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通史‧第二卷(1928-1937):多元共生(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通史‧第二卷(1928-1937):多元共生(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通史·第二卷(1928—1937)·多元共生》從1928—1937年這一時段文學批評/研究的基本形態、“作家論”的作家歷史定位、文學文體研究的規則構建、新文學史的歷史編排等角度來展開,勾勒出了該十年文學批評/研究發展的主體脈絡和線索,呈現了新文學批評/研究實踐的豐富複雜面貌。作者不對各種批評研究成果做褒貶評價,而是讓各方批評/研究的聲音都有一席之地,強調該時期多元的文學批評研究的共生性。書稿勾勒此階段新文學批評研究的基本格局,以“作家論”為線索考察這個時期關於作家的研究,縷析了這一時期新文學問題形式的批評,探究了這一時期的新文學史寫作等問題,具有較高的史料和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通史》主編黃修己,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現為該會名譽理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組中國文學組成員,教育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學術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史和學術史。主要著作《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獲教育部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國現代文學簡史》《20世紀中國文學史》等。其不斷思考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發展中的問題,發表大量論文,並於2017年結集成《黃修己自選集》。

姚玳玫,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民國時期海派文化/文學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文學評價體系建構實踐研究(1928—1937)”。代表論著:《想像女性:海派小說(1892—1949)的敘事》《1933—1935:新文學史料彙編熱中的“阿英框架”》等。


目次

導言

第一章重建地基:新文學理論批評的多元格局

第一節扭轉與堅持:1928年之後的新文學生態

一、強勢扭轉:以清算五四作家起步

二、重新定義“文學”:革命文學理論的提出

三、自我反省:《地泉》五序言的調整

四、時代潮流裹挾下的各方堅持

五、文藝自由論辯背景下多元局面的確立

第二節確立新座標:社會/歷史批評引領主流

一、階級論的登臺:錢杏邨與革命文學批評

二、“為人生”傳統的延伸:茅盾的社會/歷史批評

三、“左翼”文藝批評路線的形成:從瞿秋白到馮雪峰

四、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落實:從胡風到周揚

第三節站在自由的角度:新文學理論批評的另一面

一、呼籲文學紀律:梁實秋的文藝理論

二、建構詩學理論:從朱光潛到梁宗岱

三、以個人的方式介入現實:沈從文的文學批評

四、我說我話:李健吾、李長之的體驗式批評

五、新文學學理研究的開端:朱自清的《綱要》

第二章“作家論”熱潮中的作家經典化實踐

第一節“魯迅”熱點、“魯迅”定位及其經典化實踐

一、 眾聲交匯中的“魯迅”熱點和“魯迅”定位

二、走進深層:魯迅作品的文本細讀與藝術評論

三、小品文熱中的“魯迅”筆法和“魯迅”象徵

四、進入文學史:關於魯迅的史學定位

五、蓋棺之論與魯迅學的起步

第二節自我闡釋與他人論述:“周作人”的經典化構建

一、 唱和、生成:苦雨齋文化圈的自我彰顯

二、論辯的效應:兩種“周作人論”的交鋒及協調

三、“一座孤傲的山峰”:小品文標桿形象的確立

第三節“作家論”熱潮中的作家等級化實踐

一、時代性思想性價值優先的“作家論”主流

二、“作家論”寫作中的幾個典型個案

三、以“女”為群的“女作家論”

第四節為歷史留“傳”

一、記人敘事之風的流行

二、亦評亦傳:關於作家的多重敘述

三、社會熱點與傳記寫作:以“丁玲事件”為例

四、自傳的史學意識和多樣化實踐

第三章新文學文體形式批評的美學規則構建

第一節小說文體批評的規則化實踐

一、“現實主義”筆法在小說美學等級中的優勢地位

二、從形式著眼:抒情小說批評的“藝術至上”取向

三、構建小說學:以“巴金”“老舍”“新感覺派”研究為例

第二節散文新秩序的確立

一、為現代散文溯源:散文秩序化的前期工作

二、文體包含思想:雜文與小品文的價值論辯

三、散文個案研究與個人的“散文史”

第三節新詩價值再衡定與20世紀30年代的新詩批評

一、詩論詩學的多元交匯和詩群的理論表達

二、 詩評的參與:詩的觀念開拓和規則確立

三、中國詩歌會理論批評的另辟路徑

第四節戲劇批評和研究的起步

一、超越或推進:戲劇運動的理論探討

二、新劇批評的多元形態

三、規範與反規範:“曹禺”現象討論及戲劇範式重建

第四章“史”的構建與新文學的知識圖譜確立

第一節撰史:新文學的秩序設計

一、初期新文學撰史的兩種框架:運動史與創作史

二、新文學運動史的率先引領

三、 梳理細節:新文學創作史的藝術倚重

四、 大學課堂上的“新文學史”

