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僧肇大師:解空第一
滿額折

僧肇大師:解空第一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僧肇大師出身貧家,卻能潛心苦學,
集儒道思想及龍樹中觀學精髓於一身。
其師鳩摩羅什讚其為漢地「解空第一」;
印順導師稱其思想「切近龍樹學正義」;
太虛大師則盛讚其所著《肇論》:
理括中印,辭追莊老;研究佛學者不可不讀,
亦研究國學者所不可不讀也!
雖只在世三十一載,如流星般殞落;
其著作卻如昊日赫赫,照耀千古!

在前人的基礎上,僧肇大師將佛教的中國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建立了第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化的佛教哲學體系,從而開創了印度佛教在中國流傳發展的新局面;也對後起的三論宗、禪宗、華嚴宗、天台宗等宗派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簡介

【編撰者簡介】徐瑾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傳佛教思想,亦對中西方哲學、宗教學有長期研究。
縱觀世界上各種宗教及民間信仰,經深入比較,發現當今世界,漢傳佛教可說是相當具有人文與理性性格的宗教。其修行的主張(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持守的佛教戒律,以及漢傳佛教特有的吃素傳統和叢林特色,還有富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宗派體系,崇尚慈悲與智慧,對於世界和諧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讓更多的人接觸佛法、理解佛法,是我輩學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建立般若慧見,此為佛法之肇!
◎釋印宗

庚子新春一場大疫,武漢封城,蓮溪寺至今五月之久未開山門。恰逢其時,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徐瑾教授的新作《僧肇大師──解空第一》即將問世;蒙教授敬託為其新作寫序,印宗慚愧,雖拙而不敏,但心生歡喜。
善知識說:閉門即是深山,心淨則佛土淨。時下借疫情防控令「不搞集體活動」之自修因緣,捧讀新作再三;夜深人靜之時,與遠古肇公作心靈交流,至誠拜禱於足下。
憶及初識肇公,早在上世紀末讀研究生時,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歐陽康老師講授宗教哲學,《肇論》開篇即用哲學語言評論肇公:
他以年輕而不朽的生命,為人類貢獻名垂千古的哲學巨著,居然在三十歲之前完成後就走了。不可思議的才華!不可思議的年輕!但他的哲學思想千百年來越發深邃……
顯然,時為學生,膚淺認知肇公於課堂間,而印象深刻。後讀太虛大師著作評價《肇論》:
理括中印,辭追老莊,研究佛學者不可不讀,亦研究國學者所不可不讀也。
由此注重《肇論》,但因其文深奧,多有探究而未解法義。今深讀徐教授新作《僧肇大師》,忽然心明眼亮,對肇公及其《肇論》稍加理解。
兩漢之際,佛法從印度初傳而來,魏晉時代貝葉真經譯梵成華,般若思想漸融華夏,佛典翻譯尤以鳩摩羅什大師而盛興。究其什公能譯翻佛典而大興於華夏者,上有後主姚興之皇朝鼎力,下有門人聖哲之合力襄助。什公之下四聖十哲中,僧肇大師「學善方等,兼通三藏」,時人仰之為佛教東土「解空第一」者。
肇公之傑作《肇論》彙集大師之〈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等諸篇論文。首篇概述本無實相等名相義理,餘四篇依次論證法無去來,無動靜;諸法因緣,假而不真;真諦無相,般若無知;涅槃無生無滅,絕言亡相。
肇公以非有非無、即有即無、有無雙遣的般若中道觀,完整闡釋大乘佛教般若性空思想,將魏晉以來般若學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讓佛教展現給世人以全新的認知。
晉唐宋明文人高士中,有晉代惠達、唐代元康、宋代遵式、明代憨山德清大師等,崇《肇論》而歎為觀止,顯法義而爭相注疏,各各述其精華,褒其勝義,故古來文人學士推其為哲學巨著──中國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教內佛學大師推其為大乘佛法中觀獨有之中道思想。禪宗用之以傳心印,三論依之以顯般若,於相離相遣相,得大自在,無名無相,究竟涅槃。
本師釋迦牟尼佛於《華嚴經》中教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佛陀聖教直示心地法門。昔日六祖惠能大師黃梅得法後南行,至廣州光孝寺,適逢二僧因觀風吹殿前幡動,一說風動,一說幡動,爭執不下,大師即言,「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爾」寥寥數語,飽含唯心要旨。由是而知凡生皆心生,凡動皆心動,心外無生亦無動,是故佛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未動時,洞然寂寂,無天地萬物。
佛說一切唯心造,《肇論》之所謂〈物不遷論〉、〈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涅槃無名論〉,亦即四論一心。此心,一切眾生皆具,一切諸佛皆證──而復為眾生開示此心,直指此心。誠然可見,佛陀出世本懷只在引凡入聖,如實知自心。
肇公在《肇論》中說,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凡夫之心則為「心有所住」;凡聖之別,在於有住與無住。凡夫之心果能如聖人般「住無所住」,即能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肇公之論意昭然可見:此之一心,乃佛法之中心樞要,轉凡成聖之大根大本!
世人稱肇公為大師即在於:會佛法般若於毫釐無差,立般若正見於佛法大廈,肇公獨占鰲頭!闡佛法大旨於透徹無謬,越老莊玄學而脫胎換骨,肇公屈指為首!將佛法澄清展現,擦亮時人眼目!無怪乎三論吉藏大師於《百論疏》中說:「若肇公名肇,可謂玄宗之始也!」
然而,僧肇大師之論,別於玄談之處,不僅囿於論文本身之高度,亦在於大師自身之修證;此之修證,源自鳩摩羅什大師的禪修親傳、耳提面命及至於自內所證。假使《肇論》只浮於言象玄談,何有後世之石頭遷祖一聞〈涅槃無名論〉而豁然大悟呢!
淨心捧讀徐教授新作《僧肇大師》,文簡義豐,解說精湛,般若深厚,法味融通!感慨萬千,受益良多!而萬語千言心胸湧出一句:建立般若慧見!此為佛法之肇,亦為佛法之至要。
誠然可信,學修佛法肇於般若慧見,終於菩提涅槃;而證悟菩提涅槃,捨般若慧見則無有是處。
深讀《僧肇大師》略有此感,記之以奉肇公!不敢為序,專伸供養肇公於常寂光中垂慈加護!
願《僧肇大師──解空第一》之問世,開眾生眼,樹般若幢!
願佛法光大於人類,眾生趨向智慧解脫!
武昌佛學院尼眾部、武昌蓮溪禪寺 釋印宗

