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人間煙火:掩埋在歷史裡的日常與人生(簡體書)
滿額折

人間煙火:掩埋在歷史裡的日常與人生(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間煙火――掩埋在歷史裡的日常與人生》是一本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歷史作品。
作者從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臥等微觀視角,對古代歷史中個體命運的境況進行了透徹解讀與深入關照。“人生代代無窮已”,正是這些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騰不息的時間洪流中的尋常百姓,構成了歷史上極為生動、持久,也極富生命力的畫卷。“兩種日常達古今”,也正是千百年來通貫古今的日常生活,將我們關注於眼下生活的視角引向了更遠的過去,在鑒古思今的閱讀中,深入體會文明躍進的脈搏與氣息。
該書具有豐富的史料性與輕快的趣味性。作者通過對典型個案細緻入微的講述,打撈起沉潛於歷史角落中被人們忽略的日常生活;通過帶有溫度的講述,還原日常生活中的“煙火氣”。她打破按時間梳理歷史的傳統思維,分門別類地揀選能夠影響歷史進程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呈現方式對經典個案加以解讀,展示出歷史上綿延不斷的客觀真實的尋常生活。作者以歷史學者的嚴謹視角解讀古代尋常生活中的不尋常,以娓娓道來的文風展現古代頗為有趣的日常,而其帶有問題意識的講述方式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更容易讓讀者參與。看向歷史,關照現實,以帶有溫度的歷史性書寫,對那些寂寂無名的“微塵眾”的命運和事件進行打撈,對“微觀歷史”做深入思考,具有濃厚的人文關照精神。
作者以經典的史實、新穎的史觀、明快的解讀,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日常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的通道。輔之以70幅高清彩插與插圖闡釋,圖文並茂地詮釋了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古代日常生活畫卷。
------
趙冬梅作品:
法度與人心:帝制時代人與制度的互動
人間煙火:掩埋在歷史裡的日常與人生

作者簡介

趙冬梅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

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訪問學者,美國斯坦福大學北大分校客座副教授,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

曾於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講述寇準、司馬光等歷史人物。出版有《千秋是非話寇準》《司馬光與他的時代》《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大宋之變:1063—1086》等作品。

主修宋史,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態、社會生活等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對晚唐至北宋軍事、政治、社會生活,以及對製度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狀態、制度與人群的互動關係關注密切。

名人/編輯推薦

1. 普通個體熠熠生輝的生命故事

傳統史學通常側重宏達敘事,那些微不足道的普通個體的生命故事往往被忽略、被掩埋,散落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被遺忘。但是,頗能觸動讀者心弦、引發讀者共鳴的,往往是那些經久不息、綿延不絕、帶有歷史體溫的個體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因為今天的我們也正經歷著同樣的愛欲掙扎。所以,若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應該照一照我們尋常百姓的日常與人生。作者通過生動的故事,打撈那些雖代代相傳卻以碎片化面貌呈現的日常生活史,讓我們真正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2.從“人”的角度看古代生活史

以人為暗線,串起生活中衣食住行、行走坐臥的日常這條明線,既有客觀具象的歷史場景與器物,又不乏主觀的人參與歷史、影響歷史,乃至書寫歷朝歷代日常生活的歷史,這一寫作視角帶有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筆者強調,個體無法選擇性別、家庭和時代,能做的是接納家庭給予的,並在性別與時代的規定中,努力活出自我,這一點在古代男子與女子章節的書寫中尤為突出。

3.案例經典,解讀明快,輕鬆有趣

作者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以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古代普通人的人生印跡與際遇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摹寫,輕鬆明快的解讀與妙趣橫生的故事相得益彰,是一部帶有濃厚的古代市井煙火氣的歷史佳作。

4.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70幅高清彩插+每幅圖300字解讀

以70幅高清彩插與每幅300字左右的詳細圖釋輔助文本解讀,既能讓讀者從字裡行間品咂人間“煙火氣”,又能讓讀者藉助圖片更真切地感受人間“煙火氣”,同時,還可幫讀者提升品鑑古畫的能力,是一本具有超文本性質的通俗類歷史讀物。

