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陶藝美學錄:尋訪當代陶藝名家(簡體書)
滿額折

陶藝美學錄:尋訪當代陶藝名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18 元
定  價:NT$ 708 元
優惠價:8761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生活月刊》原創作團隊尋訪了十多位寶島知名陶藝家和茶道家,紀實書寫他們的心路歷程與創新探索,以及各自為陶藝發展做出的貢獻。他們中有的力圖用自己的創作還原中國千年陶瓷發展整個脈絡,有的從農人到陶人,將自己的生命和整個時代風貌融入陶器,有的邊教學邊創作,將陶藝教學從學徒制的傳承轉入學院派,還有的則吸取日本和西方的陶藝美學理念,融入國際化的創作語境,從追索、復原失落的中國傳統,轉向新的創作……

陶藝家重新思考陶的本質,調整做陶的觀念,通過反復的實驗、探索,運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燒造方式,形成了風格多元又獨立的陶藝新美學,為現代陶藝增添了新的色彩。陶瓷之美同時又植根於生活之中,無論是日常器皿,還是典藏之物,都體現著一個時代的風貌。每個時代的美學風格,我們都可以從陶藝作品中得到答案。


作者簡介

主編:張泉

復旦大學文學碩士,曾任《生活》雜誌主編。主要作品有《城殤:晚清民國十六城記》、《微博1912》,紀錄片《辛亥》(撰稿)、《五大道》(總撰稿)、《大上海》(總撰稿)。參與創作的紀錄片多次榮獲“金鷹獎”“星光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中國紀錄片年度作品”。在《生活》雜誌主持的專題報導獲得由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的2008年度、2010年度、2013年度“亞洲卓越新聞獎”。

攝影:馬嶺

攝影家、跨媒體創作人、策展人,茶之路及有練STUDIO主理人,曾任《生活》雜誌及現代傳播的攝影總監,作品多次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攝影等獎項,主要攝影作品有《茶之路》《敦煌》《呼吸:雲門舞集》《重走梁思成之路》等。


格物致新


黃昏來臨之前,解致璋在茶席前點起燭火。我們端著茶,看天光一寸一寸西移,在她的山水茶席間浮動。夕陽排山倒海而來,有那麼一霎,光芒照亮四壁,旋即便徹底暗下去。

這是“清香齋”的尋常一日。解致璋首創“臺灣茶道”的理念,經過20多年身體力行,“清香齋”已成為世界各地茶人的朝聖之地。

解致璋並不是陶藝家,但她宣導的茶道精神,正是陶藝發展的推手之一。為了研發出適用的茶器,她曾與多位陶藝家合作,在藝術性與實用性之間尋求平衡。時至今日,茶道文化漸成風氣,人們品茶的同時也在品味茶器。陶藝與茶道合流,與生活接壤,彼此都迎來新的生機。

對於生活與藝術的關係,詩人王爾德和藝術家杜尚有過相似卻不盡相同的表述,王爾德說:“生活就是你的藝術。你把自己譜成樂曲。你的光陰就是十四行詩。”杜尚則更加斬釘截鐵:“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臺灣陶藝之所以能在中國乃至亞洲獨樹一幟,或許不僅因為它融入了國際化的創作語境,風格既多元又獨立,更因為陶瓷之美已經植根於生活之中,擁有了廣闊深厚的土壤,陶藝也便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我們決定從臺灣地區的陶藝出發,探討當代生活美學。

2013年冬,經過七年多對手工藝領域的個案尋訪,我和當時《生活》雜誌的同仁決定做一期專題別冊,聚焦景德鎮。那時,千年瓷都已進入歷史拐點,創作者們嘗試掙脫傳統的重負,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從冬天到夏天,我們三次前往景德鎮,在總計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拜訪了從全國和世界各地雲集瓷都的幾十位陶藝家。他們的年齡跨度超過半個世紀,人生與創作風格則更加複雜。正是這些觀察與交流,激發了我們對臺灣地區陶藝發展的好奇心。景德鎮幾代陶藝家當時面對的誘惑與困惑,臺灣地區的陶藝家們大多也曾經歷過。既往如同一面鏡子,足以照見前路。

