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全3冊):先秦卷‧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宋元明清卷(修訂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68 元
定  價:NT$ 1608 元
優惠價:87139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中國古代社會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即“行政權力支配社會”(馬克思語)。
劉澤華先生把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特點提煉為“王權支配社會”這一核心觀點。這種王權是基於社會經濟又超乎社會經濟的一種特殊存在……這種靠武力為基礎形成的王權統治的社會,就總體而言,不是經濟力量決定著權力分配,而是權力分配決定著社會經濟分配,社會經濟關係的主體是權力分配的產物;在社會結構諸多因素中,王權體系同時又是一種社會結構,並在社會的諸種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
這種現實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權力看得高於一切,看成一切的歸宿。因此,在意識形態中,政治思想佔有特別的地位,以至成為了整個思想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哲學的、經濟的、教育的、倫理的等等思想,不僅離不開政治,而且通過不同的道路最後幾乎都歸結為政治。
本套書“先秦卷”闡述並分析了先秦時期王權專制論的基本特徵,“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和“隋唐宋元明清卷”則從不同視角揭示了王權專制論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不斷發展、完善、深化的過程。由書可知,君主專制主義貫穿中國政治思想史始終,是傳統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基本主題之一。

作者簡介

劉澤華

我國現代著名史學家、中國思想史研究名家、南開大學榮譽教授,所提出的“王權主義說”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大影響。以他為核心的“劉澤華學派”是繼“侯外廬學派”之後形成發展起來的又一個有著鮮明學術個性的史學流派,是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的重鎮。

名人/編輯推薦

歷史研究“南開學派”立派之作!中國政治思想史經典!破王權制度易,破王權思想難!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行政權力大於經濟及其他一切要素,是支配社會全域的力量?這觀點符合唯物史觀麼?
先秦諸子思想百花齊放的同時,有著怎樣隱伏在後的一致邏輯?
李世民善於納諫的開明政治背後蘊藏著怎樣的統治邏輯?
賢君政治是可能的麼?君臣關係、官民關係的本質是什麼?
為何王權制度在中國古代數千年輪回不滅?
王權制度以怎樣的形式侵入人民思想深處改造每個人的觀念?
打破了王權制度,就等於打破了王權統治思維?
……
一把打開中國數千年古代政治思想發展脈絡的鑰匙,一套歷久彌新洞察國人靈魂深處王權毒素的理論。

本套書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經典之作、“劉澤華學派”立派之基,初版於1996年,在知識界、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2019年,值劉澤華先生逝世一年之際,為緬懷先生、重推經典,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劃重版該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修訂版)》經近一年修訂,由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葛荃教授、歷史學院孫曉春教授聯合校訂,新增中國人民大學孟憲實教授代序一篇,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陳寒鳴教授《劉澤華先生生平學行》一篇,以及葛荃教授跋文一篇,總計約4萬字,以導讀“王權主義”思想精髓,紀念劉澤華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套書剔除近代以來西方話語體系和分析工具壟斷,以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內部固有概念體系重寫思想史,梳理了中國古代“王權支配”社會形成、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既為客觀述史,也是在以中國古代獨有的話語體系重新理解歷史。
劉澤華先生試圖解決為什麼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主義、臣民意識、崇聖觀念,幾千年裡沒能發展為民主主義、公民意識和自由觀念這一歷史重大議題。該書給讀者提供了一個與西方話語體系不同的新的思想工具,借助這個工具,我們可以向內自省,向外洞察,獲得對中國政治思想傳統在社會歷史各時期深遠影響的新的理解。

《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第四章百家爭鳴與政治理性的發展(節選)

如果我們把歷史的扉頁翻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至戰國時代,一種極為奇偉的景象便會展現在面前:思想理論界猶如峰巒競相爭高,隨著一個大師的出現,一種思想便被推向高峰。這個時代究竟有多少思想家?據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的書目看,諸子之作約近百種。用“百家”形容諸說林立,早在戰國已經流行。《莊子·秋水》說公孫龍“困百家之知”,荀子稱諸子為“百家之說”;至西漢,司馬遷稱諸子為“百家之術”。此後遂成習慣,一提到諸子百家,人們自然就想到戰國的學海。

