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滿額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醫學書從來沒有發表過的全新觀念
中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必讀聖經
重新定義人體內部的協調運作方式

臨床上,我專注在病人結構的變化,看見的是病人局部和整體結構變化的互動,
要解決的是病人結構的問題,不是單純的一個病人,以及病人渴望得到治療的心。 —— 林兩傳
不是只有受傷才會造成疼痛,也不是只有疼痛和結構有關,
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甚至失眠、情緒等問題,
都有可能是人體結構紊亂造成的。

再強大、再精密的醫療方式,還是有現代醫學所無法明白的地方。
必須建立「身體立體結構網絡」的概念,重新探索結構在疾患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特色

1.出身醫師世家的林兩傳醫師堪稱台灣的傷科泰斗,獨創「林氏傷科」,以不同於一般推拿及整脊的輕柔手法,並以全新的結構網絡概念,將痠、麻、痛、癢等症狀,都能夠藉由其獨特的手法得到改善緩解。
2.本書一開始,藉由作者本身學習的經歷,將基本的人體結構概念、傷科治療的手法,以及在治療上的體悟,以故事的方式寫出,十分適合完全沒有醫療背景的讀者閱讀,並建立基本的保健概念。
3.本書的主要讀者群是具有醫療背景及執業中的西醫師、物理治療師、中醫師,希望藉由書中所傳達的全新結構網絡的觀念,為日後醫者們在治療病患時,能夠有所幫助。
4.「結構網絡」是一個全新的治療概念,是作者在臨床上,學習及執行所領悟出來的整體治療概念,不僅是在治療上有很大的效果,即使是一般人,在日常保健上,若有這樣的觀念,便不會以錯誤保健的方式來傷害自己。
5.本書為作者半生從醫的經驗集結,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現已經成書的觀念,第二部分將會以治療手法為主,希望將「林氏傷科」的精神和手法,做最正確的傳承。

作者簡介

林兩傳 醫師 
「林氏傷科」的創始人
一位差點成為法醫的醫師,後來卻成了中醫師;
一位不只是中醫師的醫師,目前為榮春中醫診所院長。
林兩傳醫師出身於臺灣知名骨傷科世家,父親是台灣著名的骨科中醫。
台大中文系畢業後,進入中國醫藥大學就讀,同時修習中西醫,曾任台北病理中心病理科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

從傷科到結構治療

我是一個醫學院中西雙修畢業,有中西醫雙執照的醫師。
動念想寫這本書,已經超過十年了。十幾年前,傷科或復健系統的手法治療,幾乎被西方的整脊醫學給佔領,不管是正式在西方受過訓練,還是在台灣上過輔導課程,甚至是看書無師自通,治療的標的幾乎都是骨盤、脊椎這個骨架系統,認為調整脊椎治百病。然而,以我當時對身體系統的內在連貫性的了解,清楚結構與疾病的關係,知道若是直接從脊椎系統下手治療可能會衍伸出新的問題的,於是開始動筆開始寫下我的想法。
