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滿額折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兒童哲學工作坊:35堂給孩子們的哲學課

定  價:NT$ 690 元
優惠價:7954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0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如何培養孩子思考、創作、與人相處的能力?
答案其實就在孩子身上。
因為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

如果一張簡單的圖畫可以被認為是藝術的起點,
單純的加法可以是數學的源頭,
為什麼孩子們問的問題不可以是哲學的啟蒙呢?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靠自己的能力尋找問題的解答?
要怎麼協助他們明確地闡述問題?
怎麼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想法無比重要,而且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初等教育哲學科專家米歇爾‧托齊(Michel Tozzi)前言導
讀。
‧中文版內附全人教育課程專屬別冊:《博佳佳老師為台灣學生特別準備的教育
工具書》。
‧請上臉書社團 PhiloZokids,了解更多《兒童哲學工作坊》課堂上的實務體驗。

什麼是兒童哲學?為什麼要和小朋友討論哲學?
《兒童哲學工作坊》來自法國,是針對國民中小學課堂及課後班所設計的全人教育哲學教材。全書提供課堂實證的哲學體驗方式,培養孩子思考、創作、與人相處的能力,適合國民中小學課堂及課後班使用。特色如下:

‧採取漸進式教學,與學生一同探索哲學概念
‧提供教學指南,協助老師安排課程進度
‧五階段主題式教學
- 課程內容環繞六大主題:哲學、自我認同、創作、自由、差異和認知。
- 詳細解說課程內容,協助教學循序漸進。
- 結合語言表達與實際創作的新世代哲學教學法。

它是提供教師教學題材、工具、方法,以及如何實踐以藝術為題材引導哲學思考的工作坊,讓學生能夠利用嚴謹的反思與感官層面探索抽象概念。
使用實際創作的方法,融入哲學教育的目的,在兒童身上扎根,即運用身體感官來領略思想的方法,是其重要的優點。作者夏拉‧帕斯托里尼創新的教育法,特別適合幼稚園、國小的學童,因為這個階段的小朋友還不太會認字和寫字,但是對於繪畫和戲劇(沒有對白和字幕的影片)卻非常著迷。這種方法也很適合對於寫作或是理解抽象概念有困難的學生。
最難能可貴的是,本書還適用於各年齡層,讓所有人都可以重新投入學習、透過身體建構自己的哲學思想,而這其中包含了:透過創作探索並豐富我們思維的各種可能性。

作者簡介

夏拉‧帕斯托里尼(Chiara Pastorini)

哲學家,在法國和全球各地推廣兒童哲學教育並且擔任培訓導師,為「微光計畫」(Les petites Lumières)創辦人,她的活動不僅限於校園內,同時也在圖書館、博物館和電影院等公共場所,主持並推廣哲學工作坊的教育體驗。
帕斯托里尼的學術思想散見於各學術刊物,並且定期為《哲學雜誌》(Philosophie Magazine)撰稿以及替比利時期刊Philéas & Autobule的哲學漫畫專欄L’atelier philo構思故事劇本。2011年出版《維根斯坦導論》(Ludwig Wittgenstein. Une introduction),2016年出版童書作品《為什麼我不是一隻神話獅鷲?與柏拉圖一起去冒險》(Pourquoi je ne suis pas un griffon?Une aventure avec Platon)。

編審&指導
博佳佳(Charlotte Pollet)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博士,台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博士,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教授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博佳佳曾在羅西學院(Institut Le Rosey)擔任哲學教師,來到台灣之後,致力於台灣兒童哲學的發展和推廣,發起一年一度的「哲學週」活動,並成立了非政府組織PhiloZokids;同時間開發主動教育(active pedagogy)和哲學實踐技術,希
望在台灣教育體系中導入哲學推理。

譯者
趙德明(Frederic Chao)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政治科學碩士,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社會科學碩士,法國外交部優秀青年譯者培訓結業。曾擔任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培訓機構口譯,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館(Louvre Abu Dhabi)專案編輯,台法思考教育論壇口譯,並成立「Atelier Fred-佛列德驛站」,致力於東西方文化與思想的交流。
近年來投入兒童和青少年教育領域,希望能讓邏輯思考成為台灣教育的基石。