……

流派之爭和派內之爭,把無數問題提到了思想家的面前,迫使他們把思維的觸角伸到各個領域,上論天,下論地,中論萬物、人事,縱論古今。因此,他們的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以《荀子》為例,全書不過十餘萬字,但涉及的問題卻相當廣泛:討論哲學的有《天論》《解蔽》《正名》《性惡》《非相》等篇;討論政治學的有《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強國》《禮論》《樂論》等篇;討論經濟的有《富國》等篇;討論教育的有《勸學》《修身》《不苟》等篇;討論軍事的有《議兵》等篇。另外,全書討論了倫理道德,有些篇還論及了自然科學、史學諸問題。荀子為了論戰,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寫作的。每篇有一個主旨,篇名與內容一致。從某種意義上說,荀子是中國古代劃分社會學問為不同學科的開創人之一。

百家爭鳴促進了人們的認識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的重點進軍,每個人掌握知識的百科性又促進了對事物的綜合考察與深入分析。百家與百科相激,於是對每個問題都能少者數種,多者十餘種,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

這個思想庫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和智慧結晶,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偉大創造。諸子百家的存在與爭鳴,是中華民族文化成熟的標誌。在以後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各式各樣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從戰國諸子中找到原型或雛形。直到今天,社會科學中的許多問題,或多或少地還可以從諸子中找到相應的命題或思想源頭。

為什麼這個時期出現了那麼多的思想家?這首先需要從那個時代說起。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大變動時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變化打破了傳統的生活和觀念。過去的一切該怎麼看?需要人們回答。現實該怎樣生活?需要人們創造。歷史的車輪要向哪裡轉動?需要人們預測。數不清的問題一齊擺在了人們面前。一句話,社會歷史需要重新認識! 百家爭鳴便是歷史變動在認識上的表現。

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政治變革與互相競爭需要理論指導。當時每個諸侯國都面臨著如何妥善解決內政與外交這兩大課題,都面對著生死存亡的抉擇。在復雜的形勢面前,任何僵化的傳統,如門第、名分等都無濟於事,唯一有效的東西便是合乎時宜的謀略和政策。在尖銳的鬥爭中,實力無疑是基礎,然而沒有合宜的謀略,優勢就可能轉為劣勢。鬥爭不僅是物質力的較量,同時也是智力的較量。物質力可以由少數人壟斷或控制,智力卻是無法壟斷的。君主們擁有物力,卻不一定具備智力。在相對穩定的形勢下,當權者可以把知識置於可有可無的地位。但在多元的、動蕩的、競爭的時代,拋掉知識才智就意味著毀掉自己。當時許多統治階層人物對人才智謀的作用看得很清楚。一次,齊威王與梁惠王會晤。梁惠王問齊威王:有明珠嗎?齊威王說,沒有。梁惠王詫異地說,我的國小,還有十顆光照數十丈的明珠,齊國那麼大怎麼能沒有呢?齊威王說,我的明珠與你的不一樣,我以人才為明珠。由此可見人才在當時的地位和作用。各國爭著招攬人才,有的下令求賢,有的重金收買。百家的興起正是適應了智力競爭。他們中的多數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幹世主”。

形成百家爭鳴的再一個原因是,當時政治空隙比較多,知識分子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自由馳騁。這並不是說當時有什麼開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諸侯國林立,便於知識分子在各國間迂迴,便於自由討論問題。

思想自由,百家爭鳴,認識深化,三者之間既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關係,又是遞進關係。有思想自由而有百家爭鳴,有百家爭鳴而有認識深化。認識深化程度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

……

認識發展的動力之一,是不同觀點與見解之間的相激,即挑戰和應戰。認識領域不存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局面。認識的天性之一就是“犯他性”。犯他而後才能有新見。犯他不可避免地要有“破”。“破”與“立”是一個相反而相成的過程。先秦諸子之間既有公開的對陣、指斥、無限上綱,又有娓娓細語的辯析。有的針對整個學派,有的則僅針對個別論點。在爭鳴中並不都是壁壘分明,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人廢言者有之,棄取並行者亦有之;有的學派意識很強,有的則全然把學派拋到一邊。總之,在爭鳴中沒有裁判員,自己就是認識的上帝。戰國諸子相激到什麼程度,可以從如下兩方面考察:

第一,沒有任何一個論題是神聖不可批判的。先秦諸子究竟提出了多少論題,誰也沒有做過統計,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不管哪種理論都沒有獲得人人共尊的地位。任何理論都是可以討論的;信仰者有之,但卻不是必須的和規定的。儒家對仁和禮儘管有不同的解釋,但都又把它們作為自己的旗幟。可是在道家看來,仁與禮卻是造成人世禍害的根源。《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仁、禮與“道”是對立的,是破壞“道”的惡果。《莊子》認為仁禮這類東西不屬於人的自然本性,是那些好事的聖人(非道家所稱的聖人)製造出來的。“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莊子·馬蹄》)仁禮之興造成了一系列的惡果,它既是人的桎梏,又引起了人的互相猜忌;既可憐,又可悲,更可惡,以至作者發出這樣的譴責:“虎狼,仁也。”(《莊子·天運》)“夫兼愛不亦迂乎? 無私焉,乃私也。”(《莊子·天道》)法家中的某些人是有限地主張仁、禮的,不過也有人,如《商君書》的某些作者把仁、禮比作蝨子、蠹蟲,主張加以滅絕。總之,在戰國,找不到任何一種理論是不可以再認識,不可以再討論和不可以批判的。

第二,沒有不受到批判的權威。在爭鳴中形成了流派,也出現了權威。孔子之於儒家、老子之於道家、墨子之於墨家、李悝之於法家,幾乎均處於權威的地位,孔子與老子甚至還有點神味。孔子就自稱:“天生德於予。”子貢稱頌孔子:“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論語·子張》)他認為孔子如日月,誰要說孔子的不足,只表明自不量力。又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論語·子張》)“自生民以來,未有(及)夫子也。”(《孟子·公孫醜上》 )然而,由於當時許多派別存在,這些人完全是可以討論和批評的對象。一個看門人批評孔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式的理想主義者。這還是客氣的,《莊子·盜跖》的作者把孔子視為“偽聖人”,對孔子進行了全盤否定和批判。孟子除對楊朱和墨子的理論進行批判外,還斥之為“禽獸”理論家。

諸子互相激烈的爭論把認識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在理論上互相批駁、點名道姓,爭鳴的深入,促進了認識的深化。爭鳴中也出現“偏激”現象,什麼是偏激?很難為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偏激”是與“中正”相對而言。在對社會的認識中,既找不到一個統一的“中正”,也就無法判斷何為“偏激”。大致說來,把一種理論觀點推向極端的做法可算之為“偏激”。“偏激”是爭論中不可避免的產物,也是為了徹底闡述某種理論難免出現的現象。另外,論戰雙方批判對方時,常常攻其一點, 不及其餘,經過對方之手,也會把某種論點推向極端。還有,在同一學派內部,為了爭正統,也常常把不同於自己的觀點視為異端,異端也多半與偏激現像有一定的關係。

……

時人分辨正統與偏激,其目的在於取消偏激。筆者在這裡談偏激不是簡單地要提倡偏激,而是要談談偏激在深化認識中的意義。

認識最好沿著直線深化,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也從來不存在這種認識。人類的認識從來都是在曲折和多樣化中向前推進。從認識過程看,偏激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深化認識所不可缺的形式。因為只有偏激才能把一種思想和理論以極端的形式徹底地表現出來。偏激是衝破認識上平穩局面的一種做法。偏激本身或許有缺,但它又是人們選擇中正認識的坐標之一。沒有這種坐標,也就顯示不出中正的意義。中正與偏激是互為參照物的。偏激並不只是一種情感,它可以是一種深化的理論,正像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所言:“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也就是說,它是有一定根據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為了批駁這種有一定根據和道理的偏激之論,那就應提出更多的根據和道理,所以偏激之論成為認識發展的動力之一。