【推薦者簡介】印宗法師
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武昌佛學院副院長、武昌蓮溪禪寺方丈。
(蓮溪禪寺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


【編撰者序】
志於佛學者未讀《肇論》,實有憾焉!

被尊稱為「宗教學之父」的馬克斯.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西元一八二三至一九年)曾說,佛陀是他所宣導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那成就非凡、經歷豐富的四十五年的佈道生涯裡,他以行動詮釋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佛的道德準則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
佛教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是因為佛教從本質上來說是(或許是世界上唯一的)理性的宗教。
佛教所強調的,是以智慧求解脫;換言之,佛教是通過顯明眾生自身的佛性,通過修行體證,開顯般若智慧的方式,來獲得自身的解脫。雖然佛教也強調信仰的重要性,但是佛教的這種信仰與迷信完全不同,而是理性的信仰。
所謂迷信,簡而言之,就是缺失理性後的信仰。迷信的一個非常簡單之判斷標準,就是迷信不允許懷疑;即使看起來再荒謬的事情,甚至違反人性、違反道德的事情,也不允許懷疑。當一個信徒對違反人性、違反道德的事情(如以崇拜對象之名,屠殺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時)都失去懷疑能力的時候,這個人毫無疑問就徹底陷入了迷信和狂熱之中。
理性的信仰恰恰相反,鼓勵懷疑,因為只有懷疑才有反思,只有反思才有進步。例如,鳩摩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翻譯的般若類經典就是這樣,引導人們通過聞思修,以獲得洞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漢傳佛教諸大宗派皆是如此,禪宗甚至要破除一切執著,包括對經像的執著,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正是這種強調基於理性的懷疑、反思的特色,使得佛教贏得了世界上諸多大科學家、大知識分子的讚賞或信仰。甚至信奉無神論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西元一八二至一八九五年)也這樣說: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
恩格斯是主張無神論、唯物論的,對一切宗教信仰都持有批判精神,甚至對十九世紀歐洲的宗教信仰進行過猛烈抨擊;但是,他卻對佛教頗為讚賞,甚至認為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甚至認為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這真是很難得。
甚至在近代中國,以批判傳統文化著稱的魯迅(西元一八八一至一九三六年)也這樣說:「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啟示了。」魯迅是何許人?魯迅對於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之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文化界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對於傳統儒釋道文化進行過辛辣批判,揭露了傳統社會中國人的愚昧無知。就是這樣一個批判傳統文化的著名文人,竟然對佛教有如此高的評價,這也是很罕見的。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科學家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西元一八七九至一九五五年)曾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作為一位無可爭議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是極為強調理性的,因為科學思維的本質就是通過理性去探索客觀宇宙的規律。愛因斯坦還這樣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非常出名的話:「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佛教教義對時空、物質的認識也是這樣,中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以及弟子僧肇也是如此認為。一切有為法,處在時間、空間中的任何物質,都是沒有存在的永恆性的,與時間長河相比,都不過是如露亦如電而已;只有超越時間、空間的(眾生皆有的)真如佛性才是本質。
