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擁抱受傷的自己:治癒心理創傷之旅(簡體書)
滿額折

擁抱受傷的自己:治癒心理創傷之旅(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5 元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8739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太多的人都因覺得治癒心理創傷實在太難或太嚇人了,從而總是半途而廢,放棄治療,導致內心的傷口反復發作,難以愈合。
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和創傷幸存者,作者施梅爾澤博士希望通過本書告訴我們,從創傷中恢復永遠不會太遲,無論是虐待關係造成的痛苦,還是戰爭或災難造成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只要我們在邁向康復與完整的過程中,按照書中提供的以下醫治創傷的五個階段循環反復地去做,總有重見光明的那一天。

準備階段——加強你所有的資源,無論是內在的還是外部的,並與治療師建立信任的治療關係。
解離階段——努力拆除那些你習慣使用的保護措施,以及你用以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舊故事。
識別階段——將解離階段得到的每一個碎片用語言表達出來。
整合階段——將所有的碎片編織到一起,創造屬於你自己的完整的生命故事,使自己變得完整而統一。
鞏固階段——加強你所實現的康復,進而使其成為你個人歷史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格雷琴·L.施梅爾澤,博士,執業心理學家,哈佛醫學院研究員。她是一個創傷幸存者,也在創傷、整合和行為矯正的復雜問題上從業了近30年,服務範圍遍及個人、團體、大型組織機構和國家各個層面。她是在線雜志《旅程指南》的創始人和編輯,這本雜志致力於治療重復性創傷。

名人/編輯推薦

如果你遭遇過童年虐待、性侵犯、校園霸凌或家庭暴力,或者經歷過地震、瘟疫或戰亂等災難,使你久久不能釋懷……
如果你在經歷了創傷後,身體和神經系統變得高度敏感,一丁點與創傷有關的刺激都能使你無比驚恐;
如果你的創傷每天都在頭腦中“回放”,使你的傷口永遠無法愈合……
如果你為了在創傷中求生,強行把與創傷有關的一切“打包”封印,將其與自我割裂,從而使你無法擁有完整、連貫的生命故事……
如果你為了在創傷中求生,建立起了厚厚的圍墻,把自己封閉其中,從而在保護自己免受暴風雨傷害的同時,也阻擋了空氣和陽光……
如果你用盡了各種方式,還是無法從創傷中走出……
…………
每一位遭受過創傷的個體對上述問題都無法釋懷,創傷帶來的無助和絕望使他們無法鼓起勇氣直面創傷,再加上不了解創傷的真相,在與創傷的戰斗中也總是“且戰且退”,從而使創傷的治癒遙遙無期,自己也看不到希望。
盡管心理創傷也許無法完全治癒,但這本書能在你的醫治旅程中助你一臂之力,讓你了解你所經歷的創傷對你的影響、你是如何保護自己的,你在成長中錯過了什麼,以及為什麼你依舊生活得好像創傷如影隨形,還會襲擊你一樣,並教會你去主動尋求幫助,在被幫助的關係裡感受到安全和被賦能,學會擁抱受傷的自己。

目次

第一部分 旅程指南
003 第1 章 認識創傷
009 第2 章 英雄之旅
012 第3 章 旅程指南
019 第4 章 完整的創傷故事
025 第5 章 重復性創傷醫治周期的五個階段
032 第6 章 創傷治療
034 第7 章 如何獲得幫助
039 第8 章 如何使用這本書
第二部分 準備階段
043 第9 章 準備
047 第10 章 大本營
055 第11 章 自我覺察
060 第12 章 信任和繩索
065 第13 章 資源:我們需要以及我們攜帶的東西
075 第14 章 安全感
079 第15 章 準備階段一些有用的練習
第三部分 解離階段
089 第16 章 解離
095 第17 章 認識依戀
108 第18 章 學習依靠
113 第19 章 收納盒:管理解離階段的情緒
119 第20 章 解除防御
123 第21 章 籠子,重現,飛翔
129 第22 章 解離階段一些有用的練習
第四部分 識別階段
135 第23 章 識別
143 第24 章 記憶
153 第25 章 找到你的路
158 第26 章 識別階段一些有用的練習
第五部分 整合階段
169 第27 章 整合
176 第28 章 哀傷
181 第29 章 新的起點
186 第30 章 擁抱所有
191 第31 章 同一性
195 第32 章 整合階段一些有益的練習
第六部分 鞏固階段
201 第33 章 鞏固
205 第34 章 安好
208 第35 章 再次穿越創傷醫治周期
215 第36 章 鞏固階段一些有用的練習
218 第37 章 結語