十年前,一開始我是依照一般教科書的寫法,試圖精確的定義操作的標的與方式,解釋結構與疾病之間的連結,但是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了。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結構網絡」的概念,根本沒有辦法將「為什麼必須是一個系統一起處理」的概念說清楚,也沒有辦法解釋在導引的過程中,結構為什麼會自己歸位。
這些年藉著練功與看診,在自我修煉與治療病人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身體「立體結構網絡」系統的概念,也才能再度提筆,藉著結構網絡的概念,清楚仔細的說明了,包含引起痠麻脹痛在身體結構上的原因,以及結構治療中,肌肉、骨架是如何的還原,且該如何還原才合理自然。
從前中醫針對疼痛的治療,統稱為「傷科」,但是當我理解「結構網絡」的概念後,知道並不是只有受傷才會造成疼痛,而且就症狀而言,也並不是只有疼痛跟結構有關,許多疾患同樣都是結構錯亂所造成的,像失眠、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甚至泌尿生殖系統等問題,都可以從結構下手治療。
這種「藉結構的概念來診斷和治療」的專業,並沒有任何「科別」可以歸類,因此,我稱自己的專業為「結構治療科」醫師。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人體立體結構網絡的各種細節與特質,除了生理學、解剖學教科書裡的基本知識外,更多是我自己練功以及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體會出來的,並沒有其他醫學類的參考資料,所以朋友、學生問我有沒有什麼參考資料可以佐證時,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我是一位臨床醫師,只是忠實描述並嘗試解釋在治療中我所理解的生命現象,至於如何證明這些想法是對的,那是科學家的事,或許需要很多新的儀器進行實驗才有辦法,然而,這並不是我一位臨床醫師的責任。
這本書預設的讀者群,是需要具備基本醫學知識的,像醫師、物理治療師,因為要描述清楚立體結構網絡,沒有辦法完全使用日常的生活語言,但是一般的讀者,這本書的前面一半,和後面有關運動保健的部分,應該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對健康和身體的運用有一些新的領悟。
對於一般學醫的人,書中的許多說法與論證,是頗為複雜的,臨床上應該沒有太多類似的體會,因此,我想並不是讀過一次就能理解,真的有興趣,請詳細反覆通讀幾次,應該會很有收穫。
至於其中有關皮連線、筋連線、骨連線的部分,對沒有學過我手法的人來說,理解上的難度較高,因為這幾個連線,除了描述治療應該有的次第以外,也是操作手法的總綱,而與操作手法相關的內容,就不是這一本書所能容納得下的,我將會在下一本專講「治療學」的書中,做詳細的描述。
謝謝我的太太幫我校對每一篇的初稿;謝謝太太、兒子對內容的建議;謝謝女兒提供了電腦和編輯上的協助;謝謝幾位學生對稿件的建議與更正,更謝謝等了我超過十年的編輯何小姐。
最後謝謝我三位師父的教導!三位師父在我身上的烙印,書裡面說仔細了。

