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玻璃心.斷捨離」套書(共三冊)
滿額折

「玻璃心.斷捨離」套書(共三冊)

定  價:NT$ 1150 元
優惠價:90103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1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3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文章破千萬點閱率、全球知名心輔師的
「玻璃心.斷捨離」心智強化套裝寶典!

讓人人通用.唯女力專屬.為家長特設
「告別玻璃心」的強者養成護體術!

維持心智堅強,有如鍛鍊肌肉,
你內在的核心肌群夠挺嗎?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本書特色】
●本書由引發廣大迴響、點閱率達千萬的網路文章「心智強者不做的十三件事」延伸而成,全球至今已發行20多種語言版本!
●知名心理師艾美.莫林(Amy Morin)「告別玻璃心系列」首發暢銷成名作!
●附贈「強者不做的13件事」分享卡!

////////////////////////////////////////////////////////////////////////////////////////////////////////////
吳曉樂/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玻璃心.不碎」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玻璃心.斷捨離大法】

提昇心智強度的「十三不做」:
1 不浪費時間自憐自艾
2 不放棄主導權
3 不怕改變
4 不在意無法掌控的事情
5 不會想要處處迎合他人
6 不怕審慎冒險
7 不沉湎於過往
8 不重蹈覆轍
9 不嫉妒他人成就
10 不輕言放棄
11 不怕獨處
12 不怨天尤人
13 不求立竿見影

【內容簡介】
〔從家庭主婦、教師到CEO,人人皆適用的革新策略〕

◆心智堅強不是表現強勢
◆心智堅強不需要忽略情緒
◆心智堅強不需要把身體當成機器看待
◆心智堅強不表示你必須完全靠自己
◆心智堅強不只是最新流行的心理趨勢而已

作者二十三歲時,一夜之間失去了母親;三年後,她的丈夫也因心臟病發猝死。在亡夫冥誕那天,她相約婆婆一起去高空跳傘,而不是拿著一盒衛生紙躱在家裡哭泣。莫林以自己重新振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心理治療師與執業臨床社工的經驗,對那份網路瘋傳的「十三種讓人變得脆弱的壞習慣」清單,提出進階闡述,分享她自己驗證可行的心智強化法。
心智強度不只分為堅強或怯弱兩種,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心智強度,但每個人的強度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培養心智強度,是指在各種情況下,改善你調節情緒、管理思慮、正面行動的能力。

〔提升心智強度的效益包括〕

● 抗壓性強:心智堅強對日常生活也有助益,不只在危機當下有效而已。你可以更有效率地處理問題,降低整體承受的壓力。

● 改善生活滿意度:隨著心智強度的提升,信心也會跟著大增。你會根據個人的價值觀行動,感覺更加安心。你也會體認到人生中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 績效提升:無論你的目標是當個更稱職的家長,提高工作的生產力,或是在運動場上達到更好的佳績,提升心智強度都可以幫你充分發揮潛力。

好習慣確實很重要,但阻礙我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往往是壞習慣:自憐自艾、為個人無法掌控的事情傷神、沉湎於過往、嫉妒他人的成就,或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等⋯⋯壞習慣往往阻礙我們功成名就,難以達到真正的幸福。避免那十三項惡習不只可以幫你走出悲痛,更能培養內心的堅韌,因應人生大大小小的難關。

針對每一項壞習慣,作者均以清楚的步驟講解,透過許多真實案例與故事說明,提出務實建議,讓大家按照自身步伐,逐漸脫離壞習慣:

◆CHECK 你有這個壞習慣嗎?
◆WHY 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壞習慣?
◆PROBLEM 這個壞習慣會造成什麼問題?
◆PRACTICE 如何避免這個壞習慣?
◆STRENGTH 扔掉這個壞習慣如何使你更堅強?
◆DOS & DON'TS 解惑及常見陷阱

如同經常運動可增強體力,強化心智的堅韌亦需要下工夫、努力練習。心智強度一旦疏於維持或強化,就會像肌肉一樣萎縮。好的教練能提供你支持與建議,幫你變得更好,你也可以充當自己的教練。找出你的優點,持續精進;發掘你需要改進的地方,挑戰自己、變得更好。

《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拆解性別枷鎖,為女性客製化的13堂心智重訓課》

全球女性站出來,甩掉13壞習慣!
玻璃心換鑽石心,撞破玻璃天花板!
國際暢銷書《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
事業 ╳ 家庭 ╳ 社交 給奮鬥女子的全方位解析與暖心陪伴
拆除13道性別的心鎖,一起練習讓自己和世界不一樣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依據心理治療實務經驗與研究基礎,為女性量身打造《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陪伴女性逐步突破性別框架,探尋最美好強韌的自己。

莫林認為:心智如肌肉,不持續鍛鍊便易萎縮;養成好習慣對心智固然重要,但阻礙人充分施展的常是壞習慣。莫林曾運用自身專業戒除惡習、揮別負面情緒,從家人接連驟逝的傷痛中再度振作。她第一本書分享的技巧,幫助無數讀者打倒十三個心魔,提升抗壓性、改善生活滿意度、增進工作與生活績效。

研究顯示,多數女性重視內在力量,期望藉由強化心智推進成就。莫林的心智強度論述引起眾多女性諮詢。她察覺個人內在以外,女性還極看重人際關係;這些特質使女性具備心智強者的資質、啟發他人的潛力。她也發現因男女承受的文化壓力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常與特定惡習搏鬥,如執著完美、懷疑自我、怪罪自己等等。刻板印象在人心中種下病根,大扯新時代女性後腿。若不改變,女性可能一生畫地自限。

莫林在《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中列舉十三個女性易有的壞習慣,藉由經手個案與學術研究,引導大家自我檢測,拆解惡習的成因與影響,並提出應對策略,協助讀者發揮實力。她希望以本書實現女性賦權,並由女性創造漣漪效應,激勵他人更堅強。心智強大的女性,終將挺身前進,一步再一步,超越自己也改造世界。

*這些玻璃心小毛病,你中幾個?
❏ 羨慕嫉妒,常與他人比較
❏ 執著完美,為小瑕疵糾結
❏ 害怕示弱,強裝剛硬無缺
❏ 自我懷疑,不敢邁向目標
❏ 想東想西,煩惱過多過雜
❏ 逃避挑戰,害怕失敗挫折
❏ 循規蹈矩,擔心標新立異
❏ 貶低他人,襯托自己高明
❏ 在意批評,做事畫地自限
❏ 怪罪自己,千錯萬錯全擔
❏ 不敢發聲,委屈保持沉默
❏ 抗拒轉變,沒膽改造生活
❏ 看輕自我,貶抑自身成就

是時候跟它們說掰掰了!

堅強,是不當繃緊的橡皮筋
解放真我,強化韌性,挺身前進

* 最佳賣點

1.《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新作,深入社會、文化,解析惡習成因,致力破解刻板印象束縛,打造人人自在發揮的平權世界。

2.個案與名人故事分享、壞習慣檢測,讓讀者從中看見自我。以實務經驗與學術研究為本,針對事業、家庭、社交等層面提供最實用的建言,提點迷思並加以破除,協助讀者克服心魔、超越難關。

各界好評

APPLE(YouTuber――到處都是瘋女人)
中古小姐(作家)
吳可熙(演員)
吳曉樂(作家)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柯采岑(吾思傳媒 女人迷主編 )
柯萱如(律師/公視《青春發言人》主持人)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 創辦人暨董事長)
編輯小姐Yuli(圖文作家)
賴庭荷(衣櫥醫生)
鍾瑶(演員)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理學堂總監)
──堅定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不管多可靠的人終究只是「他人」,人生只有靠自己是真的,強健心智才是幫助自己走出困境、面對挑戰的不二法門。――編輯小姐Yuli(圖文作家)

如果妳常為外型憂慮,總覺得有所不足,鼓勵妳與我一起翻閱這本書,發現自信、不比較等特質,其實都是透過練習得來的。――賴庭荷(衣櫥醫生)

女人對於內在力量提升的自我要求特別高,我深感同意,因為這種力量無法被任何人事物阻擾,有時太令人喘不過氣,卻不能沒有這種感覺,否則我活不下去啊!――鍾瑶(演員)

莫林的書不只有助我擬定新年新希望,還深深點醒我該鼓勵女性言明我們「不」想做的事。要拒絕哪些事?該擺脫什麼壞習慣?在本書中,她指出:努力設定目標雖好,但若不擺脫惡習,你永遠無法挺身而進。――蘭蒂・祖克柏(Randi Zuckerberg),《選 3 哲學》(Pick Three)作者

看到這本書真是太開心了!我要拿去送給每個認識的人!「每個人」噢!不只送給女人而已。
――詹姆士・阿特切(James Altucher),《雞窩頭下的金頭腦》 (Choose Yourself)作者

本書不只提供清單,教你避免負面心態和行為。莫林指出的每一點都引領我們深思,細細檢視這些現象的成因與後果。――《書目雜誌》(Booklist)

每位女性書架、床頭桌上都該擺一本。我勸大家趕快買下它、閱讀它,最重要的是,要把這本書和女性朋友分享,讓她們從此抬頭挺胸、頂天立地。――艾美・費里斯(Amy Ferris),《嫁給喬治・克隆尼》(Marrying George Clooney)作者