前言
米歇爾‧托齊
兒童哲學於上個世紀末進入法國教育體制,而本書是帕斯托里尼對兒童哲學教育所作的重要貢獻。這本書巧妙地跨足「動手創作」和「哲學思考」兩項重要的兒童教育領域。這項全新的結合受到學界矚目,例如法國里昂的哲學藝術協會(Association Philosoph’art)、比利時瓦隆尼亞布拉邦省的自由價值教育中心(Centre laïcque du Brabant-Wallon),還有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的教育科學系,除此之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支持的「哲學創新教育」(Nouvelles Pratiques philosophiques,NPP)國際研討會中,同樣能看到許多相關的研究和教學實證案例。
本書的第一項特點就是採用「全人教育」教學法,也就是說,在進行哲學思考的同時,不但要運用頭腦,同時也要運用身體。這是一種運用知覺和感覺理解概念的方法。本書作者帕斯托里尼清楚地列出教學的先決條件,並且巧妙地帶入一種我個人稱之為「回到史賓諾沙」(retour à Spinoza)的一元論哲學理念。這種一元論的主張,不同於傳統教學法認為兒童是一種二元論主體(笛卡兒式),也就是說將人分為心靈和肉體兩個部分。本書的優點,在於使用實際創作的方法,融入哲學教育的目的,在兒童身上扎根運用身體感官領略思想的方法(尼采式)。帕斯托里尼創新的教育法,特別適合幼兒園和國小的學童,因為此階段的小朋友還不太會認字和寫字,但是對於繪畫和戲劇(沒有對白和字幕的影片)卻非常著迷。這種方法也很適合對於寫作或理解抽象概念有困難的學生。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就是任何年齡階層都適用,都可以讓人重新學習,透過身體建構自己的哲學思想,透過創作探索並豐富我們思想的各種可能。
此外,本書的教學法同時倚重「神經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發現。在當代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的著作《笛卡兒的錯誤︰情緒、推理和人腦》和《尋找斯賓諾莎:快樂、悲傷和感受著的腦》中,也提及此議題:身體是會思考的。帕斯托里尼巧妙地結合哲學方法和科學研究,身為一名哲學家和實踐者,他不僅兼顧學術理論(書中提到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這同時也是他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更展現了願意與小朋友分享的哲學家精神,肩負起學術傳承和理論實踐的重大責任。
本書的第二大特點,就是無私給予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一份實用的教材,不論是教學法的內容說明和建議,或是附帶的範例教學,都十分具體且清楚易懂,讓老師們可以透過有系統的方法,循序漸進探討各個不同的哲學主題。當我們進入哲學工作坊每一單元的課程內容時,都可以透過下列三種不同的角度結合創作和哲學:
(1) 思考後提出創作的想法,例如畫畫。畫畫的用意是透過具體形象表現內在的想法;同樣地,內在想法也會讓表現出來的具體形象充滿豐富的意義。
(2) 準備具體的教學材料,例如影像或圖片。讓學生以這份材料為起點開始思考。從感官和認知的體驗出發(例如觀賞一幅畫),利用美學的角度界定什麼東西可以叫做藝術、美麗或品味。美學思考涉及的是以美學藝術為導向的討論教育,但是在帕斯托里尼的哲學工作坊中,透過對作品的重新思考,包括構圖、隱喻、蘊含的故事(例如自由的概念引導人們進一步產生革命的概念),可以更全面地探索哲學概念。同樣地,也可以思索符號在作品中代表的概念(例如天秤代表司法、長柄鐮刀代表死亡等)。
(3) 透過主動創作(例如集體繪畫、舞蹈與戲劇遊戲等),從中尋找反思的可能。這種方式我覺得最接近本書提倡的「全人教育」教學法,因為在體驗的過程中,想像力、敏銳度或豐富思考本身,就如同閱讀文學故事或傳說神話時,投入情感或移情作用時會產生的各種豐富思考和哲學提問。
創作和哲學的結合與實踐,將賦予彼此更豐富的意義。這並非偶然或巧合,因為這兩者本來就是極為相同卻又不同的文化產物,就像宗教和科學,總是在尋找人類感官世界背後是否存在著真理與答案。創作和哲學的相會和激盪,迸發出的就是人類文明的富饒之光。

