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渣誌: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
滿額折

渣誌: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要試著用一般人都能懂的「人話」,來討論倫理學概念。

倫理學是什麼?
倫理學可以協助你釐清自身的道德價值。
倫理學會質疑社會上認為的道德「天條」。
倫理學是重整世界觀的一種工具。
倫理學是個開放的知識體系,而且喜歡新鮮貨。
倫理學往往製造問號,而不是句號──
倫理學沒有「正確答案」這種事,只有相對較好的答案,
而這答案永遠都有再往前推進的空間。

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
藉由一組一組的概念對比,讓素人也能看懂倫理學是在「供三小」。

作者簡介

人渣文本(周偉航)

是個人類。臺灣哲學學者、作者及專欄家。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在寫作平台vocus方格子開辦超小型媒體:「渣誌:一人雜誌社」,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系列作有《渣誌: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渣誌:宗教的兩張臉》、《渣誌:運動倫理拳王戰的十二回合》、《渣誌:是你德,是我德,三三小德》、《渣誌:打手槍到死的99神功》、《渣誌:78個不正常的哲學問題》。

另著有《大學生不要當的28種人:寫給每個人的性格補強計畫》、《選舉,不是你想的那樣!:人渣文本的48堂公民實戰課》、《人渣文本的36個幸福突圍指南》、《人渣文本:給「露出世代」的特急件》等多種。

這是本「倫理學概論」,但不是一般的倫理學概論。

 本書是由網路版《渣誌》的同名系列文章改寫而成,雖然字數總量只有微幅增加,但網路版讀者應會發現我在紙本改動了許多細節,主要是新增延伸閱讀建議,修正了部分用詞與推論過程,並砍掉無益或模糊的段落。

我在本書中會試著用一般人都能懂的「人話」來討論倫理學(Ethics)概念,用詞的難度會慢慢增加,所以應該不會造成倫理學「素人」讀者的困擾。

倫理學是哲學系的必修課程,也是哲學的五門(理則學、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美學)主要分科之一;本書所談的主題,基本上也是緊扣著一般哲學系倫理學教學所會談到的知識內容。

市面上的倫理學著作已經很多,從普及小冊子到精裝本大部頭都有,能當課本的也不少,而本書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採用了非傳統的方式來介紹倫理學。要談這種改變,得先看到目前多數倫理學概論書所採行的論述結構。

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倫理學概論,會是以平面、橫向的「擺盤」方式介紹當代各種倫理學理論,所以絕大多數提及的理論都是啟蒙運動之後出現,且至今仍有影響力者。這些書通常會以「主觀主義」(Moral subjectivism)、「目的論」(Teleology)、「義務論」(Deontology)、「利己主義」(Egoism)、「利他主義」(Altruism)之類的流派劃分作為分章基礎。

對於一般的哲學系大學生來說,這類的著作就很夠用了,其內文的推理與參考文獻,就算讀到研究所都還可以依賴。不過,如果你是個倫理學的「素人」,雖對倫理學有興趣,卻沒有受過相關學術訓練,讀這類書時很容易會有閱讀障礙。因為這種書有一定的理論厚度,需要專業學者導讀才能入手,而且其目標受眾是哲學系的學生,而非無聊想讀點書的人。

第二種倫理學概論比較像是倫理學史,也就是以縱向角度來處理倫理學知識,會依理論誕生(或思想家活躍)的時間先後來安排書的論述。若是中文書,則可能再將西方與中國(有時還包括南亞)切割開來討論。

許多講「脈絡」、「系譜」的倫理學研究者認為要掌握倫理學概念,就一定要回歸這些概念的起源,觀察其一路的流變發展,才能有正確的理解;但憑良心講,我認為這種書大概只有研究生才有辦法消化,對於入門者來說,會比前一種還難讀通。

如果素人覺得很好讀,只代表該書寫得不深,或是用大量現代語彙去套古典觀念,那反而代表該書有點問題。許多古典倫理學概念不應以現代語言來消化,像一般讀者若用現代的「德行」(virtue)或中國的「德目」(四維八德那種)去理解古希臘的「德行」(areté),那可能在理解上會有不小的偏差,或是看不懂書中的描述。例如在古希臘,把肌肉練得很大也是種「德行」,但這和我們近代的德行觀念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種倫理學概論是系統倫理學式的,偏向作者的個人見解,或是他所屬流派的中心思想,這種書就算專業學者也覺得不太好懂。如果你曾讀過台灣往年的三民主義課本,那這第三種倫理學概論,就蠻有那種「三民主義的感覺」。

