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文心雕龍講疏
滿額折

文心雕龍講疏

定  價:NT$ 700 元
優惠價:9063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龔鵬程教授二○一○年在北京大學講授《文心雕龍》的紀錄。內分十五講,包含《文心雕龍》之方方面面,後有附錄兩篇。因為是在該校中文系「文藝學專業」講,故以文學理論角度介紹此書及其相關問題(而非文獻學或文章作法等角度),又受課時及學生聽受需求等限制,故實際只是《文心雕龍》之導讀。但縱橫馳騁,格局宏闊,不唯大破歷來所謂「龍學」之窠臼,正本清源,掃除諸多妄見;而且為如何讀書、讀經典,提供了方法與範例,足以開發學者的眼目。可說是近百年來最具特色、最能開豁學者視野的《文心雕龍》研究。

作者簡介

龔鵬程,一九五六年生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遍及人文學各領域,著作已出版一百六十餘種。獲有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章、行政院研究獎、教育部教材改進獎、大陸首屆朱自清散文雙年獎等。從事教育工作,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長,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大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講席教授,並復建都江堰文廟、復性書院、昌黎書院等多座,被鳳凰衛視評為世界華人教育名家。參與文化事務亦甚多,曾任國文天地雜誌、學生書局總編輯,臺灣視障協會會長、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等職。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

自 序
疏,這種文體起於魏晉南北朝。乃漢人說經之體的延伸,形式上也吸收了佛教徒講經的若干辦法,與漢代較偏於文字性的章句訓詁分庭抗禮,故多口義。蓋漢朝文字系統大昌,魏晉則口談復熾,清談之外,《語林》、《笑林》、《世說》之類語言系統的記錄漸盛,講疏義疏即為其中一脈支流。其實例,部分已收入《十三經注疏》中了,大家想必早已熟悉。
近人演講或授課之紀錄,多學西洋人的辦法,逕稱為演講集演講錄或某某某多少講。雖然明確,卻不免有些質木無文。故佛教界仍多沿用講記講疏之稱,大儒如徐復觀先生《公孫龍子講疏》亦用此,那是他在東海大學授課的講稿。我這一本,則是二○一○年九月至次年五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為研究生講的。
《文心雕龍》說:論文,要先「釋名以彰義」,以上就是了。
北京九月,秋風已漸起,木葉黃脫之後,雨雪繼至。我的課排在早晨八點,往往六七點即須出門。因雨雪泥塗,交通不便,而北方玄冥,天尚昏昧也。聽眾並不都是北大的,他們由四方跋涉而來,聽我肆口而談,或以為奇。因為我桌上僅一張白紙,寫著幾條題綱罷了。如此講了一年,錄音下來,就成了現在這個樣。
所以這全是與課堂結合之物,聊示塗軌,無當著述,內容很是凌雜。換個時間空間講,當然又會是兩樣。但凡事貴乎機緣。因緣可念,趁興而談,當機而作,也是可紀念的。反倒可惜了從前所講,唾咳隨風,皆已散失。
《文心雕龍》在我國地位崇高。近世被推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之聖典,注釋、詮析、研究者多如過江之鯽。但樹越大,陰影就越深;名越高,誤解也越多,凡物皆然,此書亦不例外。而我的講疏之所以還值得出版,卻又得益於此。──若非以前的詮釋全是錯的,哪還須要我再來替它辯解呢!
辯解一詞,易生誤會。古人已矣,誰來理會讀他書的人都讀成了什麼樣?所謂「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寫《熹平石經》的大文豪蔡邕,為何竟變成了人人唾罵的負心男蔡伯喈?誰也不知是何緣故。因此聽到村社間傳唱其事時,無非蒼然一笑,覺得辯不勝辯,辯亦無益。如真要辯,也不是替蔡邕去說什麼。而是針對村墟男女,告訴他們理解人時物事都不能這樣。也就是說,古人不須你振刷名譽,今人才值得憐恤,須教他如何開明眼目。
因此講《文心雕龍》或什麼書,目標都不在書上,不為誰做功臣孝子。只是以這本書做個例子,教人如何讀書、讀人、讀世、讀理。《易‧大畜》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之謂也。
其次,歷來如何讀這本書這個人,有多少讀法,優缺點各如何,為何讀出那些結果,乃我們的前車之鑒。其可資借鑒者為何,正宜藉此探而究之,以為自己之龜鍼,學點防身的本領。
我所講,大抵即依此原則。首明研治專書之基本方法,次則知人、論世,詳其書之義例,定其書之宗旨。
《文心雕龍》的宗旨是什麼?文原於道,故須宗經徵聖,不謬於聖人。他個人的志趣如此,又生逢經學禮法昌盛之季,憂末世文衰道喪,故呼籲寫作者由末返本,還宗經誥。這是他與時世的相激相協,故接著我要介紹他這種經學禮法傳統下的文論及其脈絡。依此宗旨,他在文學觀、文學史觀、文體論、文勢論等各方面之主張各如何?漸次亦須一一說明之。最後再比較它與《文選》,《詩品》之異同,和後世文學理論之關係。
劉勰這個人生平極為簡單,《文心雕龍》的內容也不複雜。因為宗旨朗晰,一眼可以看穿。但不幸蔡邕碰上負鼓盲翁,有理說不清,生生被唱成了一齣嘈嘈切切錯雜彈的《琵琶記》。或以為他是唯心論,或說是唯物論,或曰秉老莊之自然,或曰以般若為絕境,或誤以為是總集,或尊以為不刊,或曰依佛經之體式,或曰效《楚辭》而趨新,或謂與《文選》相表裡,或謂資玄言以華贍,或譏文體之浮靡,或云篇次甚是可商……。
兼以古今人情不相及,末流變異,所失實多。當年建安戰疫,王粲有〈七哀〉、曹操有〈短歌行〉、〈蒿里行〉,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現在則有什麼?有作協主席阻止湖北佬入境,仰望天空,擔心九頭鳥飛過;有各村鎮社區「進村打斷腿,還嘴打掉牙」之類的布條。孔子曾喜有朋自遠方來,現在則問:「口令,有朋自遠方來」,答:「必誅之。」這樣俗劣的時代,劉勰抗志希古的意量、直探道源的用心,又如何能獲體諒?
養蜂人站起來,會顯得特別魁梧,因為他身上總沾滿了蜂子。而現在卻還又加上了污泥。要驅走並清洗這些蜂子和污泥,你才能見著其本來。故原先幾句話可以講完的書,居然講了一年,還講成了這一本書。自己想想,亦不禁莞爾。書以生書,讀者謂其因言遣言可也。
龔鵬程 二〇二〇鼠子橫行年,立春,寫於燕京稻香湖畔