書摘/試閱

前 言


親愛的讀者,當我提筆寫這篇前言時,我有很多話想要對你說,我急切地想讓你知道從創傷中康復是大有希望的。我也想要你明白,你是如何受傷、如何從創傷中生存下來的,以及生存的艱難與掙扎是如何影響你的。我想要你知道,為了生存和自我保護,你曾經所做的一切是如何拯救了你的生命,而如今卻又如何剝奪了你本該擁有的美好生活。我想讓你看到,它們是如何剝奪了你生活,使你不能按照喜歡的方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它們又如何剝奪了你和你愛的人以及愛你的人之間的良性關係;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它剝奪了你與自我的關係,使你失去了對自己的慈悲、寬容和溫柔。我之所以想要你明白這些,是因為明白創傷是如何影響你的,可以幫助你明白承受醫治創傷過程中的艱難是值得的。

我想要你知道,無論你花了多長時間才挺到今天,治癒都是大有希望的。無論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醫治,它都是有希望的。我知道你們很多人會認為“這不可能”,我也知道你們很多人在潛意識裡都認為已經太遲了,但事實上從未有“太遲”一說。無論你是白發蒼蒼還是風華正茂,治癒都是有可能的。我們的大腦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且也會隨著生命的延續而不斷成長;大腦的成長使我們更具生存能力,同樣的可塑性也給我們的治癒帶來了曙光。但這會花上一些功夫,也需要其他人的幫助,更需要自我練習和堅持不懈。這一過程也可能也會給你帶來眼淚、悲傷、憤怒和沮喪,但治癒總是會讓我們充滿希望。

我想讓你明白,創傷是如何影響你的,它是如何影響你的大腦和身體的。我也想讓你明白,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為了讓我們能夠度過創傷期而擁有的求生本能。我想讓你明白創傷的機制,因為明白這些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並因此知道在醫治的過程中,應該持有什麼樣的期待。我想要你明白,創傷是如何運作的,這樣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你的態度就不會那麼刻薄,也不會那麼武斷;相反,你會告訴自己:“當然,這就是我所做的”,並理直氣壯地說:“難道我還有別的選擇嗎?”理解了這一切是如何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之後,你就會擁有一個堅實的平臺,從中成長、飛躍和嘗試新事物。

我想要你明白,你內心深處的那些困惑與混亂都是正常的。你並不是瘋了,那些也只是在你與創傷做斗爭的時候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的感覺是良好的,也不意味著你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對你來說是最好的,或者會支持你的人際關係。它僅僅意味著,在創傷求生的情境之下,你的內心感受以及你的行為表現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我想讓你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創傷都是相同的。如果你試著在網上搜索一些相關的信息,那你會發現,它們看起來似乎類似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搜索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那你會看到很多癥狀清單及相應的成套的建議,但這些癥狀清單及建議各不相同。這與身體受傷也不完全相同是一個道理。就像被車撞了不可能只有一個標準化的治療方案可選一樣,相反,這完全取決於被撞到了什麼部位――是撞斷了胳膊或腿?還是造成了頭部外傷,抑或是顱內出血?心理創傷也是如此。從廣義上講,創傷是指某個東西被徹底粉碎或破壞,但具體是什麼被粉碎或破壞了是因人而異的。

我特別想要你明白,我所說的重復創傷是指那種發生不止一次的創傷。一次性的創傷,比如車禍,與重復發生的創傷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如果你遭遇了一場車禍,那任何一次創傷都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反應。當創傷性事件發生之後,人們通常會由於生物學本能被激發而做出反應――大量的腎上腺素被釋放,使你做好準備去戰斗、去行動,並且會加深你對這一事件的記憶,使你更清楚地記住它,以保護自己在未來免受它的傷害。

如果多年來你每天都遭遇車禍,又會如何呢?這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很多年中每天都經歷車禍,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這就是當創傷不斷重復時實際發生的事情,就像那些生活在戰亂、兒童虐待、性虐待、家庭暴力或幫派暴力中的人所經歷的一樣。當創傷重復發生時,我們會生成另一套不同的反應。我們人類的生理機能是追求效率的,創傷性事件會耗費我們大量的精力。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會告訴我們,我們負擔不起那麼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所以當創傷重復發生時,我們不再荷槍實彈、警惕防備,相反開始變得麻木起來。這就好比當你家中的煙霧警報器第一次響時,你會去留意一下;但如果它每天都響,你就會拔掉插頭或者摳出電池,這樣你就不會再受它折磨了。對於創傷來說,變得麻木就等同於把煙霧報警器上的電池摳出來,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繼續下去,士兵們才能繼續戰斗,在戰區的幸存者才能繼續生活,被虐待的孩子才能繼續上學。它既能保護你免於看清每一個新的暴力行為,也能保護你免受那些極端情緒的困擾,而這些情緒可能會影響你的記憶、健康和安全。此外,變得麻木也等同於當你的身體重復受到創傷時,它會自動啟動應激反應系統――蹲下,以便你節約能量、養精蓄銳。

