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工業企業制度變遷
滿額折

中國工業企業制度變遷

定  價:NT$ 650 元
優惠價:7951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7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的工業企業制度正逐漸成熟與先進,研究中國工業企業制度變遷,既是對中國工業經濟發展及工業企業制度建設經驗的總結與凝練,也是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與企業制度演進的展望與探索。

本書第一章概括了中國工業企業發展70年的戰略定位、發展歷程和主要成就。從企業制度改革的方法論、邏輯體系及歷史變遷展開分析,並總結了中國工業企業的成功經驗。

本書第二章至第五章以重要歷史節點為依據,分階段闡述了幾個時期的工業企業制度變遷。各章分別從階段背景、戰略定位及改革內在邏輯、制度變遷過程、改革成效及遺留問題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本書第六章至第八章對非國有工業企業進行劃分,分別梳理了集體工業企業、民營企業及外資與合資企業的制度變遷。各章分別從企業的概念界定、戰略定位,企業的管理體制、產權與公司治理制度變遷,企業的歷史成就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本書第九章主要內容為新時代工業企業制度的新趨勢、新發展。本章總結了新發展階段下工業企業制度改革面臨的問題,釐清了新時代國有工業企業的發展定位和改革思路,現階段的國有工業企業從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創新企業股權和管理制度三個方面進行的制度改革。

新時期的企業制度和體制改革解決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並在重點、難點環節取得了不少實質性的突破。但同時,在改革探索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鼓勵探索創新一直是企業改革的原則,對於新問題的梳理將有助於改革路上攻堅克難,開創企業發展的新局面。

在整體經濟制度的改革與變更過程中,中國工業企業制度的穩步、「漸進式」的改革,激發了各市場的要素活力,助推了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也為中國工業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作者簡介

寇綱,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商管理學院執行院長。發表SCI論文70餘篇,SSCI論文30餘篇,其中10篇論文被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列為領域學科前百分之一的高引用論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資料與決策、商務智慧、資訊系統、信用評分、應急管理等。

楊石磊,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分管學院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國際合作與交流、師資建設與人才引進、協助院長負責學科建設。現主要研究方向為供應鏈管理、運作管理交叉學科研究、行為運作學等。

劉忠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實證產業組織、產業經濟學、企業管理、公司戰略。

縱觀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國家經歷了從新紀元開啓,到一個個歷史性跨越,再到進入新時代的過程,工業企業經歷了制度學習、制度探索、制度自信的變遷演進過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開啓了建設、發展新國家的歷史新紀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步成熟與定型,工業企業制度也更趨成熟與先進。新中國工業企業制度變遷研究,既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工業經濟發展及工業企業制度建設經驗的總結與凝練,也是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與企業制度演進的展望與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其中,工業經濟同樣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經濟逐步進入工業化後期,並將進入後工業化階段。中國工業體系從無到有,逐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產值總量不斷提升,在世界工業產值總量中占比超過30%。工業內部結構和工業布局不斷優化,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工業發展逐步由以要素密集型為主的產業體系轉變為以知識和技術型為主的產業體系。

中國工業經濟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離不開經濟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可以說,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工業制度的改革與變遷史。中國經濟制度的變遷,在宏觀上表現為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致轉變;在微觀上則表現為國有企業的市場化以及民營企業逐步壯大的過程。在整體經濟制度的改革與變更過程中,中國工業企業制度的穩步、「漸進式」的改革,激發了各市場的要素活力,助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也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經濟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都有全新的探索和改革。治國理政戰略思想也提出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國家開展各項工作的戰略布局。全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作為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工業經濟,仍是「立國之本」「財富之源」。工業經濟發展與工業制度改革是新時代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任務。

新時代工業企業制度改革的探索和推進取得了嶄新的成績。由於工業經濟的特殊地位,國家高度重視工業經濟發展和工業企業制度改革,並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內容。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關於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新一輪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加強國企黨建的政策方針,指導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制度。新時代工業企業制度改革的探索和推進,使得中國企業制度改革的理論成果得到了更大的豐富與發展。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國有資本投資、營運公司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項試點鋪開,工業企業堅持走綠色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工業企業活力、核心競爭力、抗風險力不斷提高,為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更堅強的保障。