對於佛教所說的般若空性,僧肇在《維摩經注.弟子品三》中這樣說:
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
愛因斯坦所說的「空間、時間、物質都是人類認識的錯覺」可以體現在小乘佛法教理之中;小乘佛法主張四大皆空,時間、空間、物質都是空的。但是,小乘佛法沒有說明這個「空」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對「空」本身沒有達到辯證認識,而這正是大乘佛法所說的。
「空」並非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虛無空,而是作為本體的佛性的特徵之所在;因為言語道斷,要斷除一切執著,所以將這種特徵勉強命名為「空」。只有直覺式的般若智慧,才能達到對這種空性的認識。這也類似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佛學這種直覺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科學的動力。世界上如果有什麼真正的宗教的話,那就是佛教。」
既然佛教是這樣一種得到諸多大科學家、大知識分子讚賞或信仰的理性的宗教,對於佛教教理的學習理解乃至信受奉持,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在佛教教理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語prajñā的音譯,又譯為「波若」、「鈸若」、「鈸羅若」、「班若」、「般羅若」、「般賴若」等,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即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直覺的洞察所獲得的先驗的或最高的知識。這種直覺的洞察,是一種理性的直覺。所謂先驗的知識,指的是「先於經驗」的知識,經驗知識則是佛法所說的在時間、空間之內的知識。先於經驗,就需要通過理性的直覺,從處於時空之中的經驗表象世界中,觀照到背後的本體世界。
那麼,般若智慧的特性是什麼呢?是「空」。如果把般若智慧比喻為一面大圓寶鏡,可以照徹天地,這種照天照地的功能的特性就是「空」。正是因為空,所以才能不滯於(執著)經驗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妄想雜念),才能照見一切。
如何理解這一「空性」對於佛教學習至關重要。因此,被譽為鳩摩羅什門下「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師之學說,就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僧肇(西元三八四至四一四年)雖然生涯短暫,其所著《肇論》卻是千古經典。《肇論》主要由四篇論文組成:〈物不遷論〉主張萬物動靜一如,引導人們如何正確地看待經驗世界;〈不真空論〉是對空性的深入詮釋,並以此糾正其他理論之偏頗;〈般若無知論〉認為般若「無知」但無所不知,如果執著於名相(如魏晉玄學那樣)則不可能正確認知般若;〈涅槃無名論〉是對涅槃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之境界的精妙分析。僧肇其他著述,如《注維摩詰經》,也極為精妙。
僧肇不僅精通佛理,而且對儒道經典也極為熟悉,因此他所作論著在當時影響極大。當然,僧肇也採用或比擬了諸多儒道名相,尤其是玄學名詞,以使佛教教義能夠為更多儒道人士所接受。
僧肇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末高僧蕅益智旭曾說:
此土述作,唯肇公及南嶽、天台二師,醇乎其醇,真不愧馬鳴、龍樹、無著、天親,故特入大乘宗論。其餘諸師或未免大醇小疵,僅入雜藏中。
蕅益大師將僧肇與天台慧思、智顗二大師並列,視他們的著作為中土撰述中最為精醇者,可媲美印度祖師馬鳴、龍樹、無著和天(世)親,因此特別將之列入「大乘宗論」裡,可謂推崇至極。
時至如今,有志於佛學者如未讀《肇論》,實為甚深遺憾。
本書對僧肇的生平及著述作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願在此做拋磚引玉之舉,只希望讀者能夠從拙著中有所裨益。如果能夠通過此書的閱讀,可以引導讀者親近僧肇大師,進而信奉(漢傳)佛教,編撰此書便尚有些許貢獻,聊以自慰了。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正法久駐,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推薦序】
建立般若慧見,此為佛法之肇!
◎釋印宗

