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王室英國:國王、海盜與大不列顛的崛起
滿額折

王室英國:國王、海盜與大不列顛的崛起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日本義大利外務省Premio Marco Polo獎賞得主
知名歐洲中世紀研究專家
池上俊一

歐洲史系列著作英國篇,繁體中文版隆重上市!

征服王威廉一世、海盜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惡魔學者詹姆士一世、平民王喬治三世……深掘各具個性的英王們,就能逼近現代英國的真面目。

談到英國,或許會先想到帶領英國走向巔峰的兩位女性一一伊莉莎白一世及維多利亞女王。

邁入二十世紀後,因大憲章的緣故,使皇室權力大減,歐洲王室陸續被廢止或形式化,但英國卻只有兩成名眾想廢除王室制度,改為選用共和制。
特別的一點是,英國是議會制民主主義的祖國,是全世界很快實現政治近代化的國家,即便如此,英國長時間擁有乍看之下與民主主義不相容的王制,現在仍是以國王為君主的王國。在如此特別的憲政狀況中,王族如何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追溯以英王為主的政治史•制度史流變,才能理解現代英國為何是這樣。

‧英國女王是海盜!
‧食物難以下嚥是戰略
‧愛喝茶到引發戰爭
‧推理小說的興盛是因為厭世
‧「英國不是歐洲!」
原來這才是英國!

作者簡介

池上俊一
1956年,出生於愛知縣,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專攻西洋中世紀‧文藝復興歷史。
因父親(現代中國政治研究者)工作的關係,對幼年時代沈浸在中國裡的家庭的反作用而對歐洲使感興趣。研究法國與德國的中世紀文化史‧宗教史。旅途中造訪了義大利,深受其溫暖的人情與美味的料理所吸引,深陷入研究義大利中,執筆岩波青少年新書《吃出來的義大利史》《王室英國》《森林、山川與德國》《甜點裡的法國》,成為以各國象徵物追溯歷史的人氣系列作。

譯者簡介
楊玉鳳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畢。喜歡文字,喜歡旅遊。期望過上晴耕雨讀的好日子。

大家對英國王室感興趣嗎?
一定有很多人緊盯著在電視上出現的威廉王子、凱薩琳(凱特)王妃以及小喬治、小夏綠蒂的可愛身影。其實在電視及雜誌等媒體上,英國王室非常受歡迎,很吸引觀眾與讀者。本國英國自不用說,舊大英帝國以及組成現在大英國協(共同體)的人都有高度的興趣。

可是以日本為首,在地理、歷史上都與英國相距遙遠的各國中,如此受到注目與愛戴的王族,即便在如此廣大的世界中也找不出第二個。雍容華貴,而且既幽默又和藹可親,因此被愛戴可說是理所當然,但即便如此還是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全世界之所以都對英國王室懷有敬意、喜愛與好奇心,最主要應該是因為英國國民以身作則。而英國國民所愛的,除了王子、王妃與其孩子,還有國王及女王。

如在二○一二年六月三日的倫敦,於慶祝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即位六○週年一環的「泰晤士河慶典」中,即便下著傾盆大雨,還是有幾十萬人撐著傘、穿著雨靴,陸續走向有六、七○艘船在舉辦祝賀儀式的泰晤士河,氣氛很熱鬧。長壽的伊莉莎白女王已經歷過好幾次同樣的情景了。

近年來,英國約有兩成的人想廢除王室制度,改為共和制,但似乎大半的英國人都想保留王室制度。
這其中,女王應該有做了很大的努力。女王沒有因首相的問題或在政治上有所失敗,因此沒有報紙或其他媒體會認真地與這樣的女王敵對。但是即便如此,女王的人氣也並非一直居高不墜。

伊莉莎白女王在位期間曾發生過好幾次危機,最大的危機是在一九九七年,深受百姓擁戴的黛安娜前王妃,因車禍意外去世。
女王與王室對待前王妃的冷淡態度,引發了國民的怒火。
女王很快就承認過錯,並向國民發表演說,稱讚黛安娜的溫柔以及對兩位王子的奉獻,並且說,即便沒見過黛安娜的人,也絕對不會忘記她。

