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滿額折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說故事的人01:看見真實人生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見苦知福,記錄人生悲歡離合
自做歡喜,教做歡喜,觀做歡喜
 
慈濟有一群人文真善美志工,他們透過書寫與攝影,一起完成慈濟人的故事採訪,為大愛行止留下真實動人的見證。本書收錄的正是這群以圖文說故事的人──自己的生命故事。
 
‧從產後憂鬱到躁鬱症,動不動就情緒失控的她曾自問「人為什麼要活著?」一直到接觸慈濟後才找到解答,也在學習與實做後照見自己的無明與傲慢,不僅改善了親子關係,更樂於志工的任務。
 
‧參與日本三一一賑災活動的她,遇見一位行動不便又頓失家人依靠、一無所有的災民,仍然樂觀並努力的活著,深切感受到與他相較,自己的孤單與痛苦真的算不了什麼,也讓她的人生漸漸回甘。


‧初為人母就痛失愛女的她,選擇原諒保母的疏忽,因為深信「凡事留一條路給傷害你的人,能夠原諒別人最幸福。」經歷人生無常後,更想把握有限時間做對的事,邊學邊做中學會同理他人與付出的喜悅。
 
這群人文志工,不管是職人素人,都願意歸零重新學習的心讓人感動,其中更不乏斥資投資更好的設備,只為了成就好作品,為歷史留紀錄。在這份大愛的志業裡,不但成為用圖文說好他人故事的專業團隊,也同時為自己寫下生命最美的一頁,並活出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天命。
 
【出版緣起】見證與時代共善的生命豐華 
 
他們是比慈濟志工都還更早起床、更晚就寢的一群人。當慈濟志工忙於急難救助、營隊活動、人文典禮、社區帶動的大小場合裡,他們放下原本的任務,先幫忙搬桌椅、抬米糧、扶老幼、清髒汙、帶活動、陪掉淚……然後又要在眼淚還沒乾的情況下,馬上轉換心態爬到高處或蹲進低窪,用筆、相機或錄影機,為的只是留下一段記錄,讓人間互動的真情,剎那成為永恆。他們就是慈濟獨有的功能團隊――人文真善美志工。
 
早在1989年10月15日,為了讓慈濟人文能傳播得更久遠、廣闊,慈濟成立「慈濟筆耕隊」,志工開始承擔起記錄社區活動的使命;而後,再陸續加入拍照與錄影功能,並於2003年正式將文、圖、影三者合一,通稱為「慈濟人文真善美」,由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一路陪伴至今。
 
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多次肯定人文真善美志工,親身投入在第一線從事記錄工作,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為慈濟記錄與傳布人格典範,讓文史流芳。「真的是值得褒揚的一群菩薩,出錢、出力,還要撥出時間,還要陪伴,不管上山下鄉,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有時代的見證,沒有社會的歷史,也沒有慈濟大藏經。慈濟的大藏經就是有這麼多的志工默默付出, 而且堅定道心這樣地走過來。」
 
人文真善美志工沒有學歷限制,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的身分背景,卻因一個共同的志向:「為慈濟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他們也像你我一樣,有著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也許曾歷經困頓、親人驟逝、生計窘迫、人際矛盾等等生命難題,然而,他們經由接觸慈濟、親身付出、記錄與見證中,也打開了自己的視野,重新活出生命風采。
 
2020年8月,上人期勉慈濟基金會文史處更積極地透過出版,為慈濟留下真實美善的足跡。上人多次表達,慈濟出書不是追求商業銷售數字,而是期待這些長年來默默付出的慈濟人,他們赤誠付出的一念心,能在歷史洪流中留下點滴印記。
 
2013年,「慈濟人文真善美」成立十週年,慈濟全球資訊網策劃「說故事的人」專題,蒐羅這一群總是隱身在鏡頭後「說故事的人」,呈現長年以來自假自費做慈濟、寫慈濟故事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故事,向這一群記錄他人故事的志工致敬。
 
事隔七年,多數主人翁仍活躍在慈濟付出無所求的場域裡,但也有已然圓滿一生的人格典範,這些故事仍讀之雋永,芳蹤仍如猶在眼前。此次再度集結成書,期盼讓更多他、你、我一起來看見美善並親身投入,書寫屬於自己與時代共善的故事。