經過半年多的籌備,有幸得到廖寶秀、解致璋、何健、呂禮臻、遊瑞楠、江淑玲、莊靈等老師的指點、引薦與幫助,採訪名單幾經甄選。我們終於在2014年年末,踏上海峽彼岸的尋陶之旅。這些陶藝家的經歷不同,處境各異,工作室或考究或逼仄,或極簡或雜亂,但都將喧囂隔離在外。或許,什麼都比不了黃昏中的一杯茶。守在窯爐前觀望火焰的時光,更值得一個人期待一生。我們梳理臺灣地區陶藝美學的發展脈絡,亦希望透過物質,發現精神之美。

器物之中,自有天地。


首字母大寫的China(中國)和小寫的china(瓷器),同樣地神秘。中國陶瓷在西方風靡幾個世紀,制瓷技術一度是不解之謎。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芬雷甚至發現,來自中國的制瓷技術擁有過一種征服世界、改變時代的魔力。“一千多年之間,瓷器是全世界最受人們喜愛、歆羨,也是最被廣泛模仿的產品。從西元7世紀瓷器發明問世以來,它始終是文化交流的核心。在歐亞大陸,瓷器是一大物質介質,跨越遙遠的距離,促成藝術象徵、主題、圖案的同化與傳佈。瓷器所到之處,便影響當地所有的陶瓷傳統,造成重大衝擊,佔有發號施令的高度。從日本、印尼爪哇到埃及、英格蘭,無一例外。有時甚至取而代之,完全改換當地原有的制瓷傳統,更因此深入當地原有的文化生活。”

十幾個世紀過去了,隨著世界秩序的重塑,陶瓷的命運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西方世界重新定義的陶藝美學規則,反過來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陶藝家們。臺灣地區陶藝的嬗變,正是這股全球化浪潮的縮影——它身處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要衝,來自中國大陸、日本、歐美世界的陶藝美學,都在這裡相遇、更生。

我們拜訪的十幾位重要的陶藝家和茶道家,大都經歷過這場時代的劇變。他們接受的教育,從學徒制的傳承,轉入學院派的系統;通過反復的實驗、探索,他們將陶藝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從追索、復原失落的中國傳統,轉向新的創作,運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燒造方式,最終確立了獨具特色的陶藝風格——它源自漫長曲折的中國傳統,卻並不囿於傳統,它深受多元文化影響,卻更能融會貫通。生活的藝術,最終發展成一種現代美學。


以陶瓷為媒介,藝術家還可以做什麼?這是我們試圖探尋的另一個問題。

德國漢學家雷德侯在他的名作《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中這樣寫道:“西方人非常讚賞中國出產的釉瓷,有時甚至認為它們具有非同尋常的魔力。雖然他們知道系用泥土製造,但他們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土,也不知道怎樣製作而成。16世紀,各大洲之間的貿易方興未艾,瓷器已成為遍銷全球的商品……憑藉其生產方法,中國人已經做好準備要讓瓷器充斥整個世界。他們有能力提供近乎無限量的這種奇妙商品。”如今,時代早已翻過一頁,陶瓷的諸多技藝已不是隱秘,中國不再是唯一的陶藝中心,美學趨向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有了更多元乃至更完整的表達。不過,那種“非同尋常的魔力”依然熠熠生輝,一代代人被它驅使與激勵,前赴後繼。他們賦予陶土以新的生命,而那些其貌不揚的陶土與釉土,也讓他們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人與陶土,彼此發現,更相互塑造。

臺灣地區的陶藝界也曾經歷迷惘。1981年,日本策展人吉田耕三發起一場聯合陶藝展,邀請多位日本名家參展,不料,對方只是倉促應對。日本陶藝家到現場後拂袖而去,認為受到莫大的侮辱,雙方水準實在懸殊。