這份演說奏了效,加上王室不斷的努力,不僅是伊莉莎白女王,連深受責難查爾斯王子,也回復了人望,變成更受「國民喜愛的王室」。

邁入二○世紀後,歐洲的王室都陸續被廢止或淪於形式化,但英國王室至今仍有極大的存在感,以及極高的人氣。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要看過歷經千百年來的「歷史」才會明瞭。

在此的關鍵是,始終不變的傳統以及持續改變的適應力。
不過,對於日本人來說,若覺得對英國王室與英國這個國家比起其他諸國來得更有親近感,其原因之一可以舉出日本皇室與英國王室間有著長久往來的親密關係。明治以後,尤其是締結了英日同盟(一九○二年)後,兩王室‧皇室就變得非常親密,不僅會互相訪問、參加儀式,日本的皇室中也有許多人去英國留學。

此外,還有另一項理由是讓日本感到跟英國很親近的,亦即同樣抱有「同是小島國,卻作為先進國領先世界」的驕傲,而且對日本來說,在這點上,英國是不容錯過的最佳範本。

這可以追溯到明治時代。從江戶進入明治後,政府躍躍欲試地想邁向近代化,此時,作為政治體制與教育制度模範的,英國是首選。

明治的知識分子認為,應該在日本實行兩院制的議會政治與立憲政治一類政治體制,所以去視察了英國的議會、讀了相關的專門書籍,並且寫了傳播這些知識的文章。

在經濟面與社會公共建設,也就是鐵道、地下鐵的整備等,也是以英國為模範。為了能接接受近代知識與技術,還到各國以「聘用外國人」的名義招攬專家前來日本,而人數最多的就是英國人。

有為的日本年輕人們,並沒有乾等著歐洲人來到日本。
他們為了求取世界上的知識,前往外國成為留學生,尤其是英國各地(牛津、劍橋、格拉斯哥)。總之,英國對日本明治以後的富國強兵政策最具影響力,成為日本工業、教育、軍事上的模仿對象。

如上所述,英國與日本關係匪淺,在本書中,會依據英國主要國王的事蹟,詳述英國從古代末期到現代的政治‧國家組織、社會狀態,以及庶民的生活文化等。

不過,要從哪裡開始講起「英國的王室」呢?
或許大家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六六年統治法國諾曼第地方的公爵威廉,他入侵英國即位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透過「諾曼征服英格蘭」而建立起強大的王權。但也有一說是,現在王室的「血統」是繼承更早幾百年前的威塞克斯王族的血脈,而且若考量到社會與政治的組織結構,就一定會接觸到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與其國王們的事蹟,因此在第1章中,也會談到諾曼征服英格蘭以前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還有一點希望大家注意,那就是「英國」這個詞的模糊性。現在的「英國」這個國家,正式名稱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以及北愛爾蘭四個在歷史、民族組成上都不同的「國家」所構成。
而且威爾斯、蘇格蘭、(北)愛爾蘭與英格蘭合併的時間以及方式都不同,與國王間的關係也各不相同,其實非常複雜。

本書會以有八四%人口,可以說是多數派的英格蘭為主來探尋歷史,但我們也會關注並敘述其他三個地方不同的個性,以及為了與英國合併成一國所經歷的苦難與付出的努力。

在英國複雜的歷史中,政治制度的發展看起來很順利。
就世界史的觀點來看,解明君主立憲制是如何打造出安定的政治體制,以及是如何展開此制度,也非常重要。英國是議會制民主主義的祖國,包含日本在內,也是全世界很快實現政治近代化的國家。

可是即便如此,英國長時間擁有乍看之下與民主主義不相容的王制,現在仍是以國王為君主的王國。

本書的目標就是詳述在這樣的憲政體制下,王族如何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本書還有另一個目標,就是解明一般英國人在歷史中形塑而成的生活及心理狀態。

國王與一般庶民乍看之下相距甚遠,實際上,這一面也很廣泛,而要探尋國王的歷史,我認為不外乎就是要去探尋英國國民的歷史。

英國傳統是貴族‧階級社會,就算現在是民主社會,像這樣身分社會的餘韻,仍一直作為一種成規及感覺殘存著。

王室自不用說,現在仍位在貴族階級的頂點,既是貴族階級損益與活動的模範,也是代表。可是頗具深味的是,考察英國的國民性時,我們可以發現,無關乎這樣的階級性,對於做為菁英統帥全國的國王與其周遭人士來說,他們會以更尖銳的形式表現出與一般民眾相同的性情。

