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從秦火灰燼中燃起的漢家王朝:此乃秦始皇駕崩後,大漢日漸興盛的過程,故曰「漢興八十年」
滿額折

從秦火灰燼中燃起的漢家王朝:此乃秦始皇駕崩後,大漢日漸興盛的過程,故曰「漢興八十年」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85493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4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大風歌〉
「自始皇崩而至龍城大戰,倏忽八十載,
秦亡漢興,多少英雄喟嘆,雲起雲落,盡在笑談中。」

歷史是客觀的存在,但用文字寫出來的歷史從來都不客觀。
讀史,有時候其實是在讀人,讀《史記》是在讀它背後的司馬遷,讀《漢書》是在讀它背後的班固,明明講的是同樣的故事,但給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如果再去看《資治通鑑》中漢代的部分,又是另一番氣象,因為那背後是司馬光。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漢代建國八十年對漢代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在這之前他們屢經波折,外受欺壓,內鬥不止;而在這之後,漢代國力逐漸達到巔峰,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帶領下,創造了中華民族史上第一個受到全世界矚目的盛世。
從秦始皇駕崩到晉破蜀漢一共四百七十三年的時間,這中間包括了秦末紛爭、楚漢爭雄、西漢十二帝、王莽新朝、東漢十二帝以及三國鼎立幾個階段。這將近五百年的時間可以算是漢朝政權能覆蓋影響的時期,而作者以八十年為一段的方式來進行劃分。本書涉及的內容即漢代的第一個八十年,西元前二一〇至前一二九年,從秦始皇駕崩開始,到諸侯反秦、楚漢相爭、劉邦統一天下,再到呂后掌權、文景之治,以及漢武帝初年的動作,這是一個大漢朝從無到有並且逐漸興盛起來的過程,故曰「漢興八十年」。
本書採用編年體的寫法,全書共分為八卷,從秦嬴氏的緣起至武帝龍城大捷,希望帶給讀者一個更加清晰的歷史年代脈絡的定位。

作者簡介

軒轅之秋,原名賈昊昊,大學畢業於經濟管理學院。畢業後前往偏鄉擔任一年的教育志工,在此期間萌發了寫漢史故事的想法,後完成本書,在網上著有《赤龍九歌》、《陳楓傳》等以漢代為背景的小說,現以軒轅之秋為筆名在網路平台發表作品。

