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滿額折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遊戲設計的藝術:架構世界、開發介面、創造體驗,聚焦遊戲設計與製作的手法與原理

定  價:NT$ 990 元
優惠價:9089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98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個好遊戲,一定都是好概念配上好體驗
全美頂尖遊戲設計師教你設定主題、打造體驗、善用興趣曲線,
深度了解遊戲運作機制,獲得最完整的遊戲體驗、開發遊戲性絕佳的作品

從紙牌、棋子、桌遊、電玩,到近年來火紅的實境遊戲,遊戲一直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休閒時玩,學習時玩,甚至連工作場所都在談遊戲化,但「遊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人類為何要演化出沉迷於遊戲的天性?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有的遊戲讓我們玩得無法自拔,有的卻讓人興致缺缺?

高明的遊戲設計師都知道,遊戲的目的在於創造體驗,玩家所有感官接收到的外在訊息與心中產生的內在情感和記憶,綜合起來形成的整體體驗,就是遊戲的魔力所在。在程式、立繪、3D建模出爐之前,遊戲設計師是否確立了能讓人共感的主題、是否站在玩家的角度考慮過所有感官刺激與心理機制、是否設定足夠疊代程序與試玩雛型,就已決定了一款遊戲能不能讓玩家頻頻說出「再一場就去睡」,卻總是無法停下手來。

身為玩家,了解開發者使用的機制,就能提升自己與遊戲的同步率,感受最完整的樂趣。身為遊戲開發者,掌握所有能構築體驗的多種元素,才能做出讓人愛不釋手的遊戲。但是翻遍市面上各種攻略和工具書,我們獨缺一本切中遊戲設計原理的指引。《遊戲設計的藝術》自從出版以來,迅速席捲歐美澳各大數位多媒體與遊戲設計學界與產業界,正是因為補上了這個長年缺口。

作者傑西.謝爾是美國電腦科技第一學府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遊戲設計教授,善用心理學、人類學和設計理念分析體驗在遊戲中的關鍵作用。同時,他設計電腦遊戲與為迪士尼樂園打造「加勒比海盜」 (神鬼奇航)等多種實境遊戲的豐富經驗,讓他得以清楚而全方位地擘劃出遊戲設計的6大領域、35項主題、113個檢驗鏡頭,從設定主題、尋找創意、管理開發風險、架構世界觀、說好故事、設定角色、營造玩的動機、平衡機制、連結社群等多元面向,徹底囊括遊戲從無到有的所有思維、創作方法與頂峰哲學。跟著他的挖掘,我們會發現:

◆ 設計師開發遊戲的目的是創造體驗,最好是前所未有的體驗;玩家玩遊戲的目的是享受「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快感、提升精神韌性
◆ 遊戲設計師最應當善用的三種領域:心理學、人類學、設計思考
◆ 遊戲設計的35個基礎思考,可以統合為「設計師─製作過程─遊戲─介面─玩家─體驗」的巨型架構,再延伸出113個檢測鏡頭

從此,遊戲開發者得以掌握所有能構築體驗的元素,發掘出玩的動機與需求、引導玩家在特定時空發揮心智能力,以及維持遊戲的平衡與創發性。玩家也終於得到了探看遊戲內部的機會,了解自己的感受是如何被解析及操控、注意力是如何被喚起,角色選擇又洩露了哪些內心的投射。

遊戲設計對人類心智挑戰、社交及競合需求思索之深,遊戲開發牽涉領域之廣、風險之高,都讓這份專業成為絕佳的研究對象,其中的工作哲學、風險管理的方法及原則,甚至適用於各行各業。對於工作中必須不斷思考「使用者體驗」的企畫人、策展人、腳本設計者來說,本書也是獨一無二的知識庫。

