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旅行文學十講(簡體書)
滿額折

旅行文學十講(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  價:NT$ 474 元
優惠價:8741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是旅行的動物,也是講故事的動物。每個人都有聽故事的興趣、講故事的願望,以及講好一個故事的潛能。旅行文學的魅力在於,它在給我們講故事的同時,也在誘惑、撩撥和邀請我們,在詩與遠方的召喚下,去追尋可能的世界。
本書通過對經典旅行文學文本的細膩解讀,串聯起人類千年旅行文學史。以輕松的語調、詩意的語言,帶我們穿越漫長的時光隧道,跨越遼闊的地理空間,重訪曾被不同時空的人們在或真實或虛構的旅途中追尋過的可能世界。
本書也是一部生動的旅行文學寫作指南。在提供清晰的旅行文學閱讀路線圖的同時,條分縷析,提點技巧,幫助你輕松登入旅行寫作的堂奧,通過書寫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


作者簡介

德明,浙江紹興人,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浙江省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員。主要從事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
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省部級研究項目。迄今為止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等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近五十多篇。出版學術專著有:《人類學詩學》《批評的視野》《世界文學史》《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構—當代加勒比英語文學研究》《西方文學與現代性的展開》《從島國到帝國——近現代英國旅行文學研究》等;譯著有:《天堂與地獄的婚姻——布萊克詩選》《哀歌與十四行詩——裡爾克詩選》《夏洛蒂·勃朗特全集(第6卷)》《狄更斯全集(第18卷)》(合譯)。另有個人詩集《打水漂》、水彩畫集《一千零一小時+ 秋水散人水彩畫集》等。
主編簡介
黃怒波,北京大學人文博士,著名企業家,中坤集團創始人,“丹曾文化”總策劃。


名人/編輯推薦

1. 一部人類千年旅行文學史。浙江大學張德明教授力作,細膩解讀人類歷史上經典旅行文學作品。
2.一幅精心繪制的旅行文學閱讀路線圖。為讀者提供了一份系統完整的經典旅行文學書單。
3. 一部生動的旅行文學寫作指南。條分縷析,提點技巧,幫助讀者登入旅行寫作的堂奧。
4. 筆調輕鬆,語言詩意。作者將學者的敏銳才思和深厚底蘊化為如珠妙語,如同一次真正的旅行般,帶我們領略旅行文學的魅力。


“人文·智識·進化叢書”
總 序
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開始的時候,人文學者面臨從知識的闡釋者向生產者、促進者和管理者轉變的機遇。由“丹曾文化”策劃的“人文·智識·進化叢書”,就是一次實踐行動。這套叢書涵蓋了文、史、哲等多個學科領域,由近百位人文學科領域優秀的學者著述。通過學科交叉及知識融合探索人類文明的起源、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的生命教育和心理機制,讓更多受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形成獨具中華文明特色的審美品格。
這些學科並沒有超越出傳統的知識系統,但從撰寫的角度來說,已經具有了獨特的創新色彩。首先,學者們普遍展現出對人類文明知識底層架構的認識深度和再建構能力,從傳統人文知識的闡釋者轉向了生產者、促進者和管理者。這是一種與讀者和大眾的和解傾向。因為,信息社會的到來和教育現代化的需求,讓學者和大眾之間的關係終於有了教學互長的機遇和可能。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再教“誰是李白”了,而是共同探討“為什麼是李白”。
所以,這套叢書的作者們,從刻板的學術氣息中脫穎而出,以流暢而優美的文本風格從各自的角度揭示了新的人文知識層次,展現了新時代人文學者的精神氣質。這套叢書的人文視閾並沒有刻意局限,每一位學者都是從自身的學術積澱生發出獨特的個性氣息。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們筆下的傳統人文世界展現了新的內容和角度,這就能夠促成當下的社會和大眾以新的眼光來認識和理解我們所處的傳統社會。
最重要的是,這套叢書的出版是為了適應互聯網社會的到來。它的知識內容將進入數字生產。比如說,我們再遇到李白時,不再簡單地通過文字的描寫而認識他。我們將會采取還原他所處時代的虛擬場景來體驗和認識他的“蜀道”,制造一位“數字孿生”的他來展現他的千古絕唱《蜀道難》的審美絕技。在這個意義上,這套叢書會具有以往人文知識從未有過的生成能力和永生的意境。同時,也因此而具備了混合現實審美的魅力。
當我們開始具備人文知識數字化的意識和能力時,培育和增強社會的數字素養就成了新時代的課題。這套叢書的每一個人文學科,都將因此而具有新的知識生產和內容生發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國家消除了絕對貧困之後,我們的社會應當義不容辭地著手解決教育機會的公平問題。因此,這套叢書的數字化,就是對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個解決方案。
有觀點認為,當下推動教育變革的六大技術分別是:移動學習、學習分析、混合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和虛擬助手(數字孿生)。這些技術的最大意義,應該在於推動在線教育的到來。它將改變我們傳統的學習範式,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從而引發高等教育的根本性變化。
這套叢書就是因此而生成的。它在當前的人文學科領域具有了嶄新的“可識別性”和“可數字性”。下一步,我們將推進這套叢書的數字資產的轉變,為新時代的人文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求提供一種新途徑、新範式。而我們的學者,也有獲得知識價值的獎勵和回報的可能。感謝所有學者的參與和努力。今後,你們應該作為各自學術領域C2C 平臺的建設者、管理者而光芒四射。
“人文·智識·進化叢書”主編
黃怒波
2021 年3 月


