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滿額折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

定  價:NT$ 330 元
優惠價:90297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的社會邊緣人,搖身一變成為暢銷書作家──
出身於教師世家,卻受負面信號的影響,淪為社會體系中的失敗者,
在決定跳樓自殺前,體悟到遮蔽信號帶來的力量,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從魯蛇變身為頂尖人士。
作者親身實證黑鑽的成功公式,你也可以一起來見證!
★韓國「聯合書榜TOP20」連續13週上榜,教保文庫書網綜合暢銷書排名第1名!
★從哈佛大學1%頂尖優秀人才中尋得的祕訣,99%的人,都能擁有這1%的成功鑰匙!
★從前言開始就讓人欲罷不能,一個個精采故事引人入勝,最激勵人心的暢銷書!
★「我很平凡」──別被這樣的自我成見所阻絕,開啓自己無限的潛能!
 「別管別人怎麼想,專注在自己身上」──你也可以成為頂尖1%的人!
★當所有負面信號都被遮蔽,只留下最純粹的自我本質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你的成功之路即在眼前!
★耀眼推薦──
每一個人都應該拿起這本書,好好省思自己的差異化,勇敢遮蔽那些「你不行」的聲音,然後深入自己的強項。然後有一天你會發覺,你是真正的鑽石,而且是價值更高,但不容易被發現的黑鑽石!
──作家、臺中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

【內容簡介】
在哈佛找到的人生卓越公式──
成功=「遮蔽信號」+「深入理解」
切斷社會發出的負面信號,挖掘自身才能的力量,
你也能像顆黑色鑽石一樣,開闢一條光輝之路。
一九九五年,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克勞德.史提爾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他遮蔽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會念書」的環境信號,傳輸「培養自身能力是有意義的」這樣的正面訊息給他們。一段時間後,這些學生的成績躍升兩倍之多,原本只能就讀沒沒無聞的州立大學的人,卻收到了常春藤盟校的入學通知,成為人們眼中的「黑鑽石」。
「信號」指的是某種暗示、偏見、刻板印象,而黑鑽石是鑽石中的頂級,每十萬顆寶石級的鑽石中,只有一顆。
如果周遭對你發出的信號不夠正面,那你就必須遮蔽這些負面信號,專注深入理解自己所擅長的領域。
作者花了十年時間,仔細分析無數真人實證,研究出「黑鑽=遮蔽×深入理解」這個最強的成功公式。
打開這本書,你也將成為其中一顆閃亮的黑鑽!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鄭周榮 정주영
克服了困擾自己十多年的「閱讀障礙症」,用曾經無法閱讀的文字書寫,成為了得到二十萬讀者愛戴的暢銷作家,透過融合各種媒體,有力地傳達改變個人與社會的挑戰性訊息。
曾出演於KBS《演講100℃》《早晨庭院》《九點新聞》、MBC《NEWS DESK》等眾多節目。曾擔任韓國總統文在寅競選時的宣傳文化發展特別委員會長及特別輔佐官,現任民主和平統一諮詢委員會文化諮詢委員。
著有《我才三十歲》。

【譯者簡介】
楊爾寧
臺北人,現旅居釜山,以語言維生。
譯有《我用打工學習這個世界:有關挫折、辛酸、老闆、現實社會,以及工作的27種樣貌》,作品散見於藝術雜誌。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曾於臺韓兩地職場打滾,目前為二、三次元娛樂文化皆跨足的專職譯者。
譯有《我的日常取向》《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等書。

【序】
推薦序
你是真正的鑽石,而且是不容易被發現的黑鑽石 蔡淇華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嘉納發現,深入鑽研一個科目的學生所獲得的成就,是漫無目的地完成九個AP科目學生的兩倍。為什麼?
《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告訴你答案―是「遮蔽信號」加上「深入理解」的結果。
重點是,要「遮蔽」什麼「信號」?要「理解」多「深入」?
這本書用大量的科學實證讓我們相信,要「遮蔽」社會發出的負面信號、「理解」自己的與眾不同後,才能「深入」挖掘自身的才能。
有些人因為特殊體質,天生會「遮蔽」我們習以為常的訊息,例如愛因斯坦,兩歲後才學會說話,而且說話之前,都要先小聲說幾遍,滿意後才敢說出來。家人以為他有學習障礙。四、五歲時,父親送他指南針,他深受吸引,開始對物理學產生濃厚興趣。然而愛因斯坦在慕尼黑面對機械式的學習(就像臺灣傳統的聯考制度),文科永遠拿低分,他從世界接收到的唯一訊息是:「你是一個學校的失敗者。」
後來他決定放棄德國國籍,十六歲時到瑞士參加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在那次考試當中,他在數理科得到高分,但卻沒通過文科考試,但當時的理工學院院長請他先完成高中學業,再來聯邦理工學院報到。
愛因斯坦慢慢「遮蔽」社會的負面訊號,在自己喜歡的物理與數學兩科深入學習,終於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宗師。
有的人可能要在後天學習後,才能學會遮蔽生命的雜訊、理解自己比他人更能深入的範疇,最後擁有自信與動力,成為世上某一領域的大師。
本書也舉出瑪丹娜、季辛吉、卡拉揚等名人的實例,故事有趣又啟迪人心。當我看完這本書時,直覺相見恨晚,因為好像看到自己一生的註解。原來我也是個有特殊體質的偏才,二十四歲前,我無法「遮蔽」聯考制度傳遞給我的失敗訊息時,所以一直是個「魯蛇」。等到我理解自己專注的能力異於常人,例如校刊、寫作、社會參與等他人不重視的領域時,我開始「遮蔽」他人澆淋的冷水,無悔地深入探索,終於成為一個有自信的教育工作者,兼出版八本暢銷書的作家。
在一○八年課綱著重「適性揚才」,與世界階級M型化的年代,每一個人都應該拿起《黑鑽定律:哈佛頂尖1%人士成就卓越的祕密》,好好省思自己的差異化,勇敢遮蔽那些「你不行」的聲音,然後深入自己的強項。
然後有一天你會發覺,你是真正的鑽石,而且是價值更高,但不容易被發現的黑鑽石!
(本文作者為作家、臺中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引言
突破十億分之一的機率

顛覆全世界的認知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四日,美國的MTV電視臺決定要在開臺三週年的時候舉辦頒獎典禮。不過這家歷史並不悠久的電視臺,讓那些遠近馳名的大歌手就算被邀請,也不會想來領獎。當時賣出千萬張專輯的超帥氣鬍子樂團 ZZ Top 甚至拒絕出席。將頭髮染成橙色的貝蒂.蜜勒和丹.艾克洛德兩位主持人,雖然想看上去更年輕而穿了奇裝異服出場,但看起來卻明顯是大叔與大嬸。目標要抓住年輕女孩目光的音樂電視臺,實在沒有太大的把握能利用這場頒獎典禮,讓少女們鎖定頻道。
更令人擔心的是,當年尚未走紅的歌手瑪丹娜,死纏爛打地要把自己的名字放進頒獎名單裡。就算想出所有能夠吸引人目光的賣點,也沒有人能有把握地講出誰會看這場頒獎典禮。
在這過程中,這位叫瑪丹娜的新人歌手不時提出要求,說自己的舞臺要這樣做、那樣辦。
「我的舞臺要有印度老虎。」
「不行。」
「我想唱我兩個月後發行的新歌。」
「不行。」
電視臺的人,沒有人會想聽這位沒沒無名的女歌手說這些有的沒的,《時代》雜誌甚至有位記者直接了當地評論她:「不需要幾年,瑪丹娜的名字就會從排行榜上消失得一乾二淨。」因此,最後妥協決定的方案是在舞臺上裝設一個大型的結婚蛋糕。當時,連瑪丹娜的企畫公司都沒有心思想要拉拔這位新人女歌手。雖然一開始將她包裝成黑人,讓她浮出歌壇,但業界相關人士對於歌手的壽命瞭若指掌,一致認為瑪丹娜不過是張即將過時的牌罷了。
典禮開始時,穿著故作年輕的主持人介紹了瑪丹娜,她在比自己身高高上好幾倍的大型蛋糕上登場,穿著新娘婚紗―緊縛身軀的胸衣、裙子、絲綢面紗、戴著珍珠項鍊―從蛋糕上走下來,開始唱起〈宛如處女〉(Like a virgin)。當天出席的業界人士都對這三分鐘始料未及―在現場目睹了至今仍膾炙人口的表演,並且在最後一分鐘瞠目結舌。瑪丹娜奪取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因為她穿著神聖的新娘婚紗,露骨地撫摸身體、暗示著性行為。
唱出「當你第一次撫摸我時⋯⋯」的那一瞬間,瑪丹娜的表演超乎業界人士的想像。表演結束後,雖然主持人稀鬆平常地開了幾個玩笑,但現場竟然沉寂了許久,沒有掌聲,因為衝擊甚大。
「企畫公司員工走向我,說『這個女的完了。』所以我也開始打包行李準備走人。」瑪丹娜的宣傳負責人利茲.羅森堡如此回想。當時坐在第一排的美國唱片製作人阿圖.貝克也回顧道:「在表演結束後,所有人都認為瑪丹娜的演藝人生會就此結束。」
在一九八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為什麼在場的業界人士就算親眼目睹這足以扭轉全世界女性保守觀念的歷史瞬間,卻全都錯過了改變的機會?為了追根究柢,我們必須更深入地進行了解。