直到30多年後的今天,這一幕依然讓許多陶藝家們記憶猶新。所幸,它也成為一場新生的契機,一代人知恥後勇,試圖開拓新的格局。那次失敗的展覽,推動著臺灣地區陶藝界自我意識的形成,也促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崛起,他們通過各自的努力尋找出路,或徜徉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致力於對傳統的研究與再造;或前往日本,領會東方美學的另一面;或遊學於大洋彼岸的美國,追問現代陶藝的理念與精神。通過汲取不同陶藝體系中的養分,融入國際化的語境,他們找到了各自創作的衝動與靈感之源,形成獨特的風格。他們不惜成本地反復實驗,不斷尋找新的方法,嘗試自我突破,並非無謂地炫技,而是更加隨性與平和,這是經歷歲月磨礪得來的從容。人生的經驗、思索與困惑,都可以在陶瓷作品中發現端倪。幾十年過去,所有的探尋與創造,如同一道道光源,交織彙聚,成就了今日的風貌。

從某種程度上說,陶藝的水準也是社會文化與審美水準的晴雨錶。無論是日常器皿,還是典藏之物,都體現著一個時代的風貌。陶藝的發展需要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滋養,以及足夠自由開放的創作風氣。在強大的傳統或外來文化面前堅持獨立的判斷,在商業浪潮中保持清醒與冷靜,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不僅陶藝如此,所有的藝術與文化也都需要面對。

這次尋訪之旅的初衷即在於此。

目次

前言 格物致新

蔡曉芳:瓷韻一脈

解致璋:茶器與茶道

陳景亮:開拓陶藝的疆域

蔡榮祐:方圓之間, 自有天地

邱煥堂:故土新生

葉文:柴燒, 在復興中創新

杜輔仁:隨性自然的做陶之道

江有庭:器以載道

陳九駱:塵土與煙霞, 其間十余步

陳正川:在手作中, 步向內心

張清淵:學院之光

楊文霓:半生予陶共煙火

李宗儒:陋室銘

田承泰:火焰是一支畫筆

王文德:聲韻與自然

王宏祥:與火保持同步


書摘/試閱

蔡曉芳:瓷韻一脈


暴雨接連不斷,臺北氣溫驟降。

蔡曉芳進門,外套上還攜著一股寒氣。他從懷中小心翼翼地掏出幾個布兜,包裹得嚴嚴實實。拆開來,是幾隻剛燒出的瓷碗。把它們逐個兒托在手上端詳,76歲的老人高興得像個孩子。瓷碗還沒全部擺上桌面,他已經忙不迭地喊女兒:“快來看,爸爸今天燒出了什麼。”

三年前,我第一次見他的時候,場景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那時秋暑未散,此時已近隆冬。上一回讓他興奮的是青瓷的試片,這一次則是鈞窯的小碗。

它們終於全都擺在桌上,碗內一絲絲兔毫綻開,色彩變化豐富而均勻,光彩炫目卻沉穩內斂,不失風雅。拈起來,碗身溫熱,仿佛還留著他的體溫。

幾十年來,這樣的時刻已經成為蔡曉芳向兒女們表達父愛的一種方式。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帶些新的禮物給他們,那是剛剛燒出的瓷器或者試片——汝窯的天青、鈞窯的絢爛、郎窯的紅韻、青花的流轉……蔡曉芳總是迫不及待地與孩子們分享他的發現、他的驚喜以及他的那些近乎天真的構想。


蔡曉芳第一次做鈞窯,已是40 年前的事情。他以仿製汝窯著稱於世,許多評論者甚至認為,他的汝窯作品在工藝和美學上已經超越宋代。然而,蔡曉芳可以代表汝窯在當代的高度,汝窯卻不足以代表他個人的探索。近半個世紀以來,他創立的是一個龐大的陶瓷發展系統——從宋代的汝、官、哥、定、鈞、龍泉,到元、明、清的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他所掌握的釉之豐富與全面,前無古人,或許也將後無來者。

