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79折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堡壘,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79276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妻子的憂鬱、丈夫的酒精成癮、孩子的行為障礙⋯⋯
為何我們愛得、活得這麼累,問題卻無法解決?
日本精神科權威、暢銷書作家岡田尊司完整且深度探討「依戀療法」,
在醫學難解的精神、行為、情感關係問題中看見曙光,找到改變契機!

◎運用依戀療法,理解行為特質&修復僵化關係,讓愛不再成為傷害!
・家人得了憂鬱症或身心症無法好好工作?關係持續緊張?
・孩子被判定障礙而處處受限,彷彿是一道「否定的詛咒」?
・另一半老是自我否定,對小事不滿、易怒,甚至有繭居的傾向?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依戀關係穩定,找到突破與改變的關鍵,揮別傷痛!
採用依戀療法並不複雜困難,也不是非得靠專家執行不可。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對所愛的人保持始終不變的溫柔態度,理解背後的緣由與故事,給予強力支持,幫助突破考驗。如此,穩定依戀機制與建立安全堡壘,就能提高安心感與信賴感,改善適應與行為狀況。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

【誠摯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建立安全感如果要靠自己,那得要試著接納我們的恐懼,在心底深處跟自己在一起。有時候我們需要回到過去,再次體驗脆弱的曾經,並且清楚建立正向的內語,讓內在小孩明白,我們已經長大到有能力保護自己,並且正試著為了生存而學習,包括學習受挫時能欣賞我們的盡力。祝福您,藉著閱讀依戀療法,看見跟自己連結的可能性。」──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歷久彌新的依戀理論,是一種可用來增進每個人在關係中自我覺察的好工具。而本書將是你一路從認識、學習,到應用依戀關係的好夥伴。」──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岡田尊司的筆鋒一如往常地犀利!這本書不但講解了依戀理論的起源,也提供另外一種終於典型DSM-5醫療診斷的觀點,倘若你嘗試了各種的藥物和治療,都沒有太大幫助,或者是換了許多醫師都得到不同的診斷,或許可以參考這本書的『依戀理論』觀點,從你每一天的生活開始,練習疼惜自己,找到屬於你的安全堡壘。」──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人生偏離了軌道,安全感與信任感蕩然無存,情緒、行為、認知、人際一團混亂。想要拉回自己期待的方向,卻無所適從。這時,依戀關係的修復力量,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重新尋回心中的安全堡壘,讓自己再次地重生。」──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本書特色】
1.專業分析&詳細案例,協助讀者了解依戀模式,幫助自己或他人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2.特別分析矛盾型依戀與兩極化思考,並附「認知療法記錄表」和「階段訓練療程」,提供讀者自我練習與檢核;亦可透過諮商與表單練習,觀察自己的恢復情況,並創建安全基地,幫助更多人。
3.在現行醫學外,提供心理學專業學者或諮商師另一種觀點。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

一九六年生於香川縣,是精神科醫師、作家。東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肄業,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於京都大學研究所「高級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與「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曾在京都醫療少年院、京都府立洛南病院等機構陪伴許多面對艱難障礙的青少年。現任岡田診所院長(位於枚方市),兼任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
著有《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等。此外,也以小笠原慧的筆名撰寫小說。著有《DZ》(獲橫溝正史推理大獎)等作品。

