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學習場景的革命(簡體書)
滿額折

學習場景的革命(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9.9 元
定  價:NT$ 419 元
優惠價:8736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怎麼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習z高效?

大衛• 索恩伯格是著名的教育學家、未來學家、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前首席科學家,他在《學習場景的革命》中指出:傳統的教室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場景的重新設計至關重要。學校等學習機構不應該只重在傳授知識,而是要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學習空間,幫助終身學習者釋放自己的潛力。

在《學習場景的革命》中,索恩伯格不僅闡述了“營火”“水源”“洞穴”“生活”4大學習場景的重要價值,還介紹了我們該如何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在4大學習場景中不斷切換。同時,索恩伯格還闡述了用技術解鎖教育的基本原則,並詳細描繪了如何更好地利用程序設計、3D印表機、機器人等技術升級4大學習場景,以應對技術革命對教育結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個性化學習與創造性培養的新趨勢,為未來世界做好準備。


作者簡介

大衛· 索恩伯格

著名教育學家,未來學家。

索恩伯格中心的創始人兼全球運營總監。索恩伯格中心旨在幫助人們明智地思考未來,探索技術對學習的影響。

觸摸平板計算機先行者Koala Technologies公司創始人,曾任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誕生地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名人/編輯推薦

● 索恩伯格是索恩伯格中心的創始人兼全球運營總監,曾任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誕生地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在技術解鎖教育方面有很多前沿探索與實踐。

●《學習場景的革命》描述了貼合21世紀時代特徵,且融合了科技和創新教學手段的高效學習空間,滿足當下教育行業發展的新需求,能夠幫助我們發現目前在線教育的問題,找到突破創新困境的方法。

●《學習場景的革命》指出了應對教育結構變革的技術發展新方向,對學習的升級有重要指導意義。這本書有助於教育管理者、相關從業者更好地理解技術在促進教學模式變革中的作用,進而促動教育本質的回歸。

● 繼《學習的升級》之後,《學習場景的革命》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提出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和實用工具,書中還有許多基於實踐的創意。無論你是對重新設計學校感興趣的學校管理者,還是想要更好備課的老師,《學習場景的革命》都可以幫你:提高學生參與度;實現項目制學習;把技術融入課堂;鼓勵學生主導的學習……

●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未來學校》作者朱永新,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鐘祖榮,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信息技術教研組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小學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袁中果,加拿大蔚來教育聯合創始人、教育事業部總監來贇,芥末堆創始人梅初九等強力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讓場景本身具有學習力

普拉卡什·奈爾

菲爾丁·奈爾國際建築公司總裁

作為一名校園建築設計師,我深受大衛·索恩伯格各類著作的影響,所以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讀到其著作時內心所受到的震撼。這種影響力現在依然能在我們菲爾丁·奈爾國際建築公司(Fielding Nair International)許多日趨成熟的設計中得到體現。在整個美國甚至世界各地,每天都能看到大衛的理念以各種創新的方式應用在我們公司所承接的校園建築設計中。

第一次接觸大衛的理念是在我離開“紐約市學校建設項目”(New York City’s School Construction Program)組後不久,當時我辭去了該項目執行總監的職位,正要創辦一家諮詢公司。我在任期中,參與和負責了100 多所新建學校的設計以及500 多所舊學校的現代化改造。當我意識到無論是這些新建的學校還是後來建造的所謂“現代化”學校都沒有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時,我大失所望,不久便決定辭去政府部門的這份工作。進一步思考之後,我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在校園建築中浪費了約100 億美元,去強化一個本質上漏洞百出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將一堆死知識記下來,再答出來,學校和工廠沒有什麼區別,並且所有教學內容的話語權都牢牢掌控在老師手中。在這種模式下,絕大多數的學校在設計上都差不多,公共走廊兩邊全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教室,而走廊上則零星配了幾套便宜的桌椅。且不說這種設計已經延續了近一個世紀之久,單就這一設計本身,就值得我們捫心自問,難道這真的沒問題嗎?然而,深究下去,就需要我們想清楚,什麼才是教育的本質,這樣才能讓我們理性地認識到,以老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然過時,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教育的本質。