不單如此,他們以身作則推廣到庶民圈的事情與性情其實有很多。而且國王總是對一般民眾的動向與傳言很敏感。

尤其到了近代,公眾媒體很發達,一旦輿論這要素決定了政治動向,相較於遙遠又神秘化的存在,國王更是以好家人的形象廣為人知,王室本身似乎也在努力逐漸變得庶民化。

王室在成為諷刺畫之前,會先成為庶民習俗與性情的象徵。

所以本書中,不只追溯以國王為主的政治史、制度史流變,亦意圖透過代表現今英國人的國王,展現出英國歷史中的流變文化與心性特徵。

目次

前言

第1章 紛擾混亂的王國
從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到聖愛德華王
西元四○○左右∼一○六六年
羅馬人撤退/七王國時代/丹麥日耳曼人的侵略與阿佛烈大帝/克努特的北海帝國/蘇格蘭的阿爾巴王國/聖奧古斯丁傳教士與凱爾特系修道院的任務

第2章 說法文的「帝國」國王們
從威廉一世到約翰無地王
西元一○六六∼一二一六年
諾曼征服英格蘭/集權式封建制度的滲透/《末日審判書》/亨利一世的治績/史蒂芬VS瑪蒂爾達/何謂「安茹帝國」/亨利二世治下的統治機構/征服愛爾蘭與威爾斯/威爾斯的傑拉德探訪記/熱衷於十字軍的獅心王理查/國王是法國人/《大憲章》的意義/農民生活/蘇格蘭的動向/亞瑟王傳說誕生/創造奇蹟的國王

第3章 法律‧議會‧立憲君主
從亨利三世到亨利七世
西元一二一六∼一五○九年
牛津條例/「威爾斯王子」與蘇格蘭的侵略/熱衷於騎士道的國王/崇敬聖喬治/模範議會/寵臣跋扈/開始百年戰爭/瓦特‧泰勒農民起義/百年戰爭結束/玫瑰戰爭—無休止的互相殘殺/都市的商人與工匠/羅賓漢傳說

第4章 確立專制主義與文藝復興
從亨利八世到詹姆士一世
西元一五○九∼一六二五年
亨利八世的對外政策/英國國教會誕生/《至尊法案》與《禮拜統一法》/伊莉莎白時代的文藝復興/海盜女王/蘇格蘭以長老宗為國教/惡魔學者—詹姆士一世/紳士抬頭/受認可的階級社會/《濟貧法》與怠惰的窮人

第5章 革命帶來的結果
從查理一世到喬治三世
西元一六二五∼一八二○年
處死國王,不列顛內戰/克倫威爾成立共和制/擴大殖民地政策/王政復辟/光榮革命/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成立大不列顛王國/議會內閣制的發達/國王是德國人/平民喬治/殖民地戰爭、與法國的對立/「英國國民」的形成/愛爾蘭的走向/英國淑女喝紅茶/啤酒與琴酒/從圈地運動到工業革命/美麗的庭園/植物獵人的活躍/豐功偉業的象徵—動物園/個人主義者的社交/慈善的深層/福利君主制/勇猛卻無慈悲的人們/身為軍人的國王/淡泊的英國人/為死亡所吸引的人們/公學的任務/重視現實的經驗論/功利主義的思想家們/充滿幽默的英國人/賀加斯的諷刺畫/諷刺文學的興盛/鬥雞‧逗熊遊戲‧獵狐/愛護動物與出現寵物狗/創造國民性的時代

第6章 大英帝國的建設
從喬治四世到愛德華七世
西元一八二○∼一九一○年
天主教解放/修改選舉法/維多利亞時代的帝國建設/道德的君主制/光榮的背後/遲一步的女性解放/「白人職責」論/「想像的帝國」與榮譽/切割統治的拿手本領/淑女旅行者/不在意味道的國王/英國料理很難吃?—味覺破壞教育/倫敦萬國博覽會/死前要再去一次PUB/只要家庭舒適就好/美麗的英國風景/公平競爭的精神/板球‧馬球‧賽馬與近代運動的發源/從哥德小說到推理小說/英國皇家認證/西裝的誕生

