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系統式心理治療工作手冊(簡體書)
滿額折

系統式心理治療工作手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從臨床實踐的角度,詳細介紹了系統式思維指引下的家庭治療的整個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可能用到的工具。比如:系統治療師的立場,如何通過觀察準備會談,如何處理搜索到的海量資料,如何制定針對性的策略,如何在治療中有效地行動,以及最後如何再重新回到治療師的立場上來等。
全書分為六章,具體為“窺探百寶箱:工具類型和用途”、“探索、觀察、開始”“處理、分析和視覺化信息”“決策:準備合同、設定目標和計劃干預”“行動:干預和陪伴過程”“系統治療中的立場、價值觀和角色”。

作者簡介

著者
[德]安德雷亞斯·弗利斯澤爾(Andreas Fryszer)
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和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目前他主要作為訓練師、督導師、管理顧問和教練私人開業。
[德]瑞納·史汶(Rainer Schwing)
心理學家和認證心理治療師,系統式治療和督導的培訓師。他是系統式諮詢實習機構負責人(德國漢瑙,Hanau),他也是一個活躍的、私人開業的心理治療師、督導師、組織顧問和教練。
譯審者:劉丹
現任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兼職教授。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畢業,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註冊系統督導師(編號D-06-42)。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委員及家庭治療學組副理事長。德國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副主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委員。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心理研究所訪問學者。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訪問學者。主要工作領域: 青少年心理諮詢,婚姻與家庭治療。
譯校者:閃小春
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上海大學翻譯專業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濟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兼職諮詢師,林紫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級諮詢師,曾任心融集團心理諮詢師、主任,中化集團翻譯,二級認證考試帶教老師。多次擔任世界心理治療大會(IFP)、中德班精神分析連續項目等翻譯。受訓於中德精神分析督導組、中德(弗萊堡大學)心身醫學和心理治療高級研修班、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連續培訓督導項目、國際巴林特小組、精神分析連續督導班(李鳴)、家庭治療督導班(孟馥)、“一年四季”家庭治療班(趙旭東)、結構式家庭治療連續項目(李維榕)、策略式家庭治療培訓班及團體治療項目(John Miller)等。
譯者
呂文瑞
英國亨利管理學院(Henley Management College)MBA,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15年跨國公司高管經驗,在中英、中加、中法合資企業擔任財務總監;也曾擔任董事會秘書、高級翻譯、投資總監、投資部總經理。參加中美認知治療、中德精神分析、中美團體諮詢、中美創傷治療、中德系統家庭高級班、李維榕三年結構式家庭治療督導班、杜亞松家庭治療督導班、孟馥家庭治療督導班、中美國際嬰幼兒青少年心理評估三年培訓、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班、客體關係婚姻治療培訓班等。致力於親子關係與家庭教育。
任潔
晉城大醫院(晉煤總醫院)心理諮詢門診醫師,2011―2012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學醫院聖靈醫院(Hospital zum Heiligen Geist)心身醫學科進修心理動力治療在臨床的應用,第六期中德高級家庭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兼第三輪、第四輪小組翻譯,中德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平行B班(2014―2016)第六組翻譯。
王素華
副教授,中科院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業委員會會員,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方向為青少年的情緒與行為,擅長家庭治療、兒童青少年行為治療,曾接受敘事治療(吳熙琄)、中美澳兒童青少年敘事治療(Jill Freedman & Jean Hutton)、中德高級家庭治療(德方和中方教師)、薩提亞家庭治療(John Beman)、意象對話治療(朱建軍)、繪畫治療(張同延)、沙盤治療(張日昇)、精神分析(李鳴)等訓練。目前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家庭治療中心學習。
胡斌
心理健康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助理心理師,上海市復旦中學心理諮詢室負責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資深諮詢師。曾受訓於“沙盤遊戲療法”(申荷永)、“房樹人投射測驗”(張同延)、“結構式家庭治療”(孟馥和劉丹)、“心理諮詢與治療”(Frank Cardelle)、“中澳心理危機干預醫療隊長和志願者骨幹培訓班”、“精神分析案例督導”(李鳴)、“家庭治療高級督導班”(李維榕博士)、“一年四季”家庭治療系列講習班(趙旭東教授)、中德班第六屆催眠連續培訓項目、中德班第六屆系統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項目等。擅長兒童青少年成長、親子關係、人際關係、神經症、職場人際關係及個人發展諮詢。