認識到採取行動是一回事,而弄清楚究竟採取何種行動或者如何採取行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教育領域先後經歷了一系列改革,但有目共睹的是,這些改革收效甚微。老師依然掌握著絕對控制權,學生也依然將大部分在校時間花在死記硬背上。上學就是為了記住毫無意義的知識以應付考試,學生根本沒有深入理解各個學科的本質,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教育體系已經無可救藥。事實上,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斷得到落實,雖然此類改革的規模不大、範圍較小,但得益於那些不知疲倦的教育改革宣導者,許多喜人的成果正在悄然出現。這些新的教育改革宣導者與前輩們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他們都是務實主義者,他們的改革方式簡單可行、易於上手。大衛·索恩伯格正是此類教育改革宣導者中的翹楚。

大衛早些年就寫了關於將科技帶入校園的著作,並指出此舉將使教育界迎來我們翹首以盼的重大改變。有趣的是,在大衛最早開始出書探討這個話題時,人們還未充分意識到科技能夠給教育帶來的巨大變化。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美國政府將數百億美元投入教育技術之中,但幾乎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舉例來說,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紐約市政府出臺的給市內所有中學每間教室都配上4臺計算機的政策,無異於將數億美元打了水漂。這項措施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政府根本沒有針對老師的相關設施使用的培訓計畫;大量學校的教室裡甚至沒有足夠的插座;當時,學校既沒有內部網絡可供學生在網上互相交流、保存他們的作業,也沒有任何將這些計算機連接到互聯網的計畫;關於如何將科技元素合理地整合到教學大綱之中,政府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計畫。

當然,上述政策無疑是一個失敗的案例,此類措施的無效性有目共睹,因此這不是大衛關注的重點。大衛所關注的是那些順利將科技手段融入課堂的學校和學區,即那些計算機實驗室運轉正常,學生也在日常學習中使用了各種科技手段的學校。在早期著作中,大衛就懇請讀者深入觀察此類學校,本書依然如此。他認為,我們不應考慮要用計算機來做些什麼,而應想想現在擁有了計算機,我們能夠做些什麼。這樣看來,無疑大多數學校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許多學校考慮的是“我們應該用這些科技手段來做些什麼”,並且絕大多數學校找到的答案是,利用這些科技手段來強化現有的教育模式,即以老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

在本書中,大衛指出,如今課堂上使用的科技手段依舊延續了由老師掌握控制權、學生無法自主學習的模式,不論是通過科技手段輔助來完成死記硬背的作業,還是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等新技術代替黑板等舊教具,其本質都沒有發生變化,這種教育模式依舊視老師為一切知識的源泉。

在本書中,大衛簡單敘述了他是如何整理出“4 大學習場景”的。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唯一能肯定的是,沒有什麼能夠長久地保持原狀。大衛卻說,在教育領域,還真有持久不變的事物。有趣的是,這種持續性跟人類的學習方式有關。大衛指出,在原始時代,人類就是在4種獨立的場景中學習的,它們就是“營火”、“水源”、“洞穴”和“生活”。

“營火”代表的是從故事講述者或者專家那裡學習。在這種學習場景中,老師將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則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大衛指出,當代大多數學校普遍都屬於“營火”學習場景,其中,老師通過講課和其他直接教學法來掌控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如果“營火”代表了從專家那裡學習,那麼“水源”則代表了同伴之間互相學習。“水源”因其獨特的性質而擁有一個“營火”學習場景不具備的優點,那就是在這種場景中,學習成果是不可預測的。在“水源”學習場景中,沒有人能夠預知,與一名同伴或者一組同伴之間的對話將向哪個方向發展,但可以肯定的是,小組討論所具有的互動本質將引發許許多多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則是在“營火”學習場景中無法獲得的。不過,如果有故事講述者在“營火”學習場景中為學習者做足鋪墊,學習者將在“水源”學習場景中學得更好。由此可見,如果“營火”和“水源”學習場景能夠相輔相成的話,學習效果將遠遠強於兩者之一。

