚未結束。從實證數據的角度上看,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球併購交易這一波浪潮仍然沒有退潮的跡象。雖然不同的統計機構統計的數據不同,但2019年上半年全球併購交易額仍然在歷史數據中可以排得上前幾位。Dealogic和REFINITIV的數據均超過2萬億美元;Mergermarket的數據超過1.8萬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在Dealogic的數據中,全球巨型併購交易(超過百億美元)的數據達到了所有併購交易統計年份中上半年的新高,為近9000億美元。因此,從指標上看,全球第七次併購浪潮仍在持續。
這一波併購浪潮是如何起來的呢?第七次的全球併購浪潮是在多方驅動力導向下形成的。
第*,企業內生髮展動力不足。內生式的發展,是指靠企業自己擴大市場、擴大產品銷量、進行產品研發等方式來進行發展。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完全靠自己的內生性發展並不現實,這就需要通過外生性發展的方式,如收購、買別人新的技術、買市場、買客戶等方式去實現發展。
第二,公司所面臨的、來自股東短期回報的壓力。全球併購交易活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積極股東的壓迫,積極股東買了公司股份後就開始向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指手畫腳。現在很多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的股東越來越多地要求公司短期的回報。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公司進行資產剝離、分拆的交易,其中不少都是來自股東追求更高回報的壓力。
第三,資金成本比較低,股票市場尚佳。這一輪全球量化寬鬆,使市場上並不缺錢,所以公司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獲得收購資金。另外,股票市場的較好表現,也使公司能夠採用自己的股票作為交易支付對價來完成收購交易。
第四,政府管制放鬆。這是個一體兩面的問題,全球化的趨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這幾年對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裡,很多以往禁止的行業或者必須要合資的行業,現在外資都可以獨自投,這就是管制放鬆。這會促進交易的發展,當然,在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行業裡,全球對併購交易的監管審批趨勢是收緊的。
第五,行業整合的需求。這幾年中,全球行業整合浪潮此起彼伏。如能源業、醫藥行業、TMT(科技、媒體、通信)、科技金融業、消費業、農化行業等,大型交易都非常多。為什麼中國化工花費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公司?這是全球農化行業整合的縮影,同行業裡陶氏和杜邦合併了,拜耳也把孟山都買了。
第六,私募基金募資強勁,“dry power”(幹火藥)充足。全球私募基金的募資火熱,2016年全球私募基金募資4236億美元,在2016年年底,全球PE手裡有8600億美元可投資金;到了2017年年底,全球的PE私募基金手裡有10 ,000億美元可投資金;而貝恩諮詢的數據則更為激進,在貝恩2019年7月發布的全球私募基金報告中顯示,2018年年底全球私募基金手裡所持有的可投資金高達20,0000億美元。私募基金手中銀錢充足,併購交易、私有化等參與很多。在2018年,私募基金做了超過5000億美元的併購交易。
第七,發展中經濟體的崛起。中國、巴西、印度在這一波全球併購浪潮中表現令人矚目。尤其是中國在全球併購的舞台上,已經成為非常重要、令人不可忽視的一股重要力量。所有全球性的併購交易,不考慮中國買家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發展中國家被西方所詬病的“國家戰略買家”(National Strategic Buyer),更體現了發展中經濟體崛起背後的國家政策的推動力。
第八,從事併購交易的專家顧問越來越多。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做投行顧問的人大概也就幾萬人,但是到現在,和併購相關的專業人士幾十萬人都不止了,這些人也促進了交易的活躍,而且也使更多的、複雜的交易能夠被設計出來。
交易理論研究者和實務者口中所提到的所謂全球前六次併購浪潮,無疑是從西方視角來觀察的。而正在發生的第七次併購浪潮,中國買方成為跨境併購交易的主力軍之一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中國買方的參與給全球併購帶來了多樣化的特徵。中國企業在這一波併購浪潮中有著鮮明的交易特點:獨特的交易邏輯;中國溢價的估值邏輯;特點鮮明的交易風險分配;中國買家創造的交易新慣例;中國外匯管制帶來的交易確定性問題等。這些都是中國在這一正在進行的併購浪潮過程中做出的有意義的實踐,值得長期跟踪和觀察。在這一波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交易的浪潮中,筆者也觀察到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具有以下特點:
第*,新買家。以往投資海外併購交易的以中國的國有企業為主,而這一波浪潮裡面,投資海外的中國買家類型開始多元化,主要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上市公司、PE和高淨值人士等。
