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佛經地圖:百經卷
滿額折

佛經地圖:百經卷

定  價:NT$ 880 元
優惠價:9079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8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面臨的課題與挑戰無邊無際,佛陀為不同的需求說法八萬四千法門,集結整理的佛經也不知凡幾。在茫然無從中,每個人可以如何選一本適合的佛經來入門?如何從不同的佛經裡尋找相關的指引?如何逐步使用進階的閱讀方式,開發自我覺性的途徑,晉升生命的層次?

漢傳佛學最正統的《大正藏》,收錄佛經多達二九二○部,
我們能撥空閱讀的佛經卻寥寥數幾,
該如何從茫茫經海中篩選出最適合出自己的經典,
又如何打造專屬自己的讀經系統?
本書即應運這樣的需求而生。

佛法信仰和許多其他信仰不同的特色之一,是其他信仰的經典往往只有一部或很少數,而佛法涉及的經典卻難以計數。不同時代,都有眾多的人想要整理佛經,方便有心人研讀。過去歷代的譯經、刻經不說,還有各種廣泛蒐羅的《大藏經》,紙本時代有人行之,進入數位時代也有人行之。今天大家經常聽說的《大正版大藏經》,或是「CBETA 中華電子佛典」,都是例子。

然而,現在我們在網路上雖然可以前所未有的便利瀏覽佛經的書目,但該如何在浩瀚的佛經中
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佛經來閱讀,當作入門?如何讀完一部佛經之後,還可以從其他不同的佛經裡尋找相關的指引?
運氣好的人,固然可以有上師或善知識在身邊指引,但如果身邊沒有這種人呢?我們是否有方法可以自己找到一個入口,然後逐步透過相關佛經的閱讀,開發自我覺性的途徑,晉升生命的層次?
地球禪者洪啟嵩所寫的《佛經地圖》就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
他希望能經由這本書,和大家分享他對佛經的了解,節省許多人摸索的時間,也能體會閱讀佛經的樂趣與受益。

這本書主要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是「使用佛經地圖之前」。
對佛經感興趣的人,需要先了解佛經是怎麼出現的,佛經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如何使用。所以這個部分主要有四章:「什麼是佛經」、「為什麼要讀佛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如何閱讀佛經」。
其中,尤其在「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的部分,希望為「已經有線索者」、「毫無線索者」都能提供多種可能。所以其中有「多聞廣閱後再做選擇」、「依宗門特性和自己的志趣來選擇」、「依自己的志趣選擇志同道合的菩薩」、「依自己的專長/煩惱來選擇」、「依照經典所授的辦法來抉擇」、「依人生需求選擇」多個面向的考量機會。

第二部分,是「百部佛經地圖」,介紹一百部佛經。最前面一至十經,是最基礎的入門經典。這十部經典是《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圓覺經》、《維摩詰經》、《藥師經》、《雜阿含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而這十部經典所涵蓋的方向,即代表他挑戰佛經的概念邏輯,此後三十部、五十部、百部即依此理脈向外擴增。

最後一個部分,則是「佛經地圖表」,共整理了歷代中外「講經處」、「刻經處」、「譯師」、「譯經處」四個表。除了對講經處需要了解之外,古代翻譯佛經不是那麼容易,需要有龐大的人才資源,完整、嚴謹的翻譯流程。知道譯經地圖,才能對譯經的心血,佛經的字字珠璣有所體會,對佛經的背景有所了解,也更能掌握和自己的因緣。

洪啟嵩強調:我們可以以佛經為眼目。
佛經就像我們的眼睛或GPS導航,指引著我們,讓我們從經典的字裡行間照見佛陀與菩薩、諸聖者之間的互動、對談、行事與智慧、悲心、願力,知道要如何依著佛陀的一言一行來提升、圓滿我們的身心,並將之生活化,把我們的身、口、意清淨化,佛的身、口、意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不只如此,也由我們作因為緣,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及因緣,整個轉變成淨業,整個淨土化。