創造「十億分之一」的成功支點
一九八三年的某一天,在美國西部有位男作曲家,在開車時腦中突然浮現了曲子的靈感。
「在當時,我的生活真的是爛得一塌糊塗,連女朋友都向我提分手。在那之後,我便開始尋找新的寄託。」
在這像是什麼都結束的時候,他認識了一位新朋友,想出了這句歌詞:「總之我撐過艱苦的日子了。我既不完美又軟弱。我就是這樣的人。」
比利.斯坦伯格率直的告白,也給了同是作曲家湯姆.凱利新的靈感。凱利也認為,這句歌詞和自己的生命有密切的關連性。他在這個時候也經歷了和妻子離婚,在最悲慘的絕望之中,期盼已久的歌詞就這樣找上了他。
雖然斯坦伯格和凱利對於這極具意義的創作相當滿意,但這首歌卻被許多唱片公司和歌手拒絕了。這兩位男性終於明白,沒有一間公司對於這些從男性手中寫出的纖細歌詞感興趣。
讓我們來聽聽斯坦伯格的回顧:「我們雖然四處尋覓能夠演唱〈宛如處女〉這首歌的人,但是每當曲終,大家都把我們當蠢蛋。當然,有幾位專家建議從歌名開始就得改掉。但這和以往他們所熟知的曲子是完全不同的新東西。我們決定就算專家再怎麼嘲弄,也不動搖。」
斯坦伯格的曲子,就這樣在音樂市場上漂流了一年之久,終於傳入當時華納唱片公司副社長奧斯汀的耳中。他表示把這首歌給瑪丹娜唱應該可行,瑪丹娜的製作人兼總監奈爾.羅傑斯認為,〈宛如處女〉就當作是「陪榜」的曲目,和其他曲子一起綑綁販賣即可,但瑪丹娜卻愛上了這首歌,並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主打歌,首次向總監提出個人意見。
「奈爾,你有所不知。對少女或女性來說,失去自己的處女身分是非常重大的事情。這首歌所要傳達的訊息,擁有比拍子或旋律來得更強大的力量。」
在一年多的時光中到處碰壁、被稱作「蠢蛋」的兩位作曲家的表情,一瞬間變得開朗明亮:「她真是我們的幸運星。」
但瑪丹娜卻誤解了業界的潮流。讓我們來聽聽奈爾.羅傑斯的說法。
「我原本想讓瑪丹娜主打〈物質至上的女孩〉(Material Girl)這首歌。我比起任何人都了解在這個音樂圈裡,歌詞什麼的並不重要。有什麼人會一面想著歌詞,一面跳舞呢?只有拍子和旋律能讓人聞之起舞。所以那時我並不支持瑪丹娜的決定,因為我認為她只不過是醉心於歌詞罷了。」
雖然唱片公司非常擔心她的決定,但瑪丹娜非常清楚那首歌擁有的價值。萬一做了錯誤決定,那將導致從業界消失的危機。但瑪丹娜自願負起所有責任,無視於周遭所有的異樣眼光。究竟是什麼讓她如此確信〈宛如處女〉會成功?
奈爾事後才承認:「瑪丹娜是超乎我預料的偉大藝術家。〈宛如處女〉為她和我的人生帶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但我們還是得去看她創造歷史的那一瞬間,是什麼促使她做出決定的呢?
那就是她對處女身分最「深層的理解」。瑪丹娜曾有一段不幸的過去:一九七八年的秋天,她失去了處女身分。造成瑪丹娜不幸的,是一位黑人男性。她為了追求成功,到紐約市中心住進了一個破舊的月租房。但等待她的則是無治安可言的黑暗階梯、奪去她處女身分的男性。
而且當「總之我撐過艱苦的日子了。我既不完美又軟弱。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幾句歌詞出現時,讓她對於處女身分有更深入的接觸。
「這首歌有雙重意義。對於已經有性經驗的女性來說,這首歌也讓她們在瞬間重新回想起當年守護其處女身分時的感情。而對於男性來說,也是讓他們回憶女性與自己第一次戀愛時的光景。」
曾經對這段歷史進行調查的安德魯.莫頓也如此評論道:「大部分在一九八○年代迷上〈宛如處女〉的,是長久以來受到社會中『非妻即娼』二分法壓力的人,以及被強加保守觀念的女性。」
當瑪丹娜的世界回到只有節拍和旋律的時候,她將周遭傳達給她的負面信號給遮蔽,並對圍繞自身的東西做更接近本質的理解。而這正是她想傳達出的信號―女性也該像男性一般,果敢地表現自己的性魅力,過更進取的人生。
在這些僅將音樂理解為「馴服於節拍和旋律的女性在一個空間中跳舞」的業界人士眼中,穿著新娘結婚禮服做出性暗示表演的瑪丹娜,是極具衝擊性且無法接受的存在,但瑪丹娜懂得遮蔽這種負面信號。
她的高中同學,如此回憶著瑪丹娜:「我所認識的瑪丹娜,在學期間並不畏懼與眾不同這件事。在那個年紀,要不在意別人怎麼想,做出和別人不同的舉動,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再讓我們回到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四日,瑪丹娜改變世界的那一分鐘。當時坐在最前排的觀眾們喝倒采的時候,瑪丹娜的眼睛並不看向那些輕蔑她的人。因為他們的眼光,從一開始就被瑪丹娜忽略。更令人驚訝的,並不是她對觀眾眼光的反應,而是在這「一分鐘」的瞬間,她充滿自信地正視著攝影機。莫頓如此記錄著:「或許在現場業界人士的眼裡,瑪丹娜膚淺的表演令人感到不快,但後來大受觀眾歡迎這件事情,是他們意料之外的。〈宛如處女〉是瑪丹娜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熱門曲目,這次演出可說是她最成功的決定,並且展現出瑪丹娜有多麼懂得利用鏡頭。」
美國搖滾歌手梅莉莎.埃瑟里奇也如此記錄這一分鐘的瞬間。「我在電視裡看過的表演之中,她的模樣是女性之中最勇敢、最性感的。」
如今瑪丹娜的財產進入一億美元俱樂部,她那決定性的一分鐘是不爭的事實。而且瑪丹娜驚人的「遮蔽」能力和深入理解她所要傳達給社會的訊息,創造了十億分之一的機率。
莫頓最後如此評價:「瑪丹娜象徵著美國移民心中根深柢固的美國夢。雖然這一生可能就只是個平凡的中西部女孩,但透過實現自己可能性的努力,得以從一介高中啦啦隊員晉身為國際巨星,十億分之一機率因而實現。」
從現在開始,此書將透過「信號」和「深入了解」這兩個概念,闡明深藏在我們心中的強大力量。

目次

【目次】
推薦序 你是真正的鑽石,而且是不容易被發現的黑鑽石 蔡淇華
引言 突破十億分之一的機率
Chapter 1 遮蔽信號的力量
1 不要被平均所騙
2 信號的力量
3 在黑暗中點亮的才能之光
4 在哈佛閃耀的「黑鑽」
5 最好的時刻會如何降臨
Chapter 2 深入理解的力量
1 創新發明的祕密
2 間隔效果
3 直到成為哈佛最好的教授為止
4 來自哈佛的全新風潮
後記 遮蔽讓你畫地自限的信號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後記 遮蔽讓你畫地自限的信號
傳承自祖父的夢想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日,慶北禮川的一個小村莊發生一件喜事,一名看上去宛如少女的年輕女性生下了一個兒子。在這個教師家庭中,父親一直殷殷企盼著能有一個聰慧的兒子,但兒子出生才沒幾年他便因意外去世,瞬間成了寡婦的女子,開始為養活兒子拚命工作,她臉上的表情沒有太多悲傷,更多的是想讓孩子活出全新人生的義務。在這小小的村莊中,讓孩子見識到廣闊世界的方法只有教育。
自此以後,禮川的人們便經常提起這個孩子,人們口中的他並非自幼喪父,而是將要走進廣大世界的孩子。
當一個家庭將所有機會都投注在一個孩子身上時,這個孩子會如何變化?跟父親像從同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似地,這個孩子時時刻刻緊抓著書,也使得母親將所有的財產投資在教育上。
孩子理解母親的迫切,也到了慶北禮川的人們無法想像的中國、日本留學,學成歸國後選擇進入韓國最好的大學。這孩子面臨一個選擇,若他只是個在禮川平凡長大的孩子,肯定不會有機會遇到這些問題,正當他苦思哪個才是最好的選擇時,韓戰爆發。轉眼間他被徵召入伍,在戰場上,他的耳朵被子彈射中,雖幸運撿回一條命,但此後卻幾乎聽不見了。
幾乎喪失聽力後,父親的陰影再次籠罩著他。
最耀眼的人生在眼前化為泡影,以自己的身體條件與學歷,能夠申請從事的職業只有學校教師而已。命運向他開了一個玩笑,讓他只能走上父親曾經走過的老路,母親看著他的遭遇也只能隱忍悲傷,暗自落淚。
雖然人生遭遇挫折,但曾經短暫見證新世界的孩子學習到教育的力量,不知不覺間到了足以成家的年紀,他的妻子同樣也是一位教師,就在某天不經意地看了看鏡子,發現自己已經漸漸老去時,才注意到他的孩子也選擇成為一位數學教師,這個三代都是教師的家庭建立起一個教師世家,一直到一九八○年代又有新的生命降臨。
三代都是教師的家庭,提供孩子所有教育上的機會與資源,雖然環境與首爾市中心的富裕人家相去甚遠,但這些孩子卻能在慶尚道的山溝裡,盡情地享受自曾祖父那代傳承下來的學術氛圍。
父母對孩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十分關心,而孩子們也都有能夠畫出超越平凡曲線的優秀能力。最早出生的孩子能夠進入首爾大學,之後的孩子也都可以穩定考進全國最高學府,孩子們可以不必再繼承家族傳統成為教師,傳承三代之後,孩子們終於能夠實現自己祖父所夢想的世界,但真的是這樣嗎?

