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創新研究”成果。

全書分為八章,系統研究闡述了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保護之內涵、現狀、問題與創新對策,是目前國內第一部此領域的研究專著。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不僅可供高等院校歷史、文博、海洋、民俗、旅遊、法律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學習之用,也可用作國家和地方尤其是沿海地方文化、海洋、旅遊、城建、法制等政府機構、職能部門及相關單位工作人員的培訓教材或參考用書。


引 言

當今的世界在一方面推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大力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範圍內推行文化遺產保護,就是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全球性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現代人類聯結、延續歷史的最直接的途徑,故而也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行動。當今世界上的沿海國家和地區是現代化發展最快的地方,因而也是傳統海洋文化變型、破壞最為嚴重的地方。中國亦然。儘管全球現代化早已呈世界性運動,有不可阻擋之勢,但所暴露出來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因此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海洋文化的價值和對其作為遺產進行大力保護與傳承的必要性。對於中國的海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亦然。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傳承,要傳承就不得不保護。這是我們建設發展當代中國海洋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並且是重要內涵。那種認為一提建設、一提發展就是創新,就是新造,就要對傳統的、古老的存在物大動“手術”、大興“工程”甚至推倒重來的無視歷史、拋棄傳統的觀念必須改變。

海洋遺產,包括海洋自然遺產、海洋文化遺產、海洋文化景觀。由於海洋自然遺產已被人類賦予了重要的文化價值內涵,也可被認為是海洋文化遺產的一種,因而所謂海洋遺產,實際上都是廣義上的海洋文化遺產。中國作為世界海洋大國,在悠久的海洋發展史上,在漫長的大陸海岸線和眾多的大小島嶼上,在數千年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大大小小的航道、海灣等區域的水上水下,都留下了大量的海洋文化遺產。按照對海洋文化遺產的分類,中國的海洋文化遺產在以下六個主要領域都有十分豐厚、極具價值的廣泛分佈。一是海底遺產,即水下文化遺產;二是海岸遺產;三是海島遺產;四是歷史水域;五是海洋精神遺產;六是海洋民俗遺產。事實上這些遺產都是互相聯結、互相依存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景觀系列。它們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聯結歷史與今天、通向未來的基石與紐帶。世界性的現代化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快速展開,中國海洋經濟與沿海城市化更在加速推進,在此趨勢下,中國的海洋文化遺產所遭遇的往往不只是威脅,而是實實在在的破壞。因此,保護這些海洋文化遺產,應成為我們的迫切使命。

全面系統的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現狀與保護機制創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理論建設意義和十分迫切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意義。

首先,這是摸清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現有家底,彰顯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價值,為學術界今後更加重視中國海洋文化,開展多學科全面系統、立體深入的研究,保護和利用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奠定基礎的學術建設需要。作為歷史悠久的海洋大國,中國的海洋文化內涵豐廣深厚,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隨著20世紀中後期以來全球範圍內對海洋發展的重視和對21世紀作為海洋世紀的海洋發展的期待,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沿海地區的高速度外向型發展、國家海洋開發的戰略實施和國家對海洋權益保護與海洋安全的日益重視,中國學術界對於如何在世界海洋發展競爭中增強國民的海洋發展意識、樹立中國特色的海洋發展理念、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海洋文化傳統並在當代海洋發展中創新繁榮等問題,在多學科領域進行了普遍關注。毋庸置疑,要增強國民的海洋發展意識,樹立中國特色的海洋發展理念,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海洋文化傳統並在當代海洋發展中創新繁榮,最為關鍵的,是全面、系統和準確地認知中國海洋文化發展的悠久歷史及其豐富內涵;而迄今廣泛分佈在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水上水下和島嶼、海岸帶上以及延伸到內陸地區的大量海洋文化遺產,就是中國海洋文化發展悠久歷史的直接見證及其豐富內涵的原始載體。這是中國海洋文化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中國海洋文化賴以傳承發揚、創新繁榮的不可忽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與源泉。但是,中國的這些海洋文化遺產都有哪些種類,目前已知存量如何,未知存量估測怎樣,其空間分佈狀況如何,其保存、保護現狀怎樣,我國學術界至今尚未進行過全面系統、深入翔實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這自然會影響學術界對中國海洋文化進一步的多學科的全面認知、評價和利用。