目次

自序
第一講 《文心雕龍》這本書
第二講 作者劉勰是什麼人?
第三講 劉勰生存之年代
第四講 經學禮法社會中的文論
第五講 文論中的經學
第六講 文學解經的傳統
第七講 《文心雕龍》的文
第八講 劉勰的文學史觀
第九講 文學的史與史觀
第十講 文字─文學─文化
第十一講 劉勰的文體論
第十二講 《文心雕龍》文勢論──兼論書法與文學的關係
第十三講 文心雕龍與文選
第十四講 《文心雕龍》與《詩品》
第十五講 文心餘論
附錄一 對當前文學理論研究的反省
附錄二 《文心雕龍‧通變篇》旁徵

書摘/試閱

第一講 《文心雕龍》這本書

近代講《文心雕龍》這門課,一般認為最早即在北京大學,所以算是北大一個老傳統。當時,黃侃先生主講,並發表過著名的《文心雕龍札記》。乃是中國學術史上將《文心雕龍》正式帶入文學批評領域的劃時代專著。
不過,沈兼士、朱希祖兩先生曾有一份聽講《文心雕龍》的筆記原稿,只有前十八篇。兩君皆章太炎弟子,故是聽章氏所講。章先生在日本國學講習會和晚年在蘇州都講過《文心雕龍》,今存稿本是在日本講的。另外,在黃季剛之前,劉師培先生已在北大講中古文學,後來羅常培先生更發表了劉氏的講記《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此書與劉先生《中古文學史》中都有很多與《文心雕龍》相關之處。劉先生也講過這門課,但是完整的講義已不得而詳了;我們現在能掌握的只是羅常培先生所記的〈誄碑篇〉、〈頌贊篇〉筆記,收在西南聯大中文系所編的《國文月刊》裡。章劉黃一派之外,桐城古文家姚永樸一九一四年起就在北大教書,他的《文學研究法》,多處稱引《文心雕龍》,對其文體論部分尤為關注,我們也不應忽略他。
姚先生劉先生黃先生以後,北大中文系講《文心雕龍》自成傳統,頗有名家。不過近幾年似漸寥落了,所以讓我來繼續。我在臺灣讀的淡江大學,於一九七○年即成立研究室,專治《文心雕龍》;我擔任系主任以後,也整理了一份《文心》的所有圖書論文檔。我碩士博士讀的臺灣師大,更是章黃學派的傳承,歷來有講這書之傳統。故如今我希望可以綜合兩岸前輩之成果而有所開展。