這本指南以諸多研究為根基,莫林寫得平易近人、溫柔暖心,十分適合想呵護自己心靈健康的女性。此書悉心鋪路,引導讀者走向更堅強、更有力的自己。――芮妮・恩格博士(Renee Engeln, Ph.D.),《愛美成病》(Beauty Sick)作者

針對心智訓練的聰慧建議,為所有年齡層的女性提供絕佳指引。――《圖書館雜誌》星級評論(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教養天堂路,這13個地雷別踩!
養育堅強的小孩,比療癒受創的大人容易。
打造孩子強韌心智,先從讓自己不受傷做起。
全球暢銷書《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
陪你修補炸碎的自己,帶孩子自信茁壯。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艾美・莫林,依據心理治療實務經驗與研究基礎,以《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回應讀者殷殷探問,指引爸媽穩住自己的心,堅定自在地引導孩子一起成為心智強者。

莫林認為:心智如肌肉,不持續鍛鍊便易萎縮;養成好習慣固然重要,但阻礙人充分施展的常是壞習慣。莫林曾運用自身專業戒除惡習、揮別負面情緒,從喪親傷痛中再度振作。她第一本書分享的技巧,幫助無數讀者打倒十三個心魔,提升抗壓性、改善生活滿意度、增進工作與生活績效。這些策略也引起許多「望子成心智強者」的父母好奇。

莫林深切理解這種心急,畢竟再怎麼保護兒女,還是無法保證孩子一路平順。莫林在治療室觀察過許多家庭互動,又身兼寄養家庭家長,經常與逆境中的孩子相處;過程中,她看見從小培養心智強度開啟的無限可能――而能協助孩子持續鍛鍊心智肌肉的,就是朝夕相處的家長。但面對成長的困境與挑戰,往往連父母都不知所措,或急著「給孩子最好的」而忙得亂了腳步。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列舉了十三個教養惡習,提醒爸媽在育兒時先安定內心,避免壞習慣削弱自己和孩子的心智強度與核心信念,各章也針對從學齡前到青春期的不同階段,提出親子溝通與心智訓練的建議。只要爸媽率先掌握原則並加以實行,孩子便更有機會運用自身力量變得更加堅毅。莫林要使讀者的教養路走起來遊刃有餘,還要幫助讀者透過身教,養出孩子堅韌的心。

*教養路上,你踩過這些玻璃心地雷嗎?
□萬千不順,全是別人負我
□子女委屈,都當自己造就
□愛兒至上,世界為之轉動
□處處設限,唯恐寶貝受創
□兒女是從,小孩爬到上頭
□夠好不好,完美才算足夠
□孩子還小,責任大人來扛
□世間險惡,待兒長大再說
□寶貝快樂,爸媽才敢開心
□怕兒跌跤,事事插手幫忙
□循循善誘,不如嚴加處罰
□教養心累,乾脆不要面對
□競爭求好,茫然忘記自我

*莫林將在各章陪你步步拆解:
→你有這些教養壞習慣嗎?
→父母為什麼會有這些壞習慣?
→這些壞習慣對你和孩子有何害處?
→如何改變做法,調整自己、協助孩子?
→學齡前―學齡―青春期,分齡強心祕訣
→甩掉這些壞習慣,孩子會怎麼進化成長?
→解惑及常見陷阱

閃過地雷區,和孩子一起走上康莊大道!

本書特色

作者運用大量案例與研究結果,細細拆解教養知識,協助讀者校準育兒方向,引導爸媽站穩自己的腳步,不再埋頭苦幹或急著與其他家長一爭長短,而是堅守自己的原則又不苛對自己,自信穩定地盡己所能,與孩子一同成為心智強者。

堅定推薦(按筆畫排列)

李崇建(親子作家、教育工作者)
Henry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林靜如(律師娘)
梁培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許雅寧(《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作者、前哥倫比亞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凱若媽咪(親子暢銷書作者)
隋棠(知名演員)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藍白拖(背包旅人)


各界好評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先站穩,才能有堅強心智的孩子,本書讓父母持續學習,找到教養盲點,成就孩子。――許雅寧(《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作者、前哥倫比亞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每位父母都需要內建玻璃,防彈玻璃。――藍白拖(背包旅人)

艾美為各位家長準備了一份大禮,而為人父母者如果願意聽從這些建言,這將成為轉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這些原則對養出堅強的孩子大有助益。──亨利‧克勞德博士(Dr. Henry Cloud),臨床心理學家兼作家

心理治療師艾美.莫林要告訴各位父母如何把原來代表噩兆的 13 變成他們的幸運數字,教他們使孩子擁有強大心智的方法,助孩子迎接成功人生。書中內容清楚易懂、舉例豐富、平易近人,對家長來說是無價的工具。──亨利.魏辛格博士(Dr. Hendrie Weisinger),紐約時報暢銷書《壓力帶來卓越》(Performing Under Pressure)作者

作者透過大量研究結果來佐證一般常見的知識,幫助家長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向。雖然本書是以否定句為重點,但內容其實是強調正面的肯定做法。這本書將使為人父母的讀者獲益良多。──《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莫林的策略可助讀者達成長期目標。建議雖然多達十三個,卻極為周全縝密,適用於任何年紀的孩子,大力推薦。──《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作者簡介

艾美.莫林(Amy Morin)
臨床社工師、心理治療師、大學心理學課程講師,也是心理界少數從全盤觀點談論內心力量的人。她發表的十三個常見惡習清單,有超過五千萬人閱覽,相關書籍《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已翻譯成三十餘種語言。她的TED演講影片「強化心智的祕訣」(The Secret of Becoming Mentally Strong)點擊率逾千萬。莫林也是專欄作家,文章常見於《富比士》(Forbes)、《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與 Verywell 健康網站,每月為兩百萬以上讀者指點迷津。著有《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與《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等書。

【自序】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前言

「十三不做」

我二十三歲時,母親因腦動脈瘤突然過世,她向來身體健康,工作勤奮,活力十足,熱愛生命直到臨終的最後一刻。事實上,她過世的前一晚,我們還一起去體育館觀看高中籃球聯賽。那晚,她一如既往地談笑,享受人生,但之後不到二十四小時,就突然撒手人寰。母親的驟逝對我是一大打擊,我實在無法想像下半輩子再也聽不到她的意見、笑聲及關愛是什麼樣子。

當時,我在社區的心理健康中心擔任治療師,不得不請假幾週療傷止痛。我知道,除非我能好好處理內心的感受,否則即使回到職場上,我也幫不了別人。習慣喪母的人生是一道過程,並不容易,但我努力讓自己重新振作起來。治療師的受訓過程讓我明白,時間無法療癒一切。我們面對療癒過程的方式,決定了療癒的速度。我知道悲傷是療傷止痛的必要程序,所以我讓自己去難過、去憤慨、去充分接納母親驟逝時所感到的缺憾。我之所以難過,不只是因為我想念她,也因為我痛苦地意識到,以後她再也無法參與我的人生大事;而她期待的一切種種,諸如退休和含飴弄孫,也永遠無法實現了。後來在親友及信仰的支持下,我找回了內心的平靜,隨著時間流轉,我逐漸記得母親面帶微笑的模樣,不再痛徹心扉。

幾年後,母親三週年忌日快到時,我先生林墾(Lincoln)和我討論那個週末怎樣緬懷她最好。週六晚上朋友已經邀請我們去看籃球比賽,巧的是,該場比賽就是在我們見到母親最後一面的那個體育館舉行。林墾和我談到,回去三年前我們見她之後、隔天就幽明異路的地方,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後來覺得那是頌揚她一生的美好方式,畢竟,我對當晚留下的回憶還是甜美的,我們一起歡笑,聊了各種話題,整晚過得相當充實美好。我母親甚至預言我妹妹會和當時的男友結婚,幾年後,那預言確實成真了。

所以,林墾和我回到了那個體育館,當晚我們和朋友都很開心。我們知道,要是我母親還在世的話,她也會希望那樣過。能自在地回到那個地方,感覺很不錯。就在我覺得我已經走出喪母之痛而鬆一口氣時,沒想到我的人生再次起了波瀾,天翻地覆。

當晚看完球賽返家後,林墾說他背痛很不舒服。幾年前他出車禍時,撞斷了幾根椎骨,所以背痛不是什麼罕見的毛病。但幾分鐘後,他昏倒了。我馬上叫救護車,醫護人員幾分鐘內就趕到,把他送到醫院。我打電話給林墾的母親,並和他的家人在急診室會合,我完全不知道他出了什麼狀況。

在急診室的等候區待了幾分鐘後,醫生把我們召進一間診療室。他尚未開口,我已經知道他要說什麼,林墾因心臟病發過世了。

就在我們緬懷母親過世三週年的同一個週末,我突然成了寡婦。這實在是令人費解,林墾才二十六歲,毫無心臟病史,怎麼會突然說走就走呢?我為了母親驟逝還在調適自己,現在又得適應失去林墾的人生,我實在無法想像該怎麼撐過這一切。

面對配偶的死亡,是一場超乎現實的體驗。在我全然不知所措、無法決定任何事情時,我卻必須做出許多選擇。幾個小時內,從喪禮的安排到訃告的措辭,我都得馬上處理。我沒有時間去理解整個現實狀況,事情排山倒海而來,令人難以招架。

我很幸運在過程中還有許多親友的支持。悲傷是一個人獨自面對的過程,但有親友的關愛確實是一大恩賜。有些時候感覺似乎稍微好過一些,有些時候感覺一切可能會變得更糟。每次我覺得自己稍微好一點後,總是在下一刻又發現哀痛鋪天蓋地而來。悲傷是一種令人身心俱疲的流程。