目次

自序
1。緣起
2。疼痛的本質
3。結構與疼痛
4。結構引起疼痛的例子
5。觸診的開始
6。骨錯縫筋出槽
7。跨關節的筋
8。膝關節與肘關節
9。通霄師父
10。悟心法
11。看見骨頭
12。泰山師父
13。動中定與靜中定
14。對境心數起
15。望診的練習
16。泡牛奶與練動功
17。士林師父
18。身體的使用
19。身體結構的還原
20。筋膜、皮膚、立體結構網絡
21。立體結構網絡張力的偏移:表證與裡證
22。疼痛
23。結構與止痛藥
24。纖維組織增生(一)
25。纖維組織增生(二)
26。纖維組織增生(三)
27。纖維組織增生(四)
28。癢
29。痠
30。麻木
31。所有的錯位都是一種旋轉
32。觸診的基本要領
33。關節的觸診
34。肌肉的觸診
35。三個軸線
36。可動與不可動
37。鎖住結構網絡的位置
38。「勢」的運用
39。皮連線
40。筋連線
41。骨連線
42。有關運動
43。瑜珈與拉筋
44。拔罐與刮痧
45。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46。保健的方法

書摘/試閱

疼痛的本質
——疼痛並不是一種疾病,疼痛是一種警告,是一種防衛機制。

台灣智庫文化出版社曾出版過一本書,名叫《疼痛》。是一位專門治療痲瘋病的外科醫師紀錄他治療痲瘋病病人的心得。他在非洲建立了一個專門治療痲瘋病病人的醫院,照顧了很多病人。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發現一個現象:痲瘋病的病人中,有很多會因肢體殘損而造成嚴重感染或演變成殘障。他試圖改善這種現象,並猜測這些肢體殘損情況是由於痛覺喪失所致。
痲瘋病菌會侵犯神經系統,但由於該細菌只能生存在比較低溫的環境,因此只會侵犯位於身體體表的感覺神經,而運動神經在身體的比較深處,那裡的溫度比較高,痲瘋病菌無法生存;所以得痲瘋病的病人,會喪失感覺,不知道疼痛,但卻無損於肢體活動的能力。
由於在非洲,醫院的衛生環境不良,老鼠四處出沒,痲瘋病的病人由於喪失痛覺,即使半夜手指、腳趾被老鼠咬掉了也不知道。為此,他強力改善環境、捕捉老鼠,果然病人缺失手指腳趾的情況大幅改善。
而另一種造成病人肢體殘損的原因,則是由於非洲當地人都沒有穿鞋子的習慣,因此他曾經親眼見到有病人即使跑步跑到腳骨折,斷裂的骨頭都已經穿出皮膚外了還在跑。他認為這應該不是因為受傷,而是因為病人因病喪失痛覺,身體結構失去警戒機制,不能承受過度使用而崩裂。
為了證實這個假設,他設計了一種襪子,在襪子的纖維中間,埋藏了許多包裹著染料的微小粒子,當這些粒子受到一定次數的敲擊以後,就會破裂,將襪子染色。他讓正常的人跟痲瘋病人都穿上這種襪子去跑步。
在操場跑過兩圈以後,兩者的襪子都沒有染色。五圈以後,兩者足底都出現了一些顏色,位置是一樣的。在十圈以後,正常人的足底,染色的區域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大,但是痲瘋病的病人,腳底染色的地方依然跟之前一樣,並沒有繼續擴散。隨著跑步圈數的增加,正常人的腳底除了足弓一些地方,其他地方幾乎全染了色,而痲瘋病的病人,染色的地方依然只有那幾個點。
當他看到這種結果,認為正常的人,會調整身體的姿勢,使得每個地方平均受力,不至於使某個部位傷害累積到不可收拾,但痲瘋病的病人,因為沒有痛覺,所以不知如何調整身體的使用,使得骨頭過度敲擊,造成慢性的損傷破裂,最終形成骨折。於是他募集鞋子給痲瘋病的病人穿,手套給病人戴,例行嚴格檢查各種小傷口,免得累積成大傷害,果然痲瘋病的病人肢體殘損的情況大幅下降。
他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認為疼痛並不是一種疾病,疼痛並不是一種懲罰,相反地,疼痛是上天賜予我們的一種禮物;疼痛是一種警告,是一種防衛機制。
這個故事是我在學醫的生涯中,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也是思維上很重要的轉捩點。我很好奇為什麼人在跑步時,會不自覺的調整腳著地的受力位置?著地時傷害的覺受機制是什麼?不自覺中調整控制腳步的機制是什麼?是這種機制控制著我們身體不自覺的肢體動作,和形塑體態的嗎?
這本書就是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開始行醫後,治療的病人絕大多數都是疼痛的患者,因著上面故事的啟發,開始從結構思考疼痛的原因,改變了對於疼痛的觀念,也才真正理解,我通霄師父所說的,疼痛是骨頭跑掉了。