所以重復創傷並不僅僅是指在你身上發生了什麼,它也涉及你是如何生存下來的,以及你在這些年當中是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的。事實上,我們所說的重復創傷是由創傷的三個方面結合而成的,為了弄清楚為什麼治癒創傷是如此困難,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重復創傷的第一個方面是“曾經發生了什麼”――你能夠記得的驚恐和無助的經歷;第二個方面是“幫助你生存下來的是什麼”,為了從創傷中生存下來,你創造了一些保護措施,如關閉自己、啟動“戰斗-逃跑”模式;第三個方面是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由於在創傷中求生的緣故,你錯失了一些成長和發展的機會,以及一些本可以獲得的幫助;你也錯失了學習對話交流方式,以及日常生活技巧的機會。為了從創傷中恢復,你需要同時處理和修復這三個方面。
我也想要你知道,沒有人能獨自治癒創傷。你需要尋求幫助才能痊愈。這本書可以讓你了解你所經歷的創傷對你的影響、你是如何保護自己的,以及你在成長中錯過了什麼。這本書也能夠讓你理解那些曾經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對你的影響,以及為什麼你依舊生活得好像創傷還會襲擊你,或者它似乎還在繼續發生一樣。但這並不是一本自助類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去理解創傷並尋求幫助的書,是一本指導你應該對創傷治療期待什麼的書。這本書要求你去主動尋求幫助,但它也提供了你所需要的信息,使你能夠在被幫助的關係裡感受到安全和被賦能。

理解創傷並不足以治癒它。從創傷中恢復需要你依靠治療關係來減輕你的負重,以便受傷的部位能夠痊愈。如果你摔斷了腿,但沒有使用拐杖來減輕腿部的承重,那你就不能很好地愈合傷口。創傷治療也是如此。有些人會選擇一位治療師,這個人可能是一位精神病專家,也可能是一位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咨詢師或一名牧師;還有的人可能會選擇某種形式的團體治療。但是我必須開誠布公地提前告訴你,為了治癒創傷,你必須獲得幫助。我知道你會去試圖尋找這個論點的漏洞――試圖找到一種能夠使你獨立自主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但是在這一點上,你需要完全信任我。如果真的存在什麼獨自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想必我早就找到了,沒有人比我更努力地去尋找那個漏洞了。

問題不在於你我的自我完善功能不全,或是意志不夠堅強、不夠勇敢、不夠堅忍不拔、不夠努力。問題在於,人們經歷的大部分創傷都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我所說的創傷並不是那種自然災害如龍卷風或颶風帶來的創傷;我也不是在說車禍或者身體疾病,盡管所有這些也都是創傷性的。我在這裡所說的重復創傷特指人際關係傷害――人們對他人實施的暴力行為或恐怖活動,如戰爭、兒童虐待和家庭暴力。以上這些是大部分心理創傷的內容,它們都屬於重復性的關係創傷。

當你面對創傷的時候,擺在我們面前的關於尋求幫助的最困難的悖論之一就是,為了治癒創傷你不得不尋求幫助,但由於創傷是發生在人際關係中的,你很難相信並信任幫助者。這就好比好不容易從飛機失事中幸存下來,卻被告知獲得幫助的唯一途徑就是每周在飛機上接受一次治療。我想要你明白,那些你曾經為了在重復性創傷中生存下來而采取的措施,正是妨礙你尋求和信任幫助的障礙。當然,這種情況是相當正常的,而且是人們面對重復性創傷時可以預期的反射性反應。它並不意味著你做錯了什麼,相反卻意味著你曾在求生方面做得很好,但現在為了獲得更好的治療,你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盡管你不能獨自治癒創傷,你需要他人的幫助,但治癒創傷仍然是你個人的責任。發生在你身上的那些創傷不是你的錯,但從創傷中恢復卻是你的責任。只有你自己才能夠完成那些使你的創傷得到治癒的艱難工作,沒有人能夠替代你做這些事情。雖然你的治療師或治療小組能夠幫助你、指導你,也會在旅程中與你同行;雖然你的家人或愛人能夠支持你,也會在旁為你加油喝彩,但是沒有人可以替你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你自己的旅程,你的療癒屬於你自己。你正在勾畫自己的生命,你的治癒就是你的成就,也是你送給自己以及生命中的他人的禮物。

