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古代黑科技: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
滿額折

中國古代黑科技:古人比你想得更厲害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7923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古代有哪些發明?
你是不是只記得國中課本上的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
事實上,古人比你想得還厲害!
屹立千年不倒的木造房屋、世界上第一口超過一公里的深井、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鑄幣機……
中國古代究竟還有多少黑科技?!

【現代橋梁不可承受之重】
1970年代末,一批超重大型設備需要從北京永定河上通過,但由於載重量巨大,幾座新橋都不能勝任。經多方測試,運輸部門決定讓一座古橋來完成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承載著429噸重量設備的超長車輛從橋上經過時,橋的拱券最大下沉量為0.52毫米,這是那些新橋所不能承受之重,而這座已經有800年橋齡的古橋卻舉重若輕、巋然不動。這座橋,就是聞名中外的盧溝橋。

【能用八面來風的中華硬帆】
西方軟帆在順風時,船速很快,而一旦風向轉變,帆的作用便微乎其微。中華硬帆卻可以利用側向風,甚至斜逆風,通過帆與舵的配合,對來風與水流或迎或拒,走「之」字形航跡,充分利用了八面來風,不減航速,揚帆前行。

【黃帝靠指南針打贏蚩尤?】
相傳,在距今約4600年前的河北省涿鹿一帶,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進行了一場大戰。戰爭曠日持久,持續三年,濃霧、大風和暴雨,經常使得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方向。於是,經過不懈努力,黃帝發明了在戰場上指示方向的指南車,憑藉指南車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部落,生擒了蚩尤。

【最早的機械鐘】
水運儀象台以水為動力,但並非只是簡單地用水衝擊水輪,而是通過精巧的機械設計,利用流量穩定的水流實現等時精度很高的回轉運動,進而計時。水運儀象台的杠杆擒縱裝置--「天衡」系統,與現代鐘錶的擒縱器作用相似,被英國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為「很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本書重新描繪了的一個精彩科學世界:在這裡,你一定會驚嘆,華夏文明幾千年孕育的科技成果琳瑯滿目。

作者簡介

齊欣,中國科技館科研管理部主任,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研究、科技館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及科普服務標準化研究等工作。發表論文20餘篇,編著科普圖書三本。
崔希棟,中國科技館古代科技展覽部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工學學士和教育學碩士。

本書重新描繪了的一個精彩科學世界。
在這裡,華夏文明幾千年孕育的科技成果琳瑯滿目:你一定會驚嘆,一根根細細的絲線穿梭在經緯之間,竟會被編織成華美的綾羅綢緞;一件件古人用來觀測星空的精致儀器,竟能破解自然運行的奧祕,描繪遙遠天體的奇妙。在這裡,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盡數呈現:技術的革新不斷為我們的衣食住行帶來便利。在這裡,科學家們對浩瀚宇宙「可上九天攬月」式的登攀令人讚嘆,對藍色海洋「上窮碧落下黃泉」式的探索令人感動,對個體粒子「不破樓蘭終不還」式的捕獲令人敬佩。
親愛的讀者朋友,希望通過閱讀本書,你能感受科學原理的美妙,驚嘆技術應用的巨變;探秘精巧機器的神奇,體會世間生命的多彩;領略前哲探究的艱辛,享受科技創新的夢想……

目次

第一章 發掘地下的「寶藏」
第一節 採礦史上的一面「旗幟」--銅綠山古礦井
第二節 石油鑽井之父--深井開採井鹽技術
第二章 點石成金,鑄金成器
第一節 豐富多彩的青銅文化--青銅冶鑄
第二節 點石成鐵--生鐵冶煉技術
第三章 農耕民族的智慧
世界上最早、最先進的耕地機--耕犁
種子條播種機的始祖--耬車
世界上最早的揚穀高科技產品--扇車
第四章 水力的妙用
筒車
連機水碓
水轉連磨
水碾
船磨
第五章 古代人的「水泵」
利用杠杆原理的「水泵」--桔槔
曲軸轉動的「水泵」--刮車
輪軸原理的「起重機」--轆轤
利用鏈傳動原理的「水泵」--井車
高揚程的「水泵」--高轉筒車
齒輪和鏈傳動裝置的「水泵」--翻車
第六章 霓裳錦衣的國度
纖纖玉蠶,吐絲作繭--蠶與絲
熱湯引緒,化繭成絲--腳踏繅絲機
弦隨輪轉,眾機皆動--水轉大紡車
手經指掛,穿梭打緯--原始腰機
劄劄機杼,助力織布--漢代斜織機
靈機一動,巧織經緯--大花樓提花機
第七章 牆倒屋不塌的祕密
驚豔7000年的美--榫卯
既堅且美,靈動蓬勃--斗栱
獨特的中式建築之美--木架結構
第八章 跨越古今的橋梁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梁的由來
江山多嬌,橋梁嫵媚--橋梁的類型
跨越山水,

書摘/試閱

老中醫的透視眼——望、聞、問、切
提起中醫,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老中醫,他們通過長年累月的實踐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各個身懷絕技。古書云:「望而知之謂之神。」意思是指,大夫們只要看到病人,就能清楚地說出疾病的位置、發病的階段,甚至還能夠判斷疾病的發展,就好像安了「透視眼」一樣,能把病人看穿。實際上,老中醫能做到對病人的「透視」,並不是僅僅用眼睛觀察,在實際診療的過程中是要用「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才能準確瞭解病人的情況。
望診是通過看患者的神態、面色、身體、舌象,以及分泌排泄物的異常變化,而進行診斷。聞診是通過聽患者的聲音、呼吸、咳嗽、呃逆、噯氣,甚至是說話時的語
調、音色、語速和語氣,而進行診斷。問診是大夫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的一種方式,大夫通過問患者身體感覺的冷熱、出汗的情況、疼痛的部位及方式、二便的情況、睡的品質以及月經帶下的情況等,而進行診斷。切診是大夫通過觸摸患者脈搏來獲取疾病資訊的一種診斷方法。