骨錯縫,筋出槽
——為什麼治療有瓶頸,因為暴力的頓挫歸位骨頭的方式,調了骨頭,筋未必會回去,筋沒有回去,一活動骨頭就又被有問題的筋帶錯位了。

傳統傷科裡,骨折接骨這一部分,基本上已經被西醫壟斷了,剩下留給中醫的——急性的包括非骨折的創傷,慢性的包括長期肢體疼痛、退化性問題、神經壓迫症狀等軟組織系統的問題。
在一般用手法或理療器具治療結構問題上,對於軟組織系統的處理原則,有專注在骨架系統的整骨派,也有直接處理軟組織的理筋派。師父思維核心是骨頭、關節,認為骨頭對了,系統就對了。師父雖然也有很多理筋的手法,但是基本上屬於整骨派。
當年師父教導,不對的骨頭、關節,摸起來會打到手;會打到手的原因,是因為對位不良的關節面,骨頭會有凸起的稜角。那時候看師父整骨,我們總以為,摸清楚骨頭移位的方向,找到突出的骨頭的稜角,把稜角調進去,關節對了,問題就解決了。因此當我們初學的時候,基本上也是整骨派,骨頭的對位是所有問題的核心。
當我們這群弟子,在奮力調骨頭的時候,只專注在使關節面對齊,關節面調整後是否變得圓順,而不知道要注意調整時手下的感受。明明看師父在調整的時候,是非常輕柔的,感覺不出來師父在用力,但是我們這些徒弟,一個比一個暴力,因為認為疾病的問題核心在骨頭的對位,只要把關節面拉平、扯平、擠平就好,手下輕重有什麼關係;而師父輕柔是因為熟能生巧,等到我們以後熟練了,自然也能越來越輕柔的。這種想法,某種程度是跟西方整脊的想法一樣的,使用頓挫的力量把骨頭調正,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因為他們認為問題的核心就在脊椎骨及骨盤的排列錯亂上。
傳統傷科的整骨派有所謂「骨正筋自柔」的說法,與現代對於疼痛的觀念,認為症狀是由於肌肉、肌腱、韌帶過勞、損傷而來,有天壤之別。兩者的分別,粗略來說,在於骨架錯亂和肌肉傷害,到底何者是因?何者是果?
現在的復健醫學,認為非外傷性引起的四肢疼痛,主要是由於肌肉的過度使用,導致肌肉僵硬、無法放鬆,因此治療上會尋找與疼痛症狀直接相關聯的肌肉,直接處理這些有問題的個別肌肉,做為主要的治療手段。
就肌肉張力的變化而言,我們調整骨頭,事實上也改善了伸肌及屈肌的張力狀態,因為這種調整意涵了歸位的概念在其中,歸位時,可以同時調整改善肌肉肌腱的旋轉(所有的錯位都是一種旋轉,後面會說明),因而療效比只專門處理跟疼痛症狀直接相關的肌肉,要好許多,但是也僅僅是治療的當下好許多而已,並沒有真正的治癒,門診中會重複出現的還是那批病人,有著同樣的症狀,只是緩解期比直接處理有問題的肌肉,在時間上要長了許多。
隨著治療經驗增加,熟能生巧,在治療的過程中,手法的運用也越來越輕柔,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因此更加認定了,只要手法能夠跟師父一樣輕,就能夠有師父一樣的療效。
當師父看著我們的治療,永遠說著,「輕一點,再輕一點」,我們那時候不能理解師父這話的實質內涵,單純認為越輕才能看得越清楚,因此想辦法在使用頓挫歸位的力量時,盡可能地輕,但是不管多輕,本質上使用的還是直接歸位關節的頓挫力量。我就在這種錯誤的思維跟操作方式中,虛耗了四年。
我在思維上超脱這種直接用頓挫力量對位關節,是直到有一天,看到書本上用「骨錯縫、筋出槽」這個詞,用來說明中醫傷科治療疼痛的基本概念,腦中才開了一片天。原來師父對於錯位關節的認知,可以精確的用「錯縫」來形容,師父一直說,骨頭跑掉只有一點點,把那一點點挪回去就好,用力扯骨頭就對不到位了。當真正理解了什麼是「筋出槽」,也才理解為什麼骨會錯縫,釐清了筋跟骨之間的關係,才了解師父一再說的輕一點是什麼意思。
「筋出槽」的概念,指的是不對的筋所處的狀態,觸診時的感覺是「出槽」的;如同該入槽的東西沒有進入溝槽,觸診上其實和「打到手」是同一回事。那時候才明白,為什麼治療有瓶頸,因為以暴力頓挫的歸位骨頭方式,調了骨頭,筋未必會回去,筋沒有回去,一活動,骨頭就又被有問題的筋帶錯位了。所謂的骨正筋自柔,是因為沒有理解筋出槽的複雜性,強迫骨頭歸位的方式,或者說骨頭歸位的行進路線,並不能同時解決肌肉不對的狀態,也就是無法還原真正的筋出槽。
但是當我開始知道需要處理筋的時候,才明白筋出槽的問題,不是單獨出在一條筋,也不是單獨出在一個局部的區域的肌肉;一個關節有問題,也不是單獨一個關節的問題而已。