目次

引 言 1
上篇 歷史與現狀
第一講 古代的旅行文學 2
第一節 從兩河流域到尼羅河畔:穿越生死之旅 2
第二節 希伯來:民族流散之旅 9
第三節 古希臘:航海、探險與旅行記 13
第四節 中國:超脫形體的神遊 21
第五節 酈道元和謝靈運:水色山光的漫遊 27
第二講 中古旅行文學 32
第一節 唐詩之路上的歌吟 32
第二節 馬可·波羅的東方遊歷 37
第三節 伊本·白圖泰的朝覲之旅 43
第四節 曼德維爾爵士的東方朝聖 48
第五節 世俗朝聖中的眾生相 53
第六節 徐霞客:獨來獨往的探險家 . 57
第三講 大航海時代的旅行文學 . 65
第一節 朝貢體系下的揚威遠航 65
第二節 漢字文化圈中的漂海錄 70
第三節 西班牙與葡萄牙:殖民與征服之旅 76
第四節 英國:追尋烏托邦之旅 83
第五節 西班牙:流浪漢與遊俠騎士 . 89
第六節 《暴風雨》:賦能與重生之旅 95
第四講 啟蒙時代及其後的旅行文學 101
第一節 海難餘生與自我救贖 102
第二節 多重視角下的跨海航行 . 109
第三節 歐陸壯遊:禮儀與審美之旅 116
第四節 拜倫勛爵:流亡成就的大詩人 121
第五節 新大陸的自我覺醒之旅 . 128
第五講 大眾旅遊時代的旅行文學 135
第一節 美國大眾的觀光之旅 137
第二節 睜眼看世界的《新大陸遊記》 141
第三節 尋覓“地之靈”之旅 148
第四節 中國屏風上的風景和印象 157
第五節 永遠在路上的旅行 163
第六節 一位人類學家的憂鬱之旅 170
第七節 穿越南美的老式火車 176
第八節 方興未艾的行走文學 182