目次

序:人生代代無窮已,兩種日常達古今 3

一、食:舌尖上的歷史11

1. 飢餓史與飲食發達史11

2. 煮餅背後的大歷史:餅與中國的主食革命17

3.《齊民要術》裡的神奇菜譜24

4. 膾炙的退撤32

5. “吃飯”的故事39

6. 喫茶去50

二、衣:服飾往事58

1.絲麻棉演義:從“小貂”說起58

2. 穿衣的規制與自由61

3. 胡風吹扇衣冠變69

4. 纏足惡史78

三、住:安得廣廈87

1. 田園生活的煩惱87

2. 古人的住房問題93

3. 城市的秘密過往100

4. “東京夢華”的月亮背面107

5. 從《李娃傳》看城市生計111

四、行:天下熙熙116

1. 道路的兩種性格之“關” 116

2. 道路的兩種性格之“驛” 124

3. 路上匆匆行者誰?129

4. 一個士兵的旅程135

5.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140

6. 宦遊路上的女性與兒童145

五、傳統時期的女子148

1. 妻妾148

2. 夫婦153

3. 貞節159

4. 奇花:程氏不嫁女163

5. 奇花:女僕張行婆167

六、傳統時期的男子170

1. 從眾還是從心?170

2. 失敗者174

3. 異類180

4. 任性184

5. 鼠輩189

書摘/試閱

序:人生代代無窮已,兩種日常達古今

“日常生活”,由“日常”與“生活”兩個詞構成。

“日常”是指按照常規或者在一般情況下會遭遇、發生的一切,其實,日常與歷史記載是“八字不合”的。現代新聞界流行一句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這種說法固然極端,卻也說明了傳媒的本質——求新獵奇,抓人眼球,追求點擊率。就像現代傳媒一樣,傳統的歷史記載也傾向於記錄那些不同尋常的突發事件和重大轉折,比如“崔杼弒其君”,以及大人物的重要言行,比如“唐太宗君臣論治”。一般的狗咬人當然不是新聞,但如果大人物的狗咬了大人物,或許就是新聞了——對象的不同尋常也可以賦予尋常事物不尋常的意義。普通人喝酒唱歌屬於日常,而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為趙王擊缶,就屬於由外交活動引發的政治事件,因為這關乎國家體面,甚至秦趙兩國關係的走向。而永和九年春那一場曲水流觴的蘭亭盛會,則因王羲之的絕妙書法被賦予了崇高的美學和文學意義而得以流傳。傳統歷史記載中,如果沒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加持,“日常”是看不見的。“日常”就像陽光、空氣和水,它與生命同在,卻與歷史記載求新求異的傳統追求相左。

“日常”在歷史記載中多有缺失。舉個例子,通常,我們讀到的思想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重要思想家的生平,一是重要作品的介紹和重要理論的解讀。除此之外,那個時代一般性的思想狀況——大多數人想什麼、信什麼,基本是缺失的。好比對中國地貌的介紹,只介紹一千米以上的山峰和峰頂的無限風光,一千米以下的丘陵、平原、盆地和湖泊一概闕如。當時的記錄者之所以忽略了日常,是因為那是家喻戶曉的,因此不認為有說明、記錄的必要。可是對現代讀者來說,古人的“不言而喻”卻早已變得完全陌生——過去是一個外國。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我們這種後發國家追趕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嚴重割裂了現代與傳統。對現代讀者來說,傳統的“日常”是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弄清楚的。對“日常”的關注,是近年來史學的重要進步之一。而如何從傳統記載中把“日常”打撈出來,則是歷史學者的專門技藝。能夠說清楚的,是歷史學在轉變,開始從傳統史學的套子裡跳出來,立足現代向過去提問,關注日常,關注普通。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中文中的“生活”這一概念,泛指一切與飲食起居相關的情況、境遇,也可以指個體生命從生到死的遭遇。“日常生活”是所有日常中最尋常、最普通的。我把日常生活簡單地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的日常”,即所謂“尋常日用”,包括衣、食、住、行、休閒娛樂,在“生活的日常”中,我們關心古人物質條件和生活習俗的演變,關注變化的實相與原因——劉伶“千杯不醉”,李白“斗酒詩百篇”,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還沒有蒸餾酒,酒精度太低了。劉伶與李白酒量如何,得拿一瓶二鍋頭試試才知道。漢文帝聽賈誼講課,聽得動心不覺“前席”,因為他們都跪坐在席子上。李商隱有詩詠賈誼:“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可憐夜半虛前席”是說皇帝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地往前蹭,只可惜蹭也白蹭—— “不問蒼生問鬼神”,那個“虛”字著落在這裡,強調的是賈誼的抱負與皇帝興趣之間的巨大落差,而不是讓席子空著。從席地而坐到高桌大椅垂足而坐的變化,發生在由唐到宋的幾百年中。這是“生活的日常”。

