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明暗山(簡體書)
滿額折

明暗山(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5 元
定  價:NT$ 390 元
優惠價:8733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金克木先生乃一代大家,其學根基深厚,其識遠見卓越,其文深入淺出,其人生波瀾跌宕,其作品豐贍廣博。我們邀請三位近年備受矚目的青年作家、學者以主題立意,精選其相關散文、隨筆,編就三冊並撰寫長文,以便於讀者依循路徑,領略各自奧妙。《明暗山——金克木談古今》由黃德海編選,分比較文化書、舊學新知書、無文探隱書三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其在今日之優長,與其他文化比較之情狀,盡在一冊。


作者簡介

金克木

(1912—2000),祖籍安徽壽縣,1912年生於江西。1930年至北平,1935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員,1938年至香港任《立報》國際新聞編輯,1939年執教於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學和湖南大學。1941年至印度加爾各答中文報紙《印度日報》任編輯,1943年於佛教聖地鹿野苑鉆研印度古典。1946年回國,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教授。著有《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舊學新知集》《蝸角古今談》《孔乙已外傳》《風燭灰》等,譯作有《通俗天文學》《印度古詩選》《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摩訶婆羅多插話選》等。

黃德海

《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著有《世間文章》《詩經消息》《書到今生讀已遲》《馴養生活》等。曾獲第八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第十七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文學評論家”、第三屆“山花文學雙年獎·散文獎”。


名人/編輯推薦

中外思想的變與不變,傳統文化的有文無文

看百家思想如何運作,探古今天地怎樣貫通


仿佛明暗山(代序)

黃德海

我曾編過一本金克木的《書讀完了》,編完後,覺得意猶未盡,就在隔了段時間之後編出了這本《明暗山——金克木談古今》。稿件全部編訖,已經是凌晨一點多鐘了。我躺在床上,照例胡思亂想,有時高興,偶爾失落。

忽然間發現自己走在一條路上。看天色,應該是東方魚肚白的時候。周圍只偶爾有幾個人影,或前或後地走著。路旁古木參天,一位老人穿著藏青色中山服,手持拐杖,戴一副黑框眼鏡,一邊抬頭看著天空,一邊慢慢往前走。我略一端詳,認出是金克木,就疾步向前,來到老先生面前。

還沒等我問好,老先生就轉過身對著我,開口說道:你編過《書讀完了》,還要再編一本《明暗山——金克木談古今》,對我極盡刨根問底之能事,究竟想做什麼?難道要把我打碎弄亂,重新編排出一個精神DNA?我已是古舊人物,退出了歷史舞臺,難道你非要拉我進入現在的話語“系統”,讓我成為朋友圈的話題、新時尚的符號?

我熟悉老先生的這種語調,笑笑說:我趕不上活話題,跟不上新時尚,編你的書只是因為喜歡。你雖自稱“古舊”,無奈歷史並不讓你“退出”,所以只好強你所難,陪著我們這些新而舊的人再走一程。我也無法探測到你的精神DNA,倒像是剪徑的強盜,行的是精神綁票之實。

金先生笑了:這話虛實參半。你心裡想的是,這個老頭故意“遮蔽”,我偏要給他“解蔽”。你雖說是對我精神綁票,還不是拿我的文章管你自己的“心猿意馬”,學禪宗“牧牛”?我在《掛劍空壟》①前言裡說,季札把自己的佩劍掛在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是以心傳心,掛劍不過是符號。你對我施行精神綁架,是不是也想加入這個符號序列?

我笑而不答。金先生繼續說:我是個雜家,做過的事一件又一件,學過的外文一種又一種,弄過的學問一門又一門,但我向來“少、懶、忘”,知其大略,寫過小文,也就另起爐灶了。古印度神話裡說,環繞可見世界的大山,一邊光明,另一邊黑暗,因此叫作“明暗山”,正像我翻譯過的迦梨陀娑的詩句裡說的:“光明又黑暗,仿佛明暗山。”你用這個做書名,是說我的文章曖昧難明,還是要說我的思想有什麼“體系”?