教育信號減弱的瞬間
密西根大學的多里斯研究團隊曾研究父母對學業期待,會對孩子的數學成就有什麼影響,他們發現的結果並沒有和我們所認知的差距太大。
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較有才能,較有才的孩子就能獲得較好的數學成績,沒有才能的孩子則必須更加努力以彌補這份不足,所以更有才能的孩子,自然會背負更多父母在學業上的期待,但也獲得更多資源,不過多里斯研究團隊從這些平凡的事實當中,發現更重要的事。
其實即便孩子有著特定才能,但若沒有這項東西,那便注定失敗。父母在預測小孩將來的發展時,通常也會考慮到這個部分,那就是孩子有多麼「努力」。
從這點來看,我們剛才說的那個禮川家庭所創造的努力種子,就是很值得關注的部分。兒女比任何人都了解自父母傳承下來的努力價值,若教育學家拜訪這些孩子的家庭,並進行深入地調查,一定會發現這些家庭能帶給我們的啟示都差不多,那就是「努力」確實扮演重要的變數,影響這個孩子成功與否。
不過如果用努力來解釋世上所有的成功,那麼我們將無法完美解釋為何即使用心在禮川這塊土地上灌溉,仍然有幾個孩子無法如預期般成長。當教育學家將注意力都擺在努力上的時候,他們遇到一個令人感到棘手的小孩。跟著教育學家一起到這個父母都是數學教師,但子女卻在數學遇到困難的矛盾環境中去深入了解吧!在禮川傳承下來的特殊努力種子上頭,開始出現小小的裂痕。
種子開始龜裂的時間點,大約是二○○○年九月。在這個三代都是教師的家庭裡,一個個頭矮小、有著圓滾滾的臉頰,剛從國中畢業的男學生,為了準備進入高中而首度打開數學課本,孩子很快在學校的考試中拿到滿分,數學教師世家也越來越期待這個孩子展現該方面的才能。
「我是教師,孩子我會自己教,不需要讓其他教師來。」
這位黝黑臉孔、眼神銳利的高中數學教師,曾經培育出許多參加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頂尖學生,他帶著自信滿滿的表情要求自己的孩子坐在書桌前,開始學習超出學年進度的困難數學題。他簡單說明了概念,便要求孩子開始解高難度的練習題,但兒子卻跟不上他的速度。
當你接觸的一直是程度最好的學生,然後發現兒子與你預期的最高成就曲線還有一段落差時,他便會瞬間淪落為不可能有任何學術成就的孩子。經過幾天的努力後,這位數學教師認為在兒子身上找不到能參加數學奧林匹亞的種子,於是他便對孩子大吼大叫、撕破他的數學課本,變成碎片的課本尖銳地刺在兒子心上。
「你不要到外面說你是我兒子,因為你根本沒有數學才能!」
他瞬間以滿是恐懼的眼神看著父親,當時,從父親的眼神中第一次接觸到懷疑自己數學才能的信號,而這個孩子仍然記得那個時刻,這使他意識到,所謂的信號在努力面前都只是詭辯,但那個空間裡,確實存在著首次接觸到的信號,那就是「數學並不是我擅長的領域」。
我們應該在這個時候稍微停下來。這位數學教師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固執地給自己的孩子進行集中式的教育,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在這三個月接近尾聲時,他便幾乎失去了對數學的信心。緊接著便是高中入學典禮,在人人都視為機會之窗的高中校園裡,他的成績卻每況愈下。
數學的排名等級一路從三級、四級、五級持續下降,雖然越是如此,他就越努力地想坐在書桌前學習,但學校也已經認定他是個不會讀書的學生,這是信號的惡性循環。當然,若每個學生都以此當作成績變差的原因,那其實就只是在為自己不努力找藉口,我們還是得看孩子是否努力。如同多里斯研究團隊發現的一樣,沒有才能的孩子仍然能透過努力克服困境。
但對前例的孩子來說,除了努力之外,他並沒有接觸到任何與學習有關的正面信號。三年來每天只睡五小時,其餘時間都在用功念書,令人意外的是,他沒有獲得任何成果。從小最擅長數學的他,數學成績從某一刻起開始一落千丈,後來也一直維持著悲慘的分數。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能夠確定,多里斯研究團隊對才能與努力的描述,絕對不是事實。只要給孩子適當的機會,那麼他們也會知道要咬牙努力到凌晨兩點,因為孩子都很擔心自己坐在書桌前讀書的時間比別人少,如果我們不只憑成績單來評價孩子付出的努力,那麼他們肯定能成為最經典的傳奇,但這孩子的成績自二○○○年九月之後,隨著成功曲線的下墜,成為我們一直以來深信的成功公式中,最令人感到陌生的例子。
這位來自禮川的數學教師,直覺意識到某些事情不太對勁,於是在下一個孩子成長時,不再針對學業發出任何信號。
這是他所學到與信號有關的教訓。兒子的妹妹就像過去從未發生過任何「意外」一樣,盡情地揮灑自祖先傳承下來的才能,數學一直維持滿分的成績,並且一如預期地考進最好的大學。在這個以正確的努力與機會,灌溉遺傳種子的教師家庭中,在數學上傾注最多努力,但數學卻最不好的哥哥與他擅長數學的妹妹,成了十分特殊的存在。
「哥進高中之後就整天都在讀數學,但為什麼成績會越來越差?」
作業記憶力與數學分數的關聯性
密西根大學的托馬斯.卡爾研究團隊在二○○五年發表了「有才能者失敗的起點」這個研究結果。在卡爾的研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努力與才能並重,卻仍會遭遇失敗。無論怎麼努力、再怎麼有才能,只要接觸到一次的「負面信號」,該信號就會將學生的努力與才能,壓低到無法恢復的水準。
首先,卡爾為了測試「信號」的力量,將參與實驗的密西根大學學生分為兩組,他讓第一組學生跟平常一樣解數學題,並讓第二組學生接觸到「你的數學可能不太好」的信號。
不同於第一組學生,卡爾讓第二組學生知道他們的分數可能會比較差,同時告知會將他們解題的模樣錄下來,交給教授或數學教師做專業的評價。
能進到密西根大學已經可以說是相當優秀的學生,但卡爾卻刻意創造讓學生對個人努力產生疑問的環境。當然,在這個情況下我們一定會想起多里斯研究團隊的發現,第二組學生已經兼具才能與努力,卡爾卻在這時丟出他們可能不行的「信號」,這個實驗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結果如何?他獲得了意外的結果。
他從研究結果中發現,第二組學生的成績卻在瞬間一落千丈,令人感到荒謬無比。在這時候,多里斯研究團隊主張的才能與努力的變數,就變得沒有意義。讓我們多了解一下卡爾研究造成的成績變化,可以從中找到更特別的事情。
第二組成績下降的學生,其實在面對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時,即使接收到負面的「信號」,成績也沒有任何改變(圖3-1),但遇到高難度且複雜的數學題時,卻能觀察到成績明顯下降的狀況。
為什麼在解高難度問題時會被信號影響?心理學家試圖從我們的作業記憶力尋找問題的解答。
全球的心理學家都在實驗室裡,觀察到負面信號會瞬間使我們腦中作業記憶力降低的現象。作業記憶力與才能有密切的關連,作業記憶力越高,越能夠以高層次的思考方式,廣泛地思考數學問題,但當學生接收到自己不善讀書的信號,作業記憶力便會一如預期地降低,卡爾實驗的學生成績證明了這一點。
擁有高水準作業記憶力的學生,接收到懷疑自身能力的「信號」,再去解數學題的時候,成績便再也無法像過去一樣。
卡爾研究團隊終於發現,「信號」比起努力與才能更為重要,這對我們來說究竟代表什麼意義?當我們依照成績安排學生就讀的學校、以排序的方式分配他們該進入哪些大學時,孩子們便會接收到全新的信號。當孩子進到外縣市較不知名的大學時,他們會鎖上門,讓自己困在那個信號裡。而進到最頂尖大學的孩子,則會認為這都是靠自身的努力與才能。當他們這樣包裝自己時,其實社會與學生都錯過了最重要的事情:我們為了極少數的學生,犧牲了大量有才能的學生所發出的信號。
現在再讓我們回到禮川的田園中。身為數學教師的父母,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觀察孩子解數學題的模樣,他們對他有太多的期待,卻也太快對他感到失望。而孩子吸收了這個信號,就像卡爾實驗室裡的學生一樣,數學成績逐漸從一百分慢慢變成九十分、八十分、七十分,這實在很奇怪,他坐在書桌前的時間只增不減,更全心全意地努力讀書,分數卻再也無法提升。這孩子處在無法只用才能和努力來解釋的狀態中,他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甚至曾在數學比賽當中得獎,但在二○○○年九月接收到那個信號之後,分數便再也無法恢復。
孩子的作業記憶力變得一塌糊塗,在傳承三代的教師家庭,即使公平地對每個孩子播下機會、才能與努力的種子,但仍有一棵無法成長茁壯的樹,那個家中唯一就讀大學夜間部的孩子,感覺自己的一切好像都結束了。
在死亡之前發現的事 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晚上九點,首爾一棟老舊公寓的屋頂上,出現一個超過一百公斤、身軀龐大的短髮男學生。他進入電梯,按下通往頂樓的按鈕,思考著希望生命就此結束。屋頂的門一開,刺骨的風像是在甩他耳光、催促他下樓一樣,但他認為自己已經沒什麼好失去的了。
少年的手中,握著過去十年的成績單與不合格的文件,那彷彿是在評價他過去的人生有多麼荒腔走板,那些單據對他來說就像無論怎麼努力都絕對無法改變的複雜命運。其實他也有苦衷:他有閱讀障礙。所有的學科成績都一塌糊塗,雖然在教室裡付出了同等,不,應該說是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但為什麼人生卻不能公平一點?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此刻變得一點都不重要。
如同預告的一樣,少年一躍而下,不,如果他真的一躍而下,那麼這本書便不會存在了。
我當時真的想死,也真的是整個完美社會體系中的失敗者。
禮川流傳著我祖先時代的故事,而我就是那棵擁有了所有機會與才能的種子,但卻唯一沒能成長茁壯的樹木。二○○五年,卡爾研究團隊在實驗室裡重現像我這樣的人,探討他們究竟是在什麼時候被擊垮。當時我正想要整理自己的人生,從屋頂一躍而下離開這個世界,但這真的就是全部嗎?
若你沒有經歷過臨死前的瞬間,那麼請你專注聽我的話,我在死前所體悟到的教訓就是:「一切都將回歸於無。」
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諾齊克也認為,「無」是讓「所有存在變得面目全非、什麼也不是的力量」,我方才經歷的死亡瞬間,其實也是歷經讓一切事物消失的「無存在」瞬間,意外的是,當自己陷入「無」的瞬間時,身邊那些定義我的大量信號也跟著一起被捲入,回歸於「無」。死亡帶來的教訓,就是那些社會定義我的信號,其實並非自己的本質。
這是很特別的教訓。當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在研究社會信號如何改變一個人時,我竟領先他們,親自體驗了這個的文化。
改變是從外表開始。從醫學上來看,我破一百公斤的肥胖體重是可以預測的,我很明白暴飲暴食的樂趣,而腦科學家解釋我這種令人失望的情況,是源自於「意志力與習慣的問題」。
身邊的人總說我懶惰、成天只會吃、是個愚蠢的人,而我也不知不覺地將這些看法視為理所當然,將自己變成他們所認為的「我」。
我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將發出這種信號的人趕出我的生活圈。
當我遮蔽這些信號之後,我只花四個月的時間就減下將近一半的體重。本以為自己會一輩子過著荒腔走板的人生,在遠離那些認為我從此沒救的人之後便徹底改變,這股力量實在太過強大,即使我親眼見證也無法置信。
若內在的力量如此強大,那不光是這副軀殼,或許就連內心一直以來覺得低人一等、將我擊垮的那種感受,都能夠改變?在這個將人排序的社會體系當中,曾經體會到被人排擠在隊伍之外的感覺,那是我心中一個打不開的結。
我想再介紹一個親身接觸正面信號的經驗來說明這個問題。那個信號雖然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但我卻花了彷彿一輩子的時間等待它來臨。
一位音樂評論家說我的文章「很特別」,並遞了張名片給我,希望從我的文章中挑選幾篇出版成冊。當時我因為閱讀障礙,不太能讀懂文章,所以幾乎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但他卻說我的文字很特別?
那位音樂評論家表示,我的文章有足夠的價值讓更多人閱讀,而那就是羅森塔爾的手指,他指著我的那些手指徹底改變了我。閱讀障礙是能夠治療的,治療我的醫師表示:「你應該承受了很多來自周遭的壓力。」
醫師說拆解那些壓力和閱讀障礙的治療息息相關,他說的沒錯。在三代都是教育家的家庭中,對我的學業期待在我無法成為英才之後便立即消失,從那時開始,我所接收到的就只有忽視的信號,而接收的同時,那些原本只有一點模糊的文字就越來越無法看清楚。閱讀障礙殘酷地折磨著我,但就在想結束這一切的瞬間,那小小的正面信號接近自己,而它的力量十分強大,困擾一輩子的閱讀障礙問題消失,我也成為經常登上暢銷排行榜的知名作家。曾經因為無法閱讀甚至想自殺的自己,遇到了新的信號,靠寫作獲得成功。
過去總是錯一半以上的語言科目,如今卻能在考試中拿到滿分,數學也是花了一年的時間重讀,拿到了最高等級的成績,之前花了三年時間苦讀,成績仍然墊底的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有人來到我身邊,在禮川的這塊土地上,澆灌了正確的養分。
當然,不知道那位音樂評論家是否真心認為我「很特別」,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確實重新邀請我走入社會體系,那一句「你很特別」就是專家給我的邀請。
那一句話留在當時還是少年的我的腦海中,成為獨特的力量。那是我接收過最好的信號。
而當時自己意圖自殺的地點,後來因為電影拍攝而在藝術電影節上受到關注。雖然很不好意思,但我在電影中飾演的是「挽留意圖自殺的我」這個角色。
現在我能夠理解信號的力量。
不過這只是「我」的故事,對吧?現在我想從不同的角度來確認信號的力量,所以花費十年的時間,尋找、深入研究改變自己的信號力量,搭配前面介紹過的眾多國際專家學者做的研究、不同領域的故事帶來的教訓,說明我親身體驗的一個小團體的改變。
那個小團體的主角,是稚氣的國中生與高中生。我曾有三年的時間在京畿道一帶指導這些學生,頂尖的好學生理所當然地沒有來讓我指導,只有父母親已經有一定程度放棄孩子的學業,還有真的與學習隔絕的學生會過來這裡。在那些討厭上課,會假裝家裡沒人在而不願意開門的學生面前,我所做的只有不斷將英文課本塞進門縫裡。
後來發現一位學生家中突然有了一把新的貝斯: 「你怎麼買貝斯了?」 「因為想做音樂。」 「前幾天不是說想打籃球嗎?」 「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瞬間,我意識到把英文課本塞進門縫的行為其實非常沒有意義,在被放棄的學生身上看到的不安,全都顯現在他們的臉上,這些孩子之所以不願意閱讀教科書,是因為從中讀不到朝自己發射的信號。
「我看課本也沒用,我不會讀的。」
他話說完,我便靜靜地靠近貝斯,短暫地演奏了一下,然後接著去彈奏電子琴,演奏出讓他驚豔的旋律,接著就像那位音樂評論家走入我的人生一樣,我靜靜地看著那個孩子。
我暫時放下英文課本,放了一首英文流行歌曲,幾天之後我發現,那孩子的英文和記憶力其實很好,甚至能把英文饒舌歌詞背起來立刻跟著唱―他知道剛才唱出來的,其實是很高級的英文句子嗎?
「你的記憶力真的很特別。」當時我在那個被學校當成問題兒童的孩子眼中,看見了某些東西在閃爍。那是當人接收到好的信號時、得知自己很特別的時候、在坐在教室前排的學生身上能看到的情景。
那之後發生的事有多麼驚奇,甚至無法用言語說明。那孩子的記憶力從流行歌曲,發展到將整本英文課本背下來的程度,我持續對他發送「他很特別」的信號,讓原本英文只有三十分的學生,竟拿到了八十分,創造出成績整整提高五十分的奇蹟。
「老師,我覺得我現在好像可以讀課本了。」
他說教科書是屬於自己的信號了。那孩子開始在上課時間,把跟他差不多的同學帶來,這些孩童開始互相將特別的事物傳達給彼此。
在那小小的房間裡,當我發出信號之後,便看到孩子從問題兒童變成懷抱夢想的人,這讓我微微地顫抖。原本只希望在一個領域拿到最佳成績的他,後來在每一個領域的成績都變得越來越好,他最後一次跟我聯絡,是在要進大學的那一年,他的聲音我清楚地記得。
「老師,我考上了。」
那孩子的成績足以進入我連想都不敢想的最高學府。有趣的是,那些他帶來的同學,也都考取了不錯的大學,一開始接觸到他們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但當微弱的火光開始綻放光芒時,他們便懂得跟隨那火光前進,或許那樣的迫切感,就像我一輩子所等待的信號也說不定。
若人們繼續讓這些孩子坐在教室最後面,將他們看成是不願意讀書的人,那在貝斯之後,他或許就會沉迷於打架也說不定。這就是信號的力量,但若能遮蔽不好的信號,那麼它將會成為我們的力量。
透過這本書,我深入地說明信號的力量有多麼大,以及對抗負面信號時我們能夠變得多麼強大。現在好好回顧一下自己吧,你在目前所處的領域中,接收著怎樣的信號?當你遮蔽那些讓自己畫地自限的信號,對該領域做最深入的學習時,又能有多麼驚人的改變?
我們已經確認過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就創造屬於自己的深刻解答吧!

