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俠義行:跨界與傳承-蘇其康教授榮退紀念文集
滿額折

俠義行:跨界與傳承-蘇其康教授榮退紀念文集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蘇其康教授生於廣東,成長於香港,在臺四十餘年。先後任教中山大學、靜宜大學、文藻外語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除授課外並兼負系主任、院長、校長等行政職。一生作育英才無數,學術成就卓越,著作等身,是臺灣外文學界中古英國文學領域的先驅,並創立「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
文集分三部分,一、收錄「蘇教授榮退研討會」上所發表的部份論文,論文論術對象由古羅馬詩作到臺灣文學,正足以彰顯蘇教授的學術關懷;二、門生故舊對蘇教授的感恩與敬意的散文隨筆;三、精彩的訪談與演講,完整地呈現蘇教授的學思歷程。此榮退文集代表著眾多同儕與後進的寶貴心意,希望藉此讓讀者看見蘇教授畢生在學術界與教育界傳承上的貢獻。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余慧珠
國立屏東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莎士比亞、前現代女性宗教觀、文學與宗教。曾執行「前現代英國女性宗教想像」、「離散與宗教文學」,正在執行中的計畫為「西方傳教士對藏傳佛教傳播之歷史意義與貢獻」。

郭如蘋
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外文組專任助理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博士,其研究領域為中古英國文學,專長為中古亞瑟王傳奇。在明志曾獲得107 年度優良教師獎之榮譽。著有《英文寫作可以很有趣》(Write It Right: Composition Can Be Fun)(與季慕華、李麗齡合著)。

目次

目次
前言 ■ v
緒論/張錦忠︱ 從比較文學到翻譯中古:蘇其康教授的學術之旅 ■ 1

【學術論文】
1 單德興︱ 跨越邊界與理論之翻譯??米樂在臺灣的接受史(及背後的故事) ■
19
2 李有成︱在冷戰的陰影下:黃春明與王禎和 ■ 65
3 劉雪珍︱ 再探〈奧菲斯與尤莉狄希〉故事:讀維吉爾《農事詩》第四卷464-527
行 ■ 85
4 吳靖遠︱憐憫之心:陸克瑞提烏的社會發展論 ■ 107
5 劉雅詩︱亞瑟之桌:論雷亞孟《布魯特》裡的饗宴 ■ 153
6 郭如蘋︱美少女艾蓮恩之迷情與殉情:怨乎?願乎? ■ 171
7 李欣怡︱「神豈是真說…?」:論《浮士德》中的上帝形象 ■ 207
8 李祁芳︱ 莎士比亞是否到過義大利?以威尼斯猶太集中區為例 ■ 229
9 許以心︱莎士比亞與輝格臻榮 ■ 267
10 余慧珠︱瑪麗.艾思陀之女性神學辯證 ■ 285
11 李若庸︱英帝國與傳教 ■ 317

【散文記敘】
12 王淳菱︱感恩 ■ 345
13 李若庸︱緣起 ■ 347
14 余慧珠︱學術生涯推手 ■ 349
15 吳佳玲︱七秩榮慶,稱觴祝嘏 ■ 352
16 季慕華︱天使心 騎士風 ■ 355
17 林昱竹︱一趟Franciscans 的亞瑟王追尋之旅 ■ 358
18 郭如蘋︱老師與我 ■ 368
19 廖貞

書摘/試閱

〈緒論〉
蘇其康老師的比較文學論述主要處理的是中西文類、敘事結構的問題。〈《西遊記》韻文部份的修辭用法〉已顯示他對中西文學的嫻熟,既對西方文論與修辭學瞭然於胸,對中國文學也下過功夫。他舉當時鮮少學者涉及的《西遊記》韻文部份為例,指出從構造作品與呈現作品的面向來看,中西文學實有其共通之處(即所謂「共同詩學」)。而吳承恩高明的修辭用法,也提升了通俗小說的地位。這個比較文學「起手式」顯示了當時還是博士生的蘇老師已具深厚的中西文學學養。事實上,彼時正是他對中西比較文學理論點深入思索的階段,早在1977 年就在《中外文學》發表了〈中西比較文學上的幾點芻議〉一文為中西比較把脈。一九七○年代正是「比較文學的懇拓在臺灣」的年代,借用西方理論研究中國文學的「中國學派」方興未艾,葉維廉也在那個年代提出「東西文學的模子論」,頗引起一番討論。蘇老師在「芻議」中提出「二不一正」的看法,為中西比較指點迷津。二不就是不能以漢學代替比較文學、不應只是套用西洋理論,一正則是正視中西比較的正面課題:採類比加上綜合原則分析作品,以彰顯其構造、美學、文體、文類理論向度。