作者簡介

書寫與時代共善之人:慈濟人文真善美

早在1989年10月15日,為了讓慈濟人文能傳播得更久遠、廣闊,慈濟成立「慈濟筆耕隊」,志工開始承擔起記錄社區活動的使命;而後,再陸續加入拍照與錄影功能,並於2003年正式將文、圖、影三者合一,統稱為「慈濟人文真善美」,由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一路陪伴至今,藉此一方空間,感謝這本書的記錄志工:

作者/陳怡伶•王純瑾•蘇哲民•吳曉紅•鄭茹菁•黃子嫻•蔡素美•張素玉•黃玉櫻•林瑋馨•謝玉珠•彭鳳英•楊欣樺•林綺紅•蔡素玲•林美宏•顏吟修•邱麗雲•卜堉慈•張玉梅•陳美蓮•李佩倫•胡青青•何淑麗(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依篇章順序排列)

名人/編輯推薦

用人生 紀錄人生
賴睿伶(慈濟基金會文史處高級專員)
 
第一次見到「未施胭脂與抹粉」的慈濟志工所紀錄的影片時,我哭了!那段影片畫面是晃動的,聲音也是斷斷續續的,從電視台節目製作的角度來看,恐怕難以稱得上是可用的素材,但畫面中的影像,是志工深入到災難現場,站在苦難者的身邊所記錄下來的――我從影片裡聽到,不知是災民還是記錄者的嗚咽聲;從畫面裡看到,人與人之間,因相互擁抱而氤起的霧氣,朦朧了鏡頭。在看影片的當下,我鼻頭一酸,這部沒有任何旁白的拍攝帶,讓我觸動了心中柔軟的一塊,之後我才知道那是「慈悲」,才知道這群記錄的人有一共同的名字――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
 
我和真善美志工的關係,最好的界定詞應該是「同學」或「同修」。2003年,加入慈濟基金會工作時,我只是一名「慈濟的人」,對慈濟仍是一知半解。這一年,我所承擔的就是推動與培訓「文化三合一志工」,在那段對慈濟仍是懵懂的期間,那群資深的「文化三合一志工」就成為我的入門老師,他們教導我佛教儀軌、慈濟精神、社區運作和志工生態;我則以幾年的節目製作經驗當作交換,提供錄影專業、剪接技巧、撰稿採訪、專題企劃的經驗。
 
幾年來,真善美教我愈來愈多,他們的名稱也從「文化三合一」,改為「人文真善美」。我們一直相互成長,當我無法再給予他們我的專業時,我引薦專業的老師前來授課,但他們總是學習地很快。於是我提供的不再是專業,而是慧命的分享,而我也因為想要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我開始培訓並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我相信,很多在慈濟從事人文紀錄的職工或志工,都是在慈濟的精神感召下,投入一場又一場,用生命紀錄生命的工作――我們與被記錄者之間,因為這一場生命的互相傾訴,而成為彼此的力量;我們在他們的身上,不只是擷取、尋找答案,而是在互相撫慰,走過眼前的困難;我們總是彼此相惜、互有同感,因此我們見證了時代的真、善和美,也讓我們這個團隊持續成長。
 
生命中有盡,然而慧命無窮;感恩所有的人文真善美志工,為時代做見證、為慈濟留歷史、為社會立典範。我也誠摯相信,這些我們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將會比我們的生命都還會更加長久,恆久地見證那時、那地、那人,曾有的剎那感動。謹以此書感恩記錄歷史的人,他們的身影也是慈濟歷史的一部分,他們的克服萬難、使命必達,造就出人間佛教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目次

【真之卷】職人素人 一片真心
 
‧隨師宿緣深/黄錦益&慈暘 
‧從書海走向人間的圖書館員/王純瑾
‧反璞歸真才動人/蘇哲民 
‧留美導演,領隊前行/駱輝堯 
‧放空學習,簡單真理/王芳藝 
‧小鏡頭攝大千世界/陳榮照 
‧投入人群,做不喊停/陳忠華 
 