自序
歷史是客觀的存在,但用文字寫出來的歷史其實從來都不客觀。
從《尚書》開始,《春秋三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再到後來的《通典》、《文獻通考》,每部歷史其實都是一個建立在客觀之上的主觀存在。作者個人的色彩必定也會融入他所描述歷史的文字中。
如果描述出來的歷史純粹客觀了,反而沒有意思,同時也失去其價值了。讀史,有時候其實是在讀人,讀《史記》是在讀它背後的司馬遷,讀《漢書》是在讀它背後的班固,明明講的是同樣的故事,但給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如果再去看《資治通鑑》中漢代的部分,又是另一番氣象,因為那背後是司馬光。
這才是歷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大家如此,通俗化寫歷史小說的人也是如此,看《明朝那些事兒》,雖然看的是明朝的故事,但其實接受的是當年明月的明朝世界,並不是歷史上真正的明朝。
所以我要給大家呈現的是一個軒轅之秋的漢代世界,這個世界也許膚淺,也許太過通俗,也許還有些錯誤,但它絕對會是一個完整而有趣的漢代世界,九分的真實歷史,一分的演繹。
就像羅貫中給大家呈現的三國世界一樣,雖然那不是真實的三國歷史,但他保留了絕大部分的史實,也進行了一些趣味化的演繹。其實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一直琢磨於「史實」與「故事趣味性」之間的取捨。作為一部通俗化的歷史小說,書中肯定得有一些演繹的成分,但我又不甘於讓自己的書太過「庸俗化」。
對於我的取捨,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還望諒解。
《漢興八十年》採用的是編年體的寫法,希望能給讀者一個更加清晰的歷史年代脈絡的定位。
之前我在讀《資治通鑑》的時候,沒有體會到司馬光在史料選擇上的考究,可這次編年體的寫作過程卻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資治通鑑》每一年的史料選擇都精巧至極,細細體會後令人回味無窮。
我的程度和司馬光自然是差了不知道多少光年,但在史料的選擇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不過和司馬光「資治」的定位不同,通俗化講歷史的書更多地考慮了故事的邏輯性和趣味性。
一本寫漢代歷史的書,為什麼我沒有選在某個皇帝駕崩的時間點截稿,而要掐頭去尾地描述從秦末到漢武帝元光六年這八十年的歷史呢?
這其中其實有很多想法。
漢代建國八十年對漢代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在這之前他們屢經波折,外受欺壓,內鬥不止;而在這之後,漢代國力逐漸達到巔峰,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帶領下,創造了中華民族史上第一個受到全世界矚目的盛世。
從秦始皇駕崩到晉破蜀漢一共四百七十三年的時間,這中間包括了秦末紛爭、楚漢爭雄、西漢十二帝、王莽新朝、東漢十二帝以及三國鼎立幾個階段。這將近五百年的時間可以算是漢朝政權能覆蓋影響的時期,而在我的概念裡,它恰好可以按照八十年一段的方式來進行劃分:
本書涉及的內容就是漢代的第一個八十年,西元前二一〇至前一二九年,從秦始皇駕崩開始,到諸侯反秦、楚漢相爭、劉邦統一天下,再到呂后掌權、文景之治,以及漢武帝初年的動作,這是一個大漢朝從無到有並且逐漸興盛起來的過程,所以我稱它為「漢興八十年」。
漢代的第二個八十年,是西元前一二八至前四十八年,從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開始,之後有整個武帝時期的文治武功,然後有霍光輔佐昭帝、民間皇帝宣帝即位、中興漢朝等等,大概是武帝四十年、霍光掌權二十年、宣帝二十年。這一段時期先有「漢武盛世」後有「昭宣中興」,是漢朝國力最為強盛的八十年,所以我稱它為「漢盛八十年」。
漢代的第三個八十年,是西元前四十七至三十二年,從漢元帝即位開始、宦官起勢,之後成帝即位、外戚當權、王家崛起、五司馬相繼輔政,然後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天下大亂,再後來赤眉軍綠林軍紛起、王莽政權被推翻、更始帝和劉盆子相繼成為起義軍的傀儡皇帝,最後劉秀先後擊敗各路兵馬、剿滅隴右隗囂和蜀中公孫述,統一天下。這是漢朝國力由盛轉衰的八十年,是從強盛到衰落、再到混亂、最後重建的八十年,所以我稱它為「漢衰八十年」。
漢代的第四個八十年,是西元三十三至一〇六年,從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開始,重新恢復漢朝國力,大漢經歷了明帝和章帝兩代明君的統治,以及和帝的中央集權,一個東方的大國再度興起。此時的漢朝北有竇憲滅匈奴,西有班超定西域,科技文化各方面迅速發展,蔡倫發明造紙術也在這一時期,所以我稱它為「漢威八十年」。
漢代的第五個八十年,是西元一〇七至一八四年,從漢和帝駕崩開始,漢朝政權進入昏暗的年代,宦官弄權、外戚干政、連續年幼皇帝的出現、連續皇帝的非正常死亡,更有兩次黨錮之禍的腥風血雨,直到桓帝、靈帝時期的徹底崩潰,十常侍為禍天下。這是漢朝最為昏庸懦弱的八十年,所以我稱它為「漢庸八十年」。
漢代的最後一個八十年,是西元一八五至二六三年,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所涉及的時期,從黃巾之亂開始,董卓亂權、曹操崛起、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劉備定西蜀、孫氏霸江東,最後司馬氏統一天下,漢家江山的火種正式消失。所以我稱它為「漢末八十年」。
當然,這種對漢代歷史的劃分純粹是我個人的觀點,沒有經過嚴謹的學術討論,也不是從別人身上剽竊而來,算是一個不成熟的一家之言吧!供諸位看官一笑。
謹此感謝顧濤老師在成書過程中的細心指導。