邱香凝

曾任職唱片公司、出版社、電玩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

前言╱面臨醫學無法治療的問題時

你正為了什麼問題苦惱呢?可能是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子女或伴侶的問題,又或者正為職場上的人際關係或工作不順而煩惱。
若是子女的問題,筆者經營的診所和諮商中心也經常接到類似的諮詢,問題內容包括拒絕上學、繭居不出、發展障礙的問題、電玩或手機成癮的問題、學習上的問題,或是成績不振、拔毛癖、選擇性緘默症(在人前說不出話的狀態)、腸躁症等反應心理壓力的生理問題,以及割腕、家庭內暴力和反社會違法行為等。
至於成人的諮商案例則多半是職場壓力、育兒壓力導致的憂鬱、焦慮或人際關係問題、身心症、發展障礙及人格問題、繭居或就職問題、各式各樣的成癮症、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戀愛問題(無法戀愛也包括在內)等。
在這些問題中,能透過診斷獲得治療,走醫學途徑有效治癒的案例相當有限。就連頻繁出現憂鬱情緒的人,也只有極少數符合醫學觀點上的「憂鬱症」,更多是屬於適應障礙,也有牽涉到發展障礙問題及人格障礙問題的。像這樣的情形,即使做了對「憂鬱症」的治療,也有很多不但無法改善症狀,反而陷入更嚴重的倦怠甚至惡化的案例。讓「非憂鬱症狀態患者」服用憂鬱症藥物,其實很容易產生這種後果。在一個實驗中,以「服用抗憂鬱藥物組」和「服用偽藥組」做對照,竟然出現「『服用偽藥組』改善症狀的效果更好」這種令人笑不出來的結果。事實上,據說只有彰顯藥效的研究才會對外發表,要正確評斷藥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連憂鬱症這種比較容易站在醫學觀點判斷的問題都如此了,其他靠醫學觀點更不容易判斷的問題或界定標準更模糊,連稱不稱得上疾病都難以確定的問題,自然更無法靠醫學觀點解決了。
就拿常見的「拒絕上學」和「電玩成癮」案例來說,各位或許已經知道,即使對這類案例做出醫學上的診斷,並根據診斷結果進行治療,仍幾乎沒有案例因此獲得改善。想要改善這類案例,往往得牽涉到其他更重要的問題。
接著看發展障礙的案例,即使部分症狀能靠藥物療法奏效,但光是這樣並無法根本改善問題,更別說藥物完全無效的案例亦不少見。反而是在不用藥的情形下,光靠周圍的人應對態度的改變,就能大幅改善案主行動上的問題及適應狀況。
再談到割腕及違法行為,這已完全不是醫學觀點能解決的問題了。比起治療,改善的關鍵另有其他。
繼續看成人的問題,能靠醫學觀點有效處理的只是極少數的一部分。正如前面稍微提過的,連「憂鬱」都有藥物治療的極限,更好的做法應該是改善職場環境、調節工作負擔等處理方式。至於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的問題,醫學更是完全沒轍,就算想找醫療機構商量,下場多半是吃閉門羹。
站在醫學觀點進行診斷時,是以大多數疾病的種類及其診斷基準來判斷各種症狀與問題。只要符合診斷基準,就能判斷為該疾病(障礙),再提出已經證實對這類疾病或障礙有效的治療。在現代,主要疾病的診斷基準和治療方針皆已確立,有些疾病甚至連治療步驟都有具體的規範。醫學觀點在這些疾病的領域內確實可以充滿自信,大展雄風,有效率地完成治療工作。
醫學觀點最早打贏的一場大勝仗,是在面對傳染病的戰場上。舉例來說,只要診斷出引起肺病的原因是感染了肺結核菌,那麼只要給予病患有效的抗生素就能根治。此外,一旦找出1型糖尿病的原因在於人體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只要採取補充胰島素的治療方式,就能拯救大多數病患的性命。未來,更有可能靠基因治療恢復患者本身製造胰島素的機能,藉此根治疾病。
屬於「單一病因」且已找出「患病成因」的疾病,在醫學上屢屢可見驚人治療成效。這正是醫學觀點的真髓,也是醫學治療的可貴之處。
然而,並非所有問題都能如此迎刃而解。最大的原因固然在於許多疾病尚未完全釐清病因,也和問題的本質脫離不了關係。許多問題的形成不是單一成因,不像單純擊退結核菌就能治療肺結核那麼簡單,因此無法輕易克服。就算將來基因治療普及化,這種療法仍有其極限。這是因為,眾多疾病成因中也包括了「環境因素」。
現實中的許多問題或障礙,即使已有完善的診斷基準,也以醫學之名做出診斷,但仍無法看出明確的療效,很多時候,連有沒有效果都很難說。
即使是身體疾病都會遇到這種狀況了,更何況是精神問題或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大多由多種成因引發,只有極少數的例子能靠醫學觀點發揮真正療效。愈是棘手的問題,其背後成因愈是複雜多樣,光靠醫療也束手無策。
若是勉強求助醫療,醫生頂多只能處方抑制表面症狀的藥物,本質上的問題卻經常放著不管。又因為麻煩的問題往往不是疾病,被醫院拒絕診療的情況亦不少見。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不是疾病那也沒有辦法」,但問題可不是這麼簡單。舉例來說,夫妻關係的問題就醫學觀點來看並非疾病,但底下的成因往往牽涉到彼此的人格障礙、發展障礙或依戀(又稱「依附」)障礙等問題。
更進一步說,夫妻關係的問題經常與妻子的憂鬱症狀、丈夫的酒癮症狀或適應障礙密切相關,而這些往往是造成子女精神問題或行為障礙的原因。遇到這種情形時,若一家人分頭治療各自的病症,通常不會順利治癒。若是認為「夫妻關係出問題不算疾病」,無法改善就放著不管的話,無論是大人的憂鬱、成癮,還是小孩的行為問題,都無法徹底痊癒,再怎麼接受醫學上的治療也不見好轉。
遇到醫學觀點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一種經常見效的療法就是本書主題的「依戀療法」。依戀療法不從醫學觀點出發,而是基於「依戀觀點」這個完全不同典範的改善手法,在面對醫學典範無能為力的棘手問題時,依戀療法特別能發揮力量。其中最具效果的就是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戀關係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乍看之下與依戀關係無關的問題,採用依戀療法就能打破僵局,得到有效改善。原因後面會再詳述,總之這是一種應用範圍非常廣泛的療法。
明顯遇上了問題,醫療和一般心理療法卻無法發揮作用時,請務必試試「依戀療法」。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不必非由專家進行不可,反過來說,只要當事人或當事人身邊的人有自覺地採用這種療法,就能找到突破僵局的著力點。
這種療法,不只推薦給「以協助苦惱的人為己任」的專家,當親近的人或自己本身面臨某種困難、陷入痛苦卻得不到適當支援時,也不妨參考這個方法。
愈是拚命努力想解決問題,事態卻變得愈複雜難解嗎?自認做出正確的處理了,事態卻不知為何不但不見好轉,反而更加惡化嗎?只要學習依戀療法,或許就能找到原因,也能理解至今發生了什麼,原本應該怎麼做才對,而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差錯。學會依戀療法的原理並好好執行,任何問題都能找到處理的方法,即使是陷入僵局的狀況,也能找到復原之路。當我們思考起這個方法為何有效時,肯定能再度察覺人類過去太過輕忽、潦草以對的東西是什麼。