今天第一講,權且做個導論。首先,我要略略介紹治專家之學的態度、方法以及進路。
講《文心雕龍》這本書,我是把它當專門的學問來做的。就像「文選學」、「杜詩學」、「紅學」一樣,《文心雕龍》也被稱為龍學,海峽兩岸甚或國際上都召開過多次龍學會議。這什麼什麼學,就叫做專門之學。
何謂專門名家之學?比如錢鍾書先生曾在其《管錐編》裡談《楚辭》、談《左傳》、談《老子》、談《易經》、談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獻,令人驚其浩瀚,覺得錢先生實在太了不起了。是的,錢先生的學問非常淵博,但錢先生並不是專家之學。他什麼都能談,可是他的議論,你看了之後,會覺得雖然都很精彩,卻好像對那本書或那個論域並不當行、沒太大幫助(不當行,不見得不精彩,所以陳後山說東坡詞雖極天下之工,卻非本色。許多人沒常識,見我說錢先生不當行,就罵我狂妄、謗侮前輩,真是沒奈何)。
什麼叫「不當行」呢?讀兵書,而賞其文辭、誇其章法、比較它與戲劇的關係,就叫做不當行。因為在每一行學問中,都有其特殊關注和要解決的問題。錢先生雖也論《楚辭》、《老子》、《易經》等等,但主要是談他喜歡的、覺得有意思的東西,然後牽聯著相關知識談下去,而不是處理這本書在歷史的研究中所遇到的盤根錯節問題與傳統。
一本重要的書或一位重要的作者,引起的爭論也就多,會有很多歷史上長期爭論的問題。我們要能認識這個研究傳統,並能進入之,才能稱為專家之學,才能當行出色。
專家之學,當然首先要熟於書本子。我們研究的對象既是這本書,首先就要熟悉它的身世。
關於書,有什麼身世要談呢?每本書從歷史上傳下來,都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很多中間傳承已斷,比如《墨子》。《墨子》多虧了清末的孫詒讓,如果沒有孫詒讓以及他前後一批學者,現在《墨子》仍是不能讀的。在先秦,楊墨之學遍天下,但爾後墨家並無傳承,也沒有人做墨家的研究。墨子書若存若亡於天壤之間,且基本上也是沒法讀的,旁行斜上,錯亂不堪。經過了清朝人的整理,今天我們才能討論墨子學。
《文心雕龍》也是這樣。我們現在讀到的《文心雕龍》,其身世甚為蒼涼。如今看來這麼重要、這麼有名的書,在歷史上其實是沒什麼人研究的。
傳說宋代有位辛楚信,寫過《文心雕龍》注。但這只是個傳說,因為沒人見過,明朝就已失傳了,更不用說現在。明代呢?北大藏了一本明萬曆七年的張之象本,序說:「是書世乏善本,譌舛特甚,好古者病之」,可見原先也幾乎是沒法讀的。我們現在能讀《文心雕龍》,是明朝嘉靖萬曆以後開始關注這本書、開始做整理,再經由清朝、民國以及現在的研究,所以才能夠來談它。
對這本書,現今所知,實大勝於古人。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還有敦煌唐寫本、元刊本及明朝的本子等這些清人沒見過的東西。黃侃弟子范文瀾所做《文心雕龍》校注,匯聚諸本,校勘已頗精審;其後還有楊明照、王利器、潘重規、劉永濟、李曰剛、詹鍈及日本學者多人不斷校正,所以我說現在讀《文心雕龍》,跟古代實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講文學理論的人,一般不注意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訓詁學,也沒有相關的知識。但是假如我們要研究《文心雕龍》,書本子的學問便不可不知。因為《文心雕龍》的版本複雜,雖然不至於像《紅樓夢》那樣,有眾多抄本殘卷等錯綜複雜的關係,但是整理起來也挺不容易。光是北大所收,就有嘉靖汪一元私淑軒刻本十卷、徐校本汪刻三冊、嘉靖佘誨刻本、張之象本、萬曆胡維新《兩京遺編》本、崇禎《期賞齋古文彙編》本、顧千里譚獻合校本等。
關於版本,諸位應知道的,大體有這些:
唐寫本殘卷(或稱敦煌本)。現藏大英博物館,斯坦因藏卷第5478。從〈原道〉第一「贊」的第五句「體」字起,至〈諧隱〉第十五篇篇題為止,首尾完整無闕者僅從〈徵聖〉第二至〈雜文〉第十四等十三篇。行、草相雜。趙萬里謂「卷中淵字、世字、民字均闕筆,筆勢遒勁,蓋出中唐學士大夫所書」;楊明照則由〈銘箴〉篇張昶誤作張旭推之,以為「當出玄宗以後人手」;饒宗頤則認為是唐末人草書。
至正本(或稱元本、元刻本、元至正本):元至正十五年乙未(一三五五)嘉興知府劉貞刻本《文心雕龍》十卷,為今存最早之刻本。
弘治本(或稱馮本):明弘治十七年甲子馮允中刊刻於吳中之《文心雕龍》本。
活字本:明弘治年間活字本,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跋》有著錄。
汪本:明嘉靖十九年汪一元私淑軒新安刻本《文心雕龍》十卷,有方元禎序。
佘本: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佘誨刻本。
張之象本(或稱張本、嘉靖本):明萬曆七年張之象序本。有涵芬樓《四部叢刊》景印初刻或原刻本。
張乙本:亦出自張之象本,但與《四部叢刊》景印本略有不同。
兩京本(或稱京本):明萬曆十年胡維新、原一魁序《兩京遺編》本。
何允中本(或稱何本、遂本):明萬曆二十年何允中《漢魏叢書》刻本,卷首有佘誨序,蓋由佘本出,每卷首題「張遂辰閱」四字。
梅本:明萬曆三十七年吉安劉雲刻於南京之梅慶生《文心雕龍》音注本,徐跋稱為「金陵善本」。卷首有許延祖楷書顧起元序,序後為《梁書‧劉勰傳》,楊慎〈與張含書〉,並梅氏識語、凡例、讎校並音注校讎姓氏及目錄;卷末為朱謀跋。
訓故本(或稱王惟儉本):明萬曆三十九年王惟儉《文心雕龍訓故》刻本。
凌本(或稱色本、閔本):明凌雲萬曆四十年五色套印本。日人戶田浩曉稱為色本,自注:「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龍》二冊。曹(學佺)、閔(繩)二氏序、凌氏凡例、校讎姓氏、分卷等均與鈴木博士〈校勘記〉中所舉劉氏《文心雕龍》五卷(閔本)一致,且校語亦同。因筆者所藏本中諸家批點校語均用五色墨,姑稱之為色本。」
合刻本:金陵聚錦堂板《合刻五家言》本。其《文心雕龍》出梅慶生萬曆本而比梅氏天啟本早,當刻於明萬曆之末,有楊慎、曹學佺、梅慶生、鍾惺四家評語,分別列於眉端。
梁本:明梁傑訂正本。卷首題:「梁東莞劉勰彥和著明成都楊慎用修評點閔中曹學佺能始參評武林梁傑廷玉訂正」。內容與金陵聚錦堂板《合刻五家言》本基本相同。
梅六次本:明梅慶生天啟二年(一六二二)第六次校定改刻本:卷首顧起元天啟二年序,卷一版心下欄前後有「天啟二年梅子庾第六次校定藏版」十四字,是此本為天啟二年梅氏第六次校定改刻者。此本序後增都穆跋一葉,餘皆如萬曆本,惟次第稍有不同,書名頁左下方有「金陵聚錦堂梓」字樣。
謝鈔本:明天啟七年謝恒鈔本,卷末有馮舒朱筆手跋。
祕書本(或稱鍾本):明鍾惺評秘書十八種本,卷首有曹學佺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序,鍾氏評語列眉端。
彙編本:明陳仁錫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刻《奇賞彙編》本,底本為萬曆梅本而間有不同。
別解本:明黃澍葉紹泰評選《漢魏別解》本,刻於崇禎十一年。
增定別解本:明葉紹泰增定《漢魏別解》本,刻於崇禎十五年,較別解本有所擴充。
胡本:明胡震亨本。
洪本:日人戶田浩曉云:「據鈴木博士的〈黃叔琳本文心雕龍校勘記〉可知:所謂洪本,即指《楊升庵先生批點文心雕龍》(明張墉洪吉臣參注,康熙三十四年重鐫,武林抱青閣刊)。」王利器則認為鈴木所謂「洪本」,即洪興祖《楚辭補注》本。
清謹軒本:清初清謹軒鈔本。
岡本:日本岡白駒校正句讀本,刻於享保十六年辛亥(一七三一),當清雍正九年,出自明何允中《漢魏叢書》本。