這種書會花不少篇幅批評其他門派的主張,然後提出一些「兄弟個人獨獲之創見」,並且認定該書的觀點是最理想的倫理學理論。這種書也算是倫理學概論,但你若完全相信作者所說的,似乎也不太好。即便作者不斷強調其理論的客觀性,或許你還是把這當成「XX派倫理學概論」會好一些。當然,這種書也就更不適合外行人了,通常是寫學位論文的研究生才比較能消化這些大作。

上述三種倫理學概論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是大學者們想把自身認可的知識系統傳給下一代,而且這下一代往往就鎖定在「哲學專業者」這樣狹小的範圍內。這些大師寫作時會幻想一個好學生(哲學家的預備軍)坐在他面前,誠懇地聽他講述基本的倫理學知識。但問題在於「那個好學生」只是他的幻想,根本不存在,或是只有少數研究生能勝任這個角色。

我認為這是倫理學高度專業化後出現的問題。倫理學教授以為自己在講人話,但其實沒有。這類問題嚴重到當事人即便意識到這種問題,也無力處理或修正。這些大師會在其他時間講人話,但一談起倫理學就自動切換為「倫理話」。

 像是台灣最知名的倫理學者林火旺教授,他在政論節目上的發言比我更平易近人,但若讀他寫的倫理學課本,能撐過十頁的素人就不多了。他的系列叢書已刻意寫得普及,卻依然難以穿出學院的門牆。

我認為問題是出在「倫理話」的語言系統本身。或許是受到英美分析哲學的影響,當代倫理學者很熱愛「定義」,包括定義「倫理學」這個概念。「你那個不是倫理學,我這個才是」的主張,到處都可以看見。這種定義熱潮會刺激討論進入某種奇怪的心理狀態,發言者會不自覺的講述只有少數人能懂的通靈語言。那就是「倫理話」了。

上述的三種倫理學概論書都有「倫理話」太多的問題,洋人寫的書也是。所以別問我有什麼西方倫理學課本能參考。那頂多是學者才能參考,你看不懂的。不過我知道有些人很上進,就算不會看,他也會堅持要拿到書目,所以本書每章的最後,我還是列了一些延伸閱讀的建議。

當然,你可以質疑:「那哲學系學生是怎麼弄懂傳統的倫理學概論?」
這答案也很簡單:因為他們要期末考啊!你又不需要考期末考,怎麼會逼自己一定要看懂、記下來呢?

針對前述的問題,本書在語言和結構上做了相當的「轉彎」。我一樣會定義重要的倫理概念,而且基本上都是在進行定義與舉例說明,不過,是採用「人話」進行。

那什麼是人話呢?像「動機」、「目的」、「利己」這些詞,你覺得自己現在就看得懂嗎?你口中的動機,和倫理學家講的動機有一樣嗎?理論上應該「是」一樣,也「要」一樣才對,但目前的狀況是「不太一樣」。我會想辦法拉平這兩者間的差距,或讓你清楚為什麼會有這種差距。

其次是在結構上的轉彎,我會採用「概念對比」作為本書的主要論述架構。像是探討「動機與結果」、「手段與目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等等。不見得是兩兩相對,有些主題無法避免出現多方角力。

我認為這種討論方式,或許也有助於打碎「倫理話」的系統,因為這種操作方法是「去系統(傳統)」與「去中心化」的。多數倫理學者在論述自己的理論時,或是企圖「概論」倫理學時,都是想建立一個上下左右彼此融貫的系統,但建立一個系統,當然就會產生新的一套語詞概念,旁人也就很難理解。當然,建系統是個哲學任務,但不會是本書的任務,本書只是想讓素人可以懂倫理學、用倫理學而已 

雖然去中心化,也就是不強調核心思想或價值觀,但本書還是要面對一些質疑,像是是傳達的資訊是否客觀、中立?是否為倫理學界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

我只能說,本書在這方面很難達到盡善盡美的水準,只能盡力而為。人文學門,特別是倫理學,很難取得可滿足各方標準的客觀性。就算有些科學研究與倫理學相關,但許多研究成果仍無法通過學界大德的批判;這些學界大德或許沒提出過什麼更好的理論,但他們可以輕易證明別人的理論有缺點。所以倫理學沒有「正確答案」這種事,只有相對較好的答案,而這答案永遠都有再往前推進的空間。