區分中正和偏激,如果是為了進行選擇,是完全必要的,對認識也是有益的;如果區分的目的是想取消偏激之論,如我們的先人那樣,其後果並不會太好。秦漢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設法把某一學說定為一尊,其結果不僅桎梏了思想,也使自己失去了選擇和應變能力。

如果戰國百家爭鳴沒有偏激之論,那麼爭鳴也不可能那樣深化,也不可能那樣多姿,具有聰明才智的士也不可能獲得迅猛發展。

 

目次

(先秦卷)
第一章 商代神佑王權的政治觀念
第二章 西周敬天保民與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周公的“革命”思想
第二節 “天子”與專制主義觀念
第三節 《呂刑》以刑理亂與用刑理論
第四節 西周後期政治調整思想
第三章 春秋時期由重神向重人轉變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春秋時期政治思想概論
第二節 幾個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洪範》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百家爭鳴與政治理性的發展
第五章 儒家以倫理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儒家概述
第二節 孔子以禮仁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中庸》《大學》的修齊治平思想
第四節 孟子的仁政思想
第五節 荀子的禮治思想
第六節 《易傳》的應變政治思想
第七節 《周禮》中的國家體制思想
第六章 法家以法、勢、術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法家概述
第二節 李悝的變法和法治思想
第三節 慎到的勢、法、術思想
第四節 申不害的術治思想
第五節 《商君書》的耕戰和法治思想
第六節 韓非君主絕對專制主義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道家以法自然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道家概述
第二節 《老子》的無為政治思想
第三節 楊朱貴己及其童子牧羊式的政治主張
第四節 《莊子》的自然主義政治思想
第五節 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黃老政治思想
第八章 墨子的兼愛論與尚同的二元政治論
第九章 名家正名實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名家概述
第二節 《鄧析子》的“刑名”無為思想
第三節 《尹文子》的刑名法術思想
第四節 惠施的去尊思想
第五節 公孫龍以“離”為本的名實觀
第十章 陰陽家以天人配合為特徵的程式化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管子》中各派政治思想的融合
第一節 《管子》與各派的融合性
第二節 法家派兼收道、儒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道家派兼收法、儒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陰陽家的務時寄政與以水治國論
第五節 “輕重”篇的國家壟斷商業以治國的理論
第十二章 《呂氏春秋》兼收並蓄的政治思想
第十三章 諸子政治文化總論

(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第一章 秦始皇的帝王專制思想
第一節 皇帝至上理論的高度發展
第二節 皇帝極欲與重罰主義
第三節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第二章 漢初思想家對漢帝國的政治設計
第一節 陸賈的通變政治思想:仁義與無為的結合
第二節 賈誼的崇仁尚禮和以民為本的治安論
第三節 《禮記》的以禮、樂治國論
第四節 晁錯的尚法與重農戰思想
第五節 《淮南子》的無為政治思想
第三章 漢帝國的政治“大一統”與獨尊儒術
第一節 《春秋‧公羊傳》的“大一統”政治思想
第二節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論
第三節 獨尊儒術與漢家制度
第四節 《鹽鐵論》中的王霸之爭
第四章 儒家政治觀念的經典化與社會意識化
第一節 《五經》崇拜與神聖化
第二節 漢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
第三節 忠、孝觀念的社會意識化
第四節 經學思維方式與儒學之分化
第五章 君權的合法性理論與君權調節論
第一節 君權合法性與天、聖、道、王的相通和相輔
第二節 君主稱謂與帝王權威的壟斷性
第三節 道義制約君主論
第四節 罪己詔中的政治調節觀念
第六章 西漢後期的政治調整思潮與王莽的復古改制思想
第一節 西漢後期的政治調整思潮
第二節 更命思潮
第三節 王莽的復古改制政治思想
第七章 東漢前期讖緯化的經學政治觀與懷疑論
第一節 東漢初期劉秀集團的“柔道”與集權思想
第二節 漢代緯書中神、自然、人一體化的政治觀念
第三節 《白虎通義》神化王權與三綱五常的“國憲化”
第四節 王充對漢代經學統治思想的懷疑與批判
第八章 東漢後期的名教與政治反國思潮
第一節 東漢名教思潮
第二節 東漢末年黨錮與清議思潮
第三節 東漢末年的政治批評與反思思潮
第九章 早期道教和《太平經》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早期道教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 《太平經》的善惡觀和太平理想
第十章 漢末魏晉時期的名法與名理思潮及玄學政治思想
第一節 漢魏之際的名法思潮
第二節 東漢末期的名理思潮
第三節 玄學中的名教與自然之爭與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思想的多元發展
第一節 兩晉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承傳與發展
第二節 北魏統治集團治國思想的儒學化
第三節 佛教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道教的政治思想

