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武士的成長與院政:平安時代後期(簡體書)
79折

武士的成長與院政:平安時代後期(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79369
簡體新到貨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日本史學家下向井龍彥的經典力作,從軍制史的角度看武士階層的誕生

廣島大學教授下向井龍彥專攻奈良、平安時代的軍制史,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以對外戰爭、國家軍制為切入點和主線索,對武士階層的形成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揭示了歷史上第一個“幕府”誕生的內在原因。

★戰爭與宮廷陰謀交織,源平之爭席卷列島,講述《平家物語》背後的歷史

平清盛、源賴朝、源義經等人物因《平家物語》和一系列相關影視劇而聞名於世。本書所述歷史橫跨四個世紀,最終落腳於源平合戰時期的動蕩歷史,以流暢的筆法表現了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以清晰的脈絡呈現出朝廷與武士、源氏與平家之間時而彼此抗爭、時而彼此利用的復雜關系。

本書是“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第四卷,講述的是日本平安時代後期的歷史,在時間上相當於中國的宋朝。

10世紀,日本內亂與對外戰爭不斷,武士階層開始作為國家軍事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經過數次戰爭,河內源氏一族脫穎而出成為“武家棟梁”,勢力逐漸壯大,對朝廷構成威脅。為了加以制衡,朝廷有意打壓源氏武士,並培植平家與其對抗,源平之爭就此埋下導火索。

在此過程中,院(上皇/法皇)取代天皇掌權,平清盛成為第一個武士出身的公卿,保元·平治之亂、治承·壽永之亂相繼爆發。動亂之後,朝廷失去實權,源賴朝建立了第一個武家政權——鐮倉幕府,武士的時代就此開始。

本卷描寫了平安時代末期武士與朝廷互相牽制、新舊勢力此消彼長的局勢,講述了武士階層從萌芽到初試啼聲的坎坷之路。

作者通過一連串的故事,將蝦夷俘囚、平將門之亂、前九年之役與後三年之役、院政政治、源平之爭等著名歷史事件系統地貫穿起來,闡述了從古代日本向中世日本過渡時期武士的起源、成長、壯大及其相應國家軍制的形成,顛覆了至今教科書中的傳統觀點,讀來趣味橫生,引人入勝。

——王新生

作者簡介

下向井龍彥

1952年生,畢業於廣島大學文學部,現任廣島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專業為奈良、平安時代的軍制、國制及地方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戰爭對人類的意義2 戰爭體系與對外戰略》(合著)、《純友追討記》,主要論文有《國衙與武士》《平安時代的地方政治》《日本律令軍制的基本構造》《七世紀後半的東亞動亂與日本軍制》等。

杜小軍

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日本史方向),現任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系副教授、中國日本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近現代史、日本海權史,著有《日本戰後海運政策研究》《幕末日本海軍史》等。

目次

第一章 武士之前
第一節 律令國家的變質
第二節 群盜海賊與鎮壓體系
第三節 雇佣兵性質的俘囚
第二章 武士的英雄時代
第一節 “頭號武士”
第二節 平將門之亂
第三節 藤原純友之亂
第四節 天慶之亂的歷史地位
第三章 攝關時期的武士與國家軍制
第一節 武士身份的確立
第二節 武士的在京供職與在地性
第三節 王朝國家的軍制與武士
第四章 武家棟梁的形成
第一節 平忠常之亂與源賴信
第二節 前九年之役與源賴義
第三節 後三年之役與源義家
第五章 動蕩的院政
第一節 莊園公領制與後期王朝國家
第二節 院政之路
第三節 院政的權力結構
第四節 院政之下的源氏與平氏
第六章 走向武家政權
第一節 保元、平治之亂
第二節 後白河院政與平氏政權
第三節 治承、壽永內亂

書摘/試閱

武士與軍制

武士是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登上歷史舞台的?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不言自明,但實際並非如此。日本小學到高中的教科書都想當然地將其敘述為“10世紀前後的平安中期,有實力的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而武裝起來,成為武士,即在地領主”。