而提供再多、再新的內容,新手讀者也可能消化不了。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的開放式課程(在YouTube有中文字幕版本),已盡可能做到「人話」與「最新」,但超過九成的觀眾在看過一開始的「電車問題」後,就看不下去了。為什麼呢?主要還是讀者學到一點可以說嘴的,就覺得自己飽了、夠了。
但這遠遠不夠。所以請先試著往下走,別在開始前就想太多。

【延伸閱讀】

本書所提供的專有名詞,都可以利用Google等網路搜尋引擎找到相關的參考資料,而中文部分就能讓你有相當的收獲。如果需要紙本書作為閱讀本書時的輔助,我還是推薦林火旺老師所寫的《倫理學》。除此之外,因為近年的熱潮,我認為桑德爾的系列著作也是不錯的延伸讀物,特別是他的《正義:一場思辯之旅》。

 

目次


(一)道德與非道德
(二)道德規則與非道德規則
(三)各種價值分類法
(四)主觀與客觀
(五)相對與絕對
(六)理性與激情
(七)動機與結果
(八)利己與利他
(九)手段與目的
(十)行為倫理學與行為者倫理學
(十一)公領域與私領域
(十二)個人主義與整體主義
(十三)傷害說與同意說
(十四)規範倫理、應用倫理,與描述倫理
(十五)所以倫理學是?

書摘/試閱

道德與非道德
我認為中文的「倫理」(ethics)與「道德」(morals)是沒有差別的,至少本書用到這兩個詞的時候,其定義沒有差別,所以會交替使用,轉換用詞的原因往往只是「語氣比較順暢」。

有些學者非常執著於區分倫理與道德,甚至在課本或課程的一開始就花了很長的篇幅來談。他們多數主張倫理專指人際關係,道德專指行為層面的價值判斷,但這區別與現實的道德困境沒有任何關係,只是自已玩得很開心的定義大賽。

像是我說:「父子關係是當代最常被忽略的道德問題」。他們會跳出來糾正說:「那是倫理問題,不是道德問題!」是差在哪?改說是倫理問題、倫理衝突或倫理矛盾,我們就比較能找到解決方案嗎?一般人就知道怎麼解決問題了嗎?

要介紹倫理學,我認為要處理的第一組概念,就是「道德」主題與「非道德」主題之間的區辨。「非道德」的意思是「道德以外」,並不是「不道德」,不道德仍是道德主題。

那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不妨就從這句話來展開思考:「張經理是本公司最瘦的男員工。」

單只有這句話,會涉及任何道德主題嗎?

哲學教育會強調有些句子是客觀的,像「現在是下午三點十二分」,這拿出手機或手錶就能驗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語句,因為涉及評價,也會帶有說話者個人主觀的想法,不見得能客觀驗證,例如「林志玲一點都不正」。
有些人認定道德語句屬於後者,甚至是完全主觀的,也就無法用客觀的方法來處理,所以道德問題不會是能以嚴謹態度處理的科學問題。

這種想法看來有頗有「威信」,實際上卻是非常混淆的說法,是自己設想了一個框架(「道德語句就是個人主觀判斷」)之後,拿去硬套在人類複雜的語言現況上,但大多數人在談論價值判斷時,都是混合了主客觀的內容。

當你看到社會不公,而脫口說出「幹」的時候,這聲「幹」是純主觀的嗎?還是有客觀成分,整個社會都會同聲一「幹」?你可能也會偏向認同後者吧?因此想用簡化的主客觀分類方法硬去套(處理)人類語言,然後再從其中講出一些大道理,甚至希望人類社會能改用這種原則來思考,都會因為脫離現實而失敗。

那什麼是現實呢?

「張經理是本公司最瘦的男員工。」我們就來分析這句話。

首先是「最瘦」這個詞。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講,這就是體重最輕的意思,感覺好像是客觀的,量一量就知道了嘛!但「瘦」也存在多元定義,有些人就認為這個詞應該用以指體脂肪率較低的人,而非體重輕。

而「男」這個詞也有爭議。這是指生理男性嗎?還是自我認同為男性?還是講話者認為他是男性的那種男性(如女同性戀中的T)?