此外,有太多的事情令人悲不可抑。我為夫家感到難過,我知道他們是如此深愛著林墾。我為林墾感到難過,他從此沒有機會體驗一切事物。我也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們再也無法一起從事各種活動,更何況,我真的很想他。

我盡可能請假,抽離職場,那幾個月在我的印象中是一片模糊,因為我每天都躲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我無法一輩子都遠離職場,家裡只剩我一份收入,我不得不回去上班。

休息兩個月後,主管打電話來,問我銷假上班的計畫。他們告訴我的患者,我因家裡出了緊急狀況而無限期休假,不確定何時能再回到工作崗位。他們並未告知確切的休假期限,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發展,但現在他們想要我給個答覆。我確實還沒有走出悲痛,也沒有「好轉」,但我需要回去上班。

就像當初母親驟逝一樣,我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面對悲傷,無法對悲傷視而不見,或硬是把它推開。我需要體會那個痛苦,同時積極療癒自己,不能就此陷入負面的情緒,永遠走不出來。雖然自憐自艾或沉湎於回憶很容易,但我知道那樣做並不健康。我不得不認真做出抉擇,踏上重塑新生的漫漫長路。

我必須決定林墾和我一起設定的目標,是否仍是我的個人目標。我們認養孩子幾年了,本來打算最後領養一個孩子。但現在恢復單身後,我還想領養孩子嗎?後續幾年,我仍繼續當寄養家長,主要是提供緊急協助和臨時安置,但我不確定少了林墾以後,我是否還想領養孩子。

既然我現在成了孤家寡人,就必須為自己設立新的目標。我決定冒險嘗試新的事物,於是去考了機車駕照,還買了一台機車。我也開始寫作,一開始純粹只是興趣,但後來變成兼職的工作。我也必須和周遭的圈子重新建立新的關係,例如瞭解林墾的哪些朋友仍適合納入自己的社交圈;少了林墾以後,我如何繼續和他的家人相處。幸好,他有很多好友仍願意和我維繫友誼,他的家人也持續把我當成家人看待。

約莫四年後,我很幸運再次遇到愛情。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愛情找上了我。那時我大抵上已經習慣了單身生活,不過當我和史蒂夫(Steve)開始交往後,一切都變了。其實我們相識多年,是從友情漸漸轉變成愛情。後來我們開始論及婚嫁,雖然我從未想過再婚,但是史蒂夫看來是個可以託付終身的對象。

我不想要正式的婚禮或宴客,不希望重複過去我和林墾經歷過的儀式。我知道賓客會為我再婚而感到開心,但我也知道他們難免會想起林墾而遺憾不已。我不希望大喜的日子成了陰鬱的場合,所以史蒂夫和我決定舉辦非傳統的婚禮。我們臨時起意,直奔拉斯維加斯完婚。我們都開心極了,整個過程洋溢著愛情與幸福。

婚後約一年,我們決定出售林墾和我住的那間房子,搬到幾個小時車程外的地方。那裡離我妹妹和外甥女比較近,也讓我們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我在一家繁忙的醫療機構找到工作,我們都期待一起歡度未來。就在人生看似順遂之際,這條幸福之路又突然出現急轉彎,史蒂夫的父親檢驗出罹患癌症。

起初,醫生預期,治療可以幫他抑制癌細胞幾年,但是幾個月後,顯然只剩不到一年的生命。他試了幾種不同的療法,但沒有一項奏效。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醫生對於病情毫無起色也日益不解。如此延續約七個月後,醫生已束手無策。

那消息令我震驚,羅伯(Rob)向來活力充沛,常在孩童面前表演魔術,講一些我聽過最爆笑的笑話。他住在明尼蘇達州,我們住在緬因州,但我們常去看他。自從退休後,他可以一次來造訪我們數週,我總是笑稱他是我最喜歡留宿的客人,因為基本上他是我們唯一的房客。

他也是最熱情支持我寫作的人,不管我寫的是有關教養或心理方面的文章,他都會閱讀。他常打電話來,給我一些故事的靈感和建議。

當時羅伯七十二歲,但那個年紀進入癌末階段,還是感覺太早。去年夏天,他還騎著摩托車橫越美國,揚帆橫渡蘇必略湖,開著敞篷車在鄉野間馳騁。而今他卻已經病入膏肓,醫生都很清楚,接下來的病情只會每下愈況。

這次面對親人的死亡,我有了不同的體驗。我母親和林墾的過世都是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措手不及。但這次,我先收到了警訊,知道未來會發生的狀況,而這也讓我充滿了恐懼。

我心想:又來了。我真的不想再經歷那樣痛苦的生離死別,那感覺就是不對。我認識很多同齡的人都沒遇過失去至親的狀況,為什麼我得一而再、再而三地經歷這樣的痛苦?我坐在桌邊,思考這一切有多麼不公平,這一次會有多難受,以及我多麼希望情況有所不同。

我也知道,不能讓自己再次陷入同樣的狀況。畢竟,我以前遇過,我知道我會再振作起來。要是我讓自己陷入怨天尤人的深淵,覺得我比別人不幸,或是讓自己相信我無法再次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那對我毫無助益,只會阻礙我因應現實。

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提筆寫下「心智堅強者不做的十三件事」(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eople Don’t Do)。那些都是我走出悲傷時,費盡心力想要戒除或迴避的壞習慣。我要是放任它們主宰我,它們就會阻礙我變得更好。

那些技巧正好也是我擔任心理治療師時,傳授給求診患者的心法。但是我需要把那幾點寫下來,才能幫我把人生導向正軌。那份清單提醒了我,心智堅強與否,操之在我。在那個當下,我迫切需要堅強,因為我寫下那份清單幾週後,羅伯就過世了。

心理治療師的職責,主要是幫助他人培養內心的堅強,並提供行動對策以及改善自我的心法。但我寫下那份清單時,我決定稍微偏離一下我習以為常的說法。當我把焦點放在「不做什麼」時,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好習慣確實很重要,但阻礙我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往往是壞習慣。你可能養成了一切好習慣,但只要壞習慣不戒除,放任它繼續為非作歹,你就很難達成目標。你可以這樣想:壞習慣是你個人成就的上限,壞習慣愈少,你的成就愈無可限量。

壞習慣就像你每天拖著到處走的重物,只會減緩你的速度,使你精疲力竭,阻撓你的去路。儘管你有天賦,也不忘勤奮努力,但是某些想法、行為和感覺羈絆著你時,就難以充分發揮潛力。

試想,一個人天天上健身房,每次運動近兩個小時,並仔細記下運動的內容以追蹤進步狀況。六個月下來,卻沒發現多大的改變。體重不減,肌肉未增,令他相當失望。他告訴親友,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沒有看起來更好、感覺更好,畢竟他幾乎天天都按表操課了。但他沒提到的是,他每天從健身房回家的路上,都會大快朵頤一番。做完運動後,他總是飢腸轆轆,於是告訴自己:「我盡力了,值得犒賞自己一下。」所以,日復一日,他在回家的路上都吃了一打甜甜圈。

聽起來很可笑,對吧?但我們都是這類行為的慣犯。我們努力去做讓我們更好的事情,卻忘了戒除可能破壞成果的壞習慣。

避免那十三項惡習,不止可以幫你走出悲痛,更能培養內心的堅韌,以因應人生大大小小的難關。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當你心智堅強時,更能充分發揮潛力。



《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拆解性別枷鎖,為女性客製化的13堂心智重訓課》

前言

我是開著越野型沙灘車、抓著蚯蚓當魚餌長大的,向來不喜歡洋娃娃,對美妝沒興趣,而且很討厭購物。

不過,我那破皮的雙膝、亂糟糟的頭髮、髒兮兮的指甲縫,仍交織出美好的童年。父母讓我相信,男生能做到的事,我也都能做到―我也真的努力去達成。不論是下課時間的賽跑,還是比腕力,我通常都能與男生並駕齊驅。但我不是想證明什麼,單純是因為好玩。

回想起來,我第一次聽說「性別歧視」這個詞是七年級的時候。我們的代數老師總是會出一道與數學完全無關的體育類加分題,但如果答對了,測驗成績就可以加五分。要拿到這五分,就必須知道是誰在星期天的足球賽上跑了最多碼,或者是誰在去年NBA季後賽拿下最多分。這點令人懊惱,但沒有人抱怨過。

有一次,我生病請假在家,錯過了代數小考,只好隔天放學留下來補考。加分題跟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某個球員有關,剛好我很喜歡棒球,而且知道答案。次日一上課,老師把改好的考卷交還給我,考卷最上方用紅筆寫著:「加零分。你答對加分題是因為有同學洩題。」

老師竟然認為我作弊!我嚇壞了,卻沒對他說什麼。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我把考卷帶回家,拿給爸爸看。

爸爸立刻寫了一張便條回覆老師:「艾美擁有的棒球卡超過一萬張,而且每個星期都跟我一起在電視上看棒球賽,但你卻因為她答對了加分題而指責她作弊。她可是答得光明磊落,真正不公平的是你考了跟數學毫不相干的體育題。顯然是你意圖偏袒男同學,因為多數十三歲的女孩子都不太關注職業體育活動。」

隔天,我把那張便條交給老師,便快速回到座位上。他看完便條之後,向全班宣布:「以後我不能再給你們出加分題了,因為有人的爸爸覺得我性別歧視。」那是老師最後一次出加分題,也是我第一次有機會真正思考所謂的性別歧視。

我突然意識到,他並沒有假定朋友向我透露任何數學題,而是只有體育加分題。而且他認定我要不是作弊,根本不可能答對一道冷僻的棒球題。我不禁開始揣測,如果我是男生,他也會這麼想嗎?