【遊戲創作╳教學╳玩家,體驗極佳推薦】

►► 遊戲創作╳教學者
Lucien Chen/King - Candy Crush系列資深遊戲與關卡設計師、前PlayStation、Electronic Arts遊戲設計師、遊戲設計中藥舖專欄作家
王振琤/實踐大學資訊模擬與設計學系主任
李思毅/SIGONO遊戲製作人
李勇霆/遊戲製作人.監製
施保旭/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副教授
張少濂/迷走工作坊創辦人
陳禮國/日頭遊戲製作人暨遊戲設計師
楊智傑/南臺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副教授.府城人文遊戲實驗室主持人.三知餘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鄧進宏/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主任
鄧樹遠/樹德科技大學動畫與遊戲設計系主任
聚樂邦/知名實境遊戲製作團隊
謝承勳/南臺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金牌講師.KIMU獨立遊戲開發者聚會發起人

►► 遊戲玩家
cheap/歷史Youtuber
朱宥勳/作家
朱家安/哲學作家×魂系玩家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遊戲情報部落格主
吳曉樂/作家兼遊戲曉當家
拾元 /udn遊戲角落專欄作家.重度玩家
厭世姬/插畫家兼電動愛好者

■「從我自己旅外從事遊戲設計工作多年的經驗來看,《遊戲設計的藝術》幾乎是目前幾乎所有遊戲公司及遊戲開發相關系所必讀的一本書。不管你是想以哪一個職位進入遊戲開發的產業,也不論你開發的是桌遊還是電子遊戲,本書都是值得入手的一本遊戲設計之書。」──Lucien Chen陳彥竹/King - Candy Crush系列資深遊戲與關卡設計師

■「市場是殘酷的老師,在進入市場實戰前,強力推薦閱讀本書,相信對你的遊戲專案將有極大幫助。」──張少濂/迷走工作坊創辦人

■「這是一本好書,是一流作品創作人在一流學府反芻其創作經驗之後的結晶,對於涉及人機互動領域相關創作(非僅遊戲)有興趣的創作者或批評者,均值得抽空一讀。」——施保旭/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副教授

■「遊戲設計跟許多專業技能培養一樣,都需要有實質的製作開發經驗。但是如果你想在遊戲開發的旅程中,或是想進一步認識遊戲的本質,這本書裡面的許多概念解說和實例,可以變成你進一步深究遊戲設計之道的墊腳石。」──楊智傑/南台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傑西.謝爾

傑西.謝爾在卡內基美隆大學娛樂科技中心擔任教授,教導遊戲設計課程,帶領多個相關研究計畫。卡內基美隆大學是美國電腦工程領域的第一學府,娛樂科技中心由電腦工程學院與藝術學院共同成立,為美國培育多媒體科技人才的重鎮。謝爾同時也是遊戲公司的創辦人和執行長。

擔任教授以前,謝爾曾在迪士尼的幻想工程部虛擬實境工作室擔任創意總監,為迪士尼樂園設計出多款互動實境遊戲,包括大名鼎鼎的「加勒比海盜」的系列作。他也曾擔綱國際遊戲開發者協會(IGDA)的主席。除了設計師、程式設計師、專案經理以外,他甚至還當過馬戲團團員。

《遊戲設計的藝術》讓謝爾獲《遊戲開發者》雜誌頒發「前線獎」,他也曾獲《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為「世界百大青年創新者」。

名人/編輯推薦

● 2008《遊戲開發者》雜誌「前線獎」
● 《模擬市民》設計師Will Wright、《最後生還者》創意總監Neil Druckmann、《上古卷軸》Bethesda Softworks首席設計師Ken Rolston、《要塞英雄》Epic Games公司前任執行長Cliff Bleszinski、Ubisoft前任創意總監Jason VandenBerghe、Google前任首席遊戲設計師Noah Falstein好評推薦
● 《WIRED》、《遊戲開發者》、《Gamasutra》等多篇媒體書評報導
● 2008年出版第一版以來,已成為歐美澳遊戲設計的經典教科書
● 三版合計Amazon 539個評分、4.6顆星;goodreads 2588個評分、4.4顆星

■「《遊戲設計的藝術》是我在製作遊戲時,總會不停參考翻閱的少數書籍之一。不管你剛踏上遊戲設計之路,或者想用新穎的觀點為自己的設計找到出口,這本書都是你架上必備的讀物。」——Neil Druckmann《最後生還者》創意總監 Naughty Dog聯合總裁