「員工」一詞也是會引戰的。有些人認為經理不算員工,是資方。但如果這句話是獨資老闆講的呢?那張經理就是員工了。

這樣談起來,感覺「毛」就變得很多哦?其實還有一堆毛,我就不講了。如果要盡可能去除帶有個人意見的價值語詞,那「張經理是本公司最瘦的男員工」這句話可能會變成「編號001的生物個體為A共生系統中淨質量最小的a性徵個體」。

「是在供三小啦!」這大概會是你的感想。

然而「編號001的生物個體為A共生系統中淨質量最小的a性徵個體」也不算是完全將價值判斷排除掉,一些專業的倫理學家會指出這套看似生物學或生理學的語言,其實也帶有一種價值預設,像是「個體」很可能也帶有價值評價。

我們語言中的「毛」太多,若要把毛去掉才能討論事情,那光拔毛就會拔到讓你什麼事都不用做。我們的語言中就是充滿大量的價值詞彙,包括上面提過的「主觀」(subjectivity)和「客觀」(objectivity)也是(本書也有專章探討這組蓋念)。那如果「語言淨化主義」(Linguistic purism)不可行,我們應該怎麼做?

別急。我認為語言淨化主義的失敗,反而證成了一個不錯的起跑點:人類話語中有相當部分都會是「道德主題」。我認為涉及價值主題的語言,都可以納入倫理學的討論範圍內。當然,價值又可分為道德價值(討論是非善惡)與美學價值(論斷美醜),但我認為兩者難以明確劃分。

所以大概除了「一加一等於二」這種獨立語句可以避免倫理學的淫威之外,其他人類語言都逃不掉倫理學的檢視。就算是「一加一等於二」,如果放在像是「在那個國家,連一加一等於二都需要政府認證才能生效」的脈絡中,也會是倫理學可以處理的範圍。

人類是用自身的語言來建構生活的世界:你一睜眼,就不斷用自己的語言來編排、組合各種傳入感官的資訊,所產生的行動也都可以用話語來表達,因此你會把整個生活的時空都「語言化」。所以,即使你沒在講話的時候,只要有用感官和意識接觸這世界,也算是在倫理學的射程範圍之內。

好啦,這下除了極少數科學用語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類活動都被包括在道德的範圍之中了。那何必要區分道德與非道德呢?

拜託,這宇宙大得很,不是只有人呀!非道德的部分還是很大,只有我們人類的「髒手」沾到的地方,才會成為道德主題。在沒有人類的地方,一隻狼吃了一隻兔子,就不是道德主題;但如果有人看到了這一幕,就會成為道德主題了:人該去救那兔子嗎?還是狼殺了兔子之後,馬上殺狼,就有狼和兔可以吃了?又或是等狼吃完兔,人再去殺狼,讓牠在死前滿足一下?還是要把那狼抓來馴養,以後就有狼可以當狗幫忙抓兔子啦!

只要人在,道德就在。在明明有人的地方,硬要說「這種與人有關的東西不是道德主題呦!」的主張本身也有道德意味。

談到這,我已經大致指出了道德主題的範圍,那這樣的範圍有什麼意義呢?

這範圍是倫理學的射程,卻不代表一定有人射到過(有些議題可能從來沒學者處理過),也不代表想射就射得到(有些專業領域倫理學家無法掌握)。但倫理學的世界就是那麼大,絕對不像某些人所設想的,只限縮在定義「善」(good)是什麼的狹小範圍內。
我當然也認同對於「善」的定義很重要,但這不會是倫理學的全部。在倫理學的射程範圍內,會出現許多的「概念」。這些概念是不錯的工具,可用以處理倫理學中出現的大小議題。我會把這些概念中最重要者一一分組來探討,而其彼此之間的脈絡關係如下:

在下一章中,我會延續本章的話題,談「道德規則」(moral rule)與「非道德規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明大量的行為規則,某些是道德規則,有些不是。像是禮儀、法律、風俗習慣、禁忌,與一些技術規則,都和道德「可能一致,但並非完全重疊」,也就是其中所採行的某些規則,並非道德規則。

它們仍可能成為道德議題(像「初一十五燒香拜拜」),但為什麼這種規則不會是道德規則呢?這有一些細膩的原理值得我們深思。

接著我會討論價值論(Axiology)與各種價值的分類法。對於日常生活來講,我們所體驗的價值總是混合的,但為了要提升判斷力,就有必要瞭解這些價值分類概念的差異。

當然,談到了價值,就可以看到「主觀」、「客觀」這組一般人也常會碰到的爭議詞。主觀通常被視為不如客觀,但這種主觀不如客觀的想法,是否也算是種主觀?這世界真有客觀嗎?還是相對客觀就好?那有量尺可以衡量誰比較客觀嗎?有絕對的標準存在嗎?