【善之卷】邊走邊學 成就共善
‧佛法相伴,造真善美/曾欽瑞 
‧從大廚到大柱的安穩靠山/蔡謀誠 
‧暴君也有愛/黃桂烽
‧跟定上人不再變/梁昌材 
‧進化五心級/吳麗玲 
‧同修同道/余春芳&陳志俊 
‧鏡頭背後,哭不丟臉/陳榮豐 
‧被先生念也值得/顏吟修 
 
【美之卷】走出幽谷 人生好美
‧學習掌鏡,不當藏鏡人/洪美香 
‧打字員轉型真善美/林素燦 
‧得失之間,勤轉心倫/李佩倫 
‧使命必達,軍官本色/鄭麗美 
‧菩薩張眼,照見自性/莊慧貞 
‧原來幸福在身邊/唐江湖 
‧帶著菩薩印記/張小娟
‧練心性,傲慢成菩提/林金英

書摘/試閱

黃錦益&慈暘 隨師宿緣深
 
「浮世累劫,闇於深淵壑谷,隔世遇著啓蒙師,得見光明燦爛。是上人慈悲度我,有幸與上人結下師徒因緣。」陳英珍拈起杯緣喝口茶湯,溫暖緩和的語調盛情地道著彌足珍貴的記憶……

我要的人來了
 
1980年代,完成「十大建設」後的臺灣社會,洋溢著一股蓬勃生氣,空拍專家黃錦益接到了政府委託,要為甫興建完成的花蓮港執行空拍。臨行前,他忽而想起慈濟志工嚴淑真一直請託的事:為即將落成的花蓮慈濟醫院拍一張全景照。
 
長久以來,黃錦益與太太陳英珍都只是捐款,雖然是名義上的會員,其實對慈濟不甚瞭解,只約略知道是一位佛教法師在花蓮做慈善、蓋醫院。黃錦益心想:「應該會是一間比較小、距離市區較遠的建築吧?」不論如何,他覺得如果能藉此次花蓮行,順道完成慈濟醫院的空拍,也算成就一樁美事。

拍攝當天,黃錦益先完成了花蓮港空拍,直升機才轉頭沒多久,機上的軍方隨行官就開口說:「已經到慈濟醫院了。」黃錦益有點驚訝,醫院竟然離市區不算太遠,「我看到一棟白色的建築物,上面寫著『佛教慈濟醫院』。」這是他第一次親身接觸慈濟,所拍下的照片,也是慈濟有史以來的第一張建築空拍圖。
 
照片沖洗出來,嚴淑真又邀請他們夫妻倆帶著照片到花蓮面呈上人。黃錦益這才知道,原來上人為了拍醫院全景已經花了很多心思,但都因拍攝高度不夠而無法完成。上人誠摯感恩這一位「天外飛來」的人才,展顏笑道:「這就是我要的 !」又說:「我要的人來了!」

陳英珍回憶那一幕 :「初見上人的笑容,內心有著奇妙的欣喜,超乎世俗結婚、生子的喜悅。那是純然未有過的喜樂開懷,自覺身心豁然舒展開朗,心曠神怡,是前所未有、好奇特的愉悅歡喜。」

一份難忘的作品

早期上人行腳,隨行的只有服侍上人的德恩師父以及負責執筆「隨師行記」的德宣師父。德宣師父既要攝影又要撰稿,無暇分身,若有珍貴畫面捕捉不及,常引以為憾。認識黃錦益夫妻,德宣師父欣喜有餘,力邀一起隨師。
 
黃錦益看見靜思精舍出家眾不受供養,在自力更生的清苦生活中,仍堅持每月濟貧的修行生活,自認身懷媒體專業,更該為證嚴法師留下更多紀錄。之後,兩夫妻發心皈依,法號濟宇、慈暘。黃錦益笑言:「我皈依時,上人跟我講了一句『慈濟世界任你遨遊』。我就想,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怎麼去遨遊?但我本著一念心,能做的我都做。」
 
由於能承擔記錄的專業人才不夠,黃錦益身上經常扛著三種相機,一臺彩色、一臺黑白,還有一臺幻燈片。遇到如慈濟護專開學這樣的大活動,更是提早來到花蓮勘察場地,依照活動流程先找好據點,架上相機與鏡頭,再調整好角度;活動一開始進行,他就滿場移動,一人當多人用,完成拍攝工作。
 