名人/編輯推薦

系統式心理治療認為:每一位個體均處於系統之中,其身上的某種“症狀”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存在,其背後所提示的可能正是“個體對解決問題的嘗試”。
本書從臨床實踐的角度,介紹了系統式心理治療的方方面面。

推薦序一

隨著安德雷亞斯·弗利斯澤爾與瑞納·史汶著的《系統式心理治療工作手冊》一書的面世,在中國首次有了一本專著,介紹如何將系統式思維方法運用於實踐。
在作者的理論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沒有流於狹隘的程式化的理論思路,而是開放地去對待系統治療中各種不同的觀點。對他們而言,症狀不是一種簡單的存在,而是個體對解決問題的嘗試。在個體所處的家庭或是社會情境下,症狀是可以被理解的,至少他們能看到它的功能。
該書評價了各種不同的系統式家庭治療理論方法和迄今為止獲取的經驗,進而成為了這樣一本對臨床實踐者大有裨益的使用指南。該書沒有概括地去羅列一些方法,而是詳盡地描述了應該如何著手進行治療。首先要對已知的信息及互動情況(例如與一個家庭)進行分析,從而形成假設,然後進行治療性干預。您可以通過該書所介紹的各式各樣的方法得到相關的信息。
在該書中,作者不僅僅提供了一些實用性的指導,而且還通過來自不同工作領域中的實例闡述了其適用性。
在“系統治療中的立場、價值觀和角色”一章中,作者論述了治療師應秉持的倫理學態度,強調了去關注人本身的重要性。治療師自身在系統中的角色及捲入情況進行反思的必要性,該書也在多處對此進行了反復的論述。
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上,這本書對於家庭治療師,系統式諮詢師,以及其他領域的治療師來講,都頗值得一讀。
馬佳麗(Margarete HaassWiesegart)
朵瑞絲(Doris Biedermann)

