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畫符
滿額折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畫符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7922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楊富閔、楊婕、陳柏言 青春力挺

文字於他儼然正是肉身之借喻,然而肉身卻又難以抵擋時間的消弭,因此涉及「消失」此一主題的意外層出不窮:無論是沒有歸還的日記簿、史前遺骸一般的手機簡訊、意外墜落鐵軌的氣球符徵、看不見的雨絲、能將名字拭去的特製藥水。這些緊扣消失的事件,往往伴隨大量關於燒疼痛傷的記述。所以是在這個理路,我們才能見到李秉樞以「畫符」為全書定調的特殊用意,他對符咒的思考其實與他的寫作章法與身體認知,牢牢綁在一起。——楊富閔

所有成長痛,都被收捲到個人自身的「物體系」,構成《畫符》以字為軸所開展之「內痛論」最迷人,也最艱難之處。——楊婕

他閱讀前人手稿,體察那些「書寫與重寫」,湮遠的意志與記憶;他亦是拾荒者,反覆「描摹,銘刻,賦形,造影」……記憶不可拾,拾的只能是字。「字」是人存在的跡證,也因此,字必然與失落和死亡緊緊相依,互成辯證。
——陳柏言

李秉樞成長於臺南將軍區的漚汪,自幼在古厝、宮廟旁玩耍,他對「文字」的想像,起始於「畫符」。從小學習書法,鑽研符籙,摹擬字形與筆跡,畫下無數道符。開篇〈破體字〉寫道:「人生識字憂患始」,點破全書關於「文字」的命題,進而梳理成長的記憶,並描寫自身如何認識文學、歷史,乃至於世界。
字是人存在的痕跡。作者由鄉村移居城市進入學術殿堂,〈書痕〉藉由知識分子憂鬱的文學史,探問書本(或書寫)是危險事物嗎?〈神在〉中的祖父曾是宋江陣成員,作者摹想在廟埕中表演的阿公而演練起降魔武術,卻驅不散死神陰影,最終熱愛讀書寫字的祖父病後失語,散佚成支離破碎的〈卮言〉。
一封信,一對賀聯,一首籤詩,一頁日記,一篇祭文……由「字」延伸出長大、遊戲、知識、家鄉、親師、信仰、時間、醫病、死亡等主題。李秉樞寫童年友伴關係中的孤獨與惆悵,面對故鄉與親人凋零的虧欠,是銘記鄉土物事隨著歲月斑駁的哀歌,也是悼亡傷逝、撫慰人心的安魂曲。行文優美節制,既古典又新潮。

 

作者簡介

李秉樞
一九九三年生,臺南將軍人。臺大中文系、臺大臺文所碩士班畢業,現就讀臺大臺文所博士班。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大文學獎、紅樓現代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臺南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想要一直讀書寫字。