黃注本(或稱黃本、黃氏原本、黃叔琳校本):清乾隆六年養素堂刻黃叔琳輯注本。前有黃氏乾隆三年序及乾隆六年姚培謙識語。此本為清中葉以來最通行之版本,《四庫全書》所收黃氏輯注文津閣本即此本。
王謨本(或稱王本、廣本):清王謨《廣漢魏叢書》本,刻於乾隆五十六年,由何允中《漢魏叢書》本出而間有不同。鈴木虎雄〈校勘記〉曰:「余所稱王本,即指此書。諸家稱王本者,王惟儉本也。」戶田簡稱「廣本」。
張松孫本(或稱張本):清張松孫輯注《文心雕龍》,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文津本:《四庫全書》文津閣本,提要題「內府藏本」,不明何刻。
文溯本:《四庫全書》文溯閣本,與文津本略有差異。
黃注紀評本:黃叔琳輯注、紀昀批本,道光十三年盧坤(兩廣節署)刻本,有芸香堂朱墨套印本和翰墨園覆刻本二種。范文瀾《注》即采用此本。
崇文本:清光緒紀元湖北崇文書局《三十三種叢書》本,光緒元年開雕,成於光緒三年。
鄭藏鈔本:清鄭珍原藏鈔本,出於王謨《廣漢魏叢書》本。
尚古本:日本尚古堂本(據岡白駒本雕)。
趙萬里《唐本文心雕龍校記》。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八年。
郭晉稀《文心雕龍注譯》,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張立齋《文心雕龍注訂》,一九六七年臺灣版。
潘重規《唐寫文心雕龍殘本合校》,一九七○年香港版。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中華書局香港分局一九七二年二月第二版。
張立齋《文心雕龍考異》,一九七四年臺灣版。
王叔岷《文心雕龍綴補》,一九七五年臺灣版。
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李曰剛《文心雕龍斟詮》,一九八二年臺灣版。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
林其錟、陳鳳金《敦煌遺書文心雕龍殘卷集校》,上海書店一九九一年十月。
鈴木虎雄〈黃叔琳本文心雕龍校勘記〉(一九二八)。
斯波六郎〈文心雕龍范注補正〉(一九五二),收入臺灣譯本《文心雕龍論文集》。
橋川時雄《文心雕龍校讀》,打印本。
戶田浩曉〈黃叔琳本文心雕龍校勘記補〉,收入戶田氏《文心雕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第一版。
所謂專家之學,首先就得要瞭解這本書的許多版本字句等相關問題。因為各版本間差別甚大,如〈比興篇〉:「毛公述傳,獨標興體,豈不以風通而賦同,比顯而興隱哉」,梅六次本、張松孫本「通」均作「異」,後來紀昀贊成異、黃侃贊成通。可是通跟異恰好意思相反呀!這樣的情況,全書多得是。
明朝大批評家鍾惺讀《文心雕龍‧詮賦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招字於楚辭」時,對「招字」這兩個字特別欣賞,打了好幾個圈,並加批語道:「招字句亦佳」。可是「招字於楚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誰也講不清楚。唐寫本出來,我們才知道:噢,不是招字,而是拓宇!鍾惺竟根據兩個錯字大興讚嘆,完全表錯了情。
又如〈辨騷〉結尾,唐寫本說:「固知《楚辭》者,體憲於三代,而風雜於戰國,乃雅頌之博徒,而辭賦之英傑矣」。這是對《楚辭》的整體論斷,十分重要。但怎麼理解呢?博徒,是好博戲的浪蕩子,以此來形容《楚辭》乃雅頌之不肖子孫是無疑問的,可是怎麼又說它「體憲於三代」?憲是效法的意思,古人說儒家要憲章文武,即用這個意義;近人喜說大憲法、大憲章,更有準則規範之意。楚辭若體憲於三代,焉能說它不肖?故憲字,洪興祖注《楚辭》時附載〈辨騷〉就已經改為「慢」了。蘇東坡〈林子宗以詩寄文與可及余,與可既沒,追和其韻〉施注、朱興宗本也都作慢。憲與慢,兩個字,是兩種理解。底下,風雜於戰國的雜字,宋以後多作雅。雅與雜,也是兩種不同的理解。