推薦序二 系統治療的誘惑

早晨五點鐘起床,為了不影響室友的睡眠,坐在廁所的馬桶上看文獻;上午八點半,開始一天的課程;晚上七點鐘,聽公開演講;十點鐘,和同學們聚在某個房間,面紅耳赤地討論白天的學習內容;十二點鐘,手裡翻著課程資料,墜入夢鄉。
這是1997年3月的我,在昆明,在首期中德班,在系統家庭治療組學習時的樣子。
中德班課程設置中,安排每個人在培訓過程中,都要接受自我體驗。一個同學跑去找弗瑞茨·西蒙(Fritz Simon)投訴,大聲嚷著:“你們這樣安排不合理!我接受自我體驗的時候,就不能聽老師的講座啦!”大鬍子西蒙輕輕地微笑著說:“那你夜裡兩點以後來做自我體驗吧,我那時可能有空。”他非常非常平靜地說,我無比無比震驚地聽,直到今天,我都記得他的眼神――穿越近二十年的時光,如此寧靜深遠的眼神。那個同學無奈地轉身走掉了,而我,卻再也無法轉身――系統治療,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二十年。
那一刻,西蒙用他那高大的身軀、智慧的眼神、輕柔的語音、別具深意的微笑,傳遞給我――作為旁觀者的我,最基礎、最深刻而又最難以覺察,覺察後又最難以接受的系統治療理念: 人,永遠無法瞭解系統的全部,你只能存在於系統的一個點上。無論你多麼努力地一天學習十八個小時,你都無法瞭解系統的全部!
1998年,在深圳舉辦的中德班培訓中,德方老師現場與一個家庭會談。金髮碧眼的英格伯格·約納什(Ingeberg Jonash)聽了家庭的簡單介紹後,親切、溫和而真誠地說:“我是一個外國人,不瞭解你們的文化。請你告訴我,十年前從湖南遷移到深圳來,容易嗎?那是怎麼樣的過程?”作為歐洲著名的家庭治療師,她的這句話,頃刻顛覆了我對治療師理想化的想像和期待。治療師怎麼會開門見山就說自己“不行”呢?!然而,這句“不瞭解”卻調動了家庭的能量――為了讓“老外”治療師能懂,他們細細地訴說一起奮鬥的歷史,緩緩鋪展的時空畫卷和心路歷程,既打動了聽眾,亦感染了自己。夫妻在講完故事的時候,身體的姿態、目光的交流都與之前不同了,看起來他們彼此的關係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系統治療師相信,無論治療師多麼富有學識和經驗,來訪者總是更瞭解自己的文化和自身的經歷,對自己的文化和自身的經歷,也就更有發言權。因此,在系統家庭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仿佛搭建了一個舞臺,讓來訪者盡情演繹自己的人生,包括看似無法改變的回憶中的淒苦過去,以及看似難以企及的想像中的美好未來。當曲終幕落的時候,“演員”好像在不經意間,已經多多少少改變了對過去或悲觀或偏執的看法,也已經真真實實地體驗到了對未來或渴望或期盼的變化。
我著迷于系統治療師的魅力,他們在治療中,時而輕鬆地寒暄,時而好奇地詢問,時而靈動地探索,時而隨意地想像,時而頑皮地挑戰。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我總是能感受到他們自然流露出的真誠、尊重、信任、嚴謹和智慧。同時,我也常常感到沮喪,因為老師們傳授的知識涵蓋廣泛,訓練的技術複雜多樣,我被這門嶄新的學問牢牢地吸引住了,也在其中迷惑、彷徨、摸索、鍛煉了很多年。
2013年,當我和安德雷亞斯一起擔任中德家庭治療督導師培訓項目的教員時,我得贈於他,有了這本《系統式心理治療工作手冊》。翻看此書後,我心中不禁泛起了一絲嫉妒。我想,當年,如果我能有這樣一本書,也許我學習系統治療的道路就會輕鬆一些了。
《系統式心理治療工作手冊》是我見過的最結構化的教材。作為一本手冊,該書沒有把重點放在理論講述上,而是作為背景資料,把相關的知識點呈現出來。該書的主要特色是按照臨床實踐的過程,詳細地說明了系統治療操作的過程和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工具。當你還是一個新手的時候,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可以很快得出思路和頭緒,比較容易展開你與家庭工作的歷程。該書的結構包括: 系統治療師的立場,如何通過觀察準備會談,如何處理搜集到的海量資料,如何制定針對性的決策,如何在治療中有效地行動,以及最後重新回到治療師的立場上來。其中第五章的干預技術豐富多樣,一邊令人眼花繚亂,一邊惹人躍躍欲試。而我覺得最重要的,也是需要反復學習和演練的,是第三章的信息處理技術,其在其他流派和方法中比較少見的,是訓練實踐者提升系統思維能力的重要工具。
兩年來,與安德雷亞斯·弗利斯澤爾和英格·弗利斯澤爾(Inge Fryszer)一起工作,我跟他們學到了嚴謹的工作態度、靈活的教學方式、真誠的合作精神。書如其人,我想各位讀者在該書中不僅會學到作者的治學理念,也能體會到他們的為人準則。也許,二者結合,才是學習系統治療的重要基礎。
希望讀者在享受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更享受生活,更自在地生活!因為,這是系統治療帶給我的終極誘惑。