我答:“體系”是個西方詞吧?我弄不懂,跟我的“模糊思維”也格格不入,倒是“明暗山”看起來雄沉博大,我很喜歡這個味道,並且……我把這本書編為三個部分,是為了把你涉及文化的文章歸為一個“結構”。我不敢說什麼“牧牛”,“以心傳心”,不過是學著你的方法,對你的書“看相”“望氣”。

金先生一笑:我知道了,你想“以我觀我”,用的方法是“甕中捉鱉”,讓我不高興也沒話說。但我生平喜歡猜謎,讓我來猜猜你這麼編的目的如何?

說著,不等我開口,金先生已經顧自說了下去:第一輯取名“比較文化”,是用我出版過的《比較文化論集》來命名。從目錄來看,你是要把我寫的關於中西文化的文章抽出來。

我點點頭,又搖搖頭,說道:“比較文化”主要收入的是你解說歐美文化進入後的思想情形的文章,而把解說佛經的文章算在第二部分,那篇《傳統思想文獻尋根》就是。這一輯的命名唯一的問題是,好像沒有照應副標題中的“古今”,倒好像是說的“中外”……

金先生晃晃腦袋,說:中國大量吸取外來文化有兩次,一次是佛教進來,一次是歐美文化進來。佛教的傳入,我們雖然有大量的翻譯,但進來得太晚,彼此各自成型,格格不入,思想難得通氣。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免以己解人。談古今難免說中外,這個倒也不必矛盾。

我接口道:以己解人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完全排斥,一種是跟原有的文化結合,另創出一種新思想。我們古代的三教合一,是不是吸收融合的結果?既然已經吸收融合了,那經吸收的佛教思想就應該算我們傳統思想的一部分。你說印度文化跟希臘絲絲入扣而跟中國古代不甚通氣,要是吸收融合的氣魄和胸襟也算文化的一種,我們是不是跟印度和希臘另有一種通氣的方法?“同類不比”,要是印度和希臘跟我們相同,我們比什麼?真正的比較是不是要互相發明,彼此點亮對方?

金老揮了揮手杖,說:同和異各有判斷的標準,說同說異要看雙方說話的立足點和物件。如果我講“人間世”,你談“逍遙遊”,我們的看法當然不同。世間沒有“只有一頭的棍子”,所以你對我的“解構”也可以說是另外一個“結構”。

我凝目金老的手杖,道:說到結構,我在編這部分時覺得有點遺憾,因為你講的西方,主要是與宗教相關和啟蒙時代以來的人和事,古希臘的部分講得太少。這讓我覺得“結構”上有個缺陷,實在沒法彌補。

金老接口道:曾國藩把自己的書齋命為“求闕齋”,難道你非要對我求全責備?你既然知道“格式塔”,為什麼不自己去“完型”?

我猜到金老的問號原是祈使,就笑著,等他說下去。

果然,金老踱了幾步,狡黠地看著我,說:但你仍有討巧的嫌疑,我寫佛經的有些文章你放棄不選,是因為已經選在《書讀完了》中吧?你不大量重復選文,是不是要表明你編的兩本書各有側重?

我笑了笑,說:我可不想把兩本書“捆綁推銷”。不同的書各有不同的讀者,現在是“買方市場”的時代,大家自可任意選擇。

金先生微微一笑,顧自說了下去:談到“比較”就不能不知道自己,你選的第二輯應該是取我談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文章。輯名叫“舊學新知”,取自我出版的《舊學新知集》。

我說:起這個名字固然跟《舊學新知集》有關,還因為你的《探古新痕》《蝸角古今談》這些書名都蘊含著“古”“今”“新” “舊”的問題。用你的話,所談之書雖出於古而實存於今,所有對“過去”的解說都出於“現在”,而且都引向“未來”。所謂“舊學”原不妨看作“新知”,所謂“新知”說不定仍是“舊學”。

金老又笑了:你用的方法是把我的文章當成密碼箱,然後把我說的一些你認為是“關鍵”的話作為開鎖的密碼。但你的密碼未必是我的,我的密碼也難說是你的。你即使打開了密碼箱,也不能斷定就是我的一個。

我說:你說過,有兩種讀書法,一是讀出詞句以內的意義,一是讀出詞句以外的意義。兩者都是解說文義,但前者的意義是“發現”,後者的意義是“還原”,這不就是說有兩套不同的讀書解碼系統?

