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從釘子到鐵剪刀:臺南壁鎖300年的華麗轉身
滿額折

從釘子到鐵剪刀:臺南壁鎖300年的華麗轉身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穿梭在臺南老街區尋幽訪勝時,
你是否曾注意到有種造型奇特的鐵件附於老建物外壁上?
有的形狀像一把鐵製的大剪刀,
有的則是像一柄「如意」般攀附山牆上。

它是「壁鎖」,也被稱作「鐵鉸刀」,在傳統建築中不若山牆上的脊墜裝飾亮麗,而數百年來除了專業匠師外,知其真正作用者更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壁鎖」是一種強化建築的構件,可溯源至1634年尼德蘭王國在臺南建成磚木結構之熱蘭遮城開始,後來又可能受到中國工匠及鐵釟鋦等鐵構件的影響,逐漸成為臺灣現存壁鎖的主要型態。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該物足以成為臺南建城四百年中,見證建築文化演變的重要文物之一。

本書作者爬梳了臺南的壁鎖歷史,就其功能與形制進行詳盡闡述,並親自踏查臺江內海及倒風內海現存壁鎖建物,細說各地壁鎖宅邸的特色與異同,揭開壁鎖神祕面紗之餘,也同時帶領讀者經歷了臺灣壁鎖的演化歷史。

作者簡介

李志祥
師事石萬壽教授,2003 年畢業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碩論專研西拉雅族「新港社」;2007 年曾受臺南縣政府委託, 針對原永康市洲仔尾地區進行文史調查,著有〈洲仔尾採訪考查錄〉專論,收錄於《南瀛文獻》第八輯中;曾受聘為《永康市志》審查委員,參與編審工作。


許淑娟
師事戴文鋒教授,2011 年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著有〈文化融合下的表徵─以壁鎖為例〉碩論。

前言

若是對於文史或屋舍老建築有興趣的人,穿梭在臺南老街區尋幽訪勝時,偶爾不經意抬頭,就會注意到有種造型奇特的鐵件附於老建物外壁上,有的形狀像一把鐵製的大剪刀,有的則是像一柄「如意」般攀附山牆上,但仔細一尋,卻又發現不見得每棟老建物外牆上都有這種造型特殊的鐵件。

筆者約在民國80年代末期開始注意到這種奇特的建築鐵製附加物,並開始了長時期的觀察與搜集相關資料,逐漸對其產生興趣與一些心得。在近20年的觀察記錄期間,也發現有些裝設這種奇特鐵件的老建築物陸續被整建與拆除,雖然部分老建物整建後會再把這種奇特的鐵件掛回去,作為紀念或裝飾物;但有些奇特鐵件卻隨同老宅整建,從此消失了。因此面對這些數量日益減少且造形奇特的鐵物件,筆者認為有必要加以整理記錄與研究探討,尤其走遍臺灣本島各地,發覺此物件分布在臺南地區數量最多且所在的位置似乎有一些脈絡可尋,從臺南建築歷史及文化角度而言,應足以作為臺南自1624年建城至今,400年歷史的重要建築文化標記。

(一)從歷史文化上
過去前人的研究多指向此種鐵件可能是由曾治理過臺南地區的「尼德蘭人」(以下簡稱「尼人」,但稱國名或公司名時,仍會用「尼德蘭」中文全稱)所帶來的建築文化之一,而且臺灣早期民間因其外型十分類似「鐵鉸刀」(剪刀)與「尺」而有「鐵鉸刀尺」的稱呼(以下均以臺語用字「鉸刀」代表「剪刀」)。但就筆者實地探究發現,在中國不少地方,亦有類似的建築鐵件,稱為「鐵釟鋦」、「鐵拉牽」或是「螞蝗攀」、「鐵栓」等名稱,其外型與臺灣現存之鐵件相較,尤其是尺型的鐵件,差異似乎不大。而不管是尼德蘭或是中國政權,均曾在臺南甚至臺灣中、南部地區實際治理過一段時間,伴隨其統治而來的建築文化,對本地建築型態自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就臺南及鄰近地區現存之建物外牆鐵件而言,究竟是源自於尼德蘭或是中國之建築文化影響?其差異性在何處?就建築文化源流及歷史傳承而言,應是個有趣的課題。

(二)從外觀型式上
就目前現地觀察及文獻資料而言,壁鎖的外觀型態在尼德蘭王國或是西、南歐洲各地較多變,在中國,尤其是徽州、蘇州或山西等地老建築物上,多數看到的是一字梭型鐵件(另還可見圓型、方柱型、卍字型、飛鳥型、獸型等不同樣式鐵件,但均不如梭型鐵件來得普遍),而在臺灣目前可見之鐵件外觀,主要可分為I型(尺型)、S型(如意型)、X型及T型(鉸刀型)四大類(另還有極少見之W型及獸首型,只分別採得一件),前三者在歐洲、東南亞、日本長崎等地均可見到類似樣式,但T型鐵件因常見於臺南沿海及其鄰近地區老建物外牆正中間最高處,十分顯眼,就外觀特異性而言,有其值得研究探索之處。