目次

前言╱面臨醫學無法治療的問題時

|第一章|醫學觀點的極限與依戀觀點
面臨極限的醫學觀點
醫學觀點判斷出疾病固然是好事,但也有缺點
從「宣告生命進入倒數階段」看醫學觀點的冷酷
在醫學觀點下,你不過是眾多患者之一
依戀療法的展望
醫學觀點不適用的精神醫療現狀
醫學觀點不曾預設的事態
案例╱無法再去上班的男性
「依戀」,不可思議的機制
依戀理論再度受到重視,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
崩壞的醫學觀點之前提
以依戀觀點處理兒童問題,效果卓著
症狀診斷觀點是一種偽醫學觀點
容易與偽醫學觀點產生連結的對症療法
來自偽醫學觀點的自相矛盾
表徵遺傳觀點與依戀觀點
有時,醫學治療反而妨礙了復原的可能
心理學觀點與依戀觀點的差異
依戀,始終堅定的溫柔態度
為什麼需要幫助時,安全堡壘卻無法發揮作用?
案例╱在身障母親扶養下長大的Y
不安全的依戀有辦法克服嗎?
如何逃脫惡劣關係的泥淖?
克服關係劣勢,需要什麼條件?
改善不穩定依戀關係的療法

|第二章|依戀療法
為什麼依戀療法能有效改善各種案例
從協助不良少年更生的第一線誕生的依戀療法
案例╱少女如何重拾生存意義
穩定依戀療法與修復依戀療法
案例╱疑似發展障礙的T小弟
案例╱難以向父母發聲的W小姐
面對無法回頭與改變不了的父母或伴侶時
即使只有一方進行修復依戀療法
案例╱克服重度毒癮的兒子
如何成為安全堡壘
依戀一旦穩定,會發生什麼事?

|第三章|矛盾型依戀&兩極化思考改善療程
為何一般心理諮商難以改善問題
一被指出問題,就會變成「壞人」、「壞孩子」
依戀療法如何帶來突破
矛盾型依戀的本質及改善必須的條件
主要療程對象
療程特徵
在療程之前,先進行初談面試
若由自己進行該怎麼做
療程的進行步驟與各步驟的課題
第一次進行╱關於認知
第二次進行╱認知的陷阱
第三次進行╱依戀與矛盾型
第四次進行╱矛盾型依戀與兩極化思考
第五次進行╱矛盾型依戀與大腦機能
最終檢查╱初期導入階段

結語╱醫學觀點能夠拯救你嗎?

