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萬年曆法:古代曆法與歲時文化
滿額折

萬年曆法:古代曆法與歲時文化

定  價:NT$ 200 元
優惠價:7915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曆法是指推算年、月、日、時的長度和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制定時間順序的方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根據晝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種計時方法和計時制度。中國古代計時制度大致有四種:分段計時之制、漏刻之制、十二時辰之制和更點計時制度。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但是常見又常用的有關名稱也不少。

歲時文化是指與天時、物候的週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傳統習俗。二十四節氣本為節令氣候的代表,但後來融會許多祭祀宗教、慶賀、遊樂等內容,形成社群性的活動,演變為中華民族節日習俗的組成部分。

時間,是人類制定出來最神奇的法則。中國古代傳統中,也有著許多與時間有關的規則習俗。本書分為曆法、計時、歲時三大篇章,為讀者介紹中國傳統中的時間制度與文化。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造成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有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目次

序言
時間法則--傳統曆法
時間計量--計時制度
時間週期--歲時文化

書摘/試閱

中國古代將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劃分,使時間變得更加精確。
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合現代兩小時;一時辰有八刻,一刻合現代十五分鐘;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五分鐘;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合現代兩分三十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現代三十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合現代五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合現代零點五秒。
中國古代十二時辰之說的起源,眾說紛紜。大約早在戰國以前,為了研究天文曆法的需要,已經將天球沿赤道劃分為十二個天區,稱為十二個星次。與此同時,又將天穹以北極為中心劃為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時辰來表示時段。
十二時辰之制,是以十二地支計算時間的方法。在現傳最古老的西漢曆法《三統曆》中,有一個「推諸加時」算法,所謂「加時」就是將各種曆法推算的時刻換算成十二時辰,這是關於十二時辰制度的最早記錄。
王充 (西元二七年~約九七年),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省。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整個東漢時期兩百年間,稱得上思想家的僅有三位,他們是王充、王符和仲長統,王充首屈一指。《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漢代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說明在當時,十二時辰之名與十二地支名已經配合運用,並且已經排定 次序。
漢代將十二時辰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各個時辰都有別稱,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
夜半,又名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夜半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與子時、三更、三鼓、丙夜相對應,時間是從二十三時至一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子時」。此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故稱「子鼠」。
天色由黑至亮的這段,都稱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所指的那兩個小時。
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與四更、四鼓、丁夜相對應。時間是從一時至三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丑牛」。
雞被古人褒稱為守夜不失信的「知時畜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雞鳴」從字面上來看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辰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
中國幅員廣闊,由於一年四季、地域的不同,開始雞鳴的時間,一般在當地天明之前一小時左右。
平旦,又叫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時等。時間是從三時至五時,即是我們古時講的五更。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
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濛濛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
日出,又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曉。時間是從五時至七時,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此時旭日東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 草,故稱「卯兔」。
食時,也叫早食、宴食、蚤食。時間是從七時至九時,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中國古代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昇,蒸蒸日上,所以稱為「辰龍」。
隅中,也叫日禺、禺中、日隅。時間是從九時至十一時,即臨近中午的時候。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巳時」。此時大霧散去,豔段玉裁雕塑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稱「巳蛇」。
漢代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段玉裁 (西元一七三五年~一八一五年),晚年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外公。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著有《說文解字注》、《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對中國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諸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麼這個隅與時間有什麼聯繫呢?
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
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
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也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日中,也叫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當午。時間是從十一時至十三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
太陽已經運行至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代表,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
日昳,也叫日昃、日仄、日側、日跌、日斜。時間是從十三時至十五時,正值太陽偏西之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未時」。有的地方稱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
「日昳」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日昳」的意思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大地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晡時,也叫餺時、日餺、日稷、夕食。時間是從十五時至十七時。
杜甫 (西元七一二年~七七〇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拾遺」 、「杜工部」、 「杜少陵」、 「杜草堂」。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有一千五百多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有《杜工部集》傳世。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申時」。此時太陽偏西,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稱「申猴」。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古人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寫道:「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寫道:「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日入,也叫日沒、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時間是從十七時至十九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代表。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黃昏,也叫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暗、日墮、日曛、曛黃。時間是從十九時至二十一時。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戌時」。此時人們勞碌一天,閂門準備休息了。《離騷》碑刻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稱「戌狗」。
古人以「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是因為此時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黃昏」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裡經常出現。如北宋時期文學家歐陽修《生查子》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白居易(西元七七二年~八四六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胡族後裔,生於唐代時河南新鄭。唐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著名詩歌有《長恨歌》和《琵琶行》等。
詞人在這詞句中把「黃昏」作為青年男女幽會的美好時刻來使用,是極確切的。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流露了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對自己年華遲暮的慨嘆,被歷代傳誦。
人定,也叫定昏、夤夜。時間是從二十一時至二十三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亥時」。此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故稱「亥豬」。
人定是一晝夜中十二時辰的最末一個時辰。人定也就是人靜。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中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瞭解了「人定」的時間概念,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詩的意思了。
總之,十二辰計時法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

閱讀連結
中國古代十二時辰計時之制,不僅方便了人們對時間的把握,也是傳統中醫學養生理論內容之一。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以及經絡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因此應該遵循十二時辰生活法。
子時保證睡眠時間,丑時保證睡眠質量,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卯時養成排便習慣,辰時早餐營養均衡,巳時工作黃金時間,午時養成午睡習慣,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申時工作黃金時間,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間,戌時工作黃金時間,亥時準備休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5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