五、保守主義者的另建規則:錢基博的撰史

第二節專題研究:新文學歷史化、制度化的初期實踐

一、 專題史研究的立場和角度

二、 社團、地域研究的歷史構想

三、年度研究:編結歷史時間之網

第三節《中國新文學大系》:繪製新文學的歷史圖景

一、搭建歷史框架:理論、史料集《導論》的鋪排

二、從不同角度切入:三卷小說集《導論》的各有說法

三、構築新文學多個側面:散文、詩、戲劇諸集《導論》的敘述

四、“選本”的歷史考慮與個人角度

餘論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導言

進入20世紀20年代以後,一股質疑、反思、調整乃至試圖扭轉五四新文化方針路線的潮流悄然興起。首先是新文化反對派的發難。1922年1月,《學衡》諸君有備而來,梅光迪的《評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驌的《評〈嘗試集〉》、吳宓的《論新文化運動》,以集體發言的陣容,言之有據的駁難,改變了原先新文化宣導期沒有阻力、一路暢通的局面。1923年8月21—22日,吳宓在上海章士釗主辦的《新聞報》上發表《評新文化運動》,以他批閱大學生入學試卷為例,指出目前學生作文的白話、文言的運用都不理想,細算起來,恰好是胡適發動文學革命五年整——正是這群學生進入中學,乃至畢業、應試大學之時,其責任“應由適之全然負責”。吳宓:《評新文化運動》,《新聞報》1923年8月21—22日。可謂言之鑿鑿,有理有據。由此他重提文言優於白話之說。也於此時,教育總長章士釗在小學推動尊孔讀經,利用手中權力,直接讓時代輪子倒退。其次是新文化知識份子的分化、反思和調整。《新青年》的解體,馬克思主義者與實驗主義者的分道揚鑣,標誌著新文化人自我調整的開始。胡適辦《讀書雜誌》,此為整理國故思路的發端。1923年1月《國學季刊》創刊,胡適在該刊《宣言》中提出整理國故的“三大主義”胡適《國學季刊》宣言提出“三大主義”:第一,用歷史的眼光來擴大國學研究的範圍;第二,用系統的整理來部勒國學研究的資料;第三,用比較的研究來幫助國學的材料的整理。張若英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光明書局1934年版,第206頁。——清算舊文化的主張。此舉旨在用實驗主義的方法整理國故,區分精華與糟粕,在保留精華的基礎上重建新文化。儘管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之類舉措頗受質疑,但這一主張還是得到若幹穩重推進改革的新文化人的呼應。鄭振鐸主持下的《小說月報》展開“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的專題討論,出版“整理和研究中國舊文學”的專號,是一種呼應。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研究,胡適的白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研究,是這方面直接或間接的成果。周作人、顧頡剛等也贊同整理國故:“研究本國的古文學,不是國民的義務,乃是國民的權利。”整理國故是“要滿足歷史上的興趣”。顧頡剛:《我們對國故應取的態度》,載張若英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光明書局1934年版,第211頁。0000不少青年學生也由此轉向學術,匯入“國故”潮流中。從某種程度上說,整理國故對新文化運動是一種反撥、一種調整。新文化人內部,對此也有異議者。郭沫若就很不以為然:“整理的事業,充其量只是一種報告,一種舊價值的重新評估,並不是一種新價值的創造。”郭沫若:《整理國故的評價》,載張若英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光明書局1934年版,第221頁。茅盾也說,舊勢力對新文學的反攻,正是新文學自己內部不鞏固造成的。近兩三年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這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有人懷疑做“白話文”是否必須文言打底子,這是退了一步;當白話文根基尚未牢固時,有人又要搞所謂的“整理國故”,這算退了第二步。茅盾:《進一步退兩步》,《茅盾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445頁。因此,整理國故的這一調整,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好,容易對新文化自身造成傷害。再次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陳獨秀等從《新青年》分化出來的馬克思主義文化人,致力於宣導社會革命,以之替代文化改革。1923年《中國青年》《嚮導》《學生雜誌》等聯手的棒喝新詩人、抵制泰戈爾,參見姚玳玫《“青年”與1928年的革命文學運動》,《中國文學學報》2013年第4期。扭轉沉迷於自我的文學風氣,對新文學青年作思想動員,培養社會革命的基礎人群,已初見成效。至1925年前後,瞿秋白就指出,各階層人群都在發生變化,“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智識階級也就逐漸顯現他們的左傾,——最近半年來北京方面有《猛進雜誌》《莽原雜誌》,上海方面有《洪水雜誌》等等;至於國民黨內如柳亞子、朱季恂、甘乃光、陳公博等居然形成強有力的左派,汪精衛、蔣介石等革命傾向之確定更不用說。”瞿秋白:《國民革命運動中之階級分化——國民黨右派與國家主義派之分析》,《新青年》1926年第3號,1926年3月25日。他所舉的幾份雜誌都是當時激進的青年文學刊物,走文學創作、社會批評與群眾運動相結合之路。社會革命之風氣對新文化的滲合,改變著新文學的走勢。