纖纖玉蠶,吐絲作繭——蠶與絲
蠶是自然界中非常神奇的一種昆蟲,中國古人在5000多年前就發現了蠶能吐絲的祕密。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千古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直被用來比喻犧牲自己造福他人的高尚情操。但是,你知道嗎,春蠶吐盡蠶絲之後並沒有死去,而是變為了蠶蛹,為破繭而出做著準備。那麼,蠶是如何長大的?它吃什麼?
蠶的一生十分短暫,只有40~60天的時間,要經歷從卵、幼蟲、蛹、蛾(成蟲)四個不同的生長階段。蟻蠶出生不久就開始吃桑葉,吃的多,長的快,從蟻蠶長成一條成熟的蠶,體積要增大400~500倍,體重要增加10000倍,經過四次蛻皮後才成為熟蠶。這時候,蠶的胸部和腹部開始呈半透明狀,不再進食桑葉,頭部高高昂起,開始吐絲,三四天後繭子就結好了。蠶結繭後,經過10~15天的時間,就會變成蛹,繼而羽化成蛾,破繭而出。雌蛾與雄蛾交尾產卵,然後慢慢死去。卵隨後發育成蟻蠶,開始新的生命迴圈。
蠶的真正價值在於「絲綸吐盡為人用,留得輕身一對飛」。一粒蠶繭,從頭到尾可以抽出一根長約800~1000m的繭絲,蠶絲纖維具有自然閃亮、柔軟舒適的優點,被世人譽為纖維皇后。
傳說,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的是軒轅黃帝的妃子西陵氏,即嫘祖。她偶然發現了在桑樹上吃桑葉的蠶蟲,而且蠶蟲會吐絲結成繭,於是她摘下蠶繭,抽出蠶絲,織成衣服穿在身上。並且,她開始栽桑養蠶,向人們傳授和推廣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方法,從而結束了古人以樹葉、獸皮為衣的蠻荒時代,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隨後,蠶絲業逐漸在中原地區興盛起來。人們為了紀念嫘祖「養成絲綢,做天蠶以吐經綸,始衣裳而福萬民」的功德,將她尊稱為「蠶神」

驚豔7000年的美——榫卯
時間推回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長江下游流域有一塊凸起的高地。這裡,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吸引了一個氏族部落來此定居。他們就地取材,斫木蓋房,用石器將木料鑿製成帶有凹凸結構的構件,並將這些構件進行拼插,搭建起底下架空、中有圍廊、上鋪葦席的乾爽通透的房屋。
這塊高地就是位於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遺址。1973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出土了大量帶有榫頭或卯眼的榫卯構件。可見,這種榫頭和卯眼咬合的方式已經成為當時結構房屋的技術關鍵。
那麼,何為榫?又何為卯呢?榫卯,是為了使竹、木、石製等構件有效連接,在構件上人為地鑿製凸起的榫和凹陷的卯,利用榫卯結構的相互咬合以實現構件連接的工藝。在咬合過程中,榫與卯的大小和位置必須相互配合、嚴絲合縫,構件連接起來才能牢固穩定。同時,由於不使用鐵釘等進行硬性連接,好處有二:一來鐵釘等金屬件的使用往往會破壞木材纖維,而且時間久了,金屬的腐朽會加劇木材的劣化,不利於結構的長久維持。二來也是耐震的關鍵,鐵釘等的使用會使建築整體結構處於剛性聯結,一旦地震襲來,結點處由於非常牢靠反而會最先被破壞,從而導致整體結構的瓦解。而使用榫卯工藝,整體結構處於柔性聯結,地震波的外力會通過榫卯處的震盪衰減很大一部分,結點也許會脫節,但不至於被破壞,這就保證了整體結構的安全。榫卯是古人非凡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靈魂。

悠久的井鹽開採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井鹽的國家。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戰國末年,時任秦蜀郡太守的李冰在今天的雙流地區開鑿了史上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開啟了中國鑿井製鹽的歷史。
唐代及以前,人們以挖水井的方式挖掘鹽井,都是大口淺井。到了宋代,當淺層的鹽滷資源逐漸枯竭以後,大口淺井便無法滿足開採的需要,一種新的開採方式隨即應運而生,這便是衝擊式鑿井法(又叫頓鑽鑿井法)。人們用這種方法開鑿出來了一種叫作卓筒井的小口徑的深井,井口直徑與當地的楠竹粗細相仿,但井深可達數十甚至數百公尺。這種技術使得人類得以從更深的地層獲取鹽滷資源。
明清時期,井鹽的開採技術發展得更加完備,從鑽井、採滷、輸滷、製鹽,形成了一整套的井鹽生產工藝,為鹽業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時,食鹽作為重要的民生資源和稅收來源,由國家嚴格管控。但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民間私鹽開採也屢見不鮮。人們發現,採用小井開採,方便且容易避人耳目,於是在民間小井開採井鹽悄然興起。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曾提到「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者易,不可窮詰」,也反映了當時私鹽開採屢禁不止的現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