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作法,對黃錦益來說,卻都只是發揮專業而已。「做記錄,事先準備要重於現場執行。去拍之前瞭解動向,就可以尋到生動畫面;如果你今天沒做準備,盲目想用鏡頭去找畫面,那是很難的。我們有一句話這麼說:『讓照片說故事,不是我們來說照片的故事。』」
 
後來,黃錦益覺得有錄影的必要,又去買了一臺錄影機。每次出任務,他總是身負著大小攝影器材。上人看在眼裡,有一天,便對慈暘輕輕地表示:「妳也該幫幫妳師兄。」早期的照相機很重,主機外還要接出一個大燈。在家不曾揹過重物,甚至對相機一竅不通的慈暘,開始學習拍照。
 
她第一次拿起相機,是上人行腳至臺東時。「上人慈藹端坐樹下,我拿起相機拍攝,咦!鏡頭內怎麼看不到上人呢?我向外瞧瞧,上人是端坐在那呀!又探回鏡頭看看,怎麼鏡頭內還是看不到上人呢?」慈暘正疑惑時,走路向來輕盈無聲響的上人已經走到她面前,掀起相機的鏡頭蓋說 :「蓋子還在鏡頭上,妳怎麼看得到我?」回憶往事,慈暘又溫婉地笑了。
 
一回生兩回熟,聰慧的慈暘,連如何調整廣角鏡頭也上手了。她終於有了最得意而且難忘的作品:1991年,慈濟志工在臺北各街頭為大陸華東洪澇舉辦賑災募款活動。其中一個場景在臺北市博愛路,商店林立,街衢熱鬧有餘,一行人隨同上人緩緩地走到募款箱面前,上人投下他的愛心善款。這一瞬間的動作,透過黃錦益和慈暘的拍照、錄影,化作永恆的一幕。
 
見證首次大陸賑災

1991年的中國大陸華東水災嚴重,上人堅守宗教本懷,決意貫徹人道精神來進行援助;然而,不僅臺灣社會大眾反對,連彼岸政府領導也諸多防備。黃錦益嘆道:「我那時的任務,就是要把災區真實的情況記錄下來。沒想到所有的器材一進海關就全部被扣下,怎麼溝通都沒用。一直到了我們任務結束離開,這些器材都沒法拿回來。」
 
讓黃錦益心疼的,不在於那些價值數萬美金的高貴器材,而是那些一群群,不論走到哪裡都會看見,已經一無所有的災民們。「我們是不可以私下給災民錢的。」黃錦益深知,每一個災民都很需要幫助,但個案是救助不完的,如何把真實情況記錄回去才是要途。他放下對那批器材的牽掛,拿起唯一一部片刻不離身的相機,「喀擦喀擦」地拍攝,把前往勘災的靜思精舍德融師父、德恩師父、基金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以及一行慈濟志工,大家一心探視災民的景象全部拍攝下來。
 
這一次的賑災工作,也是慈濟前所未有的經驗,黃錦益多次前往記錄,看見當地官員逐漸信任慈濟的轉變,從一開始亦步亦趨緊緊跟隨,到逐步放寬距離,一直到一九九二年江蘇興化大愛村落成,當地主動邀請慈濟人去作見證。而那一次,也讓黃錦益永生難忘。
 
落成典禮當天,黃錦益為了搶在行進的隊伍前拍攝,想從田埂旁已經完成收割、一片平整的田地上抄近路,沒想到突然一腳踩進糞坑。原來這是當地領導為了場面好看,前一天特地請農民在糞坑上都鋪上泥土,卻害苦了黃錦益。「我一腳踩進去、拔出來,臭味是一回事,腳上都爬滿了蛆。」他顧不了那麼多,只專注抓好手中的錄影機,持續拍著慈濟人第一次在海外援建大愛村的歷史鏡頭。
 
事隔多年,黃錦益笑談糗事,慈暘也津津樂道指出:「當年兩岸情勢緊張、劍拔弩張,這些相片見證我們到大陸賑災時,也向大陸官員表達上人的愛心、表達臺灣人道精神,使得許多大陸同胞們深受感動,在無形中慈濟大愛也化解兩岸的危機。」
 