這件事距今已經二十五年,我很想相信現在已經沒有老師會為男同學提供不平等優勢,但研究顯示,這樣的情況仍然存在,相關內容我們後續會再詳述。

我也很想相信,現在的學生和家長都不必對這類事件如此忍氣吞聲。在我小時候,根本沒人有意見,他們的家長也不會發聲;我們吞忍下來了。如果當時老師沒有指責我作弊,我也無從得知爸爸會不會點出這個爭議。

我對性別歧視的觀念從七年級那年開始有了轉變,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文化中對性別歧視的觀念也有了改變。不過,女性在現代社會依然面臨著種種特殊的挑戰。我在治療室和私人生活中都曾見過。


關注心智強度起因於個人經歷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心理治療師,當時的我很期待能協助別人克服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我擁有碩士學位,還具備從教科書、課堂、實習過程中累積的各種知識。但就在我擔任心理治療師的第一年,我的母親驟然離世。我對心智強度這門學問的探尋,就此成為個人議題。

我開始更深入研究來到我治療室的每個人。我發現,其中有些人似乎復元得比另一些人順利;他們恢復得比較快,對未來充滿希望,而且無論面對什麼問題,都能堅持初心。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使他們具備這樣的素質。

後來,我的生命出現了殘酷的轉折,就在媽媽過世三週年的那天,我丈夫林墾也因心臟病發離世,當時他才二十六歲。我就這樣成了一位二十六歲的寡婦,那種感覺很不真實。悲痛不時將我淹沒,但我知道,讓自己體驗這樣痛苦的情緒也是療傷的一部分。

那時的我已經了解心智強度的相關知識。我發現面對人生能夠堅持不懈的人,並不只是擁有健康的習慣,還會刻意避開會使自己無法自拔的不良習慣。

我漸漸從工作中遇到的這些人身上找出明顯的規律。會致力充分發揮潛能的人,都不會縱容自己陷入有礙效率提升的習慣。他們進步的關鍵並不單純在於他們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做」什麼。

在那段悲傷的日子裡,我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我花了好幾年才治癒自己的心,而且很幸運能認識史蒂夫,再次遇見愛情。偏偏我們婚後不久,史蒂夫的父親確診為癌症末期。我開始產生這樣的念頭:「不公平,為什麼我就活該不斷失去摯親?」

但我也知道,放任自己自怨自艾會耗盡我內心的能量,而當時是我最需要堅強的時候。所以我寫了一封信自我提醒,列出所有可能使我沉浸在傷痛之中的不良習慣。完成的清單中共有十三件心智強者不會做的事。在接下來的那幾天,我細讀這份清單好幾次,對自己的告誡提醒給了我些許安慰。我心想,如果這份清單能幫到我,那麼或許也能幫到別人。所以我把清單發布到網路上,希望有人對我的心智強度理念有所共鳴。

才幾天的時間,那篇文章就迅速流傳開來,閱覽人次超過五千萬。就在我自己都還沒意識到這個情況時,《富比士》(Forbes)和CNN等媒體就開始訪問我關於那份清單的資訊。我的文章並沒有解釋自己為什麼寫下這份清單,但所有人就這麼認定,那是因為我正是這方面的專業大師。不過,其實當時的我仍需要提醒自己避免那十三種行為。

我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出版《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eople Don’t Do)這本書,藉機解釋這篇爆紅文章背後的故事。後來,陸續有許多讀者詢問我如何教導孩子成為心智強者,激勵了我又寫出了《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arents Don’t Do)。

自從我開始談論心智強度,就收到許多女性提出的問題,其中以受#MeToo自白運動啟發者居多。鍛鍊心智強度的原則放諸四海皆準,男女所承受的文化壓力卻有所不同。因此,有些特定不良習慣是我們女性比男性更常擁有、對抗及面對的。

心智強度三要素

心智跟體力極其類似,如果想要發展、強化,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你在實踐良好習慣的同時,也對壞習慣持之不懈,那麼良好的習慣也沒什麼優勢了。

想要提升體力,可以做重訓,不過要是想擁有明顯的肌肉線條,就不能吃太多垃圾食物,否則運動健身的效果也會打折扣。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你的心智肌肉強度。你必須擁有良好的習慣,像是常懷感恩之心,才能變得更堅強。但如果你希望達到顯著的效果,還得同時戒除與他人比較之類的不良習慣。

重要的是要記得,患有心理疾病並不表示你的心靈很脆弱。就像糖尿病患者有可能身強體壯,同樣的道理,有憂鬱傾向的人也可能心智很堅強。疾病可能會使體力和心智的鍛鍊更加複雜,但並非全無可能。

你的心智並不是絕對的堅強或脆弱。每個人的心智都有一定的強度,而且無論你有多麼堅強,永遠會有加強的空間。

重要的是,要經常鍛鍊你的心智。如果你對於鍛鍊的態度太過懶散,心智肌肉也會逐漸縮水。

堅強的心智共含三個部分:

・思維:擬出實事求是的內心獨白,這點很重要。「我絕不可能成功」這類過度負面的思維會使你一蹶不振,但是也別過度正向思考,「這肯定很容易」這樣的話,也可能導致你面臨措手不及的意外。
・情緒:經歷各式各樣的情緒是件健康的事,但是你不必受這些情緒支配。如果你一起床就很煩躁,可以採取行動讓心情好一點;你感受到憤怒時,就去了解如何安撫自己,可以避免你做出未來後悔的事。隨著你心智強度的提升,你對自己的情緒意識也會愈來愈強,並且更加了解這些情緒會如何影響你做出的選擇。
・行為:不管你身處什麼環境,最重要的都是要採取正向行動。無論你是在疲累時上健身房,還是面臨自我懷疑時在會議上發言,你的選擇都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就算你沒辦法解決問題,也一定能夠做出選擇,讓自己或別人過得更好。

心智強度的三個面向息息相關。要是你認為自己「沒什麼好說的」,就會對主動發言感到尷尬,可能進一步使你保持沉默,因而影響到你的行為。這樣一來,就會愈來愈強化你「沒什麼好說的」這種念頭。
我們在人生中都會面臨像這樣的負面循環。提升心智強度會阻斷這種不健康的循環,有助於培養更好的習慣,讓你過得更有成就感。

為何著重女性
我想為女性寫一本書,準確地描繪所謂的力量。儘管眾人視美國海豹特種部隊(Navy SEALs)為心智堅強的典型,但是通常較熱情且重視人際關係的女性,也能夠展現堅強心智的風範。不見得是壓抑情緒、否定痛苦或突破體能極限,才算堅強。

研究顯示,女性認為心智強度在生活中相當重要。在二○一五及二○一六年,凱洛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訪問了全球各地六千名女性關於她們對內在力量的看法,有了以下幾個發現:

・百分之九十二的女性表示,在現代社會內在力量相當重要。
・百分之九十的女性認為,內在力量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百分之七十一的女性覺得,內在力量愈強大,就愈能充分發揮個人潛力。
・百分之八十二的女性希望自己的內在力量更加強大。

顯然女性都希望自己的心智更加堅強,但是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要如何實踐。

我之所以為女性寫這本書,目標就是這兩個:
1. 實現女性賦權,讓她們有能力提升自己的心智強度,展現最堅強、理想的一面。
2. 鼓勵女性創造漣漪效應,進而激勵其他人更加堅強。

我訪談了來自美國各地的女性,並將在本書中分享她們的故事、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的策略。此外,我也會分享來自治療室的個案研究,說明女性揚棄有損心智強度的惡習後,能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接下來的十三章並不是讓你查核個人行為的檢查清單。我們每個人偶爾都會有這類不健康的行為,尤其在面臨困境時更是如此。

你在這一生中可能曾有那麼幾次,覺得自己堅強有力、所向披靡,只不過這樣的情形極為罕見。你也可能在幾乎要達成某個創舉時,稍微體驗到自己多麼堅強。如果能隨時展現自己的內在力量,將個人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那該有多好?這本書就是要協助你達成這樣的目標。

我不會告訴你要創造更美好的人生,就得從事更多令人身心俱疲的活動(畢竟坊間已經有太多訊息,堅稱你「應該」付出更多才能提升自己)。相反地,我會說明如何戒除惡習,以免這些習慣將你努力培養起來的堅強心智銷磨殆盡,還要教你如何以更聰明的方式自我訓練,而不是一股腦地拚命,這樣才能幫助你變得更好。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前言

我從小就立志,長大後要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在我童年記憶中,爸媽一直盡力幫助他人,他們好像具備了某種特殊的本領,能夠察覺到誰正處於弱勢、需要援手。不論是匿名捐助有需求的人,或是協助時運不濟的人,他們總是傾盡己力、慷慨解囊。

也難怪我們兩姐妹會成為社工,畢竟我們的父母都長年做著近似社工的事。不過,早在我取得社工師執照前,最初的目標其實是成為寄養家長。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許多小朋友沒有家人,有些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們從未有被愛的機會。因此,我立定志向,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後,一定要收留無家可歸的孩子。