書摘/試閱

◎醫學觀點判斷出疾病固然是好事,但也有缺點

秉持醫學觀點的另一個效用,是當診斷出疾病或障礙後,病人能夠名正言順進行療養,獲得來自他人的生活支援。在醫學觀點原本預設的狀況中,這應該是很有效的一項機能。
然而,要讓做出是否罹病判斷的醫學觀點發揮其原本該有的機能,需要滿足幾項前提條件。舉例來說,其中之一便是「罹患疾病者必須只佔所有人的一小部分」。若不管誰來看病,醫學觀點都判斷為有病,導致整個社會有七成甚至八成都是病患時,就算判斷出誰是病人,這個人也無法獲得足夠的保護與支援了。
比方說,曾有一段時期,荷蘭社會面臨「一成以上公司員工請病假」狀況氾濫的事態。因為就算請假不上班,領的薪水還是不變。這麼一來,認真工作的人開始感到不公平,工作意願愈來愈低落。
此一結果造成社會風氣逐漸改變,人們不但不願同情生病休假的人,反而懷疑請病假的人是裝病。事實上,也真的有人謊稱生病請假,卻跑去其他地方打工,賺取兩份薪水,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於是,真正生病請假的人遭到拖累,被人投以懷疑眼光。到了這個地步,醫生開的診斷證明書也不可靠了。換句話說,過度診斷疾病的結果,導致醫學觀點本身失去信賴。
此外,也有人指出醫學觀點帶有「扼殺病患發展性」的危險。好的狀況,是當疾病或障礙在醫學觀點下診斷出來後,病患與周遭的人都放棄不必要的期待,藉此減輕當事人的負擔與內心糾結,從而獲得穩定的生活。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會因此抱著「既然生病就沒辦法了」的心態,自暴自棄、放棄將來的案例也不少。
舉例來說,曾有個性格內向的少女,小學時代接受醫療機構診療,被診斷為智能障礙及附隨的廣泛性發展障礙。診斷出爐後,原本積極指導教育的母親開始認為「既然是障礙,那就沒辦法了」,對教育少女失去興趣,態度轉為放任。少女因為在學校遭到霸凌,常常請假,整天在家打電動或看漫畫,到國二還寫不出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連字典怎麼查都不會。
即使如此,要不是她在家中情緒失控叛逆,母親苦於無法管教,恐怕只會繼續關在家中成為繭居族。幸好,由於母女爭執愈來愈多,母親壓制不了逐漸發育的女兒,向筆者擔任顧問的諮商中心求助。負責此一個案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性心理師,她耐心傾聽少女說話,教她讀書並訓練她融入社會的技能。起初展現抗拒的少女,慢慢轉為期待和心理師會面的日子。
兩年後,少女判若兩人。她上了高中,連最不拿手的英文都能考出及格分數,還與心理師分享了自己將來想從事醫療方面工作的夢想。
為什麼能獲得如此顯著的康復呢?最大的原因在於,不同於一聽到醫療診斷結果就放棄教育的母親,心理師始終相信少女仍具有未來發展的潛力。
醫學觀點做出的「障礙」判斷,正有如此危險的一面。如果太早做出「障礙」的診斷,周遭的人陷入放棄模式,就有可能疏忽了原本必須做的努力。對醫學的信賴度愈高,這種診斷宣判的影響力愈大。
追根究底,早期診斷障礙的意義,在於透過早期發現,期待趁患者仍有高度可塑性時展開早療(發展訓練)或治療。然而,空有診斷沒有對應的醫學觀點一旦遭到濫用,等於對這個孩子下了「否定的詛咒」,這輩子很可能就這樣完蛋。
這種事偶爾也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透過對「障礙」的診斷,讓當事人和周遭的人理解與接受當事人面臨的難處,朝提高適應能力的方向改善,這才是醫學觀點原本預設的目的。問題是,「障礙」就像一個烙印,使人連原本做得到的事都放棄不做,未來反而受到更多侷限。
某位四十多歲的女性便是如此。她在幾年前被其他醫療機構診斷為發展障礙,從此完全喪失努力意志,不但完全不做家事,幾乎每天躺著過日子。因為她心想反正自己是殘障者,做什麼都做不好,再怎麼努力也沒用。後來,經過筆者告知發展障礙是錯誤診斷後,她才逐漸恢復自信,幾個月後,睽違數年地為孩子親手做了便當,也重拾打掃家裡的工作。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醫學觀點下的診斷也是如此。