■「在所有談論遊戲的書當中,我沒有見過哪本書比這本更適合給對遊戲沒興趣的人閱讀。本書雖不會讓你因此開始玩遊戲,但你會完全理解遊戲怎麼運作、為何能如此運作、還有遊戲能帶我們走向何方。——Bruce Sterling《Wired》雜誌

■「在我讀過所有以遊戲設計為主題的書中,本書輕易地奪下最好懂、最實用的寶座。」
—— Will Wright《模擬市民》、《模擬城市》遊戲設計師


【推薦序01--《遊戲設計的藝術》幾乎是所有遊戲公司及相關系所必讀,涵蓋各種遊戲設計職位所需的知識】
文/Lucien Chen陳彥竹(King - Candy Crush系列資深遊戲與關卡設計師、前PlayStation、Electronic Arts遊戲設計師、遊戲設計中藥舖專欄作家)

我跟傑西‧謝爾(Jesse Schell) 是在2012年時認識,當時我正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娛樂科技中心研究所(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Center)攻讀遊戲設計。前往娛樂科技中心研究所之前,我就聽聞如果要學「遊戲設計」,謝爾的課一定要修,於是開始了我跟謝爾的師徒緣分。

記得當年上謝爾的遊戲設計課時,他為了訓練大家的自信心,使用了本書第一章的方法,要求全班同學大聲對自己說三遍「我是遊戲設計師!」。起初我還懵懵懂懂,覺得既好笑又很害羞。不過,這句話的確在日後的職涯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不論是求職或工作過程中,每當遭遇不熟悉的棘手問題,我內心深處就會浮現這句話。因為,「唯有相信自己是遊戲設計師,才能理解遊戲帶來的巧妙,製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難忘體驗。」

謝爾的課程以此書為基礎,課程涵蓋遊戲知識與理論的豐富內容,加上謝爾的授課方式生動有趣,讓我在遊戲設計領域上受益良多。當大家出版聯繫我時,我內心非常興奮,因為台灣遊戲開發者終於有機會可以學習到謝爾對遊戲設計思維的精髓。

此書會帶領你從初階的遊戲設計基礎思維切入,探討遊戲是什麼、遊戲的需求,以及構成遊戲的基本元素,接著再漸漸進入如何設計遊戲。因為唯有瞭解什麼是遊戲,才能更精準地建構出理想的體驗,提供給玩家。

這本書也很適合遊戲開發者訓練邏輯思維與了解遊戲本質。長期以來,市場充斥以遊戲開發硬實力為主題的書籍,對於使用繁體中文的開發者來說,不論您是程式人員、美術、設計師(企劃)、甚至其他有興趣從事遊戲開發相關人員,想更深入了解遊戲領域,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長期以來我所受的東方式教育,偏向有問題就向老師求助,希望從老師身上獲得解答。但當我來到卡內基美隆大學攻讀研究所時,印象最深刻的是謝爾如何引導你去內省,如他在書中提到的:「你必須自己去聆聽自己的遊戲,與自己的內心。」此方法讓我在往後的職涯當中,以更客觀的意識去思考遊戲上的難題、聆聽隊友的想法與意見,也使我日後詢問他或是資深前輩問題時,都能將談話轉換成設計思維的交流,而並非單向地接收資訊與建議。

每當我與謝爾討論設計內容時,不論是在學時期或是畢業後,他對遊戲的思維邏輯、設計敏銳度、以及遊戲本質的認知,可說是指引我在職業道路上的明燈。也幫助了我往後職涯發展的道路上,而且我能確信,他所傳授的知識會不斷地幫助與啟發我。

謝爾將遊戲設計需要的思維精闢地歸納成「鏡頭卡片」,讓開發者需要時可以直接藉由「鏡頭卡片」回想該章節的重點,快速針對目前專案所面臨的問題,找到對症下藥的解決方法或是思考問題的本質,便不至於手足無措。在我過往工作過的每一間公司,幾乎都有開發者使用這款卡片工具。

