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財富的邏輯(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財富的邏輯(全二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  價:NT$ 768 元
優惠價:8766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財富的邏輯(上):為什麼勤勞卻不一定富有》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地大物博”的國家並不一定擁有更多財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擁有能促進財富創造的制度機制及與其相匹配的金融創新體系,才是更有價值的。
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以今昔對比和中外對比雄辯地證明瞭以下幾個事實:勤勞只能產出更多的物質,而創造財富有三個維度――深度、廣度、長度,這三個維度分別對應“勤勞和技術創新引發的生產率上升”“市場開放引起單位物品價值量上升”“良好的證券市場將未來收入現期化”。三大條件的實現,則有賴於明晰的產權保護和開放的市場體系。這三大條件一起實現,才能使財富的創造更大化。
《財富的邏輯(下):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當今時代,經濟已經從“無商不富”過渡到“無股權不大富”,金融已然成為現代財富機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發揮這個財富機器的效能,要有良好的法治和產權保護體系,以及新聞媒體有效的監督作為基礎。否則,股市就會成為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場所,所有的經濟泡沫也終將破滅。
本書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金融、法治、新聞媒體這于“財富”的基礎性作用。既有理論上的分析,又結合大量實際案例,歷數中外金融市場泡沫,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前車之鑒,更讓我們透徹地瞭解現代財富機器的運作機制。

作者簡介

陳志武

華人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與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默頓·米勒獎。專業領域為金融理論、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他評為“中國十大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擔任學術總顧問的系列紀錄片《華爾街》與《貨幣》,對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除“金融的邏輯”之外,著有“財富的邏輯”系列、《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等暢銷書。

名人/編輯推薦

★財富是什麼?財富從哪裡來?地大物博就能創造巨大的財富嗎?為什麼20世紀突現財富增長大爆發?陳志武教授在《財富的邏輯(上)》中詳盡地分析並回答了一系列關於“財富”的根本性問題,令人豁然開朗。

★繼經《金融的邏輯》之後,陳志武教授再論“財富的邏輯”,為我們提供了看待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全新視角。

★好股市逼著壞公司變好,壞股市逼著好公司也變壞;泡沫個個不同,破滅每每相似。在《財富的邏輯(下)》中,陳志武教授列舉中外金融市場的各種泡沫,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前車之鑑,透徹解析現代財富機器的運作機制,為投資者提供中肯的建議。

★有理論、有案例、有分析、有數據,議題更豐富,解讀更為深入、透徹,為普通人提供創富的可行性方案。

目次

《財富的邏輯》(上)目錄

新版序言

前言財富創造力的變遷

第一篇歷史與財富

第1 章中國的“奇蹟”從何處來

第2 章施正榮為什麼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第3 章“數”說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第4 章從世界變遷談中國的崛起

第5 章財富、資本與價值觀念

第二篇制度與財富

第6 章財富是怎樣產生的

第7 章為什麼我們勤勞卻不一定富有

第8 章我們為什麼需要民主和法治

第9 章過時的“地大物博”財富觀

第10 章什麼妨礙我們創業

第11 章農民致富靠什麼

第12 章太平洋貿易能否帶來長久繁榮

第13 章印度的優勢在哪裡

第14 章貿易保護與自由貿易

第三篇產權與財富

第15 章以楊小凱的思路理解產權保護

第16 章國有,還是“還產於民”

第17 章政府管制真的能促進平衡發展嗎?

第18 章農村土地所有權明晰後的結果

第19 章“以人為本”的核心基礎

第20 章為什麼產權明晰可減少環境污染

第21 章房產調控與私人產權

第四篇開放與財富

第22 章跨國產權秩序的歷史變遷

第23 章全球化下的中國選擇

第24 章中國跨國企業如何“跨國”