蘇老師回到亞洲,任教中山大學外文系之後,繼續探索中西比較的課題,其中的一項成果為〈中西比較文學的內省〉。「內省」,用今天的說法就是「反思」。蘇老師反思比較文學的名目、本質、與學科定位等問題,發人深省。論文發表的一九八○年代中葉,距離臺灣學界推動比較文學,也有十餘年了(我們的學科建制史迄今尚無「臺灣比較文學史」的編纂;我自己通常從1967 年張心滄教授由美來臺開設「諷刺文學」、演講比較文學那年算起),此文也算是一種檢討。檢討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彼時臺灣學界,尤其是外文學門,已走過新批評之後的新亞里士多德學派與神話原型批評,結構主義早已登陸、後結構主義、符號學、敘事學、女性主義、多聲複調論、讀者反應、接受美學、現象學、詮釋學、解構論、精神分析、新馬克思主義等歐美新潮已在文學界波濤洶湧。職是,蘇老師反思比較文學的推展,首先就談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的關係。蘇老師這幾篇比較文學論述中一再提及的魏力克、雷文、奧爾巴赫等人的名字早已為巴赫晉、費希、米勒、克麗絲蒂娃、詹明信、保羅・德曼、德希達、傅柯、拉岡等人所取代。因此,雖然蘇老師借夏志清的話,批評若干學者「過份熱衷西式的分析、迷信理論,不重視史實與藝術傳統對作品提撥作用」(1985:9),自己也在他處指出「借用各家各派的理論之後,作品變成支離破碎的資料」(1986:46)乃國內批評的危機。他同時坦陳「目前的中西比較文學還是停留在做研究的階段,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成果可以大規模地推動中西比較文學的教學工作。⋯⋯現階段的中西比較文學的教材是零星的、散漫的,甚至還沒有一個系統的輪廓」(1985:17)。〈中西比較文學的內省〉發表於1985 年,同年他也於《幼獅學誌》發表〈朝向中西比較文學的一些遠景〉,但是五年後,我考上臺灣大學外文系博士班時,「比較文學博士班」之名經已不存了,儘管張漢良老師的「比較文學方法論」還是博士班必修課。當然,在臺灣,後來有幾間學校先後設立比較文學博士班,但比較文學已盛況不再了。

蘇其康老師的博論分析唐人傳奇與中古英國傳奇的修辭技巧,當然是中西比較。返國後的這幾篇論述,或陸續發表的歐菲爾與〈白猿傳〉或唐詩與胡姬等比較研究論文,在在表示他對中西比較的關注與貢獻,但後來就漸漸遠離比較文學了,儘管他還經常出席比較文學年會。他在〈中西比較文學上的幾點芻議〉中提到:「如果要做一個成功的比較學者,該同時要做一個嚴謹的本國文學者,和精通所要處理的各種本國文學的語言」(1977-92-93)。這裏的「本國文學」即「國別文學」。傳統的比較文學家,如梵狄艮、基亞,多半會從國別文學、世界文學、(總體)文學、比較文學的分類談起。蘇老師早年多將national literature 譯為「本國文學」,後來也譯為「國家文學」。他所治的「本國文學」即英國文學,尤其是中古時期英國文學,在研究、教學領域,他就是一位嚴謹的中古文學學者(medievalist),專注中古英國傳奇與喬叟。在時間的面向,立足中古,往後可溯及古典,往前可跨入文藝復興時期,故後來他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研究著力甚多,也與學界同好一起創立「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而在空間上,則跨過英倫海峽,涉足歐洲中古文學。他自己在《歐洲傳奇文學風貌》序文也提到,「為了瞭解英國的傳奇,我便研讀法國的傳奇」(2005:xii),因為傳奇發軔於法蘭西,不從歐陸文學著手,難免見樹不見林。故蘇老師書中不只涉及中古英國、法國傳奇,還有德國傳奇。