Chapter 1 遮蔽信號的力量
1 不要被平均所騙
──成功只不過是存在於「平均之中」罷了。

關掉教室後面的照明
凱米托港位於巴拿馬,是個當地居民以漁業為生的貧窮都市。當你遇見當地居民的時候,就算戴著有色眼鏡也無妨,因為他們不是漁夫,就是修理船舶,或在漁獲加工工廠工作、市場批發販售漁獲。在這裡的所有人都跟魚有關、都靠魚維生。
在這貧窮的地方長大的小孩,就算再怎麼努力也擺脫不了漁夫的影子。雖然每個人各自使出渾身解數想要脫離貧困生活,但最後也只能在船舶上度過一生。在那之中,有位小船員叫做馬里安諾.李維拉。在這位少年八歲時,就有著傲人的身高和父親一樣健壯的體格。
當其他的船都因為洶湧的海浪駛離時,只有李維拉的船長爸爸獨自拉下船帆,優雅地把魚抓進網裡。
「網子在船上,就不能賺錢。唯有網子在水裡,才能賺到錢。」李維拉將父親這句琅琅上口的句子牢牢刻在腦海裡。之後李維拉的船出了事,中斷了漁業,他便放下漁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拿起棒球棒。
這可是件明智的選擇,他擁有足以被紐約洋基隊球探挖角的控球潛力,而他也把握自己的才能,不斷增進實力。
逐漸綻放光芒的他被球探發現,一舉進入紐約市中心。一句英語也說不出口的李維拉,在美國數萬名觀眾前,卻一點也不緊張。
「過去曾在父親的漁船上工作,而現在則是在世界大賽中拿下優勝。請問您到目前為止學到了什麼?」對於記者的提問,他以特有的謙虛表情回答:「比起認為自己很厲害,不如說我為了做到最好,付出了無盡的努力。」他在一週工作七天的文化中,看到自己的才能閃耀著光芒,並且在這項才能消失之前,不斷地精益求精。若才能和努力能夠相互配合,要在一個領域中脫穎而出並不是問題。但我們無法得知自己隱藏了多少才能,所以成功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努力。
隨著努力的程度,結果也隨之相異,在社會中提到個人成功時,「努力」的重要性聽到耳朵都要長繭了,但,果真如此嗎?
當然,努力不是全部。社會必須要有個正確評價努力的系統,也必須給那些相較起來,程度不佳的人更加寬鬆的條件,定下更加彈性的制度。
為了說明這些,李維拉可以再次成為最佳例子。原本認為李維拉沒有游擊手才能的球探奇哥.海倫,接到了要求重新確認李維拉才能的電話。
「我已經確認過他當游擊手的樣子了。」
海倫對捕手克勞迪諾.賀南德茲和中外野手艾密力歐.蓋茲這樣說。
「你還沒看過他當投手呀,你必須親眼看看。」蓋茲說道。
「相信我說的吧!我親手接了他的球,這孩子有能力把球丟到他所想要的位置。」賀南德茲隨即附和。
其後,海倫決定重新確認李維拉身為投手的能力,並驚覺自己判斷錯誤,立刻和李維拉簽了約。
由此可知,現今這粗糙的社會體系,非常容易錯失擁有才能的孩子。
MLB傳說中的「第四棒打者」泰德.威廉斯曾給過大家一個忠告:「練習、練習、再練習。我練習揮棒,直到手上的水泡破裂,練習到手心長滿硬繭,不斷地自我鞭策。各位如今很難再看到別的選手手上有這樣令人生畏的硬皮了。當然這也是因為最近很多選手都習慣戴著高爾夫球手套在打擊,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像我一樣,做過那些殘酷的練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在。」
凡是成功的人,無不強調努力的重要性。愛因斯坦曾說:「我不是因為聰明,我只是研究問題研究得更久罷了。」他這樣否定了自己天資聰穎的事實。
史蒂芬.金也曾說:「我的才能比人們用的鹽巴還來得普通。」有風度地包裝了自己的努力。
此外,有著「棒球數據之父」稱號的比爾.詹姆斯在檢視數千位成功選手後,推出了可以看見努力光譜區間的重要發明,也就是「老化曲線」(圖1-1)。這個老化曲線與我們的直觀並無二致。
如果認為這個圖表只是單純畫出身體的老化過程,那請看另一張諾貝爾獎得獎主閃耀光芒的時刻、世界級天才們所有成就的圖表(圖1-2)。
比爾.詹姆斯的成功曲線,就像公式一樣適用於所有區間。以生物學的觀點來說,頭腦處理能力最好的期間在十幾歲後段的時候;在奧運中展現最佳體能技術的年齡則是二十幾歲;成為數學家、物理學家登場的最佳年齡則是三十幾歲;身為醫師,最能救活病人的年紀是四十幾歲。而最令人矚目,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世界級CEO們的平均年齡則是五十五歲,一旦脫離這個區間,再怎麼厲害的人也會開始走下坡。而在奧運中只要一過可奪牌的平均年齡二十六歲,就面臨著失業危機,就像大學難以接受超過一定年紀的學生,公司則憑一紙資料輕易過濾人才。
但在這一切過程之中,我們沒有遺漏掉什麼嗎?在教室後方被關上燈、不知所以然的孩子們、在球探眼中看不到「才能」兩字而消失的選手們,以及沒沒無名的科學家、三流音樂家們,都得受到這樣的待遇嗎?難道是因為他們不如李維拉努力嗎?
透過這本書,一起揭示這些問題的全新解答。為此我們要造訪心理學者的新理論及實驗室,重新點亮曾經備受矚目的孩子的光芒、在教室後方被忽略的孩子。
為什麼東方人一到了美國,數學就壓倒性地好?東方人的數學真的原來就很好嗎?努力的結果都一樣嗎?
當所有人都仰望、崇拜著第一名的時候,我們已經關掉自己的照明太久了。現在就一起來看看,我們錯過了什麼。