下篇 敘事與書寫
第六講 旅行文學的文體和敘事模式 192
第一節 航海史詩:神賜靈感的敘說 193
第二節 航海日志和移民日記:個人敘事 195
第三節 書信和書信體小說:互動敘事 198
第四節 自傳體旅行小說:虛構的個人敘事 . 206
第五節 朝聖與航海故事:隱身的個人敘事 . 209
第七講 旅行文學的時空結構 213
第一節 日常與旅行: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 . 213
第二節 時空連續體:交通工具與敘事節奏(上) 217
第三節 時空連續體:交通工具與敘事節奏(下) 223
第四節 旅行中的“非場所”和閾限空間 226
第五節 失落的時空與失落的世界(上) 232
第六節 失落的時空與失落的世界(下) 237
第八講 旅行文學的風景書寫 241
第一節 原生態與景觀學 241
第二節 河流景觀:多重隱喻和象征 244
第三節 山脈景觀:性別化與科學化 252
第四節 島海景觀:仙鄉追尋與異國情調 259
第五節 荒野景觀:靜修、拓殖與“棕色語法” 267
第六節 日常景觀:詩意地棲居 . 274
第九講 旅行文學的寫作策略 279
第一節 尊重第一感覺 281
第二節 運用陌生化手法 285
第三節 還原現場氛圍 291
第四節 道德想象:共情能力與代入感 296
第五節 空間想象:微縮、放大和聚焦 300
第六節 時間想象:前瞻、後顧與折疊 305
第七節 修辭與細節的處理 .311
第十講 旅行文學的深度拓展 318
第一節 攝影與寫作:互補的可能 318
第二節 沉浸式與觀光式:心態的調整 324
第三節 深描法:眨眼與斗雞 330
第四節 “完全詩化”:在感悟與象征間 . 336
第五節 旅行的“迷思”與反思 . 346
結語 永遠在路上 355
閱讀書目 359


