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人生就是一部經濟學:從你出生到結婚、從你生子到年老,經濟學無所不在!
滿額折

人生就是一部經濟學:從你出生到結婚、從你生子到年老,經濟學無所不在!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7922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為什麼世界上性格突出的人那麼少?
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不談戀愛直接結婚?
為什麼菜價上漲的時候菜農反而不願意賣?
為什麼大家願意在公車上讓座?
這都是因為經濟學!

愛哭的孩子有糖吃?那是因為當他一哭,你就給他糖!對他而言,哭的成本比不哭還小,幹嘛不哭!
結婚花錢費力又耗時,如果兩人合不來要離婚,前面的花費全部變成沉沒成本,倒不如先談戀愛,免除結婚背負的壓力,付出的成本比較少,大家自然願意!
公車和捷運的門口總是擠了一堆人,就算司機再怎麼呼籲「請往裡面走一點」,還是有人不願意動,因為現在走進去,等會下車時要鑽出來的成本就高於現在繼續待在原地不動!
仔細觀察,你將發現,人們生活中的選擇,全都出於成本上的考量,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對自己來說成本最低的選項。每個人都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思考,一旦意識到這點,所有人的行為在你眼中,都將無所遁形。

作者簡介

婁飛鵬,1983年4月生,畢業於經濟與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整體經濟與產業經濟、金融理論與實務。2006年以來,公開發表經濟金融類研究文章79篇,其中獨著67篇,參編著作4部,部分文章被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系列期刊全文轉載。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課程典範,經濟學也不例外。我從大學階段開始學習經濟學,至今已有十八年了。現在仍然清晰地記得,老師在和我們講經濟學初級課程時,特別說過經濟學不是教我們如何賺錢的學科,而是讓大家變得更加聰明的科學。當初我對此不是很理解,但隨著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的廣泛傳播,以及自己對經濟學學習的瞭解逐步增多,並且開始用經濟學知識分析經濟社會問題之後,我逐漸地將老師的話理解為:經濟學有著自己的思維模式,它能夠對經濟社會中的各種情況給出合理且中肯的解釋。經濟學能教給我們一套分析和認識經濟社會問題的思維模式。所謂經濟學是一門讓人變得聰明的科學,並不是說學習經濟學可以提高我們的智商,而是透過學習經濟學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我們掌握這套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之後,可以迅速地對經濟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形成自己的看法。老師的這個觀點,在我自己身上得到了印證。我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在學校連續潛心學習了九年的經濟學,十八歲到二十七歲這段人生中最好的年華都在學習經濟學,但自己的智商並沒有因此而提高,也沒有因此而賺到錢。求學期間如此,畢業之後仍然如此。
要說學習經濟學的最大收穫,我認為是自己學習並掌握了一些經濟學的思維。這些思維讓我對一些問題的分析有了新的視角、新的思路,看待問題時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的本質,不至於被假象迷惑。既然如此,經濟學思維就值得我們學習。我認為,在對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有了比較全面的掌握之後,我們更需要訓練經濟學思維,有意識地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經濟社會中的各種情況,透過持續的訓練逐步發現經濟學思維的真諦,並將其運用於生活和實踐之中。這樣做的理論基礎在於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透過熟練掌握經濟學的思維,對各種問題形成思維模式之後,我們就可以快速有效地對所遇到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判斷,從而不需要在此過程中花費更多的時間、支付過多的成本,也就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或許,這就是學習並掌握經濟學思維的最大效用,也是學習經濟學的最大收穫。
經濟學理論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思路來分析經濟社會現象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結論,如: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個性為什麼值得追求?大眾為什麼偏愛婚前戀愛?婚姻中各種行為有什麼經濟學依據?社會中為什麼不孝子女相對更多?農民為什麼「跌賣漲不賣」?公車上、學校自習室中如何選擇座位?人多為什麼力量不大?商家推出特餐有什麼效果?真的可以做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嗎?廠商如何決策是否進入某個行業?為什麼實現社會公平那麼難?等等問題,都可以用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加以分析或解釋。