我在大學的時候遇見了我的丈夫林墾,他熱愛旅行、認識新朋友、嘗試新鮮事物。剛開始交往沒多久,我就跟他說我想成為寄養家長;他也很支持我的想法,真是萬幸。結婚沒多久──當時我還在攻讀碩士──我們就買了一棟四房的住所,並開始申請寄養家庭證照。我們選擇成為治療式寄養家長,專門領養有重大行為或情緒問題的孩童。除了要上課、完成家庭訪視程序,還要改裝家中環境,好符合寄養證照的申請規定。

但一年後,就在我們快要完成證照申請程序的時候,我的母親因腦動脈瘤驟逝。在她的葬禮上,我聽到大家說了無數個媽媽曾經如何幫助他們的故事――其中有許多人我從未見過。知道這些人的生活因她而有所改變,讓我明白,人離世後留下的記憶,才是真正重要的大事。母親的慷慨大方,讓我更加堅定要幫助兒童的決心。

過沒幾個月,我們終於取得治療式寄養證照,也正式展開我們的寄養家長之旅。當時我在社區心理健康中心擔任心理治療師,專門負責照顧兒童,大都是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同時也會與他們的父母合作。成為寄養父母讓我有機會將自己在治療室教導父母的原則,應用在來到我們家的孩子身上。

林墾和我真的很喜歡擔任寄養父母的經驗,因此也開始考慮領養小孩。只是來到我們家的孩子都不接受領養,他們打算回到原生家庭或由其他親屬領養,所以我們也開始查閱領養等候清單,希望找到適合我們家的孩子。

但就在我母親逝世三週年的那天,我們的領養計畫一夕變色。那天是星期六,當晚林墾說他身體不適,過沒幾分鐘就突然倒地不起了。我馬上叫了救護車,救護人員火速載他去醫院。我打給林墾家人,請他們到急診室跟我會合,我不知道該怎麼和他們解釋,一切發生得太突然了。

我們坐在等候區守著,之後醫生才出來把我們召進急診室。只是他沒帶我們去看林墾,而是到一間安靜的小診療室,請我們坐下。醫生口中吐出的話語,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很抱歉,林墾去世了。」

就這麼一句話,我從計畫領養小孩變成了規畫先生的葬禮,渾渾噩噩地度過了接下來的幾個月。

我們之後才知道,他的死因是心臟病發,可他才二十六歲,從來沒有任何心臟方面的問題。然而,他的死因並不重要,我只知道他真的離我而去了。

好險當時沒有小朋友寄養在我們家,不然對小孩來說肯定是難以想像的打擊。有個小男生本來要在幾天後入住我們家,他的監護人得知林墾過世的消息後,就為他找了另一個寄養家庭。

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我遲遲難以確定是否要獨自繼續當寄養家長,畢竟我有全職工作,而寄養兒童通常有許多面談要參與,還要拜訪原生家庭、與監護人和律師會面,不論從實際還是情緒層面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因此,我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沒有收留寄養兒童。憑著對上帝的信仰、親朋好友給予的關愛,以及身為心理治療師對於悲慟的認識,我勉強找到走下去的力量。

我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才慢慢走出傷痛的陰霾。當我覺得自己站穩腳步、足以勝任寄養家長一職後,就馬上通知了寄養機構,跟他們說我準備好繼續協助寄養兒童了。

成為單親寄養家長是趟全新的冒險旅程,我大都是接週末的臨時寄養工作,也就是擔任全天候寄養家長的後援,在他們需要休息幾天或處理寄養兒童不便在場的家族事務時,暫時照顧他們的寄養兒童。

重新擔任寄養家長的過程十分順利,讓我期待每個週末的到來。我發現年紀輕輕就成為寡婦,要過著充實的生活並不容易;而照顧這些孩子賦予了我生活的目標與意義。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習慣沒有林墾的生活,漸漸找到「正常」的生活模式。曾經和林墾一起從事的許多活動,在失去他以後,也失去了樂趣。雖然有些人鼓勵我去聯誼約會,但我完全提不起勁。

不過遇到史蒂夫後,一切都變了。和我認識的所有人相比,他那麼與眾不同,我很快墜入愛河。最棒的是,他沒有因為我是個寡婦且打算繼續擔任寄養家長而打退堂鼓。

我們在一起約莫一年後,就決定直奔拉斯維加斯完婚,從此展開新的人生篇章。史蒂夫也必須完成寄養證照的申請程序,包括背景調查、上課以及家庭訪視,不過這次的過程順利了許多,因為我家本來就符合寄養標準。幾個月後,史蒂夫也正式成為了寄養家長。

我們很快就習慣了住在一起的生活,就在生活平靜無波之際,史蒂夫的父親羅伯卻被診斷出罹患癌症。起初,醫生對羅伯的狀況還很樂觀,但試了幾種不同的療法,沒有一項奏效,健康每況愈下。幾個月後,醫生宣布他已進入癌症末期。

這消息對我簡直是晴天霹靂。我已經失去了母親和林墾,現在和羅伯這麼親近要好,實在無法想像會再次失去如此重要的人。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接二連三地失去至親,讓我不禁思考這一切有多麼不公平。

但在陷入怨天尤人的深淵前,我提醒自己,心智堅強的人不會自怨自艾。我在擔任心理治療師和痛失至親的過程中明白,如果我放任自己自怨自艾,這個壞習慣會削弱我的心智能量。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提筆列出心智強者不做的事。

我將這份十三件事的清單發表在部落格中,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結果沒幾天就廣為流傳,千百萬人都讀過我的文章,但很少人知道,這是我在人生谷底時寫給自己的信。
在文章爆紅的二週後,羅伯就過世了,我不斷提醒還在傷慟中的自己,不做那些心智強者不會做的事。

因為那篇文章,讓我有機會將「心智堅強者不做的十三件事」寫成一本書,《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能夠和大家分享我學會堅強的親身經歷,讓我倍感榮幸。我收到不計其數的讀者來信詢問各種問題,其中一個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該如何教導孩子成為心智強者?

更有許多讀者表示:「真希望小時候有人教過我這些事。」因此,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告訴大家如何教導孩子提升心智強度。從小培養孩子堅強的心智,有助於他們邁向更加美好光明的未來。

我在擔任心理治療師和寄養家長時學到,任何年紀或背景的兒童都有機會成為心智強者,只要他們生命中的成人願意花費心力,協助孩子反覆練習、淬鍊出堅強心智。

從小養成心智強者的效益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曾說過:「養育堅強的孩子比療癒受創的成人來得容易。」身為心理治療師,我深表贊同。從小培養心智強度絕對比較容易,而且兒童有無數的成長機會。

你無法避免孩子遭逢逆境,他們總有一天會面對失敗、受到拒絕,也會失去所愛、感到心痛,還會遭遇人生種種低潮。

但只要你教會他們善用提升心智強度所需的工具,他們就能夠將困境逆轉成機會,藉此變得更強、更好。不論孩子處在生命中的何種情境或際遇,他們皆有足夠的力量克服萬難。

當然,這並不表示孩子不需要處理各種情緒,或是不會有壓力過大的問題,但堅強的心智可以幫助他們以更有效的方式來應對各種難題,讓他們有正面解決問題的勇氣,對自己的技巧更有信心,並從失敗中習得教訓。

心智強度三要素

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會漸漸對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發展出自己的核心信念。如果你沒有積極協助孩子奠定健全的觀念,他們可能會養成使潛力受限的想法。

孩子的核心信念會影響他們詮釋事情以及應對難題的方式。更要緊的是,信念還可能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會失敗,就不會努力改變命運;認為自己因他人阻撓而不會成功的孩子,通常也無法發揮潛力。

孩子的核心信念主宰著他的思維、情緒與行為模式。以下列舉兩個擁有不同核心信念的小朋友,在沒有獲選進入籃球隊時的反應:

小朋友一號
核心信念:我不夠好。
思維:我籃球永遠不可能打得好,我就是沒有運動細胞。
情緒:感到悲傷,覺得受挫。
行為:不再打籃球。

小朋友二號
核心信念:我有能力。
思維:只要勤加練習,一定能有所精進,說不定明年就能加入了。
情緒:下定決心,充滿希望。
行為:每天放學後勤練籃球。

雖然你可以修正自己的核心信念,但對成人來說這並非易事,畢竟是堅信了數十年的觀念,要「忘記」談何容易。而那些不斷強化負面信念的思維、行為與情緒,更是難以扭轉。

除了幫孩子培養健全的信念,你也要教他們如何以有效的方式調整思維、管理情緒與採取行動。以下心智強度的三大要素:

1. 思維:過度負面的想法、太過嚴苛的自我批評以及極度悲觀的預測,都會使孩子無法發揮潛力。切記,解決之道不是教小孩子樂觀,因為過度的自信、無視實際的危險,會使他們對真實的人生毫無準備、無所適從。我們要教孩子建立務實的觀念,才能讓他們發揮最佳表現。

2. 行為:抱怨、不願跨出舒適圈等無所助益的行為,都會成為孩子學業、人際關係與未來職涯的障礙。我們要教孩子勇於挑戰自己,讓他們即便在缺乏動力的情況下,也能做出正確選擇。

3. 情緒:心情持續低落、發脾氣、拒絕面對恐懼等表現,代表孩子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可能使他們無法成就充實圓滿的人生。教導孩子如何控管情緒,像是提高自制力和增進溝通技巧,能讓他們一輩子受益。