活躍於10世紀上半葉的平將門便是如此。登上歷史舞台後不久,平將門便以英雄武士的形像博得眾多歷史愛好者的青睞。然而,學界並不將平將門稱為“武士”,而是稱其為“兵”。直到11世紀中葉,源賴義、源義家及其郎黨才開始被稱為“武士”。平將門之所以未被稱為“武士”,是因為他並非在地領主。在地領主直到11世紀中葉才出現。可見,學界的認識、學校的教育、歷史愛好者的常識常常存在較大偏差,而真實往往就潛藏於常識之中。如果平將門與源義家身披華麗的大型盔甲,手持日本獨特的長弓和刀身彎曲的日本刀,在馬背上進行一騎打(馬上一對一決鬥),那麼兩人的實力會有多大差距呢?之所以前者稱“兵”,後者稱“武士”,僅僅是受“武士乃在地領主”的僵化定義束縛罷了。平將門其實就是貨真價實的武士。

一旦將“武士”的定義從“在地領主”的僵化標准中剝離開來,情況便完全不同了。他們會從日本人從小學開始就被灌輸的“為保護土地而武裝起來的武士”這種固有觀念中解放出來。正如合戰繪卷所描繪的姿態,武士是以戰鬥為天職的戰士。於是,他們便成了追討叛國者的國家軍事力量。這種帶有軍事史性質的武士觀並非新生事物。戶田芳實、石井進兩人曾以學者和大學教官的身份,親歷了20世紀60年代末發生的大學紛爭。其間,兩人提出“國衙軍制論”。但在其後,“國衙軍制論”的問題並未得到深入探討,只有“國衙軍制”這一概念獨自留存至今。筆者的研究雖然承襲了上述兩位學者的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得到學界認同。目前還沒有以國家軍制為切入點和主線索,對武士階層的形成進行全面考察的著述。

本書將從國家體制、軍制、政治架構、社會結構的變化等方面出發,考察武士階層從出現到掌握政權的全過程,即從10世紀的平安時代中期武士以戰士身份登上歷史舞台、鎮壓地方勢力叛亂,一直到武士擔任中央軍事官職或受領,從而獲得政治成長,再到成為國家軍事指揮官的源氏、平氏在平安末期的院政政治體制下,通過參與權力鬥爭中的軍事決策而掌握國家政權的全過程。盡管近來很少被提及,但平安時代的武士的確是孕育日本中世社會的主導性勢力。

英國史學家傑弗裡·魯道夫·埃爾頓提出,政治史是否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決於外交史、軍事史能否革新。上述觀點是在有著厚重軍事史傳統與積澱的歐洲史研究中提出的。但日本現今的軍事史、軍制史的研究在史學界尚處於支流地位,研究的觀點、方法也遠未成熟。其原因之一是對過去的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反省和厭惡(盡管這很重要)導致人們對戰爭史、軍事史研究敬而遠之。

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日美安保體制下,軍事與外交已經無法作為切實問題被日本國民所認知。歷史學者的問題意識也無法從普遍的、大眾化的國民意識中脫離出來。現今的日本國家有從國家和軍制的角度來探討歷史的必要,以進一步彰顯戰爭、軍事的殘酷以及對和平的尊重。

國家軍制的存在方式與國家所面臨的軍事問題相對應。10世紀,武士作為鎮壓反朝廷武裝起義的軍事力量出現並成長。那麼,武士出現之前的律令國家面臨著怎樣的軍事問題?為此國家制定了哪些軍事制度?律令國家的軍制與武士有著怎樣的關系?促使武士出現的反朝廷武裝因何產生?武士為何會在10世紀初的軍制改革中誕生?這又是一場怎樣的軍制改革?針對以上這些尚不甚明了的問題,筆者想從國家和軍制的角度出發,追根溯源,一步步探尋武士誕生的整個過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69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