平滑的成功曲線謊言
奈特.席佛戴著黑框眼鏡、留著沒精神的瀏海,外表看起來不像是個已經四十幾歲的人。雖然他每次在受訪時,雙眼無神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但他不論在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是備受矚目的統計學者、預測未來的超級巨星。
他在二○○八年預測歐巴馬將獲得勝利,甚至正確預測出具體數值,還在大選票匭開啟之前,給出全部三十五位參議院議員的正確名單。許多報章主張他有某種「神的氣息」,《時代》雜誌更令其進入「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人」殿堂之中。
席佛在回答誰將入主白宮這類龐大問題之前,先要求大家對就讀一所普通高中的學生們進行一學期的觀察。
「就當我們要預測這些人之中誰未來會當醫生、律師、企業家,而誰只能艱難地勉強餬口好了。各位或許會去看這些學生的在校成績、SAT分數,又或許會去看誰交了最多朋友。但其實,你有很多部分也只能夠『依賴估計』。」
直覺上最簡便的方法,就是以SAT分數去篩選出考得上哈佛大學的學生。但這次你的預測非常有可能失準。曾經擔任過哈佛大學院長的哈利.路易斯,會這樣回答:「有很多學生在進了哈佛之後,原地打轉一兩個年頭才得以開竅。因為這些孩子們搞不清楚,自己過去為什麼要這麼認真念書。」
未來的律師和大企業家們,反而是在教室裡,照明被關掉的孩子們,卻在逆境之中更有意義地登場。席佛注意到的就是這點。他在判斷哪位選手會成為超級巨星、誰會入主白宮、哪位候選人會重新發揚光大時,並不依賴我們之前所看過的成功曲線。
那麼,就讓我們重新帶入詹姆斯的成功曲線。詹姆斯所指稱的「平均值」,在選手時值二十七歲時,無疑是個決定性時刻。因此球探們無不希望找到能在二十七歲以前就畫得出美麗上升曲線的選手。
名門大學挑選學生的方式,或是企業尋找新人才的時候,都帶有一定的期待值,以過去為基準,尋找數值往上攀升的人才。
但是詹姆斯的曲線,卻不偏不倚地掉入了平均的「圈套」,這就像是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擁有一.七位子女」的敘述一般無意義,只是統計上的簡化罷了。更重要的是,他指出我們所熟知的成功曲線「爭議很多,多到令人傻眼。」
「平均」無法說明在底層咬緊牙關重新站起來的人,以及曾經備受矚目的優越人士的墜落。因此精算師葛瑞.哈卡貝重新將數千位選手的「平均」字眼消除後分析,結果如(圖1-3)。有相當多驚人的故事隱藏其中而不為人知。
首先,在備受期待的選手們之中,有相當多人無法突破自我,在壓力下跌落谷底。再者,因為我們認為可能性不高而被忽略的選手,卻又搭上上升曲線而飛黃騰達。最後,我們對於成功的既有想法竟然是錯誤的。所謂圓滿成功,只不過存在於「平均曲線」之中罷了。
達拉斯大學的湯瑪士.韋斯特教授在美國心理學領域中被認為是頂尖中的頂尖人物,他指出:「在有創意的人之中,大多數是在年輕時提出自己最棒的想法,平均於二十歲之前創造出來。但是我們也必須『強烈地』去思考在這模式以外的狀況。」
那麼就讓我們來想想名留青史的物理學者麥可.法拉第。他兒時因為家境窮困,沒有上過學,只會加減之類最基本的算數。接著在二十歲之後才得以翻閱化學入門書籍的他,開始對化學的世界著迷不已。但是,法拉第的頭腦不算好,他在入土為安之前,也只會做簡單的代數計算,連三角函數都不會。
學術程度上只到小學生以下水準的法拉第,在二十歲踏入科學領域時,科學家們雖然歪著頭說「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孩子多有能耐」,但對他來說,可是有著超越這種看法的決心。
韋斯特這樣說明:「在這個年代,就算是睡在路邊的貧窮小孩,腦袋也比法拉第小時候好多了,而且不會更差。但是,法拉第篤信於自我開發。他雖然幾乎沒上過學,但小時候卻熱中於研讀以撒·華茲的《精神開發》等激發靈感的自我開發書籍。」
平滑的成功曲線,當然無法捕捉突破個人逆境而站起來的人的意志。法拉第的科學發展雖然速度不快,但他的成果卻相當成功。
法拉第發現電磁迴轉的年齡是三十歲,在四十歲時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在五十四歲時發現磁氣光學效果和抗磁性,所以他在快六十歲時才得以將抗磁性做為證據,為自己提出的「力場」概念進行辯護。
相反地,有許多年幼時期被稱讚為「神童」的人,經常歷經想法更加深化發展(有時朝著更加明瞭的方向),或是固執地堅守自己的理論時期。就像集各界期待於一身的選手們,在自己的負擔之中墜落谷底的理論。
那麼,讓我們回到高中教室。到底在這之中誰會當上醫師?誰會當上律師?誰將來只是勉強餬口度日?席佛只是小心翼翼地將「哈佛」視為較強力的參考指標罷了。
我們在篩選誰會進入名門大學,以及從中挑選傑出人才的時候,有多少位一開始就不被看好的法拉第?我們會認為從三流大學畢業的孩子,能夠重新起飛嗎?比起這些,我們多數人仍認為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會在競爭中退敗。

羅森塔爾的手指
曾擔任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羅伯特.羅森塔爾,曾經從舊金山的一所小學當中隨機抽選二○%的學生,並將這份名單交給教師,同時表示這些人是智能指數高的學生。而令人驚訝的是,八個月後,這份名單上的學生的平均成績,比其他學生都要來得高。成為羅森塔爾最知名的這項實驗,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他只是一邊說著:「我是哈佛教授,我認為這些孩子最特別。」一邊咻咻咻地隨意挑選孩童進名單,就這樣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比起和席佛一起在高中教室裡苦惱誰未來會有好發展,說不定用羅森塔爾的手指來教育孩子還比較有用。社會給出的信號是如此強烈地影響著我們,但如果羅森塔爾沒來的話,又該如何是好?
讓我們重回李維拉的棒球場。
當大家都在關注像是李維拉這樣的超級巨星時,我們來到一間照明燈被關掉的休息室。
有一位棒球選手在休息室角落呆坐許久,他是達斯汀.佩德羅亞,雖然當時才二十五歲,可是頭髮卻已經沒剩幾根。當他穿上制服時,凸出的小腹更為明顯,就算佩德羅亞拿出識別證,警衛也不相信他,還叫來更多警衛阻止他進入球場。
而第一次見到佩德羅亞的教練,還用一臉正經的表情打電話給前臺:「真的是選這位選手來我們隊嗎?」更何況他也不像是醜小鴨那樣,有著一兩個潛在的才能。
「佩德羅亞沒有得以對抗大聯盟投手的力量和打擊速度,力氣也不夠。如果他能夠維持二成六的打擊率,那還有用,但就算他能夠當三壘手或游擊手,也只能當作備用的選手。」為選手排名的雜誌《美國棒球》,更在一百位新人棒球選手之中,將他排名在第七十七名。
他在棒球世界中,完全被當成透明人來看待。但堪薩斯市皇家隊知名選手喬治.布列特猶如斥責考試考差的小孩一般,給他忠告。
「佩德羅亞你身高不高,但卻大幅度地胡亂揮棒。你應該要像個身材矮小的人一樣行動才是。降低揮棒的幅度,好好把球打到場內方向,反倒會好很多。」
在眾人的無視與懷疑之中,佩德羅亞只留下這句話:「不論如何,我就只專注在球棒和球!」接著參與了十五場比賽。佩德羅亞用遮蔽負面信號的方法,讓他每季的打擊率從一成五八提升到三成三六。開始了詹姆斯的平均曲線從沒出現過的全新成功公式。
佩德羅亞在二○○七年獲得美洲新人王的稱號,隔年便優雅地成為菁英選手,獲選為MVP,一億美元的簽約金就這樣送到他的桌上。
布列特最後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佩德羅亞用自己的實力來證明布列特是錯的。那為什麼沒有人能看出佩德羅亞的可能性呢?歸屬於世界級的人才們,為什麼會以身材短小、揮棒姿勢怪異為理由,下了「他是一名一無是處的選手」這個結論呢?
這和佩德羅亞掉光的頭髮沒有關聯,而是和至今未透露的部分有關。為了探討這個議題,我們需要再去尋找更基本的地方。

沒有比這更重要的東西
佩德羅亞是個打擊手。
在棒球界要成為完美的打擊手,代表著什麼呢?
波士頓紅襪隊打擊王泰德.威廉斯如此定義打擊手:「我認為打擊是種自我領悟。它是件需要慎重地思考、把握狀況、分析對手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非常了解自己。因為了解自己需要相當多的努力,所以在棒球場上最重要的變數,就是打擊手。」
但就如同威廉斯的敘述一般,對現今的打擊手來說,要專注自我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要是你因為能夠好好揮棒,讓數千萬美元得以突然進到自己的戶頭,會露出什麼樣的表情呢?想做的事情真的多如繁星,而你所有細微的一舉一動,便等著被評價與被批評。記者們的相機與快門毫不停歇地圍繞在身邊,至於你,則是必須與這一切不知何時會消失的不安感戰鬥,而且在休息室裡,也有希望你趕快退休的選手正排隊等著。
在這個年代,有無數使人分心的眾多因素環繞著棒球選手。因此,比起了解自己,更像是從周遭反覆的評價來塑造出自己的模樣。
相反地,在威廉斯擔任棒球選手的一九四○年代,因為連飛機都沒有,搭乘超過十小時的火車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當時沒有智慧型手機可以滑,只能和大家面面相覷,而大部分選手們都會聊有關打擊的話題。棒球界傳說中的第四棒打擊手和史上總和打擊率第二名打擊手以及打擊王們,就在火車的座位之間來來去去。其中被打擊手們推舉為最棒的教練喬.克羅寧和選手們一起討論打擊,引導他們深入思考,讓他們整備身為打擊手的自我。
「當時我連部電視都沒有,也賺不到能拿去投資或享樂的大筆錢財。我處在一個可以讓自己專心致志於棒球的環境當中。」佩德羅亞如實遵循其給予的教訓。他是波斯頓紅襪隊選手中最先到球場的,而且不僅是禁酒,他的生活沒有任何棒球以外的餘興活動。他以驚人的態度,遮蔽衝著自己來的各種雜音。詹姆斯如是說:「幸好,佩德羅亞擁有極佳的自信。如果他的個性是會因為其他人說的話而膽怯,那麼或許他會自我放棄而退縮也說不定。他不聽別人的話,固執地挖著同一口井,持續增強那又大又強力的揮棒。如此一來,終於發生新的事情了。」
以一般平均水準的運動選手來看,佩德羅亞不像他們一樣,畫著詹姆斯的成功曲線、先訂下自己的退休年齡和為帳戶餘額目標而努力。一般運動選手都會煩惱的每季優勝會多賺多少錢之類的問題,他也絲毫不曾認真思考過。
佩德羅亞反而讓所有業界人士跌破眼鏡,他在獲得MVP後,隨意簽了四千零五十萬美元的契約,就轉頭回到球場練球了。後來西奧.艾普斯坦總經理甚至透露,他因為這份契約「太少錢」,違背了自我良心而自責著。但花上許多時間,去針對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數千萬美元做年薪協商,反而只會讓佩德羅亞精神渙散罷了。有次他的同事大衛.歐提茲在天剛破曉時去做訓練,佩德羅亞已經在場揮著球棒了。
「在我的棒球生涯中,從來沒看過像他那樣完全投入棒球的選手。」
若遮蔽雜音,便能完全專注,而這專注更能打破其他人所認為的「沒才能」判定。在佩德羅亞獲得MVP之後,記者們追問超級巨星大器晚成的祕訣,他這樣回答:「你們懂什麼?不管是數字還是統計,我一眼都沒看過。我考慮的只有勝利的『W』和失敗的『L』罷了。對我來說沒有比這更重要的東西。」佩德羅亞的語氣非常直接,也非常具有攻擊性。儘管如此,我們也能理解這場得以看出他傷痕所在的訪談。
另一方面,當時在伍德蘭市放掉佩德羅亞的才能的一位球探曾要求匿名,在媒體上吐露他錯過佩德羅亞的嘆息:「我當時下的評語是這樣的:『佩德羅亞很明顯地連變速球的球路都看不出來,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能力也只能是平均值,但若認真地說,其低於平均值的部分相當多。』若我將佩德羅亞選為第一棒打擊手出戰,人們還會認為我這位球探正常嗎?雖然我放掉佩德羅亞這件事非常可惜,但他當時確實是低於平均值的。」媒體問他:「真的是這樣嗎?」球探如實以告:「是的,這是我當時下的判斷,如今佩德羅亞靠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佩德羅亞絲毫不在意專家們殘酷的評價。他用這樣的遮蔽方式,畫出全新的成功曲線。佩德羅亞正正當當地成為MVP,更不將球探們茫然的表情看在眼裡。在他眼中,只有棒球和球棒,這純粹的專注超越了所有統計圖表,創造了全新自我。
在他身價攀上一億美元的隔天,他又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地,在大家都還在熟睡的清晨五點,獨自揮著練習用球棒。