為什麼重點放在「心智堅強的父母不做的事」

美國每十三名孩童中,就有一名必須依靠精神藥物來解決情緒與行為問題,且有百分之三十一的青少年表示壓力過大,無法承受;現在的小孩顯然並未學到如何培養強大的心智,但父母也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孩子提升心智強度。

不論是情緒控管或身體意象問題,每週帶孩子來我辦公室求助的父母總是說:「可以請你幫幫我的孩子嗎?」雖然我很樂意提供協助,但要在每週僅一小時的療程中,改變孩子的思維、情緒和行為,進展不可能太快。可是,如果我能傳授父母教育小孩的方法,那成果就指日可待了。

只有父母才能每天督促小孩練習,協助他們提高心智強度。當孩子一整天都不太順遂或是遇到棘手問題時,你可以把握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教學機會,陪在他們身邊,為他們指引方向。

如同我在第一本書說的,心智強度跟體力一樣需要鍛鍊。如果你想要擁有良好的體力,就要培養上健身房運動之類的好習慣,但想要看見運動的成效,你也必須放棄吃太多垃圾食物等的壞習慣。

提升心智強度也是如此,你不僅需要良好的習慣,也必須戒除那些阻止你前進的錯誤思維、行為及情緒。父母常常在無意間妨礙了孩子的發展,區區幾個不當的教養習慣,就可能限縮了兒童提升心智強度的能力。

心智強度訓練活動能夠鍛鍊我們的大腦,就像增強體力的體能訓練一樣。帶著孩子練習各章節的訓練活動,將可協助他們增強內心的堅韌度。

心智堅強的父母只要不做這十三件事,孩子就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心智力量,成為更加堅毅的人。除此之外,戒除不當的教養習慣還能讓你做起事來更遊刃有餘,不必再一股腦地拚命努力,孩子也會學到如何事半功倍地做事。

光是交給孩子一份應戒除的壞習慣清單,不會讓他們成為心智強者。當孩子度過倒楣的一天時,告訴他們「不要自憐自艾」,更不會把他們從自怨自艾的泥淖中拉出來。在孩子第一次面對失敗的時候,跟他們說不要放棄,當然也不會使他們奇蹟似地信心大增。

不過,你可以採取特定做法,告訴孩子如何避開十三個削弱心智強度的壞習慣。本書所列的教養策略,將告訴你如何以適合孩子的方式,教導他們那些心智強者不做的事。

本書的每一章都提出了協助孩子建立良好核心信念的策略,讓他們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提升心智強度。另外,也有專為你和孩子設計的練習活動,使他們能夠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

目次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前言:十三不做

什麼是心智強度?

1 不浪費時間自憐自艾
自憐自艾讓人老是覺得「我受到虧欠」,感恩則讓人覺得「我得到的比應得的還多」。

2 不放棄主導權
你懷抱著憤怒和怨恨,反而讓對方更有辦法干擾你的生活品質。選擇寬恕可以拿回你對身心健康的主導權。

3 不怕改變
你覺得很難,並不表示你不該做。人生中有些最棒的事情,往往是我們卯足心力克服挑戰得來的。

4 不在意無法掌控的事情
找出恐懼後,接著找出你能掌控的事物。切記,有時候你唯一能掌控的是你的行為和心態。

5 不會想要處處迎合他人
無論你的價值觀是什麼,只要你一心想要迎合他人,就不會再照著那些價值觀行事。你很快就忘了做什麼才正確,只想取悅他人。迎合他人雖然討喜,但不見得就是正確的選擇。

6 不怕審慎冒險
如果我們只冒自己最放心的風險,很可能會錯過一些絕佳的良機。一生平凡和一生非凡之間,往往差別就在於是否審慎冒險。

7 不沉湎於過往
拒絕沉浸在過去,不是叫你假裝往事從未發生過。事實上,那往往是指接納過去,這樣你才能活在當下。接納過去以後,你就能釋出心力,根據你想變成的樣子、而不是過去的樣子來規劃未來。

8 不重蹈覆轍
雖然「屢仆屢起」值得鼓勵,但是再重試之前,先瞭解你為什麼會仆倒比較睿智。

9 不嫉妒他人成就
你努力朝著自己定義的成功邁進,並好好管控不安全感時,就能在毫無妒忌下,為他人的成就喝采。一旦你接受你們並非競爭對手,就不再擔心別人的成功會讓你顯得很糟。

10 不輕言放棄
失敗可能以新的方式挑戰你,塑造你的性格。它可以幫你找出生活中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以及你自己從未發現的潛藏優點。

11 不怕獨處
孤獨是覺得沒有人支持你,獨處則是自願獨自靜下來思考。

12 不怨天尤人
只想著自己缺了什麼,或無法做的事,你可能因此錯過一些人生最棒的體驗。

13 不求立竿見影
充分發揮潛力,需要展現抗拒短期誘惑的意志力;延遲享樂的能力,有助於提升成功的機率。

結語:維持心智堅強
謝辭
參考書目

《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拆解性別枷鎖,為女性客製化的13堂心智重訓課》

前言

1 不與他人比較
一定會有人過得比你好。浪費精力比較,並無法激勵你更加努力,還會摧毀你的意志、拖累你的進步。

2 不執著完美
完美主義看似榮譽的象徵,卻可能會讓你高估自身能力,一輩子都過得沒有成就感,還犧牲掉你的體力、金錢、情感和社交。

3 不把弱點當缺點
不讓別人認識真正的你,可能無法建立深入關係。害怕丟臉,也很難踏出舒適圈並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4 不讓自我懷疑阻斷目標達成
一旦不相信自己能夠達成目標,事情發展很可能就會如你所想。不停告訴自己會失敗,是保證無法成功的最快方法。

5 不想太多
反覆琢磨自己煩心的事、可能的原因和結果,只是著重已改變不了的問題本身,無法想出解決辦法,反而可能引發新問題。

6 不迴避艱鉅挑戰
感受到些微焦慮感時,才能充分發揮潛能。艱難挑戰會讓你發憤圖強,以求實現目標。沒有挑戰,你就不會竭盡全力成長。

7 不怕打破常規
女性不願彼此支持、反抗社會上的不成文規定,會使不良現象得以延續不止。有時就是得打破陳規,才能創造改變的契機。

8 不為抬舉自己而貶低他人
破壞他人形象可以美化自身,這種觀念是迷思。絕對沒人可以透過辱罵或刻薄的言語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9 不讓他人限制自我潛力發揮
因為被拒絕而放棄,就是放任別人限制你的潛能發揮。有人認為你技術或天分不足,並不表示你真的沒有能力,也不等於你無法自我精進。

10 不在進展不順時怪罪自己
為不可控制的事物責怪自己,最終會喪失熱忱而感到倦怠。無論創造了多少成果,將過多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將使你感到自己努力不足。

11 不保持沉默
如果不承認自己是受害者,就不會有人開始討論相關議題;沒有人討論,情況也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12 不為改變自我產生罪惡感
無論你是人生出現重大變化,還是生活相對穩定,個性可能都有所轉變。面對並重視這些轉變,有助於你展現出最優秀的一面。

13 不貶抑自己的成就
沒有能力承認個人努力成果的女性會覺得自己像在行騙,既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成就,也無法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結語
謝辭
參考書目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前言

1. 不縱容受害者心態
將自己視為受害者的孩子較為消極被動,不會想辦法保護自己或改善處境,這樣態度是孩子最大的絆腳石。

2. 不被內疚綁架
多餘的罪惡感會讓你不禁想做點什麼來緩解內疚,即便你知道那樣對孩子無益,甚至長遠來說有害。

3. 不把孩子當宇宙中心
過度讚美和關注不會使孩子更強大,反而會讓孩子變成優越感過剩的人,陷入追求外界肯定和注意力、永遠不滿足的惡性循環。

4. 不隨恐懼起舞
育兒時順應自己的恐慌,就無法為兒女做出最好的決定。父母想控制自身不安的意圖,反而導致孩子過度依賴。

5. 不讓孩子騎到頭上
教養觀念改變下,有些爸媽搞混了尊重與放縱,讓孩子權力漸漸大過父母,甚至還能給家長的決策帶來負面影響。

6. 不企求完美無缺
期望小孩與自己完美無瑕,不僅會揠苗助長、有礙孩子發展,還易因害怕缺陷而忽略真正的嚴重問題。

7. 不許孩子規避責任
如果父母包辦一切,小孩會欠缺面對真實世界的經驗與自信。孩子未來的老闆或伴侶肯定不想要一個各方面都還依賴爸媽的人。

8. 不過度保護孩子
你無法護著孩子一生,如果他沒機會練習面對適量的痛苦和磨難,日後欠缺必要的調適技巧,就只能坐以待斃。

9. 不將孩子情緒視為己任
若只想確保小孩快樂,不讓他們練習管理情緒,孩子可能難以面對不同意見,一旦情緒不佳,就只顧發洩、指責別人、要求他人改變。

10. 不怕孩子犯錯
堅持確保兒女一路順遂,反而是在害他們。未曾遭受挫敗的孩子會害怕失敗,較易有身心健康問題,執行力也可能較低。

11. 不混淆管教與處罰
處罰是讓犯錯的人恐懼、痛苦、內疚,雖速效卻會造成長期後遺症。管教是引導孩子反思過錯、下次表現更好。

12. 不為逃避抄捷徑
教養路上走近路或許可帶來短暫解脫,卻會因逃避該處理的難題引發嚴重後果。孩子也可能有樣學樣,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