軒轅之秋

目次

自序
第一卷 嬴秦緣起
 第一章 從秦國祖先講起
 第二章 秦國六世之烈
 第三章 秦皇一統,海內大同
第二卷 反秦戰役
秦始皇三十七年 西元前二一〇年
 第四章 禍患常起於忽微
秦二世元年 西元前二〇九年
 第五章 得天下難,失天下易
 第六章 大澤鄉的隊伍
 第七章 反秦大浪起,誰是弄潮兒
 第八章 劉邦的身世
 第九章 高祖斬白蛇
秦二世二年 西元前二〇八年
 第十章 陳勝敗亡
 第十一章 內亂紛擾
 第十二章 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張良便化龍
 第十三章 項家軍崛起
 第十四章 秦王朝的內亂
 第十五章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秦二世三年 西元前二〇七年
 第十六章 破釜沉舟楚霸王
 第十七章 劉邦西進
第三卷 楚漢相爭
漢高帝元年 西元前二〇六年
 第十八章 千古至寶和氏璧
 第十九章 誰是關中王
 第二十章 天下命運,決於鴻門
 第二十一章 分封的問題
 第二十二章 韓信出世
漢高帝二年 西元前二〇五年
 第二十三章 詭計專家
 第二十四章 彭城大戰
漢高帝三年 西元前二〇四年
 第二十五章 韓信稱雄北方
 第二十六章 眾叛親離
漢高帝四年 西元前二〇三年
 第二十七章 韓信破齊
 第二十八章 三分天下
漢高帝五年 西元前二〇二年
 第二十九章 項王的隕落
 第三十章 八大異姓王
 第三十一章 五陵風流誰與共
 第三十二章 郡縣與諸侯相結合
第四卷 高帝平亂
漢高帝六年 西元前二〇一年
 第三十三章 車前力士擒韓信
漢高帝七年 西元前二〇〇年
 第三十四章 匈奴民族的崛起
 第三十五章 白登之圍
漢高帝八年至九年 西元前一九九至前一九八年
 第三十六章 用女人換和平
漢高帝十年至十一年 西元前一九七至前一九六年
 第三十七章 刺要一根一根拔
漢高帝十二年 西元前一九五年
 第三十八章 英布,最後一根刺
 第三十九章 安得猛士守四方
第五卷 呂后當權
漢惠帝元年 西元前一九四年
 第四十章 呂后的報復
漢惠帝二年至六年 西元前一九三至前一八九年
 第四十一章 蕭規曹隨,低調對外
 第四十二章 三公九卿制
漢惠帝七年至漢高后七年 西元前一八八至前一八一年
 第四十三章 呂后時代
漢高后八年 西元前一八〇年
 第四十四章 呂氏家族對抗齊王兄弟
 第四十五章 平定諸呂,絳侯定天下
第六卷 文帝承前
漢文帝前元年 西元前一七九年
 第四十六章 剷除異己 穩定朝局
 第四十七章 千古一帝
漢文帝前二年 西元前一七八年
 第四十八章 基本國策
漢文帝前三年至前五年 西元前一七七至前一七五年
 第四十九章 大哉賈誼
漢文帝前六年至前八年 西元前一七四至前一七二年
 第五十章 天才的悲劇
漢文帝前九年至前十二年 西元前一七一至前一六八年
 第五十一章 晁錯,另一個賈誼
漢文帝前十三年至後二年 西元前一六七至前一六二年
 第五十二章 文帝中葉
 第五十三章 千古制衡
漢文帝後三年至後七年 西元前一六一至前一五七年
 第五十四章 匈奴人的威脅
第七卷 景帝啟後
漢景帝前元年至前二年 西元前一五六至前一五五年
 第五十五章 晁錯削藩
漢景帝前三年 西元前一五四年
 第五十六章 兩個關鍵人物
 第五十七章 十面埋伏的謀劃
 第五十八章 為天下者,不顧身家
 第五十九章 決戰的方式
 第六十章 戰事全面爆發
 第六十一章 戰局的轉機
 第六十二章 追亡逐北完成
漢景帝前四年至前五年 西元前一五三至前一五二年
 第六十三章 出將入相
 第六十四章 選定儲君
漢景帝前六年至前七年 西元前一五一至前一五〇年
 第六十五章 宮心計
漢景帝中元年至中二年 西元前一四九至前一四八年
 第六十六章 「蒼鷹」郅都
漢景帝中三年至中六年 西元前一四七至前一四四年
 第六十七章 血雨腥風
漢景帝後元年 西元前一四三年
 第六十八章 下一個,周亞夫
漢景帝後二年至後三年 西元前一四二至前一四一年
 第六十九章 後文景之治,盛世可期
第八卷 武帝出征
漢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二年 西元前一四〇至前一三九年
 第七十章 武帝的兄弟姐妹
 第七十一章 失敗的嘗試
漢武帝建元三年至建元六年 西元前一三八至前一三五年
 第七十二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
漢武帝元光元年至元光二年 西元前一三四至前一三三年
 第七十三章 馬邑之謀
漢武帝元光三年至元光四年 西元前一三二至前一三一年
 第七十四章 田竇之爭
 第七十五章 遺詔事件
漢武帝元光五年 西元前一三〇年
 第七十六章 鳳求凰的騙局
 第七十七章 開通西南
漢武帝元光六年 西元前一二九年
 第七十八章 主動出擊
 第七十九章 龍城大捷
 第八十章 漢興八十年
後記