這種變化在悄然進行著,至1925年“五卅”上海工人運動爆發,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社會局勢急劇變化,國共兩黨的矛盾迅速表面化,對社會出路和制度的選擇,成為兩黨紛爭的關鍵性問題,階級鬥爭一說被擺到桌面上。這一變化在新文學領域的直接表現是,1928年1月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轟然而至。

在中國新文學史上,1928年是特殊的一年。革命文學運動高調興起的第一個舉措,就是清算五四新文化,尚未站穩腳跟的新文學馬上面臨改道換轍的局面。革命文學運動,從文化改革到社會革命的目標轉換,對文學重新定義的性質更新,文學以“階級論”替換“人性論”的價值重建,從選材到創作方法的奔赴革命性,都是釜底抽薪式的扭轉。在這種局面之下,新文學家群體的分化,就頗有道不同不相與謀的意味。整體而言,革命文學運動聲音雖大,但畢竟仍是少數革命青年人的所為,從五四走過來的被排除在“革命”行列之外的新文學作者依然占絕大多數。在文壇形勢陡轉的背景下,多數人在沉默中觀望,且走且看。1928年3月,朱自清在《一般》上發表長文《哪裡走?》,以致四位朋友的信為形式,表達他內心的惶惑和不安:“現在的思想界,我竟大大地隔膜了;就如無源的水一樣,教它如何能夠滔滔地長流呢?”作為一個嚴謹的學者,他深究思想的來龍去脈,發現自新文化運動發生這十年來,社會變化有“三個步驟”:“從自我的解放到國家的解放,從國家的解放到Class Struggle;從另一面看,也可以說是從思想的革命到政治的革命,從政治的革命到經濟的革命。”“在第一步驟裡,我們要的是解放,有的是自由,做的是學理的研究;在第二、第三步驟裡,我們要的是革命,有的是專制的黨,做的是軍事行動及黨綱、主義的宣傳。這兩種精神的差異,也許就是理想與實際的差異。”他說:“在解放的時期,我們所發見的是個人價值。我們詛咒家庭,詛咒社會,要將個人抬在一切的上面,作宇宙的中心。我們說,個人是一切評價的標準;認清了這標準,我們要重新評定一切傳統的價值。這是文學,哲學全盛的日子。……社會科學雖也被重視,而與文學、哲學相比,卻遠不能及。……三四年來,社會科學的書籍,特別是關於社會革命的,銷場漸漸地增廣了,文學、哲學反倒被壓下去了;直到革命爆發為止。”朱自清:《哪裡走?》,《一般》第4卷第3期,1928年3月5日。他道出了當時絕大多數新文化知識份子對現實的惶惑和憂慮。1928年之後,新文化知識份子面臨多種選擇。血腥現實面前的政治選擇姑且不論,局勢的急劇變化也使文化改革遇上瓶頸。五四思想文化啟蒙思路,在嚴酷現實面前,顯得空洞、高蹈,有失迫切的現實感。何去何從,正處進退兩難之境。1928年革命文學運動的掀起,文學工具論的張揚,幾乎撼動了五四“人的文學”的基本價值根基。“人的文學”觀念在新的形勢下也發生內涵的質變,經歷了一個更為複雜、迂回、多種意見相抗衡的重建時期。在這種背景下,第二個十年的新文學批評和研究重新起步。

這是一個群龍無首、多元共生的時期。不同文學觀念在抗衡中並沒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相對寬鬆的政治文化環境,帶來了新文學實踐的多元形態:繁雜的、多面的、多層的,多方砥礪共生的。直至全面“抗戰”爆發之前,新文學並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局面,它是開放式的,在外部環境與內在堅持的互動中耦合生成。這一生成過程並非清晰的、線性的,充滿目的性和必然性的,而是錯綜的、迂回的、多線頭的,充滿偶然性和隨機性的,一種過程性、細節化、多元互動的壘建和確立。將1928—1937年的文學批評研究擺在這一格局中,才能真正回到歷史的原本狀態,回到文學批評研究錯綜複雜的實際情形中。

現代文學批評/研究的歷史研究本屬於學術史的問題。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多事之秋的中國,文學為社會革命、文化運動所裹挾,純粹的關於文學的學術批評研究很難存在,政治社會環境對於文學始終是一種制約和規定,甚至從思想觀念到方法方式主導這一時期文學批評研究的方向。政治觀念與學術觀念相纏繞,構成這種研究的特色,這其中,文學的社會學批評成為主流。充分考慮這種複雜性,考慮社會政治現實對文學的學術研究的全面滲透和制約,才能把握這段歷史的真實底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