13. 不忘記自己的原則
若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和目標,就容易忘了要教孩子的重要課題。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就可能害孩子搞不清楚什麼事才是真正重要。

結語
參考書目
謝辭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既然自憐有害,為什麼我們還那樣做?為什麼有時我們那麼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甚至覺得怨嘆還頗能自我安慰?憐憫是傑克父母的防禦機制,目的是為了避免兒子和他們自己以後遭遇更多的傷害。他們把焦點放在他再也無法從事的事情上,以免他面對可能遇到的問題。
可想而知,他們比以前更擔心傑克的安危,不希望他離開視線,也擔心他看到校車時的情緒反應。這種對傑克的過度憐憫,遲早會導致傑克開始自憐自艾。
自憐自艾是很容易掉入的陷阱。只要你開始為自己難過,就會延緩面對恐懼的時間,閃避個人的行為責任,那是一種拖延戰術。誇大自己的狀況有多慘,讓你有充分的理由不採取行動加以改善或前進。
很多人常以自憐自艾的方式博取關注,這種「討拍」的伎倆可能獲得他人和善的安慰 (至少一開始有效)。對害怕遭到拒絕的人來說,裝慘討拍可能是尋求協助的間接方法。
可惜的是,同病相憐的人喜歡聚在一起取暖,有時自憐自艾變成了比慘大會,彷彿誰把自己的創痛講得最慘,誰就贏了。自憐自艾也可能變成逃避責任的理由。你告訴老闆,你的日子有多苦,可能是希望老闆別對你要求太多。
有時自憐自艾會變成一種反抗的行為,彷彿我們只要態度堅定,死不退讓,說服外界我們理當獲得更好的待遇,外界就會改變似的。但世界不是那樣運作的,不會有任何人或更大的力量因為你的反抗,就前來搭救,以確定你受到公平的對待。

自憐自艾的問題所在

自憐自艾,百害無益,不僅會衍生新的問題,還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傑克的父母沒慶幸傑克大難不死,而是擔心那起意外事故奪走了什麼,結果反而讓那個事故奪走了更多的東西。
這不表示他們不關愛孩子,那些行為都是源自於他們想要保護孩子的安全。但是,他們愈是憐憫傑克,反而讓他的心情更加負面。
沉溺於自怨自艾,會以下面的方式阻礙我們過充實的生活:

* 那是在浪費時間。自怨自艾很傷心神,對現況的改變也毫無助益。即使你無法解決問題,你還是可以選擇正面因應人生的阻礙,怨嘆並無法幫你解決問題。
* 引發更多負面情緒。一旦陷入自憐自艾,就會引發更多負面情緒,令人憤怒、怨恨、孤寂,以及其他讓人更加消極的感受。
* 可能弄假成真。自怨自艾久了,日子可能愈過愈悲傷。當你覺得自己很可憐時,你不太可能盡力而為,於是你遇到的問題和挫敗也愈來愈多,更加深了自我憐憫的感覺。
* 阻止你因應其他情緒。自憐自艾會阻止你因應悲傷、憤怒等情緒,阻礙你療癒與前進的進度,因為你老是在想本來事情應該怎樣,而不是接納木已成舟。
* 使你忽略生命中的美好。如果一天裡面發生五件好事,一件壞事,自憐自艾會讓你只注意到負面的事。當你覺得自己很可憐時,也錯過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 有礙人際關係。受害的心態並不討喜,抱怨的日子久了,很容易惹人厭煩,沒有人會說:「我喜歡她,是因為她老是覺得自己很可憐。」

停止自怨自艾

還記得前面提過,培養心智堅強需要三管齊下嗎?為了減少自憐的感受,你需要戒除可憐的行為,阻止自己陷入哀嘆的情緒。對傑克來說,那表示他不該一直待在家裡看電視和玩電動玩具,他需要跟同齡的孩子相處,恢復一些他還能參與的活動,例如上學。他的父母也改變了想法,開始把傑克視為大難不死的生還者,而不是受害者。一旦改變了看待兒子和意外事故的方式,就能以感恩的心態取代自憐的心態。

展現出讓你難以自憐自艾的行為

林墾過世四個月後,他的家人和我面臨了他二十七歲的冥誕。我擔心面對那天已經好幾週了,因為我不知道我們要怎麼度過那天。我想像著我們圍成一圈,互相傳遞面紙盒,談到他無法過二十七歲的生日有多麼不公平。
當我鼓起勇氣問我婆婆,她打算怎麼過那天時,她馬上回應:「你覺得我們去跳傘好不好?」更棒的是,她不是隨口說說,而是認真的。我得承認,從飛機一躍而下的感覺,比我想像的哀嘆派對好多了。對熱愛冒險的林墾來說,那感覺也很適合紀念他。他向來喜歡結識新朋友,走訪沒去過的地方,體驗新事物。週末臨時起意去旅行,對他來說很稀鬆平常,即便他可能必須搭深夜班機返家,凌晨才回到家裡,回家以後又要馬上去上班,但他還是樂此不疲。他說過,為了那些我們共創的美好回憶,疲累上班一天絕對值得。高空跳傘是林墾會想做的事,以這種方式幫他慶生似乎很貼切。
當你從飛機一躍而下時,不太可能自憐自艾 (除非你沒有降落傘)。那天我們不僅玩得很盡興,也從此開啟了每年慶祝的傳統。每年林墾冥誕那天,我們選擇頌揚他對生命及冒險的熱愛,那促成了一些有趣的體驗。例如,和鯊魚共游、騎騾子進入大峽谷,我們甚至去上了類似馬戲團空中飛人的課程。
每年,他們全家都參與林墾的冥誕冒險。有幾年,林墾的祖母帶著相機在一旁觀看,但兩年前她八十八歲的時候,她是我們之中第一個滑高空飛索而下的人。即使我後來再婚了,我們仍繼續維持那個傳統,我先生史蒂夫甚至也加入我們的冒險行列。那天成了我們每年都很期待的日子。
我們選擇在那天做愉快的事情,並不表示我們忘了或掩飾悲傷,而是我們有心想要頌揚生命的禮讚,不願表現出可憐的樣子。我們不為失去親人感到自憐,而是選擇以感恩的心態,看待我們擁有的一切。
當你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自憐的跡象時,應該刻意去做跟感覺相反的事。你未必要從飛機一躍而下,才能掃除自憐的感覺。有時候小小的行為改變,就能創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以下是一些例子:

* 為值得的理念當志工。那會讓你暫時忘卻煩憂,你也會因為幫助別人而感覺良好。當你在食物救濟站幫助飢寒的人,或是去養老院陪伴老人時,很難陷入自憐自艾。
* 行善。無論是幫鄰居修剪草坪,或是捐贈寵物糧食給動物收容所,做善事可以讓你的生活感覺更有意義。
* 參與活動。身體或心理方面的活動可以幫你轉移注意力,避免你老是想著自己的不幸。你可以去運動、報名課程、讀一本書或是培養新嗜好,行為改變有助於心態改變。

改變感受的關鍵,在於找出哪種行為可以消除自憐的感受。有時那是一種試誤的過程,因為同樣的行為改變不見得人人適用。如果你現在採取的方式無效,就換個方式。如果你不試著往正確的方向跨出,永遠只能待在原地。

《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拆解性別枷鎖,為女性客製化的13堂心智重訓課》

2 不執著完美

三十五歲的雪比因情緒焦慮而開始接受治療。她當了八年的全職家庭主婦,等到兩個孩子都開始上學,便重返職場。
起初,她很高興終於能夠開始上班。她熱愛工作,也對薪水很滿意。她說:「可以走出家門,為這個家做出一點貢獻,這感覺真是太棒了。」
但才過幾個月,一切就變了。壓力大到讓她喘不過氣,「我覺得當了這麼多年的家庭主婦,好像使我成了廢人。」
雪比希望能讓老闆留下好印象,所以都提早到公司。晚上等到孩子都睡了之後,開始準備隔天的午餐、洗衣打掃。等到她做完所有家事,又埋首於白天還沒處理完的公務。
她打到我的辦公室預約第一次面談時,接電話的服務人員問她想在治療時討論什麼。雪比說:「我覺得自己無法身兼職業婦女與媽媽的角色。」
雪比花了好幾次治療面談的時間,在談她不應該擔任職場主婦的理由。她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的脾氣愈來愈差了。」「我沒再親自為家人準備三餐了,家裡也不如我期望的乾淨,這些事讓我壓力好大。」
她解釋,自己的母親一直都是家庭主婦,「我甚至覺得我媽不曾睡覺。她把我們家打理得一塵不染,還手作麵包來為我們做三明治,而我從來不曾聽她抱怨。」
我還得知,雪比兒時曾是優秀的運動員兼模範生。她告訴我,「我是靠著網球項目的資優獎學金上大學的,而且在校平均成績是滿級分。」
雪比的父母向來相當讚賞她在體育與課業方面的表現,也對她的成就引以為傲。對她來說,讓父母開心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課業和運動對雪比而言易如反掌。後來她結了婚、有了孩子,家庭主婦的工作也難不倒她。但現在重返職場的她發現,要同時當個完美的母親、太太與員工,時間實在不夠用。
這是她這輩子頭一次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在校時想拿到更好的成績,只要花多點時間讀書;在網球場上想表現得更出色,就更努力練習。但現在這種方法行不通了,因為每一天的時間有限,沒辦法讓她花更多時間當個更優秀的母親、太太和員工。
可惜雪比並沒有因此讓自己稍稍喘息,反而試著更拚命想兼顧各個角色。她因為無法在二十四小時內完成三十個小時的工作量而焦慮不已,認為無法達成目標和身心俱疲都是因為自己心智不堅。
雪比希望我能讓她稍微放鬆一點,還問我,「有沒有什麼藥能改善我的情況?」
我反問:「你希望透過吃藥具體改善什麼問題?」
她回答:「唔,我不確定該選擇抗焦慮的藥讓我平靜下來,還是選擇能令人精力充沛的藥,好讓我用更短的時間做好更多事情。」
雪比的壓力並沒什麼神仙妙藥可以化解,關鍵反而是在於學著讓自己休息一下。
身為職場媽媽的她想把所有事情做得跟當家庭主婦時一樣好,卻因此付出了代價――不但犧牲了睡眠及陪伴家人的時間,也對她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響。
為雪比進行治療包含幾項策略:改變她自我評價的方式、減少她要做的事情,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也達成自我照護。雪比將一些家務分配給家人,讓孩子負責打包便當和洗碗,先生變得更積極幫忙,而雪比自己也不再一直告訴自己要事事完美了。
雪比必須降低對自己的期望,而不是追求更好的表現。告訴自己放鬆一點並不容易,但她做出調適後,漸漸覺得心情隨之好轉。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有些完美主義者會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有些則是努力想達成別人為他們設下的理想目標。無論哪一種,執著完美都不是健康的心態。以下哪些描述符合你的情況?