第25 章審視中國的海外利益

致謝

《財富的邏輯》(下)目錄

前言現代財富機器的製度基礎/ III

第一篇金融與財富

第1 章我們為什麼愛存錢/ 003

第2 章證券市場發展與共同富裕/ 010

第3 章美國基金公司為何比銀行創造的富豪更多/ 019

第二篇股市與財富

第4 章如何評價股市的貢獻/ 031

第5 章中國股市質量變差了嗎?/ 036

第6 章股市半桶水/ 047

第7 章為管理層股票期權正名/ 056

第8 章安然之謎/ 065

第9 章非理性亢奮:世界通信的故事/ 079

第10 章股市泡沫的危害:解讀美國股市危機/ 093

第11 章泡沫破滅引發經濟衰退:重溫1929 年美國股災/ 104

第12 章證券投資的風險管理/ 113

第13 章社保基金應採用指數投資法/ 119

第14 章從人的行為偏差談“指數投資法” / 127

第三篇媒體與財富

第15 章經濟發展為何離不開開放的新聞媒體/ 137

第16 章開放的新聞媒體是市場經濟的必要製度機制/ 144

第17 章經濟學與媒體是如何互動發展的/ 169

第18 章媒體和市場對公司治理的監管效率/ 183

第19 章從訴訟案例看媒體言論的法律困境/ 204

第四篇法律與財富

第20 章立法,立法,再立法嗎?/ 233

第21 章行政部門如何分管證券市場/ 242

第22 章司法獨立、判例法與股東權益保護/ 256

第23 章“判例法”的優勢/ 262

第24 章集體訴訟是保護股民的有效方法/ 273

第25 章美國如何對待內幕交易/ 284

第26 章追查“東京究” / 301

 

書摘/試閱

新版序言

《金融的邏輯》初版問世之時,正時值全球金融危機深谷,中國也在忙於應對危機衝擊。回頭來看,本書的出版真可謂恰逢其時:一方面社會各界對金融普遍持負面態度,主流媒體鋪天蓋地給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業貼上了“貪婪”“掠奪”等標籤; 另一方面人們對“什麼是金融”“金融為什麼”等話題特別好奇。金融市場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經歷了一次次金融危機,但每次危機之後,人們不僅沒有放棄金融,反而從危機中吸取教訓,使接下來的金融發展得更健康、更深化,這背後的道理、緣故是什麼呢?許多讀者朋友懷著求知探索的熱望,從各種嚴肅的金融學術讀物和通俗的金融普及讀物中尋找答案。在這個大背景下,《金融的邏輯》獲得了眾多讀者朋友的認同,他們紛紛表示,本書增進了他們對金融的認識和了解。我對讀者朋友們的支持和認同表示感謝。

金融危機雖然為《金融的邏輯》的出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但是危機本身也強化了一些固有的錯誤觀念,形成了一些錯誤、片面的說法。這些說法的核心問題,就是金融的定位問題:是不是只有看得見的實體經濟才能創造價值,而金融不創造價值?顯然不是的。與此相關的錯誤觀點和說法的大行其道,甚至影響到決策層中的許多人,對中國企業、個人和國家的長期競爭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這些觀點有時聽起來很有道理,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後更讓人覺得有道理,因為從表面上看,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都是吃穿住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金融交易這些“虛”的東西既不能填飽肚子,又不能提供溫暖,所以,只有那些生產實物的實體經濟活動才是真實的產出,這種勞動才創造價值,金融活動不創造價值;生產型經濟才是發展的重點,而金融這樣的“虛”行業也當然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些觀點的廣為流行,說明社會大眾距離真正理解金融、理解經濟學原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首先,沒有游離於實體經濟之外的金融業,金融也是實體經濟。我們應該看到,任何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作為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人過得好、過得幸福,只要我們做的會給人增加幸福或說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創造價值。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以人的效用增加來定義價值、定位價值,而不是以是否生產實物來判斷價值創造。

農民種糧食,工人造汽車,我們知道他們在創造價值,因為他們給人提供了糧食和交通工具,解決了人們的吃和行。醫生雖然沒有生產實物,可是治好病給人帶來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醫生當然也在創造價值。那麼,金融家的活動是否創造價值呢?

我們還是根據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為標准進行判斷。就以意外保險為例。現在有了財產的意外險,即使發生火災水災,房產毀了,也不用擔心一家人是否還能活下去,因為保險公司可以賠付,這樣,心裡就有安全感。相比之下,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因為沒有保險等避險金融產品,一旦發生災害,眾多家庭往往無家可歸,面臨生存挑戰,甚至被迫把妻女作為避險資產使用,以求得一家其他老小活下去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金融市場帶來的不只是讓更多人的心裡更安全踏實,而且把女性從避險工具和相配的婦道約束中解放出來,使女性得到解放。

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講,金融雖然不直接增加物質的總產出,但是通過給人們提供豐富的跨期配置收入與消費、平滑風險事件給生活帶來的衝擊的工具,讓人們不至於一時餓得難有生路,一時收入多得無處可花,使每個人一輩子的總體效用達到最高。金融交易雖然沒有直接生產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卻使人類社會的整體幸福感、整體效用大大提高。