目次

前言 米歇爾‧托齊
教學指南
01為什麼要和小朋友討論哲學?
02哲學工作坊課程綱要說明
03哲學工作坊課程進行方式
04如何順利進行哲學討論?
五大階段課程規劃
第1階段 哲學是什麼?
第1堂課 哲學是一部思考「為什麼」的機器
第2堂課 蘇格拉底是熱愛知識的人嗎?
我……和其他人?
第3堂課 我是誰?
第4堂課 我可以不和其他人一起生活嗎?
第5堂課 朋友?還是情人?
第6堂課 友情的代價?
第7堂課 別人可以幫助我更認識自己嗎?
第2階段 藝術是什麼?
第1堂課 當藝術家是什麼意思?
第2堂課 美?還是醜?
第3堂課 藝術作品是什麼?
第4堂課 藝術是模仿?還是創造?
第5堂課 藝術可以讓我們變得自由嗎?
第6堂課 情緒是什麼?
第7堂課 可以用藝術創作來表達我的情緒嗎?
第3階段 自由是什麼?
第1堂課 自由是什麼意思?
第2堂課 權利?還是責任?
第3堂課 自由?還是不自由?
第4堂課 工作和自由可以兼顧嗎?
第5堂課 如果你是隱形人,你想做什麼?
第6堂課 好或壞?
第7堂課 使用暴力會感到比較自由嗎?
第4階段 相同?還是不同?
第1堂課 我和其他人一樣嗎?
第2堂課 不一樣?還是不平等?
第3堂課 女生或男生?
第4堂課 正常或不正常?
第5堂課 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嗎?
第6堂課 動物之舞
第7堂課 與人相處容易嗎?
第5階段 認識是什麼?
第1堂課 察覺到,就等於認識了嗎?
第2堂課 我們可以相信自己的感官嗎?
第3堂課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小劇場
第4堂課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皮影戲
第5堂課 真的或假的?
第6堂課 相信或知道?
第7堂課 學校有什麼用呢?
註釋
圖片版權
別冊 博佳佳老師為台灣學生特別準備的教育工具書

書摘/試閱

教學指南
01為什麼要和小朋友討論哲學?
什麼是兒童哲學?
從約莫二十多年前開始,全球(特別是法國)的初等教育及特殊教育界開始出現了一系列全新的哲學教學方法。但是,我們往往還是會聽到質疑:哲學對小朋友來說不會太難了嗎?這個階段討論哲學會不會太早了點?
為了回應這些質疑,我必須先釐清一些觀念上的混淆和誤會。
首先,兒童哲學並不是教小朋友西洋哲學史。
有些批評來自於,人們認為學習哲學一定要閱讀古聖先賢的艱澀文本才行,必須花上大把時間研讀,才能理解並解釋古人想表達的哲學理念。然而,新時代的兒童哲學就是要挑戰這個前提假設,即使我們會使用一些文章(給小朋友的童話、哲學故事、神話或短片),但並非必須與傳統的哲學教育一樣,依照教科書照本宣科。有時候,我們會引用與主題相關的經典名言,但大多時候我們會跟小朋友說:「你看!你剛才提到的東西,以前有一位哲學家跟你的想法一模一樣喔!」沒有必要一定要拿哲學家的話出來作為教條。最好的情況是,用哲學家講過的話來肯定小朋友,讓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有信心。
因此,和小朋友討論哲學這件事,最重要的本質就是激發他們獨立思考,以及發展他們推理邏輯的能力。透過本書所注重的創作練習方式,小朋友會是一個獨立個體,思考並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傳統老師們所期待的「標準答案」。

思考哲學,沒有年紀限制
從上述的觀點出發,我們已經可以明顯感受到,不一定要等到某個年紀才能開始思考哲學問題。某些古代哲學家也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例如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Épicure)就曾經說過:「當一個人年輕時,不要讓他耽擱了哲學研究;當他年老時,也不要讓他厭倦研究。想要獲得靈魂的健康,沒有太早或太晚的問題。」
幾個世紀過後,法國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也這麼說:「既然哲學是一種教導我們生活的學問,其中當然有能讓孩子學習之處,也有不同年紀之人能夠學習的地方。那麼,為什麼不讓小孩子認識哲學?……斷奶後,孩子就有學習哲學的能力,這比讀書寫字來得更為容易。哲學包括了給學齡前兒童及往後各個年齡層的不同主題。」
當語言開始在小孩子的生活扮演更重要且複雜的角色時,小孩子一開口就總是在提問。最初是「為什麼?」而等到三、四歲時,就有了更具體的問題:「為什麼人會死?」「我跟機器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為什麼不會一直快樂?」「為什麼表哥都可以看卡通,只有我不能看?」等各種問題。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同樣蘊藏了真正的哲學問題,而且是普世且核心的問題:我們存在的意義。
然而,不妨這麼想,當小孩子開始算數或加減時,我們會說他做的是數學;當小孩子在紙上塗鴉時,我們會說他做的是藝術;而當他開口問一些問題時,為什麼不能說這就是哲學呢?

