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信仰、禮儀與生活:以朱熹祭孔為中心(簡體書)
滿額折

信仰、禮儀與生活:以朱熹祭孔為中心(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對朱熹來說,先聖是儒家神聖價值在世的典範,並為後世儒者提供了效法的“原型”,需要不斷地回溯和體認。朱熹對先聖的特定信仰,以及對祭祀、鬼神和祈禱等觀念的特別認知,在祭祀禮儀的特定氛圍下交織建構起一個獨特的意義空間,使之成為“遭遇先聖”的神聖時空,在其中,朱熹獲得的價值體驗,是通過精神反省和超出的真實過程而實現的自我轉變,具有深刻的精神性意涵。同時,基於“道-聖-經”三位一體的價值信念,這種與先聖相遇的真實經驗,對朱熹回到生活面對道學事業,有著極具根本性意義的影響。
經由思想和生活的這種交互呈現,《信仰、禮儀與生活:以朱熹祭孔為中心/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希望說明,在朱熹這裡,先聖作為“道”的象征,成為“神聖”介入其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不僅是用以界別自身與異端的價值根基,更是其實踐成聖工夫的意義基礎,從中清楚可見朱熹對於神聖價值的信仰和守護方式。正因如此,信仰、禮儀與生活的復雜關聯,在朱熹祭祀孔子的實踐中獲得了很好呈現,由此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儒者生命實踐的深層意涵及其展開方式。

作者簡介

張清江,男,1986年2月生,山東棗莊人,哲學博士。現為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倫理學與宗教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宗教問題、中國哲學、中國宗教與社會。近期主要關注問題:儒家傳統中與宗教相關的觀念要素,在具體歷史時空下與其他觀念體系的互動方式,及其如何落實成為塑造社會信仰形態的知識因素。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青年項目及其他省部級課題多項。已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與文化月刊》等海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譯著《立法者的神學》、《立法與德性》等多部。多次參加臺灣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等機構組織的學術交流和會議等。曾獲得教育部2012年度首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論文《先賢崇祀與地方信仰:以朱熹<乞加封陶威公狀>為中心》獲“首屆中國宗教學青年學者論壇”(2018年9月)優秀論文二等獎。

目次

目錄


緒論:問題、視角與方法1

一禮儀、信仰與生活1

二朱熹與祭孔禮儀5

三雙重視域下的“禮儀經驗”8

四方法論說明:儀式、經驗與詮釋13

五文獻綜述18

六結構和框架29


第一章釋奠先聖:儀規與實踐32

第一節釋奠禮的制度設計32

一“釋奠先聖”的禮儀演進33

二《紹熙州縣釋奠儀圖》的成立35

三禮儀制度的沿革與差異40

第二節“滄州精舍”的祭祀實踐46

一儀式經過46

二象征意義下的禮儀細節50

三在制度與實踐之間55

小結57


第二章祝告先聖:以“祝文”為中心58

第一節“祝”與“先聖祝文”58

一祭禮中的“祝”及其意義58

二南宋“先聖祝文”的興起63

第二節朱熹“先聖祝文”及其特質69

一朱熹“先聖祝文”概況70

二朱熹“先聖祝文”的特質73

三祈雨、祭告先祖與先賢77

小結85


第三章信念世界:祭祀、祈禱與先聖87

第一節祭祀“如在”與“感通”87

一“如在”的意涵88

二鬼神的實在性92

三鬼神之臨在97

第二節“禱”的意義與限度105

一請禱之非105

二事理之間:朱熹的解釋109

三“禱”的意義與限度113

第三節“先聖”的意味116

一聖人與過惡117

二先聖的地位120

三“先聖”與“成聖”123

四“尊敬”與“敬畏”之間127

小結129


第四章遭遇“先聖”:“感通”與意義體驗131

第一節儀式空間與意義世界132

一“心”、“敬”與“感通”132

二神聖空間的構造134

三與“先聖”之感通139

第二節作為祈禱的“祝告”141

一書寫的意義141

二聆聽與感通144

三祈願的心靈146

四“感通”的經驗結構154

小結156


第五章回到生活:禮儀經驗的意義與影響158

第一節道統159

一“道統意識”的覺醒160

二道學譜系與共同體167

第二節經典173

一“經典”與“聖人之心”173

二“六經”與“先聖”180

第三節工夫185

一“讀書”與“靜坐”之外186

二“燕居”拜先聖192

小結196


結語:神聖與生活198



參考文獻204

後記219

書摘/試閱

禮儀是儒家觀念落實到現實社會的基本途徑,通過將個人行為納入“禮”的規範之下,儒家希望確立起一種符合其道德信念的理想社會秩序。隨著在漢代的制度化,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禮制也成為社會的基本行為規範,並逐漸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對極為重視“臉面”的中國人來說,“失禮”是讓人感到恥辱的事情,這顯示出“禮”的內在約束力。由此,“禮儀行為”作為儒家思想的現實表達,交織成為民眾基本的生活形式,構成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

構成儒家禮制根基的是作為儒家經典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這套制度理所當然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是儒家思想的信仰者——儒者。對於歷代大儒來說,推廣“三禮”為社會提供規範的禮儀行為準則,成為他們重要的學術和政治使命。當然,作為信仰者,儒者自己需要在生活中率先垂範,遵守和踐行禮制的規定。不過,面對時代環境的變遷,細化的具體禮儀則未必能夠完全落實。在這種情況下,儒者當然不是頑固的守舊者,因為孔子在《論語》中即已承認禮的“損益”變動。因而,儒者既是禮制的繼承者和解釋者,也是禮制的實踐者和改造者,而這種改造通常又源於他們在具體時空下的生活經驗。因此,在這個制度、觀念與生活的互動中,禮儀又充當了一個中介的角色:儒家思想通過禮儀塑造和影響個人的生活實踐,而生活實踐與社會變遷又扮演了改變、修訂禮儀思想和制度之經驗來源的角色。這提醒我們,理解儒者的禮學思想,不能僅著眼於他們對禮儀的制度規定和思想闡釋,更要留意他們的禮儀實踐,因為這兩者之間可能並不相同,前者著眼於維護傳統和整個社會的凝聚,後者則與自家生命信念的表達密切相關。面對古典的生活世界,需要對後者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探究。

中國人重視實踐和行為,用西方學者的話說,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大師們均“重體驗輕信條,重行動輕語言”
克裡斯蒂安·喬基姆.中國的宗教精神.王平,張廣保,沈培,等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33.。對儒者來說,合乎禮儀的行為是展現人性特質的過程,“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並獲得了它的最大靈性”
赫伯特·芬格萊特.孔子:即凡而聖.彭國翔,張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3.。換言之,禮儀行為是儒者的基本生活經驗,正是通過熟練、恰當地實踐禮儀,人性才能透射出超出自身的神聖光輝,反過來,這也構成了儒者追求成聖的基本方式,是修身實踐的基本外在表現。對於始終以成聖為目標的宋明理學家來說尤其如此,故而對宋明理學的研究“從來就不是枯燥的思辨概念,而是奠基於生命體驗所展開的對話”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向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序言1.。這種對話的基礎在於相信人類經驗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在這個意義上,儒者在具體禮儀行為中所獲得的經驗理應值得特別關注,因為它構成了儒者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今天理解儒家傳統的重要內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