一九九三年,上人榮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上人指派德宣師父出席,代表領受港督頒發的學位證書,慈暘隨行拍攝,並撰寫新聞稿。
 
當年承受任務,慈暘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上人欽點,最為可貴,備覺榮幸;憂心的是,深怕拍攝技術不佳,新聞稿撰寫得不完美。從香港回臺當日,適逢上人行腳屏東,德宣師父與慈暘兩人隨即歸隊隨師,巧遇《慈濟道侶》半月刊截稿日。不負上人所託,不僅相片取景及清晰度皆好,當夜慈暘趕寫新聞稿,隔日一早如期交稿排版刊登。
 
慈暘文字、攝影日漸學得純熟,菩薩道侶更是精進不歇,常繞著地球跑;海外慈濟會所初成立,隨行記錄或是參與國際賑災,以文采、以圖、影留下慈濟珍貴歷史,也曾提供給中國時報副刊《慈濟心蓮》、國軍文宣刊物《勝利之光》以及莒光日等外界媒體弘揚慈濟理念。
 
追隨步履足跡淨心靈

一九九四年道格颱風襲臺,南投仁愛鄉災情慘重,飛山走石、山崩地裂。「祖祖輩輩,世代辛苦耕種梅子的幾分園地,在一夕之間,田地全然不見了! 移山倒海般來個乾坤大轉移,清晨起來房門在瀕臨斷崖處。」上人陪同悲慟婦女上山勘災,婦人對著滿目瘡痍的山谷哭泣訴說。
 
目睹上人慈悲為懷記掛災民,躍過裂縫如鴻溝的山路勘災,步步驚心動魄!上人警語:「驚世災難,要有警世覺悟。」夫妻倆內心發願更要緊緊跟隨上人。
 
長期以來,黃錦益為慈濟留史,承購最精緻的器材,從不手軟。當年一臺新力(SONY)錄影機,需要兩百多萬臺幣。為了訓練團隊更專業,一臺價值千萬的戶外轉播OB車,他大方承購。
 
為了捕捉完整的、高品質的畫面,黃錦益不僅自掏腰包雇請最好的攝影師EFP(多機)來拍攝;為了培養人才,他也不吝出借自己的攝影器材。
 
黃錦益的器材設備都很精緻,有的小零件就要五萬、十萬,若不小心被弄丟或被弄壞,甚至有時整臺錄影機都被摔壞了。黃錦益非但不生氣,反而是正面思考:「他有心來當志工,生氣又不能解決問題啊!」
 
「黃錦益是一位比修行人還有修行的人。『有量就有福』,你看,他的孩子每一個都有好因緣。」德宣師父誇讚黃錦益善有善報,更是「富貴學道不難」的典範。
 
富而智 歷史不留白
 
大愛電視臺未成立前,慈濟四大志業重要的歷史時刻在黃錦益的掌鏡中一一留下珍貴的畫面。他挪出住家的空間建立完整的「片庫」,隨著慈濟重大活動的增多,「片庫」已容納不下大量的影帶、相片。為此,夫妻倆決定在臺北郊區,多了一分閒靜的天然之處承購一屋,作為專門為慈濟留文史的「工作室」。
 
過不了多久,這實際坪數有五十坪左右的空間,竟又容納不下日增的影片了。
 
「一間不夠怎麼辦?」慈暘擔憂起來。微妙的是,不久後就聽說隔壁的房子要出售,夫妻倆不假思索地買下來,如願以償把一間作為剪接室、一間當片庫,整齊有序地保存著。
 
2001年的納莉颱風水淹當時租借南港中視辦公大樓於南港的大愛臺,地下四層樓全部泡湯,包括影棚以及片庫。
 
風災過後,上人從花蓮到臺北,一下火車看到慈暘,神韻安然微笑問說:「我的影帶都沒問題哦!」
 
「上人安心,安然無恙!」慈暘莞爾回答。
 
上人微笑點頭,似乎早就了然於胸。「所幸黃錦益過去十幾年來,為慈濟留存的影片,包含歷史性的慶典、衲履足跡、國際賑災的畫面;災後,又拷貝給大愛臺回存,總算重要的歷史沒有留白。」慈暘就好像個孝順的孩子,能為上人盡分孝道,內心感到幾許欣慰。
 