2 信號的力量
──改變信號,比改變貧窮、遺傳因子等更實際。

季辛吉的光芒
在希特勒以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陷入恐慌狀態時,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在德國福爾特出生了。而更不幸的是,季辛吉一睜開眼睛,就身為猶太人。這狀況實在令人非常絕望,反猶報紙《衝鋒報》的創始人尤利烏斯.施特萊徹在季辛吉出生的這一年,將包含他在內的猶太人稱為「一群細菌」。
但就像在非洲出生,且即將面臨餓死命運的新生兒仍然擁有天真爛漫一般,季辛吉不畏隨時來臨的死亡,忙著踢足球。
如果他帥氣地踢足球,女學生們的視線都會集中在他身上,甚至還有傳聞說只要有女生穿裙子,季辛吉就會跑去要求對方和他交往。
雖然父親是學校教師,季辛吉的眼裡卻只有圓圓的球,學校成績也都如個人評量表上所說的「不像話」―導師們評論他在足球上沒什麼過人的才能,只是位在教室裡常見的不念書、該被分配到後排座位的學生罷了。畢業時,他所有科目得到的成績皆是清一色的C,不過卻在物理和化學得到B,而這也是他爸爸沒再多揮藤條的唯一理由。
「每次只要季辛吉說『出來玩吧!』我爸媽都會說『萊恩不在』,然後當場把我送去青少年夏令營去,深怕我學壞了。」萊恩是季辛吉最好的朋友,但他的父母在當年是最可怕的那種家長。
不過季辛吉成長於如此和平的世界,卻隨著時間漸漸崩解,只因為希特勒的影響力日漸增加。
在希特勒向德國人民高喊要把「猶太細菌」清洗乾淨的時候,多虧季辛吉的父母抓著他的手,奔逃到紐約市中心去。
接著他的世界便開始崩塌,沒逃離的猶太親戚就像他充滿憤怒的描述一樣―「在毒氣室裡嘶聲力竭,成為『肥皂』了」。
而季辛吉的父親因為害怕露出自己厚重的口音和錯誤文法,選擇緊閉著雙唇,臉上表情從之前揮執教鞭的強硬態度,變成像被嚇壞的老鼠那樣膽怯。
目睹自己的世界全然崩壞的季辛吉,並不像他爸爸那樣決定閉上嘴,反而是小心翼翼地開始從嘴巴吐出英語。諷刺的是,在德國時,他的成績單上最一敗塗地的科目就是英語。
再加上季辛吉所在之處,並不是親切地用德語教英語的教室,而是紐約市中心。對字母都不上手的人來說,混雜著俗諺和複雜音調的紐約市中心,讓所有人的嘴,包括自己最敬愛的父親,都閉得緊緊的。
就在這個時候,季辛吉相當矛盾地變了個人似的,他的一舉一動開始像是個剛從德國回來的準哈佛學生一樣。曾經坐在教室最後面位置的季辛吉,行為舉止開始符合自己的黑框眼鏡形象,成績單上的所有科目突然變成清一色的A級分,不知所以然的紐約教師不禁感嘆他那爆發性的學習意志。英語雖然稱不上是完美,但卻快速地被征服,更驚人的是圍繞在季辛吉身旁的「光芒」。
他的同班同學是這樣記錄著當時的狀況:「季辛吉在最頂級的班級裡,同時也是最聰明的。但並不只是單純因為他在學習方面的卓越成就令我們感動,更重要的是,季辛吉對『學習』抱持著激情,他懂得如何將學習到的真正價值傳播到所有學生身上。這種光芒,讓他得以脫穎而出。」
當然,哈佛大學可不會放過這種學生。進入哈佛大學的季辛吉,就算站在世界頂級○.一%的人才面前,也笑得出來。他的成績單依然一如往常地耀眼,其畢業論文吸引哈佛最具學術權威的查爾斯.艾略特教授的目光。
一出哈佛大學的大門,美國便將其命運交到差點在德國被變成肥皂的季辛吉手中,這是再明智不過的選擇了。他為越南戰爭劃下休止符、改善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在外交史上寫下令人難忘的篇章。
是什麼造就出了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研究如彗星般登場的季辛吉的學者們,注意到紐約教室裡最一開始的變化,因為學業上的優秀性是從這裡開始的,但光是這樣卻不夠充分。
在自己母語環境下只能拿到平均值以下的學生,突然毫無準備地來到全新環境,卻能夠嶄露頭角,這在我們所理解的平滑成功曲線之中,是完全不存在的成功公式。
不過在先前,我們透過佩德羅亞堅持揮棒到最後的球棒以及法拉第的故事,確認到社會給我們規定的限制與實際上自己的極限是不同的。
雖然這個社會總在尋找最耀眼的人,並區分勝利與失敗,但因為所有光芒的綻放方式都相當多元且大不相同,再加上我們選擇如何接收這些信號,在各自的成績單上也會引發相當多的變化。
這變化令季辛吉獲得驚人的力量,或如社會預想的一般燃燒殆盡、窮困潦倒。
在闡明此種現象的過程中,全世界的頂尖心理學家獲得了許多嶄新發現。為了理解季辛吉的變化,我們需要去探究更根本的部分。

發現本質力量的遮蔽法則
若曾追溯在特定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們成功過程,你會最先看到哪個部分?一般來說,我們會先看這個人在該領域所投入的努力和時間,要不就是看這個人出生時是否天賦異稟,或是評價父母有多支持這孩子的才能。
但這真的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嗎?優秀的心理學家們比起我們這些泛泛之輩,更根本地為這個問題煩惱許久。而且在研究當中,首先令人驚訝的是,比起個人想努力的稀薄意志,圍繞在成功人士周圍的正向環境信號,是讓他們更加努力的關鍵。
為了確定這點,我們先來看看主修心理學的神經生理學者班傑明.利貝特的實驗室。如果要成為這具歷史性的實驗的參與者,其實不必做什麼特別的事情,在這裡,利貝特只簡單要求我們自由地彎曲手指或是手腕。不說其他的,至少移動手指這件事,是自己決定要做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接著利貝特會確認你的腦部活動,令人驚訝的是,在你下意識決定要彎曲手指之前,監視器上顯示腦已經下達指令的模樣。腦對「環境信號」產生反應的速度,比你的意志來得還要快,快到令人絕望的程度。
就結論上來說,在利貝特的實驗室裡所做的一切行動,並不存在你的自由意志。比起追究自己的意志,不如抬起頭來看看周圍環境傳達了什麼東西。利貝特的臉上堆滿微笑,因為他知道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若經過其他學者的檢驗,就越能確認該實驗結果是正確的。
利貝特的研究,成了研究被趕出教室的學生的一項重要但書。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克勞德.史提爾表示,得到糟糕成績的學生們被負面環境的信號給包圍著,越是如此,他們越確認學校並不是能讓自己成功的合適場所,而且圍繞在身邊的負面環境信號,更使他們陷入惡性循環,從競爭中被刷落。
這是非常反直觀的事情,因為對一般人來說,只會判斷這些被推到後段班是一群不夠努力的學生,但心理學家們卻關注讓他們努力的環境信號。學者們發現,成績差的學生並沒有做出和頂尖學生一樣的行動,他們沒有解答高難度問題的意欲,而是在答題之前就先想著自己解不出來。這是和努力毫無相關的問題。
如果先遮蔽這些信號,再重新開始念書的話會如何?史提爾和他的同事們來到學校,把成績在中段程度的學生先帶出來。再將之分為三類,對他們投擲相當簡單的「環境信號」。
首先對第一組學生傳送了「要和前段的學生競爭才行」的信號,而第二組學生若被拿來和前段學生比較時,則遮蔽這些負面的環境信號。而第三組學生除了遮蔽負面的環境信號,更傳輸「培養自己的能力是有意義的事情」的正面訊息。這些簡單的信號,真的能夠改變什麼嗎?如同史提爾的說法,用肉眼是看不出變化的。學校教師和之前一樣,教科書也一字未改,試卷一如往常地客觀,再加上一般人也認為,不會念書的學生口中所說的自卑感只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但是史提爾最後得到了備受全世界心理學家矚目且誰都意想不到的結果:將「不會念書」的環境信號從不會念書的學生身上遮蔽,他們的成績躍升兩倍之多。特別是在第三組學生們身上,這樣的反轉效果隨著時間推進,成效就更加強大。原本只能就讀沒沒無名的州立大學學生,卻收到了常春藤盟校的入學通知。在這驚人的研究中,絲毫未改變外在,這所有的變化都發生在學生的內心。
由史提爾發現的這個現象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管你的遺傳物質和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抑或過去有多麼認真念書,都能夠引起這種變化,也就是說,遮蔽現有的環境信號,專注在目標上,便能產生變化。
「遮蔽環境的信號,比起改變貧窮或遺傳物質來得更實際且明顯有益。」一如史提爾對於這項研究的結論,遮蔽負面信號,便能令個人更接近潛在的力量。而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海德.格雷教授接續史提爾的研究,對正面環境信號卻抱持著疑問。
如果說劣等生因為負面信號讓成績落後,那如果對頂尖一%的學生遮蔽一直以來影響他們的正面信號,會發生什麼事呢?
哈佛大學的瑪格麗特.許教授透過實驗,關閉了那些給頂尖學生的肯定信號。接著便發現這些學生陷入無法確認自己優越感的狀況之中,在面對高難度問題時,成績顯著下滑,但是若讓他們重新與中段學生競爭,頂尖學生的成績又顯著上升。
許的研究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中段學生所帶有的自卑感,竟然能夠成為頂尖學生感到優越感的燃料,特別是這種優越感信號比起以往明顯時,頂尖學生們的成績會顯著地躍升。就像享受特權一般,成績向上提升了,但若其燃料消失,他們的成績又會再次滑落谷底。
這樣的效果實在太過分明,被心理學家們透過各種領域的實驗反覆證明,某個人在低層的位置以及崩壞的自卑感,反而能成為別人的優越感和勝利感來源。
在心理學家們的觀察下,目擊到環境信號對於某些人來說是良性循環,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卻是惡性循環。
那麼,如此龐大的差異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理查.尼斯比特在我們幼年時期,在很細微但卻具決定性的「認知文化」中尋找答案。
心理學家的觀察結果指出,擁有專業職業的父母每小時可對小孩使用兩千個單字,但位處勞動階層的父母僅能使用一千三百個單字。而到了小孩三歲時,專業職業父母家庭的小孩可聽得懂三千萬個單字,而勞動階層家庭的小孩僅能聽得懂不超過兩千萬個單字。小孩在這個時候已歷經了相當多的學習量差異。而巴黎南泰爾大學的派翠克.高斯林對教師們如何解釋學生的成績進行了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們對於學生成績遲遲不進步的理由,往往都是在家庭環境中尋找答案,而對於優秀孩童的成績,則一致表示是因為教育團隊的優秀指導能力。
結果在這過程中,孩童們的才能有一定程度地被忽視,正向的環境信號隨之消失。大部分的孩童因此落在中段成績的程度上。但是進入頂尖圈的學生們的成績,不斷地因為「羅森塔爾的手指」持續累積並強化。
史提爾改變的部分,是遮蔽此種具有破壞性的信號。一如社會心理學家勞倫.貝格所說:「對於自己的想法,有相當大部分是來自於他人的判斷。」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比起我們的意志力,正面信號反而更加有用。學生們手中拿著同樣的鉛筆,為什麼有些學生能夠堅持到最後,而有些學生卻中途放棄?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今解開了,正是因為每個人各自接收到的信號不一樣。若說你是第一名,便會像第一名一樣行動,但若說你是吊車尾,行為舉止就會像個吊車尾一樣。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舍維奇透過一位哈佛大學學生的論文指出這點。
「有位四年級的女學生寫了有關哈佛大學的論文。她在論文中描述母校哈佛大學替學生灌注效能感(對自己的能力期待、評價之意)是非常有效的,像是『出社會後,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話語。此外,如果有學生拿到A的成績並說『題目太簡單了』,也就會有學生說『因為我很聰明』。雖然聽起來有點像是在炫耀,但這位女學生想說的是,在哈佛大學裡很多如同後者這樣說話的學生,自我栽培的能力很強。」
不過,與他們不同的是,大部分平凡的學生總是獲得越活越平凡的信號。
接收平凡信號的學生們無論如何都說不出「因為我很聰明」這種話,相反地,會說「因為我如此平凡」等更為熟悉的句子。如果身邊的信號不是第一名的信號,那我們就得把它遮蔽掉。
心理學家安.克莉斯汀.波斯丹的研究結果也指出,環境的信號必須得到我們的信賴,才能發生其影響力。
「所有的環境信號,必須要認為是發送給自己的,才能發生影響力。我們發現,如果不認同發送給自己的負面環境信號,對個人來說就會有明顯遮蔽的現象。不管是誰,都能夠認同或拒絕影響自己的信號,其影響力之大,已透過研究結果呈現。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基本上信賴社會體系,也進化成會去信賴環境給自己的負面信號。不過,現在我們有了明確的理由拒絕它。」
如果我到教室裡對學生說「你是外星人」,沒有人會對我所說的話有反應,但如果叫來一些程度中段的學生,對他們說「你的認知思考能力比其他學生來得要低」,那麼這幾位學生的成績便會顯著地下滑,這便是社會心理學家們所發現的事實。學生們會吸收被動接收到的信號,但如果知道遮蔽該信號也是自己的選擇,學生的成績便不會下滑。
就結論來說,帶有自卑感的學生若屏除情感,重新客觀地認識念書的意義、完全集中自我,就會和曾經坐在教室後面的季辛吉在哈佛大學綻放著光芒一樣。讓我們重新回到季辛吉身邊,來確認看看他有沒有應用這個遮蔽法則。