其次,這是服務於國家對全國文化遺產實行全面有效管理保護的需要,進而是服務於保障國家文化資源安全的戰略需要。中國海洋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政府對海洋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更多的還僅限於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層面。海濱海岸和島嶼上的海洋文化遺產與水下文化遺產在理念上和管理上尚處於分離狀態,這是著眼於考古發掘技術手段和文物保護技術要求上的差異的結果。水下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海洋文化遺產及其保護是兩個既有重合又有區分的不同概念和範疇。海洋文化遺產中的水下文化遺產,主要是那些因發生意外而不幸葬身海底的難船與飛行器、因海洋災害或海平面變遷而淹沒在水下的海洋自然—人文遺跡。這一類海洋文化遺產因難以發現和打撈出水而極度稀缺,從而彌足珍貴,如“南海一號”即有“海上敦煌”之稱。這一類海洋文化遺產,儘管潛在數量很大,仍然僅僅是全部海洋文化遺產中的冰山一角,即使在航海文化遺產中也是冰山一角,更為大量、更為豐富的航海文化遺產,是那些歷史港灣、歷史航道、歷史碼頭、歷史燈塔、造船遺址、港口海岸棄船、國家和民間進行海洋信仰祭祀的岸上廟宇、海商社會的岸上會館、船民社會的造船與行船風俗、中外航海人集散的港口館舍、相關人口社會聚居的港口城市遺產等。它們是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中航海文化遺產的內涵主體,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極易遭到破壞,必須加大力度保護。除了航海文化遺產,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中占比更大的,是歷代政府進行海疆管理和治理的一系列設施遺存,歷代興建的海塘、潮田、海漕、海防設施(如烽火炮臺、軍鎮衛所建築)等大型海事工程,以及沿海地區占大量人口比例的漁業社會、鹽業社會等所遺留下來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海洋文化遺產。例如,歷史上漁民社會的生活空間主要是漁村聚落,其打魚生產的海域空間主要是漁場,其漁產交易買賣的地點主要是漁港商埠,其信仰祭祀的場所主要是山巔、海口的海神廟與龍王廟,其娛樂和審美的文化空間主要是節慶廟會,其傳統的“海錯”美食包括海產製品和海鮮美味,是中國成為世界上的“美食廚房”的重要內涵。可見,從有利於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利用的角度看,無論是只強調或只重視水下文化遺產,還是只強調或只重視文物實體的海洋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對全面意義上的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割裂,都不利於全面整體意義上的保護與傳承、利用。本課題研究將通過全面、系統的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內涵理論建設及其遺存信息的獲得和對其價值體系的全面、系統的揭示與闡釋,強化文物部門和社會大眾對岸上和水下海洋文化遺產的整體、系統認識,從而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將其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大主題類別,建構整體、系統的管理保護與價值利用機制。特別是對東中國海、南中國海海域存在國際爭議海域的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和環中國海環中國海與中國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海即環繞中國的廣大海域,包括(由北到南)渤海、黃海、東海、臺灣海峽及臺灣東部近海、南海凡五大海區;國際上多將渤、黃、東海統稱為東中國海(East China Sea),將南海稱為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而將臺灣海峽及臺灣東部近海作為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的中間地帶。環中國海,則是指環繞中國海與中國海共同構成海陸一體的地區——環中國海的內緣,是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及其近海島嶼;環中國海的外緣即外圍,是(由北到南)東北亞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汶萊、泰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外緣的中國屬性海洋文化遺產,及時開展全面、系統的調查和創新保護研究,可以為國家文物部門和相關執法部門提供中國權屬的海洋文化遺產遺存的家底,以國家行為提供保護我國文化遺產資源的安全保障。