第7章 陪跑媒體的大眾王
喬治五世到伊莉沙白二世
西元一九一○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工黨興起/愛爾蘭問題的結果/傳聲國王/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解體的帝國/福利國家的未來/鐵娘子的挑戰與之後/努力開放王室/蘇格蘭獨立運動與脫歐的衝擊/英國的政治制度與國王的職責/英國國民的代表—國王

結語
英國王室譜系圖
英國史年表

書摘/試閱

羅馬人撤退
接下來我們要以國王為主來談英國史,但因為前述的原因,所以就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開始。在這個時代中,英格蘭各地都有王國割據,而且考量到英國的語言、文化、社會、宗教等,中世紀前期的時代就顯得頗為重要。

自太古時代起,英國(不列顛群島)就有人居住。此外在西元前二二○○年左右∼一九○○年左右,加入了被稱為貝爾陶器人的戰士,他們因留有保存到現在的巨石紀念物(巨石陣)而廣為人知。
青銅器時代末期,進入西元前七世紀後,凱爾特人從大陸渡來,在這時代來到英國的古凱爾特人被稱為「不列顛人」。那時,不列顛人約分有三○個部族。

在接下來的鐵器時代,戰爭頻繁,因此人們建立了許多山丘上的要塞。大半住民都是農民,但也有會製作美麗工藝品的靈巧工匠。
西元前五五年與五四年,羅馬的凱薩侵略了不列顛島,打敗了凱爾特人,但突然發生了必須回到羅馬帝國行省高盧的事件,羅馬軍於是提出以繳納年貢為條件而撤兵。
可是西元四三年,克勞狄皇帝時期,羅馬軍再度於英格蘭東南方登陸,在各地展開了占優勢的戰爭,征服了凱爾特人,統領自亨伯河到塞文河口一帶。

羅馬人在倫敦、約克、巴斯、艾希特、林肯、萊斯特、格洛斯特、曼徹斯特等地,打造留存到現在的都市基礎、道路建設,同時也是他們導入了法律。

關於英國史,不得不說,留下了頗為龐大的羅馬遺產。
西元一二二∼一三二年,皇帝哈得良在自己支配所及以及未支配之處的界線,也就是現在的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築起了長城。可是在三世紀中左右,羅馬衰退,也放鬆了對不列顛島的統治。

四世紀後半葉,凱爾特人與蘇格蘭人從蘇格蘭南下,而薩克遜人也從大陸進入。四一○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沒有多餘心力可以派遣新的軍隊,於是命令不列顛各城市進行自主防禦。

事實上,羅馬已終止了對不列顛島的統治。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分成不同部族的不列顛人開始了紛爭。
在這過程中,他們各自向北方的日耳曼人求助,於是五∼六世紀從現在的德國、南丹麥等地,屬於日耳曼人一派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等紛紛到來。
即便內戰結束了,日耳曼人也沒離去,而是擅自建立起統治權。他們將凱爾特人趕到威爾斯與康瓦爾地區,建立起自己的王國。

除了有肯特(朱特人)、艾塞克斯、索塞克斯、威塞克斯(撒克遜人),更北方的則有東盎格利亞、麥西亞、諾森布里亞(盎格魯人)。
這些就是所謂的「七王國」(Heptarchy)(圖1-1),在七世紀初∼九世紀中葉統治了不列顛島。
此外,從不列顛島的長城往北,有蘇格蘭人自愛爾蘭島前來,建立了王國。

七王國時代
七王國中,肯特王國最早成立,約在五世紀中葉。
這個國家在與威塞克斯、艾塞克斯等爭鬥中獲得勝利,尤其是艾塞爾伯特王(Æthelberht,五六○/五八五∼六一六年在位)時,拓展了對他國的掌控。
一般認為,肯特之所以能國運昌隆是因為占據了有經濟優勢的地方,是延續著羅馬時代的基礎而來。

艾塞爾伯特王改信了基督教,也編纂了首部的法典。
此外,一部分的盎格魯人奪取不列顛人的土地,以約克為中心定居,在六世紀半葉,建立了德伊勒王國。在東英格蘭,直至六世紀末都是被盎格魯人與撒克遜人統治著。
東盎格利亞是建立在英格蘭最東邊的國家。雷德沃爾德(Raedwald)是該王國初期的重要國王。