為傳承 成立映像志工
 
回首往昔,兩夫妻才剛創業不久,四個孩子最小的也不過幾個月大。特別是慈暘對慈濟的深情,就好像蜜蜂採蜜般黏住了,黃錦益只好「婦唱夫隨」。

慈暘的胞妹陳春珍說,黃錦益是公司的負責人,也是客戶最喜歡指定的攝影師。但是只要與慈濟活動撞期,黃錦益就不接案子。甚至有時候與客戶已經約好的業務,兩個人也會臨時「跑掉」。
 
每趟隨師回來,陳春珍發現姊夫明顯的瘦了一圈,接著又夜以繼日為影像仔細地編號、剪輯,姊姊也一樣不得閒,忙著寫文字、看資料。尤其是後來兩人還合作製作《衲履足跡》節目。「姊夫、姊姊常常通宵達旦,睡眠很少,長期睡眠不足。」經年累月的相處,陳春珍看在眼裡,心中十分不捨。「知道他們身心投入這麼神聖的任務,時日一久,我投降了!上人教育了我;而姊姊和姊夫以行動感動我。」爾後陳春珍不僅受證為委員,並成為懿德媽媽之一。
 
隨著慈濟志業八大法印逐步拓展,黃錦益及慈暘繁忙的腳步不曾停歇,除了隨師的時間外,三天兩頭搭飛機往返花蓮、臺北。
 
「一個人吃不了天下米,做不了天下事。」眼見影視志工少之又少,上人體恤黃錦益的辛勞,期望黃錦益要「牽徒弟」(臺語,意傳承)。
 
黃錦益也認為,如果流失一段慈濟歷史,自己就是一個罪人。他劍及履及邀請專業人士,自掏講師費、車馬費,積極培訓影視志工。在一九九六年召集成立「慈濟影視映像志工聯誼會」。
 
身為影視志工,黃錦益時刻關心著團隊。二〇〇二年底,上人愷示,圖、文、影音三結合,才是最完整的文宣。「映聯會」走入歷史,代之而起的「文化三合一」在二〇〇三年成立,是「人文真善美」的前身。
 
時至今日,黃錦益憶述著上人當年的想法:上人希望志工和大愛臺相輔相成,人文與專業結合。由於志工比較能隨時掌握社區的特色、人物的特點。假使志工能具備專業的領域,至少可以省掉大愛臺三分之一的經費,兩邊結合起來,才能為慈濟歷史留下更完整的史料。
 
為了完整地記錄文史,黃錦益認為志工要提升專業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整合團隊,由專業人士帶動一組團隊,然後一直複製專業團隊的經驗。他回憶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之後,自己傳授志工拍攝「希望工程」援建學校紀錄片的經驗說:「當時我們第一天上課,隔天演練,第三天外出實作。這樣的方式,學員進步最多。」
 
所謂「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就是人文真善美志工必備的精神;每次出任務,要比別人早到;活動後,要收拾器材、要寫文稿、彙整相片、剪輯……因此,還要有負責的態度和堅持的毅力,才能完備記錄慈濟大藏經,讓文史流芳。所以,黃錦益強調,志工精神面的輔導比什麼都重要。需要透過上人的法,用心體會,才能願力不退,使命必達。
 
來生最好的不動產
 
將慈濟人的真實事跡,化剎那為永恆光影,留下美善的年代,彰顯立範於後代。夫妻倆隨師在側二十餘載,展現難能可貴的堅持與毅力,尋問慈暘,行經歲月的隨師記錄工作是否有壓力?
 
「要及時把握因緣,否則錯過了,求不可得。溫柔的壓力,更值得回味!」那是妙不可言喻的福緣啊!
 
「如果不做慈濟,現在的您們會怎麼過日子?」「吃喝玩樂過一生吧!」一臉厚實的黃錦益毫不遲疑地回答,因工作上需要常搭直升機,當隆隆引擎聲響,他凝望藍天,難免感觸人生無常。
 
「過去的思維與作法,不過是徒然消耗生命罷了!投入慈濟,人生沒有白來了。」慈暘補充道:「上人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雖然沒有飛黃騰達,但是不造惡業,就是來生最好的不動產。」
 
(文:陳怡伶 臺北報導 2013/06/2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