其三,這是揭示和彰顯中國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海洋大國的豐厚海洋文化積澱,為提升國民的海洋文化主體意識,重塑國人的中國歷史觀和中國文化觀,促進中國文化全面發展繁榮提供歷史基礎,從而服務於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需要。長期以來,國人大多對中國的海洋文明歷史重視不夠,尤其是近代以來在知識界“拿來”西方“精英”理論(如黑格爾《歷史哲學》認為中國沒有海洋文化的“高論”)作為“經典”並長期佔據教科書話語權的影響下,“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因而“開放開拓開明先進”,而“中國文化是農耕文化”因而“保守封閉愚昧落後”幾乎成為國人的“共識”,從而導致國人看待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往往有一種己不如人的自卑意識,甚至動輒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口誅筆伐,自我矮化,自慚形穢。儘管多年來中央一直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國家戰略決策,理論戰線也不斷加以闡述和宣導,但客觀地看,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大眾,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內涵,還強調得不多,重視得不夠,還沒有形成國民的海洋文化主體自覺。本課題研究將全面、系統地揭示、闡明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豐富存在和重要價值,深入分析其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提出有效對策,無疑將有助於扭轉長期以來被扭曲的中國文明歷史觀和中國文化價值觀,增強國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整體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進而促進中國當代海洋文化的健康發展和全面意義上的中國當代文化的發展繁榮。

其四,這是制止目前普遍存在的對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破壞、改變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瀕臨威脅的局面,服務於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國家沿海區域發展戰略的需要。儘管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但其“生存”狀況卻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威脅、破壞,其整體現狀堪憂。一是來自環中國海內緣和外緣普遍的快速城市化、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乃至不同程度的文化全球化所導致的“建設”性破壞。二是來自國內沿海民間社會對岸上和水下海洋文化遺產的非法盜竊與走私販賣。三是來自全球性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災害頻發所導致的海洋文化遺產被淹沒、被侵蝕等慢性蠶食與突發災難性破壞。四是來自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政府對海洋文化遺產管理的不到位。五是來自國民海洋文化意識和遺產保護意識的淡漠和缺失。沒有意識,就沒有自覺。有效保護國家海洋文化遺產安全和充分發揮其價值作用,本身就是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有機內涵。通過揭示中國海洋文化及其遺產的多方面價值,既可對內使國人增強海洋發展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又可對外發揮其作為中國和諧文化、和平文化載體對於構建當代世界海洋和平秩序的歷史借鑒價值;通過對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重點分佈區域及其當下現狀與保護機制的創新研究,可以為國家戰略中重大海洋開發、重大海底設施工程、重要海底資源開採等國家規劃的制定以及微觀層面企業的海洋開發與工程的實施,特別是為近年來國家先後批準的一系列沿海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必要的文化遺產保護“路線圖”,從而實現國家海洋戰略發展、國家沿海區域戰略發展的人文化、生態化、可持續化。

其五,這是服務於維護我國海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保障國家海洋權益的國家戰略的迫切需要。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國家海洋權益既需要事實依據,也需要法理依據,而法理的基礎是事實和在事實面前的公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無論是東中國海還是南中國海的不少島嶼與海域,外圍國家與我國都存在著海洋主權和相關權益的爭議,而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在這些爭議島嶼與海域都有廣泛、大量的分佈,因而充分認識和重視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在這些島嶼和海域中的歷史“先占性”和長期佔有性,對於維護我國海洋和島嶼主權與領土完整、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事實上,我國政府和學者已經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由於對這些遺產的發掘和掌握尚不充分,加之思維空間尚未放開,理念模式尚多有局限,對這些遺產價值的利用與發揮尚不到位(例如中日釣魚島之爭,如果我國掌握更多的遺產證據,將歷史上的中琉封貢海路作為中國的海洋文化線路遺產加以申遺和保護,或可改變對日“只爭一島”的局限;類似的,中越北部灣劃界,如果將中國沿海漁民所有的傳統漁場——這是中國沿海漁民和海洋捕撈業的生命線——作為“歷史水域”加以對待和保護,北部灣中國沿海漁民或即不至於大量“失海”“失漁”)。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對於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和我國沿海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權利,對於國計民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價值。

