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精神病院裡的正常人(簡體書)
滿額折

精神病院裡的正常人(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  價:NT$ 354 元
優惠價:873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美國最勇敢的年輕記者蘇珊娜·卡哈蘭在這本書中講述了著名的羅森漢實驗,通過調查並解讀這項戲劇性實驗背後的秘密,作者揭示了該實驗如何改變了現代醫學的進程。自從人類能夠記錄自己的歷史以來,精神病就一直困擾著人類。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精神類的疾病呢?歷史上無外乎有三種解釋:思想/靈魂、大腦和環境。幾個世紀以來,醫生們一直在努力定義精神疾病――如何診斷,如何治療。為了尋找答案,1973年,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漢(David Rosenhan)決定設計了一項實驗來檢驗精神病醫生是否能正確區分一個人正常還是不正常。他找來8個精神正常的朋友(3女5男),加上他自己一共9個人,假扮為精神病患者,各自前往不同的精神病醫院求診。羅森漢對他的朋友進行了為期5天的簡單訓練,這5天中,他們都不允許洗澡、刮鬍子、刷牙,主要是為了顯得更為邋遢。羅森漢指導他的朋友們練習如何才不用吃精神病院給每個病人都強行服用的藥物,而現在則已成廣為人知的方法了:將藥物藏於舌頭下,等到四下無人之時吐到馬桶中沖掉。羅森漢和他的8個朋友們,每個人在求診時都只是聲稱:“有人在我耳邊發出‘砰砰砰’的聲音”。在當時的精神病學文獻中,還未出現這一類幻聽案例。在精神病醫師進一步詢問其他細節外,這8個假冒的病人除了自己的姓名職業之外都如實回答,且不假裝有其他診裝。當醫師診斷需要住院治療,假病人一進病房就表示幻聽診裝消失,且感覺良好。僅僅因為這樣一項虛構的幻聽症狀,其中的8個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而另一個則被診斷為同樣嚴重的“躁狂抑鬱性精神病”。9人平均住院“治療”19天,最長52天,最短7天。所有人在住院期間都曾受到輕視、貶抑,最後獲准出院的理由都是病情改善。很難說醫護人員發現了這些人其實精神正常。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羅森漢在住院時發現,其他真正的精神病人都知道他(羅森漢)神智正常,而醫師卻不知道。另幾個假病人也有類似發現。比如,有一個年輕病人對羅森漢說:“你沒有病。你若不是記者,就是教授。”還有病人說:“你是來視察醫院的。”住院期間,羅森漢勤寫筆記,被醫護人員稱作“書寫行為”,這被看作精神分裂症導致的偏執行為。羅森漢的實驗結果1975年發表在《Science》(科學),題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羅森漢在論文中認為精神疾病的診斷並非依據個人內在狀況而定,而是受到外在情景的極大影響,在診斷過程中充斥著這一類因素,羅森漢斷言精神病診斷結果並不可靠。羅森漢事實上顛覆了精神病診斷理論,他的論文宛如炸彈震撼了整個精神醫學界。羅森漢的分水嶺式研究開闢了精神病學領域,關閉了相關機構,永遠改變了精神健康診斷。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是,正如卡哈蘭在爆炸性的新研究中所闡述的那樣,這個傳奇故事中的真相是什麼?在那些緊閉的庇護之門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對我們今天對精神疾病的理解又意味著什麼?

作者簡介

【美】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
美國知名記者、作家。

2009年,蘇珊娜作為《紐約郵報》的記者,擁有蒸蒸日上的事業與前途,卻因突然出現的神經錯亂、幻視等症狀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可是,精神類藥物不但沒有治好她的病,其症狀反而越來越嚴重。之後,她被查出患有罕見的自身免疫性腦炎(而非精神疾病),經過治療,蘇珊娜幸運地恢復了健康。

這番不同尋常的經歷讓她寫作並出版了《燃燒的大腦》(Brain on Fire)一書。之後,她開始思考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深度研究了精神病史,並對知名的羅森漢實驗進行了詳細調研。基於此,她撰寫了《精神病院裡的正常人》,帶給廣大讀者更多思考與啟發。


名人/編輯推薦

幾個世紀以來,醫生們一直在努力給精神疾病下一個合理的定義,包括如何診斷、如何治療,以及精神類疾病究竟是什麼?

