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別去讀詩(簡體書)
滿額折

別去讀詩(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一本教人如何讀詩的書,為什麼要叫“別去讀詩”?


如果有人告訴你詩是什麼、為什麼要讀詩或該如何讀詩,通常來說,他們已經錯了。詩歌不是艱澀的高門檻藝術,它表現人類共有的情感,在某個瞬間觸動你的神經。


詩歌——不是“詩”,而是一首首的詩歌——能夠慶祝新生、撫慰垂死之人,促使你辭職、找到新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給你帶來如同猜字謎、縫紉、打籃球一般的快樂,最重要的是,它能讓你感覺自己並不是孤身一人。


斯蒂芬妮·伯特用六個關鍵詞,剖析了打開一首詩的正確方式。她消解了我們對詩歌這門藝術的緊繃狀態,打破偏見,展現了不同時代的詩歌如何相互影響、交流,帶領讀者走進看似艱澀的當代詩歌之門。


作者簡介

斯蒂芬妮·伯特,哈佛大學英語系教授,美國《國家》雜志詩歌編輯,2016年古根海姆詩歌獎獲得者。伯特已出版四部個人詩集及多部文學研究作品,其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紐約客》《倫敦書評》等,曾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代zuiju影響力的詩歌評論家之一”。2013年,斯蒂芬妮·伯特發表TED演講《我們為何需要詩歌》(Why People Need Poetry)。


作為一名跨性別者,伯特一直致力於相關活動,為跨性別者及相關亞文化群體奔走呼號。2017年,伯特接受變性手術,從“斯蒂芬”變為“斯蒂芬妮”。


名人/編輯推薦

★ 一本沒有門檻的詩歌閱讀指南,解救想讀詩但讀不懂詩的你:消解我們對詩歌這門藝術的緊繃狀態,打破偏見,貼近生活,重新解讀看似艱澀的當代詩歌。

★ 哈佛最酷詩歌教授的入門級公開課,20餘年任教經驗集結:斯蒂芬妮·伯特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代zuiju影響力的詩歌評論家之一”,曾獲2016年古根海姆詩歌獎。本書為作者出版的首部詩歌解讀作品,集中展示了伯特對於詩歌的獨特見解。

★ 以6大關鍵詞為切入點,剖析打開一首詩的正確方式:作者從感受、角色、形式等不同維度入手,涉及英語詩歌及世界各地不同語言的詩歌,深入解讀如何從某一個點出發理解詩歌,解鎖了不同的詩歌欣賞模式。

★ 將過去與現在的詩歌聯結在一起,探討詩歌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從李白、莎士比亞、華茲華斯到伊麗莎白·畢肖普,作者展現了不同時代的詩歌如何相互影響、交流,並與我們的生活發生聯系。

★ 《紐約客》《紐約書評周刊》《華盛頓郵報》《出版人周刊》等多家媒體好評推薦。


前言 讀詩


在人類創造的所有藝術形式中,詩歌可以說是最容易被分享和獲得的了。它們不需要現場表演或在舞臺上由它們的創作者親自大聲朗誦(盡管有用);它們不需要樂器和播放設備。有些詩被人背誦下來,大多數詩歌可以集結成冊、出版、手抄或通過電子郵件與人共享,多數詩歌不需要花費太長的閱讀時間。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不讀詩?為什麼一些人喜歡的詩歌,卻讓另一些人感到困惑甚至討厭呢?五百年前的詩與當下作者寫的詩是一樣的嗎?它們對我們產生影響的方式一樣嗎?所有類型的詩歌,呈現方式是一樣的嗎?總是如此嗎?為什麼那些被貼上同一“詩歌”標簽的不同事物之間,如此迥然不同呢?

這本書試圖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本書不僅列出讀詩的方式、理由,還將說明如何將過去的詩人,從薩福、李白到華茲華斯,與現在的詩人聯系起來。本書源於這樣一種觀念——這種觀念我在一段時間後才意識到,它並不明顯、不夠普遍,也沒有被學院廣泛認可——即詩歌就像音樂片段:從定義上來說,詩歌與音樂存在一些共同點,但它們的工作原理、起源、目的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讀者出於五花八門的原因喜歡五花八門的詩歌,就像不同的聽眾喜歡不同流派的音樂、各種類型的藝術家和不同風格的歌曲一樣。同一位聽眾(例如您)會出於不同的原因,在生命中的不同階段,甚至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喜歡聽不同類型的歌曲。

在某種程度上,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我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起,就開始講授如何欣賞詩歌、思考人們喜歡詩歌的原因。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為雜志撰寫關於古詩和新詩的文章及書評,現在也有幾百篇了。不過,這本書並不是書評集,而是書評的替代物;當我瀏覽每年在郵件中收到的數百本詩集,翻看自己特地購買的幾十本詩集,或更頻繁地瀏覽Twitter(推特)、Facebook(臉書)、印刷鮮亮的季刊或全新的電子期刊時,我總會發現一首自己非常喜歡的詩——這首詩可能出自一位我從未聽說過的作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是要介紹那些我一直在找尋(但不一定都合你的胃口)的詩。

