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我們與心理學的距離,是如此靠近 陳志恆
身兼心理專業人員,同時也是出版作家的我,時常透過筆耕撰文推廣心理學知識,讀起《心理學什麼—一天十分鐘,讀懂成語和人心》一書時,特別有感。
為什麼呢?每當我在寫案例分析的文章時,總是絞盡腦汁要找到能貼切形容某種典型人格特質的詞語,只可惜書到用時方恨少,常常懊惱不已;或者,當我要描述某種心理學現象時,為了讓讀者印象深刻,在詞語的選擇上,總需要字斟句酌,好希望能立馬引起讀者共鳴,卻苦思不得。
而《心理學什麼—一天十分鐘,讀懂成語和人心》這本書,幫我解決了長久以來提筆寫作時,總感辭不達意的憂慮。因為,這是一本把心理學專業知識與成語做結合的書籍,讓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成語,都可以由心理學來解釋其原理原則。
拿「飢不擇食」這個成語來說好了,為什麼一個人會餓到只要有得吃就好,連挑都不挑呢?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中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後,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安全、社交、自尊,甚至自我實現的需求。若下層需求未被滿足,人們關注的焦點就只會在是否吃飽、穿暖以及安全與否,對於是否受到尊重、是否有人喜愛,甚至關於夢想或意義的追尋,根本無暇顧及。所以,當一個人的生活中連飽餐一頓都是困難的事情時,自然也不會挑剔食物是否營養或美味了。
我覺得,不論透過文字或語言,成語都是很妥適的溝通媒介。因為,成語中有著我們都能共同理解的意涵,因此,常能在訊息傳遞時,讓接收者深感共鳴,或者易於明白。而若能把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加進來,就更為有趣了。
有一次,我需要在演講中,向聽眾說明網路成癮的現象。為了界定「成癮」是什麼,我左思右想,專業詞彙如此艱深,究竟如何說明,才能與聽眾腦中的認知基礎相互呼應,而能一點就通呢?後來,靠的也是成語。為了說明「強迫性」這個概念,我用了「廢寢忘食」來比喻;為了說明「功能降低」這個詞,我甚至搬出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散盡家財」等成語來形容。只見聽眾發出會心的微笑,我知道,他們能理解了!
感謝蘇渝評醫師寫了這本好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還記得大學時,初學心理學,抱著厚厚的普通心理學教科書,沒日沒夜地啃著裡頭的專有名詞。如果當時就有這本書,能透過朗朗上口的成語,來理解心理學中艱澀難懂的專業知識,學習起來,應該會更為有趣吧!
如果你也對心理學感興趣,這本書裡有著系統性的心理學知識,可說是本簡易版的教科書,而每個篇章後面,都附有與該篇章主題有關的成語解釋,讓你學習起來更有感。原來,心理學是如此生活化,離我們的日常,是這麼的靠近。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
【自序】當心理學邂逅成語 蘇渝評
開始《心理學什麼—一天十分鐘,讀懂成語和人心》的編撰,對我來說是趟奇幻的旅程。
即使自己在學生時代就常在網路上寫些強說愁的小說;即使自己在書報專欄上已有過不少醫藥衛教文章的發表經驗;即使自己也已經完成要在書店架上看見寫著自己名字的書的夢想,但是,在這之前也從來不曾想過自己會參與和「成語典」有關的寫作。因此,當三民書局邀請我參與《心理學什麼—一天十分鐘,讀懂成語和人心》撰稿時,我先是愣了一下—這不是中文系的老師在做的事嗎?
但是當編輯告訴我《心理學什麼—一天十分鐘,讀懂成語和人心》編撰的緣由後,我很快就答應了!對我而言,這就像是趟沒人走過的旅程,旅程中的一切都是未知。這挑戰似乎挺有趣的,而且可以幫自己複習成語好像也不錯呢!而像這樣跨領域的學習:成語與心理學,也正是我所喜歡、並且常做的事。不論是在醫院的診間、學校的教室或者家裡的書房,面對病人、學生與小孩,我習慣舉簡單的例子來解釋複雜的道理,化繁為簡,接著由簡入深,也時常需要因材施教。
在臨床工作上,問心情是否「憂鬱」,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懂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但對於許多上了年紀、教育程度不高的長者而言,「憂鬱是啥貨?」甚至明明看起來一臉愁苦的阿公阿媽,我問他們是否「心情不好」,他們一樣說沒有,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的心情算不好,他們的字典裡甚至沒有「心情」這個辭彙。因此我得旁敲側擊,用不同的問句或者臺語找出我要的答案:「會想不開嗎?」、「會煩到吃不下、睡不著嗎?」、「心肝頭會阿雜悶悶嘸?」當病人點頭時,接著深入點再多問一些:「發生了什麼事?」、「哪會按呢?」當要解釋為什麼藥物能對心情有所幫助時,我也得視病人的型態做不一樣的說明:「這個藥物可以幫助你大腦內的神經傳導恢復正常」、「這個藥你吃了就不會胡思亂想了」,目的只有一個,讓病人得到他能接受的答案,並且真正康復起來。
在一對一的談話中,我可以視對方的狀況用不一樣的話語讓對方得到答案;但寫書如《心理學什麼—一天十分鐘,讀懂成語和人心》,似乎就不是這般簡單了,因此我試著用輕鬆的方式將或許繁雜或許艱深的心理學知識與成語做連結,並且經常舉出例子,希望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原來這些成語的背後也有心理學的原理!原來心理學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原來成語這麼有意思!
當觀眾看完一部電影之後,除了劇情本身帶來的的震撼與感動之外,我們對劇情以外、故事的歷史背景、提及的知識等等也會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同一部電影,有些人喜歡看過一遍沾過醬油就好、有些人喜歡燒腦地剖析電影裡的每一個場景與彩蛋、有些人會在電影之外尋找更多相關的資訊來擴大電影所帶來的收獲與感動。我期待《心理學什麼—一天十分鐘,讀懂成語和人心》能像一部好電影般,除了讓讀者們能得到成語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外,也能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生活中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