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鄉愁與認同:現代中國作家的故鄉書寫(簡體書)
滿額折

鄉愁與認同:現代中國作家的故鄉書寫(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圍繞“鄉愁認同”這一文學認同的特定概念,從三個方面切入現代中國文學的故鄉書寫實踐:一是立足中國現代文學視野,通過梳理魯迅、沈從文、蕭紅等代表性作家的故鄉書寫,深入闡發其認同建構的價值,歸納出三條具有典範意義的“鄉愁認同”路徑:反思性的、肯定性的和女性的;二是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視野中,探討了“鄉愁認同”的實踐在當代文學,如莫言、徐則臣、甫躍輝等作家創作中的流變;三是在華語文學/文化視野下,對漢語鄉愁書寫的美學與詩學,及其建構華語/華人文學認同的形式與方法,作了初步總結。


作者簡介

盧建紅,江西新幹人,中山大學文學博士,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訪問學者,中國魯迅研究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現代文學、世界華文文學。在《中山大學學報》《現代中文學刊》《國際魯迅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著有《文學修養與指導》(第一作者),編著《珠江文港――港澳作家記住鄉愁作品選析》。

名人/編輯推薦

現代人遷徙於世界各地,如無根的浮萍,當別人問自己,或自己問自己:我是哪的人?也許會成為一個困惑的問題,但鄉愁真的會消失嗎?本書從文學的視角,通過梳理近現代作家的故鄉書寫,在闡發其認同建構價值的基礎上,探討“鄉愁認同”在現代中國文學中的流變及其形式與方法,提出一個正大崛起的、多元的、包容的“中國”正越來越成為海外華人鄉愁與認同的物件,流動的鄉愁也越來發函成為中國人/ 華人認同建構的重要途徑。


目次

導論 以“鄉愁”為方法

第一章 鄉愁的美學與詩學

第一節 鄉愁的美學

第二節 鄉愁話語的形式與方法

第二章 魯迅: 鄉愁認同的開端

第一節 作為開端和起源的《故鄉》

第二節 鄉愁認同之路的展開

第三節 母性·受難·救贖

——以《藥》《祝福》為中心

第三章 沈從文的“鄉下人”認同

第一節 “鄉下人”之於沈從文

第二節 挽歌情懷與形式

第四章 廢名: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第一節 “哀”與“美”與“擔荷”

第二節 從故鄉到“故鄉”

第五章 師陀的鄉愁認同之旅

第一節 還鄉者師陀

第二節 知識者還鄉的另一種敘述

——《掠影記》

第三節 現代杞人的“認同之旅”

——《夏侯杞》

第六章 蕭紅的情感與女性認同

第一節 從“寂寞”到“荒涼”

第二節 性別差異與女性認同

第三節 底層男性與底層認同

第七章 鄉愁認同書寫的嬗變

——以莫言、徐則臣和甫躍輝為中心

第一節 莫言的消解與重建

第二節 徐則臣的“故鄉”與“世界”

第三節 甫躍輝: 從“鄉愁”到“城愁”

餘論 流動的鄉愁與認同

附錄一 視覺因素、起源敘事與魯迅的“自覺”

附錄二 涓生的“可靠性問題”

附錄三 魯迅與耶穌的“相遇”

——兼論魯迅文學的“宗教性”

後記


書摘/試閱

“鄉愁”作為認同之路

“鄉愁”與“認同”均是當今時代的熱點話題。不過多數人把“鄉愁”理解為一種情緒、情感或情結,將它與“懷舊”等同,而忽略了它作為一種現代中國文學話語所具有的回望“過去”卻面向“未來”的建構性功能。作為時空變化與距離的產物,鄉愁是人類普遍性、本真性的情感。尤其是在中國文學和文化中,“故鄉”已成為原型意象,對故鄉的表達——鄉愁——已深入中國人的潛意識中,成為某種集體無意識,使得“還鄉”成為生生不息的文化母題。到了現代,中國人對故鄉的感受和體驗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鄉愁不再止於一種懷念性的情感抒發和葉落歸根式的願望表達,而成為現代個體通過語言表述尋求意義、表達自我、創建“家園”的話語建構活動。