只剩下本質的空間
以俐落外表深得女同學青睞的季辛吉,回顧自己小時候時透露道:「要不是因為希特勒,我可能會追隨父親,平凡地當上學校教師。」不過,他的母親寶拉更直接了當地感嘆:「雖然是我的兒子,但不得不說,他真的很了不起。小時候他非常痛恨教室。兒子每天逃離教室,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去把逃離教室的兒子找回來。」季辛吉長大後進入符茲堡神學院時也沒什麼兩樣。
他進入那所大學的原因,是因為在當時對他來說沒有更好的選擇。身為成績單上滿滿是「C」的少年,在學校已經是無意義的存在,身為猶太人的他,在學校外的社會,是應該消失的個體。和季辛吉同為猶太人,飽受歧視的朋友如此回憶當年:「我們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游泳池。也不能去咖啡廳,在遊樂場也被列為禁止進入的對象。到處都寫滿『禁止猶太人進入』的標語。我們被當成病菌一樣看待,同時也都是帶著自卑感長大的。」
最後季辛吉的世界隨著希特勒一同瓦解的那一瞬間,好友萊恩的父親對著正在逃走的他說了這句話道別:「當你再次重新回到這土地上時,一切都會改變。」季辛吉的母親小心翼翼地描述:「那是季辛吉開始對周圍的所有東西產生斷絕感的時候。」
來到紐約喬治華盛頓高中的季辛吉,在教室裡安靜地打開書本。
在紐約,父親沒有因為季辛吉不好好念書而揮舞鞭子,因為父親面臨著更巨大的恐懼,而母親獨自頑強地支持家計,季辛吉則再也沒有去踢足球。
不過,當他打開書本時,為時已晚。季辛吉身為英語最不好的外國人,坐在只能說英語的教室裡,一點正面肯定的信號也沒有。雖然才剛抓起鉛筆,命運卻將他導向工廠,早上工作,晚上穿上校服打開書本,再加上他也不是個有很多念書經驗的學生,對於這位萬念俱灰的學生來說,還能期待什麼呢?就算是二十年後他出現在工廠裡鎖著螺絲也不奇怪。
不過,季辛吉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而是將所有懷疑的信號從內心開始遮蔽掉。季辛吉在製造刮鬍刷的工廠,戴著巨大的手套,負責將刷子上令人作嘔的臭味和液體去除的工作,收入從十一美元晉升到三十美元,顯然是位適合在工廠工作的勞工,但他的監工阿爾蘭.艾雪卻不這麼說:「這位朋友的身體雖然在工作,但他的心神卻常常去了其他地方一樣。只要出現一點點機會,就會把書拿出來讀,因為他在上夜校嘛!」
那這有產生什麼變化嗎?
他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取而代之的是,他持續埋首書堆,並和許多同學斷絕往來,安靜地念書。
同班同學回憶當時的季辛吉是個「冷酷難以接近的人」。室友說「他真的很孤單」。而其他學生更是口不擇言:「他常常認真到很討厭。這種人連女生的手都沒碰過,絲毫不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和世界如何運轉,也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就我看來,這個人應該非常害羞吧!」
害羞?不懂得牽女生的手?他們誤解季辛吉了。不過幾個月前,在最火熱的國家足球青少年俱樂部裡,深得女孩子的喜愛、忙著交朋友的學生,突然來到其他地方,一打開書本,周遭的視線就如此不一樣了。而且季辛吉在教室裡,只有在將教師所說的一字一句吸收成為自己的話語時才全神貫注。連口出惡言的學生也認同季辛吉的一天從念書開始,又在念書結束。
把這模樣看在眼裡的導師弗里茨.克萊默這樣說道:「季辛吉直接面對且親自經歷了那個定義自己的世界全部崩毀的過程。所有的東西輕而易舉地消失殆盡,他在年紀非常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個殘酷的世界。那麼剩下的是什麼呢?對季辛吉來說,他需要的是無懈可擊的哈佛大學入學通知。僅此而已。」
在高中一年級時連英語都不會的B級外國學生飛到美國來,口中喊著「哈佛大學」,並且無視其餘一切負面信號。
如此遮蔽信號的三年,造就了哈佛大學絕對不想錯過的學生。
而進入哈佛的他,也以「怪咖」聞名。他的一天一如往常地是由念書開始,再以念書結束。如同他身邊學生的證言所述,他除了念書以外,其餘的事情都被他遮蔽了。最後他的畢業論文讓哈佛大學的全校師生都大吃一驚,其分量出人意料之外地多達三百七十七頁。
哈佛大學的任何學生都沒有想過可以寫出這麼多頁的論文。這是創校有史以來最長的論文,至今仍然是屈指可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論文之一。哈佛大學在季辛吉交出論文後,將論文頁數限制在一百五十頁以內,而他也獲得「哈佛最優秀畢業生」的稱號。
他光榮地從哈佛大學畢業,攀登上能夠左右美國的位置,就連美國總統也對他敬畏三分。原本美國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是由兩位官僚擔任,但在這個時期,季辛吉一手包攬兩個職位,實際上則成為美國唯一的外交管道。
有趣的是,當時任何一位猶太人,或任何一位哈佛大學生,都沒有做出如同季辛吉一般名留青史的事情。一位最受歡迎的普通青少年,突然變成世界上最孤單的人,把所有事物都遮蔽,再以念書做為本質,寫下令人難忘的篇章。
而季辛吉的故事,更讓我們得以思考成功的根本支點。心理學家格里.麥克弗森詢問學一種樂器的孩童:「各位覺得自己會演奏這個新樂器多久呢?」而觀察結果發現,決定要長時間演奏的孩童,比起只想短期間演奏的孩童,擁有將近四倍優秀的演奏實力。在這裡要考慮孩童的才能差異嗎?不,完全沒有考慮的必要。就算才能輸人一截,擁有長時間演奏決心的孩童,比起才能優秀卻預想短期結束的孩子,他們將會獲得無可比擬的超高演奏實力。
麥克弗森歸納自己的研究結果:「在非常早的某個時機,孩子們已經將『自己是音樂家』的想法內化的決定性經驗。」最近的神經科學研究更顯示「抱持決心的練習」有著生理上的效果。因為腦柔軟可塑,其決心是可透過練習來改變的。
同樣的,季辛吉的決定性經驗,就是塑造他的世界完全崩潰的經歷。雖然這是令人心痛的悲劇,但卻暗中種下了教訓與喜劇的種子。當所有人用土壤覆蓋悲劇時,只有季辛吉懂得在這個地方默默地澆水灌溉其中的種子。他就是如此寂寞地改變了一切。
後來在這一切風風雨雨結束時,德國福爾特邀請季辛吉及其母親回來拜訪故鄉,並稱之為「榮耀福爾特的臉孔」。雖然在他兒時開心踢足球、曾經貼滿「猶太人禁入」標語的地方,所有人都跑到街上想一睹季辛吉的風采,但他以謙遜的表情拒絕邀請。
在那個只拿到一塌糊塗成績和過去把他稱為「病菌」的地方,對他來說是不會再回首的,也是他所遮蔽掉的空間。