運用經濟學理論不僅可以分析人們的日常行為,而且可以結合對日常行為的分析,為優化機制設計、完善制度提供更多的思路,如:有效的管理需要著重做好什麼?邊際效用遞減怎麼決定賞罰效果?面對制度激勵個人會怎樣選擇行為?外部成本造成市場失靈的同時會不會也造成制度失靈?外部成本為什麼讓制度實施的效果大打折扣?為什麼存在「路」與「路障」?歷史悲劇中資源配置方面的原因有哪些?貧富兩極分化緣何形成?機會成本怎樣主導了貧困惡性循環?成本高低怎麼會事關生死存亡?流動人口為什麼更容易缺失信用?詐貸案件為什麼以大額居多?大型商業銀行的優勢有哪些?為什麼要對銀行業進行監管?銀行業的壟斷和競爭情況如何?……凡此種種,經濟學都可以設計出比較好的機制方案。
當然,作為一門科學,經濟學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其理論也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在這方面,自1776年經濟學誕生以來,一代又一代有大智慧、大格局的經濟學家透過不斷的努力,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讓經濟學日臻完善。我堅信,經濟學理論可以有效解釋經濟社會中的各種現象,但也並非完美無缺的,經濟學理論自身也需要結合實踐變化進行完善。
我在學習經濟學、運用經濟學分析各種問題時,也逐步發現經濟學的一些問題。亞當斯密分工理論有貢獻也存在不足,分工的代價引發縱向一體化,競爭性市場也存在串謀,壟斷不應被貶低,範圍經濟似乎可以被視為規模經濟的一個特例,效用評價是一致的而商品性質卻可以變化,零邊際成本和共享經濟有邊界,國際貿易研究中需要更多地關注資訊不對稱,產業集聚的驅動因素隨著發展階段而發生變化,主流經濟學家忽視了地區分佈問題,完整的經濟學需要考慮時間、地域和空間三個維度 ……或許,也正是由於經濟學理論還沒有臻於至善,才讓我們有更多的興趣去學習、去思考。
就經濟學本身而言,它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產生和發展的,在工業社會具有較強的理論解釋力。在人類已經逐步步入資訊社會的今天,經濟學面臨的客觀環境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網路的普及,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大數據的廣泛使用,為使用者提供眾多免費使用功能,免費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價格為零或者使用產品可以得到獎勵導致的價格為負,直接決定了市場中的價格機制將在部分領域逐步失靈。而「供給和需求決定價格」又是經濟學的核心,在價格機制失靈的情況下,經濟學的解釋力也會因此而黯然失色。因而,為了更好地解釋資訊社會的經濟社會現象,經濟學需要理論創新,甚至是對經濟學進行顛覆性的理論創新。具體的創新方向或者適用於資訊社會的經濟學是什麼樣子,我才疏學淺,無法全面預測。但我相信,在其中,人性不會因為資訊社會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決定了經濟學有關人性的討論仍然會有較強的解釋力,而關於各種經濟社會現象,特別是伴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而出現的迥異於工業社會的新情況需要有新的理論來解釋,這方面或許應該成為資訊社會經濟學創新的重點。
本書中的觀點不僅是對經濟學已有原理的繼承,也在運用經濟學理論解釋各種經濟現象時有所創新。比如,農民的「跌賣漲不賣」依然是理性行為,外部成本決定了事不關己只是妄想,管理工作要管好團隊成員的預期,人口增長是形成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併更有可能加劇貧富分化,從邊際效用遞減的角度看罰比賞好,外部成本會影響制度實施效果並導致制度失靈,機會成本將會主導貧困惡性循環,分工代價引發縱向一體化,競爭性市場也存在串謀,壟斷比競爭具有優越性,範圍經濟從根本上看也是規模經濟,等等。這種創新不僅有個體方面的個體分析,也有整體方面的總量問題;不僅有著眼於優化實踐方案的思考,也有從理論方面完善理論框架的考慮。所有這些不僅觀點鮮明,而且對現有的理論分析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
就我個人而言,出版這本文集的初衷主要是 :一是對自己研究興趣的總結。雖然自己博士畢業後在商業銀行從事金融實務工作,但對研究的興趣並沒有因此而減弱,工作至今也結合工作實踐發表了百餘篇文章。我認為,有機會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拿出來與讀者分享,藉此與讀者溝通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如果我的拙見能夠引發讀者的共鳴,或者能夠對讀者有一點啓發,那將是我最大的快樂和榮幸。再者也是更重要的,是經濟學對我們的思維有較好的啓發意義,學習一點經濟學知識,尤其是用經濟學的理論知識解釋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不僅有利於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而且可以較好地指導實踐,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有條理。本書也想在這方面進行一些初步的嘗試,讓更多的人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經濟學,多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提高我們生活的幸福水準,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品質。再進一步擴大而言,不只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其他學科的思維方式也會對我們產生較大影響,都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和領會。
當然,限於個人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雖然我已經盡可能讓本書完善,但不得不承認,本書的寫作仍然可能掛一漏萬,在此懇請方家不吝賜教。