所謂“認同”,指的是通過某種文化和視界,個人和群體以話語再現的方式獲得方向感、確定性和意義的建構行為。正是通過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建立連續性,通過嘗試回答“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我(們)走向何方?”等問題,鄉愁書寫的行程與認同的過程重疊、交叉起來。換言之,鄉愁書寫作為一種建構性的認同話語,已經成為現代性和全球化語境下現代中國認同的主要途徑之一。

這裡所謂“現代性和全球化語境”,在時間上指的是自1840年迄今仍在進行的中國現代性歷史進程(包括現在中國文學史教科書通稱的“近代”“現代”和“當代”三個階段),在空間上指的是中國和世界各地,以母語——現代漢語作為書寫語言的寫作區域。鄉愁書寫與現代中國認同問題的關聯源自中國現代性語境的出現。作為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對“現代性”的既被迫又主動的追尋使得現代中國一直被置於一種鄉村/城市、中國/西方的二元對立結構及傳統/現代、進步/落後、文明/愚昧諸種不平等的價值衝突中。“鄉愁”與“認同”既是時代與文化裂變和轉型的產物,也是對這一系列對立和衝突的響應,同時也應該被置於這些對立和衝突的困境中去理解。在這一語境下,“故鄉”已經不單是一個地理和情感的空間,也是一個文化和意義的空間,一個復雜的話語場域,而鄉愁書寫作為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癥候,則表征出現代中國人傳統斷裂、價值失範、情感和精神無依等困境,是所謂“認同危機”(“現代性的無家可歸”)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提示了一種將鄉愁書寫與現代中國的認同關聯起來,探討一條鄉愁認同途徑的可能性。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現代華文文學中以鄉土、懷鄉為題材和主題的作品蔚為大觀。在中國的現代早期(或者說全球化的初級階段),從20世紀的“鄉土文學”到“京派文學”,“懷鄉”作為主題一直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兩大主題“革命”和“啟蒙”並立,出現了魯迅、廢名、沈從文、蕭紅和師陀等代表性作家。1940—1980年代(現代中期),“故鄉”一度被具政治意味的“農村”所取代,“農民”(而非還鄉者)成為文學書寫的主人公,個體的鄉愁隱而不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現代後期或所謂全球化時期),中國再次被全面融入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潮流中,隨著“尋根文學”的出場,以及莫言、賈平凹、閻連科、劉震云等作家相關作品的出現,鄉愁重新在當代文學中蔓延開來,並在21世紀有愈演愈烈之勢。在中國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由時空暌隔所致的鄉愁更一直是文學中綿延不絕、經久不息的話題和主題,其中餘光中、白先勇、陳映真、李永平、朱天心、黃碧云等早已成為鄉愁書寫的代表性作家。與此同時,移居海外的中國作家如北島、楊煉、嚴歌苓、張翎等也加入鄉愁的書寫者行列。這些書寫者,出生地各異,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意識形態不同,但在一種共同內驅力的驅動下,都參與了關乎中國人生存處境和歸屬的“故鄉”的建構。可以說,鄉愁書寫發生、興盛、壓抑、嬗變的行程與現代中國認同的曲折過程相始終,難分彼此。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繼續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華)人走在背井離鄉的路上,“鄉關何處”或者說認同難題再一次成為我們時代文學和文化的焦點問題。近年來中國文學和文化中眾多熱點問題如“國學與讀經”“鄉村的衰敗”“童年的消逝”“信仰的缺失”“宗教的復興”等都與這一問題有關。而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後,“鄉愁”亦成為官方與民間的熱門詞語。這些無不在提醒我們,在全球性的移民、流亡和遷徙使得地域、民族國家和文化的疆域一再被突破的時刻,自我、文化的認同和情感、精神歸屬問題反倒變得急迫起來。2012年,中國鄉愁書寫的代表性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一個信號(之前獲獎的奈保爾和庫切也是離散和鄉愁的書寫者),表明“故鄉”和鄉愁書寫仍然是世界文學的重要主題,文學與認同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具普遍性和癥候性。因此,以鄉愁與認同的內在關聯問題為切入點,對鄉愁書寫這一肇始於19世紀、興盛於20世紀,並將貫穿於21世紀漢語文學的話語實踐進行整合性的梳理和研究,對將長期置身於現代性難題中的漢語寫作無疑會有啟發,對身處現代性困境中的華人的情感和精神安置也意義深遠,從中更可探尋21世紀全球華人的認同和歸屬問題,凸顯出回望“過去”的鄉愁書寫對於“現在”及“未來”的意義:一方面通過建構“中國/中華”認同,尋求中國現代性困境的突圍,探索一條具有漢語文化特色的鄉愁認同之路,為世界性的認同難題提供啟示;另一方面,現代漢語的鄉愁書寫作為認同建構的話語實踐,也分別豐富、改寫了鄉愁與認同理論,形成一種可以稱之為“鄉愁認同”的話語實踐,其經驗和方法值得總結。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鄉土文學領域: 有的著眼於“鄉土情結”,凸顯作者在城鄉之間、理智和情感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如趙園的《地之子》);有的從現當代文學史的角度對“鄉土文學”進行梳理(如丁帆的《中國鄉土小說史》);近年來研究者開始將鄉土文學創作與理論置於現代性的視域中進行討論(如張麗軍的《鄉土中國現代性的文學想象: 現代作家的農民觀與農民形象嬗變研究》,餘榮虎的《中國現代鄉土文學理論流變史》等);亦有研究者注目現代小說“還鄉”母題的研究(何平《現代小說還鄉母題研究》)。以上研究主要關注作為思潮和流派的“鄉土文學”和鄉土題材的創作,而鄉愁書寫作為與現代性進程相始終的文學敘事,既不能夠被“鄉土文學”思潮和流派所限制,亦非鄉土題材創作所能概括。