佛所欣喜的事,不是聽我們每天讀誦佛經給他聽,而是看到我們證得了與他同樣的境界。所以,其實每一部經都是要「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的,依佛經修持,就是要大家二十四小時對諸佛開放頻道,與佛經的清淨因緣共振共鳴。
所以,《佛經地圖》希望讓完全沒有接觸過佛法的讀者可循著線索,依著自己的興趣為啟始點出發,一步一步慢慢進入佛法殿堂,窺見佛法之堂奧。

對於對佛法有初步認識,卻不知如何更進一步深入者,希望經由對百部經的介紹,以及每部經都提供延伸閱讀經目,能協助讀者持續找到適合自己再前進一步的佛經指引。
至於對已經在佛法各自法門有一定修行者,這一百部經從常見到不常見,從核心到旁及,不只提供更綜觀的視野,並且可以相互勾連,讓自己對所修法門的脈絡及佛法的縱度、深度與高度有更清楚的認識,協助成為系統性學習的參考。
而不論是對哪一個層次的讀者,希望閱讀這本《佛經地圖》能有助於大家真正進入佛菩薩的心海,閱讀佛菩薩的心,同時也以身口意心行,一生讀一經、一心寫一經,自覺的同時也幫助所有人走上覺性之路,邁向無憂無惱的幸福彼岸,乃至所有人類及所有生命都一起共善、共覺。

作者簡介

洪啟嵩
自幼思惟生命的真諦,並參學各派禪法,尋求生命昇華超越之道。年少因讀《六祖壇經》體悟生命實相,二十歲開始教授禪定,一九八三年於南投仁愛鄉別毛山閉關,出關後倡導佛教人間理念,致力於佛教出版、文化推動,落實人間淨土。

一九八七年出版隨身法藏,開隨身閱讀經典風氣之先。一九八八年首倡落實「生態與心靈環保」的人間淨土,並為宗教界倡導器官捐贈之先驅。同年並開始主持禪七,致力於推廣禪定教育及著述,從學者逾萬人。

歷年來應邀到台灣的司法院、外交部等政府機關,及史克美占藥廠、台積電等各大企業演講,並於美國哈佛、MIT、俄亥俄大學,中國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演講教學,以禪提昇心靈,運用於身心深層解壓,於全球各地都引起了極大的迴響。

其致力於深究人類身心昇華之道,著有《放鬆禪法》、《睡夢禪法》、《坐禪之道》、《禪觀秘要》、《如何修持心經》、《前未來》、《天天都成功》、《愛情的22個關鍵辭》、《送你一首渡河的歌》、《送你一首財富的歌》、《送你一首智慧的歌》及《飲一杯心茶》等近二百部。