接下來,大衛講到了“洞穴”學習場景,他將其定義為學習者通過反思和內省的方式進行獨立學習的模式。書中通過兩個例子揭示了“洞穴”學習場景如何激發學習者的創造力。第一個例子是牛頓頓悟的那一刻。牛頓被一個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砸中,從而“發現”萬有引力的時候,正處於全神貫注、獨自思考的狀態。第二個例子是大衛自己發明一種能顯示電流量的特殊電阻裝置時的情景。如今隨處可見的金霸王電池中就使用了這種裝置。

還有一種學習場景就是“生活”。在這個場景中,學習者獲得了將在其他三種學習場景中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的機會。這種學習場景代表了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應用型學習方式。學習的最後一環理應是生活,這就好比學習駕駛,你可以從老司機那裡學習駕駛理論,跟朋友討論如何駕駛,然後獨自一個人思考,但最終你必須實際上路從而判定自己是否學會了駕駛。只有當你切切實實手握方向盤時,其他各種方式的理論學習才有了實際意義,學習的目的才得以展現。

大衛還談了這些學習場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地運用科技,才能最大化地實現科技在學校中的價值。他呼籲教育者平衡學生的各種學習體驗,使學生在4 大學習場景中都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從而減少學生對“營火”學習場景的依賴。這自然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學校的設計,考慮如何才能在校園中平衡這4 大學習場景。平衡學生的各種學習體驗也正是我們一直以來在校園建築設計中所遵循的理念。以大衛·索恩伯格的4 大學習場景為指導所設計的,或經過徹底現代化改造的學校,就升級成了與當代科技化世界同步的學校,它們與工業時代的學校有天壤之別。

當下,我們只需點擊一下,就能輕鬆獲得各種資料和信息,因此大衛呼籲教育工作者將重點放在教育的終極目標上。如今的這個時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讓孩子們接受真正的教育,讓他們“不僅瞭解知識,而且瞭解知識所蘊含的真正意義”。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大衛向讀者展示了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融合了各種學習場景,並且能使所有學校從中受益,那就是“教學全息甲板”。大衛所設計的教學全息甲板是一個模擬環境,學生可以在其中獲得極為豐富的學習體驗,這種體驗僅受限於他們自身的想像力。在教學全息甲板中,學生需要做的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對所學的課題進行深入理解,從而獲得真正的、持久的、有意義的知識。在教學全息甲板中,學生可以流暢地在4 大學習場景中自由切換,因此人們可以很容易明白教學全息甲板是如何將4 大學習場景融為一體、給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體驗的。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總是會選擇最適合當前挑戰的學習場景,從而解決教學全息甲板冒險之旅中的各種複雜問題。

最後,這本書傳達的最有價值的信息也許是,真正的學習是一次冒險,就像人生一樣。只有認識到這一簡單的事實,學校才能突破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創造既生動有趣又嚴謹科學的學習場景。


目次

推薦序 讓場景本身具有學習力

引 言 重新想像學習場景

第一部分 4大學習場景

01 善用學習場景,才能更有效地學習

不是老師不會教,而是教學環境不合理

理想的課堂是什麼樣子

項目制學習,在優質環境中進入心流狀態

02 營火,聽知識權威者講述

營火,聽故事的地方

提供恰到好處的信息

問題的關鍵在於“問題是什麼”

03 水源,在社交中相互學習

水源,對話發生最頻繁的場所

設計水源的難點在於其規模

同齡人之間的交談對學習至關重要

04 洞穴,學會獨自反思和思考

洞穴,反思式學習的場所

留出獨自反思的時間

已建成的洞穴

給出反思的素材和方向

05 生活,將學習帶到實踐中去

生活,在構建中學習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親自動手

提供建構式學習場景

第二部分 技術重塑4大學習場景

06 技術解鎖教育的基本原則

精心設計使用方式,否則技術沒有任何價值

技術會急速更新,不能單從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

與其阻止,不如考慮如何有效利用

因材施教,自攜設備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從滑鼠操控到手勢啟動,人機交互深度改變