不過,即使是中古英國傳奇,蘇老師的興趣也不是純粹在英國傳奇文本,他也將裏頭的「西亞人物」納入研究視野。這當然跟他的博論處理唐人傳奇與中古英國故事有關。中古英國傳奇其實不乏這類「他者」。這方面蘇老師不僅探索歐洲文學文本裏頭的中東人物(Middle Easterner),也爬梳《太平廣記》裏頭的西域人物。早在
1990 年,他就著有《歐亞文學關係:中國與英國故事裏的中東人物》(Euro-Asian Literary Relations: Middle Easterners in Chinese andEnglish Tales) 了,中文相關研究成果則見諸他的《文學、宗教、性別和民族:中古時代的英國、中東、中國》(聯經,2005)一書。此外,他還編著了《西域史地釋名》來注釋馮承鈞的《西域地名》。
研究歐亞文學關係屬跨領域研究,文學之外,還涉及語言、歷史、地理、人類學、民族學、人種、文化、宗教、政治、藝術,幾乎一網打盡人文學科的所有領域。

蘇老師對「西亞人物」與「西域」感興趣,參閱馮著《西域地名》自是順理成章的事,然後進而為之注釋,以求更為完備,彰顯了他做學問的嚴謹精神。同樣的,他研究細讀中古英國傳奇,加上多年教學經驗,對歐洲傳奇彙編可以說瞭若指掌。經過這樣的教研歷程,於是讀而優則譯。換句話說,他多年的教研工作,可以說是「翻譯的準備」──因教研需要而下功夫研讀,譯起來事半功倍。蘇老師教英國中古傳奇,主要教本採用的是溫那佛(Eugène Vinaver)、編馬羅里著《亞瑟王之死》,他申請科技部2009 年的經典譯注翻譯計畫,也是採用溫那佛與菲德(P.J.C. Field) 合編的此書第三版,費時五年之久,加上導讀與譯注,對相關版本與文獻的闡述與亞瑟王圓桌武士典故的補註鉅細靡遺,全書厚達一千兩百多頁,中譯本於2016年底出版,從翻譯到出版,差不多已是八年抗戰的時間,堪稱豐功偉業。沒有蘇老師淵博的學識與驚人的毅力,這本書不可能面世。蘇老師既然涉足譯事,對翻譯自有一番心得。他受到奈達(Eugene Nida) 的「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 理論及企鵝古典經典翻譯系的啟發,得出「譯事求精、求準、求確」的通則,提出翻譯的五種做法:譯文與原文的構詞和語序相符、語意力求吻合、注意語詞情景功能等值、語調要精確、脈絡要補正(蘇其康2019)。他認為處理古典作品「精確」尤需下功夫。

三十三年前,我從臺北南下到國立中山大學報到,進入外文所上蘇老師的課時,中古英國文學在臺灣學界是冷門的領域,專家學者不多,感興趣學生少,更不要說中古文學作品的中文翻譯了。三十多年來,蘇老師個人在這領域勤行精進,無私地投入推動相關研究,也是臺灣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成立的推手;如今儘管國內的中古英國文學研究陣容談不上浩大,但各校都有這方面的中生代學者坐鎮,學會也經常舉辦國際或國內的學術研討會;有此局面,蘇老師功不可沒。更何況蘇老師退而不休,仍繼續投入學術研究。《亞瑟王之死》出版迄今不過三年,今年年底他又申請了科技部的經典譯注計畫,準備花三到五年的時間,把喬叟的《坎特伯
里故事》譯出,為臺灣的中古英國文學翻譯文庫累積資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