不僅對我來說是這樣。你也可以想想“詩”(poetry)這個詞意味著什麼,想想一系列被稱為“詩歌”(poems)的東西能夠發揮怎樣的效用。

兩名新加坡少年瀏覽社交網站時,發現前一天有位塔斯馬尼亞的同齡人,分享了八行寫於四百年前的英國詩歌,講述了超越時空的友誼。

漫畫《X戰警》中的超級英雄,在女兒的葬禮上大聲朗讀珀西·比希·雪萊的詩句;這位超級英雄的同伴——一名教師,重讀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詩歌讓自己放松下來。

“歐仕派”除臭劑的電視廣告裡使用了幾十個押頭韻的、與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詩句風格近似的句子,這種惡搞在網上很有人氣。

一位拉比在葬禮上讀了猶太禮拜儀式專用的現代英文版《聖經·詩篇》的第二十三篇。五個時區之外,一位牧師為會眾讀了1607年詹姆斯國王欽定版《聖經》中的同一篇章,其中一位精通英語和希伯來語的會眾,思考著兩者之間的差異。

一名研究生統計威廉·巴特勒·葉芝在其全部詩作中使用“血”(blood)、“愛”(love)和“月亮”(moon)的次數。另一位大聲讀著葉芝的詩,向未來的妻子求婚。還有一名研究生正在比較千年前可以唱的詩中性愛和奉獻題材的英語譯本與印度南部泰盧固語譯本的區別。

一位英語教授正在課上講鮑勃·迪倫。隔著三扇門,另一位教授正在講說唱藝術家、歌手安吉爾·海茲(Angel Haze)。在校區另一端的音樂系,另一位教授研究著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為莫扎特《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所填的詞。

一位有求知欲的飽學之士在三頁沒有字面意義的散文中,賞析著同義詞和反義詞的使用方式,比照著小寫字母的升序和降序形式。

一位行政助理利用午餐時間抄寫了托馬斯·格雷(_x005fomas Gray)在鄉村教堂小院裡創作的《墓園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另一位開會時,在紙巾上寫下瑪麗安·摩爾(Marianne Moore)詩作《詩》(Poetry)中的第一行:“我,也不喜歡它。”

在波特蘭的一家夜總會,兩百人在觀看一個人在臺上講述他們從原生家庭中逃離的那些可怕細節,以及他們已經找到的新生活。一個月後,這場演出就在YouTube上的一個頻道播出,粉絲們將其抄寫下來;有些人開始自發背誦。第二年,表演者將他的講述以詩的形式出版,還附帶了CD。

詹姆斯·韋爾登·約翰遜(James Weldon Johnson)被譽為“黑人國歌”的名作《高聲歌唱》(Lift Ev’ry Voice and Sing),在今年的全校大會上被演唱了九百九十八次。

中學生們為埃德加·李·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的《匙河集》(Spoon River Anthology)編排了舞臺朗讀,每一首短詩的朗讀者,都扮演一名詩中所寫的、在美國中西部小鎮上死去的居民。

一名正在學習漢語的學生,創作了李白在異鄉遙望月亮時所寫絕句的英文版。八十年前,一名被關押在舊金山灣天使島的中國移民,在牢房的墻壁上寫下了同樣的詩;他的同伴在別的牢房裡寫下了別的中國古詩,有時還會寫下他們自己創作的新詩。

以細致入微的詩文描寫而聞名的伊麗莎白·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在最後一稿維拉內體詩(villanelle)中改動了標點符號,稱其為《一門藝術》(One Art),講述了她差點失去所愛的故事。

古埃及人(名字不詳)寫下幾行詩句,把愛比作鵝、玫瑰、火焰、鴿子。

我們可以說這些人正在讀、寫、聽“poetry”,但是我們借由“poetry”這個詞想表達什麼意思呢?早在大約兩百年前,這個詞的意思是“想象的文學”,指散文或韻文中那些虛構的、不真實的創作。現在它指的是韻文、類似韻文的散文,或那些(有時)讓我們感覺優雅、動人、崇高和超越的事物:運動員射擊、政治家演講和舞蹈表演都具有純粹的詩意,這意味著我們會欣賞它們的美和技巧,但也會思考它們是否有什麼實際的用途。至少可以追溯到兩百年前,備受關注且頗具爭議的文章《詩歌重要嗎?》(Can Poetry Matter?)和《詩歌的四個時代:金銀銅鐵》(e Four Ages of Poetry)則爭辯詩歌正在衰落,或已經衰落很久了——因為喜歡莎士比亞、狄金森、荷馬或羅伯特·弗羅斯特的人越來越少了。另外一些文章通過調查表明詩歌正在回歸,或從不曾遠離我們:畢竟,看看現在有多少人在寫詩!