所以接續主觀與客觀的,就是「絕對」(absolute)與「相對」(relative)。這組概念的特色在人人對此皆有執念,而且是宗教信仰式的執念。那我們可能排除執念來思考相對、絕對的問題嗎?這種態度又會對倫理學產生什麼影響?

有些倫理學者認為沒必要思考這麼玄的東西,道德就是現實生活中要用的,得靠激情、熱血才能推動。因此就有必要來看「理性」(reason, rationality)與「激情」(passion)這組看來對立,又好像相輔相成的歡喜冤家。這兩者在人類歷史中交戰了好長一段時間,到現在已分出勝負了嗎?

激情看來是種「動機」,但並非全部。我們該以更全面的態度來瞭解「動機」(motivation)這個概念,並且拉進「結果」(consequence)的概念以作為對照。就我們對於一般行動過程的理解,動機是起頭,結果是尾巴,但在行動的過程中,人常會隨時參考當下結果而改變動機。那這種區分有意義嗎?

在這一部分看到也會「利他主義」(Altruism)與「利己主義」(Egoism),也就是利他與利己這兩個行動意念的面向。雖然多數人都認為利他思想通常是道德上較正面的,但我們免不了會有些利己想法,甚至總是利己思考,卻誤以為自己是利他主義。這種美麗的誤會,會不會讓道德生活變得沒那麼有魅力呢?

還有另外一種切割行為的方法,就是「手段」(means)與「目的」(ends)。在道德判斷上偏重何方的差異,形成了義務論與目的論之間的巨大鴻溝。但目的論與義務論真有那麼大的差別嗎?或許還是要先搞清楚手段和目的分別指些什麼。

有些學者不滿於大家都在討論「事」,卻忘了「人」,所以提出了「德行論」(virtue ethics)這種觀點,並指出「行為倫理學」(act ethics)與「行為者倫理學」(agent ethics)之間的巨大差異。德行論者認為要先成為好人,才有辦法做出真正的好事。但如果沒做好事,怎會知道某人是好人呢?知人知面不知心呀!我們常是看到八卦報導後,才知道外表無害的陽光大男孩,常在摩鐵哈草笑嗨嗨。

雖然人人都對八卦有興趣,但也有人認為這屬於「私領域」(private sphere),和我們應關注的「公領域」(public sphere)不同。這兩者真有如此之大的區別嗎?有公德和私德之別嗎?

如果要討論公共事務,那我們就必須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與「整體主義」(Holism)之間選擇一個立場,因為兩者間存在不可化解的根本矛盾,你一定要選邊站。這代表自由主義(Liberalism)將和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永恆的纏鬥下去嗎?

而上面這些倫理學主張,又要如何推展到具體行動規約呢?什麼價值觀可以立法,又什麼主張是不能立法去管理的?這就必須談談「同意」(assent)與「傷害」(harm)這組在訂定實際規約時最常考量的要素。於此也會提到「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與「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這兩種好用的推理工具。

談到政治,已算是應用倫理(Applied ethics)的範圍,而要在政治與社會層面提出有意義的論點,就需要描述倫理學(Descriptive ethics)的支持。但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應用倫理學與描述倫理學,又有什麼樣的互動關係呢?是由規範倫理學指導兩者,還是由描述倫理的研究所得反過來影響規範倫理的結論?

在最後的收尾階段,我會整合各種論點,對「所以倫理到底是什麼」提出一個系統性的回應。當然,可以先爆雷的部分是,我認為倫理學會是個不斷擴張的學門,這是因為道德主題會隨著人類活動的多元發展而增加,任何意圖限縮其範圍的努力,註定會失敗。

這不是泛道德主義。我已經說過,宇宙運作中沒有人的部分,實在稱不上是倫理學的守備範圍;但人無法控制不斷膨脹的欲望,倫理學研究者也只能越管越大。若真有追著夕陽衝刺的熱血白痴,那麼倫理學家就只能一路跟進。

【延伸閱讀】

 對於倫理學或政治哲學的相關專有名詞,除了網路資源之外,也可參考各類紙本百科全書或哲學辭典。這些專書通常經過大師的校正,比較接近學界主流說法,也比維基百科等網路資源更穩定。但其中的說法和參考書目只是起點,不會是終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