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滿額折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國際中文教育學報 第七期

定  價:NT$ 670 元
優惠價:90603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研究華語文教育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語言、文化、課程、教材、教學、評價、師資培訓以及相關理論和理論建設的國際學術期刊。

作者簡介

施仲謀博士,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主任,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研究範圍以漢語語言學、國際漢語教學及中華文化為主。專著有《語言與文化》、《廣州音北京音對應手冊》等十多種,分別於內地、台灣、香港及日本等地出版。曾任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香港中文教育學會會長及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創會會長; 現兼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及語文現代化學會顧問等職務。

目次

1.白樂桑:〈 處在十字路口的國際課程中文教育,以法國為例〉

BELLASSEN, Joël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t a crossroads: the case of France’

 

2.LAM, Sin Manw, Sophia:‘Mapping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teaching Mandarin Chinese in England’

林善敏:〈英國漢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和挑戰〉

 

3.賀曉玲, Sureenate Jaratjarungkiat:〈不同類型的詞匯注釋在附帶性詞匯習得中的效果研究——以漢語二語青少年學習者自主閱讀為例〉

HE, Xiaoling, Sureenate Jaratjarungkiat:

‘The Effect of Glossing o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of teenage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4.林同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語言B(漢語)之教材調適:文本詮釋與處境設置〉

Lam, Tung Fei:‘Material Adaptation in Language B (Mandarin) of International Baccaula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nterpretating Text and Characterizing Tasks’

 

5.董偉武, 陳志銳:〈語言與文化差異性的方法論——再探周清海教育哲學思想〉

Dong, Weiwu Tan, Chee Lay:

‘The Methodology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A Relook At Chew Cheng Hai's Thought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6.楊道麟 :〈淺論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教學語言的有效運作〉

Yang, Daolin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Chinese Teachers’ Classroom Language’

 

7.金夢瑤 :〈以言悟文,以語化人——《朗誦與朗誦教學新探》書評〉

JIN, Mengyao

書摘/試閱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有效運作之研究

 

楊道麟

 

摘要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有效運作指的是怎樣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如何恪守教學活動的應有原則,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物力等的投入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讓語文教師課堂中的教學語言即導入語言、闡釋語言、提問語言、應變語言、結束語言等能夠發揮到極致而引導學生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既學習知識、訓練技能、開發智力以養成探索品質,又淨化思想、陶冶情操、涵養德性以覺醒道德意識,還樹立審美觀念、領略審美因素、提升審美能力以建構自由心靈。語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創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從而又好又快地進入“人的發展和完整性建構”的全新境域,就必須而且應當注重語文教師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有效運作的探討,以期順應教學情勢的發展並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

 

關鍵字:語文教師 課堂教學 教學語言 有效運作

 

一、引 言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指的是引導學生憑藉語文(語言、文章、文學)(曾祥芹,2009,頁4-8)而傾盡心力地完成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楊道麟,2011,頁121-126)等任務所使用的語言即導入語言、闡釋語言、提問語言、應變語言、結束語言等幾種,它要求導入語言能緊扣心弦、闡釋語言能通俗易懂、提問語言能難易適度、應變語言能因勢利導、結束語言能簡明扼要,進而順應教學情勢的發展並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以期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情志的打造、美感的薰陶,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價值取向。本文試圖從幾個方面對語文教師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有效運作做些探討,以求教於大方之家:

 