金老微一點頭,說:這兩種讀書法清代稱為漢學和宋學,其實在漢代經學的今文、古文兩派中已經存在。兩種方法都能從舊文章讀出新意思,但“發現”不易,“還原”更難。現在學術界是不是仍在“發現”和“還原”?

我接過話頭:據說,“發現”和“還原”的人都不願讓對方獨擅勝場,因此互相爭勝。這說不定正是學問進步的原因?

金先生一揮手,沒有理我的話:要知道新意思,其實仍可以讀舊文章。如果舊文章跟不上新時代,沒有“發現”和“還原”的價值,那說明這文章已經進入“死且朽”的行列,應該搭上“末班車”①,趕快離開才是。

我接道:這些文章中有幾篇寫到“八股”。這“八股”倒是一種“死且不朽”的現象。我們這代人已經跟“八股”的寫作和應用全不相干了,我選這些文章幹什麼?

金老哈哈大笑,說:我平生幾乎沒參加過什麼考試,你是要考考我嗎?其實在這幾篇文章的“評曰”中,我已經“一語道破”,似乎不必重復。倒是這幾篇文章放的位置,我猜你是為了接應下一輯。“八股”既屬有文,又牽扯到無文,你把這幾篇放在末尾,為的是編選時有個“轉、承”關係,寫好這篇“八股”,好體現你的“文心”。

我還沒來得及說話,金老接著說:第三輯你取名“無文探隱”,也是取我出版過的一本小冊子《無文探隱》的名字做輯名。“無文”的意思我說過,其實還是跟“比較文化”有關,我因為老想“破文化之謎”,所以在解說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以後,還在不停地“文化獵疑”②,最後不免追到中國人對外選擇的取舍標準,因此就想知道一般中國人或者說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理狀態。但中國人的多數向來不識字或者識字很少或者識字而不大讀書,所以我試著從非民間的文化查出民間的,從少數識字的人查出他們所受的多數不識字的人的心態影響。


目次

仿佛明暗山(代序) 黃德海/001


比較文化書

文化問題斷想 003

三談比較文化 006

文化之謎:傳統文化·外來文化 013

文化之謎:科學·哲學·藝術 026

文化之謎:宗教信仰 038

文化之謎:世界思潮 051

東西文化及其科學 063

八俊圖引 066

兩大帝國的統一場 070

十字街頭象牙塔 088

二聖 101

平行名人傳 103

閑話哲學 106

“解構”六奇 109

模糊邏輯 112

幾何式哲學 113


舊學新知書


《舊學新知集》自序 117

文化三型·中國四學 126

傳統思想文獻尋根 135

虛字·抽象畫·六法 145

臺詞·潛臺詞 152

食人·王道 160

秦漢歷史數學 165

風流漢武兩千年 185

《春秋》符號 201

《論語》中的馬

 ——科學,技術,是一?是二?

 ——自然,人事,孰重?孰輕? 210

諸葛亮“家訓” 218

父子對話:八股文學 221

八股新論:評罪 225

八股新論:文“體” 241

八股新論:文“心” 263


無文探隱書


試破文化之謎 287

軌內·軌外 300

無文的文化 317

信息場 330

顯文化·隱文化 348

治“序”·亂“序” 361

從孔夫子到孔乙己 374

古“讀書無用論” 387

齊魯之別與傳統思想 394

談“天” 397

門外議儒家 403

妄談三皇 410

反傳統的傳統 412

空城對話 416

中國的神統 419

佛“統” 422

三“王”的傳統 424

兩種“法” 427

學“六壬” 428


書摘/試閱

文化問題斷想

其 一

有一個外國人說:歷史告訴我們,以後不會再這樣了。另一個外國人說:歷史告訴我們,以後還會這樣。有個中國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還是中國人說的好,把兩個外國人的話都包括了。“師”,既可以是照樣效法,也可以是引為鑒戒。學歷史恐怕是兩者都有。二十年前發生過連續十年的史無前例的大事,既有前因,又有後果。我們不能斷言,也不必斷言,以後不會再有;但是可以斷言,以後不會照樣再來一個“史有前例”了。歷史可能重復,但不會照樣,不會原版影印絲毫不走樣,總會改變花樣的。怎麼改變?也許變好,也許變壞,那是我們自身天天創造歷史的人所做的事。歷史既是不隨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又是人們自己做出來的。文化的發展大概也是這樣。我們還不能完全掌握歷史和文化的進程,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左右歷史和文化,施加影響。若不然,那就只有聽天由命了。對歷史進程可以看出趨向,但無人能打保票。