目次

人之跡:辨讀《畫符》 陳柏言
字的內痛論 楊婕
飛在沙崙上的字 楊富閔

輯一、書字帖
破體字
書痕
信物
棋魂
拾荒者
時間圖
失語症
傷與債
此在
時差
籤詩

輯二、符篆冊
畫符
神在
神的孩子
鄉岸
潮間帶
縫補
卮言
片語
魔術時刻
狐狸
光陰憂鬱

輯三、文體簿
疼痛
謊生
呼息
涉溺
診候
本影
易碎品
詩謎
界域
未及
蟄居
翼跡
筆渡

書摘/試閱

破體字
我的人生,總是在辨識或者指認文字。這些那些難解的,關於字的命題,或許都與長大有關。
童年的我,很早就學會畫出八卦。當時並不明白卦象與爻位的涵義,於我而言,那是護身符上守護我們不受傷害的記號。我將八卦畫在紙上,剪了下來,放進原本是指南針的羅盤中,佩戴在身上。
有段時間,父親曾每晚在書房翻閱十幾冊的《中文大辭典》。那一套書是他在就讀中文系時所購置的。他想要記錄數萬個中文字裡,所有具備重疊特質的字形。我經常前去窺探紙張上所羅列的繁複書契:天𡙎𡚌、火炏焱燚、水沝淼㵘、風䬕飍𩙡、雷靐䨻、龍龖龘𪚥。大部分都是曾經存有,但如今已經廢棄的字。
譬若文字儀式,關於字體的考古學。父親彷彿要從象形指示的線索中,尋找已然逝去的失落神話。不知何故,他後來沒有完成這件事情。我於是將他所蒐羅的文字拾來,在字典上逐項複查。這道習題,成為我想像文字的初始。我我發現天、地、水、火、雷、風,這些詞與物,皆是構成世界的元素,恍如當年八卦圖象的示現。這是隱喻了。
在我逐漸長大的九○年代,第一個學會的困難生詞,是鬼片裡的道士用毛筆在黃符上所寫下的「敕」。它指涉的意義是:奉請神靈,斬妖治邪。曾經有位同學將鉛筆刺進我的手掌心,傷口雖然已經復原,但依舊能看見肉身裡的鉛筆芯,停留在掌紋生命線一端。我於是在手心寫字,上敕下令,祈求它能保護自己。
將要進入二十一世紀前,動畫《庫洛魔法使》中,男女主角各自憑藉牌卡與符令,召喚風、雷、水、火。縱使只是幻想,我卻覺得那是一個嚴肅的遊戲。由於想要庫洛牌卻不敢說,我獨自在牆邊坐著。父親見狀,便帶著我到書局。我在一個紙盒裡發現庫洛牌,並將它們攤放在地面挑選,同時指認著世間的文字。
從小開始,我就想讓別人以為自己讀得懂許多的字,於是拿著一本古詩集,在同學面前小聲地唸出來,甚至每日悄悄走進書房,默背一段古文,並且抄寫在作業簿上。彼時並不懂得,人生識字憂患始。在日後的課堂上,老師要我為同學示範一個生難字的筆畫,我在黑板寫出方正的字,但同學紛紛在台下搖頭,有人大聲地說:你寫錯了。
這使我感到受傷。或許那是因為,我以為認得許多字的自己,並不會寫錯字。那段時間,偶爾凝視著字,竟會一時不認得,或是感覺到陌生,遺忘其本有的意義。在生字簿的練習之外,我撿來學校裡被丟棄的粉筆,用面紙包覆起來,謹慎地放到書包裡。我拿它在三合院老家的外牆寫字。而夏日午後的落雨,會將那些字跡清洗乾淨。
某日,父親交給我一本道經,裡頭夾著幾道符。我每日從房間抽屜將它取出,認真地看著符的文字。日後,我收藏許多香火袋,裡面各自存放著摺疊為八卦狀的平安符。我將它們拆開,放置在桌面上。即使並不完全識得那些符號,我仍摹擬其字形與筆跡,畫下無數道符。辟邪、護身、鎮宅、化煞。所寫之字,所畫之圖,沒有複本,每次都臨場而變,有所差異。它們潦草凌亂,不可名狀,不可破讀。古老的字體,晦澀的象徵,如此艱難。
我向父親說,想要學習書法。有幾年的時間,我側背一只裝著毛筆、宣紙和字帖的布袋,等候三個小時的車程,去到位於遙遠的書法教室。我喜歡坐在角落練習寫字。我寫得極慢,因為寫著的同時,還要想著才行。當我寫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時候,亦想像著它所負載的意義。課程結束時,往往已過凌晨十二點,於是要再等候三個小時的車程歸返。
在書房裡,我將老師所寫的字,剪貼到屬於自己的冊子中。那是字帖,同時也是字典。我臨摹老師的字跡,作著像是拓印的事。而在每張練習過的宣紙背面,都被我畫下像是符令的文字。正反兩面,書法與符籙。我總以為它們是同一件事,關於意義尋索之事。在充滿墨水味道的書房,那個寫字的時空,像是古老的夢。