二、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要緊扣心弦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是其為了啟示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學習要求以及學習內容時所使用的教學語言。這種語言既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又能引發學生的注意,還能開動學生的腦筋,從而自覺地進入教學意境。導入語言的常見形態有情境式、故事式、懸念式等幾項,其基本要求為緊扣心弦,最大忌諱就是千篇一律而平淡無奇。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有效運作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的情境式的有效運作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的情境式就是通過創設一種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情感氛圍,以期讓學生身臨其境、心臨其境、情境交融而導入新課的基本方法。有一語文教師在施教吳瑛的《十裡長街送總理》時是這樣來設計的:“同學們,人民永遠不會忘記,1976年1月8日,江水沉凝,青山肅立,萬木俯首,星月不移,紛紛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無盡的哀思化作行行帶血帶淚的詩句,傾述著億萬人民對周恩來總理的無限依戀和懷念之情。事隔三天的11日,在中國,在北京,一輛車,輾過了一個崢嶸的世紀,也輾碎了億萬人民的心。車上,躺著一個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一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車上躺著一個真正的生命,一個人民驕傲的兒子,一個為中國人民耗盡最後一絲精力的偉大英雄,一個為世界人民傾盡最後一滴心血的偉大鬥士,他就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這一天,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看不見尾。百萬群眾的淚水灑遍了祖國大地,這是歷史上最空前的葬禮,是首都群眾自發從四面八方雲集到北京長安街為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舉行的葬禮。同學們,讓我們同他們一起,在淚水與哀痛中向敬愛的周總理告別吧!”(倪三好,2013,頁123)像這樣的情境式的導入語言,既有利於喚起學生的情感,也有利於釋放學生的潛能,從而進入一種與課文相諧的教學意境,為課堂教學的穩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的故事式的有效運作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的故事式就是利用學生關心或熟悉的實例、資料等,以期讓他們產生親切感與興致感,並渴求後續閱讀而導入新課的基本方法。有一語文教師在施教以撒·阿西莫夫的《機器人》時是這樣來設計的:“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啟人才智的課文。機器人可有意思啦!我先給大家講幾個小故事:美國有一家汽車工廠,用機器人當‘電焊工’,他每天工作20個小時,生產效率比一般工人高出20倍。還有,1966年,美國一枚氫彈掉進大海,有個叫‘科沃’的機器人,他不怕生命危險,潛到海底750米深處,順利地把那枚氫彈撈了上來。再有,美國科羅拉多州有一個‘很怪’的機器人,他能把盛有劇毒的鈈元素粉末的容器,送到華氏950 度高溫的爐膛裡直到這種粉末變成鈕扣狀後又將它們安全地送出爐膛,而他自己卻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另外,現在的機器人真是不簡單,一個名叫‘深藍’的機器人與國際象棋大師對弈較量,這位非常厲害的朋友——‘深藍’先生還贏了國際象棋大師哩!還有一個名叫‘安德魯’的機器人,不僅有非凡的創造力,甚至還能表達情感,他一直稱男主人的小女兒為‘二小姐’,並同‘二小姐’以及酷似‘二小姐’的‘孫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麼,機器人的奧妙到底在哪裡呢?還是讓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課文吧!”(韋志成,2001,頁145)像這樣的故事式的導入語言,既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好奇感,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吸引力,從而進入一種與課文相應的教學意境,為課堂教學的穩健實施做好了充分的蓄勢。

(三)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的懸念式的有效運作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導入語言的懸念式就是有意識地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疑佈陣,以期讓學生萌發出期待心理,並拓展他們的思維跨度而導入新課的基本方法。有一語文教師在施教魯迅的《拿來主義》時是這樣來設計的:“同學們課外閱讀的興味甚濃,閱讀的範圍也比較廣泛。本學期以來,全班閱讀的普通文章(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專業文章(新聞文、應用文、學術文等)、變體文章(紀傳文、科普文、雜感文等)且不說,僅中外文學作品就有270多本。其中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馬克白斯》,有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有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有高爾基的《母親》、《在底層》,有雨果的《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有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等。大家這種讀書的積極性是好的,值得肯定,應該表揚。然而,你們可曾想過,對待這些古代的與外國的文化遺產應採取怎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呢?是一概接受,還是全盤否定,還是採取審慎加分析的態度?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揭開這個謎底吧!”(楊道麟,2001,頁121)像這樣的懸念式的導入語言,既有利於激起學生的專注力,也有利於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從而進入一種與課文相關的教學意境,為課堂教學的穩當推進夯實了堅實的根基。

 