其六,這是發揮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在國家對外構建海洋和平秩序中的內涵價值的戰略需要。中國海洋文化遺產,不僅廣泛、大量分佈在環中國海內緣的中國沿海、島嶼和水下,而且廣泛、大量分佈在環中國海外緣亦即外圍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還有不少分佈在印度洋沿岸、非洲沿岸、美洲沿岸及其近海區域。例如中國歷代王朝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東南亞地區各政權的政治冊封(例如詔書、敕印)以及中國冊封使臣航海活動的相關歷史文化遺跡;鄭和下西洋在東南亞、印度洋沿岸、西亞和東非海域及相關沿海地區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國歷代商船對外航海貿易的沉船遺跡(例如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近海發掘出的中國元代沉船、船貨,在南海外緣海域發現的歷代中國沉船、船貨,在美洲海岸和近海發現的中國陶瓷等)。我國已有不少學者、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過相關調查研究,國家文物部門也進行過相關追索。不管這些海外的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權屬問題最終如何解決,其作為中國海洋文明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總體上彰顯的是中國文化作為和諧、和平、與鄰為伴、與鄰為善的禮儀之邦文化的基本內涵,見證著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的祖先與中國友好交往交流,長期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互動,構建和維護著世界和平秩序並在全球海陸空間傳播著中國文明(包括海洋文明)的悠久歷史。歷史不應被忘記,歷史會昭示後人。如何充分保護和尊重這些海洋文化遺產,如何充分尊重和汲取古代先人構建海洋和平與世界和諧秩序的歷史智能,對於當今世界的海洋和平秩序構建,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價值意義。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及其內涵,是最具基礎性、真實性、形象性,最具說服力甚至最具啟發性和感召力的“教科書”。

總之,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價值巨大,但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現狀堪憂,不應該任其這樣持續下去。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現狀研究與保護利用機制的創新研究,既是我國海洋文化歷史認知、遺產保護、現代發展的整體研究和相關學科發展的學術需要,也是國家文化遺產管理、國家文化戰略、國家海洋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的多方面實踐需要,這是相關學界和相關政府部門、相關社會各界刻不容緩的當下使命。

中國海洋文化遺產,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邊界極為寬廣的整體時空存在。以往,國內外學術界之所以一直未能對此作整體研究,一方面是因為中外學術界對海洋文化遺產的較普遍重視歷時尚短,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海洋文化是一個文化整體,歷史悠久,空間廣大,遺產遍佈,其形態、內涵極為豐富且複雜,在現代條件下又牽涉多國,中外之間、外外之間在領土和海洋問題上多有爭端,且一些國家因多種原因對一些歷史文化的認識與歷史原貌南轅北轍,因而導致中外學界一直難以對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做出整體觀照。為此,本研究緊緊抓住對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形成整體認知和加強管理保護的關鍵性問題,即摸清家底,闡明價值,搞清現狀,提出對策,為國家海洋文化資源安全和遺產保護政策的制定,為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維護,為國家海洋戰略發展,提供學術支撐和對策支援。


目次

引言

第一章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基本理念與理論構建

一、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與內涵

(一)關於文化遺產、海洋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內涵

(二) 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外延

二、環中國海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內涵及其面臨的問題

(一)東亞地中海:中國海洋文化圈的區域結構與歷史內涵

(二)環中國海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內涵與空間

(三)環中國海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

(四)環中國海中國海洋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

三、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研究:成就與問題

(一)沿海、島嶼區域文化考古及其文化內涵研究

(二)海岸帶第四紀考古,尤其是全新世海陸環境考古研究

(三)海外交通歷史文物和遺跡的調查研究與展示

(四)海洋水下考古與水下文化遺產研究

(五)海洋文化遺產的管理保護與國家政策、制度和國際國內法規研究

(六)中國海洋文化遺產存在空間的海權爭端研究

(七)海洋考古與海洋文化遺產整體研究的對策思考

第二章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歷史生成與地理格局

一、遠古時期海洋文化的發生

(一)貝丘文明

(二)河姆渡文明

(三)東夷海岱文明

二、夏商周時期的海洋文化發展

(一)夏分九州,五州臨海

(二)“箕子去國”