總有一些技術為新的教學模式打開大門

07 技術化營火,搭建信息平臺

在線資源翻轉課堂

別把關鍵知識全部攤開

為學生自我探索和學習搭建平臺

問題需要精心設計

創建你的項目視頻

08 技術化水源,每個人都是協作者

用技術延展合作式學習的時間

將老師視為協作者

優質水源不能只是單向交流

技術為共同學習提供更多可能

線下水源,不是所有技術都需要連網

09 技術化洞穴,用程序設計思維建構認知

Logo語言,將技術納入認知構建中

從編寫程式到創建程式

不斷修正是學習的關鍵

學習程序設計思維

10 技術化生活,在深度交互中學習

在生活學習場景中做實際探索

動手學習的重要性

3D印表機,讓自己創作的事物變成實體

讓一切變為互動式

校園中機器人湧現

11 沉浸式學習,沒有觀眾只有參與者

可重置的沉浸式學習空間

融合4大場景的高效學習空間

能夠發展認知框架的遊戲

這裡沒有觀眾,只有參與者

將學生置於焦慮和心流的邊界上

搭建全息甲板


書摘/試閱

重新想像學習場景

1996 年,我出版了《網絡時代的營火》(Campfires in Cyberspace)1 一書。在該書序言中,我寫道:“這又是一本關於教育技術的書,教育技術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將來很可能還會如此。”

如今,當我重新思考這句話時,簡直對自己的錯誤感到震驚,因為那根本就不是一本關於教育技術的書。那本書可以說是關於媒介的,現代計算機、互聯網以及各種功能強大的軟件是媒介的一部分,但那本書實際上是關於人類是如何深入理解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的,不論主題是學校中的各種學科知識、社會中與工作相關的各種理念,還是其他領域的基本知識。在人類建立對世界的理解時,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計算機和其他智能工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種學習場景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無論是教室還是辦公場所,物理環境佈局和所使用的工具都同樣重要。

自從接觸到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的理念之後,我深受其影響。在《網絡時代的營火》中,我之所以會將重點放在媒介上,也正是緣於此。馬歇爾·麥克盧漢的理念引發並且扭曲了許多人的想法,在我看來,這種扭曲是正向的。他的觀點一如既往地切中要害,而且本書中的一些觀念也依然得益於他所給出的思考角度。

1996 年以來,技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我也得以沉下心來,仔細思考《網絡時代的營火》一書中所提出的各種觀點。最後,我認識到,是時候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主題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之前那本書中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而是說,之前我未曾充分意識到技術所蘊藏的巨大潛能,這也是促使我再寫一本書的原因。這本書並不是在炒冷飯,而是詳細闡述了我多年的個人經歷以及與他人深入探討後所形成的一些核心觀念。

《網絡時代的營火》一書最早的想法形成於我在20 世紀90 年代初期所參加的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召開的一次會議。會議開始幾周前,我收到參會邀請函時,便知道這場會議絕不能錯過。會議的演講嘉賓都是擁有不同背景、來自不同領域的“業界大咖”,這些大咖都因其遠見卓識而成為其所在行業的領軍人物。說實話,哪怕只有他們之中的一位做演講,我也絕對會前去參加。大會當天,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大廳座無虛席,500 多人齊聚在此,參加這場有史以來最精彩的各路專家最多的會議。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斯裡蘭卡,未能親臨現場,於是通過視頻連線進行了演講。布魯斯·斯特林 (Bruce Sterling)和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這兩位科幻小說作家也都從各自的思考角度,就學習和教育的未來發表了演講。其他演講嘉賓的身份跨度極大,下至青澀的在校學生,上至老辣的參議員。另外,不僅演講嘉賓屬於業界大咖,而且聽眾也毫不遜色。聽眾席上囊括了眾多企業高管、世界一流的教育工作者、白宮工作人員,以及美國勞工部、教育部和商務部的工作人員。可以說,這是一次高強度的學習體驗。