七世紀初,這位雷德沃爾德王與出身提伊拉的亡命之徒埃德溫(Edwin)兩者的聯軍與伯尼西亞(德伊勒王國北邊,從現在的達拉謨郡到福斯河的地域為其版圖)軍的埃塞爾弗里思交戰,這場戰爭由前者取得勝利。

曾是亡命之徒的埃德溫可喜可賀地回到了德伊勒,統合了伯尼西亞與德伊勒,建立起諾森布里亞王國,他自己則成了國王。可是,埃德溫因感念雷德沃爾德的恩德,讓雷德沃爾德統治了諾森布里亞王國,並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的盟主。他死後,霸權轉移給了埃德溫。

西元六二五年,埃德溫與肯特結盟,同時通過麥西亞南下,制伏了威塞克斯,更擴大了統治的領域,成了霸主。
當時,與威爾斯接壤的內陸麥西亞王國在彭達王(Penda)治下奮發圖強。不僅勝過了東盎格利亞王國,還於六三三年在哈特菲爾德切斯與諾森布里亞發生衝突,大勝而還,埃德溫戰死在這場戰役中。戰敗的諾森布里亞之後歷經過好幾次的分裂危機,但都一一克服而復活了。
奧斯威王(Oswiu,六四二∼六七○年在位)打敗了麥西亞的彭達,成了七王國的霸者,該國在七世紀末∼八世紀前半進入全盛期。但是從這時起,麥西亞再次抬頭。埃塞爾博爾德王(Æþelbald,七一六∼七五七年在位)徹底執行對教會與居民的課稅,雖增強了國力,但他之後被暗殺,國家於是陷入內亂狀態。
然後,奧法(Offa,七五七∼七九六年在位)於七五七年繼任麥西亞王。
眾所周知,他是位偉大的國王,收了包括周邊的小國與埃塞克斯,也壓制住了肯特、 薩塞克斯 、東盎格利亞等地,擴大了領土,掌握住了亨伯河以南的全區。

此外,奧法不單只是戰士團的首領,同時也成了真正的統治者。可是奧法於七九六年亡故,埃格伯特(Ecgberht,八○二∼八三九年在位)繼任為威塞克斯王後,麥西亞就有點被壓制了。

北方強國諾森布里亞與威塞克斯王國也承認了埃格伯特的宗主權。

於是,在「七王國」時代中,霸權就這樣輪番交替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統治英格蘭全體。

就政治上來說,各國都有王政,但政治方針實際上是由構成賢人會議(Witan)的地方豪族來決定。賢人會議並非英國議會的直接先祖。理論上,全自由民都有出席權(事實上是貴族議會體),形式上也有權選任或廢除國王、協議立法、司法、外交,以及任命主教與州長官。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有現在「英語」的本源。英語是在十一世紀諾曼征服英格蘭後,受到法文深刻的影響而形成,但其基礎是盎格魯撒克遜語。
八∼九世紀,《貝奧武夫》(Beowulf)這部英雄史詩,就是用古英語寫成。

丹麥日耳曼人的侵略與阿佛烈大帝
丹麥日耳曼人(維京人)好幾次都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侵襲英國。
最初是七八九年,搭乘三艘船從多塞特海岸前來。之後每年都有二○∼三○艘左右的船會載著士兵入侵,八五一年時更有三五○艘船隻載滿了士兵來襲。八六五年,則有更大艘的船隊襲來。

麥西亞在最前線努力防禦,其奮戰卻是徒勞,而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的軍隊也被擊潰。
丹麥日耳曼人只將方針從侵略改成了征服,就將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收歸統治,而且還將手伸向了威塞克斯。而勇敢對抗他們的,就是威塞克斯的偉大國王阿佛烈大帝(八七一∼八九九年在位)
阿佛烈大帝繼三位王兄之後,於八七一年,以二十二歲年輕之姿當上國王,他一看到戰況不利,馬上就與丹麥日耳曼人談判,付出求取和平的金錢,讓他們從威塞克斯撤退。
在丹麥日耳曼人到處破壞他國期間,他則盡力復原荒蕪的本國。他在八七八年的愛丁頓戰役中,打敗丹麥日耳曼人,於八八六年與丹麥王加思拉姆(King Guthrum)簽訂協定,承認將倫敦到切斯特一帶惠特靈大道以北之地交給丹麥日耳曼人,以南則歸自己所有。