在上述研究中,無論是“鄉愁”還是“鄉愁話語”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體現在:

1.研究者在注目“鄉土”“鄉村”“農村”和“農民”的同時遺忘了“鄉愁”(而在魯迅對“鄉土文學”的描述和他本人的創作中,“鄉愁”都是一個關鍵詞),鄉愁往往被約定俗成地視為某種“情緒”或“情結”,或被存而不論,或被泛泛而論,“故鄉”之於現代中國個體人生的“源頭”意義和敘事的“開端”意義由此被忽略。

2.研究者囿於啟蒙視野和傳統的現實主義規範,將鄉土寫作視為對鄉土(故鄉)的現實反映,而忽略了鄉愁作為“書寫”是立足“現在”,通過回眸“過去”而面向“未來”的話語實踐,忽略了鄉愁書寫的想象性和建構性,也就遮蔽了經由鄉愁書寫而創建的“故鄉”作為“家園”的歸屬性和超越性價值,鄉愁書寫作為具有漢語文化特色的認同建構之路的價值也被忽視。

除此之外,海外的相關研究一般比較注重單個作家作品的研究,較多關注中國大陸之外的華文作家,多注目“文化鄉愁”“中國想象”等方面,而對更原初的、源自“人生第一哭處”的本真性鄉愁的關注不多,也缺乏對跨區域跨文化的鄉愁與認同的整合性研究。

因而,立足整個華文文學世界,以“鄉愁與認同”為線索,將海內外相關作家進行關聯性與比較性的研究就成為必要。鄉愁與認同建構問題是進入現代漢語文學和文化語境的一條絕佳通道,打通這一通道,需要一種全球性的空間和時間視野,一種將世界範圍內華文文學包容進來的眼光。不久前研究者提出的“華語(語系)文學”和“漢語新文學”概念,就透露出放眼全球華語文化圈,展開對華語/漢語文學進行整體性把握和研究的意圖。其代表人物之一王德威以“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為線索,立足華語文化圈梳理中國古代抒情傳統的現代流變歷程。而鄉愁書寫作為具有華人文化特色的抒情方式,在中國抒情傳統的現代性轉變和華人世界的認同建構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形成了一種可稱之為“抒情認同”的方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