那幾年,許多書法比賽在廟宇裡舉行,參賽者在修行之所,安靜地寫字。廟方只發給每人一張宣紙,於是我們僅有一次性的書寫,彷彿要畫下不能寫錯的符令。據說,這些作品最終會一一擺放在廟宇的地面,於神明的俯視下,接受書法家的評判。
為了臨摹書體,我購置多本書籍,像是王羲之、智永、趙孟頫、王鐸、趙之謙的書法字帖。由於時常臨帖,《蘭亭集序》與《千字文》的書冊上,都被我沾染些許墨滴。那些帖子中,諸多的字原已模糊不清,甚至破毀闕如,無法辨認,於是每當臨帖時,我常揣想著那些未知的筆法。
有的時候,我會在作品上刻意寫下古體字。某次老師在批閱作品時,指著其中一個字說:「這不是古字,而是錯字。」並且點出許多問題。
父親問:是不是姿勢的關係?老師說:不是,是觀念。
彼時我才明白,寫字是關乎意志的。
路遙則十駕。我經常獨自一人留校,在權充書法教室的倉庫裡練習寫字,直到畢業前夕。放學的人群遠去,喧鬧的聲音消退,偌大的校園空蕩無人,格外安靜。完成一幅作品後,已是黃昏。我在走廊的洗手台,清洗著毛筆。未留神的瞬間,毛筆從手指間脫落,掉進了孔洞之中,下落不明,我因此感到十分悵惘。而不久後,我終將告別那所校園。許多字帖無意間被我丟失,它們或許被遺留在那間廢棄的教室,陪著那一枝無法尋回的毛筆。
往後中學的日子裡,我在國文課上,成為一個執著於字的人。遇見不曾讀過的字,我便將它抄寫在筆記本的最後一頁。查詢辭典後,再將它塗擦抹去。那一張充滿痕跡的紙頁,曾經在不同的時間,被複寫著不同的文字。我回想起,有位同學曾向老師詢問某個成語的意義,但老師的解答使我感到困惑。回家以後,本想查詢辭典,然而,我卻遺忘了那個成語。隔日,我向同學與老師追問,而兩人竟也不記得。無法憶起的字,我要如何究詰或破譯?
大學考試以前,同學託我為班上題寫春聯,貼在教室後方的佈告欄。我雖用冷僻的文字,拼湊上聯與下聯,但卻是表達祝福之意。畢業之後,聽聞教室動工改造,我於是趕赴學校,想要取回春聯。然而,上聯卻被不知被誰撕去,遺留無法成對的下聯。春聯究竟是不完整了。佚失、匱缺,意指它已成為斷簡殘篇,隻字片語。我雖記得那樣的心情,卻再也寫不出那樣的字。那樣的字,只存在於那樣的時光。
大學時,我與父親一樣就讀中文系,以文字維生。朋友們不時傳來圖片,向我詢問書法作品的墨跡、史料文獻的字體,或者神明出文的指示。我在書桌上擺放著各種字典,深怕無法辨識那些變體、異體或古體的字。有時的我,會將待查的字寫在手背上。由於擔心別人問起,因此刻意寫得潦草。後來,竟連自己也無法辨認。隨著清水洗滌,它們漫漶而消失。不知為何,那些消失的字,唯有夢裡中,我會忽然地想起。
數年以後,念臺文所的我,經常在圖書館讀著作家手稿上的字跡。有些作家將某個字塗抹以後,又再將它寫了回去。那些書寫與重寫,文學的銘刻,有著時光的意志,歷史的記憶。然而,在我寫作的草稿上,我則是經常塗掉錯字以後,又再次寫了同樣的錯字。或許在潛意識裡,我主觀地以為那個字是正確的。而又或許,在最專注的當下,最凝神的瞬刻,那個錯誤的字於我,其實才是正確的。
無論錯誤或者潦草,這些那些字跡也許僅僅是我的心象的顯影,有時倏忽即逝,有時漫無所終。我遂明白,破體字代表的並非失效或終結,而是表徵著存有與延續。它們被寫下的瞬間,就已具有意義,而瞬間的意義,也總已具有充足的意義。
某日,我在圖書館的書庫深處,發現一本關於符令的書籍,於是坐在地面,翻讀那些書譜與符訣。艱難的文字學。許久的時間,都沒有人經過我身邊。被書籍包圍起來,使我感到安心。忽然,在紙堆之間聞到墨水的味道,我拿出筆袋裡的墨筆,在筆記本上寫著「遣悲懷」,像是將抒情的刻辭銘記而下。
寫字是關乎意志的。我時常想起,老師曾告訴我:「不要放掉你的筆。我們所有擁有的,就只剩那一枝筆了。」於是,生活的日常裡,我用手指在水滴凝結的鏡面上,落滿灰塵的木桌上,寫字,或者畫符。