在全球經濟秩序加速變革的新時代,中國始終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中國經濟發展的動能和制度建設的經驗,將有力推進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全球經濟秩序的穩定與變遷。中國工業企業制度改革及變遷的理論總結和實踐成果,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與中國形成區域經濟合作的國家提供工業發展路徑與改革範式參考;在全球工業經濟發展、貨物貿易及全球治理中,也將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的工業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本書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遵循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力圖反應新中國工業企業制度的變遷。在回顧改革開放前中國工業企業制度的基礎上,本書重點總結和闡述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企業制度的變遷。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企業發展的特點是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國有企業的發展壯大。因此全書包含兩個骨幹篇章:其期加以闡述,但依照其變遷特點,其重點安排在其中的一個或多個歷史時期。

中國工業經濟制度在變遷過程中,吸收了西方的一些經濟思想,尤其是有關激勵、產權和績效的一些觀點。有關激勵、產權和績效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與體系、制度一起構成了中國工業經濟制度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書各章節,其內容主要圍繞著體系、制度、激勵、產權和績效五個方面分析與闡述了相關的制度變遷,並依各章特點在寫作過程中對這五個方面各有側重。

目次

第一章 體制、制度、激勵、權和績效 …………………………………… 1
第一節 新中國工業企業發展70年 …………………………………… 2
第二節 新中國工業企業制度變遷的方法論、內在邏輯及基本路徑… 19
第三節 新中國工業企業制度的基本體系、歷史變遷及其運行效率… 22
第四節 新中國工業企業發展70年的成功經驗 …………………… 27
第五節 主要結論 ……………………………………………………… 41
參考文獻 ………………………………………………………………… 42
第二章 改革開放前的工業企業制度 ……………………………………… 45
第一節 階段背景 ……………………………………………………… 46
第二節 戰略定位的改革思路 ………………………………………… 49
第三節 改革及制度變遷 ……………………………………………… 51
第四節 改革成效及問題 ……………………………………………… 75
參考文獻 ………………………………………………………………… 77
第三章 中共的十一大三中全會至鄧小平南方談話前的工業企業制度 …… 79
第一節 放權讓利改革的時代背景 ………………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體制、制度、激勵、產權和績效

如何從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華民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長期探索。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幾乎沒有現代工業,工業體系更是無從談起。1949年至今的70年間,幾代人篳路藍縷,奉獻青春和熱血,使中國工業體系從無到有,主要工業品產能位居世界前列,同時中國工業企業也從弱到強,並在諸多工業品國際市場中,成長為行業規則的制定者和市場領導者,鑄就了共和國工業化進程的瑰麗畫卷,堪稱人類工業史的奇跡。70年來,通過不斷的制度變革、反思、調整和優化,中國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上不斷探索,累積了大量的經驗,為中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節 新中國工業企業發展70年
一、 戰略定位

工業是社會分工不斷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社會分工演化的重要表現形式。18世紀60年代,伴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改良以及其他的技術變革,所謂的「工業革命」開始出現於英格蘭中部地區,並逐步實現了機器生產對手工勞動的替代,這標誌著工業生產真正從農業中分離,成為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這場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逐步從英國擴散到整個歐洲,並在19世紀傳播至美洲,最終蔓延至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範圍內各國工業化、城市化、經濟發展、社會變革以及國際秩序重構的重要力量。

工業革命在英格蘭中部出現時,中國尚處於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時期。因工業革命而獲得快速發展的英美等資本主義列強,打著自由通商的幌子,憑借工業革命所武裝的堅船利炮,徹底擊碎了晚清政府的大國幻象,進入了中國人民飽受欺凌、尊嚴淪喪的黑暗時期,持續了逾百年之久。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和先進理念,也在此後擴散至中國,並為中國工業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逾百年時間中,中國嘗試建設了一些工廠,但由於既無技術知識,又無技術工人,這些工廠的營運基本依賴外國技術和管理,因此,這一期間中國幾乎沒有現代工業,更無工業體系。