三、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要通俗易懂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是其在對教材內容體系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而面向全班學生所使用的教學語言。這種語言既能傳授系統的知識,又能解決應有的問題,還能展示精深的學識,從而很好地發揮教育的功效。闡釋語言的常見形態有講述式、講讀式、講評式等幾項,其基本要求為通俗易懂,最大忌諱就是平庸呆板而味同嚼蠟。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有效運作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的講述式的有效運作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的講述式就是對教材內容既細膩形象又生動有趣地予以敘述或描述,以期讓學生更切實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的基本方法。有一語文教師在施教曹余章的《唐玄奘西行取經》時是這樣來設計的:“同學們,你們都知道《西遊記》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護送唐僧到西天去取經,一路上的經歷是艱難曲折的。這雖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但卻是神話小說。而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所涉及的內容,確是歷史上發生的真實事情。神話可以誇張,歷史卻不能誇張。玄奘從西元627年離開都城長安,抱著如不至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就不東歸的決心,他到印度去了。前後他在印度待了15年,勤奮學習印度佛教的經典,並於西元645年帶著657部佛經回到了長安,一路之上跋山涉水、降妖除魔,是非常艱辛的。當時他還將帶回的佛經,同助手一起花了20年時間,終於譯出佛經1335卷,成為研究印度半島各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另外,玄奘以親身見聞寫成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親自到過的110個國家與聽到過的28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地貌等,是研究當時的中亞和南亞各國,特別是研究印度歷史與地理的珍貴文獻。那麼,就讓我們大家一起走進課文吧!”(倪三好,2013,頁113-114)像這樣的講述式的闡釋語言,既有利於學生化“難”為“易”,也有利於學生化“深”為“淺”,從而對玄奘取經的重重困難和歷史價值有了更為確鑿的把握。

(二)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的講讀式的有效運作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的講讀式就是把教材內容通過“講”與“讀”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期讓學生更真切的把握與更深入的體味的基本方法。有一語文教師在施教朱自清的《背影》時是這樣來設計的:“同學們,這篇課文飽含著作者思念父親的深情、至情、濃情,其中第六段用文字攝影機拍攝了父親‘下車買橘’的特寫鏡頭,請大家仔細讀一讀,並把描寫父親‘背影’的有關詞句圈點下來。(學生一邊輕聲讀一邊在課本上勾畫)這一段著力描寫了父親的‘背影’,誰能夠複述出來?(學生答:我看見他戴著……穿著……蹣跚著……探著……穿過……爬上……攀著……向上縮……向左微傾……)作者通過一連串的動詞,勾勒出父親的‘背影’,面對這一形象,心裡會喚起一種什麼感覺呢?(學生答:這一連串的動作,連同他買橘子時行動艱難的‘背影’,表現了父親愛子的深切情懷。)是的,我們從父親穿著的臃腫、走路的蹣跚,以及穿過鐵路爬上爬下的動作中,看到了父親認真而虔誠卻難以勝任的形象。你們看,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他以前不是暗笑父親的‘迂’嗎?(學生答:作者沒有看到父親艱難的‘背影’之前,只想到父親太嘮叨,暗笑他的‘迂’;現在看到父親那艱難的‘背影’,所以眼淚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來了。)回答得很好,這是父子感情相通的眼淚啊!我們把這一特寫鏡頭齊讀一遍。” (倪三好,2013,頁115-116)像這樣的講讀式的闡釋語言,既有利於學生對偉大的父愛之情的體認,也有利於學生對深厚的父子之情的領會,從而對血濃於水的親情有了更為恰切的詮釋。

(三)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的講評式的有效運作

語文教師課堂中的闡釋語言的講評式就是以一定的尺度去衡量評斷某一知識的價值或意義,以期讓學生更精准的瞭解與更全面的領略的基本方法。如有一語文教師在施教徐剛的《西行路上左公柳》時是這樣來設計的:“同學們,通過閱讀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左公的堅毅的心靈與高尚的品質。面對漫漫黃沙,他始終堅定決心,帶領著士兵將一株株稚嫩的樹苗栽到那炙熱的黃沙之中;面對著重重困境,他只將一腔勞累與忠誠化作那平淡卻剛勁的幾個字。左宗棠的確是個有遠見的人,他深知要改變西北人民的貧困,需要的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所以他才會克服諸多難關而種下三千里的樹木,開闢了一條充滿生機與希望的道路。但是多少年後,左公柳在那一斧斧的陰影下蒼然倒下,一項偉業就這樣毀掉了。所以作者在問:‘左宗棠的興衰,不是恍若眼前嗎?’這並不是個歷史性的問題,而是現今社會中依然存在的問題。‘一項偉大的工程,開頭難,堅持下去更難!’作者發出這樣的呐喊,是在對中國人的悲歎,還是對於左公柳的惋惜?左宗棠的業績被毀掉,感傷的又何止是他一人?建設好西北地方,在於綠化,在於改善環境,更在於萬眾一心。倘能如此,那句‘引得春風度玉關’的碧綠盛景定會再度成為現實!” (倪三好,2013,頁117)像這樣的講評式的闡釋語言,既有利於學生對所講評事件的深思,也有利於學生對所講評事件的剖析,從而對文中所表現的“偉大的工程”有更為深層的反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0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