其 二

歷史上,中國大量吸取外來文化有兩次。一次是佛教進來,一次是西方歐美文化進來。回想一下,兩次有一點相同,都經過中間站才大大發揮作用。佛教進來,主要通過古時所謂西域,即從今天的新疆到中亞。西域有不少說不同語言的民族和文化。傳到中原的佛教,是先經過他們轉手的。東南也有從海路傳來的,卻不及西北來的影響大,那裡沒有會加工的轉口站。青藏地區似乎直接吸收,但實際上是中印交互影響,源遠流長。藏族文化和印度文化融為一體,那裡的佛教和中原不同。蒙古族是從藏族學的佛教,也轉了手。歐美文化進來也有類似情況。明中葉到清初,耶穌會教士東來並在朝廷中有地位,但是文化影響不能開展。後來帝國主義大炮打了進來,人和商品擁入,但文化還不像鴉片,打不開局面。西洋人在中國出的書刊反而在日本大量翻印流行。所謂西方文化是經過東方維新後的日本這個轉口站涌進來的。哲學、文學,直接從歐洲吸收而且有大影響的,是經過嚴復和林紓的手。兩個翻譯都修改原著,林紓還不懂外文。此外許多文化進口貨是經過日本加工的。梁啟超在日本辦雜志。孫中山在日本鼓吹並組織革命。章太炎在日本講學。魯迅、郭沫若在日本學醫、學文學。從歐美直接來的文化總沒有從日本轉來的力量大。歐美留學生和教會學校雖然勢力不小,但在一般人中的文化影響,好像總敵不過不那麼地道的日本加工的制品,只浮在上層。全盤西化,完全照搬,總是不如經過轉口加工的來得順利。好比電壓不同,中間總得有個變壓器。要不然,接受不了,或則少而慢,反復大。

其 三

中國人對於外來文化,不但要求變壓,還有強烈的選擇性。二道手的不地道的佛教傳播很廣。本來沒有什麼特殊了不起的阿彌陀佛,只是眾佛之一,在中國家喻戶曉,名聲竟在創教的釋迦牟尼佛之上。觀世音菩薩也是到中國化為女性才大顯神通。玄奘千辛萬苦到印度取來真經,在皇帝護法之下,親自翻譯講解。無奈地道的藥材苦口,傳一代就斷了。連講義都流落日本,到清末才找了回來。玄奘自己進了《西遊記》變為“唐僧”,成了吸引妖精和念緊箍咒的道具,面目全非。對西方文化同樣有選擇。也許兼容並包,但很快就重點突出,有幸有不幸。就藝術說,越地道越像陽春白雪,甚至孤芳自賞,地位崇高而影響不大。反而次品有時銷路大增,供不應求。流行的第一部現代歐洲小說是林紓改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小仲馬),一演再演的歐洲戲劇是改編的《少奶奶的扇子》(王爾德),都不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變了樣。我們中國從秦漢總結春秋戰國文化以後,自有發展道路,不喜生吞活剝而愛咀嚼消化。中國菜是層層加工,而不是生烤白煮的,最講火候。吃的原料範圍之廣,無以復加,但是蝸牛和蚯蚓恐怕不會成為中國名菜。至少在文化上我們是從來不愛一口整吞下去的。歐美哲學也同古時印度哲學命運相仿。人家自己最為欣賞的,我們除少數專家外,往往格格不入;甚至嗤之以鼻,或則改頭換面以至脫胎換骨,剩個招牌。有的東西是進不來的,不管怎樣大吹大擂,也只能風行一時。有的東西是趕不走的,越是受堵截咒罵,越是會暗地流行。所以,文化的事不可不注意,又不可著急。流行的不都是劣貨、次品,直接來不經轉口的上等貨有的也會暢銷,因此大可不必擔憂,更無須生氣。

1986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3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