身體結構的還原
——所有的變化是環環相扣的,一個地方的問題,同時是被身體其他很多地方所牽絆固定著。

所謂的功法,是祖師設計讓弟子演練的一套動作,使得身體內在結構連貫、流通、強健的辦法。透過不同的姿勢,重新鬆解在生活中不自覺收縮繃緊的肌肉,因工作而累積僵化的組織,甚至是因傷害而錯亂的結構。
像練功需要兩腳平行站立,在身體升降俯仰的過程中,身體原本兩側失去對稱的狀態、骨盤的歪斜、兩腳足弓的不對稱,可以慢慢重組回來。練功中的落胯(屈膝使兩個鼠蹊部凹陷摸不到腰大肌的張力,背部豎直),使脊柱的曲度消失,脊椎體之間的小肌肉張力會消失,椎體之間如果有錯位,這時才能重新鬆解對位,而且在落胯的狀態下,俯仰旋轉身體時,因為脊柱曲度消失、椎體間鬆開來,肋骨才有辦法改變相對的位置,真正重組胸廓。
練功能有這些功效,主要是演練這些動作的過程中,修正了腦中已經設定了的肌肉系統的收縮方式,從而鬆解因日常使用習慣而成形的關節轉折張力、對位不同的層次,還原各個部位的流通狀態。但是要達到上面所說練功效果的前提是,必須看見身體沒有放鬆的地方。一開始這是不可能的,必須經由師父手的引導,才能看見。
練功中,要使全身流通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太極拳譜裡面說的:「一動周身動」,這個概念要等後面「立體結構網絡」概念敘述清楚以後,才能完全明白,但是主要的意思是我們身體的張力系統環環相扣,沒有辦法只動局部而不影響身體其他部位。如果強迫身體某個部位不動而其他部位動,就像前面說過,在日常生活中身體的使用習慣,是固定一個部位而讓下端的肌肉收縮,這樣會造成結構的變形,整個系統張力的扭曲。
練功之所以要一動周身動,就是要使身體所有遠近表裡的張力都連貫、流通、均等。就像我們扭毛巾,只扭一頭,整個毛巾會跟著轉,然後整條毛巾的張力會保持一樣,只要其中任何一個地方,沒有跟著動,毛巾裡面就會出現打結繃緊的地方。所以練功時,手一抬,腰腿都必須跟著動,只要有一個地方不動,就會跟毛巾打結是一樣的意思,因而出現轉折繃緊的現象,這些部位的張力不同,會使得肌肉系統的連貫出現障礙,結構發生變化,局部循環不良。
練五禽戲前,我的身體狀況非常的不好,是在練習的過程中,點滴逐步改善的,所以我常跟士林師父說:「沒跟師父練功,我可能已經死了。」更重要的不只是健康狀況變好,而是我領悟了結構治療的終極原則;真正要治病,是還原病人一個完整流通、連貫的身體,而不只是對抗或消除症狀。因為所有的變化是環環相扣的,一個地方的問題,同時是被身體其他很多地方所牽絆固定著。
練功中,常常手在抬起來的過程中,覺得不順,師父會說是肚子沒有放鬆,或是腳沒有放鬆,果然那些地方放鬆了之後,手上抬微微繃緊或卡住的感覺就消失了;當勢要從腳升上來沒有辦法連貫時,師父會說是頭沒有跟著抬起,或是手沒有放鬆,甚至有時手的勢跟身體沒有辦法配合,師父會說是因為眼睛沒有看著中指指尖。
在這過程中,慢慢體會身體是個連貫、完整、不能分割的整體,任何一個地方出現阻滯,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而一個地方出現狀況,可能是遙遠的其他部位打結而來的,練功就是要看見自己身體的流動連貫性,及看見這流動中的不能動之處。這不能動之處,或許只是轉折沒有連貫上,也可能是真正受傷組織黏連,而更細膩的練功,可以從表到裡,一層層的連貫中,逐層分離而還原。這也使我體會出結構還原上,治療應有的次第,而發展出皮連線、筋連線、骨連線的概念。
師父非常強調練功中眼睛看的方向,一直不能明白其中的作用。直到有一次,我坐在書桌前,一隻蚊子在我眼前飛舞,我盯著牠看,準備拍牠,當眼睛跟著牠轉時,忽然發現,眼球轉動時,會牽連到身體裡面的不同部位,大吃一驚,才慢慢理解師父所說的原因,眼睛沒有跟上動作時,身體表裡的結構是沒有「一動周身動」的。練功中,有些動作也強調舌頭的配合,於是慢慢地讓舌頭在口腔內外轉動,才發現原來它跟身體的內部也是牽連著的,這才讓我明白眼耳鼻舌是身體內部深層筋膜的末端。那隻蚊子算是我深層筋膜的啟蒙師父了。也印證了中醫治療五官疾病,很常從身體整個機能去思考的理由。