庚子新春一場大疫,武漢封城,蓮溪寺至今五月之久未開山門。恰逢其時,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徐瑾教授的新作《僧肇大師──解空第一》即將問世;蒙教授敬託為其新作寫序,印宗慚愧,雖拙而不敏,但心生歡喜。
善知識說:閉門即是深山,心淨則佛土淨。時下借疫情防控令「不搞集體活動」之自修因緣,捧讀新作再三;夜深人靜之時,與遠古肇公作心靈交流,至誠拜禱於足下。
憶及初識肇公,早在上世紀末讀研究生時,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歐陽康老師講授宗教哲學,《肇論》開篇即用哲學語言評論肇公:
他以年輕而不朽的生命,為人類貢獻名垂千古的哲學巨著,居然在三十歲之前完成後就走了。不可思議的才華!不可思議的年輕!但他的哲學思想千百年來越發深邃……
顯然,時為學生,膚淺認知肇公於課堂間,而印象深刻。後讀太虛大師著作評價《肇論》:
理括中印,辭追老莊,研究佛學者不可不讀,亦研究國學者所不可不讀也。
由此注重《肇論》,但因其文深奧,多有探究而未解法義。今深讀徐教授新作《僧肇大師》,忽然心明眼亮,對肇公及其《肇論》稍加理解。
兩漢之際,佛法從印度初傳而來,魏晉時代貝葉真經譯梵成華,般若思想漸融華夏,佛典翻譯尤以鳩摩羅什大師而盛興。究其什公能譯翻佛典而大興於華夏者,上有後主姚興之皇朝鼎力,下有門人聖哲之合力襄助。什公之下四聖十哲中,僧肇大師「學善方等,兼通三藏」,時人仰之為佛教東土「解空第一」者。
肇公之傑作《肇論》彙集大師之〈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等諸篇論文。首篇概述本無實相等名相義理,餘四篇依次論證法無去來,無動靜;諸法因緣,假而不真;真諦無相,般若無知;涅槃無生無滅,絕言亡相。
肇公以非有非無、即有即無、有無雙遣的般若中道觀,完整闡釋大乘佛教般若性空思想,將魏晉以來般若學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讓佛教展現給世人以全新的認知。
晉唐宋明文人高士中,有晉代惠達、唐代元康、宋代遵式、明代憨山德清大師等,崇《肇論》而歎為觀止,顯法義而爭相注疏,各各述其精華,褒其勝義,故古來文人學士推其為哲學巨著──中國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教內佛學大師推其為大乘佛法中觀獨有之中道思想。禪宗用之以傳心印,三論依之以顯般若,於相離相遣相,得大自在,無名無相,究竟涅槃。
本師釋迦牟尼佛於《華嚴經》中教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佛陀聖教直示心地法門。昔日六祖惠能大師黃梅得法後南行,至廣州光孝寺,適逢二僧因觀風吹殿前幡動,一說風動,一說幡動,爭執不下,大師即言,「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爾」寥寥數語,飽含唯心要旨。由是而知凡生皆心生,凡動皆心動,心外無生亦無動,是故佛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未動時,洞然寂寂,無天地萬物。
佛說一切唯心造,《肇論》之所謂〈物不遷論〉、〈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涅槃無名論〉,亦即四論一心。此心,一切眾生皆具,一切諸佛皆證──而復為眾生開示此心,直指此心。誠然可見,佛陀出世本懷只在引凡入聖,如實知自心。
肇公在《肇論》中說,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凡夫之心則為「心有所住」;凡聖之別,在於有住與無住。凡夫之心果能如聖人般「住無所住」,即能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肇公之論意昭然可見:此之一心,乃佛法之中心樞要,轉凡成聖之大根大本!
世人稱肇公為大師即在於:會佛法般若於毫釐無差,立般若正見於佛法大廈,肇公獨占鰲頭!闡佛法大旨於透徹無謬,越老莊玄學而脫胎換骨,肇公屈指為首!將佛法澄清展現,擦亮時人眼目!無怪乎三論吉藏大師於《百論疏》中說:「若肇公名肇,可謂玄宗之始也!」
然而,僧肇大師之論,別於玄談之處,不僅囿於論文本身之高度,亦在於大師自身之修證;此之修證,源自鳩摩羅什大師的禪修親傳、耳提面命及至於自內所證。假使《肇論》只浮於言象玄談,何有後世之石頭遷祖一聞〈涅槃無名論〉而豁然大悟呢!
淨心捧讀徐教授新作《僧肇大師》,文簡義豐,解說精湛,般若深厚,法味融通!感慨萬千,受益良多!而萬語千言心胸湧出一句:建立般若慧見!此為佛法之肇,亦為佛法之至要。
誠然可信,學修佛法肇於般若慧見,終於菩提涅槃;而證悟菩提涅槃,捨般若慧見則無有是處。
深讀《僧肇大師》略有此感,記之以奉肇公!不敢為序,專伸供養肇公於常寂光中垂慈加護!
願《僧肇大師──解空第一》之問世,開眾生眼,樹般若幢!
願佛法光大於人類,眾生趨向智慧解脫!
武昌佛學院尼眾部、武昌蓮溪禪寺 釋印宗