□我照著鏡子,注意到的是想要改變的各種細節。
□我為了某個目標而努力時,會專注於結果,而不是過程。
□我嘗試新事物,但發現自己並不擅長時,會直接放棄。
□即使是具有建設性的批評指教,在我聽來依然像是人身攻擊。
□我做完一件事時,比較會注意到小瑕疵,而不是感到滿意的部分。
□有時我會因為擔心成果不完美而拖延了進度。
□我不太擅長為一件事情畫下句點,因為總覺得還有改善的空間。
□我不喜歡別人看到我家裡亂糟糟的。
□我花很多時間在思考如何變得更好看。
□我發覺自己沒有完全掌控情況時,會很焦慮。

為什麼我們會執著完美

雪比承認,如果有人對她的表現表示肯定,她就會覺得自己很棒。她說:「如果表現得很平庸,絕對不會受到稱讚。必須出類拔萃,才能脫穎而出。」
不過她也知道,因表現出眾而獲得的稱讚並不能使她滿足,反而像是雙面刃。
她的成就愈突出,別人對她的期望就愈高,她就愈擔心自己犯錯後會把一切搞砸。
雪比跟我的許多女性個案一樣,不斷害怕自己讓別人失望或是無法達成目標。無論她多麼努力,都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要在外貌、舉止、談吐等各方面都維持完美形象的壓力體現於許多層面。儘管這樣的壓力或許是始於外界,可是也已經融入許多女性內在的個人信念。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2不被內疚綁架

喬的八歲兒子米卡超重將近四十五公斤,雖然小兒科醫生已經警告喬,米卡會有嚴重的健康問題,喬還是不斷地給米卡吃任何他想吃的東西。
直到小兒科醫生表示,再這樣下去他要打給兒童保護服務(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喬才開始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喬決定接受心理治療,因為他知道自己需要人幫他改變育兒習慣。
在第一次的療程中,喬承認他會給米卡二到三人份的晚餐,也任由米卡在任何時間點吃零食。喬表示:「我知道自己讓他吃太多了,但我就是沒辦法看他挨餓。他的體型這麼大,不吃不行,而且八歲的小朋友根本就不想吃胡蘿蔔條。」
我問他是否擔心米卡的健康,他也說:「當然,我知道過重的人會有什麼毛病,我爸爸就得了糖尿病,我也膽固醇過高,該減肥了。」
米卡的過重問題讓他感到內疚,但當米卡哭著討食物時,他的罪惡感更重。為了減輕自己的愧疚,他總是放任米卡吃更多零食或再給他一份餐點。
但他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如果再不有所作為,他怕小兒科醫師真的會打給兒童保護服務。
喬的目標是幫米卡減重,因此我們一起討論出下面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喬缺乏基本的營養知識。他不知道兒子應該吃多少,也不知道哪些是高脂、高熱量的食物。
喬無法忍受愧疚感。他需要有向兒子說不的信心並忍受自己心裡的糾結。

我給喬的建議如下:
帶米卡去看營養師。喬需要有人向他保證,限制米卡的食物攝取量並不會使米卡營養不良,他也必須學習給兒子吃正確的食物。
寫下控制飲食有益健康的所有原因。罪惡感升起時,喬的理智就會失去作用。因此,寫下他為什麼必須幫助米卡維持健康飲食的原因清單,可以讓他不忘最終的目標。每當想要放棄的時候,只要看一下這份清單,或許就能幫助他謹守自己訂下的限制。
因應米卡的反彈制定管教計畫。由於米卡之前總是能得償所願,喬頭幾次拒絕他的時候,他一定會叫得更大聲、哭得更慘、苦苦哀求。因此,喬需要制定策略來應對米卡這些可預期的反應。
喬同意了上述計畫,在營養師的協助下,慢慢了解規定兒子每天的食物攝取量有多重要。隨著獲得的資訊愈多,他也變得更有動力幫助兒子減肥。
當他拒絕兒子討食物的要求時,內心的愧疚自責還是讓他難以忍受,因此我們必須改變他的思維模式。他不能再認為自己是在剝奪兒子的權利,而是應該想想兒子少吃零食、吃適量食物所能獲得的益處。
漸漸地,喬比較能夠拒絕兒子的哀求,雖然米卡說自己肚子餓或「你愛我的話,就給我零食吃」這些話時,喬還是會覺得不好受,但他相信自己能夠應付那些罪惡感,也希望做對兒子好的事,因此得以抵抗放棄的念頭。
米卡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有變瘦一點,而且體重不再回升了。營養師很滿意他的進步,喬也承諾會繼續讓孩子吃得更健康並增加運動量。
在最後一次的療程中,喬說:「我以前幾乎時時刻刻都充滿罪惡感,因為我自己也知道米卡吃得不健康。他只要吃垃圾食物心情就會好,只要他心情好,我就不會有罪惡感──至少在當下那一兩分鐘不會。但長久來看,放任他暴飲暴食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育兒時的愧疚感掌控你了嗎?

犯錯會覺得內疚是件好事,但很多父母卻會陷入過度自責的情緒。現在請回想一下自己面對這些罪惡感的方式,看看是否符合下面的描述:

□ 因為感到內疚,所以無法拒絕孩子的要求。
□ 常常因為做不到自己心目中完美父母的標準而自責不已。
□ 看到其他父母的表現,會懷疑自己是否為孩子做得不夠多。
□ 常常想到自己在育兒路上犯過的各種錯誤。
□ 說不上來為什麼,但總覺得自己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 即便知道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事,還是會感到內疚。
□ 有時會出於罪惡感而給予孩子過多東西。
□ 有時候只要小孩說:「為什麼別人都有我沒有!」自己就會忍不住妥協。
□ 不論在小孩身上花了多少時間,總還是覺得不夠。
□ 一定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才會產生罪惡感。

為什麼父母會感到內疚?

喬認為只要兒子米卡開口討食物,自己就必須滿足他的要求,否則可能會害他餓肚子。
很多父母跟喬一樣,為了避免經歷這種短暫的不安感,就算長期下來反而害到小朋友,還是拿短痛換長痛。以喬為例,如果他不改變做法,米卡遲早會有長期的健康問題。可問題在於,放任米卡過度飲食,能夠馬上解決喬的罪惡感。雖然喬也會擔心米卡可能因此產生嚴重的健康問題,但拒絕米卡當下的要求卻讓他有更深的罪惡感。
或許你不覺得父母的罪惡感一定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可是愧疚的感受確實會影響父母的育兒方針,所以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樣的罪惡感會導致不當的育兒行為。

三大類型的育兒罪惡感

父母的罪惡感主要分成以下三大類:

1. 適切的罪惡感

有罪惡感可視為好事,表示你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與自己的價值觀不符,因此才會感到內疚,並願意督促自己變得更好。罵完小孩後覺得自責,代表你可能需要找其他方式來管教小孩;而在發完脾氣後感到難過,則可能是在提醒自己必須想辦法紓解壓力。不論如何,這種令人坐立難安的罪惡感都是一記警鐘,告訴你要想辦法修復親子關係、調整自己的行為。

2. 多餘的罪惡感

某天你可能會想:「天氣很好,我真該帶小孩出門玩的。」或許隔天你真的帶小孩子出去了,卻又檢討自己:「不該讓小孩在外面玩這麼久,天氣這麼熱,他們被蚊蟲咬得四處發癢,都是我的錯。」雖然你的決定沒有造成實際上的傷害,你還是覺得自己讓孩子受苦了,但事實上你並未危及孩子的健康或你們的關係。

3. 長期的罪惡感

你可能一直感到愧疚,卻又不明所以。或許你認定自己的某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又或者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多,讓孩子沒有能力面對將來的挑戰。只要孩子遇到任何困難,你馬上會把孩子的「不足之處」歸咎於自己教養失敗,甚至認為自己的育兒策略勢必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不良影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03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