劉丹
2016年元月18日清華園

推薦序三 在複雜混沌中尋求簡單可見

能為這本書寫推薦序,讓我感覺非常榮幸。回想1997―1999年在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中度過的那些歲月,我仍舊激動不已。德國老師們為了幫助中國心理治療事業的發展,不遠萬里,帶來當今世界一流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技術。在那三年的時間裡,孜孜不倦的教學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充滿智慧的技術引領,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那時的中國,心理治療還處在“蠻荒時代”,約一百多位來自祖國四面八方有志于心理學的學子,與二十多位德國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齊聚昆明,東方浪漫、感性、形而上的哲理與西方邏輯縝密、理性、思考深邃的哲學遭遇在一起。在德國老師眼裡,中國學生聰明靈活,思維發散自由,行為不拘一格,要把我們納入嚴謹的思維線條與清晰的行為路徑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與弗瑞茨·西蒙、英格伯格·約納什、宮特·斯密斯等這些德國心理治療大師們同在的時光中,奇跡發生了,不管是我們還是他們,生命由此而不同。
《系統式心理治療工作手冊》是一本中國心理諮詢師與治療師必備的工具書。它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德國式的嚴謹、完整的臨床心理諮詢工作路徑,構建諮詢師面對來訪者時的內在地圖。系統是觀察者的,不是來訪者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觀察方式決定觀察的內容。系統式治療是德國心理學對世界心理學獨特的貢獻,類似創建經典精神分析一樣,是德國人內心的驕傲。除此之外,德國人還創建了積極心理治療、家庭排列、情緒自愈理論等心理治療技術。系統式思維與工作方法其實內涵著中國古老的文化與哲學。中國文化講陰陽、五行、八卦之間的平衡與失衡,相互轉化與制約,其實也是把存在看成一個系統。只是中國人務虛,喜歡宏觀上把控系統觀,工作中保持多變與靈動。德國人務實,把系統思想精確到每個諮詢細節中,不僅在意諮客系統、諮客家庭系統、諮客所處的社會系統,還在意諮客與治療師互動系統,這就是同在中的“我與你”。跟著該書中詳盡的工作指南去思考與工作,心理諮詢會成為一種輕鬆而富有創意的事情。
從最初學習系統治療到現在,將近二十年。細細研讀《系統式心理治療工作手冊》這本書,仍有醍醐灌頂之感,仍舊讓我對德國老師們感恩不已。可以說沒有當年德國老師們的無私貢獻,不會有現在的我與我的心理學,也不會有今天中國心理治療界的繁榮昌盛。心理諮詢需要有一種認真的態度,在複雜混沌中尋求簡單可見的脈絡,在不確定下做確定的事情,在未知中去建構已知。這本書給予諮詢師一個清晰可見的工作藍圖,正好彌補了中國心理諮詢師聰明靈活過度,但智慧與認真不足的弱點,對每一個心理工作者與心理愛好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寶典。
李子勳
2016年1月1日