【推薦者簡介】印宗法師
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武昌佛學院副院長、武昌蓮溪禪寺方丈。
(蓮溪禪寺為武漢四大叢林之一)


【編撰者序】
志於佛學者未讀《肇論》,實有憾焉!

被尊稱為「宗教學之父」的馬克斯.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西元一八二三至一九年)曾說,佛陀是他所宣導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那成就非凡、經歷豐富的四十五年的佈道生涯裡,他以行動詮釋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佛的道德準則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
佛教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是因為佛教從本質上來說是(或許是世界上唯一的)理性的宗教。
佛教所強調的,是以智慧求解脫;換言之,佛教是通過顯明眾生自身的佛性,通過修行體證,開顯般若智慧的方式,來獲得自身的解脫。雖然佛教也強調信仰的重要性,但是佛教的這種信仰與迷信完全不同,而是理性的信仰。
所謂迷信,簡而言之,就是缺失理性後的信仰。迷信的一個非常簡單之判斷標準,就是迷信不允許懷疑;即使看起來再荒謬的事情,甚至違反人性、違反道德的事情,也不允許懷疑。當一個信徒對違反人性、違反道德的事情(如以崇拜對象之名,屠殺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時)都失去懷疑能力的時候,這個人毫無疑問就徹底陷入了迷信和狂熱之中。
理性的信仰恰恰相反,鼓勵懷疑,因為只有懷疑才有反思,只有反思才有進步。例如,鳩摩羅什及其弟子僧肇等翻譯的般若類經典就是這樣,引導人們通過聞思修,以獲得洞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漢傳佛教諸大宗派皆是如此,禪宗甚至要破除一切執著,包括對經像的執著,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正是這種強調基於理性的懷疑、反思的特色,使得佛教贏得了世界上諸多大科學家、大知識分子的讚賞或信仰。甚至信奉無神論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西元一八二至一八九五年)也這樣說: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
恩格斯是主張無神論、唯物論的,對一切宗教信仰都持有批判精神,甚至對十九世紀歐洲的宗教信仰進行過猛烈抨擊;但是,他卻對佛教頗為讚賞,甚至認為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甚至認為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這真是很難得。
甚至在近代中國,以批判傳統文化著稱的魯迅(西元一八八一至一九三六年)也這樣說:「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啟示了。」魯迅是何許人?魯迅對於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之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文化界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對於傳統儒釋道文化進行過辛辣批判,揭露了傳統社會中國人的愚昧無知。就是這樣一個批判傳統文化的著名文人,竟然對佛教有如此高的評價,這也是很罕見的。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科學家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西元一八七九至一九五五年)曾說:「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作為一位無可爭議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是極為強調理性的,因為科學思維的本質就是通過理性去探索客觀宇宙的規律。愛因斯坦還這樣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非常出名的話:「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佛教教義對時空、物質的認識也是這樣,中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以及弟子僧肇也是如此認為。一切有為法,處在時間、空間中的任何物質,都是沒有存在的永恆性的,與時間長河相比,都不過是如露亦如電而已;只有超越時間、空間的(眾生皆有的)真如佛性才是本質。