書摘/試閱

引 言

一切始於好奇心。自靈長類中的某一支在大約12 萬年前走出非洲,窺見了世界的廣闊後,人類在空間移動和探索的腳步就再也沒有停止過。動機千變萬化,方式五花八門,交通工具與時俱進。或因懼怕死亡,徒步穿越大地去尋求永生之道;或為擺脫奴役,整個族群走上流散之途;或懷著發財夢想,揚帆出海,去遠方異域拓殖移民;或出於宗教虔誠,一步一拜朝聖轉山;或為了挑戰自我,跋山涉水;或純粹為了休閑觀光,探幽尋勝;要不索性自擬攻略,呼朋喚友,暢遊世界。道路不斷延伸,地平線不斷擴展,直至邊陲沙漠、海角天邊……
與此同時,與旅行和旅遊有關的歷史文獻和文學文本也慢慢留存、積澱下來,成為人類擁有的豐厚的精神文化財富。不過,它們的體裁、風格和美學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只是隨意、散漫的日記,文字質樸,讀來真實可信;有些雖已敷衍成篇,但難辨真偽,令考據學家也束手無策;有些出自專業作家之手,觀察細致,文筆講究,可作為獨立欣賞的物件;還有一些文本始終遊移在實錄和虛構之間,成為饒有意味的文學— 文化現象。
要在浩如煙海的文本中爬羅剔抉、理出頭緒來,簡直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或許,正因為一切皆不可能,一切才皆有可能。在本書中,筆者想做的工作之一就是,邀請讀者一起踏上想象的旅途,來完成這場貌似不可能的學術探險。不過,在開始上路之前,羅盤或導航儀還是必需的。讓我們先從詞源開始,確定大致方向和主要線路。左圖為“中國旅遊日”的標識圖案,其主體造型的創意源於甲骨文的“旅”字及傳統的印鑒藝術。“ 旅”是個會意字,
甲骨文的字形像眾人站在旗下。從《說文解字》可知,“旅”是軍隊的單位,以五百人為一旅。這個詞從“軍用”轉為“民用”之後,泛指在外謀生的人。由“旅”衍生出的詞語有旅顏(旅人困頓愁苦的面色)、旅懷(羈旅者的情懷)、旅塵(旅人身上的塵土)、旅愁(羈旅者的愁悶心情)、旅夢(旅人思鄉之夢)等。可見,在中國古人心目中,旅行並不是一種享受,而是在履行一項十分艱辛的義務。要不是為生存所迫,誰願意離鄉背井,四處漂泊呢?
現代英語中的travel(旅行)一詞,來自中古英語travelen,意為辛苦(toil)或作一次辛苦的旅行,而後者又來自中古法語travaillier,意為勞作,或從事辛苦的體力和腦力活動。同一詞根進入現代英語形成的詞匯travail,則是“令人精疲力竭的勞作和不幸”之義。可見,在古代西方人心目中,旅行也不是現代人以為的那樣是休閑,而是一種充滿逆境的、困難和不安的嚴肅的活動。總之,旅行是一種勞作。相比之下,旅遊則要輕松、快樂得多。甲骨文的“遊”字,從水,字形像一人手持旗幟,尾飾飄揚,活脫脫一個現代導遊的縮略圖。由“遊”字引申出的一連串動詞,大多與流動性相關,如遊覽、遊玩、優遊、遨遊等。莊子的逍遙遊、道家的云遊、李白的夢遊、蘇軾的神遊等,均從此原義衍生而來,它更多指的是一種心態的閑適和境界的弘闊。據查證,最早將“旅”“遊”二字連用的記載,出自公元5 世紀南朝政治家和詩人沈約寫的擬樂府詩《悲哉行》,其中有“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一句。這裡的“旅遊”顯然指一種擺脫了生存壓力之後,無功利目的的休閑活動,當然,其主體限於當時偏安江南的士族階層。
現代英語中的tour(旅遊)一詞,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 和希臘語的tornos,原義為“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17 世紀後被用於英國貴族子弟的遊學活動。眼下國內一些名牌大學與海外名校合作,互派學生到對方國家去遊學,這種教育模式其實是300 多年前英國人發明的,原先只限於貴族階級。1670 年,理乍得·拉塞爾斯在其《意大利航行》一書中發明了“大陸旅行”(Grand Tour,亦可譯為“壯遊”)的說法,特指英國貴族階級中的年輕人在法國和意大利等地的旅行,其目的在於通過“壯遊”,克服島民心理,融入歐洲上流社會,吸收古典傳統文化的精華,進而確認自己的精英身份。因此,它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性的成人儀式,為這些年輕人日後擔當領導責任而預作準備。18世紀後,隨著中產階級的興起,貴族階層中的大陸旅行從上到下逐漸流行開來。1841 年,一位名叫托馬斯·庫克的英國人看準機會,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旅行社,此後大眾旅遊從無到有慢慢發展起來,最終在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主導下,成為一門龐大的文化產業。
