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 > 10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前言 / 給想做學問的你
做學問的人一般稱為學者或研究者,而研究者有研究和教育兩大工作。教育也是我的工作之一。我在高等教育機構執教超過四十年,包含專門學校、短大、大學、研究所以及社會人士教育在內,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經驗算是非常豐富。
我一直都很重視「成為資訊生產者」這一點,也這樣要求學生。到了高等教育以上的階段,學生不只要讀書(吸收知識)更要做學問(學而後問)。也就是說,學生必須找出還沒有解答的問題並且自己去找出答案。這就是所謂的研究(追究問題)。
所謂的研究,就是指提出還沒有人解決的問題、收集證據、建構理論、提出答案到說服對方的過程。因此,光靠現有的資訊還不夠,自己必須成為新資訊的生產者才行。
我在大學授課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成為資訊生產者。資訊有生產、流通(傳達)和消費的三個過程。媒體是傳達資訊的媒介,很多人會從這裡消費取得的資訊。當然,學習的基礎就是模仿。因此,適當消費別人生產的資訊,就是成為資訊生產者的前提。
世界上流通著許多資訊,也有大量的資訊消費者。有些人稍微聽了一點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的資訊就一副了然於心的樣子,也有些資訊宅會去接觸一般人不知道的情報源,獲得稀有的消息。除了資訊宅之外,還有資訊美食家、資訊大胃王和資訊通等各種等級。
資訊消費者從「精通」到「一般」的差距很大,身為資訊通又對資訊品質很要求的人稱為資訊愛好者。當然,正因為有等級高的消費者,資訊的品質才會跟著提升,不過我可以斷言:資訊和料理一樣,生產者比消費者更偉大!在料理界,製作
料理的人比美食的消費者偉大好幾倍。因為生產者隨時都能變成消費者,但消費者無論多麼「精通」,都不可能變成生產者。
我經常要求學生,與其當一個資訊的消費者,不如當生產者。即便產出的東西再怎麼拙劣,我也要求學生務必成為資訊生產者,生產不屬於他人的原創資訊,而非當一個資訊愛好者。
偏差值高的學生往往會變成對資訊很挑剔的愛好者,然後會因為這樣經常在雞蛋裡挑骨頭、挑毛病。嚴厲批評他人的產物誰都會,有時也會此產生快感,不過當對方說「那你來做做看」的時候,又很難找到替代品。如果是大學生的話,或許還會被原諒。但是像研究所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入學問知識生產制度裡,就會無處可逃了。因此,站在資訊生產者的立場變成消費者時,消費資訊的方式也會改變。因為你會去思考背後的內情,這些資訊是怎麼產生的。
而且,成為資訊生產者比資訊消費者快樂很多倍,也會覺得更有價值和成就感。一旦品嘗過這種滋味就會上癮,這就是研究的極道。
上野千鶴子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