治癒創傷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它會耗費很多精力。在你感覺好一點之前,你很可能會感覺更糟。從創傷中恢復,也不意味著你將會一直感覺很好,就像“快樂的童年”並不意味著孩子們一直都很快樂一樣。燦爛的童年同時也充滿了無數掙扎和困難的時刻。那些完全無法控制的災難也可能會發生,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兒童的成長也確實需要經歷一些磨難。快樂的童年並不是指孩子們總是開懷大笑,而是指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長大,生活在一個支持他們成長且足夠安全的環境中,專注於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成長是艱難的,作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或一個從創傷中恢復的成年人,這意味著你很可能會感到悲傷、生氣或沮喪,也意味著你很可能會被你的創傷所觸發。健康意味著完整,意味著你獲得了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包括所有復雜方面的自我;它意味著你擁有一個由你所有的人生經歷組成的完整生命,不管這些經歷是創傷性的還是非創傷性;它意味著你有權利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經歷正常生長和發育的所有起起伏伏;它意味著你正活在當下,同時對未來保持期盼,而不是活在一個“一直存在”的過去當中,誠惶誠恐地保護自己不受曾經發生的事情的傷害。

我之所以撰寫與創傷有關的內容,是因為我相信它是可以被治癒的。我相信這一點,是因為我看到了,也經歷了這一切。我在安居工程的診所、居民醫療機構、精神科病房、醫院和私人診所中做了20多年的治療師,曾接觸過很多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越南戰爭和“9?11”事件中幸存下來的人;我也曾幫助過很多小時候遭受過身體創傷或性虐待、家庭暴力或群體暴力的人;我曾看到很多人和他們的創傷做斗爭,並最終從創傷中走出來。

我之所以寫這本有關治癒過程的書,還因為我看到很多經歷了創傷的人最終選擇了放棄。我看著他們放棄治療,放棄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人際關係或工作;我看著他們絕望和走投無路的樣子;我看著他們開始醫治的過程,卻不知道醫治創傷的道路如此艱難坎坷。他們可能會觸碰到“要害”,進而認為自己將會感覺很棒,但同時,他們也會發現處理創傷的工作是極具挑戰性的,它會引發很多痛苦的感受和記憶。我觀察到,當他們原有的保護或防御機制開始松動,或者當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放棄它們的時候,他們就會進入一個不可避免的漫長且艱難的醫治期,其間充滿了復發、挫折和“舉步維艱”,這會導致他們認為,治癒是不可能的,自己沒有辦法做到這些,並最終選擇放棄。

我能夠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放棄,我自己曾經也多次想過放棄。我並不僅僅是一位幫助別人處理創傷的心理學家,我自己也親身經歷過這些。我從小是在父母帶給我的創傷中長大的,在我的原生家庭中,驚嚇和恐懼始終圍繞著我。我曾親眼看著母親在被毆打之後失去意識,被救護車帶走;有時候她能連著好幾個小時站在那裡憤怒地咆哮,不知道到底在和誰說話;當我看到哥哥由於沒有把餐巾紙放在大腿上而被吊在墻上時,當我眼睜睜地看著家具被砸壞時,我清楚地知道驚恐的感覺是什麼樣的,更知道在那種驚恐的環境中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我之所以理解並堅信創傷可以被治癒,是因為我已經指導很多人從中恢復;我之所以一直相信這一點,是因為我自己也走過了治癒創傷的艱難旅程。

治癒創傷不是一個一次性的事件或一個線性的過程,而是一系列圍繞一些可識別的階段的循環。在你邁向康復與完整的過程中,這些階段將一次又一次地循環。這種新的治療方法能夠使你明白你正處於什麼位置,你要做的工作是什麼,你所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以及你能夠做些什麼來突破這個階段,從而獲得你所需的治療和知識。

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旅行指南,一種了解和認識你正在做的工作的“地形”的途徑,以及一種尋求治療的方式。這並不是一本有關別人故事的書,甚至也不全是我的故事;但是,我會盡我所能講述我的經歷及其他人的經歷來加深你們的理解。我會盡可能準確地描述這條路和我所能給你的“領地”,以便你可以規劃自己的旅程,創建自己的地圖,訴說自己的故事,並最終從創傷中走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