每當我在開發專案時遭逢瓶頸,便會翻閱這本書。本書涵蓋了幾乎所有遊戲設計職位所需要的知識,不論是關卡設計、系統設計、遊戲設計、故事與體驗的設計,書中都提供了詳盡的概念與分析。每一次重讀此書與聆聽相關的演講,都會讓我重獲啟發,彷彿又回到了研究所時與謝爾對坐談設計的時光。

從我自己旅外從事遊戲設計工作多年的經驗來看,本書是目前幾乎所有遊戲公司及遊戲開發相關系所必讀的一本書。在此推薦給所有人,不管你是想以哪一個職位進入遊戲開發的產業,也不論你開發的是桌遊還是電子遊戲,本書都是值得入手的一本遊戲設計之書。


【推薦序02--市場是殘酷的老師,進入市場實戰前,強力推薦閱讀《遊戲設計的藝術》】
文/張少濂(迷走工作坊創辦人)

作為原創遊戲開發者,我非常明白,在專案執行時會面臨各種層出不窮的問題。本書提供非常全面性的解答。即便已有不少遊戲專案的執行經驗,本書對我的啟發仍然俯拾即是。

我非常推薦第十八章《巧妙結合故事與遊戲架構的間接控制》裡面所提的跨媒體世界,觀察現在當紅的IP經濟,我們往往會發現,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不會只在一個載體發光發熱,而對特定IP有熱情的玩家,會積極尋求在同樣的世界觀下,更多元的體驗娛樂,跨媒體世界也帶給製作方更大的商業可能及影響力。

第二十八章《好遊戲需經過遊戲測試》也非常重要,無論我們基於何種需求開發遊戲,不同階段都需要形式、目的互異的試玩,本章詳載遊戲測試的要點,讀者可以邊看邊思考如何應對書中所列的問題。

我的公司成立以來,透過群眾集資募得超過四千萬的數額,對於第三十一章《設計師負責向客戶提案》感同身受。本章節沒有讓客戶秒買的行銷手法,但卻有著更為重要的心法提點,以及心理建設。

市場是殘酷的老師,在進入市場實戰前,強力推薦閱讀本書,相信對你的遊戲專案將有極大幫助。


【推薦序03--本書是深究遊戲設計之道的墊腳石】
文/楊智傑(南台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副教授.府城人文遊戲實驗室主持人.三知餘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2009年左右,我開始在遊戲科系任教。差不多同一時期,美國有幾位具有豐富遊戲業界經驗而轉進教職的教授,出版了幾本重要的遊戲設計書,兼具理論與實務。這群作者之中,USC的Tracy Fullerton培養了知名遊戲《風之旅人》的製作人陳星漢。本書作者Jesse Schell任教的CMU ETC,幾位台灣人自此校畢業後回國,成為台灣第一代成功的獨立遊戲開發者(李思毅【SIGONO】和陳禮國【日頭遊戲】)。十多年前,我納悶為何這幾位作者都在這個時期寫書,而且歲數都相近在40歲左右。現在我40歲左右,恍然大悟他們從業界第一線退休後,想把渾身絕學傳授給後進的苦心。

我要推薦的這本《遊戲設計的藝術》,在很早以前就讀過英文原版。我認為有兩類的讀者值得一讀。第一,當然是「遊戲科系學生或在遊戲業工作的人」。台灣在近半世紀以來電玩發展史上從未缺席,從單機、線上遊戲、網遊,一直到目前手遊市場上,人人都玩遊戲。桌遊、實境遊戲、AR/VR也以飛快的速度變成紅海市場。許多從小玩遊戲的朋友夢想著長大後可以自己做遊戲。這類推薦的讀者,如果你已經有遊戲開發經驗(做完第一個專題的學生、完整參與過第一個商業案的遊戲企劃),可以買一本放在架上當成工具書來查閱。第二類推薦讀者,當然就是「熱愛遊戲的非遊戲從業人員」。在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奮鬥,卻又納悶為何讀書工作那麼無聊?為何玩遊戲那麼有趣?好奇遊戲是怎麼做出來的?那麼你就適合買一本來收藏。