書摘/試閱

漢文帝前元年 西元前一七九年 剷除異己 穩定朝局

歷朝歷代如何「解決」自己的開國功臣都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王朝的建立是一種「馬上打天下」的模式,這些擅長馬上功夫的人,理所當然成為了一個王朝最關鍵的實權團體。但是,顯然這種馬上的模式,並不適用於後續國家的治理。國家的治理應該需要一批從常規選拔制度中脫穎而出的人,來掌握職權,讓他們進行「馬下治天下」的模式。
然而,從開國的軍功團體手中,成功地把實權轉移到新的治理團體,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那些戰功赫赫的開國元老不會輕易地放權,殘酷的戰鬥經驗告訴他們,只有時時刻刻把權力把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保險的。
於是君主為了成功完成這個過程,經常會使出一些特殊的手段,這個手段有時會伴隨著流血,比如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殺功臣,比如劉邦對於異姓諸侯王的征伐;當然有時候這個過程也會比較平和,比如漢光武帝的遣散諸將,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
劉邦在殯天的時候其實只把這個實權轉移的過程完成了一半,他成功地把那些威脅最大的異姓諸侯王都一一剷除,但為了防呂后,他不得不留下一批朝中的元老功臣,比如陳平、周勃、王陵、張良等人。呂后十幾年的統治相當於又把這個實權轉移的過程完成了一部分,她的努力讓這些當年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老臣慢慢離開朝局,只不過她選的接替者都是自己呂家的人而已。
等到諸呂之亂後,朝中的老臣又一次出頭把持了朝政,立下文帝。經過前人的鋪墊,擺在新皇帝文帝面前的任務就是把老臣徹底逐出核心決策層了。
劉邦和呂后時期的漢朝混亂不堪,由於有戰時軍功的存在,朝中的用人等都是一個較隨意和不合規矩的狀態,文帝如果想讓朝局步入正軌,就必須讓那些建國元老完全退出,拿出一批自己人、一批走正式治理天下途徑脫穎而出的人才。
其實由於呂后的迫害和年齡的原因,當時餘下的劉邦舊臣已經不多了,區區三人而已,那就是平亂首功的周勃、陳平,還有將軍灌嬰。
雖然只有三個人,但三人都是朝野重臣,又是平亂的最大功臣,分別是左右丞相和太尉,三公之中最大的三個官,對於國家的治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另外,在皇帝和重臣有矛盾的時候,重臣還有個狠招——「廢立」,既然你要和我們作對,廢了你換一個皇帝就是,昭帝、宣帝時期發生的「霍光廢帝」事件就是如此,昌邑王劉賀被立了二十一天,不符合霍光的心意,於是霍光直接廢掉了他,換另一個有資格的人當皇帝。
此時誰最有資格和文帝搶皇位,當然是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了,而劉襄還有兩個在朝中非常有地位、能力極佳的弟弟城陽王劉章和濟北王劉興居。
好,文帝在繼位之初,他的心頭大患有誰應該很清楚了,無非就是這六個人:周勃、陳平、灌嬰、劉襄、劉章、劉興居。
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短短四年之內,這六個人病死了四個,活下來的劉興居謀反兵敗自殺,周勃也被密告謀反而抓了起來。