對於佛教所說的般若空性,僧肇在《維摩經注.弟子品三》中這樣說:
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
愛因斯坦所說的「空間、時間、物質都是人類認識的錯覺」可以體現在小乘佛法教理之中;小乘佛法主張四大皆空,時間、空間、物質都是空的。但是,小乘佛法沒有說明這個「空」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對「空」本身沒有達到辯證認識,而這正是大乘佛法所說的。
「空」並非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虛無空,而是作為本體的佛性的特徵之所在;因為言語道斷,要斷除一切執著,所以將這種特徵勉強命名為「空」。只有直覺式的般若智慧,才能達到對這種空性的認識。這也類似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佛學這種直覺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科學的動力。世界上如果有什麼真正的宗教的話,那就是佛教。」
既然佛教是這樣一種得到諸多大科學家、大知識分子讚賞或信仰的理性的宗教,對於佛教教理的學習理解乃至信受奉持,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在佛教教理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語prajñā的音譯,又譯為「波若」、「鈸若」、「鈸羅若」、「班若」、「般羅若」、「般賴若」等,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即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直覺的洞察所獲得的先驗的或最高的知識。這種直覺的洞察,是一種理性的直覺。所謂先驗的知識,指的是「先於經驗」的知識,經驗知識則是佛法所說的在時間、空間之內的知識。先於經驗,就需要通過理性的直覺,從處於時空之中的經驗表象世界中,觀照到背後的本體世界。
那麼,般若智慧的特性是什麼呢?是「空」。如果把般若智慧比喻為一面大圓寶鏡,可以照徹天地,這種照天照地的功能的特性就是「空」。正是因為空,所以才能不滯於(執著)經驗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妄想雜念),才能照見一切。
如何理解這一「空性」對於佛教學習至關重要。因此,被譽為鳩摩羅什門下「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師之學說,就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僧肇(西元三八四至四一四年)雖然生涯短暫,其所著《肇論》卻是千古經典。《肇論》主要由四篇論文組成:〈物不遷論〉主張萬物動靜一如,引導人們如何正確地看待經驗世界;〈不真空論〉是對空性的深入詮釋,並以此糾正其他理論之偏頗;〈般若無知論〉認為般若「無知」但無所不知,如果執著於名相(如魏晉玄學那樣)則不可能正確認知般若;〈涅槃無名論〉是對涅槃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之境界的精妙分析。僧肇其他著述,如《注維摩詰經》,也極為精妙。
僧肇不僅精通佛理,而且對儒道經典也極為熟悉,因此他所作論著在當時影響極大。當然,僧肇也採用或比擬了諸多儒道名相,尤其是玄學名詞,以使佛教教義能夠為更多儒道人士所接受。
僧肇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末高僧蕅益智旭曾說:
此土述作,唯肇公及南嶽、天台二師,醇乎其醇,真不愧馬鳴、龍樹、無著、天親,故特入大乘宗論。其餘諸師或未免大醇小疵,僅入雜藏中。
蕅益大師將僧肇與天台慧思、智顗二大師並列,視他們的著作為中土撰述中最為精醇者,可媲美印度祖師馬鳴、龍樹、無著和天(世)親,因此特別將之列入「大乘宗論」裡,可謂推崇至極。
時至如今,有志於佛學者如未讀《肇論》,實為甚深遺憾。
本書對僧肇的生平及著述作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願在此做拋磚引玉之舉,只希望讀者能夠從拙著中有所裨益。如果能夠通過此書的閱讀,可以引導讀者親近僧肇大師,進而信奉(漢傳)佛教,編撰此書便尚有些許貢獻,聊以自慰了。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正法久駐,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目次