這也恰恰解釋了為什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如此有趣。

大約在演講連續進行了兩小時之後,一些人起身離開聽眾席,去洗手間。有趣的是,在他們返回時,許多人都沒有急著返回座位,而是留在廳外與其他人討論他們剛剛聽到的演講內容。似乎對他們而言,此時此刻與同事們交談才是當務之急,其重要性甚至高過聆聽世界科技界的領軍人物的演講,也超過此類演講可能會給自己的學習帶來的重大影響。演講嘉賓紛紛登臺,從會議開始直到午餐時間都未曾中斷。對一些人而言,如果不與別人好好交流討論一番,如此豐富的信息根本無法消化。

與會當晚,我獨自梳理了白天的所見所聞,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所思所感。在回程的飛機上,我意識到,此次會議讓我見證了三種學習場景:“營火”、“水源”和“洞穴”。“營火”是專家演講的地方,“水源”是與同伴深入探討的地方,而“洞穴”則是獨自安靜反思的地方。回到家沒幾天,我和好朋友普拉薩德·凱帕(Prasad Kaipa)共進午餐時,便向他提出了關於“營火、水源、洞穴”的想法。他指出,我還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場景:生活,即我們將所學到的一切投入實際應用的地方。

是否有可能,人類有史以來一直都在這4 大場景中學習,並且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不斷切換呢?其他文化中的學習場景是否也與此一致?科技在強化這些學習場景上能夠發揮什麼作用?學習場景的具體物理空間佈局將如何影響學習效果?當我奮筆疾書時、發表演講時或舉辦相關主題的研討會時,這些疑問都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如今回想起來,我本可以早些提出這些想法。20 世紀70 年代,我在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工作,當時我負責計算機使用者接口的研發,而我的研究正是在這幾個場景中不斷交替進行的。當時,聽各種正式演講使我的思維不斷開闊,這就是從“營火學習場景”中受益。我的工作還包含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涉及與同伴們的探討和合作,這就是花時間在“水源學習場景”中。當我需要重點處理某項特別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我常常會把自己鎖在辦公室裡,或者去園區外某個安靜的地方,沉下心來獨自思考解決方法,這些地方正是我的“洞穴學習場景”。最後,如果構建出一個原型,我會將其投入試用之中,這就是我在“生活學習場景”中的體現。

當然,在一開始,我使用的“×× 學習場景”一詞很大程度上是取其比喻意義,因為在學習時,我們總會利用到各種不同的場景,即便這些場景是由大腦構建出來的。換句話說,這4 大學習場景的概念可能比我們預想的更大。經過進一步觀察和思考,我發現傳統學校往往是以營火學習場景為中心,這讓我自然而然地將學習場景(營火)和物理空間(教室)聯繫起來,在教室中,這種學習模式占了絕對主導的地位。

令我欣慰的是,幾年以後,我的想法影響了一些校園建築設計師,他們在承接的學校設計中,深入思考了如何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利用4 大學習場景。在這方面,菲爾丁·奈爾國際建築公司就做得非常棒,該公司的合夥人普拉卡什·奈爾甚至寫了一本關於該主題的書《未來學校設計語言》(The Language of School Design)2。在該書中他指出,傳統學校和監獄差不多,教室形同一間間牢房,鈴聲一響,學生就去往該去的教室。他們公司的設計則打破了這種陳舊的教育模式,令人眼前一亮!

以上提到的部分問題正是我第一本書的主題,自那本書出版後,我又發現了其他一些問題。這些年間,我的許多工作成果或多或少受到了這些想法的影響和塑造,而你手中的這本書正是當前我就相關主題所持的一些拙見。

我想稍微強調一下,本書中的理念和想法其實適用於許多地方,不論是工作場合還是學校。它們還同樣適用於各種學習方式,不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最後,我想說,“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