在我們看來,實體經濟不應該由是否生產實物來定義,而應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來定義。工人、農民、企業家通過生產實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過提供跨期配置風險、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只要是在從事提升人類效用的經濟活動,就都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並不只有工業和農業是實體經濟,金融等服務行業也是實體經濟。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難以走出“生產東西的行業才是實體經濟”“金融是虛擬經濟”這種誤區呢?這當然有其歷史背景。在傳統農業社會或者更早時期,生存、溫飽一直是人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因為物質生產能力始終低於人的需求,物質短缺一直困擾著人類。於是,人們在判斷什麼活動創造價值、什麼經濟活動最重要的時候,自然以是否在生產糧食及其他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價值判斷標準。換言之,當物質供給始終不足、許多人處於飢餓或飢餓邊緣的時候,物質生產的邊際價值最高,解決溫飽、讓人活下來是最重要的,其他像金融這樣的經濟活動邊際價值相對較低。因為物質生產能直接解決今天的短缺問題,是為今天能活下去服務的,而金融更多的是解決跨時間、跨空間價值交換的問題。如果今天的生存還沒解決好,人類社會當然顧不上考慮明天、後天是否能活得好了。所以,在傳統農業社會、在物質短缺的社會裡,人們自然以是否在“生產東西”來判斷是否在做正事、是否在給社會做貢獻,社會盛行“唯實物經濟”價值觀就不足為奇了。也正因為這種價值觀和物質短缺的現實,農業社會幾乎只有實物生產經濟,沒有金融經濟,人們很自然地把從事金融的人或商品交易的人視為“不務正業”,甚至視為“剝削者”。

好在1780年左右開啟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到19 世紀上半葉慢慢擴展到歐洲大陸和美國,它通過機器代替人工,使每個人每天的物質產出大大提升。到了19世紀後半期,美國許多行業的物質產能開始超過需求,開始出現“市場營銷”“大眾廣告”這些新型職業。試想,當社會處於物質短缺的時候,是消費者自己去尋找商品,是賣方“俏”買方“賤”,賣方當然不需要花錢做廣告、做“市場營銷”了。可是,隨著物質生產能力於19世紀後半期超過需求,買方就走俏了,賣方就必須在競爭中通過廣告獲得消費者的注意。

所以,在相當程度上,大眾廣告的出現標誌著率先進入工業革命的社會開始走出物質短缺的時代,向物質過剩的時代邁進。

到了20世紀,特別是隨著中國於1978年後開始改革開放,工業革命不僅使先發達的國家走出物質短缺,而且使中國、印度這些人口大國也快速走出物質短缺,進入產能過剩時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過剩的物質產能通過出口市場找到了銷路,但之後出口市場漸漸飽和。

與此同時,與產能過剩形成最大反差的是中國社會的金融供給嚴重不足,金融服務供不應求。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當物質產能過剩的同時金融產能短缺,那就說明物質生產的總體邊際價值為負值,而金融服務的邊際價值最高。也就是說,此時需要重點發展的不是傳統的“實體經濟”或“實物經濟”,而是金融行業,因為後者的邊際價值最高,金融業的發展能快速提升社會的整體效用。因此,從經濟學和金融的邏輯來說,應該“要重點發展金融經濟”。

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年頭不久,很多人對於金融行業有誤解。金融作為現代社會、現代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會因為一次或幾次危機而中斷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機有時甚至是金融業必要的清毒、消毒過程,為其接下來更健康、更深入的發展奠定基礎。退一步講,金融業伴隨各發達經濟體存在並深化發展了多個世紀,這一事實本身就證明了金融對社會的正面價值。在看到並認同這個結論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認清金融背後的邏輯。

當金融給國家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隨著產權保護體系、契約執行體系及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也發生了質變。和歷史上的“康乾盛世”相比,現代普通人的真實收入也翻了幾番。不僅收入的“量”有巨變,而且生活內容和品質也發生了巨變。今天許多消費品是200 多年前所沒有的,冷藏技術和交通工具也使我們的食物結構不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金融和財富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收入的增加,而且大大擴充了生活、消費的種類與空間,讓普通人也能夠生活得更加舒適。

今天的我們很幸運,能夠目睹中國和世界財富在近半個世紀的快速增長,而且,我們有著比前人更好、更系統的機會認清財富的邏輯,看清楚科學技術、全球化、證券制度等給我們帶來的財富的增長。但與此同時,很多人對於金融和財富背後的邏輯的理解可能還有不少錯誤的看法,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繼續幫助社會公眾消除對金融和財富的誤解。這些都是我創作《金融的邏輯》《財富的邏輯》這一系列圖書背後的動力。

《金融的邏輯》和《財富的邏輯》,收錄了我多年來在這兩方面的研究文章。《金融的邏輯》偏重從歷史和國家的宏觀角度,通過金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展現金融的內在運行邏輯,闡述金融的本質,以及其對人類進步和發展、國家經濟和財富增長的作用,便於讀者對金融有一個深刻的立體認知;《財富的邏輯》則更側重於從微觀和個人層面,從財富創造和創富工具、創富渠道、市場監管等方面,闡述如何能夠更好地利用金融和資本,獲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希望我的這些書,能夠給讀者朋友們帶來更多的幫助。

陳志武

2020 年9 月5 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