「高僧傳」系列編輯序
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推薦序
建立般若慧見,此為佛法之肇! 釋印宗

編撰者序
志於佛學者未讀《肇論》,實有憾焉!

【示現】
緣起 東晉時代的佛教發展
能拯溺俗於沉流,拔幽根於重劫;遠通三乘之津,廣開人天之路。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東晉佛教發展概況
佛經翻譯和佛理傳承
佛教在社會上的影響

第一章 博覽經史 名振關輔
弱而好書,珪璋秀發。……遊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後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玩味,乃言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學善方等,兼通三藏。
關於僧肇生卒年月的考證
學識之養成
《維摩詰經》的影響

第二章 師從羅什 參與譯經
因出《大品》之後,肇便著〈般若無知論〉,凡二千餘言,竟以呈什。什讀之稱善,乃謂肇曰:「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
至長安跟隨鳩摩羅什
參與翻譯《大品般若經》
僧肇的第一篇佛學論文──〈般若無知論〉

第三章 注《維摩經》 答劉遺民
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見天下,於我無為。
羅什門下諸賢
注《維摩詰經》,撰〈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
回覆劉遺民之疑惑
同時期的譯經高僧

第四章 羅什辭世 作〈涅槃論〉
時無可待,命無可延;惟身惟人,靡憑靡緣;馳懷罔極,情悲昊天。嗚呼哀哉!
僧肇作〈鳩摩羅什法師誄並序〉
關於〈涅槃無名論〉
〈涅槃無名論〉的作者爭議

第五章 生如流星 著若昊日
此土述作,唯肇公及南嶽、天台二師,醇乎其醇,真不愧馬鳴、龍樹、無著、天親,故特入大乘宗論。其餘諸師或未免大醇小疵,僅入雜藏中。
關於僧肇去世原因的爭議
蓮池大師的讚譽
紫柏尊者的讚譽
憨山大師的讚譽
蕅益大師的讚譽

【影響】
壹.傳世經典《肇論》
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嘗知也。故能默耀韜光,虛心玄鑑,閉智塞聰,而獨覺冥冥者矣。
《肇論》的核心思想
 一、對「有」、「無」的說明
 二、對「動」、「靜」的說明
 三、對「空」、「假」的說明
 四、對「無知」的說明
 五、對「涅槃」的說明
〈般若無知論〉探微
 一、般若聖智的體性
 二、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
 三、般若聖智的修證
〈物不遷論〉探微
 一、「動靜未始異」故物不遷
 二、「各性住於一世」故物不遷
 三、「如來功業不朽」故物不遷
 四、「因果無俱」故物不遷
〈不真空論〉探微
 一、萬物「無生」故「不真」
 二、萬物「不異」故「不真」
 三、萬物「名實無當」故「不真」
 四、萬物「自虛」故「不真」
 五、萬物「緣起」故「不真」
〈涅槃無名論〉探微
 一、不離世間而證涅槃
 二、關於「涅槃無名」的說明
 三、關於「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的說明

貳.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僧肇)於體用問題有深切之證知,而以極優美、極有力之文字表達其義,故為中華哲學文字最有價值之著作也。
佛教何時傳入漢土
僧肇思想的承上啟下
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觀點
對中國佛教思想體系的建立

參.對後世漢傳佛教各宗之影響
聖人無己,靡所不己;法身無量,誰云自他?圓鏡虛鑑於其間,萬象體玄而自現。境智真一,孰為去來。至哉斯語也!
對三論宗的影響
對禪宗的影響
對華嚴宗的影響
對天台宗的影響

附錄
僧肇大師年譜
參考資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