給小朋友的哲學
兒童哲學簡史
儘管如此,某些哲學家依舊希望且認為人們應該從兒童時期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然而直到1970 年代,兒童哲學才被視為一門專業學科。第一套兒童哲學教材在1970 年代由美國哲學家李普曼(Matthew Lipman)和夥伴沙普(Ann Margaret Sharp)所設計,幫助學童自國小階段開始練習哲學思考。李普曼原本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在大學任教的期間發現大學生們缺乏批判思考的精神,他因此得到一項結論:唯有從小開始訓練哲學思考才是唯一途徑!
因此,李普曼透過一系列和沙普所共同設計的教材,引領小朋友「靠自己」以及「為了自己」去思考,並且在他們身上培養各種思考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被視為:定義一個概念的能力,或是區分不同抽象事物的能力(我們稱之為概念化);透過發言表達捍衛自己的立場(論述化);或是找出一項問題的前提或關鍵核心(問題化);舉例或舉出反例以支持或推翻一個假設;比喻類推;提出假設;提出哲學問題;提出修正後的想法;提出全新原創的點子;串聯不同的點子;預先想像假設的結果;聆聽別人的想法;對他人先前的發言做出回應……。其中涉及了許多不同的認知領域。對李普曼而言,集體討論的過程包括三種思考能力的類型,而且它們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1) 批判性思考:這裡指的是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概念化,評估一個假設
的後果等等),但不局限於此。批判性思考可以幫助孩子做出判斷,因為這項思考建立在固定的標準之上,具備自我修正和思考前後因果關係的特質。
(2) 創造性思考:提出新點子和原創想法的能力,以及將不同想法之間串連的
能力;
(3) 專注性思考:判斷參與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判斷討論內容(回應、想法和
想法之間的關聯)的能力。並且同時表現在情緒層面(有沒有同理心)和行為上(聆聽的態度,遵守規則)。
本書透過三個關鍵字「思考」、「創作」、「與人相處」,淺白地代表這三種思考能力。不過,這三種思考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一種思考當中可能同時蘊含另一種思考,形成一種李普曼所謂的整體的「多面向性思考」(請見第39 頁)。
李普曼的教育方法,起初為兒童使用而設計,然而實際上卻適合各年齡層的大人和小孩。因為李普曼的教學方法是態度的轉變,而非內容的轉變:學習哲學不再局限於高深的理論課程,或傳統課程的經典讀本;而是透過教材練習自主思考基本的哲學問題,並且找出符合邏輯的答案和表達自己的論述。總而言之,對於李普曼而言,學習哲學並不是「學會哲學家們的想法」,而是透過主動、務實和批判性的思維「思考哲學問題」。
自從李普曼提出創新的兒童哲學教育方法後,兒童哲學課開始在全球各地發展。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兒童哲學的教席,由法國南特大學負責執行。兒童哲學教育起源於美國,隨後發展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開始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隨著此實踐過程,我們可以認識到各個在地教育工作者和教學法。學者們以兒童哲學所訂定的優先目標為判斷基準,整理出了三大主要的發展流派:
(1)「哲學」流派:把重點放在思想訓練與哲學推理的教學;代表學者包括 O.
Brenifier、E. Chirouter、F. Galichet、M. Lipman、M. Sasseville, M. Tozzi 等。
(2)「公民教育」流派:著重讓兒童理解民主社會的特質;代表學者包括S.
Connac、A. Delsol、M. Tozzi 等。
(3)「心理分析」流派:著重於兒童對於自我的認識;代表學者包括 J. Lévine、
AGSAS 等。
當然,也有學者同時屬於第一與第二種流派,例如托齊(M. Tozzi)和貝提耶(J.-C.Pettier)。此外,本書也加入了第四個流派,也就是「全人教育」流派(哲學-創作)。全人教育流派的重點在於,讓兒童在「身體和心靈」以及「感官和理性」的整體認識自我;代表學者包括Laetitia Lakaye、Frederic Lenoir、Chiara Pastorini、Charlotte Pollet 等。
本書即是全人教育流派的代表作,旨在賦予教育工作者開啟兒童哲學思考的工具。透過討論、問答與創作的方式,帶領兒童進入哲學思考的領域。其中透過創作的方式,更能夠幫助兒童探索有別於討論所能帶來的哲學概念。