年近40歲時,他就已經完成了這些史無前例的工作。絕大多數陶藝家會專注於一種陶瓷的研發,蔡曉芳卻野心勃勃地試圖還原出中國陶瓷發展的整個脈絡。人們聚焦於一個時代,他關注的卻是一千年。

然而,每隔幾年,他還是會把曾經做過的陶瓷重新鑽研一遍。他不再有從前那麼多的困惑,對於各種風格的瓷器,他都能嫺熟地掌握,並穩定地呈現。他知道該用怎樣的原料配比,在怎樣的溫度條件下,燒出想要達到的效果。他總想嘗試新的材料,使用新的方法,急速跳躍的思路,讓許多年輕人都難以跟上。最近幾個月,他又迷上了鈞窯,換了不同的材料,一次次實驗,樂此不疲,漸漸地竟又研究出新的釉藥配方。

40年前,當他開始試燒這些瓷器時,大多數工藝早已失傳,仿佛無路可走。如今,他卻知道,其實有無數條路可以通往他所期望的目的地,而他每次都會選擇走不同的路,總是可以抵達。


蔡曉芳自幼熱愛書畫。然而,在父母看來,藝術可以當作興趣愛好,卻不能解決生計問題。於是,蔡曉芳讀了電機專業,準備做一名工程師。但是,在24歲那一年,蔡曉芳決定投身陶藝創作,他終究還是沒有遵循父母的意願,選擇了一個看起來前途難蔔的職業。

1962年,蔡曉芳參加了第一屆窯業工程人員訓練班,學習耐火材料。這個訓練班雲集了歐美和日本的一批重要的陶藝家,他們成名已久,有的專為皇室服務。蔡曉芳是個不善言辭的學生,卻還是讓陶藝家們印象深刻。他一直專注於實驗,一絲不茍,進步極快。

培訓結束後,日本老師田中稔又專門找到蔡曉芳,告訴他,電機行業是科技與資本的競爭,蔡曉芳還是應該在自己更擅長的領域裡進行深入的研究。

經過田中稔推薦,蔡曉芳前往北投的一家瓷磚窯業工廠擔任技術課長,一年後,又留學日本,在日本國立通產省名古屋工業技術試驗所陶瓷部,師從陶藝家加藤悅三和金岡繁人。日本老師們將一些釉藥的基本配方教給他,其餘的時間,都要靠自己查閱各種資料,反復實驗。配製釉藥不能使用機器,一切都要通過手工完成,如同做化學實驗,細微的配比差別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蔡曉芳開始真正體會到陶瓷的奧秘與趣味所在。

留學歸來,蔡曉芳先後在兩家窯業工廠擔任技術指導和廠長,業餘時間,依照各種參考資料,他開始嘗試自己做窯,竟在業內聲名大噪,有不少人慕名來請他做窯,有一個窯甚至賣到了新加坡,讓他信心倍增。

意外卻在此時發生了。蔡曉芳將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工廠合夥人之後,他們竟以增資為名逼迫他離開。他轉而到鶯歌創辦了工作室,希望能專心地研究釉藥。他將窯租借給別人共享,不料,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工作室卻開始頻繁遭竊,他不堪其擾,只好在家中自建了一個小窯。

應畫家顏水龍之邀,蔡曉芳還在實踐家專(實踐大學前身)美工科擔任陶藝老師,他迫切地想把平生所學都教給學生們,甚至經常自己出資幫學生購買材料,入不敷出也不以為意,為了不中斷釉藥和燒窯的實驗,他甚至一度向朋友借貸。

蔡曉芳在1975年正式創辦曉芳窯時,陶藝家在臺灣地區仍是一個過於寂寞的職業。一些從福建過來的老師傅散居在臺灣各地,每日辛苦地拉坯、燒窯,製作藥罐、水缸,依靠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另一個生產陶瓷的重鎮是臺灣中華陶藝公司,專為觀光客製造陶瓷紀念品,員工規模一度高達近千人,但他們大多如同流水在線的螺絲釘。蔡曉芳要走的,卻是一條前所未有的路。他只想專注地做好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未料到,有朝一日竟會改變時代。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1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