(三)燕、齊、吳、越:“海王之國”

(四)“蓬萊”信仰:海洋奧秘的精神探尋

第三章中國的造船與航海技術遺產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中國的造船技術遺產

(一)中國先民8000年前的舟船遺物

(二)先秦以降造船技術的發達

(三)水下和海岸考古發掘的宋元沉船

(四)漢唐時代造船技術的“世界發明”

三、中國的航海技術遺產

(一)指南針導航

(二)鉛錘測海

(三)航海針圖

四、中國歷代航海與海外交通

(一)先秦時代的航海與海外交通

(二)秦漢時代的航海與海外交通

(三)隋唐時代的航海與海外交通

(四)宋元時代的航海與海外交通

(五)明清時代的航海與海外交通

(六)世界大航海:鄭和下西洋及其海上航線

第四章中國海洋民俗信仰遺產

一、環中國海徐福文化的傳播與遺跡

(一)傳承在兩千年歷史中的天下故事

(二)散落在中國沿海地區的景觀集群

(三)延伸在日本、韓國的徐福文化遺跡

(四)歷史與民俗交織的藝術魔力

二、田橫信仰在山東半島—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其遺產

(一)歷史上的田橫——文化上的田橫

(二)中國的田橫——海外的田橫

(三)朝鮮半島的田橫信仰

三、千年信仰與萬座廟祀:中國與世界的媽祖文化遺產

(一)天下處處天後宮

(二)萬人空巷:臺灣的媽祖廟會及其文化運營

(三)臺灣媽祖廟與廟島顯應宮:兩岸媽祖文化傳承的比較

第五章中國的海防文化遺產及其保護

一、中國海防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概說

二、戚繼光與中國海防歷史文化遺產及其保護

(一)戚繼光:中國海防歷史英雄的代表

(二)戚繼光抗倭歷史遺產的空間分佈與當代價值

第六章中國海洋工程遺產:萬裡海塘及其保護

一、我國萬裡海塘的基本面貌與歷史文化內涵

二、我國萬裡海塘文化遺產的現狀

(一)海塘問題研究現狀

(二)我國海塘遺存現狀

三、我國萬裡海塘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

(一)萬裡海塘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二)萬裡海塘文化遺產保護的對策建議

第七章海洋文化線路遺產與公海世界遺產:新概念與新發展

一、世界文化線路遺產概念的提出與我國的引入

(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新概念新類型:文化線路遺產

(二)文化線路遺產及其保護理念與實踐的引入我國

二、海洋文化線路遺產概念的提出及其意義

(一)海洋文化線路遺產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二)我國海洋文化線路遺產的主要內涵與價值

三、挽救蔚藍:從公海世界遺產到全球海洋保護

(一)公海世界遺產保護——一個新的理念

(二)海洋——人類共同的遺產

(三) 人類“大海洋保護”:迫在眉睫,路不應該很長

第八章中國的海洋文化線路遺產及其保護

一、東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及其保護

(一)東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東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及保護現狀

(三)東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的研究現狀

(四)東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二、南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及其保護

(一)南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南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的現狀

(三)南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的研究現狀

(四)南中國海海洋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的對策建議

三、海洋文化線路遺產保護及其跨國合作的對策思考

(一)我國海洋文化線路遺產的系統研究與保護

(二)加強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建設

(三)加強與環中國海周邊國家合作,共同進行遺產保護

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