序言

大約二十年前,一些活躍在社會教育領域的同行曾詢問維尼傑爾·貝烏斯(Winiger Beuse),是否有這樣一種系統治療的培訓,它不僅僅局限於單純的治療技術,而更多地聚焦于傳授社會福利和衛生保健專業工作者所必需的知識。當時,很少有這種性質的培訓,至少在那個區域是沒有的。大多數繼續教育課程為臨床治療性質――即便它們也被冠以“諮詢”這樣的字眼。其中教授的方法往往源於治療設置,而且指定僅限於治療情境。作為家庭治療師和各種培訓課程的教師,我們的觀察結論是: 透過反思心理社會方面的工作,系統方法令受訓者獲益匪淺,而過於強調臨床治療取向的方法卻往往收效甚微。
這最初的調查結果促使我們想要創立一個教學大綱。為此,四位此前鮮有聯絡的教學治療師維尼傑爾·貝烏斯(Winiger Beuse)、艾瑞克·呂茨訥爾-雷(Erika LütznerLay)、阿圖爾·果耶爾克-亨斯特(Artur GoerkeHengst)和瑞納·史汶(Rainer Schwing)坐在一起,共同編制了一個兩年的繼續教育課程。課程基於這個發起群體的需求,並考慮到他們自己在培訓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其目的是為社會工作領域、衛生保健領域的專家以及教育機構提供專業的系統知識。基於四位治療師的互動和日益豐富的教學經驗,我們成立了“系統式諮詢實踐研究所”(德語:“praxisinstitut für systemische beratung”,英語:“praxisinstitute for systemic counseling”)。
時至今日,回顧十八年來在四十個不同群體中使用此教學大綱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學科都有關於系統方法的諸多文獻資料,市面上還有大量系統實踐和具體方法的優秀基礎著作。然而,描述整個心理社會實踐的複雜性和為各領域提供指導的方法論教材則少之又少。
於是,我們決定選用自己的資料,其中部分源於我們與督導和培訓學員的互動,在他們的參與之下這些資料得到了充分驗證和精細調整。其目的是為他們準備一整套可以自行使用的方法。我們非常務實: 希望學習這些課程的同行們能掌握一整套工具,以便在與各類群體(住院病人、非住院病人、半住院的病人)一起工作時,可以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課程的參與者往往來自不同的領域,諸如: 護理、心理諮詢,或者個體和團體的支持者,他們是系統工具包的理想接收者。進而,我們也想幫助社會、教育和治療行業的學生和學員們,他們需要實用的資料以備未來日常工作所需。
當然,沒有放諸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任何人試圖原封不動地照搬書中的方法,都會首先遇到一個反應: 阻抗。明智的選擇是: 取其精髓,根據來訪者量體裁衣。僅僅通過大量的提問,一個訪談是不會自動變成系統的,或成為好的訪談;相反,方法必須因人和情景而異。
寫作此書的另一個原因,是要呈現在五花八門的系統方法中湧現出來的種種工具。我們認為,考量不同理論背景,有意識地融合不同方法,將是面向未來的選擇。這一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書的結構,第1章將對此作詳述。在閱讀時,讀者可能會發現,我們會在男性和女性的指稱之間徘徊,這是為了盡力讓討論涵蓋到兩性。
然而,至關重要的是: 沒有哪種思想,當然也沒有哪本書,是一兩個人的成果。許多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本書的完成,如: 我們的家人,用耐心和支持陪伴我們工作;研究所的教員和同事,令我們獲益良多並能開心工作;研究所的科學委員會更是提出建議、患難相助;我們的讀者,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真知灼見;我們的來訪者(clients)、同行和顧客(customers)也都不吝賜教。
特別感謝英格·裡耶貝爾-弗利斯澤爾(Inge LiebelFryszer)、弗蘭卡(Franca)、裡納(Lina)、裡昂·弗利斯澤爾(Leon Fryszer)、簡妮雅·施溫格(Eugenia Schwing)、艾瑞克·呂茨訥爾-雷、維尼傑爾·貝烏斯、阿圖爾·果耶爾克-亨斯特、韋雷納·卡拉亨布爾(Verena Krhenbuhl)、瑪格麗特.赫克(Margarete Hecker)博士、諾斯拉特·佩斯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教授及博士、露絲·海瑟(Ruth Heise)、英格瑞德·索爾格-韋德斯潘(Ingrid SorgeWiederspahn)、馬瑞卡·埃德曼(Marika Eidmann)、海克·施瓦爾茲(Heike Schwarz)、漢斯·凡爾納(HansWerner)、艾格曼·丹恩(EggemannDann)、考爾德拉·阿爾菲思(Cordula Alfes)、埃爾瑪·施諾克斯(Irma Schnocks)、安佳·迭傑爾(Anjia Deger)、卡羅拉·咖莫(Carole Gammer)、瑞內爾·保斯曼(Rainer Bosselmann)、安托尼·威廉姆斯(Antony Williams)、居爾格·哈特曼(Jürg Hartmann)、卡爾·沃爾納(Carl Wrner)、弗利茲·格拉索(Fritz Glasl)博士、法蘭克福慈善聯合會和市中心的父母―青少年心理諮詢團隊、我們自己的系統式諮詢實踐研究所的團隊、前心理學―教育學中心(PPZ e.V.)及其員工,以及我們的來訪者、同行和顧客,都令我們獲益匪淺。
關於此書的英譯本需要說明: 對先前用英文發表的文獻,我們的引用基於原來的翻譯。用其他語言發表的文獻由我們譯成了英文。未能找到英文原版的某些訪談,我們自己將德文資料譯成了英文,這或許會與英文原版有出入,儘管訪談本身是用英語做的。
我們還要對翻譯約瑟夫·阿·史密斯(Joseph A. Smith)表達特別的感謝,感謝他的聰明才幹和奉獻精神,以及耐心解答我們的諸多疑問。還要感謝艾米莉·法爾肯伯格(Emily Falkenberg)所做的大量工作,我們與她就澄清有關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技術術語問題進行了許多討論。還有出版商君特·佩雷斯汀(Güter Presting)、凡登霍耶克(Vandenhoeck)和魯普雷斯特(Ruprecht),萬分感謝他們對此項目的熱誠支持、傑出貢獻以及諸多鼓勵。
特別感謝我們的父母,有他們的鋪墊,才有此書的出版。
安德雷亞斯·弗利斯澤爾和瑞納·史汶