沒有人說書一定要乖乖的從頭翻到尾,這本份量有點厚重。作者針對遊戲設計會涉及的各個層面進行剖析,並且把重要的概念做簡要的說明,舉簡顯易懂的例子來降低理解的難度。當你想認識或重新思考如「設計師」、「玩家」、「體驗」、「遊戲」、「流程」這些概念時,可以先翻閱每一章最開始的那張插圖。試著用這樣的思考方式來理解這些概念的關聯性:【設計師】透過一種【流程】來設計【遊戲】,替【玩家】創造一種【體驗】。或是……遊戲具有【主題】,可分成四種【元素】,其中一種是【機制】,常需要被【平衡】。在35個章節之後,第513頁的那張架構圖已經變得超級複雜,但只要用前述這些語句來串接各章的關聯,其實還蠻容易提綱挈領的。

最後要提醒讀者,讀完這本書並不會就讓你變成遊戲設計大師,做出大賣的遊戲。遊戲設計跟許多專業技能培養一樣,都需要有實質的製作開發經驗。但是如果你想在遊戲開發的旅程中,或是想進一步認識遊戲的本質,這本書裡面的許多概念解說和實例,可以變成你進一步深究遊戲設計之道的墊腳石。

 

目次

第一章 太初先有設計師
第二章 設計師創造體驗
第三章 體驗發生於場地
第四章 體驗來自遊戲
第五章 組成遊戲的四種元素
第六章 元素要能支持主題
第七章 遊戲始於創意
第八章 改進遊戲的疊代法
第九章 遊戲要服務玩家
第十章 體驗存於玩家內心
第十一章 驅動玩家內心的是動機
第十二章 有些元素屬於遊戲機制
第十三章 遊戲機制必須平衡
第十四章 遊戲機制要支援謎題
第十五章 玩家透過介面玩遊戲
第十六章 體驗的判準是興趣曲線
第十七章 有種體驗就是故事
第十八章 巧妙結合故事與遊戲架構的間接控制
第十九章 故事和遊戲發生於世界觀
第二十章 世界中有角色
第二十一章 世界中有空間
第二十二章 有些介面能創造親臨感
第二十三章 世界的外觀與感受取決於美學
第二十四章 有些遊戲會有其他玩家
第二十五章 其他玩家有時形成社群
第二十六章 設計師多半有合作團隊
第二十七章 團隊溝通有時透過文件
第二十八章 好遊戲需經過遊戲測試
第二十九章 團隊完成遊戲需使用科技
第三十章 遊戲總該要有客戶
第三十一章 設計師負責向客戶提案
第三十二章 設計師和客戶都想要遊戲獲利
第三十三章 遊戲讓玩家蛻變
第三十四章 設計師擔負某種責任
第三十五章 每個設計師都有一份使命
 

 

書摘/試閱

【第二章】設計師創造體驗

在第一章,我們確定了一切都始於遊戲設計師,以及遊戲設計師需要哪些技能。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討論,遊戲設計師該用這些技能做什麼,或者換個說法,我們要問的是:「遊戲設計師的目標是什麼?」答案乍看之下很明顯:遊戲設計師的目標就是設計遊戲。

但這麼想就錯了。

說到底,遊戲設計師根本不在乎遊戲,遊戲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遊戲本身只是一種產品,也就是一堆硬紙板或位元而已。沒有人玩的話,遊戲一點價值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人們玩遊戲的時候是發生了什麼魔法?