從中、英兩種文字的詞源及其流變過程來看,旅行和旅遊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很難給出明確的定義。兩者的相似顯而易見,出門之前,你都得整理行囊,做好攻略,確保銀行卡裡有足夠的錢。但是兩者之間有著一個最根本的區別:旅遊一般是繞個圈後返回原地,時間不會太久;而旅行則不一定,也許出門後幾年都不回家。旅遊,尤其是當下的大眾旅遊,往往是由別人引導或誘導的。你去的地方不一定是你真正想去的,而是旅遊公司認為你應該去的。景點、酒店、導遊和交通工具早就如快餐般給你配好打包。旅遊公司會用賓至如歸式的安排給你安全、舒適的承諾,並保證讓你在最佳季節欣賞到最佳景觀。導遊帶你走的往往是慣常路線,讓你以慣常的方式去獵獲美景,即便是驚奇感也早在預期之中。相比之下,旅行者往往興之所至,隨心所欲,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他們可能會在錯誤的時間來到錯誤的地點,遇見有意思的人和事,或因迷路而看到了更多的風景。
一個人可以同時既是旅行者又是旅遊者,關鍵是看他以什麼方式看待旅行之地,看待自我和世界。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的《論遊覽》一文中,曾對“虛假旅行”和“真實旅行”作過區分。依他之見,凡想通過旅行以求擴展心胸,或找日後談資,或早早預定旅程者,均為“虛假旅行”。因為這三者功利性太強,心情亦不放松。而真正的旅行則應完全與之相反。“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旅行的要點在於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和無目的地。一個好的旅行家決不知道他往哪裡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姓名。”
如何將自己從旅遊者轉變為旅行者,讓虛假旅行變成真實旅行?除了具備放松的心態、流浪的感覺、別樣的目光,最好再練就一手寫作的本領。因為唯有寫作能夠拯救靈魂,讓它從安適而麻木的狀態中蘇醒過來,將足跡轉化為文字,將追憶提升為反思,在一筆一畫的書寫(或一下一下敲打鍵盤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在一個個詞語和句子的打磨中,重新發現自己、發現世界。
從旅行進入旅行寫作,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的關係似乎糾纏不清。一方面,我們可以說,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所有的旅行文學都是旅行的產物,但另一方面,沒有旅行文學,一個偉大的旅行者,一次穿越時空的壯遊,又有誰知曉?足跡會被風雨抹去,傳說和故事會在口耳相傳中變形,唯有寫下的文字長存於世,為人誦讀並銘記。徐霞客和馬可·波羅因旅行而擴展了對世界的認知,更因其寫下的遊記而名聞天下。拜倫和凱魯亞克一直在路上,不斷擴展著生命體驗的廣度和深度,他們在各自的詩歌或小說中塑造的自我形象,至今仍被人研究和傳頌。
不過,無論從時代、民族、作品風格還是體裁等方面考察,上述四位旅行家、散文家、詩人和小說家之間的差異性要遠遠高於其相似性,由此給我們帶來了定義旅行文學的困難。按說,鮮活的生命之旅不應從定義開始,因為當我們說到旅行的時候,其實我們說的就是人本身。世間萬物中,唯有人才有旅行,正如唯有人才能反思一樣。“哲學精神多半形成於旅遊家經驗的思考之中”(艾田蒲語),但一本講解旅行文學和寫作的書只能從定義開始,才不致散漫無邊。
那麼,旅行文學的邊界究竟在哪裡?其作品應該如何歸類?無疑,《徐霞客遊記》和《馬可·波羅遊記》,從標題到內容,從文字到風格,均可稱為旅行文學的經典之作。但哥倫布的航海日志、英國海盜的環球旅行記、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暴風雨》、笛福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等,均可歸入旅行文學嗎?諸如此類難以定義的文本還有很多,不勝枚舉。但既然雜亂無章是旅行生活的必然秩序,那麼散漫無邊理應成為旅行文學的一大特色。出於不同動機、選擇不同方式浪跡天涯的人們寫下的各種類型的日記、書信、遊記、回憶錄和旅行故事,無疑是構成豐富龐雜的旅行文學的主體,它們曾激發過同時代人的生命意識和追尋渴望,也理應成為當下旅行和旅行寫作愛好者欣賞的物件、靈感的源泉和摹寫的範本。
從這個角度看,與其用一個先入為主的定義來自我劃圈、自我限定,不如將旅行文學放到一個更開放和寬泛的領域中,這樣才更有意義和價值。在此,筆者先斗膽提出兩個簡單、實用的工作性定義,作為討論旅行文學和寫作的基本出發點。