為了尋找答案,197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羅森漢說服了7個正常人(理智健康的普通人)以及他自己,“臥底”到美國各地的精神病院,以測試精神病學標簽的合法性。之後,這些被試者被迫待在家裡,直到“證明”自己神智正常。精神病院對這八個人給出了令人擔憂的診斷,並帶給他們驚險的治療經歷。這項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心理學實驗打破了精神病學診斷的傳統標準,進而改變了精神病研究的進程。

美國知名記者蘇珊娜·卡哈蘭基於自己也曾被誤診為精神病人的獨特經歷,在這本書中,她通過調查,解讀了羅森漢實驗背後的秘密,揭示了該實驗如何改變了現代醫學的進程。蘇珊娜通過細膩的筆觸,充足的史料,提出了如下深刻且迫切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界定精神疾病的標準?我們應該如何區分精神疾病與大腦疾病?我們應該如何重塑精神病學?


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罹患心理障礙及精神疾病的比例不斷升高,在其他疾病逐漸得到治癒和攻克的同時,心理及精神類的病症治療方面仍未達到長足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被內心的病魔所困擾。那麼,如何正確認識心理疾病,如何區分精神障礙與生理性疾病,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發和思考。


幾個世紀以來,醫生們一直在努力給精神疾病下一個合理的定義,包括如何診斷、如何治療,以及精神類疾病究竟是什麼?

為了尋找答案,197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羅森漢說服了7個正常人(理智健康的普通人)以及他自己,“臥底”到美國各地的精神病院,以測試精神病學標簽的合法性。之後,這些被試者被迫待在家裡,直到“證明”自己神智正常。精神病院對這八個人給出了令人擔憂的診斷,並帶給他們驚險的治療經歷。這項具有分水嶺意義的心理學實驗打破了精神病學診斷的傳統標準,進而改變了精神病研究的進程。

美國知名記者蘇珊娜·卡哈蘭基於自己也曾被誤診為精神病人的獨特經歷,在這本書中,她通過調查,解讀了羅森漢實驗背後的秘密,揭示了該實驗如何改變了現代醫學的進程。蘇珊娜通過細膩的筆觸,充足的史料,提出了如下深刻且迫切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界定精神疾病的標準?我們應該如何區分精神疾病與大腦疾病?我們應該如何重塑精神病學?


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罹患心理障礙及精神疾病的比例不斷升高,在其他疾病逐漸得到治癒和攻克的同時,心理及精神類的病症治療方面仍未達到長足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被內心的病魔所困擾。那麼,如何正確認識心理疾病,如何區分精神障礙與生理性疾病,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發和思考。


前 言

精神病學史就是一個雷區

下面的故事是真實的,但也不完全是真實的。

這是
5213號病人第一次住院治療。病人名叫戴維
·盧裡,
是一名廣告文案撰稿人,現年
39歲,已婚,有兩個孩子。他出
現了幻聽。

精神病醫生開始對他進行攝入性會談,問了一些定性的問
題,比如你叫什麼名字?你在哪裡?今天是幾號?現任美國總
統是誰?

“我叫戴維·盧裡,現在在哈弗福德州立醫院,今天是
1969


2月
6日,現任總統是理乍得·尼克松。”他的回答完全正確。
接著,醫生又問病人聽到了什麼。
病人的回答是:“聽到了空聲。裡面什麼也沒有,完全就是

空虛的噪聲。”
“你能聽出是誰的聲音嗎?”醫生問。
“不能。”



“你聽到的是男聲還是女聲?”

“都是男聲。”

“此刻你還能聽到嗎?”

“不能。”

“你覺得它們是真實的嗎?”

“不是,我確信不是真實的,但我無法讓它們停下來。”

接下來,他們的話題又轉到了生活上。醫生和盧裡談到
了他的偏執和不滿,以及能力不如同輩的內心感受。他們還談
到了盧裡的童年、他的父母以及他和母親的關係。盧裡的父母
都是虔誠的猶太教正統派教徒,他與母親的關係曾一度十分緊
張,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有所緩和。他們還聊到了盧裡的
婚姻問題和憤怒情緒。他有時會對孩子發火,怒火難以平息。
會談就這樣持續了半小時,醫生記錄了將近兩頁的筆記。