玩遊戲會產生經驗,或者說體驗。設計師所在乎的就是這份體驗。沒有體驗,遊戲就沒有價值。

在這裡先警告你:我們正準備進入很難討論的領域,但原因並不是我們對它太陌生──事實正好相反,很難討論是因為我們對它太熟悉了。我們曾看過(看看夕陽!)、做過(有搭過飛機嗎?)、想過(天空為什麼是藍的?)或感覺過(雪也太冷了吧!)的一切都是經驗。從定義上來說,我們無法體驗任何不是經驗的東西。人之為人,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經驗所組成的,所以要加以思考非常困難(就連思考經驗也是一種經驗)。即便我們這麼熟悉經驗,還是很難形容,經驗看不見、碰不著、握不住,你甚至無法真正分享經驗。沒有哪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會得到相同的經驗,每個人對一件事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就是經驗的矛盾之處,既晦暗朦朧,卻又是我們所知的一切。不過就算它這麼棘手,遊戲設計師真正要關注的仍是創造體驗。我們不能迴避創造體驗,退縮到有形的遊戲的具象要素裡。我們必須傾盡所有方法去領悟、了解、掌握人類經驗的本質。

遊戲不等於體驗

我們要先徹底釐清這點才能繼續討論:遊戲不等於體驗。遊戲能夠讓人體驗,但它不是體驗本身。有些人很難理解這個概念,有個古老的禪問精確地表達了這個概念:「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附近沒有人聽見,那它有沒有發出聲音?」這個問題討論太多次,已成了陳腔濫調,但這正是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問題。如果我們對「聲
音」的定義是空氣中的分子振動,那樹確實有發出聲音。如果我們對聲音的定義是「聽到聲音的體驗」,那答案就是沒有。只要附近沒有人,樹就不會發出聲音。我們身為設計師,真正在乎的並不是樹,也不是它怎麼倒下──我們只在乎聽到它倒下的體驗。樹只不過是達成目的的手段罷了,要是沒有人在那附近,那麼我們就一點也不在意。

遊戲設計師只在乎看起來存在的東西。玩家和遊戲都是真的,而體驗是虛幻的,但它是人們玩遊戲的理由,所以遊戲設計師能力如何,全都取決於這個虛幻事物的品質如何。

如果可以不用遊戲圖版(game board)、不用電腦、不用螢幕,不用借助任何媒介,直接用某種高科技魔法就能為人們創造體驗,我們就會採用這方法。某方面來說,這就是我們夢想用「人工實境」(artificial reality)辦到的事,創造出不受傳遞媒介所囿限的體驗。這個夢想很美,但也只是個夢,我們還是沒辦法直接創造體驗。或許在遙遠的未來可以靠難以想像的科技實現目標,但也只能讓時間去證明了。在我們目前生活的時代,我們只能創造規則集(rule set)、遊戲圖板、電腦程式等人工產物,讓玩家與其互動,便可能營造某些特定體驗。

這就是為什麼設計遊戲非常困難。就像在做瓶中船一樣,我們和我們嘗試要創造的東西之間距離非常遙遠。我們做出讓玩家與其互動的產物,然後祈禱互動產生的體驗能讓他們開心。我們從沒真正看到工作的成果,因為那是別人所感受到的體驗,而且說到底,體驗是無法分享的。

這就是為什麼深入傾聽對設計遊戲這麼重要。

只有遊戲是這樣嗎?
你也許會問,比起其他體驗,遊戲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需要我們深入這些注重情感體驗的玩意?老實說,遊戲某方面來說確實沒這麼特別。無論是書本、電影、戲劇、音樂還是遊樂設施,設計各種娛樂的人都得應付同樣的問題:要怎麼創造一種東西,讓跟它互動的人都能得到某種特定的體驗?

但關於產品和體驗之間的落差,遊戲比其他娛樂要明顯得多。造成差異的原因不太明顯─是因為比起設計線性體驗,遊戲設計師必須處理更多種互動。書籍作者和電影編劇創作的是線性體驗,從他們所創造的東西,到讀者或觀眾的體驗,這之中的映射(mapping)非常直接。但對於遊戲設計師就沒那麼容易了,我們給了玩家很多權力去控制整場體驗中事件發生的步調與順序,甚至還要加上隨機事件!這使得遊戲產品和體驗之間的落差,比線性娛樂來得更為明顯。而且同時,這也讓我們更不容易確定,玩家的心裡到底會產生什麼體驗。