◎在醫學觀點下,你不過是眾多患者之一

即使醫療不奏效,已經救不了你了,醫學也只會從「治癒率高低」的角度思考,把你劃入「無法治癒」的族群。你成了「運氣不好的族群」中的一人,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醫學對你已束手無策,為了把病床讓給還有治癒可能的人,他們只想將你請出醫院。
比起無法治癒的事實,「醫生連為我治療都不願意」這件事有時更傷人。就醫學觀點來看,既然治療已經無效,不如放棄治療。雖能理解這個道理,當自己實際面臨這種狀況時,多數人還是會感到自己被冷酷對待了吧(事實上,某些研究也顯示安慰劑的治療效果比完全放棄不治療更好。這件事說明了治療效果也包括了「藥效以外」的部分,而那樣的效果不來自醫學治療)。這麼說,並不是希望醫療從業人員對特定病患另眼相待,只是當一個病人被診斷出罹患不治之症,在這世界上已沒有容身之處時,希望獲得一點體貼與重視也不算任性吧。
假設你罹患了癒後不良的疾病,這時你真正想要的,是被告知自己還有百分之幾的存活率等統計學上的數字,為了稍稍提高那個數字接受絕對稱不上輕鬆的治療──還是被當作一個無可取代的獨一無二存在,用體貼重視的態度對待呢?
這兩者的差異,正可說是醫學觀點與依戀觀點的差異。站在醫學觀點的角度,你只是一名病患,無論醫藥是否有效都不會獨厚於你。因為看在醫生眼中,你不過是幾百個病患中的一個罷了。
然而,在依戀觀點下,你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存在,依戀觀點願意對你付出關心,理解並支持你的想法。要是你能獲得康復或改善,當然會陪你一起開心;就算你無法康復,即將迎向死亡,也會持續幫助你到最後一刻,盡可能減輕你的痛苦,甚至在你死後仍不斷思念你。「依戀」就是這麼回事,是與獨一無二存在之間的關係,這份關係將超越生死,永遠持續。