目次

第一部分 行為選擇

經濟學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思路分析經濟社會現象,會讓我們的看法更加理性深刻。無論是個人行為還是組織機構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的知識加以分析或解釋,並得出有意思的結論。

成本收益比較決定了性格
追求個性 :效用滿足與創新激勵
大眾緣何偏愛婚前戀愛
婚姻中的經濟因素
商品性質、自利與養老撫幼
「跌賣漲不賣」依然不失理性
效用最大化 :公車及其他
人多力量未必大的經濟學分析
今日特餐的經濟效果
事不關己只是妄想
潛在進入者緣何猶豫
公平苦旅

第二部分 機制設計
在運用經濟學理論對行為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也可以從經濟學的視角拓展機制設計的思路。嚴格按照經濟學的邏輯進行行為分析,並以此為基礎開展機制設計,從而可以達到更好地規範組織機構和個人行為的目的。

管理管的是預期
從邊際效用遞減看賞罰效果
制度激勵與行為選擇
外部成本同樣造成了制度失靈
外部成本與制度實施效果的悖論
為什麼存在「路」與「路障」
資源配置與歷史悲劇
是誰造成了貧富兩極分化
機會成本主導的貧困惡性循環
成本高低事關存亡
流動人口更易於缺失信用
為何詐貸案件以大額居多
大型商業