前言

我原本更希望用我本人在面向社會工作者、社會教育者的教學和繼續教育方面的經驗來親自來寫這樣一本書。不幸的是,由於個人以及職業的原因未能如願。因而,我要恭祝瑞納·史汶和安德雷亞斯·弗利斯澤爾,他們根據自身對各類助人者異常豐富的督導經驗,寫出了這本手冊,其中包含大量實用方法,幫助人們去理解和應對最複雜、最麻煩的情況。他們展示了系統理論和系統實踐是如何向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員傳授實用和有效的方法的,這既有助於解決現實問題,也有助於理解社會工作的通用理論。
作為大學裡的教師,我們無數次聽人提到,課程裡的治療概念和許多案例儘管有趣,卻在真實情境中幾近無用。可以說,那是讓人感到非常挫敗的體驗。正如系統概念最初源自臨床情境一般,本書引述的大量案例,均可用於助人者工作的各種領域。社會工作者和教育者聚在一起常常發現: 他們的工作收效甚微,個個過度疲勞,缺乏休戚與共的體驗,這是多麼讓人悲觀的氛圍啊!然而,這本手冊經常提及的資源取向以及新方法、新概念帶來的工作滿意度和愉悅感,卻能增強我們的工作勝任力。
同行們對使用神奇的“費城地圖”(Philadelphia Map)這種簡化的方法反應尤為積極,他們只需將自己個案的各種等級、關係和系統結構套入地圖圖示即可。然而,這個地圖只應作為一種暫時的、測試性的診斷,並不是最終的、還會在助人的過程中不斷變化的診斷: 來訪者不應被貼標簽或簡化成某種模式。進一步舉例: 找到診斷和進行干預不是截然分開的兩件事;也不需要為探索做長時間的準備,一旦建立起“連接”(joining),改變的過程就已經開始,比如,來訪者與治療師的第一次接觸。這一方法支持諮詢師鼓起勇氣去觸碰來訪者更複雜、也許更頑固的系統。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許多非常實用的建議和具有想像力的方法來激發改變,比如在有異常行為的系統中加入改釋、積極賦義、講故事或插入儀式。但也不是說,讀者因此就掌握了一個神奇的工具包,可以隨手從中拿出解決方案了。而是說,系統治療是“如何”始終處於前沿;最重要的是用系統治療的方式去思考: 系統思想和行動模式是基於系統理論背景下出現的具體事件,因而要保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繫。
從許多比較研究中,我們知道各種類型的干預和學派之所以成功(或不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諮詢師的人格和可信度,依賴於那個人對他或她自己方法的情感認同程度。手裡掌握的工具決定了一切(The hand that holds the tool is decisive)。本書沒有專門談論諮詢師人格的章節,但是在許多案例中都反復強調過,在來訪者處於情緒應激狀態時,諮詢師對來訪者的尊重是多麼重要,在選擇干預方案時要多麼小心謹慎。想在系統概念和系統方案方面有更深發展的專業人員,將會發現很多資料指向一個事實: 那就是你所構建的、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來訪者的“地圖”與實際情況往往不是一模一樣的。事實上,實際情況與你用來幫助理解來訪者的建構概念可以是迥然不同的。極端情況下,諮詢師也許會選擇使用以前不瞭解或不常用的干預方法,那就要觀察來訪者系統,並立刻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來訪者給了我什麼樣的反饋?我對這些反饋信號有多麼敏感?