(三)從地理分布上
目前臺灣本島可觀察到的老建物外牆鐵件,均位於彰化縣鹿港鎮以南至屏東縣枋山鄉為止之中南部沿海或河港地區(筆者田野調查所得),其中尤以臺南市現存可見者最多。至於臺灣中北部及東部地區,目前仍未有相關實地案例或文獻報告發表。從一般民居建築角度而言,各地區民居建物早期多是就地取材而建,能達基本遮風蔽雨功用即可,但隨著家族人口漸多與經濟能力轉好,為適應當地地理環境及人文型態,便會逐漸發展出特有的建築樣貌,從這點可以判斷,西臺灣之中南部地區在地理或人文環境上或有不同於其它地區之特殊性,才使得這種奇特鐵件能因應實際需求而應用於建物上,因此在論述中,同時亦會對臺南及中南部地區環境進行較深層的探討,從而瞭解這些環境特殊之處。

目次

市長序 讓臺南被世界看到
局長序 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

第一章 緒論
一、前言
二、相關文獻
三、探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四、相關名詞定義

第二章 臺南沿海地理環境與屋宇型態
一、臺南沿海地理環境
二、臺南沿海屋舍起源與型式
三、臺南磚屋的引進與普化

第三章 臺南壁鎖的使用
一、臺南壁鎖源起
二、壁鎖作用
三、壁鎖型式

第四章 壁鎖宅第分布與概況
一、臺江內海地區
二、倒風內海地區

第五章 結論
一、中西合併
二、形制演變
三、無關祥厄
四、見證時代

附錄 臺南市各區壁鎖一覽表
一、府城地區
二、新化善化地區
三、六甲官田地區
四、麻豆下營地區
五、新營柳營鹽水地區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壁鎖
1.名稱探源
筆者曾以「壁鎖」或「鐵鉸刀」、「鐵剪刀」三個名詞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建置之「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內進行搜索,該資料庫主要收錄1957年至1972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印出版之《臺灣文獻叢刊》,其內容涵蓋唐宋以降迄日治時期臺灣相關之官書與私家著述;另加上《臺灣文獻叢刊提要》及蔣毓英《臺灣府志》,共計有311種、接近600冊的文獻史籍,均查無這三個名詞,由此判斷,這三個名詞很可能是近代研究者因應俗稱加上個人見解而創。
筆者亦曾於2020年2月底訪談鹽水區泉利鐵鋪打鐵師李一男先生(時年79歲),因其為鹽水區內傳承五代以上的老鐵店,其家族先人可能製作過該區老建物上的「壁鎖」鐵件,但當筆者以「壁鎖」或「鐵鉸刀」等名稱相詢時,老先生卻略顯遲滯,似乎無法完全意會筆者所指為何物,但當看到壁鎖圖片時,卻能馬上說出該物在當地葉家八角樓上山牆即可見,還強調葉家八角樓上「壁鎖」為其先祖製作,所以十幾年前八角樓整修時,當時的工作人員曾攜原件至鐵店,詢問其是否可以依式仿製?由此可知「壁鎖」或「鐵鉸刀」之名並非一般民眾所通用名詞。
筆者也曾於2020年3月向現年91歲之大木作司阜許漢珍先生請益,許先生起初聽到「鐵鉸刀」或「壁鎖」之名時,亦無法理解所指為何物,等看到圖片後,才理解何謂「鐵鉸刀」,並稱在過往工作經驗中,未曾聽聞此物,甚至認為此物可能是廟宇後來整修時,才由其他匠師補強加上,因為新建廟宇結構穩固,應是不需要此物,而且認為,如果廟宇純以防震考量,不需加上此物,只要加厚牆體或想辦法減輕廟宇屋頂重量,即可達到減震效果。
由以上二例再加上筆者曾訪談一些設有壁鎖的老宅後人,其後代多不知該鐵件如何稱呼,若是能說出其稱的,反而是中壯年人士,而且不是稱其「壁鎖」就是叫其「鐵鉸刀」,有可能是受到後來知識傳播或個人學習影響才知道這些名稱,但臺灣本地該鐵件真正古稱,可能已無法考證,至多就是林謙光於《臺灣紀略(附澎湖)》上所稱「鐵釘」一詞。