第二,新範圍。以往中國買家在海外的收購範圍比較窄,早些年主要做資產類收購,包括資源類的收購。而近來中國買家的收購較以往更為廣泛,金融企業、TMT(科技、媒體、通信)、娛樂、大健康等,不一而足。比如,復星在海外收購奢侈品品牌,就是為了中產階級的健康富足快樂的新需求。歐洲好的內衣品牌、美妝品牌、服裝品牌成了不少中國買家的收購對象。甚至還有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美國的同性戀交友軟件,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的範圍、對象顯著擴大。
第三,新量級。這幾年裡,中國企業做了5個百億美元以上的成功交易,甚至有“國家冠軍”收購出現(像收購瑞士的先正達以及其他行業領先公司的收購)。這些比起早年中國企業收購的量級來說,已經有了明顯增長。
第四,新邏輯。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不再是以往所說的“國有企業為了做大”,更多地圍繞產業整合、市場整合、需求滿足等進行,在交易中有自己獨特的市場邏輯和估值邏輯。尤其是中國市場和國外產品、服務能夠對接的標的,中國買家敢於出價,敢於支付“中國溢價”。
第五,新風格。中國企業開始更多地嘗試、發起帶有惡意性質的收購,總體的收購策略更為激進。中國買家在全球市場上和競爭對手進行了競購戰,同時在交易中,為了獲取標的,更為激進地接受交易中的風險分配(在2015~2016年尤其明顯)。中國企業在全球競購戰中,採用了“熊抱函”“股東代理投票權爭奪戰”“不請自來的報價”等多種方式,與全球競爭對手在競購戰中各有勝負。
第六,新慣例。隨著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交易的增多,在交易的實務上開始形成中國買家特有的靈活機制,如分層反向分手費、國內銀行託管賬戶安排、重大不利變化定量,以及針對中國買家的CFIUS(美國外商投資審查委員會)反向分手費保險等。
第七,新形勢。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過程中,也要應對全球併購浪潮中出現的新問題,如應對積極股東的挑戰。萬達、海航等中國企業,都曾經在海外收購過程中遭遇到積極股東的挑戰。
第八,新動向。過去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幾乎只買不賣,現在開始有買有賣,不少企業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考慮資產的收購、整合以及合理化。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企業全球運營的增多,有買有賣將成為常態。
第九,新平台。新平台主要是兩個層面的事情,一個是海外平台的建立;另一個是海外平台試圖掩飾身份的努力。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和海外發展平台建立。同時通過海外平台也湧現了一些新的交易模式。這和監管也有一定的關係,比如,以往自然人去海外開公司只要你的錢不走出境程序也不回來,好像是政府管不著你,但現在發改委的11號令把這些都納入監管範圍了,要求做一個信息告知的工作。同時,中國公司也試圖隱藏身份,採取扮成美國公司或者到國外設立基金的方式,但國外政府也出台了相關穿透測試的應對措施。
第十,新障礙。隨著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域外監管機構提出了對等的概念:如果中國的監管法規不允許外資收購,那麼也不應當允許中國企業進行收購。比如,有些美國議員就提出,中國企業有權在美國100%收購金融機構,但中國政策卻不允許,所以美國應當不允許中國企業100%控股美國的金融機構。同時,域外監管機構不僅對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敏感行業、敏感資產設置障礙,現在也開始注意到中國企業購買國外很多高科技的start-up(初創公司),這些涉及先進技術的初創公司在未來也會變成收購中非常困難的標的。
第十一,新政策。中國政府在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中不單純強調“鼓勵”,而是更為註重“鼓勵走出去和關注投資風險的平衡”。這一新政策對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收購的時候,需要考慮收購標的的類別,是否是“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即使是國家鼓勵收購的海外能源,也加上了“盈利性”的前提。其次,新政策也使外國賣方更為關注中國政府審批風險和“change of law in China”(中國法律變化)給交易帶來的風險分配。
第十二,新教訓。已經有前兩年大肆海外收購的中國企業陷入破產、退市等困境的案例。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已經出現了更多讓人值得反省的失敗案例。這些教訓,可以為後來者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注意事項,如交易的合理性、戰略目標、是否有能力實現交易所預想的協同效應、交易中風險控制、利益相關方的應對、政府審批風險、如何良好地整合等。
第十三,新整合。中國企業的整合方式和西方整合方式並不完全相同。中國企業併購後的整合更多和東方文化中的“和為貴”有關,交易的整合節奏、整合方式更加人性化。西方式的疾風驟雨裁員、組織架構大調整、換班子等整合方式在中國式整合中不那麼多見,留任管理層、激勵、和諧、共贏,可能是更多中國企業踐行的整合方式。
第十四,新靈活。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靈活性越來越多地體現在交易對價、交易架構設計、交易融資、交易中監管機構的審批獲取以及對交易中慣例的改變。比如,過去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要用國內公司的股票進行交易對價支付是很困難的,現在開始有人在監管體系下試圖採用股票進行支付;很多企業在交易中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採用了中國特色的對賭機制和外國賣方進行交易;甚至在投資目的國對所投行業有限制的情況下,採取讓被投企業到中國來進行反向投資的交易模式。