6首先,我們不妨說,旅行是旅行者從現實世界到可能世界的空間移動。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生活中,我們經常徘徊在現實性與可能性之間。借用一個著名的詩性隱喻,我們的身體類似向日葵的枝幹,扎根於污濁的大地上,靈魂卻像向日葵的圓盤般隨著太陽的腳步轉動,向往著不可企及的光明之境。但人比植物有利的一點是,只要願意,他或她隨時可以將向往變成行動,從其棲居的地方挪移(哪怕是暫時的)到另一個可能的空間中。這個可能的世界或許是一艘豪華遊輪,或一輛老式綠皮火車,或一幢爬滿常青藤的鄉村民居,也可以是沙漠中的一個綠洲、大洋對面的一個陌生國度,或星光下一片寧靜的海灘。但吊詭的是,現實世界和可能世界總是互相轉換的。你當下厭倦的生活極有可能就是別人眼中的美麗風景;反過來,別人的庸常現實十有八九是你心目中“詩意的棲居”。更吊詭的是,大多數情況下,一旦現實世界向可能世界的移動成功,一旦曾經陌生的變成熟悉的,未知的變成已知的,我們靈魂中那頭不安分的小鹿就又開始騷動了,於是新一輪的追尋又不得不重新開始,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和尋覓、向往與失落構成了現實世界與可能世界的無窮轉換;一次又一次自我與他者的換位、移情和互相艷羨,使人的性格變得更加平和,境界更加開闊,思想更加多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和理解也更加深刻。而我們中的每個人,你、我、他或她,都是現實世界和可能世界轉換的親歷者、見證者、體驗者和書寫者,無論是過去、現在,抑或是將來。
其次,從旅行文學角度看,寫作也是一個從現實世界到文字建構的可能世界的移動。旅行的書寫總是在真實與虛構、真理與謊言(有意或無意的)之間不斷滑動。我們總想把旅途中見到的最美好的一面、最觸及自己靈魂的一面記錄下來,分享給親朋好友,而把那些不盡如人意的、瑣碎無趣的一面隱瞞或掩飾起來。這本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況且,我們所運用的語言本身,其抽象性和概括性早已注定我們無法將一切見聞全都記錄下來,那既沒必要,也無可能。不可名狀的感觸只能心領神會,難以捉摸的思緒往往溢出語言的邊界,真正壯美的景觀總會讓我們患暫時的“失語癥”。語言總想抓住現實,現實總想逃逸語言的囚禁。“原汁原味”的遊記只存在於血肉肌理中,真實的旅行與文本的記述永遠有一段距離,而這段距離正是旅行作家大顯身手的可能性空間。一個優秀的旅行文學作家往往有喜歡探索的大腦,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哲學,以及將這種哲學付諸實踐的勇氣、轉換為文字的才情。用諾曼·道格拉斯的話說,他必須既天真又深刻,既是孩子又是哲人。一部理想的旅行文學作品,總會給讀者提供三個探索的機會,帶領我們同時進入三個世界:外部世界,作者的內心世界,以及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本書將按照上述定義和標準來選擇旅行作家和旅行作品,作為欣賞的物件、討論的起點和模仿的範本。
為結構簡明起見,本書對旅行文學和寫作的討論將分為兩部分。上篇從歷史的大視野出發,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描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度、地區和民族的旅行文學作家,在從現實世界向可能世界移動的過程中寫下的不同類型、文體和風格的典範之作。下篇從創意寫作的角度展開,以敘事結構、時空模式、寫作策略為主題,分析不同類型和風格的旅行文學作家,是如何通過各種可能的手段,將旅行中遇見的真實世界挪移到文本的可能世界中的。筆者希望通過這兩個部分的討論,帶領讀者重訪曾被不同時空的人們追尋過的可能世界的面貌,進而窺探旅行者的普遍動機和特殊心理,以及值得借鑒的寫作和修辭技巧。
不過,要提醒讀者的是,任何定義或標準、歷史分期或主題分類等都是權宜之計,最好把它們看作建筑工人搭建的腳手架,主要是為了架構的方便。讀者關注的重點不應放在腳手架上,而應放在它後面的建筑物及相關的細節上。實際的旅行生活往往是龐雜瑣碎的,是一些表面上看來互不相幹的人物、風景和事件的混合,以及各種歷史橫斷面的交疊和彼此擠壓。從這些雜七雜八的印象中,抽繹出相對重要的事件,在它們之間建立某種連接,再加上一些背景描述,只是為了使脈絡更加清楚。在此過程中,顧此失彼在所難免,掛一漏萬時常發生,就像我們在旅行中經常丟三落四、迷路失途一樣,只希望我們迷失的不是正道,丟失的不是護照或身份證。
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盡管這是一本導論性的圖書,但筆者並不打算把它寫成正兒八經的高頭講章、面目猙獰的真理說教。筆者始終認為,求知的過程不應該是枯燥乏味、刻板痛苦的,而應該像一次真正的旅行那樣快樂、有趣,引人入勝,當然有時免不了“燒腦”,但總會有“小確幸”作為補償。許多情況下筆者不提供現成結論,意在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間,希望讀者自己用心領會,舉一反三,以保持對知識的謙卑和敬畏。讀者也不要奢望讀完本書,立馬就成為一個寫作高手,上傳美文,獲點讚無數。像做任何別的事情一樣,常識、理性和基本訓練永遠是第一位的。先從學理上了解一下旅行文學的歷史和現狀,在腦海中形成概要的路線圖;再在必要的敘事理論指導下,從不同主題和視角切入,細讀和分析若幹經典的旅行文本,並輔之以一些必要的寫作技巧指點,這樣,你或許就能略窺門徑,識其堂奧;進而登堂入室,心動手癢,不覺打開手機、計算機或日記本,鍵入或寫下你的第一篇遊記的第一個詞語。果真如此,本書的目的就算是達到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