2.壁鎖之名
因此從文獻資料及實際訪談歸納而得,「壁鎖」之名應是黃天橫先生於民國55年10月發表於《臺灣文物論集》〈臺南的壁鎖〉一文中,才確定其名,其文在初始時,亦描述在原臺南市古老建物的外側壁,沿著屋頂前、後坡的下緣,可見到類似T或S型的鐵質彎曲物,並說明過去無固定名稱,僅是市井間有人稱其為「鐵鉸刀尺」或「壁鎖」,可見在黃氏撰該文之前,市井間已對此鐵質構件有特定名稱出現,只是各有其說,名稱並未統一,黃氏並補充認為這二個名稱應是分別由其型態及功用而產生。
其中「鐵鉸刀尺」之說主引前一年朱鋒先生發表於《臺灣風物》上〈鐵鉸刀尺〉一文,事實上朱鋒先生於民國54年發表此文時,即開宗明義推論鐵鉸刀尺可能的作用,而這些推論也影響後來相關研究達50年以上,例如其明確指出「鐵鉸刀尺」作用不只是鎮妖辟邪,遇到地震時,還可以防止桁樑脫落,可謂一兼二顧之物,所以鐵鉸刀尺能減緩地震對房屋造成損害之說,就幾乎成為後來研究者認同且不疑之論。
隔一年後,黃天橫先生即總結朱氏說法,認為從功用而言,該鐵質構件不管是辟邪之「鐵鉸刀尺」或是防震之「壁鎖」,二個名稱均有見仁見智之論點,但黃氏之文較傾向具科學觀點且有防震功能的「壁鎖」為定稱,此後「鐵鉸刀」或「壁鎖」二名詞就成為該鐵件在臺灣的稱呼。有趣的是,在建築界的修復工作報告書中,民國90年代以前,多以「鐵剪刀」作為稱呼;而民國90年代以後在學界發表的專文,則多稱其為「壁鎖」。
關於朱氏之壁鎖能「鎮妖辟邪」的論點在民國80年代中期時,曾被學者張嘉祥、張崑振、王貞富、徐明福等人質疑,論述「鐵鉸刀尺」在民間信仰中,是否真的將其視為鎮妖辟邪之物?並直言若是如此,除了T型與I型鐵鉸刀尺以外,難道其它型態的壁鎖就無此民俗文化上的功能?而就筆者於田野調查中所見實例而言,確實有不少廟宇或民宅刻意在鐵鉸刀尺外再覆一層泥塑吉祥物,讓人無法一眼識出其為壁鎖,若從這些實例而論,「鐵鉸刀尺」若真有鎮妖辟邪的作用,屋主何必刻意遮蔽或進行「美化」,讓人連「鉸刀」或「尺」等型態均無法辨識?連自身型態都難保的「鉸刀」或「尺」,又如何具備「鎮妖辟邪」的功能?
再者,筆者曾請教永康區禹帝宮前主委王全福先生,問到其如何看待「鐵鉸刀尺」有「鎮妖辟邪」的說法?其回應若是以朱鋒先生所提到之「道教禮斗」而言,除了鳳尾剪(即鉸刀,代表南方朱雀)與玄武尺(代表北方龜蛇)外,尚有七星劍(代表東方青龍)、千金秤(代表西方白虎)、傘、鏡、斗疏、斗燈等十來樣東西,絕非鉸刀與尺二樣即可算數,況且如果單以鉸刀與尺二樣擺放在一起,反而十分不吉利,因為民間只有辦喪事製作喪服(麻衣)時,才需此二物合置一處。由此可見「鐵鉸刀尺」具備「鎮妖辟邪」作用可能為朱鋒先生個人推論,因其與禮斗或民間廟宇門楣上的「鏡符」有部份類同之鉸刀與尺,故有此發想,實際上亦沒有任何宗教民俗支持此說。
而過往在定調器物名稱時,筆者認為不外乎從三點考量,第一當然如朱氏所言,從外觀特徵去定名,使人一提到此物時,便能馬上聯想所指為何物;第二則是從其功用定名,使人易於理解此物主要作用為何;第三則是約定成俗,因為名稱要眾人認同且共同使用,該名稱才能在話語與文字交流中產生意義。所以從此三點而論,若是「壁鎖」一開始即稱其為「牆扣」、「壁錨」、「鐵釘」之類名詞,在經過一定時間及廣大人群使用後,或許也會成為臺灣該鐵件代名詞,但既然從黃天橫先生著文以前,民間即已有「鐵鉸刀尺」及「壁鎖」二個已知名稱,而且如前論述,「壁鎖」之名顯較「鐵鉸刀尺」一詞更能兼顧該物外型、作用及約定俗成等三大特點,故本專題後續亦以「壁鎖」為定名,稱呼此整組鐵質構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