如果說陳平和灌嬰是因為年紀大了,病死也算正常,那麼劉襄和劉章呢?如果說劉襄這種養尊處優的王爺二十三歲暴斃還勉強可以接受,那麼劉章這個二十歲就震懾諸呂、霸氣外漏的英豪也二十二歲就暴斃是不是太可疑了呢?更何況他們的弟弟劉興居還在這個時候跳出來造了一場不可能成功的反?
也許是筆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查了很多史料,對於這些情況一般說法都是劉襄「鬱鬱而終」,對於劉章的死甚至沒有太多討論,彷彿大家都非常相信這些可疑的死亡和文帝一點關係也沒有。
提出這個疑問和懷疑僅僅是在翻閱史料時的偶然所得,純屬個人觀點。
筆者很喜歡一首詩,那是白居易〈放言〉的後四句:「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所謂「瓜田李下」,文帝有很大的「大偽似忠」的嫌疑。歷史沒有任何蛛絲馬跡,有可能只是他的手段高明而已,以至於沒給後世的我們留下一絲證據。
一生真偽復誰知?文帝真偽已經永遠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真的很為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兄弟感到遺憾,如此有本事的人最終卻只能在歷史上短暫劃過,沒有綻放出更多的光彩,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生不逢時吧!
其實這麼短暫的人生也已經給後人留下足夠耀眼的光芒了,這裡說一個和劉章有關的趣事。
兩百年後,當王莽篡奪了漢室江山之後,有一支著名的農民起義軍叫「赤眉軍」。赤眉軍的得名是因為最初起義的時候沒有錢統一服裝來區分,他們就很樸素地把自己的眉毛都塗紅來給同伴辨認。
赤眉軍是東漢初年一個非常重要的農民起義軍,劉秀後來能夠重新統一天下、光復漢室有很大程度上是借了他們的光(另一種說法是:貴族階級的代表劉秀盜取了百姓起義的果實)。
這個部隊在始有規模時,考慮到當時人心思漢,大家都在懷念西漢兩百年的治世,所以打算立個正宗的漢室後人來做名義領袖。西漢先後有過十二位皇帝和數不清的王爺,可赤眉軍偏偏就挑中了城陽景王劉章(「景」是謚號),認為他英武過人,應該選他的後人來做自己的領袖,於是開始全軍找劉章的後人。
劉章雖然二十二歲就死了,卻留下了子嗣,這些後人經過了兩百年的繁衍,居然已經滿天下了,在區區幾萬人的赤眉軍裡竟找出了兩百多個劉章的後人,最後不得不採取抽籤抓鬮的方式來決定領袖,成為一段趣聞。
劉襄沒有劉章那麼受後人敬重,不過他的兒子桃侯劉舍在景帝朝的時候成為朝中的丞相,也算很厲害了。
文帝忌憚的六個人中,周勃算是結局不錯的一個,畢竟是善終,雖然晚年有些悽慘。
周勃在做丞相的時候為文帝百般刁難。
確實,丞相這個位置太為難周勃了,他在沛縣的時候本來只是一個靠在喪禮上吹簫賺錢為生的粗人,後來跟劉邦打了不少仗也就鍛鍊了行軍打仗的本事,突然讓他做丞相這種文職,實在是刁難。
當時文帝問周勃:「天下一年內判決多少案件?」周勃謝罪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內全國錢穀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緊張和慚愧之下,汗流浹背。於是文帝就問了另一個丞相陳平,陳平說:「有專門主管這些事情的官員,不應該問我。」文帝問:「由誰主管?」陳平回答說:「陛下如果要了解刑案,應該去問廷尉;如果想問錢穀收支,應該問治粟內史。」文帝說:「每件事都有自己的主管官員,那您丞相負責什麼事情呢?」陳平回答:「丞相的職責是上輔佐天子,通理陰陽,順應四季變化;下對萬物各得其所;對外安撫四夷和諸侯;對內使百姓擁附,使卿大夫各自發揮所長。」文帝大讚陳平的回答。