另一種“日常生活”是“生命的日常”,我們關注人的生命軌跡,對同樣掙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古代的人們投注理解與同情。在任何時代,當一個新生命誕生,父母親人都會為孩子祈禱——不求大富大貴,但願平安順遂,“平安順遂”就是希望孩子能過上平凡樸素的生活。然而,一個簡單的“平安順遂”所包含的內容卻千差萬別。首先,性別不同,平安順遂的內容不同,在傳統時代,性別對生命的限制要遠遠超過現代。其次,性別相同,時代不同,平安順遂的內容也不同。比如,在整個傳統中國,除非垂簾聽政、出家或者當妓女,女性進入公共領域的可能性基本為零;12世紀後期以降,大多數華夏女子還要忍受纏足之痛。又比如,宋代以前,父親是誰比兒子有怎樣的成就更重要。到了宋朝,一個男人的父親是誰對他的前途而言,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更重要的是這個男人是否會讀書。書念得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絕非黃粱一夢,這是因為有了更為開放的科舉制度。最後,性別相同,時代相同,社會階層不同,平安順遂的內容不同。魏晉時期,王謝高門子弟的平安順遂除了褒衣博帶、“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瀟灑優雅外,還要承擔維護家族地位的責任,關鍵時刻必須能承擔起政治責任;而同時代,一個士兵之子的平安順遂就是平安地活下去,不要太早戰死。“生命的日常”更多地受到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限制。在任何時代,無論男女、階層,過平凡而幸福的一生並非一樁易事。儘管我們每天會在發達的網絡平台上看到很多不盡如人意的消息,但我們絕不是史上最可憐的一個群體。處在時勢的裹挾之中,在製度的規定之中,在自己慾望的驅使之下,在信息海量供給的當下,我們更可能是史上最知情的群體。通過探究“生命的日常”,我們看一看古人如何度過人生、體味生命。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北京大學的張維迎教授發表了一篇紀念文章《我所經歷的三次工業革命》,文中回憶了他的個人生活在四十年中所經歷的變化。在我看來,這就是一部簡短的改革開放時代的日常生活史。一個人從二十歲到六十歲,以四十年的時間跨度,完整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高中之前,家裡照明靠油燈,他晚上讀書打瞌睡,第二天就得頂著一縷燒焦的頭髮去上學。到縣城上高中,他第一次見到了電燈。1995年,他和朋友們籌款四萬多元,給村里通上了電。然後,他看著通了電的村莊不斷吸收著工業革命的成果——購買各種電器,甚至用上了自來水。人類日常生活如此高密度地快速變化,只能發生在當代中國這樣積極進取、勇於改革的後發現代化國家。它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後發者有前例可循,有榜樣可學,無須太多創造,只要肯學習;第二,我們肯學習,見賢思齊,有謙卑的態度和開放的心胸,有容德乃大。

傳統時期的日常生活,從某些角度看幾乎是靜止的。比如1900年前後,法倘若我們以為傳統的日常生活就是死水一潭,永恆不變,它又會向我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變化——服飾、衣冠、起居制度、生命的預期,無一不在變化之中。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卷八)中記載了一個好玩的段子:有個叫翟伯壽的人,喜歡穿唐代的服飾,自己取了個名兒叫“唐裝”。有一天,翟伯壽去看他的朋友許彥週。許彥週頭上梳著兩個小髽髻,穿著犢鼻褌(樣式參考日本相撲手製服),腳上蹬著高底木屐就迎將了出來。翟伯壽頓時看傻了眼兒。許彥周則不慌不忙地說:我穿的這是“晉裝”,有什麼好奇怪的? 這故事發生在宋朝。也就是說,就服飾而言,晉裝不同於唐裝,唐裝不同於宋裝。顯然,這唐裝不是當下坊間所謂的“唐裝”。人生代代無窮已,兩種日常達古今。日常生活的變化靜水流深,然而的確存在。透過歷史煙塵,我們來觀察和體會古人“生活的日常”與“生命的日常”,看變化,也看不變。

無論變與不變,最終都要著落到具體的個人身上。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性別、家庭和時代,唯一能做的只是接納家庭給予的,並在性別與時代的規定中,努力活出自我。普通個體的生命故事,在傳統史學中微不足道,卻是最容易打動普通讀者心弦的篇章,無他,只因今天的我們也經歷著同樣的愛欲掙扎,此事古今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