基於中國學者的已有研究結論,中國目前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後期階段,這構成了關於中國工業化階段的基本共識,但關於中國工業化階段的具體劃分及不同階段的實現年份,則依然存在諸多爭論。與工業化的階段劃分存在的爭議類似,關於「工業化」本身的概念界定也存在不同認識。按照《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界定,「工業化首先是國民經濟中製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所占比例的提高,其次是製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在就業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趨勢,還包括人均收入的增加,生產方法、新產品式樣在不斷變化,城市化提高、資本形成、消費等項開支所占比例發生變化」。按照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中國工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即基本實現工業化,並繼續努力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之時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對於新中國而言,工業化不僅表現為從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更重要的是其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提供的重要支撐,這構成了中國工業及工業化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定位的基本描述。

實際上,工業和工業化同樣成了中國農業現代化、高質量城市化、科技創新以及國際地位等實現的重要驅動力。

(一) 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高質量實現,是中國農業現代化有效實現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農業部門向中國工業部門輸送了大量物質生產資料,並通過「價格剪刀差」,使得生產要素和國民收入從農業向工業流動,為中國工業化初期階段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儘管如此,伴隨著「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取向,以及農業生產活動對工業產品及外部技術的依賴,農業生產活動越來越需要來自工業領域的直接支持。因此,伴隨著工業化道路從「數量偏好」向「質量偏好」的合理迴歸,農業和工業的內在關係逐步趨於「平等」,兩者皆從彼此的快速發展中獲得「正」的外部性。農業現代化和偏好「質量」的新型工業化通過協同發展將助力中國現代化戰略的最終實現。

(二) 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高質量實現,是中國高質量城鎮化實現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增加值占中國國民經濟的比重長期保持在40%左右。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顯著增長,同時也成為城市規模擴張及城鎮化進程加快的重要力量。工業通過吸納就業和投資,成為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向城市區域進行集聚的重要動力。伴隨著勞動力等要素從鄉村地區向城市地區的流動,所謂的「要素的非農化」開始出現,最終使得城市空間規模擴張和常住人口城鎮化水準顯著提升。因此,工業構成了城鎮化實現的重要產業基礎,而城市空間的擴張則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潛在的空間載體,兩者的協同發展帶來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在某一空間區域的耦合,並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同時,伴隨著工業發展的衰退,就業機會的相對減少,從鄉村流向城市的常住城鎮人口將會選擇從城市向鄉村回流,出現所謂「逆城鎮化」現象。因此,城市化的高質量實現需要堅固的「產業基礎」,與服務業類似,工業在這一「產業基礎」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高質量實現,推動中國高質量城鎮化的有效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同發展,助力中國現代化戰略的最終實現。

(三) 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高質量實現,構成了技術創新和技術強國實現的重要動力技術創新具備顯著的外部性,通過在工業領域的普及和應用,將為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外部激勵。作為一個後發的工業化國家,中國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具備顯著的後發優勢,特別是以勞動力價格偏低、勞動力數量規模巨大為顯著特徵的「人口紅利」。同時受益於中國特色的「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體系,通過「集體土地的國有化」,中國工業企業和工業化發展獲得了大量優質低價的建設用地;地方政府也通過在城鄉二元的土地要素市場,借助於土地的徵購和出讓,實現了巨大規模的土地財政收入,為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了可能的資金儲備。此外,較低程度的環境保護標準,也構成了中國工業化初期階段快速發展的外部條件,但也對工業結構優化和工業化質量產生了顯著負面約束。儘管如此,伴隨著相關紅利的持續消耗,特別是中國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技術創新在工業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實現中的作用趨於強化。因此,自主科技創新尤其是核心技術上的突破,已成為推動中國工業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基於這一內在邏輯,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和高質量實現,將為技術創新和技術強國的實現提供顯著的外部約束與內在激勵。

(四) 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高質量實現,是實現工業強國和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重要基礎工業是國際舞臺上不同國家間展開競爭的重要基礎。世界範圍內,經濟強國往往是工業強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領域實現了迅速發展,並助力中國在2011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受益於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實現,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也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打造了更為廣闊的潛在發展空間。因此,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高質量實現,是實現工業強國和經濟強國,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的基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51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