這麼一來,就形成了丹麥日耳曼人所居住的丹麥區(以諾森布里亞南部、東盎格利亞、麥西亞為主)。接著,八九三年,阿佛烈大帝讓諾森布里亞屈服,成為名義上全英格蘭的國王。

我們再多看一些阿佛烈大帝的其他事蹟。他除了致力於防衛王國而建造艦隊,同時還編纂了《阿佛烈法典》(The Laws of Alfred),對教育與教會改革也盡心盡力。此外,他為了復興文化,從國內外招攬許多優秀學者,創立宮廷學校,也將重要的拉丁文著作翻成英文。

因此他可說是一位偉人,因為他率先統整了英國的法制、行政機構以及教會制度,穩固了將來統一的英格蘭的基礎。
八九九年,阿佛烈亡故,其子長者愛德華(Edward the Elder,八九九∼九二四年在位)繼位。
愛德華之子艾塞斯坦(Athelstan,九二四∼九三九年在位)奪回了丹麥區。之後,艾塞斯坦的姪子和平者埃德加(Edgar,九五九∼七五年在位)登基,實質性地統一了英格蘭。
艾塞斯坦自稱為「英格蘭人的國王」也是一種象徵。

他發展了從祖父阿佛烈王開始的州制,整頓下層單位的郡(百戶邑),以及其下的十人組(十家區)這類地方統治體制。
州長官(郡長)對國王負有關於州行政的責任,但一開始,中央的監督非常鬆散。

克努特的北海帝國
可是丹麥日耳曼人並沒有因此停止侵略。埃塞爾雷德二世(Æthelred II,九七八∼一○一六年在位)虐殺了丹麥日耳曼人,引發丹麥國王斯韋恩(Svend Tveskæg)的怒火,使他顯露敵意,於一○一三年自北邊揮軍往南。
斯韋恩王的戰果很輝煌,有「決策無方者」名號之稱的埃塞爾雷德二世不得不付出鉅額銀幣以換取和平,可是斯韋恩王卻於一○一四年突然身故。
一○一五年,斯韋恩的兒子克努特(Canute,一○一六∼一○三五年即位為英格蘭王,也是丹麥與挪威國王、什列斯威與波美拉尼亞的領主)南進,統治了南英格蘭,與埃塞爾雷德二世的兒子愛德蒙(Edmund)相爭,支持的民眾也分成兩派(參考本章章名頁)。
兩者和解後,克努特負責治理北部、中部,愛德蒙則負責南部,但愛德蒙於一○一六年亡故後,克努特就成為全英格蘭的統治者,英格蘭被納入北海帝國的領土中。他廣施善政,使英格蘭全體迎來了繁榮。

克努特死後,引發了繼承戰。但一○四二年,在克努特兩個兒子之後,撒克遜人的聖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一○四二∼一○六六年在位)被賢人會議推舉為英格蘭王,在他的統治下,商業也很繁榮。

他的父親是盎格魯撒克遜王室的埃塞爾雷德二世,母親為統領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公爵理查一世(Richard I)的女兒愛瑪(Emma),因此指名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Guillaume)為後繼者。但是愛德華死後,強大的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Harold),獲得賢人會議的同意,被加冕為王,這就是造成之後「諾曼征服英格蘭」的原因。

蘇格蘭的阿爾巴王國

但是,阿佛烈大帝的手並未觸及蘇格蘭,那麼中世紀初期的蘇格蘭又如何呢?蘇格蘭人的祖先有兩支,一是來自愛爾蘭的凱爾特人,他們為了求取白銀,自四∼五世紀移居來此,並一併帶來了基督教。此時,皮克特人也從蘇格蘭西海岸被趕到東邊,而他們也是蘇格蘭人的祖先。