對《楚辭》有不同評價的人,對這裡的校勘問題就會有不同的主張。因此,校勘文字也是我們不可忽略的。
不懂這些而亂扯,就常出糗。例如近來風格(Style)一詞甚為流行,有位祖撰先生寫了〈劉勰的風格論簡說〉一文說:「用『風格』一詞來評文,當以劉勰為始,劉勰在《文心雕龍》裡兩次使用了這一詞兒。〈議對篇〉說:『漢世善駁,則應劭為首,……亦各有美,風格存焉。』〈夸飾〉篇說:『雖詩書雅言,風格訓世,事必宣廣,文亦過惡。』……顯然是指詩文的風範格局而言的。」另外,舒直先生也說:「劉勰是不是明白地提出來了『風格』的字眼呢?這他是提出來了的。……劉勰在這裡論應劭、傅咸、陸機等作家的作品,認為是『亦各有美,風格存焉』……劉勰這樣來明確風格的意義是十分確當的。」
這位朋友不但發現了中國文論「風格」一詞的源頭,而且也確定了劉勰對風格意義的見解。可惜他不知道:〈議對〉篇的「風格」,其義與〈章表〉篇的「風矩」同義,卻與當代文壇講的「風格」迥異。至於〈夸飾〉篇的「風格」二字,「格」屬誤書,字應作「俗」,從上下文意來看,乃是「風俗訓世」。如此這般,就錯字衍義一通,雖然很可顯示今日教授們的水準;不過,若把版本與字義弄清楚了再講可能會要稍好些。
版本之外的字義聲韻部分,也有些可注意處。如〈誄碑篇〉的贊語:「寫實追虛,誄碑以立。銘德慕行,文采允集。觀風似面,聽辭如泣。石墨鐫華,顧影豈忒」。立、集、泣,這三個字,《廣韻》屬入聲緝韻;忒則是入聲德韻。音值不同,無法通押。所以各本雖都做「忒」,卻絕對是錯的。唐寫本字形是戢的俗體字,戢亦屬緝韻,可能才是本字。
又,〈奏啟篇〉贊語,以禁、酖、浸、任四字為韻,也有問題。因禁、浸、任都屬侵韻,酖卻是覃韻。這兩韻,據王了一先生《南北朝詩人用韻考》考證,在南北朝詩人用韻中絕對是不通押的,侵韻皆獨用。所以這只有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劉勰用古韻。因為酖字古代確實在侵部,中古音才變入覃部。劉勰是位抗志希古的人,這樣用韻,恰好就是一個小例證,只不過在當時就顯得太例外了。
同樣的情況,還可見諸〈事類篇〉贊語的亙、鄧、贈(去聲嶝韻)和懵(上聲董韻)通押。因這四個字古韻皆屬蒸部。劉勰的寫法也與南北朝詩人都不同。
第二,當然是有關內容的理解。內容的問題,因為需要更多討論,底下會慢慢談。
熟悉了版本、文字,並對內容有所掌握之後,即可以成為專家。
成為專家倒也不是很難,稍下一兩年工夫就可以了。大陸上的學制與臺灣頗不相同,大陸本來就是培養專家的。但是太專了又不是做專門之學的最終目的。專門之學最終是要幹什麼呢?為什麼我們要在一本書上花這麼大的功夫?專門之學,其實就是要以這本書為鑰匙,要通過這本書而達到博通。
很多人誇我,說在大陸很少有如我這般廣博者。是呀,我很廣博,但我同時也非常精深。你或許要說:這怎麼可能?廣博與精深不是矛盾的嗎?大家的時間都一樣,天資也差不多。怎麼可能樣樣都通?樣樣通,必然樣樣稀鬆,不可能「一門深入」。哈哈,你錯了。若不精深一門,怎麼可能博通呢?
舉個淺顯的例子。網上有人說我精通武術。是的,我精通武術。但何謂精通?一位武術比賽冠軍就算是精通武術了嗎?
精通武術,除了能把某種拳路練得純熟,如跳舞、體操選手一般;或練散打,整天搏擊之外,該不該知道些跌打損傷、推拿接骨之類的醫療知識呢?該不該同時曉得經絡穴位以及丸散膏藥?不知道這些,不但打了人或被打受傷了都不能治理,就是點穴、鐵沙掌等功夫也練不成吧!臺灣所有國術館都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3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