◎依附療法的展望

聽到這樣的說明,或許有人會以為醫學觀點的目的是「治癒」,依戀觀點的目的只是「對無法治癒的人付出關懷與照顧」。其實不是如此。當然,從關懷與照顧的角度來看,依戀觀點非常重要,這是不言可喻的事。然而,依戀觀點並不僅止於此。在醫學觀點下看不到明顯醫療效果的種種問題,換成依戀觀點往往能提供顯著改善的療法。正因如此,依戀療法經常創造醫學療法無法達成的奇蹟,而這一點也不奇怪。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愛彌爾.庫埃(Emile Coué)及其弟子柯夫曼小姐進行的治療。他們名副其實拯救了許多被其他醫生放棄的病患。包括氣喘、癲癇、脊椎側彎與結核性腦膜炎等當時醫界視為治療困難的疾病,都在他們手中治療成功。庫埃的治療原理十分單純,他反覆對病患進行正面、肯定的暗示,讓病患想像身體狀態良好的情形。庫埃稱這種治療法為「自我暗示療法」。
除了暗示的效果,庫埃的診所內總是充滿其他醫療機構沒有的開朗輕鬆氛圍,加上庫埃本人親切和善的態度,這些絕對都有加分作用。暗示效果與安慰劑效果亦有共通之處,一般來說,暗示只在醫生採取充滿權威與確信態度時才會發揮效果,事實上,庫埃也只在做出暗示時才會說出權威性言論。
不過,這類暗示效果不盡然出於權威的力量,庫埃的助手柯夫曼小姐證明了這一點。柯夫曼小姐擁有不遜於庫埃的治療成果,雖然她不是醫生,卻幫助因眼瞼下垂,直到七歲仍看不見的孩子順利康復,也成功治好了結核病人。柯夫曼小姐的治療成果正可說是奇蹟。
她使用的方法是抱著孩子一邊溫柔撫摸,一邊告訴孩子「你一定會康復」。此外,她也指導父母在對孩子說話時絕對不可使用否定、負面詞彙,只使用能夠帶來希望的肯定說詞。
為什麼她的方法能帶來奇蹟似的康復?若以醫學觀點來解釋很難說得通。然而,只要用依戀觀點思考,就知道這種事一點也不奇怪,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
依戀系統所強化的刺激,對與催產素(Oxytocin)有關的免疫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具有正面影響,能帶來後續的康復及治癒。像她這樣給予安心、希望與溫柔的療癒,和最先進的現代醫學冷酷無情的治療形成明顯對照。
也許有人會說,認為柯夫曼小姐治療成功是那個時代的迷信,然而事實是,近年來已有研究結果顯示,依戀機制對癌症治療及其癒後有重要影響,昔日醫學觀點所輕視的「人際關係有助疾病康復」之觀點,現在也重新獲得檢視。
舉例來說,根據一份調查乳癌患者的癒後及與患者與周遭人際關係的研究指出,在社會上較為孤立的病患,死亡風險可能提高到二點一倍。周遭是否有人支持,大大影響了患者的剩餘壽命。子宮頸癌也一樣,已有報告指出有丈夫的女性比寡居女性死亡率明顯較低。類似報告近年增加了不少。
由此可推測,像這樣來自周遭的支持與連結,或許可視為一種足以影響癒後的機制,透過催產素強化免疫系統,達到抑制癌細胞增殖的作用。
即使是康復難度很高、醫學預測一再復發的惡性腫瘤,也曾出現與醫學預測相反的康復案例。一份針對十五個此類案例(包括進行性肺癌及胰臟癌)做當面訪談調查的研究指出,面談過程中病患一再提及的,幾乎都是與醫生之間的對話、來自家人的支持或病人本身的積極態度。這些康復後的病患認為自己之所以重生,重要的不是接受了何種治療,而是因為有醫生及家人的支持。
真正的名醫,或許是一方面立足醫療觀點,一方面兼具依戀觀點,將兩者效力活用到最大限度的醫生。然而,現實中往往只看到醫學冷酷高傲的一面。醫學觀點所提供的醫療,與病患真正需要的東西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落差。

