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個體性與糾纏(簡體書)
滿額折

個體性與糾纏(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2 元
定  價:NT$ 432 元
優惠價:8737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個體性與糾纏》是一本跨學科的專業書籍,作者赫伯特·金迪斯運用博弈論與數學研究生物的進化過程,將人類的道德分為自慮,他慮以及普世性三種。認為人類的進化過程可以通過博弈論進行解釋,也正是因為人類的他慮性使得人類得以從所有物種中脫穎而出,區別於其他物種。本書分為12章,多個相互關聯的不同主題:主題一認為社會是一種有規則約束的博弈。人們是博弈的參與者,而政治就是人們確認或改變博弈規則的場所;主題二探討了在社會規則框架內進行社會交往所需的道德觀念;主題三討論社會性糾纏產生不同意念的過程;主題四討論了非後果論的道德觀念;主題五探討人類道德偏好的自慮、他慮與普世維度;主題六討論了人們對道德偏好的權衡取舍;在前述六個主題的基礎上,金迪斯提出需要從超學科的角度來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主題七)。

作者簡介

赫伯特·金迪斯

1969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歷任馬薩諸塞州大學經濟學教授(榮譽退休),哈佛大學訪問教授,巴黎大學訪問教授,錫耶納大學訪問教授,桑塔費學院講座學者(External Faculty)等。 著有《理性的邊界》。


名人/編輯推薦

在這本書中,備受贊譽的經濟學家赫伯特·金迪斯討論了多個領域的主題——包括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道德哲學和生物學——為人類社會和社會行為的一些基本特征提供一個嚴謹的跨學科解釋。因為這些行為只能通過跨學科研究進行理解,金迪斯認為,《個體性與糾纏》通過建立一個共同的分析框架來促進行為科學的統一,這個框架將基因—文化協同進化的研究與理性行動者模型、博弈論和復雜理論聯系起來。同時,本書頗有說服力地展示了這種跨學科的豐富可能性。

金迪斯認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獨特之處,源於我們構建並參與社會遊戲這個事實。事實上,社會本身就是一場有規則的遊戲,而政治就是我們肯定和改變這些規則的舞臺。個體性是我們物種的核心,因為規則不會隨著無情的宏觀社會力量而改變。更準確地說,個體聯合起來共同改變規則。我們的意念也互相糾纏在一起,產生了社會理性的行為,盡管這違反了個體理性選擇的標準。最後,道德感在擁有社會建構規則的遊戲中非常重要。人們通常在規則下進行遊戲,當他們破壞規則時會感到羞愧,當別人破壞規則時會感到被冒犯,甚至在社會缺少法律、政府和監獄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通過本書,金迪斯展示了,只有把行為科學結合起來,人類行為的這些基本方面才能被理解。


我在本書中提出了一些相互關聯的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社會是一種有規則約束的博弈。人們是博弈的參與者,而政治就是人們確認或改變博弈規則的場所。但是,與一般標準博弈理論中的規則不同的是,人們通過結盟,不斷地對舊有的社會規則提出挑戰,或創造新的規則,以更好地服務於自身的目的。

規則之爭往往伴生著衝突。人們在運用何種規則來規範自身生活這一問題上往往不能取得共識。不同社會對改變規則的方式有既定規範,但人們在改變規則時往往不遵循這些既定規範。個體性對人類而言至關重要,因為規則的改變既非通過勢不可擋的宏觀社會力量,也非通過基因替代的生化動力學而達成的,而是需要借助個體間緊密團結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獨特性均來自於我們構建社會規則並在規則框架內進行社會交往這一基本事實。其它動物們也喜好嬉戲,但它們並不制定嬉戲的規則。它們也不會改變嬉戲的規則來達成自身目的。同樣地,除人類以外,還有其它動物也生活在社群中。但是這些動物的社群規則都內嵌於種群基因之中,而人類則不然。其它動物都不會改變規則以服務自身的目的。而人類則能夠這樣做。

主題二:在社會規則框架內進行社會交往需要某種道德觀念。人類社會的一些規則完全是基於慣例之上的,比如按左或按右行駛。但很多社會規則具有道德約束力。特別是對這些社會規則存在廣泛共識的時候。人們通過遵守規則獲得滿足感,打破規則時則會產生羞恥感,且對破壞共識規則的行為感到憤慨。實際上,人們往往獎勵規則的遵守者,並懲罰規則的破壞者,即便這樣做意味著要付出可觀的個體成本或是未來對自身沒有直接的好處也在所不惜。