一般對疾病的概念,總認為有個治病的因,解決那個因,健康就還原了。像局部定點疼痛,一定是哪條肌肉、肌腱或韌帶受傷發炎了,而專注結構調整的會認為是哪一個關節錯位了。這樣的想法應該是不對的,因為局部的問題,造成該處出現張力、轉折的原因,可能是遠處的結構有問題造成的,就像我在練功時,手抬起受阻,是肚子或是腳有問題造成的;所以重要的是如果能還原病人一個完整流通的全體,常常問題自然會消除。如果單獨去處理一個局部,症狀雖然可以消除,但是整個張力系統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由於我的身體敏感度高,當有狀況學生要幫我調整的時候,我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他們動作中的問題,知道如果這樣調整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構錯亂,我的身體便會不自覺的去對抗他們的動作,這也是練功出來的本能,使身體隨時處在整個系統流暢的狀態;所以我自己有問題的時候,只能自己練功去重組,沒辦法被學生治療。
癢——我們用手去輕微觸摸身體的某些部位,會產生癢的感受,某些部位會某些部位不會,固然跟皮下的感覺接受器數量有關,但是也跟皮膚與肌肉之間的張力有關。
輕微的癢,我們用手或器具抓搔一下,會有愉悅感產生,而且常常不抓搔一下,會持續存在一陣子,進而影響情緒或專注力;而嚴重的癢,會造成我們生活很大的困擾,甚至因過度的抓搔,造成皮膚損傷,進而變成真正的疾病。癢,會成為我們身體的一種基本覺受,在生理上一定是有意義的,以下試著討論這個既是生理也是病理的機制。
有一次,我被蚊子叮到了,腫起一個包,癢個不停,剛好手邊有一個壓下去可以吸住皮膚的塑膠拔罐器,就順手在那個包上吸拔了幾下,忽然那個包就不癢了。這使我大感意外,癢,不是因為蚊子唾液裡的毒素所造成的嗎?化學性毒素所造成的症狀,為什麼可以用物理性的方法消除呢?
我想如果癢是物理性質造成的,藉著吸拔皮膚力量的牽引,造成的效果應該是讓皮下組織的流通增加,疏散皮下組織腫脹造成的積聚;如果止癢效果是因這樣而來,那麼我們可以推測癢的感覺,是因為皮下組織張力增加或改變而來的一種感受。而蚊子叮咬,我們身體啟動免疫反應,造成局部水腫,改變皮下組織張力,因而造成癢的感覺。
因此我想到了,我們一般皮膚癢的感覺,是因為肌肉跟皮膚之間的張力改變,組織間產生了皺摺、轉折的張力,我們用手抓一抓可以立刻止癢,也就是改變了組織裡面輕微扭曲、轉折的張力,如果忍著一直不去理它,一段時間也會不癢,那是因為我們身體自己會代償協調張力的分布,而不是因為適應感覺變遲頓。
而用藥膏塗抹的止癢,則是因為裡面的抗組織胺或類固醇成分,可以抑制因發炎反應而來的水腫,等皮下組織原本的水腫清除就可以不癢,但是這需要時間。用拔罐器吸拔比較快可以止癢,但是如果引起發炎反應的化學因子沒有清除,一會兒還是會癢的。那次我吸拔了以後不癢,是因為已經癢了一陣子,該清除的毒素已經清得差不多了。
我們用手去輕微觸摸身體的某些部位,會產生癢的感受,某些部位會某些部位不會,固然跟皮下的感覺接受器數量有關,但是也跟皮膚與肌肉之間的張力有關。我們輕微觸摸皮膚,會使得皮膚及皮下組織間的小肌纖維收縮,引起皮膚與肌肉之間的張力改變,因而產生癢的感覺。所以尖銳一點的物品輕觸會比大範圍的觸摸要容易造成癢,就跟如何造成皮下組織張力變化有關。