◎案例╱少女如何重拾生存意義

某位少女的案例深深烙印在我記憶中。她的案例除了幫助我直視醫學觀點的極限,也清楚讓我知道,若想幫助個案復原,最重要的應該是什麼。
那個十七歲少女被送進醫療少年院的罪名是吸毒。她不只自己吸食毒品,還協助毒販男友販毒,獨自扛起所有罪名,可以說是以頂罪的型式進入少年院。當時對她最重要的事,是早日贖完罪回到男友身邊。為此,剛進少年院時的她,可說是個完美的模範生。
然而,她不惜做到這個地步也想守護的男友,不但鬧出車禍,還被查出吸毒情事,遭判重刑。這麼一來,無論她再怎麼早回歸社會,想和男友一起生活將是不知道多少年後的事了。
彷彿失去活著的希望,她陷入深度憂鬱狀態,也從這時起多次試圖自殺。我永遠忘不了一心求死的她說過一句話:「不希望母親來參加葬禮。」這裡說的葬禮,指的是她自己的葬禮。
想理解她為何說這種話,必須先知道她過往的人生。
少女的母親在生下她的兩星期後,只留下一封信就消失了,原因是與男人私奔。少女的外公、外婆不得已收養少女,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扶養。因此,直到小學二年級的某一天前,少女始終以為外公外婆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沒想到某天,一個鄰居小孩開玩笑,無意間暴露了這個祕密。少女哭著跑回家質問外祖父母,心知已無法再瞞下去的兩人,只好將實情告訴她。
外公、外婆雖然擔心少女得知事實後的反應,她卻和以往沒有太大變化,反而更認真課業與運動,成為一個模範生。事實上,她確實是個很有天份的小孩。
這樣平靜的生活之所以開始走樣,原因出在少女與母親的重逢。
少女升上五年級時,親生母親生病住院,外祖父母便帶少女前往醫院探病。到了醫院才知道母親住的是精神科病院,因為吸毒造成的後遺症,正在那裡住院治療。
這是少女第一次見到拋下只出生兩星期的自己離家出走的母親。然而,看著眼前這個有著嚴重黑眼圈、臉色蠟黃黯淡的女人,少女內心只有一個念頭──「長大後絕對不要成為跟她一樣的人」。
但是,從那時起,母親開始不時出現在少女面前。有時給她錢,有時買東西送她。進入青春期後,少女對外公、外婆符合社會規範的教育感到不耐煩,漸漸地,甚至認為只有母親才是最能理解自己的人。然而,和母親走得愈近,和外公、外婆之間的關係就愈糟。
國二那年的暑假,母親問少女要不要住在一起,少女答應了。除了一心想離開外祖父母外,她也一直嚮往與親生母親一起生活。
不料,之後等著她的卻是一場悲劇。母親有個同居男友,某天,那個男人趁母親外出時侵犯了少女。得知這件事的母親不但沒有保護少女,還破口大罵她是「狐狸精」,不只如此,更將少女趕出家門。
少女的人生從此一路墮落。受到母親這樣的對待,外公、外婆不僅沒有出手幫助,還指責她「跟妳媽一個樣」。失去容身之處的少女開始自暴自棄,沉迷於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她在那裡結識了毒品販子,漸漸地,和這個人的關係成為支撐少女活下去的力量。
進入少年院的少女拒絕外公、外婆的探視,即使老人家長途跋涉,她連見也不願意和他們見一面。雖然後來在教官的勸說下勉強見面,但祖孫之間的對話就像兩條平行線。因為她誤入歧途,辜負外公外婆深切期待,彼此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像是某種抵抗,她經常在探視結束後試圖自殺。這樣的狀況,使外祖父母甚至開始煩惱是否不該再來探望她。
像她這樣的狀況,無論以醫學觀點診斷或開藥服用,都無法達到任何效果。她反覆嘗試自殺至少十次,很可能哪天真的就這麼死了,少年院的員工們每天提心吊膽。繼續這樣下去,很可能招致最壞的結果,在這樣的危機意識下,筆者從與她的對話中強烈感受到的是,少女最想要的,其實只是外公外婆對她的理解。
然而一旦見了面,彼此又只想著自己受傷的部分,一味相互指責,最後又將對方推開,外祖父母也完全失去面對她的自信。
筆者思考如何打破這種局面的方法,發現剩下的只有說服外公、外婆,借助他們的力量了。於是,筆者告訴少女的外祖父母,若想將她從這種狀況中拯救出來,唯有持續對她付出關心,而實際上這也是少女一直尋求的事,只是彼此的想法有所衝突才漸行漸遠。筆者建議他們,如果想改善目前的關係,探視少女時有一件事務必遵守。
這件事說來非常簡單,那就是,無論少女說出多難聽的話或做出多忤逆的事,外公外婆只要傾聽就好。既不要反駁,也不要試圖說服她。我告訴他們,只要能守住這一點就好。經過我一再叮嚀,兩位老人家也表示明白後,才讓雙方再次見面。
那天,雙方的對話第一次有了交集。她哭著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外公外婆,結束探視前,還抓著兩位老人家的手,對他們表達感謝之意。
以這天為轉捩點,少女開始慢慢恢復了。
不久,少女告訴我,她原本就將養父母(外公、外婆)視為親生父母,也慶幸自己是在兩人扶養下長大。之所以墮落學壞,以至於日後顛沛流離的人生,原因都出在小學二年級時得知生母另有其人──因為從那天起,她不確定自己的父母究竟是誰了。等到親生母親再次出現,與養父母之間已經不安全的依戀關係更加惡化。在醫療少年院的這段日子,可以說是幫助她再次確立與養父母依戀關係的過程。
這時,她已經不再需要依賴毒藥販子男友了。少女寫下斬釘截鐵的分手信,和男友斷絕往來。
當養父母重新拾回身為安全堡壘的機能,與少女之間恢復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就代表她真正重獲新生,得以發揮原本具備的高度天份與行動力,人生開始向前邁進。
她的案例讓我明白,只有與安全堡壘之間的關係,才能賦予人們生存的意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