醫生告訴盧裡,他得了精神分裂症。

但問題是,戴維
·盧裡並沒有出現幻聽,他不是廣告文案
撰稿人,盧裡也不是他的姓。事實上,戴維·盧裡根本不存在。

下面這位女士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你可以把她想象成
任何一位你喜歡的熟人。她的生活開始崩潰時,她才二十歲出
頭。她無法專心工作,睡不著覺,在人群中總是心神不寧。即
使躲在公寓裡,她也會看到和聽到很多不存在的事情,比如一
些看不見的東西發出的聲音總是令她產生懷疑、恐懼和憤怒的
情緒。她會在屋裡走來走去,實在忍受不了時,她便衝出屋
子,在擁擠的城市街道徘徊。過往行人都會盯著她看,而她則


竭力避開他們的目光。

她的家人越來越擔心她。他們把她接回去一起住,但她逃
走了。她認為這是他們精心設計的陰謀,是在害她。他們把她
送到醫院,她和現實越來越脫節。疲憊的醫護人員不僅限制了
她的行動,還對她使用了鎮靜劑。她開始出現一些“症狀”,比
如不由自主地揮動雙臂,渾身發抖。醫生都驚呆了,但找不出
原因,只好加大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醫學檢查做了一次又一
次,也沒有什麼結果,她的精神變得越來越不正常,更加愛發
脾氣。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後來,她就像一個被放了氣的
氣球,突然蔫了,完全崩潰。她逐漸失去了讀寫能力,也不開
口說話了,常常好幾個小時對著電視機屏幕發呆。有時她會煩
躁不安,雙腿抽筋。醫生最後認為他們無法對她繼續進行治
療,於是就在她的病歷上寫下了“轉到精神科”這幾個字。

醫生的診斷結果是:精神分裂症。


與戴維·盧裡不同的是,這位女士的確存在。
24歲的我要
不是有一位醫生的幫助,恐怕早就成了她的樣子。一位富有創
新精神的醫生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幸運地判斷對了我的病情,
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指出我的身體症狀只是腦部發炎,這才讓
我免於被誤診,沒有被轉移到精神科病房。要不是這個小小的
命運轉折,我原本可自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會被誤診為精神
分裂症,我就有可能成為崩壞的精神衛生保健體系的犧牲品。

據我了解,最初共有
8位身體健康且心智正常的假病人,


那個化名為戴維·盧裡的是其中第一位假病人。大約
50年前,
他們自願潛伏進入精神病院,親自檢驗醫生和工作人員能否區
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這項研究之後顛覆了整個精神病學領
域,並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美對精神衛生問題的認識。基於該研
究的論文《精神病院裡的正常人》重塑了精神病學,並引發了
一場有關如何恰當治療精神病人以及如何定義“精神病”的大
討論。

雖然原因與方式有別,但戴維
·盧裡和我扮演了同樣的角
色。我們都是正常人世界和精神病人世界之間的特使,是幫助
他人了解真實世界和虛幻世界分歧的橋梁。

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用醫學史專家愛德華·肖特的話說:“精神病學史就是一個
雷區。”讀者應該小心飛彈碎片的襲擊。


目次

前言精神病學史就是一個雷區 III

第一部分
第 1章我的大腦“著火”了 003
第 2章內莉·布萊去精神病院當“臥底”了 015
第 3章我們為什麼會得精神病? 027
第 4章精神病院裡的正常人 039
第 5章尋找神秘的羅森漢 049

第二部分
第 6章為何去精神病院當“臥底”? 061
第7章制訂“臥底計劃” 073
第 8章啟動“臥底計劃” 087
第 9章第一次住進精神病院 095
第 10章精神病院的9天體驗 099

第三部分
第11章尋找其他“臥底” 127
第 12章只有病人知道誰是正常人 141
第 13章羅森漢到底想保護誰? 151
第 14章比爾·安德伍德的 8天臥底經歷 157
第 15章與眾不同的11號病房 173
第 16章精神病人也有行為正常的時候 183
第 17章羅斯瑪麗·肯尼迪的遭遇 191

第四部分
第18章發現羅森漢筆記中的錯誤 203
第 19章揭開羅森漢研究的疑團 213
第 20章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是怎樣制定的 225
第 21章挑戰結構式臨床訪談 233

第五部分
第 22章沒有寫進報告裡的假病人 251
第 23章羅森漢為何刪除研究數據 269
第 24章精神衛生保健體系的慘狀 277
第 25章尋找真正的假病人 289
第 26章盛行的學術欺詐之風 311
第 27章信任是治療的基石 327

結語 345
致謝 35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