書摘/試閱

大眾緣何偏愛婚前戀愛
大眾偏愛婚前戀愛並非毫無根據的,而是其理性選擇的結果。婚前戀愛可以使參與者從中獲得更多的效用滿足,可以有效減少或者降低當事人支付的沉沒成本,並且可以使雙方更好地規避資訊不對稱問題。
戀愛於世人而言是一件浪漫的事,通常到了一定年齡,戀愛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一個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婚前戀愛,即採用先戀愛後結婚的方式,而只有少部分人選擇先結婚後戀愛?對這一現象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較為中肯的解釋。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大眾偏愛婚前戀愛並非毫無根據的,而是其理性選擇的結果。婚前戀愛可以使參與者從中獲得更多的效用滿足,可以有效減少或者降低當事人支付的沉沒本,並且可以使雙方更好地規避資訊不對稱問題。
婚前戀愛可以使參與者獲得更多的效用滿足
戀愛可以給彼此感動或驚喜,也就是人們可以從戀愛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效用滿足。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戀愛都可以使參與者從中獲得效用滿足,這一問題似乎不值得考慮。但在通常情況下,婚前戀愛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得更多的效用滿足。人們之所以如此選擇,是由於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在結婚之前依賴父母而生活,他們還沒有挑起生活的重擔,不必為生活瑣事而煩心,更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戀愛。而一旦結了婚,在很多人看來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已婚人士將不得不獨立生活。為了柴米油鹽而費神,將使得多數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全心全意戀愛,自然影響人們對戀愛的主觀評價,換言之,也就是影響了戀愛給人們帶來的效用。
婚前戀愛可以有效規避因為生育孩子而帶來的戀愛效用水準下降。受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結婚生子是情理之中的事,婚前戀愛期間則很少會有人迫於壓力而生育。雖然有部分人成為了「頂客族」,可以不必為生育而擔憂,但是更多的人則不得不擔負起繁衍後代的重任。以蓋瑞•貝克(Gary Stanley Becker)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可以把孩子當成一種商品,人們可以從生兒育女中獲得效用滿足,但是生兒育女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的,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更是如此。何況有了孩子之後就不能盡情地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戀愛帶給人們的效用也將隨之大打折扣。而婚前戀愛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生育孩子所導致的戀愛效用打折。
婚前戀愛可以有效減少當事人對沉沒成本的支付
結婚對人們來說是要支付巨大成本的,這包括為了舉行婚禮而花費的精力、金錢和機會成本等。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高昂的費用使得結婚對很多人來說簡直是一種奢望。而一旦結了婚,無論將來生活得如何,為結婚而支付的成本都是不可能收回的,即為結婚而支付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沉沒成本。儘管經濟學一般認為一旦支付沉沒成本,將不再影響理性人的行為選擇,但是人們是否支付或者在何時支付沉沒成本則是可以選擇的,即人們在支付沉沒成本之前的行為選擇依然是謹慎的。生活中不乏風險偏好者,他們更熱衷於鋌而走險,可大多數人是風險中性或者是風險規避型,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在決策之前會慎重考慮風險問題。
就結婚而言,多數人從主觀上講並不願意在這一問題上冒風險。新婚之時他們對未來的生活都充滿著憧憬,婚後生活幸福美滿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出了變故則不僅自己受到傷害還會產生負外部成本,家人和朋友儘管無辜,但也都要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就要求人們在結婚之前慎重地選擇。只有經過戀愛,使雙方認識到婚後的不確定性不是很大時,他們多半才會選擇結婚。更具體地說,當事人在對結婚成本和收益進行對比之後,確信婚後的收益大於結婚的成本與戀愛的成本之和時,理性的人才會選擇結婚。權衡前後的成本-收益以及決定是否為結婚而支付沉沒成本的過程都需要時間,而打發這段時間的最佳選擇之一就是戀愛。

婚前戀愛可以使雙方更好地規避資訊不對稱問題
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經濟學的理論分析中,資訊不對稱都是一個很常見並且難以有效解決的問題。資訊不對稱的出現不僅會使資訊掌握處於劣勢的一方福利受損,而且資訊掌握處於優勢的一方也同樣會為之付出代價。對大多數人來說,戀愛之前雙方並不見得都十分瞭解對方,其個人資訊並未完全公開,即雙方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問題。在對彼此缺乏瞭解時,匆匆結婚的收益到底如何實在難料。不可否認時下存在「閃婚」現象,但畢竟未經戀愛就直接結婚並不占主流。多數人還是願意在婚前花一段時間和部分精力充分獲取雙方的私人資訊,以方便彼此決定是否進一步地「投資」。當然,婚後戀愛也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從而盡可能地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如果單就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而言,其效果與婚前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可是,一旦將結婚時支付的沉沒成本考慮進來,在婚前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將遠優於婚後。對彼此心存好感的人來說,如果因為資訊不對稱而斷然選擇放棄對方,那麼心儀的對象與別人一起踏上紅地毯,對自己無疑是很大的傷害。可是如果不瞭解對方就貿然結婚,往往會使自己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於是大家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既不放棄將來與傾心的人一起結婚生活的機會,又能夠盡量減少資訊不對稱的最佳選擇就是先確立戀愛關係。這樣做的理由是,很多人對戀人是不設防的,也就是以戀人身分相處可以使彼此更有可能展現真實的自我,也就是有最大的可能來規避資訊不對稱問題。這一因素進一步為人們偏愛婚前戀愛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