因此即使是在那些政府監管不力、包括法官、陪審團和監獄在內的司法體制缺失的社會也往往能有效地獎懲遵守或破壞規則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英國政治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謂在現代法制機制出現之前,生命是“孤獨、貧窮、骯臟、野蠻和短暫的。”的說法錯的很離譜的原因所在 (Hobbes 1968[1651])。人們的道德觀念早在法庭、監獄和教師教授道德之前就形成了。獨裁者們總是夢想為臣民規定道德觀念,但是往往因苦於無法實現而輾轉難眠。道德具有一種動力屬性。這使得至少到目前為止,它並不受政府的控制。新的技術有可能改變這種現狀。當然我們希望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

主題三:我們的意念是社會性糾纏的結果。認知(即人們的所知與所信)並不存在於個體思想中。意念內生於認知分布的社會網絡之中。個體做決策時所依據的既包括其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篤信的信念,也包括其所屬社會網絡內的其他人的信息和信念。就像我們將看到的那樣,盡管並不一定總是符合當代決策理論描述的理性選擇的標準公理,纏繞的意念(entangled minds)會產生理性社會行為。因此我們將擴展理性選擇理論以使之包括纏繞的意念的概念。

主題四:不誠實讓我感到骯臟,這種感覺就像沒有刷牙一樣。同樣,我投票並不是因為區區一票有可能改變大選的結果,而僅僅是因為我覺得為優秀的國家領導者在大選中出一份力是個人應該做的事情。

即使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無法影響大選結果。我為認同的候選人投票也因為這是我為集體努力出的一份力,即使我明白我的選票根本不會影響大選結果。這類非後果論的道德觀念與亞裡士多德的美德觀念類似(Aristotle 2002[350BC]), 甚至更接近於伊曼努爾·康德的 (2012[1797]) 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觀念。

道德的非後果論維度與纏繞的意念兩個概念互相聯系。我們的意念以一種集體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的因果效力(causal efficacy)的方式起作用。我稱之為分布式有效性(distributed effectivity), 我將在第3章中對這個概念進行分析。相關的例子是某種你相信自己幫助了某個公職候選人贏得了選舉的信念,盡管一個清楚且廣為接受的事實是,即使你不為其投票或投給了其競爭對手,該公職候選人也依然會贏得該場選舉。

主題五: 對人類行為的仔細觀察揭示人類道德偏好有三個特有的維度:自慮(self-regarding)、他慮(other-regarding)與普世維度。自慮偏好指的我們自身希冀獲得的東西,包括物質、休閑、財富、愛情、健康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等。他慮偏好指人們關注他人的福祉。希望幫助那些自身同情的人,或懲罰那些曾冒犯或激怒自己的人。普世道德 (universal morality)既非自慮也非他慮。其道德原則可能涉及某些後果,也可能不涉及後果,如為一個有需要的陌生人提供幫助。普世道德也包括亞裡士多德的非後果論品格美德,包括勇氣、信任和忠誠等。非後果論道德原則類似於康德的依據純粹的道德原則行事的概念。

作為一個科學家而非哲學家,我並不關注人們應該重視什麼道德原則,而更關注他們實際重視的那些原則。尤其是我覺得討論功利論、道義論和美德論在道德上的相對一致性毫無必要。真實世界的人們並不拘泥於一種道德偏好,而是三種偏好混合運用。我也一樣。

主題六:人們在上面三種道德偏好中權衡取舍。比如說,有人可能會選擇為他人的福祉(他慮)或普世道德原則而犧牲個人利益(自慮)。同樣地,也有人可能會出於對他人的感受的原因(他慮)或為了自身的物質利益(自慮)而撒謊(違背美德)。亞裡士多德深知這一點,因此他認為美德的中庸要好過美德太少或太多。而康德則錯誤地宣稱嚴格的非後果論中的完美道德行為並不考慮自我或他人利益。

事實上,除非個體滿足理性選擇的某些基本原則,討論其偏好道德與否其實毫無意義。在許多學科中,研究者們都極力反對理性選擇的說法。這些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反對的理由無一例外地既沒有說服力又邏輯混亂。即使是那些著名的學者給出的反對理由也令人難堪地拙劣。其中一部分的反對依據是

理性選擇研究缺少一個連貫的分析核心。

當下流行的行為經濟學家們中很多人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辯稱人們是非理性的(Ariely 2010)。盡管人們行為的確不怎麼遵循理性行動者模型(rational actor model)(詳見第5章),總體而言人的行為理性還是得到了實證數據的有力支持。如果否認人類行為具有目的性並通常能理解為理性選擇的話,構建嚴肅的社會理論就無從談起。否認行為理性就如同宣稱因為人們有時從臺階上摔下來,同時實驗室證據也顯示存在視覺錯覺,所以人們實際上看不到臺階的存在一樣荒謬。