周勃覺得很羞愧,退朝之後就對陳平說:「您平時怎麼不教我這些東西?」陳平說:「您身為丞相,卻不知丞相的職責是什麼嗎?如果陛下再問長安城中有多少盜賊,您也要勉強回答嗎?」
周勃從此以後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陳平,所以大事都交給陳平來處理,沒多久乾脆主動請辭丞相的官職。
辭官之後的周勃心裡還是不踏實,整天擔心文帝會找他麻煩,每當河東郡守、郡都尉巡視來到周勃的封邑絳縣,周勃總害怕被誅殺,每次都身披鎧甲,令家人手執兵器,與郡守、郡都尉相見。
殊不知這反而是給別人口實,陷自己於不義。
就這樣,周勃被告謀反,被文帝抓了起來。在獄中,文帝派出的小吏一點都沒有給這個曾經的大將軍面子,各種嚴刑逼問。在戰場上威風八面的周勃被這群刀筆小吏給整得痛苦不堪,幾欲自殺,感嘆道:「以前指揮百萬軍隊的時候從來不知道,原來刀筆小吏這麼厲害!」
在漢代,獄吏的可怕大家是知道的,也經過很多史實的證明。雖然漢初表面上黃老治國,而後來獨尊儒術,但其實暗地裡從來沒有離開過法家的學說。整個漢朝一直執行嚴格的獄吏制度,刀筆小吏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犯人曾經是多大的官都沒有用,一樣要被他們折磨。
景帝和武帝時期有名的大臣韓安國就曾經被獄吏幾乎摧殘致死,而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在自殺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已經六十多歲了,不能夠再去面對那些刀筆之吏!」
試想,勇如李廣在晚年的時候都怕見這些獄吏,更何況一般人?
後來周勃實在受不了了,花了好多錢行賄這些獄吏,終於有獄吏被打動了,在案牘的背面寫上「以公主為證」,暗示周勃應該怎麼做。周勃的兒媳婦是文帝的小女兒,獄吏的意思是讓周勃想辦法透過公主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周勃還是幸運的,在公主的幫助之下,幾乎從來不參與朝政的薄太后在關鍵時刻替他說好話了。薄太后性格溫順,完全沒有權力欲,從不干擾兒子的朝政,甚至連唯一的弟弟薄昭犯罪時也沒有站出來替他求情。可她這次居然為周勃開口,份量非常重。
文帝去拜見太后的時候,薄太后直接把護頭的帽絮扔到文帝身上,說:「絳侯周勃在誅殺諸呂的時候,手持皇帝玉璽,統領北軍將士,不利用這個時機謀反,如今在一個小縣裡,反而要謀反嗎?」
文帝一看連母親都說出這種話,知道不能再為難周勃了,最後無罪釋放他,還把絳侯的封地完整地還給他,讓他安心養老,度過了最後的七年,也算仁至義盡了。
至於文帝後來起用周勃的兒子周亞夫,那就是後話了。
周勃有個好兒子,我們會在景帝時期作詳細介紹。
是奸雄的謀算也好,是上天的眷顧也罷,大漢朝只花了四年的時間就完全擺脫了最初的「馬上團體」,步入正軌,比起許多王朝各種鮮血的代價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結局了。
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如此美好,這也是文帝的貢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493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