兒童哲學教育目標
儘管我們可以看到各個流派之間的差異,但它們依舊能歸納出共同的目標。所有兒童哲學課程都尤其希望能夠培養小朋友下列能力:

.學習發言。
.增進口語表達能力。
.參與民主式的討論,並且融入群體規則。
.確認自己的想法,為自己的想法賦予價值。
.聆聽並尊重他人的想法,賦予他人的想法價值。
.增加字彙量,並能夠解釋字彙,為字詞下定義。
.為自己的想法提出有組織的論述。
.發展批判能力。
這些目標可以幫助小朋友:
.發展自主推論的能力,能夠依靠自己並為了自己思考;讓孩子成為獨立自主的
個體,思考並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尋找他人想要的「標準答案」。
.認識自我,發展對自己的信心。
.學習辨識、定義並了解自己的情緒,能進一步理解他人的情緒。
.發展同理心,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並容忍與自己不同的差異。
.身為公民或社會的一員,能夠更有責任感。

從以上角度觀之,本書的哲學工作坊課程設計完全符合當代公民教育所需要的內容。

老師的角色
無論屬於哪一種教學流派,老師的角色都具備下列特質:
.引導活動的進行(重新整理學生的發言、提出問題、控制討論的進度等)。
.要求學生提出哲學觀點(發展孩童的邏輯思考能力)。
以「心理分析」流派(代表學者Lévine-AGSAS)的方法為例,選擇讓老師退居第二線,由學生輪流拿著發言棒,針對一個主題(老師事先選好的一個字)用10 分鐘的時間說出自己的看法。在學生發言時,老師則退到同學圍成的圓圈外,記錄他們的發言並整理出重點。
隨後,老師用簡短的敘述總結每位同學的發言,詢問他們是否同意或者需要修正。儘管老師沒有在討論的時候提出問題或打岔,但他仍然是確保整個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
這樣的方式能提供學生一個充分自由討論的空間,因為大人並不會出現在他們討論的圈子裡,在不會感受到被評判或評分的壓力下,兒童能夠培養出對自己的信心。
在其他的流派的觀點當中,例如李普曼、托齊或全人教育流派,老師則扮演要求學生提出哲學觀點的角色,目的是讓學生發展出邏輯思考的能力。因此,老師會在討論中採用逐步深入推進的提問,重新整理學生的發言,要求學生確認自己的想法,明確提出定義或舉出反例等。

法國初等教育課綱的兒童哲學課程
在法國,2000年以後國小階段的課綱越來越注重「辯論」的訓練。2013年的《教育改革法》提及在公民教育課程必須進行「哲學思辨」。不過,由於哲學思辨被視為太過困難,因此在2018年的修正課綱當中,改為「有系統的討論」和「辯論」。不過,作為建構公民文化重要的核心能力:「尊重自己、尊重他人」這點並未有所改變,包括:接受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差異、聆聽他人的意見並給予評論、發展辨別和批判的能力等。因此「哲學思辨」仍然是一項必要而且具備調整彈性的重要教學工具。
本書的所有課程內容符合法國公民教育課程綱要希望帶給學生的公民素養和能力:

學習感受
.認識、表達並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能夠自我評價,並能夠聆聽並感受他人的情緒。
.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尊重別人的意見。
.接受不同的意見。
.能夠與他人合作。
.能夠讓自己對群體產生歸屬感。
學習規則與權利
.遵守共同規則。
.理解在民主社會中,遵守規則和法律的原因。
.理解民主社會的價值和原則。
.理解規則和價值之間的關聯。
學習價值判斷
.發展判斷能力和批判性思考。
.透過討論或辯論的過程,比較別人和自己的意見。
.以謹慎的態度追求資訊和知識。
.區分出自己和公共利益的差異。
.具備公共利益的概念。
學習參與
.學會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學會對他人負責。
.學會參與並承擔在學校或其他團體中的責任。
.學習集體生活以及維護共同環境的責任,發展公民意識。
.學習以合作的方法做事,也透過這樣的做事方式開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本書所設計的哲學工作坊課程,同樣符合台灣在2018 年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生活課程綱要內容,非常適合國民中小學跨文化課程、社會課、美勞課程、學校課後班、晨光時間或課後安親班所使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54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