(隋唐元明清卷)
第一章 隋唐諸帝成熟且完備的君道論
第一節 隋唐諸帝的自我政治意識與君道
第二節 民本論:君權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第三節 君臣一體論:馭群臣與馭天下
第四節 法制論:人治與法治
第五節 納諫論:兼聽與獨斷
第二章 隋唐時期佛教和道教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佛、道、儒三教的爭衡與兼攝
第二節 道教神化王權和宗法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佛教的中國化與政治文化
第三章 隋唐儒學的復興及其政治哲學的新變化
第一節 孔穎達的道論與治道
第二節 《中說》興王道、正禮樂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柳宗元的大中之道及國家政體論
第四節 韓愈的道統論與尊君思想
第五節 李翱的複性說和儒家道德的絕對化
第四章 唐末、五代反思君主政治、憧憬均平理想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農民戰爭的武器批判與均平意識的凸顯
第二節 皮日休對專制帝王的批判與仁政論
第三節 《無能子》否定聖人、君王和綱常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羅隱對暴君的批判與明君論
第五節 譚峭的君盜論與均食、尚儉論
第五章 北宋時期改革政治、強化王權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宋初諸帝改革體制、強化集權的政治方略
第二節 改革思潮的興起和“慶曆新政
第三節 李覯通變救弊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司馬光“急於求人,緩于立法”的政治思想
第五節 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和“熙豐新法”
第六章 宋代理學的政治哲學、政治價值和政策思想
第一節 宋代理學思潮及其主要流派
第二節 理(道)論:宗法君主制度社會規範的絕對化
第三節 人性論:“存天理,滅人欲”
第四節 中和論:禮仁政治的方法論
第五節 道統論:政治思想與匡時濟世
第七章 南宋的事功思潮和鄧牧的異端思想
第一節 陳亮“倡事功”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 葉適“以利和義”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鄧牧抨擊君主制度的異端思想
第八章 遼、西夏、金的統治思想
第一節 兼容並包、因俗而治、逐漸漢化的統治方略
第二節 承天后及遼聖宗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金世宗的吏治思想
第九章 元代“用夏變夷”思潮與理學的官學化
第一節 早期漢蒙文化關係與耶律楚材的治國主張
第二節 以郝經為代表的“用夏變夷”思潮與禮治思想
第三節 理學的官學化
第十章 明代統治者強化集權、專制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朱元璋維護絕對君權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 朱棣崇道統、尊理學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丘濬的“帝王之學”
第四節 張居正“尊主庇民”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王陽明心學及其後學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王陽明心學與“破心中賊”
第二節 王艮、何心隱世俗化的儒學政治思想
第三節 李贄追求平等、張揚個性的政治思想
第十二章 東林黨人關切時弊的政治思想與忠君政治心態
第一節 維護君權的理想選擇和現實中的衝突
第二節 道德救世
第三節 懲治貪官汙吏
第四節 君子小人辨
第五節 東林黨人的政治心態
第十三章 清初封建士大夫群體的自我批判思潮
第一節 黃宗羲對秦漢以來政治體制的批判
第二節 顧炎武改革君主集權政體的設想
第三節 王夫之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反芻和重構
第四節 呂留良對“天下一統於君”的抨擊
第五節 唐甄抨擊暴君、調整王權的思想
第十四章 清代前期諸帝維護絕對君權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絕對君主專制的政治理論
第二節 突出“臣節”的政治價值觀
第三節 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則
第四節 “大一統”論與“正統論”
第十五章 龔自珍與古典政治思維的終結
第一節 19世紀前期的社會思潮
第二節 龔自珍“自改革”、救衰世的政治思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9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