目次

前言 一個佛弟子的經典人生 選經與編輯概念 從自身因緣為啟始點→線→面→全觀 第一部 使用佛經地圖之前 第一章 什麼是佛經 佛經是用哪種語言、又由哪些人所說 佛經是如何集結出來的 什麼是佛經的「三藏」 佛法的三乘與二乘 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 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不同 經典如何傳布 漢傳《大藏經》的特色 南方佛教和巴利語經典 西藏的佛經
第二章 為什麼要讀佛經 指月之指 以佛經為眼目 經典是扇通往解脫的任意門 女力覺起 第三章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 已經有線索者 毫無線索者
第四章 如何閱讀佛經 認識一篇佛經的架構 沉浸式讀經:參與經典盛會 閱讀經典的三個階段:指月之分的三種般若 文字般若:讀經第一步―正確掌握經文意涵 觀照般若:依佛經而行―人生即是一趟修行之旅 實相般若:圓滿淨土現前 十種修持佛經的方式 從見修行果→即見即修即行即果 人間佛教→佛教人間 讀經常見問題 第二部 百部佛經地圖 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3 佛說阿彌陀經 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5 維摩詰所說經 6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7 雜阿含經 8 妙法蓮華經 9 大方廣佛華嚴經 10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11 首楞嚴三昧經 12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 13 觀無量壽經 14 地藏菩薩本願經 15 金光明經 16 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17 般舟三昧經 1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19 大乘密嚴經 20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21 解深密經 22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23 中阿含經 24 長阿含經 25 增壹阿含經 26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7 坐禪三昧經 28 悲華經 29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30 小品般若經 31 月燈三昧經 32 四十二章經 33 八大人覺經 34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35 菩薩念佛三昧經 36 大寶積經 37 大般涅槃經 38 修行道地經 39 大方等大集經 40 優婆塞戒經 41 大方等如來藏經 42 菩薩瓔珞本業經 43 佛說海龍王經 44 阿閦佛國經
45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46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47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48 虛空藏菩薩經 49 須摩提菩薩經 50 佛說法華三昧經 51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52 彌勒下生經 53 觀佛三昧海經 54 佛說無量壽經 55 寶如來三昧經 56 佛說如來智印經 57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58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59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 60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61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 62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63 梵網經 64 菩薩地持經 65 十善業道經 66 地藏十輪經 67 入定不定印經 68 不退轉法輪經 69 六度集經 70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71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 72 占察善惡業報經 73 央掘魔羅經 74 正法念處經 75 摩訶摩耶經 76 佛說四諦經 77 達摩多羅禪經 78 佛說盂蘭盆經 79 佛說華手經 80 大品般若經 81 佛說離垢施女經 82 佛藏經 83 法句經 84 大法鼓經 85 禪法要解經 86 無上依經 87 佛本行集經 88 道行般若經 89 諸佛要集經 90 諸法無行經 91 金剛三昧經 92 寶雲經 93 蘇婆呼童子請問經 94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95 思惟要略法 9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97 禪祕要法經 98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99 無量義經 100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附錄 佛經地圖表
講經處 刻經處
譯師 譯經處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佛經是用哪種語言、又由哪些人所說
早期的經、律,只用口傳並未形諸文字。佛陀開許所有的人,用各自的母語、方法傳法。如《四分律》卷第五十二載:「佛言:『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也就是說,只要不違佛意,是允許佛弟子用各自慣用的語言來誦讀、學習佛經,或是傳法的。所以《五分律》卷第二十六:「佛言:『聽隨國音讀誦,但不得違失佛意!不聽以佛語,作外書語,犯者偷蘭遮!』」所謂「偷蘭遮」為巴利語thullaccaya 的音譯,在《善見律毗婆沙》卷九解釋「偷蘭遮」是大罪的意思。因此,用哪種語言說法、學習佛法都是可以的,重點是不能違背佛陀所教授的法義。
在這些佛典中,並不只包含佛的直接說法,同時還包含一些出家與在家的佛弟子、仙人、梵天與帝釋等神祇、夜叉、鬼神乃至幻化人等等所說的法。如《大智度論》卷二云:「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而這些佛陀之外天人等眾生所說的法,必須經過佛陀的印可證明,是正確的教法,如此也可以視之為佛說。

佛經是如何集結出來的
口誦佛經結集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並不曾親手將自己的教說寫成經典,當時的弟子依印度習慣也沒有用文字將教法紀錄下來,都是憑記憶與理解口耳相傳。
佛陀入滅之後,對僧團造成極大的衝擊,隨著佛陀離世,全憑個人記憶、師徒間口誦耳傳的教法,本就容易出現錯謬疏漏。因此,隨著教團的發展,確實需要對教法作有系統的分類、整理、統一。這使得僧團中的長老意識到必須將佛陀教法結集、統整,作為後世學人依止於是以摩訶迦葉為上首,召集了佛弟子中五百位開悟的大阿羅漢,進行佛陀遺教的結集,也就是佛經的結集。
結集是「合誦」或「會誦」的意思,也就是集合僧眾,誦出佛陀遺教,並加以審訂、編次的集會,又稱「集法」、「集法藏」、「結經」。佛陀滅度以後,諸弟子以集會,各誦出其所親聞之教法的方式,甄別異同,辨明邪正,以集成佛所說之法藏,如此一方面可防止遺教之散失,互補各自受學記憶校正,又可確立教權。
結集的過程,大致經過以下三個階段來審定:
誦出:由聖弟子就其記憶所及誦出教法。
共同審定:將誦出的文句,經與會大眾共同審定,以判定是否為佛陀所說,是否為合乎佛法。
阿難在參與結集的過程中,曾如是對大眾說:「對我所誦出的佛陀教法,若是如法者願大眾隨喜,若不如法,應當遮除,若不相應也當遮除,千萬不要因為敬重我而不遮除,我所誦出之法,是否合乎法義,願諸位長老告知。」
編成次第:經過大眾的審定之後,再將佛陀所說的教法分成說法的「經」及戒律的「律」兩大部分,即將誦出的經與律,分為部類,編成次第,甚至結為「溫柁南」(即所謂的「偈頌」,十句經為一偈)以便記憶奉持。