同樣,再看看那些在大學內外形成的社團,從喜歡《奧德賽》新譯的孩子們的課堂,到城市中心極具自我意識的前衛派,再到激活傳統語言及其詩歌形式的移民群體——他們圍繞著特定的詩歌和特定的詩歌閱讀方式聚合在一起。這些讀者和作家並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出於同樣的原因讀同一首詩。他們也不是都在讀同一類的詩,他們未必對“什麼是詩”有同樣的定義,對好詩的定義就更不相同了。

然而,他們中的一些人和我們中的一些人——還有我們中的許多人,不僅僅是我們這些詩歌讀者,也包括我們美國人(因為我是個美國人),我們這些英語讀者或其他所有文本的讀者——陷入了一種關於什麼可以算作詩,以及如何讀詩、欣賞詩的神話之中。這一神話告訴我們,基於一個重大的理由,詩歌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東西。也許詩歌會帶我們了解其他人、其他文化,也許它能讓我們更真實,讓我們對自己敞開心扉。也許它能讓我們在國家和團體中聚攏;也許它曾經這樣做,但現在不是了,因此詩人還是變換一下寫作方式比較好。

也許詩歌會向我們展示神聖、莊嚴、古怪與未知。也許這是一門難度很大的藝術,而詩人值得因其純正的技術得到贊許,就像特技飛行員在半空中完成了翻轉一樣(也許這是一種言辭的戰斗,詩人就像戰斗機飛行員那樣爭奪空中控制權)。也許詩歌會讓我們感到內心溫暖,或者維持我們生活的幻象;也許它會引發革命,或(引用W. H.奧登的話來說就是)“祛魅與解毒”。也許我們需要在學校裡學習詩歌——畢竟,詩歌是門古老而復雜的藝術,有專門的研究學者。也許只有在學校外,我們才能了解詩歌的真相,因為它是直覺和本能的產物,正如拉丁文諺語所說,“詩人是天生的,不是後天造就的”(沒有人知道是誰編了這句諺語)。也許詩歌只是一個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的謎團。也許幾首詩會變成你手中的鑰匙,通過閱讀,你會了解詩歌的一切。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知道如何讀詩,或者詩到底是什麼、詩有什麼好處或你為什麼要讀詩,通常來說,他們已經錯了。“poetry”這個詞有許多相互重疊的意思,大部分指詩歌作品。作品很多,寫作方式很多,讀詩的理由也很多,如果你想找到、喜歡、熱愛並且寫出更多的詩,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們區分開。人們讀詩的理由各式各樣,你的理由,可能你的叔叔、你最好的朋友、你的女兒或你的導師並不認同。

我之所以提筆寫這本書,是因為有些書、有些教師會告訴讀者和學生——詩歌是某種單一的事物,而這種做法讓我感到沮喪。有時讀者和學生會嘗試著喜歡上詩歌,而他們有時也會因為某位代表詩人(如羅伯特·弗羅斯特)、某個閱讀理由(通過詩歌洞悉宗教之神玄)或某種詩歌風格(現代自由詩),覺得詩歌這種東西不對他們的胃口。這就像草草聽過貝多芬或肯德裡克·拉馬爾,然後就得出自己不喜歡音樂的結論,其實世界上有多種音樂類型、多種欣賞音樂的方式,如果你尋找、傾聽、問對了人,沒準兒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所以,不要讀詩。不要把詩歌理解為某種單一的事物,而要將其視為一套用詞語創造事物的工具,正如音樂是用聲音創造事物的工具(節拍、韻律、和聲、結構形式、樂器)一樣,要嘗試去讀各種類型的詩,尋找不同的讀詩理由,通過不同的詩歌獲取不同的體會方式。如此說來,如果沒有更好的比喻的話,詩歌就像紐約的地鐵(盡管修繕得稍微好了點)。系統始終運轉,它可以帶你到達紐約的任何一個地方,但不是每趟列車每時每刻都在運行,每趟列車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地。同樣,詩行可以帶你到達許多情感地帶,到達歷史上的許多地方和當今世界的許多地方,但是每一行詩只會去某些特定的地方,而你想搭乘什麼線路,取決於你想去哪兒。

那麼,試著將這本書想象為一張紐約那樣的大城市的部分地鐵系統圖。它的目的不是向你展示這套系統的全部歷史,也不是講解所有列車如何運轉,而是要使你知道去想去的地方該搭乘哪輛列車,了解這套系統能帶你到達的地方,以及該如何乘坐。(這本書主要關注的是英語詩歌,因為我自己用英語寫作;還有一些能夠帶你通往其他語言的分支線路,這些語言又有著各自相應的系統。)一開始,詩歌系統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迷糊,但你去的地方越多,就越容易理解。它也比其他藝術或其他交通工具(如電影、歌劇或私家車)便宜。在你尚未熟悉的時候,詩歌系統會令你生畏,而且也並非適合所有人(紐約這座城市也並不適合所有人),可一旦你知道如何跟隨它的指引,深入其中,就會發現它有許多值得稱讚的地方。


目次

前言 讀詩

第一章 感覺

第二章 角色

第三章 形式

第四章 難度

第五章 智能

第六章 共同體

致謝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