眾所皆知,皮克特人在蘇格蘭東部所建立的國家就是阿爾巴王國。進入七九○年代,丹麥的諾曼人也襲擊了蘇格蘭。
之後,諾曼人在蘇格蘭建立起以挪威王為宗主的伯爵領地。到了九世紀,蘇格蘭西部達爾里阿達王國的肯尼思一世(Kenneth MacAlpin)合併了東邊的阿爾巴王國,帶來政治上的統一。

不僅如此,從八八○年左右起到一○世紀末,政權還擴大到南方。而十一世紀前半期鄧肯一世(Duncan I,一○三四∼一○四○年在位)繼承了不列顛人的斯特拉斯克萊德王國的王位,但因其祖父之死,他將蘇格蘭、皮克特、盎格魯諸侯統合成一個大蘇格蘭聯合王國,亦即獲得了幾乎與現在蘇格蘭一樣的領地。
一○三九年,他侵略英格蘭北部的達拉謨失敗,隔年即被其表弟馬克白的手下殺害。此外,在莎士比亞的戲劇《馬克白》中,描寫有鄧肯王在睡覺時被馬克白以短劍刺殺的場景。

聖奧古斯丁傳教士與凱爾特系修道院的任務

在此,我們來看一下基督教與其教會,這兩者屢次在英國政治史、國制史扮演決定性的角色,且也與國王有莫大的關係。其起源正是在本章所談到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英國,或者說是不列顛群島是在二世紀末以從由羅馬傳來了基督教。

首先是傳給凱爾特人(不列顛人),之後在三一三年,羅馬帝國承認基督教之後,便漸漸傳播開來。但是入侵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卻信仰異教。

從六世紀末開始的「七王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之所以改信基督教,是因為羅馬教廷的努力。亦即,五九七年,教宗額我略一世(Gregorius I)派修道士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帶領傳教團到肯特王國布道,艾塞爾伯特王與其多數臣下都改了宗。
其影響所及,就是他的姪子東撒克遜人的賽爾伯特王、東盎格利亞的雷德沃爾德(Rædwald)也改宗,諾森布里亞的國王與貴族也在六二七年接受洗禮。聖奧古斯丁在坎特伯里(Canterbury)設置大主教教座一事也很重要。接著,教宗何諾一世(Honorius I)讓西撒克遜人改宗,也持續在麥西亞進行布教活動。最後改宗的是索塞克斯(Sussex),時間是六八○年。

這麼一來,到了七世紀末,七王國全都改信了基督教。可是基督教的傳布並非一直都很順利,也是有重信回其他宗教的例子。

不只是對國王與貴族,包含對一般民眾的正式傳道,修道院的活動都很有效。來自愛爾蘭的聖博德(St. Patrick)、聖高隆(Saint Columba)、聖艾丹(Saint Aidan)的活躍充分發揮了功用。聖艾丹在林迪斯法恩聖島(Lindisfarne)創建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是修道院中最有名的。

在七王國中,各修道院的增加步調都不一樣,即便如此,七世紀後半∼八世紀也確實都有增加。為了解決適合於部族風土民情的愛爾蘭系(凱爾特系)基督教,與受羅馬法影響、遵守嚴格等級制度(上下關係)的羅馬系基督教兩者間差異,六六四年,在約克郡惠特比舉辦了教會會議,而羅馬系基督教獲得了勝利。

同時直到八世紀前半,才在全英格蘭確立主教區,修道院也才在全國發展開來。可是到了九世紀,丹麥日耳曼人再度入侵,基督教文化受到破壞,一○世紀末,又受到了丹麥日耳曼人的第二次入侵而蒙受打擊。

即便如此,一○一六年,丹麥日耳曼人的國王克努特即位,成為基督教國王,基督教文化瞬間有所進展。

他受到沃爾夫斯坦(Wulfstan)很大的影響,沃爾夫斯坦在一○○二∼一○二三年於約克郡擔任大主教。
克努特在一○二七年訪問羅馬,也制訂了要繳納給羅馬的「彼得獻金」(土地持有者繳納給羅馬教廷每人一便士*的稅)。

接著來到聖愛德華王的時代後,發展出將許多財產給予教會的情況。愛德華廣為人知的就是修建西敏寺以做為國王的墓地(圖1-2)。
實際上,很多位國王都長眠於此,而且一直到現代,歷代英國國王也都是在西敏寺舉行加冕儀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