歷史上佛經結集大致上有四次。
第一次結集是在佛陀入滅之後,在阿闍世王的護持之下舉行。當時五百阿羅漢會集於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的七葉窟,以摩訶迦葉為上首,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經藏,持戒第一的優婆離誦出律藏。此次結集又稱「五百集法」、「五百結集」、「五百出」。《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記載有當時結集的情形。
第二次結集,是在佛滅百年時,毗舍離附近的跋耆族比丘就戒律事與耶舍長老產生異見,為此,七百比丘集會於毗舍離城,以耶舍為上首而舉行結集,就十事進行討論是否合於戒法,以維護戒法的清靜與正確性;後經代表表決認為「十事非法」不應做。此次結集稱為「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
第三次結集,相傳係於佛陀滅度之後的二三六年舉行。當時由於阿育王的護持,一千比丘會集於摩揭陀國波吒釐子城阿育僧伽藍,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然而此次結集,僅記載於南方所傳的經典。
第四次結集,相傳是在佛陀入滅後四百年舉行。在迦膩色迦王護持下,會集迦濕彌羅國之五百阿羅漢,以脇尊者、世友二人為上首,共同結集三藏,並附加解釋。當時所集論藏的解釋即現存的《大毗婆沙論》,所以又稱之為「婆沙結集」。在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中記載:「迦膩色迦王,遂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石函緘封,建窣堵波藏於其中。命藥叉神,周衛其國,不令異學,持此論出,欲求習學,就中受業。」
除了第四次集結的經過有文字記載,前三次都僅是口誦耳傳。

文字經典形成
佛陀一生的教法,在佛滅度後雖然經過弟子們結集,陸續形成經、律、論三藏的型態,但仍是以口耳教授傳承,尚未形成以文字記錄的佛經型態。直到西元前後,才逐漸開始用文字記錄佛法。在毘普拉瓦佛塔遺址發現的舍利容器,由上面的銘文,可證明久遠以前即有文字。至今發現最早佛教文獻乃是以犍陀羅語書寫佛教文本。在一九九四年,大英圖書館獲得八份從一世紀到二世紀的犍陀羅語原稿。原稿以犍陀羅語佉盧文書寫在樺樹樹皮及泥陶罐上。目前陸續發現了約七十七份,分藏於大英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國巴黎、俄國聖彼得堡等地。到了阿育王時代雖然曾下令以梵書體和佉盧虱底體,將法敕刻在摩崖及石柱上,但此時仍未發現有用文字記錄佛典的跡象。殊勝的佛典,仍完全由嚴謹的長老口傳弟子,這是中印度的傳統精神。
然而南方佛教,傳說在西元前一世紀,也就是錫蘭阿跋耶婆荼迦摩尼王時,已開始用巴利語(受摩揭陀語影響)記錄佛典,這是南方上座部教團用巴利語記錄三藏的起源。北方的佛教,到第二世紀的迦膩色迦王時代,則有《大毘婆沙論》的結集。據傳,他們將此經文錄刻在紅銅片上面,並放在石函中。這雖然不是佛典紀錄的起源,但由以上各點,可以推知印度佛教到西元前後,可能是由邊境地帶的教團,開始用文字記錄佛法。
由於阿育王以後,佛教已傳遍印度全土;隨著教團的社會性發展,波斯人、希臘人等國人也皈依佛教,參加教團。尤其,西北印度的邊境地帶已成為印度佛教的一個中心,該地新製作佛像、新紀錄經典的工作,不久就越過國境,而有向國外發展的前兆與趨勢。佛陀教法從口耳相授到形成文字紀錄,可以說是佛教廣大傳布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因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79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