那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遊戲體驗特別在哪,能讓我們放棄製作其他線性娛樂時所能夠享有的那些奢侈控制權?還是我們單純就是受虐狂,或只是在尋求挑戰而已?不。就像遊戲設計師要做的其他事一樣,我們設計遊戲也是為了會隨之而生的體驗。有些感受,比如選擇、自由、責任、成就、友誼等等,都只有在遊戲體驗裡才能得到。所以我們才要經歷這麼多麻煩,去創造除此之外無處獲得的體驗。

【第十七章】有種體驗就是故事

故事/遊戲的二象性

二十世紀之初,物理學家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發現電磁波和次原子粒子這兩種一直被認為是很容易理解的現象,竟會以出乎意料的方式交互作用。經過多年來不斷有人提出理論、實驗、再提出更新的理論,最後得出了一個奇異的結論:波和粒子是相同的東西,只是同一個現象的兩種呈現。這種「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挑戰了當時人們對物質與能量所知的一切,也說明了我們並不像自認為的那般了解宇宙。

如今我們已經來到下一個世紀,講故事的人也遇到了相仿的難題。隨著電腦遊戲的出現,故事和遊戲性兩種規則大不相同的領域,也出現了類似的二象性。面對這種新媒體,就像當年的物理學家無法肯定電子會走哪條路徑一樣,講故事的人也變得無法肯定自己的故事該循何路徑發展。兩群人都只能靠機率來判斷。

在歷史上,故事一直是讓單一個人享受的單線體驗,而遊戲則有許多可能結果,適合多人同樂。單人模式電腦遊戲出現後這個範例就受到了挑戰。早期電腦遊戲仍是井字棋或西洋棋這類的傳統遊戲,只不過是由電腦擔任對手。到了七〇年代中期,有故事情節的冒險遊戲開始出現,讓玩家能夠成為故事的主角。結合故事與遊戲性的實驗開始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有些使用電腦和電子產品,有些則是用紙筆。有的大獲成功,有的一敗塗地。這些實驗都證明了一件事:同時囊括故事與遊戲性元素的體驗確實做得出來,這個事實嚴重質疑了故事及遊戲性分別受不同規則支配的假設。

故事和遊戲性之間的關係仍有許多論辯。有些人極其重視故事,相信加入遊戲性絕對會毀了一個好故事。另一些人的想法完全相反,他們認為遊戲的故事元素要是太強就會變得廉價。還有些人則偏好中庸之道。像遊戲設計師鮑伯.貝茲(Bob Bates)就跟我說過:「故事和遊戲性就像油跟醋。理論上是不合沒錯,但只要倒進瓶子裡充分搖晃,灑在沙拉上就會很美味。」\
如果不管理論,仔細審視那些深受喜愛的遊戲作品,故事毫無疑問都能提昇遊戲的表現,因為大部分遊戲都有某些強烈的故事元素,完全不含故事元素的遊戲十分罕見。有些遊戲具有豐厚的史詩故事,比如《Final Fantasy》系列都精心安排了數十個小時的故事;有些則是極其含蓄隱密。比如西洋棋可以做成徹頭徹尾的抽象遊戲,但實際上並沒有,而是披了一層故事的薄紗,敘述兩個中世紀國家的爭霸。就算是沒有內建故事的遊戲,也傾向鼓勵玩家自己編故事來為遊戲內容賦予意義。我最近就跟一些剛開始上學的小朋友玩了《吹牛骰》(Liar’s Dice),這就是個完全抽象的骰子遊戲。孩子們很喜歡這個遊戲,但幾個回合以後就有人說,「我們來扮演海盜吧--為了我們的靈魂而戰!」他的提議獲得了全桌的熱烈贊同。
當然,到頭來我們在乎的並不是創作故事還是遊戲,而是創造體驗。故事和遊戲都可以只當作是協助創造體驗的機器。在這一章,我們會討論故事和遊戲可以怎麼結合,還有哪些技術最適合創造只靠故事或只靠遊戲無法產生的體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891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