第十五,新未來。中國企業的併購所佔GDP的比例,尤其是海外併購佔GDP的比例僅為0.6%,而美歐都在2%左右,日本也為1.2%。因此,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方興未艾。未來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併購交易在商業史上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了,其內容之博大、專業之精深、變化之多,讓人嘆為觀止。“併購是商業交易中的皇冠”這句話不是白說的,我們正好處在這一波全球併購交易第七次浪潮的過程之中,兼之中國在全球併購交易中地位持續上升,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實踐也處在高位,這些都為專欄文章的寫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話題。

目次

目錄
第一編 並購交易觀察
01 並購估值:不是科學是藝術 003
02 國際油氣勘探權益售賣交易的特點及特色概念介紹 009
03 從GDPR談並購交易中的個人數據轉移的風險控制問題 018
04 國際油氣並購交易中的優先購買權淺析 023
05 並購交易實務新動向:總結與分析 033
06 並購交易是如何變得更加複雜的? 042
07 低油價下,上游油氣並購交易對價支付的趨勢 048
08 美國上市公司並購交易中的評估權:套利的工具 056
09 一起來自中國企業的惡意收購案 061
10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並購實務發展及未來動向 069
11 誰是更為激進的中國投資者? 077
12 盤點與思考:“帶著腳鏈舞蹈”的中國國有油企海外 並購 082
13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新形勢、新問題 088
14 並購交易取勝的戰略和技巧:從幾則案例說起 094
15 國際油氣並購交易中的優先購買權淺析 102
16 談談跨境並購交易文件模板的問題 108
17 全球第七次並購浪潮的驅動力、特點與趨勢分解 116
18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的實務發展及展望 122
第二編 並購交易實務
19 跨境並購江湖:交易贏標的十般武藝 135
20 海外並購,如何尋找項目機會? 140
21 如何應對跨境並購交易中的股東? 145
22 目標公司如何拒絕並購交易提議? 152
23 預防並購交易中的“碰瓷兒” 159
24 從並購交易中的中國黑客說工作習慣 164
25 並購交易中的社會議題 (Social Issues) 169
26 談談並購交易中的股東評估權 174
27 並購交易中的稅務責任承擔問題 180
28 從並購交易融資中的“Certain Funds”談起 187
29 美國油氣交易中的Drillco架構 193
30 論並購交易文件中的爭議解決條款 202
第三編 並購交易文件條款的藝術
31 從紐約律師和倫敦律師的互嘲說並購交易文件兩大流派的主要區別 213
32 談談並購交易中“對賣方優惠條款”的趨勢 220
33 優秀並購交易談判者的能力清單 226
34 從萬達集團被海外賣家起訴支付反向分手費談談交易中的風險控制 230
35 時間就是金錢 235
36 拿出帕裡斯·希爾頓小姐購物的勁頭 240
37 從跨境並購交易實務角度解讀萬達與融創並購交易的框架協議 244
38 如果放在境外並購交易背景下,聯通混改的《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認購協議》會怎麼寫? 251
39 未起草好Earn-out條款,賣方少收4.25億美元! 258
40 買方如何使用重大不利變化從交易中脫身? 263
41 從摩拜、餓了麼被收購交易談談Drag-along條款的談判要點 278
42 如何處理法律意見書作為交易先決條件? 284
第四編 並購交易實踐案例及發展
43 交易中的獨家談判權 293
44 從CVS與Aetna合併交易談談並購控制權變更的遣散費 303
45 從中糧向Nidera公司原股東索賠說私有交易中的賠償機制 309
46 從海航被訴談談並購交易中的努力義務程度 316
47 從西門子與阿爾斯通合併列車業務談談並購交易中的“政治正確”的承諾及交割後承諾的執行問題 326
48 並購交易律師需要會算帳嗎? 331
49 從東芝與西部數據的爭議看股東協議中的夥伴權利 338
50 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並購交易中的勞動及雇傭事項 345
51 算錯賬的投行 353
52 如何應對交易中的“驚喜”? 357
53 跨境並購交易中的融資風險分配 361
54 海航:一買一賣希爾頓 367
55 從鼎暉與遠大醫療贏得澳洲上市公司Sirtex Medical 競購談起 375
56 博通對高通的千億美元惡意收購案:兩個實務看點 381
57 社交媒體、網站及公開信在並購交易中的運用 391
58 世界級項目、競購戰、創始人股東訴訟 399
59 一樁惡意收購案 415
60 社交媒體在並購重組交易中的使用 425
61 如何應對積極股東提起代理投票權之戰? 430
62 從兗州煤業與嘉能可並購交易戰看交易取勝要點 438
63 如何控制變化的風險 446
64 從中國再保險集團收購橋社(Chaucer)談交易中 如何處理交易先決條件的實務問題453
65 從萬豪集團數據洩露談並購交易中的數據及網 絡安全風險防控 46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2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