書痕
我經常地將書本弄濕。國小畢業的前一天,放在背包中的杯子破裂,茶水溢出,書本浸泡於水中。放學之際,我在空無一人的教室中,用盡各種方式,試圖將書本弄乾,因而錯過最後一次的集合。那本書至今還留有著水的氣味。
母親曾交給我一本小說,是她從朋友那裡借來的。我十分喜歡故事的情節,很快地就將書讀完。可是,放置在一旁的水杯被我打翻,不偏不倚地倒在書上,將其沾濕。陽光曝曬過後,邊邊角角泛起了許多皺褶。我對此耿耿於懷,但母親將書交還給朋友時,她卻一點也不介意。
那本書中,一名穿越時空來到現代的古人,每日述說自己的故事。他的身世,早已是現時的歷史。我記得,他曾在山丘上,迎著風聲吟唱,像是引渡魂魄一般。小說最後,他明白時日已至,於是再次穿越時空,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
多年以後的某日,我忽然想起那本書,於是在網路上搜尋各種相關的字詞。那時,才發現這段情節,並非出自當年被我弄濕的那本書,而是另外一本我在圖書館讀完的小說。或許我該感到歉疚的,不是將書本弄濕這件事,而是我遺忘了書本的內容。

父親收藏著幾本線裝古書,放置於玻璃書櫃中。有時,我會趁著無人的時候,打開書櫃,偷偷地翻閱。上面記載著文言的字句,我將它們當作道經、拳譜,或者醫書來看。從來也沒有被發現過。
報應遲後地落到我的身上。屢次從書店離開之際,擺放在門口的儀器,感應到我背包中卡片的訊號,因而嗶嗶作響,店員與看書的人紛紛抬頭望著我,彷彿我是一名偷書賊。
書本是危險事物嗎。曾經聽K師說起,戒嚴時期,在中文系的圖書室內,書櫃上放置文獻典籍,內側藏著整套的魯迅全集。父親也曾在書房的抽屜,保存他大學時期暗中購得的禁書。封面上大多沒有作者的名字。魯迅與沈從文,保持靜默無聲。有時翻閱,會在書隙之間,竄出幾隻蠹蟲。我於是將書取出,拭淨後擺放在書櫃上。
我想起李渝的〈朵雲〉,描述居住在溫州街的女孩與文學教授的往來。教授原是左派知識分子,卻在戰後噤聲的年代,變得潦倒失意。他在一大排歷史書籍之後,摸出一本薄薄的冊子,交給了女孩。沒有封面的書,是魯迅的小說。它歷經戰亂流離,被一個落魄文人偷藏在史書之後,隱藏於歷史以外。
被壓抑著的,還有郭松棻的〈雪盲〉,敘寫知識分子在苦悶的時代中,找不到出路的困境。敘事者從校長手中得到一本《魯迅文集》,後來的他在美國學校任教,教授的正是魯迅小說。離散海外異鄉數十年,理想無法實現,於是憂鬱頹廢,百無聊賴。魯迅雖然帶給他啟蒙,卻也帶給他幻滅。
一代人,一代事。中文系的臺靜農教授,年輕時在小說創作上師從魯迅,卻在寫出幾本小說後封筆,專注於書法,鮮少提及自己與魯迅的往來。這些憂鬱的知識份子,那般憂鬱的文學史,使我著迷。就讀研究所期間,我經常搭乘公車前往很遠的二手書店,尋索那些曾經被禁止的讀物。某次在閉店之前,我走進常去的書店。老闆沒有注意到我,兀自抽起了菸。空氣中混雜著書的香氣與煙味,卻有著無塵無菌的感覺。
規律性地,我每兩三日去到圖書館歸還一疊書,再抱回一疊書。有一日,來到圖書館的書庫,旋轉把手,打開可移動式的書櫃,發現左右兩側皆是曾經的禁書。我在裡面翻閱書籍,彷彿置身括弧之中。忽然之間,忘記固定的書櫃,朝著自己擠壓而來。霎時間,我一面伸手抵擋,一面快步從巨大的書隙逃離。像是蠹蟲一樣,又或者,像是一名盜墓者。
父親時常說,讀書的人,不能將書放在地上,而我卻經常這麼做。偶爾想起某書時,才會將它拾起,用手輕輕將灰塵拍去。如今租賃的窄室,沒有多餘的空間,只能將書籍置放在衣櫃裡,或者堆疊在床邊的地面。睡眠的時候,一翻身就將書給撞倒。書本掉落地面的聲響,每每將我驚醒,趕緊起身收拾散落在地面的書。
或許因為如此,屢次作著關於書的惡夢:重要的書受到毀損,或者地震之時,房屋由於過重的藏書而傾斜崩塌。而現實裡的我,翻閱著書本,手指被銳利的紙張割傷,於是整理書的時候,書封沾上血漬。有些年代久遠的書本十分脆弱,輕輕一碰,冊頁就從書脊脫落,用膠帶黏貼,它們依然彼此碎裂。然而,守著這些書,以及被這些書守著,多麼讓人有容身之感。

某個下雨的夜晚,前往臺文所的路途上,看見一名老婦人倒臥在地,老先生輕聲呼喚著她。我撐著雨傘,讓他們不致被雨淋濕,直到救護車前來。一旁紙袋裡的書本淋著雨,水分慢慢地滲透,頁與頁之間,再難以翻開。
我於是到二手書店之中,尋找同樣的書。然而,我並沒有找著,而是買回一本臺灣文學小說選。後來閱讀時,竟在書本末頁,發現原主的照片。我依照書上簽寫的姓名,透過網路搜尋,聯繫到了那名老婆婆的親人,並且將照片寄出,託付她送還。隔日,老婆婆撥了一通電話向我致謝。通話過程中,收訊一直不好,但卻能斷斷續續地聽見,她細數著喜歡的作家:

賴和、楊逵、王詩琅、龍瑛宗、呂赫若、張文環、葉石濤、鍾理和、鍾肇政、鄭清文、白先勇、王文興、七等生、陳映真、王禎和、黃春明……

由於年紀漸老,於是慢慢地將書賣出,傳到有緣人手中。我最後在雜音中告訴她:希望您身體健康。當時的我,正巧在那間二手書店。而聆聽著那些名字的同時,手指依次摸過眼前陳列的書籍,也正是那些作家的作品。我遂明白,自己是在書的縫隙及其外,學習傷逝與祝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