講德語的國家擁有許多非常好的系統諮詢和治療的理論教科書。美國的一些先驅者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已經開始超越個體,將視野擴展到來訪者身處的情境因素上,我們從中獲益頗豐。安德雷亞斯·弗利斯澤爾和瑞納·史汶寫了這本手冊,深度處理了當今德國讀者在生活和工作中面臨的社會問題、法律問題和機構情況。書中涉及的案例研究涵蓋了所有的社會階層,從依賴於社會工作者幫助的結構混亂的貧困家庭,到向諮詢師尋求幫助的中產階級家庭,再到高度結構化的行政機構中的功能不良的團隊。
目前在大城市的貧困區域,社會狀態十分不穩,對更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的需求變得空前的強烈。我希望有更多的同道閱讀這本書,包括社會工作者、社會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實際上任何在從事關懷和關愛工作的人都可以讀。我希望他們可以將幫助、建議和我們提供的選擇整合在一起,推進日常工作。通過提高技巧和能力,他們可以更好地享受工作,樂在其中――當更廣泛人群中的社會問題與日俱增時,這份職業上的成就感變得更有必要。
瑪格麗特·赫克(Margarete Hecker)

書摘/試閱

中文版致謝

相遇使我們的人生更富有意義。
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如果沒有“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的培訓項目,也就不會有這本中文版的系統式治療手冊。
2012年的春天,我作為講師第一次來到中國,在上海與中方同事們共同完成了為期兩年的“系統式家庭治療高級培訓”。這個培訓是有著二十年悠久歷史的“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旗下的項目。這個組織致力於採用德中雙方老師一起工作的模式為中國的醫生和心理學家提供各種不同流派的規範化培訓。2016年春天我和我的妻子英格·裡耶貝爾-弗利斯澤爾(Inge LiebelFryszer)還到北京與中方同事們一道去完成第一期為期兩年的系統式培訓督導班的最後一期課程。我目前也還在做著這項工作。
在中國進行的這個項目,最吸引我並使我欲罷不能的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 就是在培訓班上與中方同事以及學員們的那些相遇。在合作過程中,他們的那種投入、持續的好奇心以及開放性,使我們得以跨越文化的藩籬,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這種共同進步指的不僅僅是專業上的,在個人成長上也亦如此。因為由文化語言上的障礙出現溝通不暢時,往往會耗費更多的精力,需要我們有更多的耐心及寬容――當然,在我們的合作中這種情況是屢見不鮮的。在此我非常感謝為之付出努力的每一個人。
這與在治療中我們和來訪者的相遇是異曲同工的。如今,有研究表明,在心理治療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關係”――這遠遠要大於方法和技術。
在此要感謝和我一起工作的中方老師: 趙旭東、孟馥、唐登華、劉丹、陳向一、盛曉春、陳一心、姚玉紅、林紅、劉軍、陳玨老師等,感謝在此期間翻譯們給予的幫助,感謝培訓班裡的每位學員以及工作坊的所有翻譯劉亮、史靖宇、王繼堃、李雪霓。特別感謝“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最後還要感謝該項目的組織者: 感謝朵瑞絲(Doris Biedermann)和馬佳麗(Margarete HaassWiesegart)一直以來為這個項目堅持不懈的努力,並最終促成了這個譯本的出版。
感謝所有人!
對於中國的讀者,我希望你們能夠從中汲取靈感,並創造性地將其轉換為更適合於中國文化的方法。我們共同努力編撰此書的過程,衡量這一過程是否成功的標準在於: 通過閱讀此書,我們能否更好地幫到來訪者?
安德雷亞斯·弗利斯澤爾(Andreas Fryszer)
法蘭克福
2016.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