天才重新站起來的方法
只要遮蔽掉周圍出現的信號,無論何時都能擁有強大的力量嗎?就像季辛吉在紐約市中心遇見完全不同的成功之路一般,我們就從更普遍的範圍裡確認鹹魚翻身的人在一開始是否便已將「遮蔽周邊的力量」刻骨銘心。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完全相反的案例―從小就被稱作神童、擁有各種才能,在英國利物浦,有位被視為為了征服數學而誕生的男孩子。
男孩在四歲時,背誦的不是九九乘法表,而是二的次方,這讓他母親相當驚訝。而十一歲的時候,男孩在沒有父母的逼迫下,希望未來能夠當上「世界級的數學家」,就算他每天在教室最後面的位置趴著睡覺,終究他的名字「約翰.康威」和大學聯考分數都會大大地被刊登在報紙上,他可以任意選擇大學就讀,而這孩子最後選擇了劍橋大學。
但就到此為止。
世界級的大學,讓世界級的人才蜂擁而至,而這些人才全都聚集在圖書館裡徹夜通霄,但康威在劍橋時,熬夜打電動的時間反而更多。不消幾個月,他的過人才能就在劍橋大學學生們的努力下被輕易超越了。不過,康威誤解了自信的現實面。「我的自尊心很強。事實上,比起我的才能,我認為自己的過度謙虛是項缺點,如果能不這麼謙虛的話,那就太完美了。」
真是令人惋惜的故事。在從小備受期待的神童之中,有相當多數因為周遭的過度期待而自我崩壞,或是像康威這樣,沉醉在人們的甜美肯定之中,犯了不上進的失誤。
一九六四年走出劍橋大學大門的康威,正值就業年齡,但他驚覺自己沒有任何值得寫上履歷的事跡。因為他在學校裡不曾完成任何一件像樣的東西。劍橋大學和社會所期待的「世界級數學家」到哪裡去了呢?
有一天,康威偶然在路上遇到劍橋大學的教授,教授問他:
「你的求職路還好嗎?」
「嗯,不好。教授,感覺我什麼都沒辦法做到。」
「我們學校有幾個職缺,你要去應徵看看嗎?」
「我該怎麼做才好呢?」
「寫履歷吧。」
「我一事無成,該在履歷上寫什麼呢?」
教授為神童感到惋惜。他從公事包裡拿出紙筆,幫康威代寫了履歷。他就這樣獲得了助教的職位。但是康威在獲得工作之後,卻更著迷於打電動,浪費了時間和熱情。當然,他的心並不安。
他雖然從電玩中獲得逃避現實的樂趣,但內心也擔憂著自己那優秀的數學才能即將就此枯竭。「我真的非常失望。驀然回首,驚覺自己沒有進行真正重要的數學研究,也沒有一篇以我的名字發表的論文。」
康威把自己囚禁在負面的內心信號裡。他所進行的數學研究計畫,都沒有好好地完成,在大學裡也只是進行著為了養活一家四口、維持生計用的授課。如此什麼都不上不下的康威,這時才真正學到了什麼是謙遜。
過了幾年之後,康威在一九六六年接觸了當時數學界最具話題性的利奇格理論(Leech 晶格)。這個理論曾需要補充幾個重要因素,讓我們來聽聽當時的一位學者說的話:
「我持續尋找可以解決這項問題的知名數學家。但是真正第一個舉手回答的,是我從來沒關心過的康威。」
康威很快地投身於利奇格理論,心中出現了自己可以解決問題的確信感。同所大學的同事約翰.湯姆森雖然關心著利奇格理論,但雙耳卻聽不進隨身帶著遊戲機的康威所說的話。對遊戲機愛不釋手的康威,竟然說要解開令全世界數學家求解若渴的東西?
康威充滿自信地飛奔到妻子身邊:「我一定會成功,這將會讓我重獲名聲。妳好好幫我看著,不要讓任何人來打擾我。」接著便進入自己的工作室,將大門深鎖,完全不在意身邊所有人的嘲弄。全世界數學家都算不出利奇格的對稱群大小,他毫不猶豫地投入其中。
在自己工作室裡的康威,動用自己所知的所有數學知識,在長長的紙上全神貫注地計算著、在反鎖的房間裡專注再專注。而這個工作室裡所發生的奇蹟,是在好幾天後的晚上。
「它的大小是 4,157,776,806,543,360,000。也有可能是其兩倍大。」
令人驚訝的是,在康威的桌上出現了所有人渴望的解答。康威用顫抖的聲音打電話告訴劍橋大學的湯姆森,說他正確地發現了兩倍的大小。
更令人驚訝的是,康威即使在被學術界主流人士忽視,又感受到自己已經過氣的狀況下,還能求得令全世界數學家震驚的發現,而且還是在自家的小小工作室裡,只有親自鎖上的鎖頭陪著自己。
康威在這項發現之後,就好像忍耐許久似的,開始接連發表世界級的研究結果,令所有學者們的焦點都集中在他身上。不過幾個月前,提出的計畫沒有一個完成、以遊戲機逃避現實、勉強取得大學講師的職位,更讓自己陷入悲觀的這位男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因為有個非常小的正面信號接近他,那就是利奇格,而康威懂得把握這個信號。在人們的嘲笑聲與崩壞的現實中,遮蔽如同冰塊一樣冷酷的負面信號,從這開始後的幾十年之間,累積了許多世界級的研究結果,由倫敦王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將其與艾薩克.牛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以及艾倫.圖靈並列為世界頂級學者之一。
當然,康威是帶著天賦異稟出生的,但正因為稱天才為天才,才使得他更加聰明。一旦這個信號消失的話,自信便會隨之消逝。天才們為了重新站起來,必須遮蔽來自周遭的負面信號並且持續接受肯定信號的良性循環,如此一來,才能再將自己重新塑造為天才。能感覺到「我很擅長做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利貝特的實驗一樣,必須常常注意造就我們的信號內容是什麼。
挖掘康威生涯的安德魯所寫的紀錄:「康威在一九六八年發表了有關發現利奇格的對稱群大小的論文。而這成為他開始達成『真正重要的數學功績』的起跑槍響。他的自信感開始逐漸壯大,其後成為發現超現實數字等的世界級數學家,功績步步高升。」

居禮夫人改變自我的公式
瑪麗.居禮除了發現肉眼看不到的放射線,同時也向世人證明了肉眼看不見的內心力量是存在的。
居禮夫人就像某些常見的勵志書籍中會登場且深陷逆境的主角一樣,在窮困潦倒的家庭裡出生。
在那個禁止女性念書的社會中,她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成為世界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放射線領域的先驅,亦是首位移葬至歷代偉人安息處之巴黎先賢祠的女性。但是,只靠努力不懈和意志力,就能造就今日我們記憶中的居禮嗎?若男性人口比率不是九十九%,那為什麼其他女性無法像居禮夫人一樣突破當時的「女性雖然偉大但不行」的信號?那麼居禮夫人又是如何從中脫穎而出的呢?
在一八八○年代的歐洲,女性就讀大學是一件可笑的事情。若有女性上大學,那麼那戶人家不是腦袋出了問題,就是家中女性看起來比男性還凶。在當時的各個先進國家,女性的大學入學人數幾乎都是零,而只有法國極少數大學會允許女同性戀者就讀。
居禮夫人在波蘭出生,就像生在教師家的小孩那樣聰穎,在那個時代,若家中有一個聰明的女孩子,就代表非常適合送去富裕家庭擔任家庭教師。
於是居禮夫人便一邊做著百般屈辱的家庭教師,一邊再三反覆地思考「徒勞無功的想法」。就因為穿著裙子,所有的機會之窗都緊閉著。居禮夫人就這樣過著養育富裕人家少爺的「女傭」生活,下定決心要賭上一切,飛向巴黎。她在日記本上寫下自己的心情:「我感覺就好像是從惡夢中逃離一樣。」並且用端正的筆跡寫下幾句誓言:「第一個原則,不因敗給其他人或事物而失去自信。」
她將周邊充滿驚訝表情的眼光給遮蔽掉,為了攻讀化學飛往巴黎。但她入學一年級的年齡,相當於其他人畢業的年紀。在二十三歲踏入異鄉的她,知道自己的命運正改變著,並且重新堅持第一個原則―不因敗給其他人或事物而失去自信。
她一開始借住在嫁給富裕法國商人、生活無憂無慮的的親姊姊家裡。雖然姊姊和姊夫對她視如己出,像是親生女兒般呵護著,但對這樣過度接待感到負擔的居禮夫人,刻意打包行李搬去寄宿家庭。她當時是這樣記錄下當時的心情:「因為這樣才能非常專心地在念書上。我逐漸習慣在巴黎閣樓獨自念書的日子,雖然這樣的生活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是非常艱辛的,但對我來說卻是所謂自由與獨立等非常珍貴的體驗。」
居禮持續遮蔽來自周遭的負面信號。
「獨自生活、沒有會幫助我的人、每件事都必須靠自己解決,這一切現實都讓我更集中所有精神在念書上,而念書在一開始很困難。」
居禮夫人就讀的索邦大學,總共有九千多位出身名門家庭的男學生,而兩百多位占少數的女學生就像裝飾品一樣點綴著。而這些女學生大部分都想要同時在結婚之時闔上書本。
不管怎麼樣,居禮夫人可是比男學生更隨心所欲地活躍在課堂和實驗室裡,遮蔽科學以外的事物,她一頭栽進科學的世界裡。
「我是相信偉大之美存在於科學的人。研究室裡的科學家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人員,而是像童話一般,站在令人感動的自然現象前的小孩子。」
還有誰能比她更能與科學墜入愛河?是那九千多位出身名門家庭的男學生嗎?這件事情一點也不重要,和其他人比較只會讓人失去純粹性。
在比較年長的時候進入大學,雖然在一開始會遇到困難,但是居禮夫人就像被科學吸引住一樣地念書,以優異的成績克服了一切。她打敗了九千多位男學生,獲得全校第一名的佳績,她終究獲得了勝利。
但當時的社會仍然無法預料到這位女學生即將是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紀錄:「女學生念書就好像繡十字繡一樣。只要一考試,她們會將所學的一切,一字不漏地記起來,就像繡在布上的十字繡一般,牢牢記著。但是她們卻不知道該如何將這些東西描述出來,只不過是把課文背誦下來罷了。」
但是居禮夫人卻持續堅持她的原則,開始研究肉眼看不到的放射線。在這個將念書的女性看作是十字繡的社會裡,有人願意支援這項會成為最偉大發現的放射線研究嗎?
以化學家身分徹底生活三年多的她,雖然到達即將從瀝青之中精緻提煉出鐳的前夕,但研究環境仍然相當原始。
化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看了居禮夫人的研究空間,驚訝地說:「這裡看起來就像是豬圈或是馬鈴薯倉庫一樣,要不是有化學實驗設備,還以為是在騙人。」物理學家歐尼斯特.拉塞福則說:「這一點多餘空間都沒有的研究室,真是非比尋常。」而這個慘不忍睹的環境,是學校分配給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唯一的東西。
居禮夫人也率直地表示:「如果設備更好,我可以提早一年左右就分離出鐳。」不過我們要注意的部分,是居禮夫人以下的自白:「在這悲慘醜陋的屋子裡,我投身於研究之中,但卻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時間。」
她看著藥瓶和膠囊中發亮的色澤,就像小孩一樣開心:「它看起來相當漂亮,對我來說好像又來到新世界一樣。試管的白熱光線,就好像妖精的提燈一樣翩翩起舞。」
居禮夫人最終成功分離出鐳,是首位二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她在這一切過程中,難道不曾感到懼怕嗎?難道她是一個不同於一般人的個體嗎?她平淡地否認:「沒有什麼好懼怕的,只是有需要理解的地方罷了。現在有更多東西等著我們去理解,必須屏除這些懼怕才行。」遮蔽創造懼怕的信號,能讓我們更靠近夢想的本質並獲得力量。
我們必須創造出新的變化,這就是季辛吉和曾經是神童的康威,以及居禮夫人的一生留下的教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