主題七:人類行為的上述方面只有通過超學科研究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許多社會科學家都為自身在自己學科內未受其它外來學科“污染”的專家知識而自豪。這類研究者中的一些人研究都做的不錯,但是上面我們提到的幾類主題無法從一個學科的角度來有效詮釋。因此我們面臨一個迫切需要來徹底消除不同行為科學之間的不兼容性。因為正是這些不兼容性阻止了有效的超學科研究。我在《理性的界限》(2009)一書中就強調過上述觀點,而且,本書的每一章也都反映了我的這種見解。

行為科學的關鍵事實是社會生物生活在復雜社會系統中,因此必須要從進化論的角度才能加以研究。所有行為學科的第一個共同背景運用科學方法、數學建模、科學測試等方法。同時當正式分析方法在概念化復雜系統、歷史見解、人種學描述不起作用時(這種情況總是會發生),基於主體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對所有的行為學科而言都變得至關重要。




目次

概述/1

1基因—文化協同進化/12

1.1文化決定生物適應性/14

1.2互為因果/18

1.3人類溝通生理學/19

2政治動物: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的進化起源/22

2.1人類例外論闡述/22

2.2政治權力模型/23

2.3現代政治制度的道德基礎/26

2.4靈長類動物社會的社會政治結構/28

2.5靈長類動物社會進化史/31

2.6火災與社會共享/33

2.7從采集者到食腐者/33

2.8原始致命武器/35

2.9戰爭/39

2.10統治與反等級統治/40

2.11是否存在平等主義的非人靈長類動物?/45

2.12基於同意的治理/46

2.13合作育幼:親社會性的進化/48

2.14致命武器與平等主義/49

2.15人類社會性的長期進化/50

3分布式有效性:政治理論與理性選擇/53

3.1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55

3.2私人角色與公共角色/57

3.3社會理性/59

3.4投票率的社會理性/63

3.5分布式有效性背後的邏輯/67

3.6分布式有效性定位/69

4競爭市場中的權力與信任/73

4.1空頭權力原則/75

4.2競爭市場中的權力/79

4.3信任和誠信/80

4.4聲譽均衡/84

4.5或有更新勞動力市場/85

4.6寧堅持,不改變/89

4.7調節市場權力/92

5理性選擇的揭示與辯護/93

5.1理性選擇公理/96

5.2不確定性下的選擇/98

5.3極端不確定性條件下的貝葉斯更新/101

5.4狀態依賴型偏好/102

5.5網絡化思維和分布式認知/105

5.6理性行動者模型的局限性/106

6社會學分析核心/113

6.1博弈論/115

6.2復雜性/118

6.3角色、行動者與社會勞動分工/121

6.4社會心理學規範論/124

6.5規範的社會化與內化/126

6.6規範內化模型/127

6.7社會慣例的演化/128

6.8無所不知的指揮與道德偏好/132

6.9規範內化的演化/133

6.10網絡化思維建模/135

6.11一般社會均衡中的階層結構/136

6.12復興社會學理論/139

7改造行動理論/141

7.1選擇的道德與物質基礎/146

7.2為社會學開創學術利基/148

7.3帕森斯綜合/151

7.4嘗試將道德從理性分離/153

7.5帕森斯為何失敗?/157

7.6中程理論的蓬勃發展/160

7.7高層理論表述/163

8產權的演變/165

8.1稟賦效應/166

8.2領地權/167

8.3兒童的產權/170

8.4非人類動物中的尊重占有/171

8.5產權均衡的條件/173

8.6產權均衡與反產權均衡/177

8.7一個反產權均衡/181

8.8產權指揮/183

9基因組的社會學/184

9.1核心基因組/188

9.2內含適應性和漢密爾頓規則/193

9.3親緣選擇和內含適應性/198

9.4廣義漢密爾頓規則/202

9.5和諧原則與不和諧原則/204

9.6基因完全自私的本質/205

9.7親社會基因最大化內含適應性/207

9.8內含適應性最大化的邊界/208

9.9一次一突變原則/209

9.10表型策略/210

9.11核心基因組解析/211

9.12解釋社會結構/215

10基因—文化協同進化與規範內化/223

10.1規範與內化/223

10.2社會化及適應性增強規範/225

10.3利他主義/229

10.4復制表型:模仿者動態/233

10.5為什麼利他主義大多對社會有益?/234

10.6利他主義懲罰的力量/237

10.7總結/238

11經濟是一個復雜動態系統/241

11.1對一般均衡模型的解釋/243

11.2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定理/245

11.3市場經濟是一場動態博弈/247

11.4瓦爾拉斯經濟/248

11.5具有私人價格的交換過程/249

11.6嚴格納什均衡與穩定性/250

11.7穩定交換過程的特征/251

11.8瓦爾拉斯動態的馬爾可夫應用/255

11.9復雜動力學/259

12行為科學的未來/260

12.1何為分析基礎?/264

12.2行為科學領域的跨學科衝突/266

致謝/270

參考文獻/271

譯後記/30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7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