因此過度怕癢也是有問題的,像有些病人胸口、腋下、肩膀一碰就非常癢,這就是結構出了問題,以致於皮膚跟肌肉之間的緩衝空間減少,皮下組織裡的張力接收器閾值降低,因而很容易覺得癢。當我們把骨架、肌肉調整歸位以後,一碰就癢的感覺可以減少非常多,所以我常說,怕癢也是一種病。
有個癢的案例。一位復健科醫師的太太,她有纖維肌痛症,記得有一次,她的腳被不知名的蟲子叮咬了,因為非常癢,因此一直抓,以致皮膚有些破損。她告訴我,已經好幾天癢到完全無法睡覺,先生給她吃了抗組織胺、類固醇,還抹含類固醇的藥膏,仍然癢到無法忍受。我拿上次說的拔罐器,在她的腳前後左右吸拔了一陣子,她就不癢了,回去也沒有吃藥,也沒有再癢起來。
我告訴她原因她是個纖維肌痛症的患者,本來肌肉皮膚之間的張力就有問題,被蟲子叮咬後,引發免疫反應,局部皮下組織水腫,因而感覺癢,而且會比一般人更癢,當她用力抓破皮時,皮下組織被撕裂,組織間會有很多新的纖維組織增生,使得發炎物質消散更慢,皮下組織間的張力無法消除,所以持續癢個不停。經過拔罐輕微的疏通皮下組織,增生黏住的纖維組織被拉開了,組織液流通了,張力改變,因此就不癢了。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有了創傷,傷口在修復、結痂的過程中,我們常會覺得癢,是因為痂皮沒有彈性,皮膚滑動中,痂皮下的組織間張力改變,刺激了感覺接受器所致。
有些傷口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的生長無法停止,因而產生蟹足腫,這是因為這種受傷的皮膚跟肌肉之間,原本就存在著張力,類似怕癢的那一種狀況,皮膚破損後,傷口的兩端有拉扯的力量,就像繃緊的布破裂會分開一般,因而組織在癒合的過程中,皮膚修補好張力消失的終止訊號一直無法產生,所以纖維組織就不斷地增生而隆起。
蟹足腫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會癢,熱、流汗、觸摸都會癢,這表示原本皮膚的張力還是存在著。如果把整個結構系統重新調整好,蟹足腫是可以不癢的,當蟹足腫不癢時,用針刺去消散纖維組織團塊,纖維團塊是可以逐漸消散平整的(鬆解疤痕組織的針法後面會提到)。所以可以施針的前提是必須蟹足腫摸起來不癢,不癢才表示皮膚不正常的張力消失了。
局部反覆發作的頑固濕疹,用藥物很難解決的原因,是因為本質上這是一種結構性的疾病。當局部皮膚被整個結構牽扯達到某種程度以後,就產生癢的感覺,這種癢很難消除,會不自覺的反覆抓搔以暫時止癢。在有張力又有外來力量抓搔破壞的情況下,慢慢就產生皮損,然後纖維組織增生,組織更不柔軟沒有彈性,於是更容易癢,而惡性循環。這種造成皮膚上的結構張力,有可能是來自遠端,或者是皮損下方深淺層肌肉的嚴重交錯。
至於全身性的搔癢,以全身性濕疹和老年的冬季搔癢症為例。曾見過我老師,治療一位全身性濕疹的病患,那位病患,全身皮膚都嚴重脫皮,包括臉部及手掌,很多地方都因抓搔破皮滲血而結痂,無時無刻不癢,幾乎無法入眠。老師用科學濃縮中藥五苓散,連吃三週,病人有一天忽然感覺完全不癢了,然後皮膚就逐漸復原。
前面例子,是因為生理代謝的機能出了問題,所以皮下組織間隙液體貯留,造成張力增加,因而全身搔癢難耐。老師用五苓散把多餘液體排除,所以就不癢了。另一種情況是老年的搔癢症,尤其是冬天更厲害,是因為老年人皮下脂肪變少,組織萎縮,因而皮膚與肌肉之間的張力改變而癢,冬天因為冷而皮膚下的汗腺肌纖維、豎毛肌纖維收縮,會癢得更厲害。中藥用養陰補血的藥,增加皮下組織裡的體液來治療,像當歸飲子。
我們這種從小在台灣長大的,環境一直都潮濕,一旦出國到其他較乾燥的國家,幾天以後皮膚通常都會非常的乾癢,這是因為水分散失過度,皮膚下的張力改變所致。只需要擦乳液,把毛細孔堵塞,防止水分經汗腺流失,就可以不癢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